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 文档
- 2024-08-27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本文共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美术课格尔尼卡课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的大阅兵大家都看了吧,多么的壮观,充满力量和喜悦。但是在1937年,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
《格尔尼卡》。
二、画家简介
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定居巴黎。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三、画面内容分析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乱、丑、灰。
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
人、动物、灯等。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幅画看上去很杂乱,实际上是经过画家精细推敲、布局,画了六张草图才完成的。那我们怎么很清晰的解读这幅画呢?
首先我们把这幅画从左到右分为四段。
第一段:牛、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
在第一段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看上去很凶恶的牛,代表着法西斯的暴行和黑暗。抱着已死孩子仰头痛哭的女人,她的眼睛像两滴眼泪,表示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痛苦,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
她的右下方是躺在地上的战士,拿着一把断剑的剑柄。这是与敌人战斗时砍断的,在断剑旁边还有有一朵小花,是画家抒发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之情。 大家看士兵的肢体还是完整的吗?不是,已经支离破碎。死去的士兵眼睛却是睁着的,表示他未能保家卫国而死不瞑目。
第二段:马、灯
马面目冷漠、无情的发出嘶吼,它面朝着公牛,有何寓意呢?代表着受难人民对法西斯的`痛恨,象征着痛苦的人民。
用灯取代太阳,灯像人的眼睛,发出耀眼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
第三段: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
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女人象征光明与希望。
下面是奔跑的人,我们发现他的后腿拉得很远似乎跟不上前腿的脚步,这是逃命的场景!
第四段:从楼上跳下来的人
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男子形象,为什么一下子就吸引我们的视线?他是从楼上跳下来,发出求生的呼喊,张着嘴巴,惊恐的面部让人过目难忘。
好,画面内容我们基本分析完了。
四、艺术特色
格尔尼卡+教案1、色彩:黑、白、灰
整幅画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
3、造型:夸张、变形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五、作业
以象征和平的事物为题材(和平鸽、橄榄枝、吉祥物、大熊猫、),创作一幅简笔画。
要求:用立体主义风格去表现。(五分钟时间)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美术课《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教学生欣赏名作《格尔尼卡》有一点感受,写一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故事引入
我先给学生讲有关毕加索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伟大的画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同时也对这位大画家感到好奇。然后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又有哪些作品?
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欣赏前,我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 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作品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作者画这幅是为了什么,猜一猜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很自然的引出这一节课的主题,就这样让学生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三:交流是不可少的
让学生相互探讨,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交流中他们的思想火花在碰撞,对作品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知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感受作品。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农村学生和自然亲近,不易理解《格尔尼卡》,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同时毕加索作品深奥,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我就选择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探讨。如:认识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背景?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学到了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知道干什么。在没有信息技术为后盾的前提下。课堂比较难把握,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作品不感冒。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兴趣,学生喜欢看老师的作品,但是作业时好多同学办法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对立体主义一知半解。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但画要画好,文化素养不能忽视,只有如此上课效果会好些。
这节欣赏课我着重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欣赏《格尔尼卡》,理解作品形式和内涵;第二是了解作者的立体主义绘画风格;第三是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所以在课前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我主要研究的是教学具体环节的次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设置及探究问题的设置;第四,学生的作业设计方面。
首先,为了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在导课部分采用听轰炸声,想场景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与作品背景联系起来,为更好地理解作品打基础;因为一个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导课在一堂课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明显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环节内容是不变的,但在细微环节的次序上,我还是经过设计和实践有过几次改动的,直到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次序不同,学生兴趣不同,当然效果不同,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容易掌握知识,只有反复实践,反复设计才能找出最合适自己学生的教学顺序,从而使教学活动流畅,效果理想。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我也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设计,主要是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独立分析时,理解较困难,课堂时间较紧张,并且分析效果不明显,而改为小组合作,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综合理解,共同探讨;另外是不预习学生自己感受理解和有预习的区别,课堂证明,学生反而因为预习束缚了思维主动性,很多学生习惯性的用教材介绍代替了自主探究,用直接抄书代替了合作讨论,所以我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东西,让他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的、积极的、大胆的探究分析,我觉得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当然了,一点不预习也有弊端,课堂上所需的时间也就相对会长一些。
还有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立体风格时,通过课件中战士脸部的处理这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立体主义更容易些,并且在形象分析环节中为了更好的把握形象,体会象征手法,共同完成形象分析表时,我采用集体先共同找形象、教师举例(马在作品中的形象及象征内涵)、再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来降低难度,从课堂看,这样设计学生更容易理解,能更进一步的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提高效率,集思广益,成功的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特点和内涵,重点和难点也就比较自然的解决了。
在探究问题设置上,我也是经过反复实践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到“点”上,也就是准确,你要问什么,学生清楚了才能去有针对的思考和探究。
另外,我觉得时间上还是略显紧张,好的一点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了解了战争的残暴,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此外对立体派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欣赏角度,有些同学还收获到如何欣赏一件作品的方法,有的人则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优势和乐趣。
这节课的作业我设计为表格式,主要帮助课堂作品欣赏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在课堂上就能及时完成,印象深刻,完成有效。比起课后写感受等文字,我觉得要更抓紧学生实时感受并记录,同时充分理解课堂中的“象征性”手法的理解。如果放在课后,学生可能已经失去兴奋点了。
最后,本课教学思路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我在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力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直接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不仅仅欣赏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些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情感上的熏陶,当然欣赏课教师不能避免的必须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线索,也不能一手放开的让学生“大胆想象”,脱离作品初衷,所以尺度很重要,引导更重要。
总之,肯定是有收获、有遗憾,但我认为这节课通过反复的设计与实践,对我启发很大,一节课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从再设计到再实践,才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还有学生的反馈证明,只要用心付出,我们大家绝对是收获颇丰的!
教学生欣赏名作《格尔尼卡》有一点感受,写一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故事引入
我先给学生讲有关毕加索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伟大的画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同时也对这位大画家感到好奇。然后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又有哪些作品?
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欣赏前,我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 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作品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作者画这幅是为了什么,猜一猜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很自然的引出这一节课的主题,就这样让学生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三:交流是不可少的
让学生相互探讨,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交流中他们的思想火花在碰撞,对作品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知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感受作品。
《格尔尼卡》属于一节“欣赏、评述”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从支离破碎的造型、黑白灰的色采和凌乱的构图感受画面暴烈恐怖的气氛。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格尔尼卡》独有的绘画手段和色采了解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因而我遵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应用情形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应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回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步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毕加索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幼儿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通过师生欣赏与谈话导进新课。目的在于: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产生惊骇、紧张的情感,为后面教学做展垫。通过欣赏作品,刺激学生的视角,教师指出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大师,使学生对毕加索及其作品产生惊奇,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看,为欣赏《格尔尼卡》创设好人物背景,导进本课课题。
初次赏析说感受,体会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动荡、畏惧、紧张的意味情感。评述作品中意味性手法的应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分解,一个一个的提出题目,如:牛的表情怎样?它意味甚么?马代表甚么?母亲发出怎样的声音?灯在这里意味甚么等。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1-2个形象探讨,各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换,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各形象的'意味意义。深进理解作品包括的爱和平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构图、色调的处理幼儿感悟作品,用一个词形容作品的构图,并说说为何?继而又问画家应用了那些色调,为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回纳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们以摹拟《格尔尼卡》中的人物的动作、情绪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当中可以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干,通过表演又可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使这节课具有了综合课的特点。
关于美术欣赏课我留意了以下几点:
一是:故事引进
我先给学生讲有关毕加索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伟大的画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同时也对这位大画家感到好奇。然后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他为何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又有哪些作品?
二是:让学生带着题目来欣赏
题目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惟,不断提出题目并积极解决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题目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欣赏前,我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题目欣赏,在欣赏 的过程当中解决题目。如:你看到了甚么,作品给你一个甚么样的感受,你感觉作者画这幅是为了甚么,猜一猜作者是甚么样的心情?等等,很自然的引出这一节课的主题,就这样让学生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三:交换是不可少的
让学生相互探讨,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交换中他们的思想火花在碰撞,对作品就有了新的熟悉和理解,也从中知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感受作品。
《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因为毕加索的绘画比较抽象,难以预知学生会说出什么惊人语言,课堂比较难把握,备课量也比较大。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毕加索的喜爱和了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要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毕加索时,好多同学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并准确说出毕加索的其它作品和他主要的绘画特点。教学过程显得非常顺利。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了解美术。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作品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欣赏课。
《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农村学生和自然亲近,不易理解《格尔尼卡》,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同时毕加索作品深奥,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我就选择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探讨。如:认识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背景?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学到了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知道干什么。在没有信息技术为后盾的前提下。课堂比较难把握,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作品不感冒。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兴趣,学生喜欢看老师的作品,但是作业时好多同学办法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对立体主义一知半解。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但画要画好,文化素养不能忽视,只有如此上课效果会好些。
一.格尔尼卡的历史意义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导演拍摄了电影《33天》,该电影讲述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
日本美术推理作家原田舞叶的小说新作《暗幕下的格尔尼卡》,正是围绕着这幅作品展开的。这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从一次空袭开始。1937年,一次空袭几乎摧毁小镇格尔尼卡,盛怒之下毕加索创作了一幅巨幅油画,名为《格尔尼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幅名画虽受到万千敬仰,其创作过程的艰辛和初次公开展示时引发的议论却已被人们忘却。观众们似乎只关注画中的杂乱、兽性和残忍。
二.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
画家对这幅怀着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视的,他生前留下遗言说:只有当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时候,《格尔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国。佛朗哥死了以后,西班牙政府与保存这幅画的美国政府经过5年的谈判,1981年9月才将它隆重地运回了西班牙。
三.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四.画作内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