《孔乙己》说课稿
- 文档
- 2024-07-30
- 11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孔乙己》说课稿,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与作用。《孔乙己》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教科书九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的方法,了解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塑造了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孔乙己一生悲惨命运和结,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罪恶级冷漠的人际关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学习本篇课文,对学生学习小说知识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2.课文潜在的资源:
体裁:小说――情节、人物、环境
表达:各种描写方法(语言、行动、外貌、神态┄┄)
句式:文言句式
内容:文章主题
3.学习目标:
(1)了解孔乙己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正视现实生活。
重点:了解孔乙己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难点: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把握孔乙己形象,正视现实,设计未来。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三班和四班),总体说来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四班相对来说汉语基础、语言表达等方面比三班要强一些,但是四班学生学习的成果不愿意分享,而且部分学生还存在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三班学生汉语功底更差,因基础薄弱所以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上课时只能依靠尖子生来表述,他们就只是倾听。于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词句着手让学生用词造句,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部分数学生能用2―5个词语组话,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还能坚持抄写课外优秀文章,所以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而且学生基本习惯提前自主完成导学案,课内能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根据以上这些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我从课文资源中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利于学生积累和提高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
三、说依据
依据汉语课标“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要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汉语教学要特别彰显语言文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于是,本课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水平和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将文中多种资源中尽可能选择最关键的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并用“了解”、“认识”、“正视”等词语来降低教学难度。
四、说流程
根据“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等五个环节。
独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依据课内资源,遵照关注全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为学生独学的内容和相应的随堂笔记:
①默读课文,圈点或勾画出文中对孔乙己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的语句,把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句子归类抄写,并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孔乙己性格。
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了解孔乙己的人际关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文章的主题。
③读了这篇经典课文,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大家或同情、或讨厌、或浮想联翩。请你根据悲剧根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以“学习”“做人”等为主题。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解决上课时间不够的困惑,按照高效课堂口诀“自主学习回家探,合作展示课堂看”,将导学案以作业的形式分发下去回家自主完成。
对学、群学:学生按照针对性的提示,从“对子”到“全组”进行交流和学习。
展示:文本的理解,孔乙己悲剧根源对你的启示,以展示的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以对抗、质疑的形式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进而解读文本。
反馈:反馈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贯穿整个课堂。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付义六,来自蔡山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 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等。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 (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可笑的性格、孤独的人生、残酷的命运。
⑴ 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⑵ 孔乙己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别人为什么笑他?
⑶ 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孔乙己残酷的命运?
(通过合作探究,弄清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讨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
课堂辩论: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辩题:
正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自身原因,他是一个时代落伍者。
反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旧时代扼杀了孔乙己。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辩论理解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
(创设情境,通过辩论一方面深化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为以下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3、讨论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说是揭示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人说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和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之后,再让学生去更深刻理解孔乙己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安排这个部分的目的是,它不但落实了本单元中所要求的欣赏小说时,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也是有帮助的。)
5、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
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⑴ 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⑵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⑶ 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通过研讨以上三个问题,不但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更能从鲁迅这样的文学巨匠手中学到写作构思的技巧。)
6、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既使学生了解了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又深化了学生对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7、课堂小结,激励号召:
同学们,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课堂小结,既呼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号召了学生应该从孔乙己的身上受到启示。)
8、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缩写小说。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为学生的课外练笔创造了机会)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我在第一课时着重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第二课时着重使学生从小说当中借鉴写作技巧。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还遵循三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一是本篇课文作为一篇很有代表性的小说,我紧紧抓住学习小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则必须始终抓住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把握好了这两点,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二是追求学生学习目标的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从教学过程的思路来看,我主要有引入、整体感知、探究孔乙己的形象及文章主题、理解人物刻画方法、弄清小说精巧构思、扩展引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几个部分,细看这几个部分,实际上是追求的一种使学生能力逐级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最终达到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第三是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设计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成为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通过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做就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最终能达到使学生得实,学得活。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是高效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苏教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孔乙己》,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二、说目标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评价和赏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说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
1.出示课题,提示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战斗的小说。
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认为,教材处理,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3.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
⑴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⑵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6.拓展训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一篇,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7.板书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孔乙己
鲁迅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的个性
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的封建社会特性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而上下两行的内容,则是这种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外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语文版语文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孔乙己》,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二、说目标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评价和赏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说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
1.出示课题,提示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3.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
⑴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⑵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6.拓展训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一篇,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7.板书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的个性
死? → 死。 → 死!
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的封建社会特性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苏教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安排《孔乙己》,主要用以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二、说目标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
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评价和赏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说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
1.出示课题,提示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
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
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战斗的小说。
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认为,教材处理,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3.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
⑴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⑵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6.拓展训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鲁迅小说一篇,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7.板书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鲁 迅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的个性
死? → 死。 → 死!
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的封建社会特性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而上下两行的内容,则是这种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外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叶县昆阳中学的20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而《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着这些训练重点的。《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明确的任务。
二、那么结合新课程理念、本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3、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
以上目标,我把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定为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二)。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情景设置:同学们,孔乙己最后是用手爬着离开这酒店的,这一幕景象似乎在眼前挥之不去,孔乙己要到哪里去?他该如何生活?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的关注。(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升华)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孔乙己 社会环境
语言 清高 一个 酒店
笑 动作 迂腐 一群人 一个制度(科举制度)
肖像 麻木 一阵笑声
神态 一个举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的重点,明确了人物、环境,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的写法,简单明了,清晰直观。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通过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的毒害,是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入,对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根据新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分析比较法和引导点拨法等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指导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首先使用一段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孔乙己的身世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从咸亨酒店小伙计口中得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孔乙己孔乙己其人究竟如何,其死因到底如何,我们还仍需深究,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再次带领各位少年侦探
穿越时空,实地探访,了解孔乙己其人,调查孔乙己死因。”
其次,布置任务:1,潜入酒店,观察孔乙己——分析孔乙己性格特。2,访谈调查,剖析孔死因——探究孔乙己悲剧根源。
最后,公布奖励制度:在行动中表现优秀的侦探小组将获得“少年名侦探”的勋章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
飞船出发,我们即将抵达鲁镇咸亨酒店,请各侦探小组潜入酒店,完成第一项调查任务——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请小组内合作完成调查表一,并总结孔乙己性格特点。(配合动画和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适当点拨引导。
如此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虚荣,还好喝懒做,他被人嘲笑,任人戏弄,但最终他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多余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把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总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访谈酒店内群众,剖析孔乙己死亡因素。
我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那么除了孔乙己各人原因,还有那些因素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请个小组继续深入调查,采访咸亨酒店内群众,完成调查表二,并派各组探长总结发言,结案陈词。(配合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根源。
(四)课堂总结及表奖作业: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收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
感谢各位少年侦探的积极参与,请优秀小组领取勋章。我们顺利完成了孔乙己死亡一案的调查,请大家课后撰写本案的调查反思与感想。
【设计意图】总结小说主题,加深学生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性格原因
好喝懒做孔乙己冷漠麻木
自命清高
科举制度被嘲笑戏弄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因此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孔乙己》,主要用以指导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
2.教学目标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全班交流,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评价和赏析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评价标准或教学结果——学生能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评价人物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因此,我们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2)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3)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4)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本课相关问题设计,要点概括,练习设计,板书设计等.
三,说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作了如下安排: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浙江有这么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它将鲁迅小说中刻画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祥林嫂,阿Q,华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用真人来扮演,并活动在仿作品环境修建的街道,酒店,房屋,演员还据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情节进行表演.现在我们大家在这沧桑音乐背景中再一次熟悉这一个典型形象.
(1)(出示孔乙己图片)
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从课文结尾入手进行教学,追求教学素材设计的“动态”效果.我们认为,教材处理,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摒弃文章学的理论指导,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素材设计,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研究,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调整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使之形成一种新的顺序,新的结构,这样,教材内在的知识信息就变原来的静态为“动态”.这个“动态”的含义在于:所建立的新顺序,新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我们在课文结尾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要点)
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3.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语言,从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理课文内容._
B,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
(多媒体展示要点)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生活贫困,硬摆读书人架子,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孔乙己的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猜测,但在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是肯定活不下去的,“的确”,表肯定猜测的结论.
C,(多媒体展示板书)死→死
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五个生活片断.
(多媒体展示要点)
A,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做辨解;
B,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C,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D,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E,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2)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A,教师以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片断为例,引导学生具体赏析一个生活片断,告知细读情节的方法.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A,划分第4段层次,概括层意.
B,本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描写角度上看属于什么描写,从描写风格上看属于什么描写
C,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了什么,“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说明了什么
D,作者介绍绰号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E,“偷”和“窃”是同义词,在语体色彩上有什么区别,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
B,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刚才的方法对其他片段精读,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的人.
是个被人讥讽但又的人.
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C,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性格要点)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3),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A,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多媒体展示要点)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
孔乙己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B,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4)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A,学生阅读前3段,即序幕,思考:小说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多媒体播放“咸亨酒店”图片资料)
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昨,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多媒体展示板书)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B,学生通读课文4~12段,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
文中有几次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作者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C,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多媒体展示板书)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我们设计了“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具体问题如下:(多媒体展示要点)
⑴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⑵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多媒体展示板书)→死!
5,教学小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教学小结.我们认为,教学小结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多媒体展示要点)
学了《孔乙己》这篇课文以后,你在思想认识和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6.拓展训练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教方法,课外阅读去实践,双翼齐飞,才有提高.为此,我们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从“范进不看便罢……再为商酌”),与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未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与角度,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7课堂小结,激励号召
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弥新.
8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撑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的咸亨酒店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9板书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多媒体展示)
孔乙己
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死→死.→死!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而上下两行的内容,则是这种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教学层次明显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它有两点追求,第一是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一般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某一级学习能力的功能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是追求目标学习的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层次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层次的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依赖于提问技术,问题设计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处理成功与否的外显标志.之所以在这堂课中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从教学结果看,这堂课是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习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接着我会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总结: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总结: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本文的写作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习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习,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幺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小说欣赏的层次看本课,幻灯出示,教师介绍,学生积累。
出示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场景:咸亨酒店。视角:儿童视角。看客设置:短衣帮等。故事氛围:笑。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
说到儿童视角,可以联系学过的《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儿童视角表达的价值,是“寄予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3.学习活动三: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让学生对第四段出场和第十一段退场进行选点比读,先独立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分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从拿钱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手的功能的变化等,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不变的是众人的`“笑”,笑声中出场,笑声中度日,笑声中死去,引导学生感受孔乙己命运变化社会根源。
从这些细节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活动四: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
跳读课文,发现矛盾点,进行质疑,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依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边缘人、病态人,对这样的人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依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这句深含着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不确定中有确定的因素。
依据“对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没有同情还总是笑”,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创作动机。助读的资料是: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本文被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呐喊的是麻木的国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伤疤。
作业:发挥想象,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