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 文档
- 2024-06-28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本文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学习目标:
1、记住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的西游中体现的奋斗精神,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认识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学习重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学习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22-26页,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
2、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_,亚洲_,__,__,“”指今印度半岛;“”指今阿拉伯半岛;“”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
4、唐与日本的关系:
(1)遣唐使: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除了使节外,还有“”,“”
①时间:从 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②影响:政治: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进行改革,当时日本孝德天皇的年号为大化,故这次改革叫做 。这次改革是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文化:参照 创制日本文字片假名。
社会生活: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等5、唐玄宗时,高僧
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
6、唐太宗时,高僧西游
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1 二,合作探究: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答题 。
一、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二、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三、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四、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1,材料一:《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的两位唐代文化使者分别是谁?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启示?
2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1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学习?有哪些人?
2
3从材料中,你感悟到日本民族具有怎样的可贵精神?
三反馈测试
1.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鉴真先后几次东渡日本? (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2.“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诗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
D.玄奘
3.“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现代·郭沫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者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印度 D.文成公主入藏
4.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是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晁衡
5.为日本文字“平假名”的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
A.空海
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
D.鉴真
6.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唐僧走了那么远应该被称为旅行家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7、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效作出最突出贡献的中国人是
A 空海 B 晃衡 C 鉴真 D 玄奘
8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马可波罗游记》 B《西游记>C 《大唐西域记》D 《一千零一夜》
9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那个国家最多?( )
A新罗人 B阿拉伯人 C日本人 D天竺
10七一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社会
四,巧记历史
六、唐朝对外关系 (一)
3
2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举两个例子说明。
中日关系渊源长, 日派遣使来隋唐, 鉴真东渡到日本, 文化交流美名扬。 (二) 唐与新罗是邻居, 来往频繁好关系, 仿唐建制用科举, 中国文化传过去。 (三) 高僧玄奘最杰出,西天取经有功绩, 历经艰险到天竺, 写成《大唐西域记》。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属于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 【难点】
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个部分,一是针对本课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二是关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对于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首先,我会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郑和的故事,使同学们对郑和其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会提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在结合相关史料思考回答之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三是郑和对朱棣的忠诚。此外,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接下来我会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色,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郑和航海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程和经历的国家地区等信息,从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并归纳出“航程远、次数多”的特点。再比如通过观察郑和的宝船图片和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可以归纳出郑和船队“规模大、分工明确”的特点。
在了解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之后,我会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郑和下西洋场景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励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组织讨论后,我会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航海等多种角度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从而挖掘历史表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戚继光抗倭
对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倭寇的概况及其肆虐的表现。之后我会补充关于戚继光的相关材料及其来到浙江前线准备进行抗倭的相关史实,通过表格对比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面临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戚继光练兵的具体实践,比如招募新兵、训练新兵、研究新型战法等,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特点,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并且为之后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胜利奠定基础。
之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的抗倭过程及其辉煌战绩。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着重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介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观察后人还原的历史场景,
能够分析出来鸳鸯阵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回避了我方因地形产生的军事劣势,可攻可守,从而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也能够体会到在这智慧背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
最后,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心中,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提问,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对比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从而锻炼学生历史对比的能力,并且提升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俺答汗同明朝和好、后金的兴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洋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通过对教材插图《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现场》的处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理解历史以及想象历史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教学,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萨尔浒战役的学习以及对以前有关战役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戚继光的高尚品德以及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通过对后金兴起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导入:
明朝是继汉、唐、元以来又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然而,我们翻开明朝的版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此强大的明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域确如此狭小,今天的新疆以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并不在大明的`版图之内,连举世闻名的敦煌,也淹没在沙山瀚海之中,真是“西出嘉关无故人”啊!(可引导学生看明朝疆域图)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弃长城以北和嘉峪关以西而不顾,实在是有他们的苦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
讲授新课: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在茫茫敕勒川的大青山脚下,有一座被蒙古族人民称为“青城”的城市,那就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历史上汉蒙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修建这座城市的就是蒙古鞑靼部的杰出首领俺答汗,蒙古族人民称他为阿勒坦汗。他在位时,深明民族和睦之大义,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和好互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以兵戎相见,逼迫明朝同意互市。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大军咸逼达到和平互市目的的先例大概这是仅有的了,这说明俺答汗对互市的重视,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同意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并封他为顺义王。那时蒙汉互市的市场热闹繁荣,蒙汉边界出现了少有的和平局面。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了呼和浩特城。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持政事,维持边界的和平局面达几十年。
二、后金的兴起
明朝版图的东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女真族。我们知道,女真族是由唐代的黑水H发展而来。宋代,他们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以后,蒙古灭金,女真族的势力衰落了。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迁到辽东,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明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强行索取贡物,甚至随意出兵捕杀他们。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部出了个杰出人物叫努尔哈赤,他勇武健壮,智慧过人,喜读汉书,精通韬略,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女真人的壮丁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一固山分别有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旗帜为标志。因此,固山又称“旗”,固山的头领又称旗主,女真以及以后满洲的士兵又称八旗兵,八旗兵的家属及以后的满洲人又称旗人或在旗。八旗制是军事组织,也是民政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出征,平日耕种。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金建立后,声势强大,明朝感到了它的威胁,便千方百计限制它的发展。而后金也要掠夺土地和财富,16,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攻占了抚顺等地。16,明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统兵10多万,分兵四路向后金进攻。明军主力3万余人,在杜松率领下,孤军深入,在萨尔浒扎营。努尔哈赤集中后金主力猛攻萨尔浒,全歼明军主力,杜松阵亡。以后,后金军又连败另两路人马,第四路明军只得退却,后金从此取得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这一战对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
明朗前期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它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同学们小学已学过,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边看边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放影片,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一是船大,最大的宝船长40丈,宽18丈,载重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二是船数多,人数多。
2、郑和船队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郑和远航行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的航程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程。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航海的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
从以上几项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作为明王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处即向该地国王或酋长送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在双方协议下进行彼此互利贸易,郑和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中国。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一带。早在唐朝时,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商人到南洋去总是利用季风,冬去夏回,进行一次贸易就需一年的时间。如果耽误行期就得再等一年。如此年复一年,有些人就在南洋长期居住,还有些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搭商船去南洋谋生。这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构成华侨的大多数。郑和下西洋时,那些地方已有了许多华侨。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去南洋的人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同当地人民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南洋地区。由于华侨参予南洋的开发,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华侨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中国商船,掠杀中国沿海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这些人带着武器和货物,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有时冒充商人,陈列货物做生意,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威胁。明朝初年,整饬军队,加强海防,对来犯倭寇予以沉重打击,使倭寇不敢再做大规模的骚扰。到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上沿海一些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寇重又猖厥。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1555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被派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
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经过大小80余战,每战必胜,歼敌万名;对驱逐倭寇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业绩将永载史册。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在他远航之后,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更加频繁。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是为了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扩张。因此,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者的殖民侵略活动也开始了。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15曾侵入我国的珠江,后被中国军民击退。殖民主义者并不死心,1553年,他们又来到珠江口西侧的澳门,谎言商船遭到风暴,请求借澳门晾晒货物,并贿赂海道副使汪柏,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于是他们逐步建筑房屋,势力扩大到万人。1557年,竟私自筑城,设官,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2.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利用十字架配合坚船利炮,对古老的中国展开了一场“精神战争”。
这些传教士有的是为殖民侵略服务,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有的是为了能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争取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与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到澳门,研究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后到南京等地传教。16,利玛窦到北京,买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等物。由此获准在北京传教。在传教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乾坤体义》、《同文指算》。同时,也把中国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成为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的人。
(教师出示《坤舆万国全图》)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准确的,可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幅最准确的世界全貌图,使中国人第一次得知世界有五大洲,还了解了许多过去没接触到的世界地理知识。
通过上述的讲解可知,有些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过程中,客观上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懂得:各国、各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助互利,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世界才能安宁,各国人民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创造美好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由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题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填空题:历史填空题相比较选择题而言是要简单的,虽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答案时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础知识过关,在答题时认真审题就可以回答出来。
2、材料解析:这一类型试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决问题与文字表达的能力,不论中考历史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还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书中的知识。所以在这类历史试题时只要认真审题就可以了。
3、图片类:这类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历史试题的答题技巧就是:先观察、在分析。然后答题。
古罗马知识点
1、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建立时间:公元前5。
(2)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三次战争,罗马取得胜利。
(3)强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危机:①斯巴达克起义;②独裁统治的建立,凯撒夺取政权。
2、罗马帝国的建立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夺取政权。
(2)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
(3)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欧洲进入封建社会。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一、张骞出使西域
1. 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