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试题及赏析
- 文档
- 2024-06-04
- 12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歌子试题及赏析,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南歌子试题及赏析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解析] 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枝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当初相见时及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答题要点:先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别情,是作者少有的不用典故的作品之 一。
上片写行客即将乘舟出发,正与伊人依依话别。 这时正当初夏,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花竞放, 红艳似火,耀人双眼,这与室内昏暗的气氛恰好形成强烈对比。室内黯淡的气氛来曲折地反映话别者的心 情。
“玉人邀我少留行”,不仅是伊人在挽留,行客 自己也是迟迟不愿离开。“无奈”两字一转,写出事 与愿违,出发时间已到,不能迟留。接着绘出江上烟雨凄迷,轻舟挂帆待发,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宛 转流露两人无限凄楚的别情。
“柳叶”两句,承上片“无奈”而来,由于舟行 在即,不能少留,而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这两 句,写临行饯别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这里运用比喻,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别时”句又 一转,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 的欢乐情景,心情更加沉重。末句宕开,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皓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在黄庭坚词作属别具一格之作。如“柳叶” 两句,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以 “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槐绿”两句,例用对句,做到了对偶工整、色 泽鲜艳;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用来 渲染叶之绿与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 在色彩与光度上形成两组强烈的对比,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
凤髻金泥带
龙纹玉掌梳
去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
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赏析
这首词以雅俗相间的语言、富有动态性和形象性描写,塑造了一个娇憨活泼、纯洁可爱的新娘子形象,表现了她的音容笑貌、心理活动,以及她与爱侣之间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新娘子精心梳妆的情形。起首二句,词人写其发饰之美,妙用名词,对仗精巧。次三句通过对女子连续性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简洁描述,表现新娘子娇羞、爱美的情态、心理以及她与郎君的两情依依、亲密无间。
下片写这位新嫁娘在写字绣花,虽系写实,然却富于情味。过片首句中的“久”字用得极工,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她与丈夫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接下来一句中的“初”字与前句中的“久”字相对,表新娘在郎君怀里撒娇时间之长。结尾三句,写新娘耽于闺房之戏,与夫君亲热笑闹、相互依偎太久,以至于耽误了针线活,只好停下绣针,拿起彩笔,问丈夫“鸳鸯”二字怎样写。此三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新娘子的娇憨及夫妻情笃的情景。笑问“怨鸯”两字,流露出新娘与郎君永远相爱、情同怨鸯的美好愿望。
这首词在内容上重点描写新娘子在新郎面前的娇憨状态,在表现技巧上采用民间小词习见的白描和口语,活泼轻灵地塑造人物形象,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读罢全词,一个神态逼真、形神兼备的可爱女子形象长久地停留在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南歌子(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赏析】
此词咏爱情,脱去一般相思离别或花前月下寄情之窠臼,通过新婚女子的特殊妆梳和多情且深情的言语动作表情等,活现了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纯真深情,以及其对幸福的爱情生活之珍视和向往。“凤髻”、“龙纹”两句写新妇严妆,如电影之特写,未见人而已睹其热爱生活、重视对方的审美态度这样一种善良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显示其贵家少妇的身份。“走来”笑扶,形神兼妙,其人呼之欲出;“爱道”句令读者如闻其娇媚的柔声;“弄笔”、“描花”细节生动传神:“等闲”句最能见其人新婚之激动以及陶醉在爱情幸福中之神情心态:“笑问”句问得聪明,问得天真,问得实在,问得可爱,问得既明了又含蕴,妙趣横生。全词以生活流程,表现新妇在闺房向丈夫表示爱情的细节,层层演示,一脉贯穿,极富生活实感及喜庆色彩,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境。贺裳云:“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皱水轩词筌》)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赏析】
此词咏爱情,脱去一般相思离别或花前月下寄情之窠臼,通过新婚女子的特殊妆梳和多情且深情的'言语动作表情等,活现了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纯真深情,以及其对幸福的爱情生活之珍视和向往。“凤髻”、“龙纹”两句写新妇严妆,如电影之特写,未见人而已睹其热爱生活、重视对方的审美态度这样一种善良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显示其贵家少妇的身份。“走来”笑扶,形神兼妙,其人呼之欲出;“爱道”句令读者如闻其娇媚的柔声;“弄笔”、“描花”细节生动传神:“等闲”句最能见其人新婚之激动以及陶醉在爱情幸福中之神情心态:“笑问”句问得聪明,问得天真,问得实在,问得可爱,问得既明了又含蕴,妙趣横生。全词以生活流程,表现新妇在闺房向丈夫表示爱情的细节,层层演示,一脉贯穿,极富生活实感及喜庆色彩,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境。贺裳云:“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皱水轩词筌》)
宋朝: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
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因为在词人想象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
《南歌子·寓意》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①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②斜照著山:斜照,夕阳,斜阳。著(zhuó)同“着”,附着,紧挨。
③卯酒:早晨所饮的酒。
④仙材:据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此词注三云:“西王母日:‘刘彻好道,然形慢神秽,虽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材也。’故郭璞诗日:‘汉武非仙材。”(刘按,事详《汉武内传》,见《文选》卷二十一《游仙》诗并李善注。)
⑤蓝桥何处觅云英:晚唐裴铏《传奇集·裴航》载,唐穆宗长庆年间,落第秀才裴航出游后回京途中,遇到仙女樊夫人,从她的赠诗中模糊地了解到另一仙女云英及“神仙窟”蓝桥。后经蓝桥释附近,巧遇云英,几经周折,终于与云英成婚。其后裴航也得道成仙。
苏轼《南歌子》翻译赏析
●南歌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浙江嘉兴)知州期间。词中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着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南歌子·寓意》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
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因为在词人想象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
《南歌子·寓意》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文: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似流水、伴人行。
赏析:
本词作于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年25,在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任。是年二月,公以事至长安,三月过宝鸡斯飞阁,重游终南。
前两句传神,将变幻莫测的天气一笔勾出,始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再而雨过天晴,天高地远,云淡风轻。想必这应该是夏天时节。马蹄踏过,“细草软沙溪路”,皆为细软之物,马蹄声自然轻微。三名词连用,利用列锦手法,无一连词或介词,纯名词排列,却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衬出旅者心情之轻快。
下阙基调却一变,由轻快转为低沉忧伤。卯,十二时之一,今五时至七时。卯酒即卯时所饮之酒。古时赶路之人一般五更天前动身,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即是最好注脚。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见起身之早。然而本词旅者起身更早,因为卯酒都已喝到醉了又醒,“梦不成”,整晚又都难以入眠。至于是因为失眠而想借酒浇愁还是想醉酒而入眠,只能靠读者去想象了。从上阙前两句的描述中可知此时大概已是黄昏,也就是说旅者已经走了快一天了,身累心更累,何处是归途仍遥遥无期。
“蓝桥何处觅云英”,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唐裴铏《传奇·裴航》云:长庆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汉。同行樊夫人,国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与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会云英,以玉杵臼为礼,结为连理。方知云英为仙女、樊夫人则云英之姐也。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此处旅者的情感是伤感的,美好的事物(我的心上人)无处寻,唯有多情空流水,伴随这漫漫孤苦之旅。
整首词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与孤独,还有一丝丝遗憾。作者运用列锦、比喻、拟人、用典、对比等手法,将一名旅者旅途中复杂的心情变化充分地展示了出来,但仍未脱前代词旧的羁旅题材与表现形式之窠臼。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