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学体育课程考核途径论文
- 文档
- 2024-08-01
- 10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谈大学体育课程考核途径论文,本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漫谈大学体育课程考核途径论文
一、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所遵循的原则
(一)各项考核内容的相对统一性原则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基础,分别将篮球、排球、足球各项中的最基本技术作为考核内容的选择范围。在这些内容中,又以对掌握该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技术列为考核内容,使得所制定的考核内容在各项目中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对所选择技术动作的类型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二)各项考核内容的相对全面性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各项中所选择的内容能全面包涵该项重要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得学生在练习考试动作时,较为全面地掌握该项中的基本技术。
(三)所选内容上技术性评定和达标评定相对均衡性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使技术性评定和达标评定的成分相对均衡,避免教师在学生成绩评定上的主观性差异,同时,也防止了只强调数量达而忽略技术优劣的评定。
(四)考核标准评定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在技术动作的评定标准制定上,尽可能细致、准确地区分技术动作的优劣,使之得以明确、准确地评定。
(五)学生成绩分布范围的均衡性按照所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学生成绩的评定,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明确的区分,避免了学生成绩整体偏高、偏低或个过分一致的现象产生。
二、考核标准对教学内容制定的要求
(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兴趣作为教学宗旨学校体育的.教学,包涵不同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体质提高、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侧重。在今天的高校里,新的教育观念将促使我们把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兴趣,使学生建立对体育运动长久的兴趣,终生参与、终身受益。
(二)基本技术的教学应以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比赛为目的掌握基本技术,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也不足以使练习者对此产生足够的兴趣。体育运动,特别是球类运动,参与者的乐趣往往存在于比赛和游戏中,而非技术学习本身,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尽快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带领学生参与教学比赛,才是巩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激发其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的唯一途径。
三、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估办法的建立
(一)考核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学期为周期,每一学期安排一致两项独立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因而每学期的教学,都会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全面地安排某一项运动项目的各项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基本上是以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并且是能全面反映该项目特点的关键性技术动作列为考核内容。
(二)考核标准的确定考核评估标准,最终反映出的是学生的考核成绩,标准制定的或高或低,都会影响学生考核成绩的合理性。标准过低,学生过于容易通过考核,会降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影响他们所学技术更高、更深一步的掌握,从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标准制定的过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过重的压力,同样会削弱他们的兴趣,过分追求对考核内容的练习,而忽视了对所学运动项目其他技术的全面练习和全面提高,同样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同时可以借鉴和参考其他院校的考核标准,来确定最后的考核方案。
(三)考核评估方式的运用考核评估的方式采用技术技评和技能达标两种方式。技术技评是教师对学生某项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的较客观的评定;技能达标是学生合理运用某项技术能力所能达到的数量标准。在考核评估方式上,单纯或过多采用技术评定,会相对增加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同时,会忽略学生的实用技术能力的提高;单纯或过多采用技能达标,又会忽略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有悖于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尽可能使二者相互均衡,或者将二者结合使用,这样就避免了前面所述的不足。
(四)大学体育课考核成绩的构成制定大学生体育课考核成绩结构时,考虑到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有限,学生相对较多,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阻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组织学生完成好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予以主动支持和配合。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建立互帮互助,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既是对教学的促进,也是对学生集体观念和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和班级作风,也按10%的比例,被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中。其次,学生的出勤状况也作为一项评定内容被列入学生的期末成绩。最终,学生体育课的成绩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
1.教学内容:技术考核成绩该成绩是由教师依据考核内容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给定的成绩。给定成绩为百分制,占学生总成绩的80%。
2.平时成绩该成绩是学生完成平时作业、教学实习及平时测验等由教师给定的平时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10%。
3.教学班级纪律加分该成绩由教师于每学期教学结束时对教学班在完成教学活动中的整体风貌和表现进行评定。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该成绩占总成绩的10%。
4.考勤成绩该成绩由教师于每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评定,除正常病、事假外出现旷课、早退、迟到等都将按教学课次累计进行扣分,该分于期末成绩评定时,由学生总成绩中扣除。
漫谈大学体育篮球教学设置论文
一、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大纲设置原则研究
1.整体提高原则。整体提高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所有学生的发展;一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院院长赞科夫曾经说过:应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四格”结构理念对学生全面素质作了新的认识,即学生(作为人)有待发展的全面素质由体格、心格、智格、行格这“四格”组成“,四格”各自以自身独特的内涵而存在,又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篮球选项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通过篮球教学所达到的学生在篮球知识、篮球技战术、品质、体能等的全面发展。就教学大纲设置而言,教学内容应把认知、情感、合作等融合于体能、技术、战术及其综合练习之中,通过练习,使学生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2.培养终身篮球运动意识原则。《指导纲要》中课程基本目标第一点就是运动参与目标,要求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体现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爱”和“能”。所谓“爱”,是指对人或对物的一种内心的、稳定的、很深的情感。“能”是能够,作为终身体育的“能”,应该是超出一般的能够,应使所学者从“能”中找到自信,从“能”中找到人生的自我和价值,应体现在对篮球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及较深的把握。“爱”和“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爱”是“能”的基础“,能”能够加深“爱”的情感。篮球选项课教学大纲的.设置为了体现“爱”和“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深度和宽度、简单和灵活的有机结合。3.实用性和基础性相结合原则。篮球教学内容比较多,有篮球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除有关实践讲解以外)有体育文化、篮球裁判工作等总共9章。实践有8种基本技术、2大类(战术基础配合和全队战术)进攻7种防守11种战术。篮球选项课一学年一般学生接受不了这么多内容。如战术方法,对不同位置的动作方法及要领、移动路线,学生必须多次反复地练习。如裁判部分,仅只有理论学习,学生的临场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会得不到提高。但如果进行临场实习,按每个学生做15分钟裁判计算,40个学生就要近4次课(按二人制裁判),这还不包括准备部分、结束部分及交换等的时间在内。所以,大纲内容的选择不必全盘接受所有内容,不能把篮球选项的学生当作篮球运动员或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普通大学体育的学生,应该选择一般篮球比赛中能够实用的,又体现基础性和重要性的教学内容。理论可只选择技战术理论和裁判法。实践部分中战术基础配合防守战术中的绕过、穿过、关门和补防,全队战术中的全场紧逼防守及进攻可不选择。4.考核项目反映实际原则。《指导纲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要求: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考核项目和标准只有反映教学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内容才能反映学习效果和过程,按照投篮、运球、传球和战术配合为篮球选项课中的基础性重要内容,第一学期可选择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和半场往返左右手行进间投篮(反映运球和投篮技术),第二学期可选择全场三人绕“8”字传球上篮(反映传球接球和战术配合)和战术基础配合抽签演示这四项作为考核项目。
二、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大纲设置研究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根据《指导纲要》中大学体育性质及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要求,结合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制定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与学时模糊匹配。同时确定考核项目与方法如下3.2。教学要永远体现出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图中所示时间不是绝对时间,是大致时间,主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因素:(1)任何教学内容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1次课中会有多种练习,教学时数主要是总时间。(2)教学内容之间会相互包括。如设计运球练习时会安排投篮,投篮练习时会结合运球。(3)考虑到“十一”“、五一”或学生实习等影响,可略作删减。(4)考虑到分层教学实际,可增加或减少某些学习学时。2.考核项目。(1)第一学期:项目一:罚球线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考核技术、认知、进步)方法:原地单手肩上投篮10次(女生前移1米较合理)。按客观标准和主观评分二种方式计分,各占50%,达标标准是投中一个得5分,技评标准是根据持球方法、用力方法及出手方法进行评分,满分是50分。项目二:半场往返二次左右手行进间投篮(考核技术、体能、认知)方法:任一中边线交点处开始,听到“开始”后运球上篮(向右运球用右手,向左运球用左手),不补篮,自抢球后运球到中线的另一边,换手运球返回上篮,自抢球后运球到起点。二次往返重复上述动作。按客观标准计分:按完成时间给予相应得分,再扣除不中篮、带球走、不踩点相应分数。(2)第二学期:项目一:三人绕“8”字往返二次传球(考核技能、体能、合作)方法:三人一组,在篮球场一端线处各相隔3米左右,听到“开始”后按球往哪处传、人往哪处跑的原则三人向另一端线处绕“8”字快速传球移动,一队员接球后上篮,换方向后往回完成同上。按客观标准计分:按完成时间给予相应得分,再扣除不中篮、带球走、球掉地上、跑错位相应分数。项目二:战术抽签演示(考核技术、战术、认知、进步)方法:准备几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背面有一战术配合的名称,学生抽签,抽到哪张,就按要求演示战术配合。老师根据完成质量,如方法是否正确,进攻是否得分,防守是否到位,位置、路线是否清楚等评分。
作者:张海军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1探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方法
本文主要对海南省的5所大学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将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从中分析出原因及提出相关对策。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5份。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中的很多结构不太满意,其中在时间安排以及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次,在学生的意识里,大学体育项目以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等都属于一些辅助课程,从中能够看出学校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与教师等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讲,在调查问卷中,研究的过程以及问卷的内容与程序主要是体育教育以及课程培训的目标、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重点学习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教学领域以及研究目标、具体各项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各项教育目标中的各种内容标准等。这份问卷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以“克鲁姆体育学习逻辑”为借鉴依据,主要调查事项是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以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数据显示,当下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对运动技能以及运动技巧等掌握得不够全面,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因此,学校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对体育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保证体育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身心娱乐的目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运动,同时根据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能够达到标准。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标准,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运动与教育项目才能达到标准,再根据这些项目的要求不断延伸到其他体育教育中。
2.1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基本教学变化。从大学体育课程领域项目研究出现以及开始研究到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出,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并且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都在不断完善,利用完整的教学优化方式以及结构等进行提高,很好地提升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统一性以及优化性,且能够保证结构的严谨性,清晰合理地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面性。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形势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没有出现任何的发展与变化,以致于逐渐被大学教育所遗弃,不能很好地达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逐渐恢复了在大学中的教学地位,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教学要求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逐渐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后期的大学教学中,教育有关部门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严格的教学标准下,不管是大学学校本身还是学生都提升了对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其次,有关教育部门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规划与制定,其中对一年级的大学生在需要熟练掌握基础教学中的各项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选修内容,以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帮助学生奠定好体育基础之后,逐渐加强了体育教育的力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保证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体育教学的内容等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教育改革成效上来看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实现了教学改革的进步。
2.2多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现。在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中,可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得到升华。当然在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实用性模式,当前这种理想型的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与改善,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程,才逐步实现了结构模式的多样化。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属于同一类型的模式,所有学生不分男女进行同一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强度都属于初级阶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后期逐渐出现了各种俱乐部模式或是自主性模式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化,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下,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等越来越明确,教学结构也在逐渐完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多模式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了强化,很好地实现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作用,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根据目标教学的形式,应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目标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发展状况,在逐渐探索与完善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进行改善,并且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进步,对大学体育提出更多的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可采取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积极推动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便对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3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发展方向
3.1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发现,单一的以体育锻炼为目的的大学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体育技能的提升。既要不断对学生的身体技能进行锻炼,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技巧等进行培训,以不断提升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教育的质量,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推动大学体育课堂领域教学向国际化标准发展。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目标需要更加突出于强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锻炼技能掌握,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的顽强意志,让其能够在各种极限面前敢于挑战自己,敢于突破自己,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树立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体育精神的领悟更好地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贡献意识。根据相关体育课程结构的分析,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与差距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计划,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强化教学的针对性,改善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不完善以及不全面的教学课程结构。
3.2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善,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真正进步与优化。在对大学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改善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规划等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中的本土化特点,根据本土化特点的指引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弹性化特点,加强对教学知识点的集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体育技能。与此同时,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知识的创新,融入更多的体能培训内容与活动,及时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大学体育课堂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体育项目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从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4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根据大学体育领域结构性教学的优化以及相关的调查分析,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优化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程等不断实现,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对体育项目的不断完善与丰富,在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实践研究――以菏泽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个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
[2]彭国强,唐炎.美国大学休闲体育本科课程体系的特征及启示――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0(4):78-84.
[3]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在人才教育中,人们对人才的身体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多学校都将体育课程当成必修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学校都将武术纳入到了体育课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武术教学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来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旨在于同行进行探讨。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人们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将武术教学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质量低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武术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在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很多科技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教学手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武术课程虽然对科技的要求不高,但是采用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受到传统武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理论,导致学生动作,导致整个课堂非常死板和单调,不仅学生提不起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拳法,但是在很多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的内容非常单调和单一,往往只包括一些初级的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等,这些课程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校的教师完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大纲比较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承我国的武术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过于重视技术动作
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技术动作是基础,但是和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体育武术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但是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武术的技术动作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和力量性,导致武术成为了一门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武术的起源、演变以及美学、气功等融入进去,从而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内外兼修效果[1]。
二、提升体育武术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要想提升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实现对大学体育武术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竞技武术的观念,而是注重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承性和内外兼修目的性,教学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学生掌握某一项武术动作或者技能转变为了解蕴含在武术中的文化和力量,重视武术的文化性。此外,还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进行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生理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而现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的生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评价,才能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演变[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武术的`体态语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展现武术的优美,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
以往的武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竞技性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对之前的武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改变武术教学内容上的单一,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应该淡化体育武术的套路,强化体育武术的实用性,例如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格等,注重基础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精简性。对于专业武术体育课程来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武术套路的束缚,注重学生武术文化素养以及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体育武术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学习效果。高校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思想,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将不同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来构建全新、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武术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充分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
虽然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设备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武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打破课程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各种解说文字和武术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的理论,从而全面把握武术课程的套路走线等。在介绍武术的散打、比赛场地以及套路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场地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场地的状况和形状等[3]。在棍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棍术的基本套路,教师也可以采用动态视频来展现套路中的棍走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现逼真的画面和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武术技术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画表象,让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建立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最终体会武术的文化性和力量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光耀.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6(24):22-23.
[2]刘毅勃.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以及改革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8(25):126-127.
[3]梁晋裕.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4(35):85-86.
大学体育教学创新途径探析论文
摘要:大学体育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它不仅注重学校的体育教学,更注重与健身和社会运动相结合,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教育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合理健身。只有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有创新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终身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教学创新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发展,体育技能和水平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好坏的标准,终身体育才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根据学生自身身体情况和兴趣来制订教学计划,将“终身体育”进行贯彻和落实。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与传统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传统体育是原始的、基础的体育模式,而终身体育则是一个长远的体育发展目标。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如果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则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终身体育的内涵而言,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是人一辈子的一项事业,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所要一直坚持的事业;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秉承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思想,用正确的方法教授他们体育技能,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最后,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坚持的事情,这种意志力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面对生活。总而言之,高校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中一直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创新途径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系统教学的一个分水岭,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它为学生的未来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的体育教学围绕“全民健身”开展,保证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即使在毕业之后也应该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大学体育变为人生体育的终点。想要实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好以下两点:其一是要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其二是要提升他们的体育锻炼能力。终身体育最主要的是要靠个人的自觉性,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还要将这种体育意识坚持下去才是最终的学习成果。终身教育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多样性,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参与的意识终身体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教授体育技能,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地看待终身体育,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坚持下来。
(2)自我监督的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逐渐养成自我监督和评测的好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多学习相关的保健知识和急救知识,并能针对不同情况作出应急反应。
(3)自我欣赏的意识体育学习不仅是单纯的健身,也应该注重身体的美感,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发现自身美感的眼光,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欣赏美和保持美,这样他们就会认为锻炼是一件有乐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4)自我愉悦的意识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时候还需要面临受伤的危险,可以说体育是艰苦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体育又是令人愉悦的,大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放松身心,释放自我,适当科学的锻炼会使人兴奋,唤醒大脑的细胞,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长久坚持势必会树立起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2.正确树立高校终身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前提。
(1)坚持健康理念,弱化竞技模式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健康则是最终的目标,要通过树立健康理念将体育锻炼看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可以激发斗志的有意义的事,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2)因人而异,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规划每个学生的身体差异不同,能接受的体育项目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避免出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因过分关注竞技而让学生接受统一训练的模式,这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体育的长远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规划。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教师软实力的提升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追求健康科学、快乐至上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首要的切入点。
3.寓教于乐,选择多元教学形式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意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之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进行实践,使观念落到实处。
(1)开发体育课程,强化高校体育综合性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要将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将专业技能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将传统体育教学手段与新理念下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评价体系的间断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要将体育竞技的教学内容弱化,教授一些有益、简单并能持续进行的课程,比如羽毛球、舞蹈等项目,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体育锻炼。在注重体育技能提升的同时,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体育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化,它不仅包括基础的体育知识,还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自救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体育娱乐知识等,理论知识往往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体育文化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大学生明白体育活动也是有文化意义的,从而对体育产生渴望,不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2)组织社团活动,开拓学生体育视野
高校进行体育创新时要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课程之外,高校还应该组建体育社团、俱乐部。高校可以开设校园健身房、成立羽毛球、乒乓球协会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经常举办各种趣味性的体育竞赛,开拓学生的体育视野,在体育锻炼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目前,我国高校根据自身体育教学情况也完善了一套适合自我发展的体育教学理论和模式,通常采用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模式,它将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者是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的分配在一组,互帮互助,在体育技能、体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体育能力。
(3)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的一个标准,体育考试也是如此,但是评价方式却要进行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往往只关注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平时的各项表现则很忽视。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综合考虑他们平时的表现、体育思维和体育情感,并与个人自身身体素质相互衡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既注重“质”又注重“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考核过程中,应该要分清主次,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结合课堂表现和新型的网络考核进行评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健康体育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所以体育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参考结果进行整体评价,逐渐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另外,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也应该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只有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到终身体育的内涵和实际意义,他们才会坚持体育锻炼,真正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是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师、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理念的转变。同时,要制订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锻炼计划,从而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中来,并从中真正了解体育文化,对体育感兴趣,终身从事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殷征辉:《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高等农业教育》第4期。
[2]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第1期。
[3]刘忆湘、张先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前言
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我国地域面积非常的辽阔,因此,造成了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各大高校实际的办学规模、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色。高校需要注重体育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尽可能解决体育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落差,实现体育教学的规范以及指导,开辟新型发展思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根据体育工作条例以及高校体育指导纲要作为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坚持大一、大二开设基础性体育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的选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选择体育课程选修加必修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特点来实现课程的有效组合。从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大学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与学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却呈现出非常多的问题,诸如,教学模式缺乏研究、实际的课程分类较为模糊、分析总结不够详细,等等。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出来高校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程序,对实现课程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目标存在着明确性,但是实际的结构关系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3.1、三基型教学模式
作为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实际的教学采取行政班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实现了规范化的体育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却与中学、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巨大的重复性,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上个世界末期较为流行,但是目前缺乏适用性,学校采用性非常低。
3.2、阶段性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设置课程,并且根据所设计的阶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大部分高校的阶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学二年级则是开设选项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实际体制,充分的提升大学生体制,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大学二年级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为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遍采用统一性的课程要求,因此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课程内容重复非常严重,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与大学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因此,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满足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的高校数量较多。
3.3、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选项型,主要就是指在固定上课时间之内,将其中的两个学期进行固定,其他学期进行换选,通过学期的不断换选来提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教学内容非常多、课程容量非常大的教学,这就使得一个项目能够进行集中性的开设,通过多个学期的紧凑学习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以及紧密性,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提升教学的连续性。在进行连续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使得该项目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这样能够更好发挥教师特长,课程管理较为简单,因此高校实际采纳率非常高。选项型的教学方式对提升专业体育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久而久之,失去体育学习的信心;或者是教师变化、学生退出等问题而造成调整性差,教学非常不稳定。
3.4、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所能够承受的容量来设置教学版,并且根据形式上的差别在一个学期并行开设。同时,在进行教学班的设置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体育水平划分为特长班和普通班,特长班教学更加注重专业技术动作的解析,社会普及面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标准来进行学生考核;基础班的教学动作较为简单,更加针对社会发展潮流,学生数量较少,教学周期较短。并行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保证不同的项目能够同时开设,同时还能够保证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内容能够在同一时间开设,实际的教学内容独立性、连续性并存,实际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续期以及师资特点,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例如,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实现不同学生的良好发展。此外,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启发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度更高。由于实际的选课存在着非常大的自由度,因此,实际的教学监督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考核标准的均衡性来构建管理体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学习时间非常长,这样能够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如果网络选课系统不发达,则容易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3.5、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也就是将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团体或者是体育活动团体的方式来完成。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年级方面的巨大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自由选择。学校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开设体育课程,设计较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辅导,每一个俱乐部都存在着固定的表现形式,实际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多样化,有效发挥学生潜力,体现学生的内在价值。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满足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性。从目前高校体育项目建设来看,由于师资支持、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等方面的限制,高校非常多的体育项目无法开设,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首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实施。此外,学生体育选择自由度的日渐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学生体育意识并不成熟,因此实际的选课以及学习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俱乐部性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4、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提升身体素质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坚持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观念,充分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实际内容。由于体育教学体系的复杂性,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学的多目标性以及多功能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发展实际,结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运动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深化教学冬季,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进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体育教学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东锋.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9(09).
[2]陈庆平,李华,陈华东.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01).
[3]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04(02).
[4]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11(06).
[5]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J].体育与科学,,05(03)
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的论文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1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健美操教师20人,随机抽取参与健美操课程学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7份,回收率是98.5%,在收回的197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教师中总共发出去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是100%,在收回的20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大量专著、核心期刊等文献。以目前湖北省10所高校的健美操课程开展景况为主要线索,针对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的现状对高校参与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依照研究目的和任务,设计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
3.研究结果分析
3.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现状分析
3.1.1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技术部分),35%的教师会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30%的教师会选择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这二者为主要教学内容,少数教师以自编套路、风格类、素质练习为教学内容。这说明教师授课内容难度适中,易于学生掌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3.2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教学方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上,100%采用的是示范讲解法,70%采用的是完整法与分解法,60%采用的是累进教学法,50%采用了重复、交替练习法,30%采用了口令提示法,其他教学法占10%。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从而掌握健美操的动作。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2.2教师原始专项和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原始专项来看,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占总数的30.1%,体育舞蹈占总数的25.4%,艺术体操占总数的21.8%,体操占总数的13.5%,其他专项占总数的9.2%,由此可见,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体育教师人数最多,成为湖北省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过健美操或正在学习健美操的教师人数居于第二,这有利于健美操教师队伍建设。
3.2.3教师年龄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及潜力,他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智力和创造力。健美操是以一项具有青春活力的健身运动,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着很严格的界定。分析数据得知,健美操教师年龄集中在31至40岁,比例高达70%,41岁以上的健美操教师只占20%,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
3.2.4健美操课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
调查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可以看出,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不仅仅以学生的技术为单一指标来考核,还注重学生的态度与表现;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3.3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现状
在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选择上,健美操专业每年都会成为我们学生选择的亮点。健美操的主要目的就是健身,其动作难度及强度除竞技性质的健美操一般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和职业的人适用,所以健美操是学生在体育专项中的首选,但是在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现状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3.3.1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现状以及激发激情的内部力量,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分别从就业、兴趣、让人羡慕、健身等方面经行了调查和分析。学生参加健美操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就业。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健美操是因为兴趣爱好,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浓厚,有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
3.3.2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程的男女生比例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男生、女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这样的局面有着多种因素。从学生们的心理上分析,男生认为健美操是女生的专利,尽管也有少数男生选择了健美操,可是更多的人还是会服从大流所向,甚至有害怕别人会取笑自己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3.3.3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的197名学生当中,有的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把健身、瘦身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认为健美操场地、设备、设施及健美操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不是很满意;有的则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独特,示范优美,循序渐进,易于掌握,锻炼价值高,对大学体育健美操持满意的态度。
3.4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条件现状
对湖北省高校教学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教学环境分为室内室外,场地平整开阔。由于室内场地数量少,且供健美操专项同学使用,大学体育健美操课场地都选择在室外。虽然室外环境能够供大学体育健美操学生学习,但对于健美操而言,场地要求高,最好选择有弹性的场地,例如塑胶场地、木质地板。体育学院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数量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和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分别达到70%和60%,教学内容单一;湖北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4.1.2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百分率到达100%,其次是完整法与分解法占70%,其他教学方法使用少。
4.1.3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百分率达到40%,排序第一,这是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虽然有部分教师原始专项不是健美操,但通过继续学习,具备良好的健美操授课能力;且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学习健美操的人数百分率达到31.7%,人数多。
4.1.4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31至40岁的教师达到70%;教师健美操教龄在3年以上的占60%,健美操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有利于大学体育健美操的开展。
4.1.5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4.1.6湖北省高校男女学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女生占88%,男生占10.5%;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还未普及,健美操教学环境不理想,室外场地不能满足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需要。
4.2建议
4.2.1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现状
湖北省高校应丰富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适当增加健美操理论课程。
4.2.2关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
健美操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健美操教师在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时,应适当考虑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4.2.3关于学生男女生比例和满意度
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男同学选择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可以用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努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4.2.4关于教学条件
学校要关注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开展,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逐步使大学体育健美操普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在室内塑胶场地或木质地板上开展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
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资源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对兰州市1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分别从人力、物力、内容资源现状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根据调查现状,该文指出高校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促进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旨在为兰州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关键词: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调查
课程资源同时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一般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随着素质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的研究也逐渐重要起来。体育课程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亦是如此。因此,对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健美操课程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健美操课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
1研究对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该文研究对象覆盖了兰州市多所较知名学校,比如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等,共计10所高校30名教师及300名学生都填写了相关调查问卷表。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调查开始前,通过在中国知网、互联网查阅了近几年有关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发展现状以及课程资源现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的提出以及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2.2问卷调查法:向兰州市10所高校老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93.3%。向兰州市10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2%。1.2.3专家访谈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采用走访以及电话访谈等方式向兰州市部分高校健美操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1.2.4数理统计法: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3.0等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健美操课程资源现状调查。
2.1.1人力资源现状。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对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可得: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年龄从24~55岁不等,教师年龄跨度较大。其中职称以副教授居多,比例达到了50%。高校健美操老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比例为33.3%,硕士为63.3%,博士仅有一人,占3.3%。根据数据分析可见,大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老师们在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和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然而健美操授课老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教师仅有两人。
2.1.2物力资源现状。根据调查可得,不同高校对健美操器材的投入情况不同,部分学校存在对健美操发展认识不足,健美课课程开展较为吃力,器材数量少和器材内容不够丰富的现象。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场地情况不太乐观,有超过80的%高校能在室内开展健美操课程,在室外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占到了46%。健美操课程开设的教室通常比较狭窄,活动环境较差,这是活动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内容资源现状。在本次调查的10所兰州市高等院校中,共有7所学校选择采用的实践课教学内容是版的《大众健美操》,其他3所高校使用了自编的健美操教材进行教学。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编写水平在逐渐提高,自编健美操教材在高校健美操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另外,目前使用搏击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的高校占50%,40%,这表明高校对拉丁健美操和搏击健美操在高校的接受越来越广泛。但是就目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采用上来看,高校健美操课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匮乏。
2.1.4信息资源获取现状。为了获得最新的健美操咨询,教师们之间应该经常分享优秀的与研究心得,这就要求学校提供时间和机会,对高校老师们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但是大多数高校对教学分享的投入则比较少。经费的限制是主要的原因。调查表明,教学培训与分享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但是能够获得健美操课程内容资源的教师并不多,例如健美操教学分享会、健美操协会以及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培训。56.7%的教师选择了跟学健美操影像资料,另外有78.5%的教师通过网络、48.2%的教师通过电视、36.4%的教师通过培训、27.6%的教师通过期刊杂志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
2.2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健美操运动具有一般体育运动的提高身体素质和锻炼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娱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的内容之一。课程资源的引用和丰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多样化,我国健身市场的逐步正规与繁荣起来,促进了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在内容资源、信息资源、条件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利用的途径主要如下:一是将中国健美操协会推出的《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1~6级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来提高能力和水平;二是高校健美操老师通过参加各种业余健身俱乐部,根据实际状况和能力自行进行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编排。
2.2.1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对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认为教材陈旧、过时,不具权威性的占25.3%,对健美操教材的加工较粗糙;在学生学习能力上,认为与学生心理、生理需求以及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程度相脱节占23.2%。认为高校实际场地条件等硬件设施存在问题占17.3%;认为在教师对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最多占32.1%,其它方面占4.2%。
2.2.2对健美操资源中影响课程形成主要因素的调查。随着人们对文化的生活的需求逐渐加深,人们更加追求健身内容、形式以及风格的多样化,也导致健美操健身文化向多层次、多方向演绎与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的不断变化以及健身形式的不断发展,促使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资源的形成。影响健美操资源课程内容的众多因素中,内容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健美操课程建设尤为重要。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体育资源较为欠缺,体育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有效甚至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健美操课程资源,可以拓展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探寻好的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同时有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提高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从而弥补当前健美操资源匮乏的现状。
2.2.3对学生健美操学习需求的调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得知,现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单一,丰富性不够。在对想学习哪些健美操内容调查中,除有氧操外,瑜伽、街舞、排舞、拉丁健身操等流行项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项目。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1)从结构上来讲,兰州高校健美操教师在年龄、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均分配合理,总体来说,师资水平较为强大,大部分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以及健美操教学资源的利用,但男教师比例远远小于女教师,导致了一定的不均衡。
(2)在物力资源等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场地器材存在使用不足的现状,对健美操课程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影响。
(3)就目前选用的教材来看,教材内容还是比较单一,陈旧,不具有创新性和时代特征。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缺乏新意,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
(4)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健美操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主要以网络,音像资料为主,资料不够详实,缺乏现场实践培训机会,对教师能力提升较慢。
3.2建议。
(1)在目前健美操发展状况下,高校应重视健美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对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高校实际条件、学生需求相适应。
(2)教师应经常性地参加健美操培训,特别是知名的国际、国内健身专家指导的课程,提高对教师资源的开发。
(3)根据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行以及丰富性。
(4)通过建立健美操课程资源库进行资源共享。或者通过运营健美操网站等提供讨论和分享平台,从而实现健美操课程资源的丰富。
参考文献
[1]陈丽,孙天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1(6):48-51.
[2]揣婀娜.吉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3]张敏.西安高校健美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校外体育(上旬刊),(12):496-497.
[4]袁焰.对建构新型高校健关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5-86.
1研究缘起:大学体育教育的困局
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来实现,但二者存在各自的困局。大学体育课程方面。从大学体育教材与初高中体育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除健康教育知识模块增加外,教学内容基本重复初高中的技术学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篮球项目为例,许多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了如“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进入高校,他们需要运用这些技术,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但是当前高校由于选项教学班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仍需重复基本技术教学,这就导致部分技能强、喜欢篮球的同学,反而不喜欢篮球课。课外活动方面。大学体育区别于高中的地方在于: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组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内容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这类社团和俱乐部,有的具备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有的则较为松散,但总体上讲,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无法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文化价值。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已经在尝试进行改革。世纪之交时,王宗平先生应景于健康理念,发表多篇文章提出增加理论课时的改革思路;同时提倡按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俱乐部的模式。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多数按项目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时间、项目和教师。这种“三自主”选项的模式,解决了兴趣上的差异化,但没有解决水平上的差异化,即对于同一个项目仍有兴趣的同学很难满足他们更高的需求,这部分学生往往到社团和俱乐部中去寻求满足,但是社团和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水平不够,而且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因此,有学者提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并未有实践与操作层面的具体举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教学俱乐部也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罢,都没有跳出课堂教学的范畴,大学体育系统里,是否有课堂教学之外,具备大学体育教育功能的模式?崔树林教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出“三元一体”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该研究在认清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础上,强调发挥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的根基,此无可置疑。但是,课堂教学之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同样可以实现体育教育的功能。本研究认为,在高校学分制的背景下,既然大学体育俱乐部能够实现教育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丰富的体育知识,身体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还可以培养更为持久的体育兴趣,完全可以授予学生学分,进行课程化管理,而且进行课程化管理之后,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将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聚焦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如何能够在实践层面有效推进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堂所不具备的教育价值。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逻辑分析法
2.3专家访谈法
2.4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运作和管理为实践平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将篮排足乒羽网六个项目,以八个二级学院为单位组建联赛,每个球队设有经理,各自的队名、队服、队旗等标志。联赛贯穿整个学期,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运营。
3.1定位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育人目标
以往大学体育俱乐部仅仅定位于学生自组织、自管理、自娱自乐的性质明显,因而在组织管理上表现为松散性质。但是,作为大学体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大学体育俱乐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较之体育课堂而言,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上更有效果、在体育技能的提升上幅度更大、在体育兴趣的满足上更为彻底。最为重要的是,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有精神层面的培养,大学体育俱乐部在这方面,因其活动的丰富,较之体育课堂更能培养学生如意志、竞争、团队等层面的精神素养。因而,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是自由玩玩而已,其具备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潜在教育价值。只要具备有效的组织管理,学生就能从中得到更为全方位的体育素养提升。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应该符合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在一般性锻炼维护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应以强健体魄为目标。重点在于强健方面,即通过强度更大的身体活动来刺激学生身体能力的提升,达到强健的目的。只有在强健目标的指引下,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在未来扭转学生体质下滑,实现增进学生体质的目标。除了身体层面的目标之外,大学体育俱乐部还应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竞赛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如敢于挑战的勇气;落后时或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为团队的胜利无私奉献的合作精神等等。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来指导。体育精神是一种在实践体验中才能领悟的精神价值,体育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来教育学生,通过类似的实践体验来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反思各种精神价值,达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效果。除了身体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两大主目标外,大学体育俱乐部还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两种衍生教育价值,即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此两种教育价值,需要有主动的目标设置与之对接。因而,大学体育俱乐部还应有两个衍生目标,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乃至运营整个赛事。让大学体育竞赛产生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模仿国外的大学联赛,如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二是以打造体育文化平台为目标,体育俱乐部的竞赛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营造一种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实现大学体育育人的价值和目标。
3.2建立以联赛为平台的俱乐部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俱乐部在身体与精神层面的目标,需要有实践活动的平台与之对接,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体育活动最佳的实践平台在于竞赛,在竞赛中学生的兴趣投入最大,身体活动的`强度不仅能够维持健康的需要,更能够向强健的方向推进。在竞赛中,学生要面对竞争、胜负等情境,这是修炼精神素养的最佳平台。以往常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中,也有竞赛的134安排,但因学生水平、课堂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发挥竞赛作为教育平台的深层价值。另一方面,当前大学体育体系中,也有课外竞赛体系。这些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相对高水平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但这部分校队层面的受益对象,相对于庞大的体育爱好者来说,比例太小。而且这些竞赛设计没有突出教育目标,加上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并未发挥出联赛平台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在课程化管理思路下,提出“以联赛为平台的俱乐部实践内容体系”,以期在提升学生综合体育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首先,从锻炼次数上看。就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而言,所有球类项目,均可以采取联赛的方式。以篮球项目为例,以校内二级学院为单位组队,模仿NBA的方式进行常规赛和季后赛。以八支球队为例,先进行为期7周的单循环常规赛。后用5周时间进行淘汰季后赛,至决出总冠军。被淘汰的队伍,转入一周一次的技战术学练环节,联赛贯穿整个学期。平均每支球队一周一场比赛,次数约等于体育课;其次,从锻炼效果上看,球员每场比赛的强度远远大于体育课程的强度。这种锻炼效果超越了身体的保健层面,实现了强健体魄的目标。另外,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还会在场外进行锻炼。因而,在强健的目标上,联赛平台的整体效果远远优于体育课堂;最后,从学生兴趣上看,常规课堂的技术学练,相对枯燥。以联赛为平台的实践内容体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学生为了赛场上的“英姿”,往往会主动请教师长,如何能够控球更好,突破更快,投篮更准。即使知识性更强的规则、战术等纯理论内容,学生也因为有实战比赛的需要而更具有主动性。甚至赛场外的同学粉丝也变得更加专业,这种专业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成就之一。以联赛为平台的内容体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践平台,又在课堂教学以技术为主的基础上,深化了规则、战术,甚至文化等理论性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体育,从而为他们将来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欣赏打下基础。
3.3认定学时、学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活动,以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为主,另有兴趣的同学可自愿参加各类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体育课程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可授予学分。体育俱乐部、社团等作为课外活动,学校支持开展,但不认定学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有其成功的经验,且仍需长期执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的可能。结合实际操作经验,提出在此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认定其学时,并授予学分,以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经过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甚至可以弥补部分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育功能发挥上的局限,实现更为综合的育人目标。下面从几个具体的操作性层面,分析其可行性与实践价值:第一,健身价值层面。以体育俱乐部联赛平台对接课程内容,在强健体魄的效果上优于体育课堂。俱乐部联赛体系平均每周一场比赛,时间上等于体育课,但竞赛的强度远大于课堂学练。加上学生为了比赛自发组织的训练,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其效果均优于体育课堂。第二,知识学习层面。俱乐部联赛也是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以认知性知识而言,联赛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各项体育竞赛的规则、战术,体育竞争的精神,甚至仪礼。这些是对常规体育知识的深化和补充。以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而言,俱乐部联赛对于学生在技术水平和掌握程度上,都要高于常规课堂。第三,精神培养层面。大学体育教育最难也是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对学生体育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俱乐部联赛中,学生会更多地体悟到胜负的概念,尤其是如何面对失败。还有团队精神方面,学生始终在进行团队合作,而且这种合作的效果马上会通过比赛反馈给他们,加上老师的引导,可以真正帮助他们理解团队合作的真谛。第四,综合能力层面。俱乐部联赛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效能的组织和管理。整个联赛设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老师在担当教练任务之外,只负责整体的设计和监督,具体操作由竞选或选拔出来的学生负责。每支球队有专门的经理来管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为将来的求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课程化管理的俱乐部联赛,完全是体育教育的过程,符合授予学分的原则。体育俱乐部学习所获学分,可等同于常规体育课的学分,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计划中去。学生在大学体育的教育系统中,将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配合上有效的考核,将会进一步督促学生的体育学习。通过对于学时的认定,教师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因而,认定学时、授予学分可以全方位保证俱乐部联赛教育功能的发挥。
3.4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以往大学体育教师的定位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但课外指导往往停留于字面上,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依靠教师的责任感无偿付出,并非长久之计。课外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可以不给教师记工作量。但事实上,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没有工作量方面的计算和设计,教师必然积极性不高,进而会影响整个教育功能的发挥。因而,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必须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把教师指导俱乐部合法化。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学习可视为学时,相应的,教师指导也可以计入工作量,并进行考核。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的发挥上看,都应该给予计算课时量。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其首要的工作任务仍然是教学,只不过教的内容,从技术层面转向战术和规则、文化等理论层面,以及如何在实战(联赛)中将这些理论实践化。教学之外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在组织管理层面,即对体育俱乐部进行指导。主要包括体育俱乐部的整体设计和监督,联赛的组织、宣传、裁判等指导。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同样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还是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的过程。每场比赛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比赛所带给学生的强烈感受,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和团队的问题,建立“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领悟体育精神的真谛。这一教育价值,是其他学科、其他体育教育方式所难以实现的。教师的定位明确之后,可以名正言顺地计算工作量。但如果单纯给教师增加课时量,学校经济负担会加重,学校积极性就不高。这也是众多课外体育俱乐部面临的现实难题。通过课程化管理之后,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转为了俱乐部学习,因而,在总的课时量上没有变化,学校的负担不会加重。也就是说,总的蛋糕没有扩大,只是解放了课堂学生的压力,转化为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动力。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参照常规课堂班级人数来确定。即把整个联赛的队员编为一个大班,统一管理。以八支队伍为例,每队10人,共80名学生。整个联赛共47场比赛,平均每周四场,约进行一学期。每场比赛由一名教师指导,计一个学时。如此计算下来,每位教师每周的工作量为四课时,带80名学生,约等于两个班的体育课工作量。
4研究结语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任务,除了继续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弥补、填充中小学阶段的技术学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创建、塑造各种体育教育平台。大学体育俱乐部,包括各类体育社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松散化管理很难完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将大学体育俱乐部纳入课程化管理,意味着可以授予学分,把有基础的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程化管理的体育俱乐部将以强健学生体魄和培养体育精神为主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在学生综合能力和校园文化塑造上有衍生教育价值。这一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成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多元的教育途径。以当前现实情况看,课堂教学仍是主流,此无可置疑。但以未来发展趋势看,体育俱乐部将会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1、田径课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动态管理原则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以后,他们所处的层次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变化,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等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动态化管理,随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
1.2、调节控制原则每层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和练习,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将分类指导工作落实到位。
2、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应用
2.1、在田径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两个环节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编组,田径运动包括短跑、中跑、长跑、跨栏跑、接力跑、马拉松、跳高等多种运动项目。田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高、体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田径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后,要分层备课和分层教学。田径运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智力发挥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对所选项目领悟能力高,可以很快的掌握田径项目的运动技巧,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缓慢,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分层的给予指导。对一些能力好的制定较高的学习要求,对那些不是很突出的,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
2.2、分类教学在田径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步骤
教师从“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得出:第一、要为不同的田径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在田径教学中,不同的田径的项目教学计划不相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田径能力的训练方面也不一样。例如,在现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中,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都是短距离的跑步,因此,要注重学生瞬期爆发力的培养。与此相反的就是长跑,要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持的意志力。接力跑主要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田径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田径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在田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且对体育老师也要进行分类,根据体育老师擅长的田径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编组的特点配备相应技能的老师,这样老师的技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要建立分类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后天的刻苦锻炼是体育竞技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天性体质因素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往往占据很大的优势。因此,体育技能只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田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树立他们学习体育项目的信心。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需求等,因此要运用好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应当尊重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针对学生喜欢新鲜的心理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地点,到户外去上课,如进行体育拓展训练”。[1]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根据研究者课后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仅仅局限于校园操场,体育馆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激情。
2.有利于改革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灌输性的弊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教师课堂内的讲解,忽视学生课外的自学。即突出教学的灌输性,而很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如在篮球教学时,一般都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学生加以练习。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取得的效果并不佳。而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把课内学习和课外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如体育课后举行班级内部篮球赛等活动,能弥补课堂体育教学的不足。
3.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学体育学习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公共体育课堂以课内学习为主,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即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来执行,这种千篇 一律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也就是积极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恰好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要加大投资,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械外,还要对校园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开拓校外体育活动与交流场所,如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沙龙等项目。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2.将体育课内学生主体地位和课外教师引导作用相结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人翁精神”。这和过去大学体育界所流行的“教师中心论”或“课程内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大学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中心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例子,如大学体育课教学教师过度地纵容学生,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论”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其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可以实施“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它有利于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贯通。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值得进行推广。
3.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过去教学的考核评价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考试成绩等。这些只能是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除了以上评价项目外,大学体育教师课后指导学生锻炼的情况,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都应当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发挥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其最终考核的目标。总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2][3]它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