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重有感》译文及注释
- 作文大全
- 2024-06-25
- 13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重有感》译文及注释,本文共19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及注释
《重有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译文
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注释
⑴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
⑵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须:应当。主君:指皇上。
⑶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
⑷陶侃: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⑸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愁:一作“曾”,一作“长”。
⑹鹰隼:比喻猛将名臣。与:通“举”。
⑺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
⑻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雪涕:指落泪。
李商隐《重有感》译文、赏析
《重有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甘露之变”后国家政治形势的看法,诗中对刘从谏上表之事予以肯定,主张各地的武装力量进兵京城,铲除阉党,恢复皇帝的自由,为朝廷分忧,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强烈的正义感。
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⑴,安危须共主君忧⑵。
窦融表已来关右⑶,陶侃军宜次石头⑷。
岂有蛟龙愁失水⑸,更无鹰隼与高秋⑹!
昼号夜哭兼幽显⑺,早晚星关雪涕收⑻?
【注释】
⑴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
⑵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须:应当。主君:指皇上。
⑶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
⑷陶侃: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⑸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愁:一作“曾”,一作“长”。
⑹鹰隼:比喻猛将名臣。与:通“举”。
⑺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
⑻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雪涕:指落泪。
【白话译文】
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成元年(836年)。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开成元年(836年)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收敛。作者有感于此事以及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弊端,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此诗主要写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关注时事、抒写政治感慨,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重有感
作者: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重有感翻译:
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重有感字词解释:
⑴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
⑵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须:应当。主君:指皇上。
⑶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
⑷陶侃: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侃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⑸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愁:一作“曾”,一作“长”。
⑹鹰隼:比喻猛将名臣。与:通“举”。
⑺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
⑻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雪涕:指落泪。
重有感背景:
此诗作于开成元年(836年)。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M、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开成元年(836年)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收敛。作者有感于此事以及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弊端,写了这首诗。
重有感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端居》译文及注释
《端居》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注释
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李商隐《流莺》译文及注释
《流莺》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⑷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⑹“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⑺不忍:一作“不思”。
⑻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李商隐《落花》译文及注释
《落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韵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注释
①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②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③沾衣:指流泪。
《蝉》李商隐译文及注释
《蝉》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
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评解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李商隐《菊花》译文及注释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
①融融:光润的样子。
②冶冶:艳丽的样子。
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⑤禁:禁受,承当。
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
⑧残:一作“斜”。
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李商隐《嫦娥》译文及注释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李商隐《瑶池》译文及注释
《瑶池》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韵义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李商隐《春雨》译文及注释
《春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释
1.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2.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3.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4.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5.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6. 玉珰:耳环。
7.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韵译
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
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
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
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
只寄希望于万里长空,飞来鸿雁。
李商隐《风雨》译文及注释
《风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译文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著华年。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
1.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新知遭薄俗'谓郑亚李回辈;'旧好隔良缘'谓子直(令狐绹)不能久居京师,翻使穷年羁泊。自断此生已无郭震、马周之奇遇,诗之所以叹也。味其意致,似在游江东时。
2.《宝剑篇》:张说《郭代公行状》:”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十八擢进士第,判入高等,授梓州通泉尉。则天闻其名,驿征引见,令录旧文,上《古剑篇》,览而喜之。“郭忠恕《汗简》云:”《郭元振文集序》:'昔于故邺城下得异剑,上有古文四字云:请俟薛烛。因作《古剑歌》。'“按《古剑歌》借古剑尘埋寓怀才不遇之意,有句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杜甫《过郭代公故宅》:”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商隐此引郭元振事,自叹怀才不遇。
3.羁泊欲穷年:卢思道《为高仆射与司马消难书》:”羁泊水乡,无乃穷悴。“庾信《哀江南赋》:”下亭飘泊,高桥羁旅。“穷年:终生。
4.黄叶句:自喻飘零如风雨中的黄叶。
5.青楼:富贵人家。
6.新知两句:冯注:”新知谓婚于王氏,旧好指令狐。遭薄俗者,世风浇薄,乃有朋党之分,而怒及我矣。“
7.心断句:《旧唐书·马周传》:”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即日召之……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此引马周事,自叹生不逢时,已无知遇之望。
8.销愁句:《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又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又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凄凉羁泊,以得意人相形,愈益难堪。风雨自风雨,管弦自管弦,宜愁人之肠断也。夫新知既日薄,而旧好且终睽,此时虽十千买酒,也消此愁不得,遑论新丰价值哉?“刘、余《集解》:”此诗首尾用典,贴切自然,画出才士书剑飘零,英俊沉沦风貌。末联尤不露痕迹。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注释】:
①玉帐:主帅所居帐幕。宋张淏《云谷杂记》:“玉帐乃兵家压胜之方位,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黄帝遁甲。”牙旗:大将所建以象牙为饰的大旗。张衡《东京赋》“牙旗缤纷”,《文选》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②窦融:东汉平陵人,曾任钜鹿太守,归汉后受凉州牧,上表请出兵讨隗嚣。及破嚣,封安丰侯,拜冀州牧。见《后汉书》本传。关右:函谷关以西。
③陶侃:晋鄱阳人,刘弘辟为南蛮长史,明帝时曾率师平苏峻之乱。会师于石头城下。乱平,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见《晋书》本传。石头: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
④蛟龙愁失水:《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叫神废。”
⑤鹰隼与高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又,《汉书·孙宝列传》:“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与,与“举”同义。
⑥星关:犹言天门,指皇帝居处。
【赏析】:
唐文宗大和九年,宦官发动“甘露之变”,挟持文宗,杀害宰相。义山有感于此次政变,先作五言排律《有感》二首,复作此七律,故曰“重有感”。本篇冯浩、张采田均以为专为昭义节度使刘从谏而发,庶几近之,盖意欲激刘从谏出兵辅佐文宗消除宦官势力,使幽显雪涕收也。声情激越,知其对宦官之专横跋扈,实深恶痛绝,乃有“欲回天地”之想,足见其志之锐、其气之盛,大义凛然,非懦弱书生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
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宦官受命观看甘露去后,李训连忙召集自己的党羽宁节度使郭行余和太原节度使王[,让他们带领军队支持自己政变,但最后王[的人马没有来。仇士良来到甘露之所在,却见身边的韩约变色流汗,便察觉有异,这时一阵风吹过,掀起罗幕,仇士良恰见帘外甲兵无数,顿知处境危急,连忙奔回含元殿,强行挟持文宗回到裙。宦官重新掌控大局,宰相李训和赶来相助的郑注都相继被杀。接着宦官对士大夫大开杀戒,没有参与密谋的宰相王涯、贾M等也横罹灭族之祸,千余人被株连,“流血千门,僵尸万计”,史称“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听任宦官,“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焰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不仅在晚唐政治结构上影响深远,更是极大地摧残了晚唐士人的政治信心,对晚唐诗坛造成了强烈影响。白居易庆幸于自己“早退先知”,以诗歌抒写自己在退居洛阳的闲适惬意,“吏隐”的思想愈来愈浓重。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却密切地关注着朝局时事,当时就对这场政治惨剧做了剖析,“甘露之变”发生的第二年他就写下五言诗《有感二首》,“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唐诗别裁》)
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辨王涯等无辜被杀,揭露宦官罪恶,表示要“誓以死清君侧”.这样的宣言让青年诗人李商隐看到挽救朝政的希望,他有感于此事,又创作了这首七律《重有感》。如果说《有感二首》还有诗人的分析议论在其中,那么这首诗则体现了更为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诗人在对现实的绝望中的大声疾呼。
二、诗人的悲愤与希望
诗的开篇就极力写刘从谏军事实力、指挥权和有利形势。“玉帐”是主帅之帐,“牙旗”为号令之旗,刘从谏身为一方节度,是军中主帅有号令之权,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非常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形势也非常有利,因此诗人认为刘从谏有实力达到清君侧的目标,所以说“得上游”.于是,诗人紧跟着说出他对刘从谏的期许:“安危须共主君忧”,“安危”实乃偏重于“危”,本诗做于“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长安血流成河,诗人认为当前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而一方雄镇正当与君主同甘苦共患难。
这一句中特地用了一个虚词“须”字,“须”就是应该,不是请求,不是鼓励,年轻的诗人对于兵威权重的节度大将是一副居高临下,殷殷敦责的口吻,“责以主忧臣辱之义”,正与颔联的`“宜”、“岂有”、“更无”口气一致。李商隐律诗善于运用虚词来增强开合顿错之感,如《随师东》:“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咏史》:“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都是驱使虚词的佳句。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这里是明用典故,直接点出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汉的窦融和东晋的陶侃。东汉初年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汉与六朝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人明镜,一个是唐人梦魂。如果说在李商隐深婉的爱情诗中典故只是起到一种背景音乐式渲染氛围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则具有相当质实的指称。
窦融和陶侃的行为,与刘从谏的上表和诗人所期待的发兵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内,诗人借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刘从谏上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殷切地期盼着刘从谏能像陶侃一样进军平乱。“已”和“宜”两个虚词相连,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诗人对刘从谏激赏、属望、焦灼、失望的复杂心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刘从谏根本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平乱,他的上表只是自恃军威,与中央(当时中央权利的代表是宦官)相抗衡,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谋求成为世袭藩镇,他排斥宦官不假,但效忠天子则未必是真,诗人的期望最终必定是以失望告终。李义山所期待的是一支神兵,剪除宦官,匡扶宇内,让天子再度振作,让唐帝国恢复荣光,让千万黎民能够安稳度日,但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个藩镇所能完成的,在日渐衰糜的晚唐社会中更是没有可能实现。
颈联中的两个比喻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悲愤的状态。“蛟龙失水”的比喻出自《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可见“蛟龙”即指唐文宗,“失水”则谓文宗失去权利,受到宦官摆布。《礼记・月令》:“孟秋,鹰乃祭鸟,用始刑戮。”《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诗人希望刘从谏成为搏击宦官的“鹰隼”,但刘从谏只是说大话而不行动。“蛟龙失水”和“鹰隼与高秋”依然是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而“岂有”“更无”两个虚词则更是添加了顿错之意: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祸事却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臣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被履行。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也。揭出大义,压伏一切,此等处是真力量。”(《玉溪生诗说》)于开合顿错之中,见诗人沉郁悲愤之情。
尾联更是将这种悲愤渲染到极致,“举向时被祸之家及目前诛蔓犹未绝者,激烈言之”(贺裳《载酒园诗话》),在悲愤之中诗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初唐时武则天女主临朝,挟制天子,在一些士大夫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政治乱象,李唐王室和旧臣揭竿而起,骆宾王为起义的徐敬业作《讨武氏檄》:“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同样是悲愤,悲愤之外却有“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样的信心和气魄,认为依靠徐敬业的起义可以挽救乾坤颠倒的现实。
然而李商隐面对的晚唐政局,“甘露之变”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方是气焰嚣张跋扈专权的阉宦,一方是腐败恣睢贪得无厌的军阀,即便是还未深涉政坛的李商隐也能感到,依靠一方打败另一方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缓解矛盾、安抚黎民的效果的,往后的世道只会更加混乱而黑暗。开成元年的京城依然是日以继夜的人号鬼哭,诗人感叹这样悲惨恐怖的气氛什么时候结束,内心期盼却看不到出路,奔走呼号却只听到绝望。开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隐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回顾唐朝二百二十年历史,第六、七段也写到甘露之变中文宗、郑注的不智,及其后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依然是一腔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忧愤与焦急。这种绝望是很多晚唐人所共有的绝望。
三、李商隐如何传承“诗史”?
李商隐近体七律对杜甫的效仿十分明显。这首《重有感》也不例外。从诗题来看,以“有感”为题作政治抒情诗就是创自杜甫。朱三锡说:“昔杜工部以议论为诗,非具大经济大学问未易臻此境地,故为唐一代诗人之极。义山竭力模仿杜工部,集中如此等作,深得杜工部神髓。”(《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这里的“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中对时事发表评论,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宋代江西诗派的“以议论为诗”在诗中讨论人生哲理是不同的,唐人的议论偏重于情,而宋人的议论偏重于理。
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严密精到的用典和比喻以及炼字等方面都明显效法杜甫律诗。《唐诗成法》中说:“前半时事,后半致慨。此首即杜之《诸将》也。亦不能如杜之深厚曲折,而语气颇壮,用意正大,晚唐一人而已。诸选皆不录者,但采春花之艳丽,而忘秋实之正果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俞陛云《诗境浅说》:“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铁荡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李商隐的很多诗作也可以作证史之用。《诗境浅说》:“此为感事之诗,必证以事实,始能明其意义,不仅研求句法。”他们的诗作是“史”更是“诗”.以诗的语言观照历史,历史变得更为款款多情,在诗中,不仅有一场政治变革,和一次藩镇与宦官的权利争斗,还有在时代与命运拨弄下人的呼喊。从历史到诗歌,可以看到诗人在押韵对仗以外的襟抱和胸怀。
作者简介:徐畅
徐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级本科生,以雅昆曲社社长。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一、末日的阴谋与流血
这一天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2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曦中的大明宫肃穆中透着一丝祥和之气,清晨唐天子驾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昨晚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甘露祥瑞,并向文宗道贺。宰相李训、舒元舆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亲承祥瑞。辰时刚过,唐文宗到含元殿升朝,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良久才回,这时宰相李训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甘露,文宗自然很是惊异,又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仇士良等宦官不疑有他,欣然而往,殊不知这甘露祥瑞正是宰相李训在天子授意下设计将他们诛杀殆尽的圈套。
原来,安史之乱不仅给唐王朝带来了因藩镇割据而日渐分崩离析的危险,更埋下了宦官专政的祸根。从肃宗宠幸的“老奴”李辅国,到程元振、俱文珍,宦官的权力日渐扩大,渐渐到了一手操纵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的地步。一度营造“元和中兴”局面的唐宪宗晚年被宦官王守澄谋杀,后来的敬宗也被害于宦官刘克明,经过一番争斗,王守澄又拥立文宗即位。
唐文宗很不齿于自己被宦官拥立的事实,更是痛恨宦官专权篡弑。他秘密培养自己的羽翼,用李训、郑注的计谋,利用宦官之间的斗争,成功扳倒并杀死了权阉王守澄,这一次他决心对将擅权的宦官斩草除根,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阉仇士良。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的密谋原本是趁王守澄下葬之机,令宦官前往水边送葬,出任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挑选精兵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不料李、郑二人亦有嫌隙,李训为争功,并在成功后铲除郑注,决心提前在京城动手。
宦官受命观看甘露去后,李训连忙召集自己的党羽宁节度使郭行余和太原节度使王[,让他们带领军队支持自己政变,但最后王[的'人马没有来。仇士良来到甘露之所在,却见身边的韩约变色流汗,便察觉有异,这时一阵风吹过,掀起罗幕,仇士良恰见帘外甲兵无数,顿知处境危急,连忙奔回含元殿,强行挟持文宗回到裙。宦官重新掌控大局,宰相李训和赶来相助的郑注都相继被杀。接着宦官对士大夫大开杀戒,没有参与密谋的宰相王涯、贾M等也横罹灭族之祸,千余人被株连,“流血千门,僵尸万计”,史称“甘露之变”.
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听任宦官,“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焰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不仅在晚唐政治结构上影响深远,更是极大地摧残了晚唐士人的政治信心,对晚唐诗坛造成了强烈影响。白居易庆幸于自己“早退先知”,以诗歌抒写自己在退居洛阳的闲适惬意,“吏隐”的思想愈来愈浓重。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却密切地关注着朝局时事,当时就对这场政治惨剧做了剖析,“甘露之变”发生的第二年他就写下五言诗《有感二首》,“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唐诗别裁》)
同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辨王涯等无辜被杀,揭露宦官罪恶,表示要“誓以死清君侧”.这样的宣言让青年诗人李商隐看到挽救朝政的希望,他有感于此事,又创作了这首七律《重有感》。如果说《有感二首》还有诗人的分析议论在其中,那么这首诗则体现了更为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诗人在对现实的绝望中的大声疾呼。
二、诗人的悲愤与希望
诗的开篇就极力写刘从谏军事实力、指挥权和有利形势。“玉帐”是主帅之帐,“牙旗”为号令之旗,刘从谏身为一方节度,是军中主帅有号令之权,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非常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形势也非常有利,因此诗人认为刘从谏有实力达到清君侧的目标,所以说“得上游”.于是,诗人紧跟着说出他对刘从谏的期许:“安危须共主君忧”,“安危”实乃偏重于“危”,本诗做于“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长安血流成河,诗人认为当前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而一方雄镇正当与君主同甘苦共患难。
这一句中特地用了一个虚词“须”字,“须”就是应该,不是请求,不是鼓励,年轻的诗人对于兵威权重的节度大将是一副居高临下,殷殷敦责的口吻,“责以主忧臣辱之义”,正与颔联的“宜”、“岂有”、“更无”口气一致。李商隐律诗善于运用虚词来增强开合顿错之感,如《随师东》:“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咏史》:“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都是驱使虚词的佳句。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这里是明用典故,直接点出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汉的窦融和东晋的陶侃。东汉初年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讨伐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汉与六朝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人明镜,一个是唐人梦魂。如果说在李商隐深婉的爱情诗中典故只是起到一种背景音乐式渲染氛围的作用,那么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则具有相当质实的指称。
窦融和陶侃的行为,与刘从谏的上表和诗人所期待的发兵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内,诗人借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刘从谏上表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殷切地期盼着刘从谏能像陶侃一样进军平乱。“已”和“宜”两个虚词相连,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诗人对刘从谏激赏、属望、焦灼、失望的复杂心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刘从谏根本没有打算立即出兵平乱,他的上表只是自恃军威,与中央(当时中央权利的代表是宦官)相抗衡,以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谋求成为世袭藩镇,他排斥宦官不假,但效忠天子则未必是真,诗人的期望最终必定是以失望告终。李义山所期待的是一支神兵,剪除宦官,匡扶宇内,让天子再度振作,让唐帝国恢复荣光,让千万黎民能够安稳度日,但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个藩镇所能完成的,在日渐衰糜的晚唐社会中更是没有可能实现。
颈联中的两个比喻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悲愤的状态。“蛟龙失水”的比喻出自《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可见“蛟龙”即指唐文宗,“失水”则谓文宗失去权利,受到宦官摆布。《礼记・月令》:“孟秋,鹰乃祭鸟,用始刑戮。”《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诗人希望刘从谏成为搏击宦官的“鹰隼”,但刘从谏只是说大话而不行动。“蛟龙失水”和“鹰隼与高秋”依然是一个已然,一个未然,而“岂有”“更无”两个虚词则更是添加了顿错之意: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祸事却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人臣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有被履行。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也。揭出大义,压伏一切,此等处是真力量。”(《玉溪生诗说》)于开合顿错之中,见诗人沉郁悲愤之情。
尾联更是将这种悲愤渲染到极致,“举向时被祸之家及目前诛蔓犹未绝者,激烈言之”(贺裳《载酒园诗话》),在悲愤之中诗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初唐时武则天女主临朝,挟制天子,在一些士大夫眼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政治乱象,李唐王室和旧臣揭竿而起,骆宾王为起义的徐敬业作《讨武氏檄》:“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同样是悲愤,悲愤之外却有“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样的信心和气魄,认为依靠徐敬业的起义可以挽救乾坤颠倒的现实。
然而李商隐面对的晚唐政局,“甘露之变”前前后后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方是气焰嚣张跋扈专权的阉宦,一方是腐败恣睢贪得无厌的军阀,即便是还未深涉政坛的李商隐也能感到,依靠一方打败另一方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缓解矛盾、安抚黎民的效果的,往后的世道只会更加混乱而黑暗。开成元年的京城依然是日以继夜的人号鬼哭,诗人感叹这样悲惨恐怖的气氛什么时候结束,内心期盼却看不到出路,奔走呼号却只听到绝望。开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隐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回顾唐朝二百二十年历史,第六、七段也写到甘露之变中文宗、郑注的不智,及其后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痛苦,依然是一腔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忧愤与焦急。这种绝望是很多晚唐人所共有的绝望。
三、李商隐如何传承“诗史”?
李商隐近体七律对杜甫的效仿十分明显。这首《重有感》也不例外。从诗题来看,以“有感”为题作政治抒情诗就是创自杜甫。朱三锡说:“昔杜工部以议论为诗,非具大经济大学问未易臻此境地,故为唐一代诗人之极。义山竭力模仿杜工部,集中如此等作,深得杜工部神髓。”(《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这里的“以议论为诗”是指在诗中对时事发表评论,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宋代江西诗派的“以议论为诗”在诗中讨论人生哲理是不同的,唐人的议论偏重于情,而宋人的议论偏重于理。
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严密精到的用典和比喻以及炼字等方面都明显效法杜甫律诗。《唐诗成法》中说:“前半时事,后半致慨。此首即杜之《诸将》也。亦不能如杜之深厚曲折,而语气颇壮,用意正大,晚唐一人而已。诸选皆不录者,但采春花之艳丽,而忘秋实之正果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俞陛云《诗境浅说》:“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铁荡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杜甫的诗歌被称
徐畅
提到李商隐,除了迷离悱恻的风格,细腻难解的感情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玉溪生的另一面――一个勇于正视淋漓鲜血的有志青年。
李商隐《隋宫》译文及注释
《隋宫》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译文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注释
1.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2.芜城:即广陵(今扬州)。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3.玉玺:皇帝的玉印。日角:《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此古代谶纬家恭维皇帝之语。
4.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5.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6.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7.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他曾作《玉树后庭花》曲词。《隋遗录》卷上载:炀帝在江都曾梦见和前朝皇帝陈叔宝相遇,畅饮甚欢,席间曾请陈的宠妃张丽华表演《玉树后庭花》舞蹈。这两句说,杨广如果死后有知,在地下和陈叔宝重逢,大概不好再提《玉树后庭花》之事了吧?张《笺》云:“结以冷刺作收,含蓄不尽”。胡以梅曰:“按诗情乃凭吊凄凉之事,而用事取物却一片华润。”商隐咏史,多用此法,以繁华奢侈之事,言兴亡衰败之理,发世事无常之叹。
“紫泉”是长安水名(原名紫渊,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为紫泉),代指长安。首联说隋炀帝杨广出外游幸不再回长安,那里的宫殿只有烟霞笼罩,十分寂寞;因为杨广要以繁华的扬州(芜城)为都城,在那里享乐。在颔联里,作者设想,如果由秦始皇传下来的玉玺不是归于李渊(传说李渊面相是“日角龙庭”,前额状如太阳,属帝王之相),即隋朝不灭亡,那么隋炀帝以锦为帆的龙船说不定要游到天涯海角去,他的奢侈荒唐的行为不会停止。颈联说,当年隋炀帝夜间出来游玩,让百姓收集大量萤火虫放飞供他玩赏,以至今天乱草堆中萤火虫已经绝迹(古人有“腐草化萤”的不科学说法);只有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两岸柳树上,黄昏时有无数乌鸦翔噪,似在凭吊隋朝灭亡。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误国的皇帝,被隋文帝杨坚俘虏后,与当时尚为太子的杨广有过交往。杨广当皇帝后,曾在梦中与死去的陈后主相遇,并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舞了一番《玉树后庭花》。尾联两句就此议论:隋炀帝死后到九泉下遇到陈后主,就不应再有歌舞《玉树后庭花》的事了,因为他自己也走了陈后主的老路,该感到惭愧。这首诗是针对唐后期帝王的腐败而作的。然而作诗只是作诗,没有哪个帝王会因此醒悟。试看隋亡以后哪个朝代少了陈叔宝、杨广那样的人物?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李商隐《锦瑟》译文及注释
《锦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注释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⑸蓝田日暖玉生烟:《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五十的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间用的锦瑟乃是二十五弦的。五十弦的锦瑟,音律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却难为世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