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6-17
- 122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教学对弱势群体学生重视关心不够;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参与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分析
绪言
弱势群体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本文中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体育主观认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被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容乐观。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员,如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客观、主观条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群体。
(一)客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学生。诸如身体过度肥胖、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身材矮小、先天性疾病及各种后天原因造成的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群体。
(二)主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均正常但由于自身性格、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及运动的学生群体。诸如因胆小性格怯懦而不能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因体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对体育学习抵触的学生等。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分析
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不能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活动强度小运动项目,学习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
(一)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明确
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为被动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体育学分,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分析
1、缺乏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此类学生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惧困难,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害怕失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敢参与其中,缺乏竞争意识。
2、自卑心理严重
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尤其在课堂技术演示等环节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原本已经基本掌握的技术,在演示的过程中则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情愿接受不熟悉同学们的帮助,在同学们对其帮助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民办高校一般起步较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主要在教学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体育教学管理没有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
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上是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缺乏针对性强的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没能很好体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重视。
2、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科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各项建设倾向于专业学科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来说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的影像资料相对缺乏,对于弱势群体学生集中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场地要求不能实现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轻人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教学艺术的同时由于年轻气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更会对弱势群体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三、提高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丰富可行的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独立的弱势群体学生检测体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
(二)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学生是因为先天因素不能很好的学习还是主观意识上抵触体育学习还是由于性格上自信心上的不足影响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优美的技术动作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形成由教师要求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尤其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科学合理的营造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仅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在如心理学、社会学、保健知识等体育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深入学习。
(四)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理论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理论教育尤其是体育欣赏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诸如国家在大型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其直观的教育作用。此外,对弱势群体学生加强个人体育运动监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个人体育运动监督,学生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师友”合作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真诚、主动的去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到教师的关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完善必需的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弱势群体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弱势群体学生能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运动场所,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关爱,制定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检测体系。
(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主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师友的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4):124-125
[2]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2)
[3]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0)
[4]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探讨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到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频频出现,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资料显示,大量研究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群体,而有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报道却依然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既往病史、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使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就是指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不及格(≤59分)的群体,其中不包括因病或残疾而免测的大学生。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为例,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8所高校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在校大一、大二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学生中的90名体质弱势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要求,参照同类型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山西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试法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发放问卷20天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共20份问卷),两次填答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为0.84,证明可信性显著。同时,通过对同一学校不同学生对部分题目的回答以及对同一份问卷不同题目但内容大致相同问题的回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调查可信度较高的结果。(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向8所高校的调查对象发放800份,收回759份,回收率94.9%,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97.0%。其中男生为372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50.5%,女生364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9.5%。
2.2.2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山西省体质健康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向他们了解了体质测试以及监控状况、指标选取、参加测试人员的培训等问题。
2.2.3分析法
通过对山西省8所高校在校体质弱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类群体在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教学干预后的实验班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深入分析。
2.2.4实验法
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中的90名大学生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男生两个班,女生一个班,每班30人。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干预,为期一学年。
2.2.5测量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8项指标实验前后的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50米、800米(女)、1000米(男)、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台阶试验、跳绳、握力。使用的器材为各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检测器材,该套器材完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要求。
2.2.6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的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教育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信息中心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基本情况
3.1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调查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轻体重率为36.46%,超重率为29.20%,标准体重的学生仅有三分之一。而该群体中男生超重率为47.40%,轻体重率为29.63%;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超重率为10.99%,轻体重率为43.28%。可以看出,该群体大学生身体形态异常是导致体质测试不及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身体形态方面表现出的明显性别差异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3.2既往病史状况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无病史,男女生平均率达到80.97%,但也有19.07%的学生有患病史,病种多样,病因复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或现在患病,但他们为了避免保健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加入到体质状况正常的学生当中上课。比如,一部分学生患有腰椎椎间盘突出慢性病,病情基本不影响小负荷和正常负荷的体育课和日常的身体锻炼,但有针对性的腰背肌力量、柔韧、协调素质练习则会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素质的发展。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学生为数还不少,这部分学生的既往病史成为其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原因之一。
3.3膳食与营养情况
营养不良会使人精神不振、乏力,营养过剩则会引起许多慢性病,导致肥胖等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体质量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膳食与营养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饮食的选择上以口味喜好作为标准,占64.62%,注重营养搭配的仅占11.11%,由此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膳食营养搭配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从体质弱势群体饱餐情况来看,有时吃不饱的女大学生竟占到24.46%,而对应项的男生仅占0.27%。通过与该群体女生的交谈与调查了解到,女大学生吃不饱的原因是多数女生想要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瘦身目标。另外,吃得很饱的该群体男生达到22.63%,对应项的女生仅占0.38%,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正好与上述BMI指数男女生超体重率和轻体重率存在的性别差异相一致。
3.4生活规律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劳而不疲”。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正是我们今天所讲规律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养生之道。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的生活规律方面的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数达到20.40%,每天坚持吃的仅仅为18.08%。众所周知,吃早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科学早餐要求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好,营养摄入要均衡。上述情况反映出该群体大学生普遍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中男生不吃早餐人数居多,比女生高10.24%,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有直接关系。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男生普遍晚上休息时间比较晚,24点以后睡觉很正常,宿舍内的电脑作业、游戏等是影响他们睡觉晚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为了早晨的贪睡而舍去吃早餐的时间。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而且比较严重[3-5]。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学生仅占26.41%,而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69.33%,尤其是男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71.71%。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67%。研究进一步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余大部分时间安排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从事网上游戏活动的男生达到34.12%,也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的男生将课余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这个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男生中有71.71%的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及10.21%的学生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结果,也证实了为什么有25.52%的男生经常不吃早餐,不是不愿意吃或真的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是沉迷于网络引起的睡眠不足导致无法按时吃早餐,日久成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6-8]。从调查中还发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51.48%,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无人指导、没有锻炼环境、由于自身状况不懂得如何锻炼、性格内向等。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生活不规律,不吃早餐,睡眠不足,课余不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有一部分同学熬夜,迷恋于网络和游戏,男生抽烟喝酒现象比较严重,可谓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忘为常,故精气耗散,形神疲惫”,对体质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4、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
4.1体育教学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干预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主要采用独立授课,即把这一特殊群体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2个男生班,1个女生班,每班分别单独授课。为他们单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期1学年(36周,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实践课30周,健康知识讲座6周(均在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两周进行)。课余锻炼采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36周,每周5次,每次60min)。
4.1.1课内采取独立授课
(1)内容的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慢跑、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剑)、游戏等,在课前课后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所呈现的肺活量、下肢力量、有氧耐力及柔韧性较差和肥胖的体质特征,采取柔韧性练习、耐力跑练习、下肢力量练习等运动方式,加强素质练习,内容包括韧带牵拉、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俯卧撑/立卧撑(男)、耐力跑。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重点进行韧带牵拉练习,在体育课最后30min安排俯卧撑/立卧撑练习(男)、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腿跳跃练习和耐力跑练习等。健康知识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科学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各种疾病如何进行预防与康复,如何科学控制体重等。主要目的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让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认识到运动是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科学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康复;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进行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设定靶心率达到75%最大心率的强度是一个运动阈值。由于运动训练强度太小,所以,较低心率的运动不能提高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训练强度大小的典型运动模式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可提高心肺功能。因此,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靶心率适宜范围为50%~80%HRmax,其中HRmax=220-平均年龄。如俯卧撑/立卧撑(男)、单杠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脚跳跃各2组,组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为标准,开始下一组练习;1200~1600m耐力跑为110~130s/400m[2]。强度监控心率的控制是监控锻炼质量的重要方式。
(1)选取若干班里运动成绩中等的男、女学生,测试并记录被试在每组练习结束后的即时心率;
(2)运用RPE表[3],记录被试每组练习结束即刻及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
(3)由所选择的中等运动成绩男、女被试学生自测并记录次日晨起时的1min基础脉搏。以此作为课内运动强度与课外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之一。运动频率上课时间均为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前60min为体育课正常教学内容,后30min为加强素质的练习,即90min活动时间中达靶心率的运动时间为30min/节。
4.1.2课余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工程,一个融可行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工程,是一个增强个体自觉锻炼身体意识的工程[4]。“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是以个体学生客观存在的体质问题为依据,其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均建立在分析评价个体体质状况测试基础之上,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性别、身心特点、场地、气候等多种因素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运动强度、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是在完全动态的情况下实施的,需要经常做一些测试和评价工作,以及时对处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其效果不断地进行监督以便更新内容,以得到个体身体练习长期和短期的锻炼效益。
(1)内容的确定运动内容是以有氧耐力运动项目为主,如球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登山等,辅助以柔韧性练习和力量性运动,如静力伸展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2)运动强度及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运动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运动频率5次/周。每次总运动时间为30min-60min,其中运动主项维持靶心率至少持续10min以上。每次运动都应包括练前的准备活动和练后的整理活动。柔韧性练习在每次准备活动当中进行,力量练习可在准备活动后进行。如进行负重肌肉练习,一般可用本人最大力量负荷的`40%-60%或8~12RM(最大重复重量)进行,每次3组,每组练习3次,隔天进行[6]。
(3)强度监控课外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主要由课题组指派一位了解运动干预计划及要求的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同时,每个班指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监督其他同学课余完成锻炼的进展情况与监控运动强度,并做记录。
(4)注意事项有既往病史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无人指导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运动不足,体质下滑。我们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做到4周一体检,发现问题马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情况。
(5)健身运动处方实施程序为每位学生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测试,获得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所必须的全面资料,这样制定的运动处方内容、强度、频率才能切实符合个人的身体条件,锻炼的效果才会最佳。第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测试、调查了解学生体质状况、运动爱好及运动历程,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价。第二步:依据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制定健身运动处方,安排练习计划。第三步:预实施健身运动处方,跟踪,并做记录;同时,根据学生反应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对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修改和微调。第四步:实施健身运动处方。
4.2体育教学干预结果分析
4.2.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弱势群体中男生肥胖学生多,通过36周的体育教学干预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体重有明显下降,而女生轻体重学生较多,虽然教学干预对增长女生体重有作用,但由于女生“以瘦为美”的审美意识促使她们注重节食控制体重的增长,因此出现了体育教学干预后身高标准体重男生差异显著,女生差异不显著。
4.2.2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表3和表4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体育教学干预的手段主要是独立授课和健身运动处方,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上重点服务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环境有积极作用,但练习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气息训练不够,再加上干预时间较短,对血管环境的作用不明显,自然对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般。教学干预方法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训练,加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脏泵血功能和肺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使得弱势群体学生相对较高的脉搏出现明显下降,较低的肺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4.2.3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表5的数据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分析原因,教学干预对改善女生的手臂肌肉力量效果一般,而从人们的生活技能和需求看,男生的手臂肌肉力量就比女生大,因此日常锻炼也会出现女生比男生手臂力量小,另外男生体重下降也是导致干预后男生握力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表6表明,除握力指标外,其他指标在教学干预前后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通过体育教学干预,体质弱势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高的趋势出现了明显下降,干预对改善体质弱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显著作用。
4.2.4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7的数据表明,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这与体育教学干预手段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运动处方和健身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干预,使得体质弱势学生对健身运动功能的理解和吸收有积极意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练习,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品质,故而“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降低。此外,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干预,注重“运动体验”和“量力而动”的引导,强调与人、与环境、与自己和谐相处,因此在和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安全感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人际”、“敌对”、“恐怖”因子明显降低[9,10]。
5、结论
1)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
3)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及格率有显著提升。
4)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
5)通过独立授课、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开展健康讲座、引导学生科学控制饮食等体育教学干预,这一群体的体质有显著变化。(本文来自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示范论文
动作示范对体育教师来说,其掌握程度和运用的艺术,与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范例,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逐步建立起对动作的清晰概念,达到示范的直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只有将学生示范同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直观教学效果。下面就体育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示范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配合教师讲解,协助示范
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往往需要学生按要求配合教师讲解,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如讲解队列变换:一列横队成三列横队,教师可找三位学生配合讲解予以示范,使学生能够观察、了解整个练习的结构和过程;又如:在进行篮球攻、防教学时,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能同时解决攻、防的动作技术概念,而学生的配合示范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学生示范时,结合攻、防动作技术特点及练习要求予以讲解,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动作的技术结构较为准确的理解,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样,在进行技巧、支撑跳跃及单双杠等教学时,教师讲解保护、帮助动作,离开学生的配合示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很难理解动作的部位及安全要求,难以建立动作的清晰概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反馈与矫正
教学过程中,指定做示范的学生并不一定必须是动作技术较为优良的学生。比如:在教学“途中跑”时,不少学生摆臂动作技术是“左右摆臂”,出现这种情况应多采用找几个掌握动作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教师适时讲解,引导、启发学生对动作进行评议,找出动作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分析总结。或采用正误对比引导评议,达到集体纠正的效果,经过同学的指正,学生对摆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并使技能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又如: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是起跑接加速跑时停顿,形成两次起跑,这时若教师单独示范讲解效果不可能较快达到目的,可选择三位动作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三位技术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统一口令下做示范,教师可先引导、启发全体学生评议,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熟悉整个动作的结构,教师再总结动作存在的问题,并讲解纠正,要求他们调整两脚分别与起跑线的位置,手和脚位置不宜靠得太近,听到“跑”的信号,上体不要立即抬起,跑出的前几步要由小到大,亦可在起跑线前几米处加一条离地面适宜高度的皮筋,要求起跑后从皮筋下通过,以控制上体抬起时间,这样通过他们的示范,学生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行为的主体
学生示范不仅可以个别示范,亦可以是小组或群体示范,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进行快速跑的起跑姿势教学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自愿进入起跑线后示范(每组人数可加以限制),用他们认为是自己最得意的起跑姿势,然后在教师统一信号下起跑,通过若干组起跑后,提示学生进行评价,哪位同学起跑姿势最实用,起跑后的加速最快,这时教师归纳推出站立式起跑姿势或推荐蹲踞式起跑姿势,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树立榜样,消除心理障碍,保持课堂高涨的学习积极性
榜样的树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并能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优良的学生动作示范,不仅能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还能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跨栏跑练习时,教师可在栏高、栏间距上做适当区别,亦可再加一组替代物代替栏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甲、乙、丙组练习,给甲组的学生展示自己“英姿”的机会,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乙、丙组学生向甲组(“标准”栏间距)努力,或采用晋级练习,鼓励学生自定目标(榜样),激发学生上进心,调动积极性,努力向榜样看齐,挑战榜样,逐步达到练习的最高级别:“标准”栏高、栏间距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如:支撑跳跃(山羊)练习,除了保护与帮助的完善措施外,学生骨干的动作示范无疑也能感染、鼓舞学生,达到消除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功效,更容易使学生直观效仿,往往起到教师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五、巧妙利用个别示范,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
一个完美的.动作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时,教师把握时机,让个别学生准确、优美的示范,可以营造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一些不成熟的动作示范,教师若把握得当,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材,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进行齐步走练习时,常会出现同手同脚走的同学,虽然为数不多,但这时教师如果能把握尺度,让个别同学示范,势必引发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达到消除枯燥无味的练习气氛;再如:在进行行进间高抬腿跑练习时,个别同学上体后仰,颈部紧张,教师可适时让这部分学生示范,再引导学生评议,课堂气氛定会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当然,让这些学生示范,教师一定要有尺度,做到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营造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扎实的基本功。
六、学生示范应注意的问题
①示范目的要明确。比如:示范什么?什么时间示范,选择什么样的学生示范,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些都要求教师平时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才能做到自然贴切。
②示范要注意位置、方法及时机。学生示范目的是给全体学生做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看得见,听得见,因此教师要根据组织教学的队形,动作结构的特点以及安全的因素等来选择最佳示范位置,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所处场地的环境,如操场上同时有几个班上课,就应当将示范的方法和时机考虑进去,防止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示范的效果。
③学生示范要与教师的讲解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示范的目的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当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则可使全体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技术动作,知道重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示范的运用艺术,应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它的意义并加以运用,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表扬学生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但表扬不当,会产生不良效果,甚至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那么,怎样的表扬才是对学生有效的?
一、针对学生真正的进步给予表扬。一次恰当的表扬比十次泛泛的夸奖好得多。表扬不应针对表面成绩,应针对他们真正的进步。
二、在关键时表扬。很多学生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信心不足、妄自菲薄。需要老师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树立自信心。
三、表扬的目的要明确。表扬的目的`是促进孩子进步,应该严格限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教师应注意的是,不要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判学生和他们的表现。
四、表扬要及时。当学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表扬更要及时。
五、表扬要形式多样。用热情的具有鼓舞性的话来表扬学生。另外,还可用手势、表情、纸条等。
总之,教师不能滥用表扬这种教育手段,要充分发挥表扬的有效性。
中职学生体育教学探讨论文
一、针对中职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的现状开展教育辅导工作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入学年龄较小,正处在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现在学生很少吃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强度薄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应试教育和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不少中职学生在面对学习、待人接物、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厌恶、不满、叛逆等许许多多的负面情绪,对于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更是不屑一顾。这就要求学校、家长、老师及时地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心理引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学对自身的重要性。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因为和普通学生相比,中职学生马上就面临着工作的问题,这无疑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状态。学校要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体育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融知识、趣味和参与为一体,真正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12月25日,一名中职学生在跑步中晕倒,送医院抢救无效失去生命。这无疑在给人们敲响人们的警钟,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
二、当前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及优化策略
因为以往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进行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使得中职学生体格瘦弱,间接地丢失了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重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被动,逐渐使得自身意志薄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样容易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对社会的义务,缺乏理想信念。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面临困境的同时也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只有学校和学生一起努力,正确地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锻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意志强度,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强壮、意志坚强的人,才可以使得中职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职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中职学生空闲时间相对普通学生较多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整日迷恋于网络,而忽略了整日坐在电脑前对自身身体的危害,更是对体育锻炼不屑一顾,这就逐渐造成了中职学生体格瘦弱,精神空虚的现状。比如网络游戏,有的学生因为上网会逃课,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之间形成了不断攀比的心态,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价值观,往往会不努力学习。面对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采取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络,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自己的情操,逐渐摆脱网络对自己的吸引力。只有学校加强中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教师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是可以克服的,困境的背后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高速发展的契机。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困扰,使得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挑战性。着眼于当下社会,正是需要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大好时机。新课程下的中职体育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会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型技术型人才,中职体育教学也必然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现代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和谐共创的、科学与艺术整合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最重要的标志,是当前和今后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属性。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它包括独立判断、决断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自觉、自理能力和自尊与自信。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自我体验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知识、技能、方法只有在不断的自我体验中才能掌握。
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特别是动脑能够完成的一切活动,教师都不要去代替。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自觉自理能力。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学生懂得自己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断。使他们知道学习过程中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调控能力。加强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去探索和研究,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及其诀窍。去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这种独立自主性地位的实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欲望,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二、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力性,是人内在需求的体现,是从事某种活动和工作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包括主动参与精神、求知欲、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四个方面。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态度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感动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学生主动性的提高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手段,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通过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平台。在学习方法、手段、思想感情、判断想象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唤起他内在的需求。由于内在的驱动具有自己学习的直接需要,学生自然会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即使有与当前活动不相符的心理定势,他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调节。教师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加,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勇于竞争,掌握竞争的技艺,提高竞争能力。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时候,他的潜在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其主动性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它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切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行为,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启迪。
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是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过死,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发展。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下所取得的。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当学生的思维超越了常规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往往就在这些超越常规的思维活动中,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只有教师具有持久的创新性鼓励,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及其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广大的体育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理解体育课程的涵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教室里和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变为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从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五、结论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翔.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科技平台,,(8).
[3]邓强松.浅谈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2).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论文
对人的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下面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兴趣、性格、能力、意志品质、自信心、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培养来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发展学生的个性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广泛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可变的,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各种运动项目的特性和差异,对学生性格特点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经常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会使自身的性格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使性格上的弱点得到改造。比如球类活动,它属于集体性的运动项目,需要学生灵活机智、沉着冷静、敢打敢拼、相互配合等心理特性和良好的作风。经常参加这一类的运动项目,可以培养人的良好性格。尤其对于那些过于内向、孤僻、柔弱、优柔寡断的人,可以克服其性格弱点,而逐渐培养其活泼开朗、合群、果断、勇猛、顽强的性格。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直接推动着学生进行的学习和参加实践的内部动力,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兴趣对个性起推着动作用。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教学法”、“引趣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评价他们的学习成绩,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锻炼和学习的要求,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所取得的不同进步的成绩,对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充分利用竞赛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如一分钟跳绳练习、采用“计时法”、往返跑采用“计距赛”、看谁投得准采用“计分法”等等)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也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自然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学习运动技术获得成功,便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运动竞赛中由于竞争激烈,便会产生紧张的情感。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会带来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对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及其吸引力,自然会诱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运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发展了他们的应变能力。所有这些,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的自我意识产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欢乐等。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有助于克服和消除自卑、畏惧、胆怯、自信心不足等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合理正确的示范动作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各种练习发展运动能力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分配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关联的,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障碍和困难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和自我体验等,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
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的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压力、达到能自我调控。如对体质差、技术动作不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大胆练习、一定会成功的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做错误的动作进行示范、“表演”,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当他们取得―点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感受自己进步的喜悦心情,提高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使之对学新动作有足够的信心。
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应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强激烈性、趣味性和竞争性,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充分地展现自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多观察思考学生个性的发展,把握适当的合乎规律的体育教育措施,以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位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论文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早就提出了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观点,体育新课标也一样提出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具体要求。体育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愉悦只有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主体性;心理需求;参与空间;评价机制
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情感等诸多使命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特别重要且主要的阵地。现代教学理论早就提出了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观点,体育新课标也一样提出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具体要求。体育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愉悦只有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呢?
一、攻心为上,迎合学生心理需求
大多都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初中生在家长的呵护下已经习惯了顺境,而体育课堂跟文化课堂相比又更具挫折教育,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挫折往往会觉得难以遁形。很多的体育竞赛又会让学生在失败中受到心理上的打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一)设计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能让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实际的体育运动及其价值,体育运动在情境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心态产生一定的改变,成败得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无形中被下降许多,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转投到了与同伴之间的友谊、运动安全等其他方面,消极情绪往往得以产生,运动参与的主体性也就随之尽情发挥了。
(二)教学民主化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大致有民主型与专制型两种教学风格。专制型的体育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更加教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冷漠,学生学习的态度因为对体育教师的抗拒和心理上的疏离而更加缺乏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开放性的体育课堂上更加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让学生在身心健康与愉悦中主动参与进课堂活动中来。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确实是同等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一般比较叛逆,命令式的教学往往会令他们反感,因此,体育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的氛围,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融洽的良性互动,学生的练习心态就会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心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二、为学生创造宽广的参与空间
初中生运动参与的主体性、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需要教师提供宽广的参与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发挥出学习的主体性。
(一)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体育课堂活动、训练以及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摆脱原有静止状态的生理惰性并调动人体各系统的活力与兴奋性是热身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的热身还能预防或避免运动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受伤情况,由此可见热身活动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热身活动进行自主创编对于他们个性创造与参与热情的激发是相当有益的,因此,自主创编热身活动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二)自制体育器材
学生对学校固有的体育器材早就屡见不鲜,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也就下降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进行改装或者自己创造发明将会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最大的激发,比如硬纸片做飞碟、易拉罐装上沙子做哑铃等等的自主创造往往令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生在某节体育课上能够发挥出主体性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表现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参与中。因此,教师应在不断提升或者保持学生的运动参与动力上动脑筋,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才有可能在持续性的主动运动中得以树立,这就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令学生始终保持运动的高度参与。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客观而全面并能形成对学生的鼓励,使得学生在不断增强信心的同时提升自己运动参与的内在动力,运动参与的自主性也因此得以良好的保持。
(一)过程性评价
学生在体育测验或者比赛中的成绩固然是教师实施评价的一部分,但诸如团队合作、活动参与、情意表现等也是教师可以用来评价学生运动参与的指标,学生在教师善于发现的全面评价中往往能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后续的运动参与中也能产生适度的运动调适并获得全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评价
学生的运动天赋因其个体因素会产生诸多的差异,体育教师即使面对学生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也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运动自信缺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剂特别重要的强心针,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期待也会因此越攒越多,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对每个个体而言也因此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总之,体育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一定切忌过多的约束,相反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展示、潜能发挥、主体性发挥才能在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创造性活动中得到最有价值的锻炼。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论文
摘 要:课型的概念不同于课的类型。课型的划分是以课的组织教法、内容的选择和课的运行特征为标准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学生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理论的要求,将体育课型划分为四类:体育技巧教学课、实践教学健身课、运动竞赛课、体育表演课。
关键词:中学教育 体育教学 课型设计
体育课程是寓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将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重视中学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科学合理的课型设计又是搞好中学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本文将中学体育课型划分为四大类,即体育技巧教学课、实践教学健身课、运动竞赛课、体育表演课。
一、体育技巧教学课
教学特点:在进行实际的体育活动及锻炼之前,需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巧,避免受伤,尤其是在一些有可能受伤的运动中。比如,在做前滚翻的运动时,要告诉学生如何掌握做此类动作的技巧,并由教师进行示范,避免学生扭伤。在打排球和篮球等大型球类之前,要告诉学生带好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等,并且要摘下眼镜这一系列比较详细的细节,将可能带来的一定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值。
教学目标:体育技巧教学课在体育课程中十分重要,也是体育教学的第一环,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保护自己,从而更好地使学生达到健身护体的目的,甚至在未来的人生过程的体育运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主要分为几个步骤:教师传授理论,教师示范,教师引导下学生示范,学生间互动监督示范。
二、实践教学健身课
教学特点:经过体育技巧的传授和细节上的提醒后,就可以进入实践教学健身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教师最难把握的一环,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老师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预防学生受伤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运动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应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或者不愿意活动,他们是上好体育课的“短板”。只有充分动员这些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才能保证更大范围的学生能够真正在体育课上受益。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
教学目标:将学生掌握的体育技巧及一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是体育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体育教学能否收到成效,以及检验成效大小的环节。这个环节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教学策略: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互动性强,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性的运动,比如球类——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已有的器材,开展各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宜,如长跑、原地跑、健美操等。
三、运动竞赛课
教学特点:以往的体育课型设计中,对学生的情感需求稍显忽视。而通过竞赛则满足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化模式和状态,使学生能够沉浸于这种生动的情感体验,从不快乐的心理状态改为快乐,从克制变为放松,从低沉迈向兴奋。
教学目标:通过小型的运动竞赛课,能够满足中学生“参与”和“游戏”的欲望、“娱乐”和“享受”的要求、“休闲”和“体验”的渴求。
教学策略:单纯的体育技巧传授和实践健身课略显单调。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竞争意识强,凡事喜欢一争高下,不妨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授课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内部的小型运动竞赛课。
四、体育表演课
教学特点:挑选有体育特长或体育爱好的学生进行体育表演,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内容要丰富、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爱好,并且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带动其他同学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教学策略:选择一些有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除了选择学生表演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地让学生领略到体育运动的力量美和形体美。
通过一系列崭新的体育课型设计,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得到强健体魄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美学意识,还可以活动大脑、锻炼身心、有助学业,可谓一举多得。不能让体育课沦为应试或是应付教育部门检查的附庸,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02)。
[2]周文琴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安全问题浅析论文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问题成因
1.学校方面
个别学校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更多关注于文化课,对于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意识也比较淡薄,没有把“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同时,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于体育器材,但个别学校体育设施陈旧,且疏于保养检修,使得体育课上学生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2.教师方面
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责任感,对于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不够重视,缺乏警惕,注重内容教学,忽视安全教育,如对学生的相互推挤等不安全行为置之不理,活动前未向学生详细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不过关的话,在示范动作要领时出现错误,这样学生在模仿时容易发生危险,特别是在使用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器材时,错误的动作就更加危险。
3.学生方面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天性活泼好动,但相关安全常识却不足,这也使得他们在体育上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练习,或者急于求成,不按正确动作要领行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差,体育课上运动强度稍稍增大就觉得很累,甚至开始出现面色苍白、满头虚汗等不适症状。
4.其他方面
体育教学通常是在户外进行,有时候还会用到特殊的体育器械,所以也就受到更多的客观因素影响。特别是户外上课会受到环境、气候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严寒、酷热、暴雨、积雪等恶劣的自然天气条件会给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也给教学造成不便,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1.学校
预防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问题发生,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让每一位老师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供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等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检查检修,它是确保体育课学生安全必不可少的途径;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各类体育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同时,体育教学安排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安排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
2.老师
体育教师要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并写进自己的教案里,安排专门时间讲解安全教育理论和常识,上课之初老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不允许做的行为;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将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贯彻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绝对不能进行放羊式教学,注意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科学安排活动,针对不同内容、季节、天气等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确保示范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此外,体育教师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也是非常必要,比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应急处理,确保遇到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办法进行急救处理,把损伤降到最低。
3.学生
作为学生自己,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警钟长鸣,不做有危险的事;要努力学好科学锻炼健身方法,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体育运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要做好放松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总之,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问题,既不能谈虎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和体育教师都应高度重视,时刻都要坚持安全高于一切,教学上认真负责,充分备课,刻苦钻研,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上严格要求,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越舒适的体育环境,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一到操场就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对老师布置的练习内容也缺乏积极性、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同学都是应付一两下就过去了。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想而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促进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兴趣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去,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渐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从而达到培养运动兴趣、培养运动能力的目的。
二、从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精益求精”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成为促使学生进一步好学、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五年级女生一分钟跳绳中,有些学生能轻松跳到165次(满分),可适当的逐步增加个数,定为170次甚至更多;也有些学生只能跳五六十次(低分),还有的.甚至不及格。可先让他定为跳60次、50次再逐渐增加,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对运动的兴趣。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自主地进行练习。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而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这样学生每变换以此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
四、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要求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各种方法的跳中,先讲解单脚跳的动作要领,而后提出问题:谁还能想出不同的动作来?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活,他们跃跃欲试,一定会想出深蹲、蛙跳、双脚交叉跳等不同的跳跃动作。学生练得积极而又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技能,同时更好的锻炼了身体。
总之,培养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方法又很多,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越来越深入,不仅强调知识的内涵,更注重意志品质方面的拓展。而体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重要科目,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学生接触系统运动概念之初,融入意志力元素,能够对学生起到提升认知、塑造人格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意志力培养;教学方法
意志力是人格体现的积极面,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品质沉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是身体能动性和精神发散性的综合展现,是培养意志力的最佳平台。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全面出发,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课程资源的整合到心理认知的启发,都需要顾虑周全,让意志力在学生的身心融合中渗透,在主体发挥中升华。
一、寓教于乐,在活动体验中培养意志力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健身体、舒缓心理,让学生有一个愉快、舒畅的活动体验。所以,体育教育自然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并要围绕活动实践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启精神创造的基础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愉快感受、运动经验中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力。
(一)开展游戏活动
“玩”,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形式上来讲,“玩”能够让学生卸下心理包袱,全面舒展身心;从内容上来讲,“玩”能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印象,激发更多感知。因此,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精神渗透方面,游戏活动的形式比常规练习具有更大的变通空间、更多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循着精神线索设计游戏,引导游戏发展,让学生不必在单一强调、死板命令中勉强认知意志力,而是在用心参与、轻松体验中一步步从内心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力。例如:在小学体育“障碍跑”的教学中,我以“长征故事”为启发点,为学生设计了“挑战自我”的障碍跑游戏,用体育垫、跨栏架、长凳等器械,安排了各种关卡,如独木桥、沼泽地、雪山峰等,让学生运用跑、跳、爬、钻等技巧进行实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欢乐的游戏形式与有意义的故事精神相结合,让学生们迸发出平时难以体现的意志力。整个体育过程,学生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受伤,都以完成目标、挑战成功为动力,深深体会到了意志力的催动性。
(二)重视竞赛活动
从精神培养层面来说,体育教学实践中,竞赛活动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一方面,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竞赛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心理感染,在相互比拼、追逐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运动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意志力。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也会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培养起集体荣誉感,共同完成目标,进而坚固自身的意志。在体育活动实施中,教师要多挖掘活动的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感知切合点。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与合作应变力,我组织了一场“二人三足赛跑”,由学生们两两组合,两人各一条腿绑在一起,考验互相协助的能力。和平常赛跑大相径庭的活动,成功激起了学生们的实践兴趣,都信心满满地表示会争取胜利,同时我也为学生打气加油,并提醒他们要坚持,不能三分钟的热情。比赛过程中也有不少小组多次摔到,但他们在竞赛意识的催动下和周围的鼓励中,都坚持爬起来继续完成比赛,意志力展示得一览无余。
二、言传身教,在耳濡目染中吸收意志力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感染。体育教学也一样,不仅运动技能需要教师的亲身示范,精神内涵也离不开教师的榜样当先。特别是思想还没有独立的小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权威、信赖的带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意志力的积极能量,让学生明白意志力是体育运动中必须兼备的重要品质,让学生随着耳濡目染,自然地吸收、聚集起意志力,并与运动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自编健身操”的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整套动作的示范,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在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也不断给学生强调健身操动作要到位,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就会失掉基本的美观和感染力。我并适时向学生坦然:“老师现在已经比较累了,但还在坚持,因为健身操是表演性质的,所以在观众面前一定要展示出体育精神。”学生都被打动了,在后面的训练中精神奕奕、坚持不懈。
三、拓展项目,在多元实践中强化意志力
新课程提倡多元创新,体育教学也应当如此,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项目,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能有针对性地启发思想认知。基于意志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很有必要拓展教学项目,让基础实践更丰富。传统的小学体育项目一般就是跑、跳、投掷等,并且教学步骤和实践过程都有着固定的要求,在精神引导的运用中就显得颇为欠缺。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方向、有深度地拓展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将意志力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学生的协调能力、运动基本素质的锻炼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转呼啦圈”活动。这种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另外我还在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增加呼啦圈个数、边走边转等,对学生的实践难度逐步地增加,当学生感觉挑战难度很大时,我便导入意志力的深度作用性,让学生在新鲜探求中将意志力融入得更全面、发挥得更惊人,同时学生的体验感也更加深刻。
四、克服困难,在困难环境中发挥意志力
意志力常常是生成于困难的环境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简单的任务要求,舒适的学习环境往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困难,甚至可以制造困难,让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本能地发挥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一)挑战客观困难
客观困难,是指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不利条件,如天气、器械、年龄等,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固定外在条件。也就是说,客观困难是不可调整和改变的.,需要学生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而这也就是挑战客观困难的实施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客观困难并不鲜见,学生年龄小,对体育器械不能常规适应,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产生畏缩反应也是常有的情况,教师要对此引起重视,并且及时利用,让学生在客观困境中走出坚定意志力的第一步,在内心升腾起精神品质概念。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的训练时,我特地选择了比较炎热的一天,学生的抵触情绪都很大,有的极不情愿,有的干脆躲在树荫下不愿集合,还有的嘟囔着“太热了受不了”。此时我并没有严厉斥责,也没有武断命令,而是用“奥运竞走冠军在烈日酷暑下也坚持训练,并最后一鸣惊人”的故事来打动学生,让他们结合目前的客观处境来发挥体育精神、坚固意志力。于是,在正常开始教学后,学生们都鼓足了勇气,迎战恶劣的气候环境,意志力随之而生。
(二)跨越心理困难
与客观困难相应的就是心理困难,也就是基于主观层面的想法,心理困难相对于客观困难来说,克服难度较为大些。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心理困难有畏惧、软弱、害怕等心理状态,若想扭转这些困难,就需要教师点滴深入意志力精神,让学生摆正积极的心态,积累起充足的自信心,让意志力在学生心底扎根、壮大。因此,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慢慢地化解学生的思想障碍,让学生燃起意志力的希望。例如:在进行“跳马”训练时,大部分学生都有思想包袱,害怕摔伤、出丑,甚至是条件反射性紧张。为此,我和几位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做了示范,告诉其他学生:“跳过去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此外,还用有一次学生勇敢拔河比赛来引导学生:“上次拔河,很多同学的手都磨破皮了但却丝毫没有惧怕与退缩,这次老师也相信你们一样可以够克服困难的。”学生在我的肯定与鼓励下,都表示愿意冲破这一障碍,尽全力尝试,展示出了战胜自我的意志力。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要多构思、多设计,发挥人性关怀,聚焦多个层面,让体育意志力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赵林.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
[2]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体会论文
要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生活中,有时一个人的自信,往往是由于别人的小小表扬而产生的。最亲爱的人的一声赞美立即会令你信心百倍,而一句不经意的嘲讽足以叫人信心全无,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自信是金,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成长的精神核心是自信,如果从小在脑海中储存下“我很笨”、“我不行”的定论,就会在群体生活中锁住大脑的创新思维。相反,自信产生的促动力是成功的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师帮助学生拥有自信,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多层次,多方位的形式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如:跳绳、踢毽子、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沙包投准、乒乓球、篮球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比赛。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坚定学习信念,增强自信心。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产生挫折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些是从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有些是从其他学习活动中产生反映到体育教学中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和消除挫折心理、培养自信,即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和竞赛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应重视按体能和运动水平分组,使大家处在同一个层次,避免歧视行为。在课余竞赛中同一个年级也可以分出甲、乙、丙组,分别进行同级别的比赛,既体现了全班的参与意识,体现了群体性,又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目的。这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学生来讲非常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成绩,消除了自卑心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带到其他方面,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培养集体意识,提高适应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同学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学习效率较高。
而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学习效率明显不如前者。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和人群发生着关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例如: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体练习,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的练习活动;既有接受别人帮助和保护的运动,又有主动帮助和保护别人的.项目;既有个体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合作的团体比赛等。体育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对于促进学生的勇于进取和合作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意志品质,提高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中,谁的竞争意识强,谁就占有生存发展的优势,就能获得成功和进步。经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是培养竞争意识的良好途径。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的特点,竞争主体经常更换,名次优胜经常易之,使参与者始终有获取成功的现实可能性,因而能促使人奋发向上。由此焕发的竞争和奋斗精神又具有迁移性,可使人们在其他领域作为借鉴、得到收益。那么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呢?首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其次,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正因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中来,努力提高竞争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情绪状态,消除心理疲劳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到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有些研究人员发现,用力运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并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此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是其他途径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失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和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形体训练论文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开始实施,《标准》要求,以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然而,笔者经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低头含胸、耸肩缩脖、走路摇摆等不良形体姿态的学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
1、学习负担重。由于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学生背的书包较沉重,据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书包都重达5--6斤,学生整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行走,怎不变得腰背前倾呢;作业较多,学生长时间伏案书写,时间一长自然形成脊柱、头颈的变形和视力的下降。
2、生理成熟较早。现代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生理机能发肓成熟期提前,特别是女孩子发肓较快,较早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孩子没有清楚认识身体发肓过程的正常生理特征,产生害怕、害羞心理,感觉不好意思,经常低头走路,养成了含胸低头的习惯。
3、自信心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不良等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或同学鄙夷的眼光,自己总感觉什么事都不会做或什么事都干不好,自信心受到损伤,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表现出自信心不足,长期形成畏手畏脚的样子。
4、从小不注意坐、立、行的姿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坐着总是东倒西歪,站着也是极不自然,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身体姿态,一般中小学又没有设置专门的形体训练课程,没有安排形体训练课。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形体姿态的训练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姿态,展现形体美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展示美,增强自信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形体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理论课,讲清楚注重形体姿态培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形体姿态优美对于生活、学习至关重要的道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等正确姿势培养,注意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简单方法。要求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培养姿态美的重要作用。
2、在实践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形体姿态的训练。要求学生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并且时时注意头正身直,眼看前方。借助韵律和舞蹈动作进行肢体的训练,经常强化,让学生养成良好坐、立、行的习惯。
3、结合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青春期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长发肓过程身体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明白自己身体变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要理性的认识它,对待它,消除害怕、害羞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4、教育学生观察周围的一些人的行为举止。如老年人与年轻人,武警战士与一般行人,比较他们的差异。看看有何不同,然后进行自我矫正,自己应该学什么,怎样做。
5、介绍几种预防和矫正身体姿态畸形的肢体动作操,便于学生在自我比较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后进行自我练习,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1)、身体仰卧,两腿并拢,两腿直膝抬起,每天坚持30次。
(2)、两腿伸直成坐撑,体前屈,两手前伸触摸脚尖,每天坚持30秒钟。
(3)、身体俯卧,两手支撑,上体后仰,鄂部充分伸展,每天坚持1--2分钟。
(4)、身体俯卧成背弓,两手从背后握住两脚腕,每天坚持1--2分钟。
(5)、由仰卧姿势开始做“桥”,每天坚持10--20次。
通过体育教学的强化训练,刺激胸部、腹部和背部肌肉的锻炼,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