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体图形》的说课稿,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6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细观察、勤操作,多想象。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三点:

(1)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把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感知、形成表象。3、分组活动、体验特征。4、运用特征、形成技能。5、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这样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既引入了新课、落实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这环节分四个步骤进行)

1、分揭示概念

我先让学生分组活动,把带来的物体归类。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分的原因。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把物体分成四堆。然后问: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肯定了学生的分法。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物体,这时我通过电教媒体把长方体翻转,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因为这节课难点是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了突破难点,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你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

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感知长方体,先让学生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手中的长方体。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感觉的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感知正方体,为了让学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举起正方体问学生:它的形状和刚才的长方体是不是完全相同?哪里不同?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找出来跟组员说一说。

这样的提问和安排,既让学生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感知圆柱和球

通过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

3、看图形抽象化

我对学生说:我们知道了这些物体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叫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左边看,另一个右边看,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立体图形,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些部分,我根据学生回答把图形贴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4、想再次感知、分三点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辨一辨:看立体图形说名称,我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物体的图形,让学生再辨认。

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形状,通过刚才的想一想、摸一摸、辨一辨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一说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这题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第三环节、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 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一、滚一滚

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二、搭一搭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锥、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第四环节、运用特征、形成技能。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看谁摸得准。竞赛规划: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蒙住眼睛按老师要求摸出实物,其他同学当观众,看哪组的代表又快又准地摸出实物,最后由分数高低决定哪组获胜。我重点让学生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大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以下评价,由四人小组长统计出哪个同学获得红星最多,评出本节课的智慧之星,老师给予奖励。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承认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老师给予鼓励下节课我们有机会可以超越他们。

本节课的特点是通过小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强调了改革理念,比较好的体现改革的思想,符合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lab的优势。

1、利用MP-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用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用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用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平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即教学素材,一个供师生共同探究的素材,一个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素材,一个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终极目标的素材。本节探究内容取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探究的重点是几何体的分类,难点为分类标准的确立。通过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由小学对图形世界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感性与理性认识相融,从而开启学生认识与探究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大门。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揭示了教学过程应是使学生由不知到认知到乐知的升华过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指南。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无意注意为主,空间观念较薄弱,结合现有知识结构――小学及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依据《课程目标》――本阶段的学生应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探索立体图形的分类,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立为:

①学法:探究学习,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交流中合作学习;

②教法:情景式,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引导学习;合作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评价学习;开放式,在开放式教学中升华学习。

四、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分析。

同学们,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像我们一样,在对几何体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以后,我们将沿着欧拉的足迹,通过研究点、线、面……走进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理念

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法宝,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途径,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动力……。

五、教学评价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本节课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为目的。鼓励式评价为主,辅之以过程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课堂观摩等方式灵活处理。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学法分析(说学法)

1、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说课稿

题记: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就能让我们的课堂传递着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气息。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剑声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描述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对基本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课我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欣赏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未来世界的轻建筑,直观感受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看图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几何图形,让学生交流作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而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二)过程与体验

本环节通过观察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出示问题: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从而进行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模型,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同时提示学生们是否还有未归纳到的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前再一次播放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视频,激发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

整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一、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三课时,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二、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即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因而这些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着重了解正方体的多种展开图。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三、教法分析

基于学生思维的起点,为了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践学校倡导的20+25分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教学法。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直观地演示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与教具相比,有独到的优势。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的情况,内容一步一步地展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先做好的正方体,通过对正方体的展开,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学法指导

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掌握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一、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初步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图形的引入作准备。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二、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三、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

2、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B、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论,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尤为重要。为此,我安排大量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采用分小组讨论、小组擂台赛等方式,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平面展开图若干个,正方体若干(课前分给各个小组),学生自己准备一些。

3、学生分组。确定好记录人和中心发言人。

4、剪刀、透明胶。

七、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蕴含如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可以总括为:用经验观察、思考、释疑,通过活动进行再创造。

八、说教学活动流程: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导入课题。

1、教师出示包装精美的长方体一正方体的盒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考:(1)两个盒子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2)精美的包装图案是在盒子上进行印刷的,还是在平面上印刷以后折起来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心理期待,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2、导入:要想制作这样精美的包装盒,只知道它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它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讲座的问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顺势板书)

活动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做一做(课件显示),把自己准备好的12个一样大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具可以折叠成多面体?再动手做做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问题:通过动手实验,你感受或认识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沿着多面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活动三:想一想(课件显示):分小组讨论:下面的几个图形是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

试一试:把上面的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活动四:合作、实践、探究: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否一样?

各小组合作实验,将正方体按各种方式剪开,将得到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多种平面展开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活动五:想想看:

1、下面的图形都是正方体展开图吗?(学生先猜想,实践,教师再用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像,并通过讨论确认想像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六:考考你:

1、示范: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图中已标出三个图在正方体中的集团,E表示前面,F表示右面,D表示上面,你能判断另外三个面A、B、C在正方体中的位置吗?

2、看谁编得最高明:各组模仿第一题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组的同学。也可编一些运用本节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活动七:师生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活动八:课外延伸:(用多媒体演示)

请你来当设计师:

1、要想做一个罐头盒,请你设计一个方案。

2、元旦节就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或朋友吗?

3、如图,瓢虫要到达蜘蛛处,请替它选择最短路线。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

前言: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为此,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课题,我将就以下几方面作相关的教学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即教学素材,一个供师生共同探究的素材,一个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素材,一个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终极目标的素材。本节探究内容取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探究的重点是几何体的分类,难点为分类标准的确立。通过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由小学对图形世界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感性与理性认识相融,从而开启学生认识与探究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大门。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揭示了教学过程应是使学生由不知到认知到乐知的升华过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指南。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无意注意为主,空间观念较薄弱,结合现有知识结构——小学及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依据《课程目标》——本阶段的学生应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探索立体图形的分类,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索、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说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说教学重点:

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说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说教学方法:

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说教学工具:

扇子、笔、常见的立方体

说准备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

说教学过程:

1、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学生常见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图形例子。

2、拿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除了面以外,还有那些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线和点,由此让学生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3、先让学生想象面面相交,线线相交会得到什么?再板书画出,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4、思考: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线?曲面与曲面呢?

5、让学生找找具体模型的面和线,顶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得到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的初步认识,通过笔来演示加深这个认识。

6、通过动画演示,举例下雨,水笼头,以及扇子的展开,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得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做课本上相应的习题。

7、练习:课本P7第2题

小结: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