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答案

【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答案(共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pegge49”投稿本文!

《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答案

《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答案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①,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②,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③,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吕氏春秋?顺民》)

【注释】

①靡曼:美色。  ②袭:袭为双重衣。③偾(fèn):僵死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越王苦会稽之耻(  )?  ?

⑵颜色愁悴不赡者(  )?  ?

⑶属诸大夫而告之(  )?  ?

⑷服剑臂刃(  )?  ?

⑸要领不属(  )?  ?

(6)为天下戮(  )?  ?

2.文中加点字“要、枝、禽”的`通假字是(  )??

A.腰、肢、擒  B.邀、支、擒

C.约、支、擒  D.邀、肢、亲

3.与“下养百姓,以来其心”中的“以”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

(1)以……为苦

(2)足

(3)读“zhǔ”,会集

(4)用刀割

⑸连接

(6)辱

2.A

3.A(B项有递进义,C项为并列连词,D项为“因”)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②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 ②宁国:楚国大臣。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楚庄王欲伐陈 ▲ ②民怨上矣 ▲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译文: ▲

24.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2分)

答: ▲

参考答案:

22.(2分)①伐:攻打,进攻。 ②上:国君,君主。

23.(2分)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24.(2分)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窥:

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11.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11分)

(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战:

期年: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3分)

答案:

8.察看;受蒙蔽

9.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10.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11.(1)作战满一年(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4)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比夫以无寇失真寇孝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徒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感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予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真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士石修筑的小城。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败 败:失败

C.遂逝迎之 逝:前去

D.知之审也 审:清楚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而平王所以东徙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昔也往责于东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

B.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C.幽王击鼓,(然)诸侯兵不至

D.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子泽而问牧童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二大题文言阅读文本中画线的语句。(4分)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东南 之 美 有荆 山 之 麝 脐 焉 荆 人 有 逐 麝 者 麝 急 则 抉 其 脐 投 诸 莽 逐者 趋 焉 麝 因 得 以 逸 令 尹子 文 闻 之 曰 是 兽 也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以 贿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参考答案:

6、B

7、A

8、B

9、B

10、村里有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后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他并在路上捉弄他。

11、东南 之 美 // 有荆 山 之 麝 脐 焉 / 荆 人 有 逐 麝 者 / 麝 急 // 则 抉 其 脐 // 投 诸 莽 / 逐者 趋 焉 / 麝 因 得 以 逸 / 令 尹子 文 闻 之 // 曰 / 是 兽 也 /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 以 贿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盂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 食:供养

B.羞行

乞而憎自取 羞:使……羞

C.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宁:安宁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宣孟曰:“而名为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先君之庙在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若自在危厄之中/王曰:“若是其甚与?”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戳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参考答案:

1. B(羞:以……为羞)

2. D(动词,像,好像。A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我。B代词,你的;连词,表递进。C代词,那里;语气词,可译为“啊”)

3.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4. A(“钱财”之说不全面,文中无“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

5.(1)(他)反/转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问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点词语:反、走、何以、斗、遂)

(2)劝说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只在被劝说的人,也在劝说者自己。(重点词语:说、听、任、所说、说者)

文言文,完成4~7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笃 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6分)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试题答案:

4.B[伐:功劳]

5.B[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与”①为介词,“跟”;“与”②为动词,给予。C项中“之”①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为助词,“的”。D项中“于”①为介词,“向,从”;“于”②为介词,“在”。]

6.C[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

7、见译文

译文: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口 耻:耻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向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4分)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分)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3分)

参考答案:

1.D(耻:羞辱)

2.B(A.连词,表假设关系,要是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B.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D.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向;介词,表比较,比)

3.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酒而喝醉不对,原文说司马子反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5.(1)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4分,每小句1分。其中,进:进献,献上;醉:使醉,灌醉;以:认为;适:恰好)

(2)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3分。为欢:交好;逆:忤逆,拒绝;释:放弃,不要再说)

(3)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3分,每小句1分。其中,乘:兵车;所:地方;声:音讯,消息)

参考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y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

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

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2.C(3分)

3.忠;直(2分)

4.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1.(1)“论”为“评论”的意思,不能理解为“议论”等意思。(2)“说”为“通假字”,同“悦”,是“高兴”的意思。

2.翻译这个句子,注意“以”是“把”的意思,“而”是“转折”的作用,“肖”是“贤明”的意思。根据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应该选C项。

3.任座的人物形象通过翟黄说的两句话,间接的表现了出来。可以用“忠”和“直”来概括其人物形象。

4.答案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说明答案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写到反衬或对比,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概括出群臣形象。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5.本文泛举史实为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参考答案】

1.B(信:真实)

2.A(A①介词,“从”,②介词,“对,对于”;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D两个“则”均为连词,就)

3.B(B句与例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译为“齐宣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A为被动句,译为“我(庄暴)被齐宣王召见”;C为判断句,译为“(我)侯赢不过是东门的看门人”;D为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译为“有什么用处呢”)

4.翻译句子: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本文举例具体,论证充分,阐明了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要根据情理来考察,然后决定信与不信的道理。

附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

②疾耕则家富(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小题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① 却② 就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题2:示例: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良犬吗?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好办了。

评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汉语中是个表多种关系的连词,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时表“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②“则”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这句中的关键词有:“得无(莫非,难道)”、“欲(想)”、“致力(尽力)”“于(在)”、“而(表顺承关系)”、“市(买)”、“良(好)”;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这一句是个反问句。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意思是“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