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教案
- 文档
- 2024-06-07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乐理教案,本文共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班 级】 06级1班
【授课时间】 9月17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 教学楼201教室
【执教老师】 王 文
【教材分析】 ⒈重点: ⑴简谱视唱:切分音
⑵五线谱视唱:C大调、F大调
⒉难点: ⑴准确掌握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两种节奏型; ⑵使用首调唱名法进行F大调的五线谱视唱。
【教学目标】
⒈知识方面:⑴通过节奏训练,准确掌握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两种重要的节奏型,从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⑵通过读谱训练,逐渐掌握使用首调唱名法进行F大调的五线谱视唱; ⑶通过音高练习,加强音高感。
⒉能力方面:规范和掌握简谱视唱和五线谱师视唱的一般步骤;通过视唱练习加强音乐基本功,提高音乐素养,为音乐技术技巧课打好基础。
⒊情感方面:通过视唱训练,能够发现音乐旋律和节奏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法】 分别采用模仿、感受、讲授、提问、讨论等方法。
【教学用具】 钢琴和五线谱、简谱谱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⒈音高练习:音阶练习(柯达伊手势法) ⒉切分节奏练习⒊检查视唱曲和节奏练习
二、新授: ⒈简谱视唱: ⑴《幸福在那里》:进行左手节拍右手节奏的练习;
课题 《龙的传人》 课型 综合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河山、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演唱和欣赏的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龙的传人》
(2)让学生初步认识五线谱,理解音名和唱名的概念。
(3)理解拍号的含义,懂得如何数节拍以及节拍之间的强弱关系。
(4)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提供相应的图片故事,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唱歌比赛等,使学生受到乐曲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 实践能力的培养——乐器进入课堂,将竖笛与欣赏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简单的乐器演奏世界名曲《欢乐颂》。
4.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竖笛。
布置作业 1. 竖笛复习:C大调音阶、《欢乐颂》第一声部、《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
2. 查找有关西洋管弦乐队、西洋乐器的相关知识(包括乐器的分组、乐器的性能、音色、特点等)。
3. 分组讨论《龙的传人》的演唱形式。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1. 1、用提问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主动思考问题,较深刻地了解本歌曲的内涵。
2. 2、运用实物或学生身边的东西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增加。
3. 3、乐曲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的唱歌兴趣浓厚,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加深。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在课前5分钟播放流行音乐FALSH版《龙的传人》)——吸引走进教室的学生,预先给他们一个总体印象。
一、复习:
竖笛吹奏复习:
①让学生用竖笛吹奏C大调音阶与《欢乐颂》、《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
②对学生的吹奏进行适当的评价(表扬或批评),然后导入本堂课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识别音符的唱名和音名(二者的简单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乐理知识的讲解
1. 音名和唱名
问题一:什么是音符的音名和唱名?(请学生打开课本NO.5页)
师:钢琴一共有88个键,白键52,黑键36,在两个黑键为一组的左边的这个白键我们称呼它为C,从C开始,用七个英文字母表示,排列顺序往下依次为C、D、E、F、G、A、B,它们在钢琴键盘上是循环使用的。这就是音符的音名。
问题二:如果用唱的话,应该怎么唱呢?就唱成“do、re、mi、fa 、sol 、la 、si 、do”,这就是C、D、E、F、G、A、B这几个音的唱名。
2. 节拍(请学生翻开课本第13页)
师:接下来再学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拍子。
①什么是节拍? 师:在乐曲中强弱拍的循环出现而形成的节奏规律称为节拍。
②最常用的节拍分为哪几种?(2/4、4/4 、3/4 、6/8)。
③每一小节只有一个重拍。
2/4 四二拍 强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庄严的进行曲,如国歌等
4/4 四四拍 强 弱 次强 弱——一般多用在较为抒情、缓慢的乐曲里面。
3/4 四三拍 强 弱 弱——一般多用在比较活泼欢快的舞曲性质的乐曲上。
3/8 八三拍 强 弱 弱
6/8 八六拍 强 弱 弱 次强 弱 弱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 “课文”中的图片并朗诵图下文字。)
①“龙”指的是什么?(长城)
师: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切入本课正题)②龙的来历:
师: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③龙是形象:师: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口角旁有须髯,颔下有珠,他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和尊贵的象征。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信奉。但现在中国民间仍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三)学唱新歌——《龙的传人》。
①欣赏MP3范唱
②学唱歌曲《龙的传人》
A. 轻声地唱,让学生将歌曲旋律与歌词配上。
B. 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C. 曲式分析——这首《龙的传人》根据旋律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两句,海外华人思念祖国,思念自己的家乡。《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D.分组讨论本歌曲演唱的形式,共同实施讨论后的方案,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③钢琴伴奏,令学生再一次合唱或分小组唱,令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④总结本堂课上讲的所有乐理知识。
三.总结:
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本堂课所学的《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复习作为一个切入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导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结合课本的键盘图来讲解,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并且让学生下课后到教室的钢琴上来看看,用实物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要记住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结合课本,借用播放幻灯图片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思维展开想象。
可以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回答接近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合课外景象,借用实际景物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能够体会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来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
利用分组讨论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为学生理顺本堂课讲过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
点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知识任务—音乐中的节奏:音乐中的节奏的定义,节奏对音乐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如何在音乐中找出节奏型并判断节奏型。
2.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活动中的讨论和赏析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听,看,脑多感观思维的运作。
3. 情感目标:同过鲜明的、典型的节奏,激发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风格的音乐的兴趣,并能在这些音乐中掌握专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教学重点:
音乐中的节奏,节奏与音乐的色彩,节奏型的判断。
教学难点:
在音乐中找出节奏型,听音判断节奏型。
学情分析:
本课程乐理是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是学习所有音乐相关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因此本课程在音乐学习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好本课十分的重要。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中专校幼教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刚从初中毕业,进入中专校选择幼教专业,无论从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上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熟悉且新鲜的。因此该阶段学生特点是好学,有求知欲,较缺乏的是良好的习惯、成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微薄,专业名词基本不熟悉,整体的音乐综合素养也较为薄弱。结合学生的环境,特点,能力,本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多以欣赏、师生讨论为主,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蕴藏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从而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音乐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教材的第三单元—《音乐的强弱》的第一课。音乐的强弱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而节奏是表现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课以节奏为主线引出课题,由始至终用节奏来贯穿本节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对节奏剖析并拓宽知识点:节奏—节奏与音乐色彩(节奏与地域,节奏与音乐风格)—节奏型。在教学环节上一环扣一环,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师生互动的讨论、学生音乐和视频赏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教学内容上通过赏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来判断节奏,拓宽学生音乐的综合素质。音乐选择上大众化,典型化,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解决了本科的难点和导练评价部分,并且通过教学软件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软件,增添教学信息化的利用和实践。
使用教具:
1. 多媒体课件
2. 多媒体软件
3. 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节奏?
【教学任务】教师引领,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能发现节奏,并导出课题。
【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讨的兴趣,从而导出课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活动】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给大家布置的作业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布置的作业是—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节奏。
教师:很准确。没错,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找一找生活中的节奏,让同学们在课后仔细的去观察你自己的生活,仔细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搜集生活中的节奏。好,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你观察到得结果。
学生:走路时有节奏;
汽车的喇叭声有节奏;
做广播操时听音乐的节奏;
写字的声音(等等)。
教师:教师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的十分的仔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搜集到得答案。现在我们来给这些答案分个类。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节奏是整齐、有规律的,哪些节奏是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不整齐的。
学生: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引领学生讨论,把答案写在相应节奏后:
走路—节奏整齐
汽车鸣笛—节奏不整齐
做广播操—节奏整齐(等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听到或找到的这些声音,无论是听上去整齐的还是不整齐的,这些声音的运作都是有规律的,这样有规律的运作就称作节奏。
二、新授
1. 什么叫做节奏?
【教学任务】给予节奏通俗易懂的定义与书面的概念。
【教学目标】点明本节课的课题,学习节奏的概念这一知识点。
【教学活动】
教师:接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师生讨论的结果,用通俗的说法总结什么是节奏。节奏—生活中的声音,有长有短,有整齐的,有不整齐的,这些声音规律的运作就称为节奏。
给出节奏书面的概念:节奏—组织起来音的长短关系。对于一段旋律,不考虑它的音高,得到的便是它的节奏。
2. 赏析视频《锅碗瓢盆的世界》
【教学任务】在视频片段中,描述听到的节奏,并在视频中找出表演节奏的“乐器”及
其特点。
【教学目的】紧接上一个环节,巩固节奏的概念,通过观看视频,提高学生赏析、三维感观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视频赏析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
教师:同学们很细致的找到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我们也进一步学习了节奏的概念,接
下来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听一听视频中的节奏是什么样的',看一看视频中用了哪
些“乐器”表现出这些节奏的。
教师:播放视频《锅碗瓢盆的世界》
学生:观看视频:找一找表演用了什么“乐器”,听一听你听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视频赏析
教师:首先,同学们雪亮的眼睛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那些特殊的“乐器”啊?
学生:大锅,很多碗,铲子(等等)。
教师:对了,这些啊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厨房用具,这些厨房的小道具来表现节奏真的是很生活化,而且每种不同的用具敲击出来得声音都不一样。那么请同学们来一起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样的节奏啊?是快还是慢、是……?
学生:有快的,有慢的,很复杂(等等)
教师:是的,那么除了节奏我们还听到了什么呢?有没有听到乐曲或者是一段旋律?
学生:没有。
教师:是的,我们听到的光是节奏,没有旋律。那么节奏能给旋律带来什么呢?
3. 节奏与音乐色彩。
【教学任务】连一连:赏析四段不同的音乐片段,并与之相应的地域对应上。
【教学目标】赏析音乐并与相应地域对应,旨在节奏对于音乐色彩的影响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旋律感、音乐感、音乐风格等音乐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音乐赏析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欣赏四段旋律的片段,把这四段旋律与你认为合适的地域相连接。
四段旋律:忧郁的探戈;樱花;阿拉木汗;手鼓
学生:赏析并思考
音乐赏析
教师:好的,四段旋律欣赏完了,我们再一起边听边连线。
忧郁的探戈—拉美
樱花—日本
阿拉木汗—新疆
手鼓—非洲
教师:非常棒!同学们这么准确的就能把这些音乐与地域对应上,除了音乐旋律色彩鲜明外,当然,节奏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不同地域的节奏也是不同的,比如非洲音乐的节奏十分的快,听上去很复杂,一刻都不停。而日本音乐的节奏十分的缓慢,好像一个穿着和服的人拖着脚步走路。
节奏是音乐作品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曲调的骨骼。它能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表达音乐作品的特定内容,有助于表现音乐一定的风格和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的色彩。
就如我们刚刚所听到的旋律,每一段旋律加上旋律中有特色的节奏能很好的帮我们判断出改音乐表现的风格、地域。
4. 节奏型
【教学任务】赏析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分别给音乐记录下节奏型。
【教学目标】学习节奏型这一知识点,能准确的给音乐打出准节奏。提高学生对节奏进一步的理解和切身的感受。
【教学方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师:刚刚我们说到,节奏有助于表现音乐的一定风格以及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的色彩。不同的地域我们通过上一环节的连线题有了了解,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的节奏是什么样的。仔细聆听,请感受音乐的环境,听完后给我们描述一下两段音乐应该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欣赏2个音乐片段:《拉德斯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
教师: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听到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第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十分有力,坚定,好像在踏步一样。
第二首(蓝色多瑙河)—十分优美,开始很舒缓好像在美丽的山河边,后面节奏
变快,而且鲜明,好像很多人在宫廷中跳舞。
教师:给两段音乐配上相应的图片,并给予两段音乐名称及音乐风格。
第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曲
第二首: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很快就给这两首曲子再风格上加以区分。我们也很明显
的听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那么在节奏上它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遍我请大家边听,边用手打击出音乐中的节奏。
音乐赏析《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师:教师先带领学生用手打击节奏,适当时让学生自己打节奏。并在黑板上用X把节
奏记录下来。
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表现音乐中的节奏。
音乐赏析《蓝色多瑙河》
教师:首先带着同学们找准节奏,在适当时让学生自己掌握。在黑板上用X记录下节奏。
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表现出音乐中的节奏。
教师:通过同学们自己给音乐打击节奏的感觉,在加上我们的记录,一起来看一看进行
曲与圆舞曲的节奏有什么不同。
进行曲—两个音或四个音为一个组合
圆舞曲—三个音为一个组合
教师:像这样的在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做节奏型。一般一首乐曲中的特定的节
奏贯穿始终,就是这首乐曲的典型节奏,也就是节奏型。
正如同我们给《拉德斯基进行曲》和《蓝色多瑙河》所记录的节奏一样,就是他
们的节奏型。
三、导练与反馈
1. 判断基本节奏型
【教学任务】听节奏判断节奏型。
【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巩固节奏与节奏型的掌握,
通过练习及时得到本节课的反馈。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运用Auralia音乐教学软件中节奏练习的基本节奏练习这一项,让同学们根据
听到的节奏判断基本节奏型。由浅入深,完成5个级别的练习。
学生:练习—判断基本节奏型。
四、课堂小结
【教学任务】对课堂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总结、强调。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再次加强记忆,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
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
五、课后作业
【教学任务】完成课堂中导练部分的节奏型判断练习。
预习:找一找一条乐曲中出现的与节奏有关的符号。
【教学活动】
教师:分析课后作业。
学生:思考。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认识十六分音符(时值、读法等)
2、在新年的游戏情境中,萌发参加乐理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较熟练掌握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
物质准备:礼物节奏卡、新年老人、串铃、十六分、八分音符节奏卡一拍与八分、十六分的比较卡、视唱谱、磁带、车票、车头卡片
重点难点:
16分音符的拍打与运用。
活动过程:
一、引出十六分音符
1、新年老人驾着马车出发了,听听他马车上的铃铛是怎么为音乐伴奏的。(教师用十六分音副符为乐曲伴奏)
2、你们愿意跟新年老人一起打吗?请幼儿跟打
二、认识十六分音符
1、这个节奏好快啊,比八分音符还要快,是什么音符啊?
2、对了,是十六分音符(出示卡片)
3、比较八分与十六分音符
不同:外形上的不同,一条符尾和两条符尾
八分音符一拍有两个,十六分音符有四个。十六分音时值短,所以快。
4、读法:八分音符怎么读?十六分的读法与串铃的声音很象,读RIRIRIRI。
请幼儿读。新年老人的礼物发到谁手里,谁就将这个节奏边读边打出来。
5、音符歌
三、十六分音符的运用
1、游戏1:礼物送给谁?
请幼儿将1、2、3号任意礼物盒上的节奏打出。(先全体打一遍)
2、游戏2:听听找找
听旋律,找出十六分音在哪个小节
将视唱唱一遍
3、游戏3:乘着马车去旅行
用3把贴有音符的小椅子做马车头,幼儿每人发一张车票,对号上马车,将自己的节奏打一遍。
跟音乐将自己马车上的节奏打出来,马车就能出发了。
初中乐理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习、认识音的产生、性质、乐音体系
二、重点难点:
音的分组、等音、自然音级、变化音级。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
2、正常音的震动范围每秒11—0次,音乐中使用音的范围为每秒震动27—4100次。
3、音的性质:高低(振动频率)、强弱(振幅大小)、长短(时值)音色。
4、音列与音级
(1)乐音体系:乐音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称为“乐音体系”。
(2)音列:将乐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来,称为“音列”。
(3)音级:音列中的每一个音均称为“音级”。
(4)介绍键盘
白键:52个,基本音级(音名:CDEFGAB排列,唱名:do re mi fa soi la si 排列。) 黑键:36个,变化音级(无固定音名,其名称按相邻白键,通过使用变音记号表达) 八度:在一个八度内,白键和黑键上的乐音共有12个,相邻两键的音高距离为半音,相隔两键上午音高距离为全音。
5、音的分组:A2---- c
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 低 音 区 ) ( 中 音 区 ) ( 高 音 区 ) 共有七种完整的,两组不完整的。
6、音的'关系
(1)变音(即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称为“变音”。
(2)常用变音记号(五种):
①升记号(升号):“#”表示将原音升高半音,“x ”表示将原音升高一个全音。
②降记号(降号):“b”表示将原音降低半音,“bb” 表示将原音降低一个全音。
③还原记号: 表示将被升高或被降低的音回归原位。
(3)等音:音高相同,名称和意义不同,也叫“同音异名”音。
(4)自然半音和自然全音
①自然半音:相邻两音级构成的半音。如:E—F;C—bD等。
②自然全音:相邻两音级构成的全音。如:E—#F; bB--C等。
(5)变化半音和变化全音
①变化半音:同一音级或隔开一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如:C—#C;#E--bG等。
②变化全音:同一音级或隔开一个音级构成的全音。如:bC—#C; E--bG等。
六、教学总结
课题 故乡的云 课型 综合课
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练习竖笛吹奏,能在连贯的乐句中较准确地吹出re、fa、mi三个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难点:情感体验思乡之情。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采用讲授、视唱、欣赏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思乡之情。
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布置作业:
复习歌曲《故乡的亲人》;课下练习竖笛吹奏,学吹《雪绒花》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科学的练声法学唱歌曲,感觉有所收效,学习兴趣提高。再通过比照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音乐感受能力有所进步。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新课教学:
1.揭题:
师: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故乡的云”。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学唱一首老歌《故乡的亲人》。
2.歌曲《故乡的亲人》:
(1)欣赏。
(2)跟琴学唱。
(3)作品分析:
1851年,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辛辛那提州工作时,感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本曲的歌词也是作者自己填写的。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赞美歌风格,这是因为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予他很深印象的缘故。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四段歌词带有起、承、转、合的意图。第一乐段比较平稳,第二乐段的首句情绪激昂,出现高潮,接着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感情逐步平静。全歌旋律朴实、优美,节奏平稳,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
(4)歌词“斯瓦尼”的由来:
1851年某天,福斯特来到他兄弟的办公室问他,有哪条南方河流的名字叫起来好听,想要用它写到一首新的歌曲里面去,他的兄弟说雅索不错,他说那个名字已经使用过了;然后他的兄弟又建议“帕地”,他回答说他不想要这个名字。于是他的兄弟走到书桌前取下一本地图集,打开美国的地图,瞧了半天,他的兄弟手指停留在“斯瓦尼”上,那是一条在佛罗里达流入墨西哥湾的小河流,他高兴地记下了这个名字。这样这首“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美丽的歌曲就诞生了。
指导重点在思念之情的表现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5)作曲家介绍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5─1864)于1826年7月4日生于宾夕法尼亚。他家里人曾想劝阻他打消对音乐的兴趣,他曾在辛辛那提他哥哥的商店里当了几年记帐员。但福斯特的音乐天才是压制不住的,他创作了大约二百首歌。由于受当时流行的化装黑人乐队表演及黑人民歌的影响,福斯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个最的是《哦,苏珊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金发的珍妮姑娘》、《坎普敦赛跑》、《老黑奴》及《美丽的梦中人》。尽管福斯特的许多歌很快就流行了,但他不通生意,常被歌曲出版商占了便宜。如果他早听父母的劝告,他就能谈判到更优厚的版税,并保护他的著作权。
(6)作品特点:
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7)乐理知识复习:
音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
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
(8)乐曲复习
(9)《噢,苏珊娜》
由作者自撰歌词的《噢, 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
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10)《老黑奴》
这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姊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也已结婚,而且住到了克利夫兰。事实上,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之外,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此后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被迫孑然孤身流落到纽约,贫困潦倒,不久就孤寂地死去。1864年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
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作者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老黑奴的去世使作者深感悲痛。这首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哀叹。这里选用的是轻音乐的改编版。
(11)《噢,苏珊娜》与《老黑奴》,哪一部与课本上的歌曲《故乡的亲人》风格一致?为什么?
生:
师:引导从节奏、情绪、旋律等方面考虑。
三、布置作业:
1.复习歌曲《故乡的亲人》;
2.课下练习竖笛吹奏,学吹《雪绒花》
四、下课礼仪。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