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新课导入开场白
- 文档
- 2024-06-01
- 12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课新课导入开场白,本文共12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浅谈如何导入数学新课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文通过从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开门见山、制造悬念和演示实验等方法导入新课.
浅谈美术课的导入
导入过程是教学过程置重要的环节之一,灵活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人美术教学多年的经验,谈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导入、想象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等几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导入新课激趣谈
李惠娟
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和深入地研究它。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假如这个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虽然经过教育会勉强去学习,但也是难以学好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篇文章中,我只阐述激发兴趣的一个侧面,即导入新课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一点不假。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大胆地提问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我认为,在导入一篇新课进行教学时,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或出示一幅挂图,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或用播放幻灯、录音等手段,借此吸引学生,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课伊始趣也生”。
一、谈话导入法。
在接触课题时,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鱼一般是生活在水中的,有谁见过生活在纸上的鱼?大多学生回答:没有。我再问:那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说鱼游到了纸上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就让我们去探讨探讨。再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同学们,你们当中谁玩过蟋蟀?在知道许多学生玩过之后,我又说:喔,这么多人对蟋蟀都这么喜欢和熟悉,蟋蟀相斗,武打场面是十分激烈的,确实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但除此之外,有人还发现蟋蟀用来休息的住宅也是很奇妙很有趣的,不知你们仔细观察过没有?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来看看它的住宅到底有趣在哪里。由于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审题设疑法。
课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文章的题目可以通过教师的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先板书“泸定桥”三个字,问:谁知道泸定桥是什么样子的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再在“泸定桥”三个字前加上“飞夺”两字,问:你们读了这个题目后,想知道红军是怎样飞、怎样夺的吗?问罢,学生纷纷议论,兴趣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课本开始阅读。
三、新旧联系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的相同点,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兴趣,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情景导入法。
在教学英雄人物故事或写景抒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和幻灯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战友邱少去》前,先让学生欣赏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着听着,当听到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围住了,他没有跳,没有……时,同学们心情十分紧张,从而进入情景。再如,教《五彩池》一课时,我先挂起一幅自己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好的五彩池美丽景色图,同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看着彩图,听着录音,仿佛真的置身于五彩池之中,亲眼目睹五彩池的美景,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于是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习的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产生了要读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目的激发法。
有一些应用文和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在教学开始时运用“目的激发”的方法导入新课,即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如教《给表妹的一封信》一课时,我在引导审题后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运用写信的形式,写出了自己怎样爱上邮递员这项工作的。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不但能受到这位邮递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还能学会怎样写信,以后可以通过写信同在远方的人交流思想,这样我们就又多了一种本领。”并要求学生课后给自己一两位要好的同学写一封信,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它的实际运用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且由于课后要给自已的好同学写信,由此产生一种学习这篇课文的紧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就可以为讲解课文创设良好的条件。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描述情境,引发兴趣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创设矛盾,促其探究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往往与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新课导入可有机联系,合理运用,创设矛盾,引发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仙台》一课教师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鲁迅吗?谁能介绍他的有关情况?
生:我知道,他是绍兴人,在三年级我们学过《三味书屋》,课文中介绍了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况,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珍惜时间人。
生:我从课外书中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从课外书上知道,鲁迅是对敌斗争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笔与敌人斗争。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但是你们听说过鲁迅学医的故事吗?(学生茫然)课文《在仙台》写的就是他为什么学医,以及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过。(介绍鲁迅学医的原因和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在仙台跟藤野先生学医的。
学生虽然对鲁迅并不陌生,但对鲁迅学医以及放弃学医,走文学救国之路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诸如此类,教者充分运用学生知识上的缺陷,通过矛盾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为引导阅读探究奠定了基础。
剖析课题,明确目标
有不少课文,题目对课文内容和思路进行了暗示,这类课文,新课导入可引导分析课题,揣摩内容和思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学生读题)谁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草船去向别人借箭。
师:哟,草船真神奇啊,它竟然能向别人借箭呢?
生:不是,用草船向别人借箭。
师:对了,由课题你想想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呢?
生:课文可能写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结果怎样。
师:是啊,谁用草船借箭呢?向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是怎样借箭的呢?结果怎样呢?这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样根据课文题目引导设问,教者适当提取梳理,使阅读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确定了课堂学习的方向。
中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探讨
新课导入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但也是上好中学英语课最重要的第一步.本文根据作者长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了新课导入的'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教材,着重对创设情景导入法、真实交际导入法、利用各种媒体导入法、介绍背景知识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辩论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进行了探讨,供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参考.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描述情境,引发兴趣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创设矛盾,促其探究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往往与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新课导入可有机联系,合理运用,创设矛盾,引发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仙台》一课教师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鲁迅吗?谁能介绍他的有关情况?
生:我知道,他是绍兴人,在三年级我们学过《三味书屋》,课文中介绍了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况,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珍惜时间人。
生:我从课外书中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从课外书上知道,鲁迅是对敌斗争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笔与敌人斗争。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但是你们听说过鲁迅学医的故事吗?(学生茫然)课文《在仙台》写的就是他为什么学医,以及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过。(介绍鲁迅学医的原因和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在仙台跟藤野先生学医的。
学生虽然对鲁迅并不陌生,但对鲁迅学医以及放弃学医,走文学救国之路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诸如此类,教者充分运用学生知识上的缺陷,通过矛盾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为引导阅读探究奠定了基础。
剖析课题,明确目标
有不少课文,题目对课文内容和思路进行了暗示,这类课文,新课导入可引导分析课题,揣摩内容和思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学生读题)谁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草船去向别人借箭。
师:哟,草船真神奇啊,它竟然能向别人借箭呢?
生:不是,用草船向别人借箭。
师:对了,由课题你想想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呢?
生:课文可能写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结果怎样。
师:是啊,谁用草船借箭呢?向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是怎样借箭的呢?结果怎样呢?这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样根据课文题目引导设问,教者适当提取梳理,使阅读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确定了课堂学习的方向。
浅谈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论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其总体而言,课程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用温故知新法有效导入新课
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例如:(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样导人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运用真实的情景材料和教具演示实验有效导入新课
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7.1几何图形的引入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师:老师今天有备而来,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苹果能从树上落到地面,为什么茶叶盒的盖子不会掉进茶叶盒里去呢(以圆柱形的茶叶盒做示范,将盖子盖住盒口)?”谁能做出解释?
生:盖子比口大!
师:看来,盖子能否掉得进去与盖子的大小有关。
师:我这还有一个茶叶盒(拿出底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形状的茶叶盒),它的盖子也比口大,这样放(盖子沿盒口的方向放),盖子会掉得进去吗?
师:如果,我将盖子立起来,这样(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一边的方向)能掉进去吗?
师:转个方向(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对角线的方向)呢?
生:掉进去了!
师:这说明盖子能否掉得进去和盖子相对于盒口的位置有关,对吗?
师:那我也将这个盒子(刚开始的圆柱形茶叶盒)的盖子立起来放(示范),为什么怎么放都掉不进去呢?
生:刚这个是方形的,它是圆的
师:噢,原来和形状也有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一所中学讲座的时候,向同学们提出的生活中的小问题。看来,生活中经常需要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数学中有一门学科,几何,就是专门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几何图形》。
三、利用数学故事有效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先给学生讲“古印度国王奖象棋发明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古印度国王特别爱下象棋,有一天,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看来胃口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我2粒麦子,第三格内给我4粒......照此下去,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于是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不久,一位大臣匆忙跑过来对国王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全国仓库的麦粒都不够放。一讲完故事学生马上兴奋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通过引导,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期待与学习之情。讲故事往往很吸引人,在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则引入新课的效果将更好。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导入新课
如果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我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内容,做成了电脑课件,把齿轮的转动、自行车在圆中运行、小汽车作斜线和直线运动、奥运会上的五环旗等画面依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极为直观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画面前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敏捷,联想也变得极为丰富,一堂课40分钟时间不仅掌握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数学的情感,同时也为下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最终目标,而有效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当然要真正实现有效导入新课,教师仅仅停留于对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关注生活,收集资料。这将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
中学语文新课导入技巧浅谈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示知的急切感。例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先多媒体出示一组雪景图片,然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大多学生回答到《背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胡适的《我的母亲》,大家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三、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引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采用了直接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作者先取了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写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音乐欣赏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学生在和唱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课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故事引路法
故事引路法即在讲课之前概括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或情节,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的保姆,鲁迅常被长妈妈的故事迷住,对童年的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到了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的教师,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的正确,老师大大夸奖一番,可见老先生对鲁迅及他的学生一片爱心。这样的导入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亲切,具有感染力。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它没有固定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王焕存
美术课导入方法种种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笔者结合去年自治区美术教学能手评选中的竞赛课,谈谈几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利用谈话导入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绘画日记》时,伊宁市十五小学奚泽霖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绘画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绘画日记,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再问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学生会很快回答:“是为了表现文字内容的。”这时,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现和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或重大的事情。但绘画日记比文字日记表现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绘画日记的课题意思,而且通过范图和启发分析,加深了他们对绘画日记表现特点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为学好创作课《绘画日记》打下了基础。
利用想象导入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如在学习《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时,奎屯市第四小学宋环老师是这样利用想象导入新课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教师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漂亮的头饰和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吸引了。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教师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伸出胳膊,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教师打开录音机,配上轻松的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霎那间,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飞过草地,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有高楼大厦,有草原牧场,还有我们新建的学校。还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教师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利用实录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如教《我喜爱的活动》时,独山子第四小学连莲老师就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课前老师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编辑成“学生的课间活动”实况录像,课堂上放给学生观看。观看中老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同学们都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回答:踢毽子、打沙包、打乒乓球……是在课间十分钟,在校园里。老师小结:对!这些活动都是在紧张学习之余开展的,它既能消除大脑疲劳,又有益于身体健康。你喜欢这些活动吗?同学们高兴得回答:喜欢!老师提出要求:既然同学们喜欢,那么我请同学们重新观看一遍录像,观看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说出你所喜爱的活动中的人物动态形象和活动规律。待同学们一一回答后,老师说: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绘画创作课《我喜爱的活动》。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除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美术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通过猜谜语、欣赏范画、读儿歌、实物展示、讲故事等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导入的方法都要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的,都要坚持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美术课导入方法种种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笔者结合去年自治区美术教学能手评选中的竞赛课,谈谈几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利用谈话导入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学习《绘画日记》时,伊宁市十五小学奚泽霖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都写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简洁的一句话既点明了绘画日记是在日记上配画的课题,又以一个反问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要尝试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板书课题―――绘画日记,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再问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学生会很快回答:“是为了表现文字内容的。”这时,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现和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或重大的事情。但绘画日记比文字日记表现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绘画日记的课题意思,而且通过范图和启发分析,加深了他们对绘画日记表现特点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为学好创作课《绘画日记》打下了基础。
利用想象导入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较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如在学习《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时,奎屯市第四小学宋环老师是这样利用想象导入新课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教师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漂亮的头饰和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吸引了。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教师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伸出胳膊,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教师打开录音机,配上轻松的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霎那间,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飞过草地,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有高楼大厦,有草原牧场,还有我们新建的学校。还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教师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利用实录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观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场景。如教《我喜爱的活动》时,独山子第四小学连莲老师就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课前老师把学生的课间活动用摄像机录下来,编辑成“学生的课间活动”实况录像,课堂上放给学生观看。观看中老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同学们都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回答:踢毽子、打沙包、打乒乓球……是在课间十分钟,在校园里。老师小结:对!这些活动都是在紧张学习之余开展的,它既能消除大脑疲劳,又有益于身体健康。你喜欢这些活动吗?同学们高兴得回答:喜欢!老师提出要求:既然同学们喜欢,那么我请同学们重新观看一遍录像,观看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
[1] [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管窥
张安蛟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1、点题式: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短平快见长,略欠艺术性。
2、复习式:承上启下,以旧引新。减缓坡度,平稳过渡。
3、提问式:以石击浪,启发思维。引起学生自觉思维。
4、实例式:感性出发,联系实际。以感性理解理性。
5、类比式:求同存异,防止混乱。运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6、探究式:创造条件,引导发现。能激发分析探索能力。
7、故事式:鲜明生动,引人入胜。
8、纠错式:先练后讲,以错明理。
9、其他式:谜语式,聊天式,……
不管哪一种导入,必须具有吸引力,短时到位;必须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要注意年级、教材、环境、时间等。切忌广告和故弄玄虚。同时,每一种方法不应该是孤立的.,我们要融会贯通。这也体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下面我们举出些实例以作参考:
例1:“按比例分配”一课导入。
第一步:一堆煤200千克,分给体力基本相同的人搬,平均每人分多少?
第二步:如果分给大人和小孩,怎样分合理?
例2:“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导入,许多老师喜欢采取探究式、类比式、纠错式。
比赛:两组题,分组接力竞赛。
238+195= 238+200-5=
474+899= 474+900-1=
738-497= 738-500+3=
1564-996= 1564-1000+4=
这里我们要注意分组的学生情况,分配公平。这样开头很快产生矛盾与兴趣。
例3:“有余数除法”有老师采取“小棒法”。
小棒: 8根 9根 10根 11根
每四根摆一个四边形,结果为何不一样呢?接着引入算式。
例4:“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
① 1+3+2= ②2+2+2=
观察①②不同点 象②题你能写出几个?
5+5+5+5= 1+1+1+1+1+1+1+1+……(100个1)=
怎样运算简便呢?
例5:“长方形周长”导入。
提问:用一段30厘米的绳子围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围住吗?
思考:长10厘米,宽只能是几?
例6:“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入。
找与众不同的数: 15 101 385 3.5 47 53。
揭题:“3.5”,有一点,就叫小数点,这个数叫小数。
例7:“用字母表示数”导入。
方法一: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的S街上遇到N年未见的同学。
句子中字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方法二:扑克牌的A、K、Q、J表示什么?
方法三:出示等式 0.5+X=3.5 X表示什么?
擦去等号 0.5+X X表示什么?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导入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开门见山式、旧知铺垫式、故事引入式、实验启迪式以及悬疑设置式等常用的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导入策略;案例分析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对新知的探索欲望,也能够成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一、开门见山式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均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起到把控全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探究水的组成”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水是学生们熟知的物质,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便采取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了新课内容。首先,笔者拿着一杯水问学生们:“这是一杯水,谁能告诉我水总共有哪几种物理形态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如是答案:“水有三种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非常不错,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水的物理状态改变时,它的化学成分是否改变呢?”学生们无法回答。见此情景,笔者便接着说到:“不知道没有关系,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将一起探究一下水的组成。”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迅速聚焦在“水的组成”这个问题上,趁此机会,笔者便直奔主题开启了新课的教学。
二、旧知铺垫式
系统性是化学知识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很多化学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化学旧知识基础作为新课导入的铺垫,从而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除此之外,以旧知为基础的课堂导入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复习旧知识点,从而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以笔者便选择了旧知铺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以及氧气制取的实验室操作过程。之后,笔者便问学生们:“现在大家应当已经完全想起了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全过程了,现在你们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够制取氢气呢?”此时,一些已经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们便快速地说出了氢气制取的方程式,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接着,在学习完制取氢气的方法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们从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的方法来思考收集和检验氢气的方法。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在旧知的.基础上快速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旧知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三、故事引入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乏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容易降低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这类枯燥性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引入式的新课导入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化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从而缓解对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金属”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便借助故事引入的方式完成了新课导入。笔者问“你们知道越王勾践的剑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笔者接着说:“越王勾践的剑属于青铜器,它的主要成分是铜,而铜又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不容易被锈蚀,而且在越王勾践的剑保存的椁室四周又有一种称之为白膏泥的物质,完全隔绝了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所以越王勾践的剑才千年不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剑的历史故事和保存方法,还对金属的化学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启迪式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完成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获取化学知识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能够激起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的化学实验来帮助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启迪学生的化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金属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们演示了一个金属反应的实验。首先,笔者拿出一根铁丝并对其进行除锈,除锈之后,铁丝变得光亮无比,这时笔者迅速将这根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迅速变成了红色,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调动起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们发现并非是铁丝变成了红色,而是铁丝的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问道:“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笔者并未立即告诉学生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说道:“一般新物质的生成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反应过程吧。”于是笔者便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借助化学实验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五、悬疑设置式
疑问是发展进步的源泉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设置疑问,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深层次发展。为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层层疑问的过程中引出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考虑到分子和原子的相关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低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通过设置层层的疑问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新课知识。首先,笔者从生物学中细胞的构成设置了如是疑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其他微小粒子构成的,你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吗?”一个学生如是回答:“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而细胞又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我觉得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另一个学生疑惑地问道:“分子是什么?它还可以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物质吗?”笔者点点头,并说道:“肯定是可以的,就像细胞对于一个器官、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微小的了,但是它同样还可以继续分成更小的物质――分子,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分子也是可以继续往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子和构成分子的微粒吧。”此时便完成了新课导入环节,成功进入到了新课授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施雪娟.例谈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0(2).
[2]于海强.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化学教学,2006(12).
[3]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2001(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