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 文档
- 2024-06-24
- 119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请同学说说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古文所写的内容。
三、深入了解、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
⑵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⑷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 说说课文大意。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 想一想:你觉得文中的“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犯了什么错误?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成语阐明的道理。
4.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穿插口语交际:联系语境,说说“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五、比较阅读,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要求:
1、另摘录“螳螂捕蝉”一文。(附:螳螂捕蝉 刘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读文章说说还有哪些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3.比较附文与课文有何不同?说说“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有何联系?
六、布置作业
1、适当增添描写,用现代文改写本文故事。。
2、阅读“鹬蚌相争”,说说它与“螳螂捕蝉”有何相似之处?
(鹬蚌相争 赵1且伐燕,苏代2为燕谓惠王3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6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7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1、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2、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3、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4、甘:把东西夹住的意思。5、喙:专门指鸟和兽的嘴。6、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7、熟:仔细)
3.积累成语,完成综合学习“漫游成语世界”。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理清思路,把握寓言主旨。
2、准确把握“其”的指代作用。
3、品味方位名词、动作神态描写的精妙。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是学习文言文的启蒙阶段。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尤其是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坚持每天一则文言短文,选自《文言文启蒙读本》,目前已学了119则。由于长期的积累,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明显提高。就《螳螂捕蝉》这样浅易的文言短文,文字上已没有多少障碍。因此,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文言虚词“其”的准确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上。
三、教材分析
(一)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三个句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别为:记叙、描写、议论。
圈划关键名词,理清记叙、描写的思路:园--树--蝉--螳螂--黄雀--弹丸
(二)领悟主旨
理解字面义和引申义:螳螂想捉蝉,没想到黄雀在自己的后面。引申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患。
翻译表达观点的句子:这三个小东西都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竟都没有回头看它们身后的灾祸。
告诉我们:居安思危、近忧远虑、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
(三)品评语言
1、体会动词的锤炼
请在横线上填空:饮露,欲取蝉,欲啄螳螂,
其共同点:都表示动作。
其不同点:已经发生的动作与将要发生的动作;
爪子的动作与嘴的动作;
饮的是液体;啄的是固体。
2、品味状语的修饰作用
请在横线上填空:高居悲鸣,委身曲附,延颈
这些词语在文中具体描绘了--
蝉:位置、声音、
螳螂:体态、动作
黄雀:颈的动作
这样的描写的作用是:抓住了不同动物的特征,栩栩如生。突出了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即将到来的灾祸全然不知。
3、体会方位名词的准确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请在括号中填空:上、后、傍(旁)、下
类似的词语还有哪些:左、右、前
这些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具体的位置,说明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
4、明确文中六个“其”的指代作用
(1)其:树
(2)其:蝉
(3)其:螳螂
(4)其:黄雀
(5)其:蝉、螳螂、黄雀
(6)其:蝉、螳螂、黄雀
尝试替换之后朗读,效果有何不同?(用代词很简洁;否则罗嗦!)
(四)读写迁移
1、生活中有类似的故事吗?请说一个小故事。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2、回家作业
生活随笔:生活中的“螳螂捕蝉”现象扫描
四、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大约2分钟
背课文
提出背诵的要求:反思背诵的诀窍
两两背诵
交流背诵体会
熟悉语言材料是深入体验感悟的基础
大约3分钟
理思路
点拨与板书
学生发言预测:
表达方式;
关键名词。
理清思路,有助于背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主旨。
大约5分钟
悟主旨
提问:哪一句话与主旨有关?表达方式?
口头或书面翻译
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文是用议论句来表达的。
大约15分钟
品语言
1、动词:饮、取、啄
2、状语:高居悲鸣,委身曲附,延颈
3、方位词
4、“其”
口头回答与书面随测结合;回答问题与朗读背诵结合;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结合。
沉浸文本,结构化地呈现语言知识,具体地体验语言的精妙,加深对主旨的感悟。
大约12分钟
拓视野
提问: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畅所欲言
沟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写随笔
生活随笔:生活中的“螳螂捕蝉”现象扫描
读与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迁移能力
五、反思与重建:
[螳螂捕蝉(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评价,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本文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评价。(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评价,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该)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螳螂捕蝉》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研读内化-拓展升华”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书空的设计,是因为课题字形复杂,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的机会。)
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知道吗?(指图,介绍)那么,“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初步带入课文情境。)
二. 由词入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
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指名读。读了这些词后你有什么发现?交流。
(教师从文中提炼的几组词,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吗?注意说清故事的前因、经过和结果。(由词入文,衔接自然,逐层深入,化解难点,促进了学生概括文意能力的提高。)
三.读练结合,掌握文意
1.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 螳螂捕蝉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请同学们练习讲故事,能用上以上四个成语。(在前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添加了用上文中四个成语的要求,既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遣词造句能力,又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是个提升。)
2.师生配合,演讲故事。(通讲故事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课文故事内容更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理解,合作体悟
1.同学们,故事读明白了吗?出示句子。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祸患”分别指什么?指名说。
名称________隐伏的祸患________眼前的利益________
蝉
螳螂
黄雀
板书:露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2.能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具体说明吗?出示句子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少年拿着弹弓在它身后。”
生齐读句子。分别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通过让学生反复练说,更加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师总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都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3.迁移练习。
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________,正如________,正如________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________。
(通过对文本更深一层的解读和迁移运用,让学生自然领悟出吴国攻打楚国与蝉、螳螂、黄雀的关系,有效地化解了课文难点,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
4.吴王明白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来劝劝吴王,同学之间合作练说。(让学生用研读文本掌握的内容来劝说吴王,既巩固了对课文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五.练习巩固,拓展升华
1.体会少年之智
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少年有什么过人之处,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总结: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的劝说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则是“巧劝”。( 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渗透给学生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同学们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发言稿。
交流发言.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的话想说。(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我设计了这题练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学生的感悟体会比内容理解更重要。)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
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第一文库网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回顾课文:文章的主人人物是谁和谁:(板书:吴王 少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过渡: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什么命令?请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到这个故事,标出来。
二、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
(指生读故事;出示这段文字)
2、了解故事:
(1)在少年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
蝉、螳螂、黄雀、(学生说,教师板书)
(2)它们各自在做些什么?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3)想想它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4)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到眼前的美食,却不知道身后的什么?
3、出示词语、讲述故事
(1)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 却不知道)
(2)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a 指名读 齐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根据这几组词语,自己来练讲一遍故事。
b 自由练习讲故事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指名两名学生讲故事。)
3、教师引出成语: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学生说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少年的这个故事讲得怎么样?(生动、有趣、有意思)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小黑板学生齐读故事)
三、引导探讨“道理”:
1、过渡:少年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直接说明少年用意的句子。
2、指生回答。交流
出示:“蝉、螳螂 、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蝉、螳螂 、黄雀,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2)引导:请结合刚才的故事,想一想: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
(3)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多指生说)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指导朗读:是啊,多么深刻的道理,师引读:蝉、螳螂、黄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一心想着??(学生接读)
3、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了,那吴王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3)吴王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悟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第一段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吴王和和蝉、螳螂、黄雀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指生说)
4、引读最后一小节:想到这儿,吴王连声说――(生接读)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四、感受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为什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去劝吴王,而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生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少年不仅故事选得妙,而且他说这个故事前的一言一行,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请你快速默读2-8自然段,细细品味少年的言行,标出有关词语,思考一下妙在哪里?
2、生按要求读文。
3、交流
清晨:时间选的好
弹弓:道具用得妙
王宫花园:地点选的好
有意思:抓住人的好奇心。
转来转去:沾湿:引起吴王注意;起得早
毫不介意:一个爱国的少年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有耐心
3、少年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吴王。想象少年说话时是怎样的神情?想象一下,吴王下死命令在先,少年稍有不慎,便会有砍头之危险,面露怎样的表情很重要!(镇定、若无其事,故作神秘)
4、请同学们用心揣摩一下当时少年跟吴王的神态、心理,同桌分角色练一练。读一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
(练习――指读)
5、小结:这位少年勇敢、机智、聪明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寓言本身的寓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 拓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事。(实例分析:雾霾天气)
小结:他们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我们以后该保护环境 小结: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六、作业
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寓言故事,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 只顾眼前利益 螳螂
↑ 不顾身后祸患 黄雀在后
↓
↑
吴王 少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螳螂捕蝉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2许多大臣都反对吴王攻打楚国,吴王很固执,也很生气,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谁来读一读?齐读。
3这是一道怎样的命令?(死命令)什么是死命令?
4吴王下了这样一道死命令,还有人敢去劝阻吗?
5少年凭借什么去劝阻吴王?
二精读
(一)9、11自然段
1谁来给我们读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少年给吴王讲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什么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件挺有意思的事?(9和11)
3这三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画一个示意图。
4指名到黑板上,用卡片演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5它们心中都在想什么?课文中哪一句话讲了?(11段最后一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6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或者同桌讨论共同学习9和11自然段,先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的祸患
螳螂
蝉
黄雀
7他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1)如果你是蝉,你在想什么?(指导朗读,把这种高兴、自在读出来)
(2)螳螂,找出描写螳螂动作的词语,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螳螂已经蓄势待发,时刻准备好捕蝉)动作描写,写出心理和特点。我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动作描写去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3)黄雀又在想什么呢?
8小结蝉、螳螂、黄雀、都对眼前的利益志在必得,却忽视了身后存在的危险。
9读9、11自然段,用朗读体现这一危急的时刻和紧张的气氛。
10少年想要借这件挺有意思的事告诉吴王什么道理?
11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齐读)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12吴王明白了什么,用卡片摆一摆,揭示吴王明白的这个道理。
13这是一句多么有哲理的话,读一读,再读一遍。其实我们用八个字就能概括这个深刻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4读到这,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二)体会人物特点
1少年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轻松地劝说那位下了死命令的吴王,现在吴王知道这件挺有意思的事,有意思在哪了吗?(吴王知道这件事其实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只是他当局者迷,看不清楚而已)那这位讲故事的人,究竟是位怎样的少年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体会吧。
2自读3—11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少年的什么特点。
交流:有决心,有耐心: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聪明:选择在花园里等候吴王并讲述故事
有计谋:什么是计谋,在合适的环境下,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正确的意见让对对方接受,这就是计谋。
三总结
1聪明的少年用计谋,让专横固执的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
(2)写作手法
四练笔
1用上一连串动词,写出一种动物或者人物的特点或者心理活动。
苏教版《螳螂捕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想。
3、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预习作业,一是用文后带点词语造句,二是写一写自己的幻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产生话题。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引生齐接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什么这么说呢?上节课我们学了第2节,知道了一个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花色奇妙)
2、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结尾找一找。
(1)指名读。
(2)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开头与结尾是首尾呼应,齐读结尾这一句。
(3)另外的两个原因就是(板书:)夹竹桃 韧性
引起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坚强、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2、韧性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找到带有韧性的另一句话读一读。
(1)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2)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3、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
现在读了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认为:能把第三小节删掉吗?为什么?
(用其他花来进行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夹竹桃有韧性?
(1)请读一读,划一划。
(2)指名读所划的句子。
4、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指什么?你能解读出来吗?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你的智慧闪光起来!
指名读句子,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A:韧性是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生B:韧性是生生不息地延续生命,绽放花朵。
生C:韧性是永不言谢的坚持。
生D:韧性是夹竹桃向恶劣环境挑战的精神。
5、解释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没有一天不是迎着风开出艳丽的花朵。
无不奉陪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奉陪。
①无不和无不都属于双重否定式的词语,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②请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 (无时不、无法不、无人不)
6、夹竹桃的花期如此之长,是多么顽强啊!难怪作者会说(齐读最后一句)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①谁能把它改成感叹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多么可贵啊!) 板书:可贵
②此时此刻,作者对夹竹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赞美)
③师:是啊,这样的韧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赞美再读第四小节!先自己读一读。
生试读,指名2人读,齐读。
7、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利用在传达室看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同学们,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季先生喜欢夹竹桃的韧性,其实是在为自己树立信心,他要以夹竹桃为榜样,在逆境中不屈服,不放弃!
再一次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把对夹竹桃的韧性和季先生人格力量的理解融入进去。
三、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第5自然段第一句是什么句?句中的此指什么?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发了我许多幻想。下面我们来学习幻想部分。(手指板书)
(1)季先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迅速找出答案。
指名读这三句话。
(2)多美的景象啊!再次轻轻读读这三句话,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
是啊!月色朦胧,花影迷离,叶影参差,花香袭人,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
3、自主学习:他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什么感受?用心读一读。
4、汇报: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东西呢?
(1) 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点: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自己就在那艘远渡重洋的海轮上了,多么奇妙的越洋旅行啊。
(3)下面请3位同学来读:一位读幻想成地图的'内容,一位读幻想成荇藻的内容,一位读幻想成墨竹的内容。
(4)叶影吹动,如梦如幻,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一起读。
5、季羡林先生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是那么爱幻想。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月光下类似的景象,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呢?
说话: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看到 。
(教师举例:我幻想它是一个舞台,我就真看到一出精彩的戏,小虫子成了戏中的主角,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呢。)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幻想,进行评点和表扬。
四、总结。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
一起读最后1小节。
2、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他真会观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光要看其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力死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向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啊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是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折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完成课本中P8“做一做”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字杂说》教案设计
指导预习:
1、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2、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3、画出课文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熟记牢。
检查预习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嵌
上乘()
目不识丁:
饱学之士:
不胜()枚()举
雅俗共赏
浑()然天成
无稽()之谈:
新课研习:
1、背景说明导入,解题,了解“杂说”的含义。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文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正好对应。)
2、讲读第一部分(第一段)
学生熟读,找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
3、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4、讲读第二部分。
(1) 齐读课文。
(2) 出示“数字发展过程”表,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填空。
时间 地 点 创 造 者 称 谓 主 要 内 容
40前 地中海东岸 腓尼基人 字母表 用字母代替数字
前 地中海周围及欧亚非三洲 古罗马人 罗马记数法 罗马数字
多年前 印度 印度人 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
7000~5000年前 河南(半坡) 中国人 中国数字 一、二、……十、百、千
5、讲读第三部分。
大声朗读第三部分,画出表现“数字的情趣”的句子。
讨论:
(1)“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易于记忆,便于交谈;生活中给人无穷乐趣)
(2)这部分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使说明的问题--数字的情趣更加具体,有说服力)
6、讲读第四部分。
朗读,体会作者的用意。
讨论:
(1)“数字的苦恼”是什么?
(被人为地赋予了一定含义,发展成为“占数术”)
(2)作者写这部分的用意何在?
(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体现强烈的科学精神。)
(3) 举出一个”占数术"的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7、小结迁移。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育人之道这种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清玄及其文学成就。
2、找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边读边做批注,特别要针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阅读,相信你能行!!!
基础达标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chā yāng kū wěi duàn liàn yōu yǎ zì zaì bó bó shēng jī
( ) ( ) ( ) ( )(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
3、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 )。不只是( ), ( )也是一样,在( )中生活的( ),能比较( )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 )为巨大能量,努力( )。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我知道作者运用 的方法,主要写了
,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
学后疑惑:在收获的同时,我还有疑惑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疑惑一:
疑惑二:
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以下内容。
1、把含义深刻的句子背下来,让它时刻提醒自己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依赖别人,努力生长。
2、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所悟出的成长的道理。
二、拓展阅读
南瓜的力量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并且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试图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8万英尺,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地接近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成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够承受多少的压力?大多数的人能够承受超过我们所认为的压力。因为你拥有比你想像中大得多的潜能!只要像小南瓜一样将绑住你的铁圈挣脱,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你!
1、研究人员最初估计南瓜最多能承受 磅压力,实验证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 磅的压力,因为 。
2、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相关链接
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六、学习反思。
[桃花心木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及其文学成就。收集关于时间的诗词、名言、警句。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时光匆匆即逝,可有谁想过,当我们闲聊时,时间从嘴边溜走;当我们玩电脑时,时间随着鼠标的滑动悄悄溜走……我们多想把时间挽留,可是,它却总是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就把“人人心中有却又笔下无”的感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同学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已经具备的自学方法吧!1、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2、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3、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4、理清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5、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以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6、提出自己要与同学交流的问题。7、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检测自己预习情况。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尝试完成“挑战自我”设计的内容。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
基础达标
1、我能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去的尽管去着,来的尽管来着。 (jǐn jìn)
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nuó nà)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níng yí)
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 (luǒ guǒ)
○2、给课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zhuǎn ( ) báo ( )
转 薄
zhuàn ( ) bó ( )
jīn ( ) sàn ( )
禁 散
jìn ( ) sǎn ( )
2、我会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体会这样搭配的好处。
( )地挪移 ( )的双眼 ( )地跨过
( )的痕迹 ( )的日子 ( )地旋转
3、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4、作者是这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挑战自我: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的收获一定很大吧?如果学有余力,你不妨尝试一下能否背诵课文内容。
二、拓展阅读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远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绣、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用问中的词语说说光阴的特性。
2、用自己的话将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写下来。
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3、短文中写了光阴的“脚步”,还写了光阴的“脚印”,脚步指
脚印指
三、作业及活动设计:开展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竞赛或读书汇报会。
五、相关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他的作品《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六、学习反思。
[匆匆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