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几种形式
- 作文大全
- 2024-06-17
- 11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几种形式,本文共2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几种形式
近年来,体验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体验教育的实质是让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将体验教育思想渗透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农村小学开展体验性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农字当头、因地制宜、删繁就简、讲究实效”的原则,其常见的几种形式是:
一、走进农田,体验劳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可随着他们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学生将劳动曲解为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农村学校应正视这一现状,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田。
学完《锄禾》这首诗后,同学们群情激奋,纷纷阐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可见,学生课堂上所表现的情感还只停留在较浅层次,教学并未收到很强的教育效果。为杜绝此种现象,我的做法是:稻假前一天,向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去参加稻收,用不同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后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想。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施方案。
稻假期间,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稻收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休息时,请父母给他们讲些秧苗的培育、移植、施肥、灭虫、收割等技术要领及种稻的成本、亩产量、经济效益等问题;晚上,在灯下奋笔作文。稻假结束后,同学们写出了一篇篇内容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有个同学写道:“今天的劳动虽然苦了点儿,但我却感到非常有意义。在今天的劳动中,我不仅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了机械化的威力,也体会到了人工收割的艰辛;不仅品尝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增强了劳动自豪感,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粮食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真情发自肺腑,真情溢自内心,这次作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走进社区,认识社会
社区环境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同时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社区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用好社区资源还需要精心设计教育方案。
如写以爱家乡为题材的文章,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可带领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开展“我为他人献爱心”活动。
最近我们组织学生写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为题材的文章,带领学生参观了“FLG的危害”图片展,使学生彻底认清了“FLG”这一邪教组织的本质。血淋淋的事实激起学生对“FLG”的.憎恨,学生在作文中写道:“‘FLG’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教,是一个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荒诞反动的组织。‘FLG’造成的一幕幕悲剧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要坚决抵制一切伪科学,要坚决和一切危害人类的行为作斗争。”
另外,我们还组织过角色模拟体验活动──“假如我是军人、民警、法官、记者、清洁工、教师”,要求学生寻找一个岗位,并进行访问了解,然后扮演一个角色,以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同时指导学生把这些岗位的光荣与艰辛,把这些社会角色的意义及职业要求写出来。
农村为科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技活动又为体验性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但养成了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我校东边有一处风景保护区―一庆云寺,相传为明朝时所建,寺内有泉水数眼,长年不涸。泉水不仅甘甜,久煮无垢,且能医治多种疾病,人称“神水”,说是神灵所赐。庆云寺“神水”真“神”吗?为找到正确答案,科技小组的同学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对庆云寺的地质构造、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做好记录,最后在专家的帮助下,揭开了庆云寺“神水”的秘密。原来泉水主要是地质运动形成的,雨水在长期渗漏过程中溶解了周围一些有益矿物,锯和硅酸盐含量偏高,钙、镁等物质甚少,泉水周围又没有污染源,是上述因素造就了这里泉水的“神”。于是学生的《庆云寺“神水”揭秘调查报告》写出来了,报告建议政府注意对庆云寺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对泉水的合理利用,还帮助人们揭开了“神水”的面纱。文章主题鲜明,说理充分。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就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地登上新台阶。
农村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几种形式
近年来,体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体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质是让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将体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渗透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农村小学开展体验性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农字当头、因地制宜、删繁就简、讲究实效”的原则,其常见的几种形式是:
一、走进农田,体验劳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可随着他们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学生将劳动曲解为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农村学校应正视这一现状,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田。
学完《锄禾》这首诗后,同学们群情激奋,纷纷阐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可见,学生课堂上所表现的情感还只停留在较浅层次,教学并未收到很强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为杜绝此种现象,我的做法是:稻假前一天,向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去参加稻收,用不同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后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想。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实施方案。
稻假期间,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稻收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休息时,请父母给他们讲些秧苗的培育、移植、施肥、灭虫、收割等技术要领及种稻的成本、亩产量、经济效益等问题;晚上,在灯下奋笔作文。稻假结束后,同学们写出了一篇篇内容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有个同学写道:“今天的劳动虽然苦了点儿,但我却感到非常有意义。在今天的.劳动中,我不仅看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了机械化的威力,也体会到了人工收割的艰辛;不仅品尝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增强了劳动自豪感,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粮食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真情发自肺腑,真情溢自内心,这次作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走进社区,认识社会
[1] [2]
农村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论文
一、体验家庭亲情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感情最直接的场所。在家庭中,每一个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生活的时间最长,如果引导的好,学生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比如:有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为自己过生日的事,学生们争着、抢着,都说出了自己生日那天吃了什么、大人为自己送了什么礼物、大人领着自己在哪儿游览等等,紧接着,我话锋一转,问学生:“那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全班只有三、四个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我又顺势引导学生:“那么,我们就把今天当成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今天回家,每个同学要为自己的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或者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小事,并且写下来。”第二天,每个学生交来了自己的作文,《我为妈妈过生日》《我帮妈妈洗脚》《我帮妈妈洗头发》等作文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体验美妙的大自然
春天来了,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翠绿的山林中,小鸟在叽叽地叫着;清澈的小溪中,小鱼在游泳。美丽的公园中,可爱的小动物在轻轻地歌唱。美丽的春天景色,给小学生带来了非常好的写作文的素材,这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校园、美丽的公园,观察春天的树叶,发现昆虫的秘密……在大自然中,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让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也飞到学生的笔上、纸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大自然中的美丽的景色,用自己学过的最好的词语和句子,呈现在一篇文章中。比如:今年的春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和春天同行”的春季野炊活动,我们六年级和五年级的所有学生和老师,带上自己家的挂面、蔬菜、饺子、面条、酒精炊具,和饭盒、筷子等,来到我们学校不远处的著名风景名胜景点———游龙山下,进行野炊活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用一个小时游玩了整个游龙山,然后,我们选择了一处比较平坦、宽阔的草地,进行野炊活动。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出了可口的面条、香喷喷的饺子,学生们玩得太高兴了。回到学校,学生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次春季野炊活动,《快乐的春游》《一次难忘的春游活动》《我和春天做朋友》《和春天同行》等一篇篇有声有色的文章在学生们的笔下诞生了。
三、体验校园学习生活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一天生活中最丰富的`部分,他们对同学、老师、班级的感情,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等都有深刻的体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写出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
(一)在游戏活动中学写作。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跳皮筋编儿歌、添鼻子、缠足三人行、掰手腕、吹气球、吹泡泡、系红领巾、摸人、孤岛生存等等。在游戏过程中,每个人体验是不一样的。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事件,许多学生写出了不错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合作。比如学生根据游戏写出的《我给小猴添鼻子》《我和小明掰手腕》等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在课间生活中学写作。每节课的课间,就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学们开展什么游戏,讨论什么话题,读些什么课外书籍等等,这些细节,通过老师的引导,都走进了学生的作文。而且,同学们也学会了留意身边的生活,写出了源于生活的更真实感人的作文。比如,学生写出的《跳跳唱唱真快乐》《我和大家做游戏》等,利用课间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课外活动中学写作。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学生们大显身手,书法、绘画、独唱、小品、舞蹈等节目应有尽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经历,学生们写出了《我最喜爱的节目》《我们班的节目得奖了》《我最喜爱的运动员》等真实的作文。在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小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奋勇拼搏,拉拉队摇旗呐喊;还有古诗文竞赛、冬季拔河比赛、各类征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学生的视野、活动空间开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丰富了。在这些活动中,由于学生从不同角色投入,体验也不一样,教师让学生留心观察每一次活动,并把活动的过程及感受随时记下来,从而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四、体验纷繁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教师让学生抓住每一次亲身经历的机会、细心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从中写出好文章来。他们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各种情况、成功与失败、与同伴的合作、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心理、活动的收获等都是他们一吐为快的内容。比如: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带着礼物和卫生工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并且帮助老爷爷、老奶奶打扫一次卫生,之后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做的好事写下来,学生们写出了《我帮老爷爷擦玻璃》《尊老爱幼好风尚》等一篇篇好文章。总之,要想写出比较完美的反映生活的文章,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让学生先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必须以生活为教师,细致地观察,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陈寿宗.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与策略思考[J].教育评论,(10).
[2]刘龙婷.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15).
何谓体验性学习?宋代理学家程颢说: “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都是自家体贴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 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与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历程。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使体验更有效呢?
一、亲历亲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提倡“教学做合一”。
因此,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其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有趣、好奇、实用的问题情境中自我探究,建构学习的内容,感受学习的价值意义。例如在教学 会合作》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所述,组织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验合作的乐趣,领悟合作的道理。
二、情景再现
现代教学技术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制作合成的多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催人动情,促人求知,以实现有效体验。例如在学习媳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文字的真正含义(一个不留、一点不剩、全部掠夺、肆无忌惮……),从这些文字中体味到心酸、国耻,激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年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
教材内容中许多篇目并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与其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我们就必须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带领学生神而往之。
只有使学生有体验,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
1.读中想象 “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侏作仁谈朗读》)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砸雹~-r=-J·现代教学研究第10期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既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更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产生有效体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2.“补” 中想象 一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从而丰满文本。
例如学习《黄山奇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口虎,有的形似孔雀……”该旬时,可以紧扣“千姿百态”,抓住“… …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理体验。二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自,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教师随即抛出“炎热的夏天又悄然而至,今年的这个夏天蝈蝈们将会怎么做呢?” (答案是多元的)3.“话” 中想象① “话” 即说,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鼓动学生联想,形成心理体验。例如学习《草原的早J莒 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 “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做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火车开啦,呜—— 咔嚓,咔嚓,呜—— 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呜—— 咔嚓,咔嚓,呜——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东方就要微露晨曦了……鸣——咔嚓,咔嚓,鸣— — ,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人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 …”披文人情,使学生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② “话”即对话。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多元的、深层次的对话,获得体验,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舟f}长》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矛盾点”: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如果真有人走在了女人的前面,打还是不打?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展开激烈的争论。。只有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展开对话, “亲身”体验,方能悟得“其中真意”。
4.“比” 中想象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句中的“放”字与“扔”做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象,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进而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作者/邱晓兰
海沧区育才小学,福建厦门361026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作文教学?如何在难点中的难点――农村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如何发挥农村的优势,改变落后的作文教学面貌?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力求能开辟出农村作文教学的新方向,还农村孩子一片广阔的作文天空。
关键词:习作教学 弊端矫正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04-0017-02
作为语文教师在我们身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作文教学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畏难情绪我们又往往听之任之甚至避而不见。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一:老师情绪高涨地对学生说:“这周五咱们全校组织去园博园参观,请大家做好准备哦!”马上就有学生问:“活动结束后要写作文吗?要写的话我不去了,每次春游都要写作文,没劲。”其他学生跟着附和。
现象二:办公室里语文教师在互相抱怨:“当个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到这些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头就大啊!如果语文教师不用批改作文就太好了!”其他教师深有感触地点头称是。
现象三: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老师费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学生似懂非懂地开始了作文撰写。可一节课时间又过去了,还是有几个学生一副双眉紧锁的样子。一询问才知道:“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不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教师一时语塞。
现象四:作文课老师一进教师就说:“课文教来不及了,本次作文就让你们带回家去写,记得要写得条理清楚、要有真情实感。”殊不知,这样简单的“作文指导”能给学生多大的帮助?
……
这些都是发生在农村小学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这些现象,从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缩影。
一、隐形危害
1.作文内容虚假伪设。作文内容虚假,是长期困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有时候这种虚假竟到了近乎荒唐的地步。一个小学生在介绍自己《我》的写作体会时写道:“开始,我把单眼皮儿写成双眼皮儿,翘嘴儿写成小嘴儿。我认为那样写才漂亮。”有谁能想到,小孩子还有这样的念头。(语文教学论文 )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严厉“打假”,将会给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带来极坏的影响,就会严重阻碍作文教学和训练。
2.作文内容空洞贫乏。农村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就是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很少阅读到课外读物,以至写作文时常闹出笑话。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教师怕学生活动时出事,很少组织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等。加上农村学生现在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分宠爱,有的想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家长也不一定同意,生怕出了问题。因此,也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3. 作文内容千篇 一律。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被限制得越死,再加上农村学生生活单一,见识较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的嬉闹中打发,观察不仔细。当回到作文课时就出现了作文内容“千人一面”的现象。在以“难忘的一件事”、“我的童年”等为题的学生作文中,写拾钱包、帮助邻居老奶奶做事的文章占绝大多数。
二、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大面积作文教学几近瘫痪的根源何在?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藉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
2.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教师的作文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信息相对落后农村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知识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无视小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规律,把作文课当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切合实际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不可能写出很优秀的作文。这些都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了考试而写作,就必然会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热情。
3.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个教师,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孩子起不到引导作用。而且农村的父母每天都起早摸黑,回来也不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作文更是漠不关心,有很多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作文方面也是力不从心的。这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作文的兴趣造成了致命的一击。
三、应对策略
在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确实呈现出了滞后的现象,亟待从教者去思索、实践和改善。我想既是农村的教学就该立足于农村,以农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场景为根基来进行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做到有根可据,期待还农村孩子一片广阔的自由自在的写作天空。
(一)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学生的眼球。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大自然赐予他们得天独厚的礼物。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让他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家乡之美。当他们心盈自然之美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相信都能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受之美之乐。
(二)以淳朴的`民情民风唤醒学生的耳朵。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有意识地因时制宜,也不失为写作教学的一类素材。如:带领学生三月节时放风筝,感受“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乐趣;和学生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亲临划龙舟比赛现场,为感受传统佳节带来的别样风情;中秋节时组织学生开展“博饼”活动,在骰子的叮咚声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学生对这些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就有深刻的体会,此时再来引导他们写作文,相信这时的写作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任务,而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
(三))以巨变的农村新貌触动学生的心灵。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果园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或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或从门前路的变化说起,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在每个农村孩子的心里都盛开着一朵求知的花,我相信只要为人师者愿意为孩子寻找到催生花儿盛开的阳光雨露,这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定然会为我们绽放出最亮丽的笑脸,成长于农村这片沃土之上。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安徽省谯城区古井镇董门楼小学 孙宝敏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小学生谈之色变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往往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篇佳作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多写日记来积累。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体育竞赛、进行一次文艺演出,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杭州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地说好,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后进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误区]
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云南省永胜县大安乡水坪小学 聂永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但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们就感到很头疼,不住的抓耳挠腮。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乡村教师在教学时还采取“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结果作文教学质量还是提不上去。“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不清楚”成了怕作文的理由。某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刚接触作文的小学阶段,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1.农村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鲜时髦的新事物新玩意儿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少年儿童也不甘示弱,紧随新潮其后。他们对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不感兴趣,而对成人的吃喝玩乐充满了诱惑感;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交界边缘,追赶潮流成了他们生活的必然内容;他们愿意抄写流行歌曲歌词,却不愿意完成老师安排的作文;他们宁愿沉迷于网络游戏,也不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动容;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精力耗费在mp3、动画片和电子书上,而对家长购来的课外读物置之不理。农村小学生对流行歌曲一学就会,而对学业知识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年龄稍大的高年级学生受社会影响走上歪路。这样的`学生有什么健康的文化生活?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还能写什么优质的作文?
2.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受学校教学模式化的影响。由于受“一切为了升学”的思想影响和错误教学观念的误导,不少农村语文教师盲目地做一些作文教学无用功。他们被学生一塌糊涂的作文整怕了,每谈到作文练笔,就让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不能遗漏,抽时间还要检查,且不知有多少学生把它当作一回事,记流水账,敷衍了事成了日记的主要内容;每论到积累作文素材,就让学生分类背范文及作文选,亦不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抹杀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创造。还说什么犁不着便耙着,以此来搪塞作文教学之任务。到头来有些学生照样写不出一句通顺的话,写不出一篇意思明白的文章。还有部分教师对每单元编排的“口语交际”栏目视而不见,认为只是城区学生才能做得到,农村学生只会哑口无言,殊不知学生有口难言,有多少心里话没机会发挥表达,于是学生的说话能力被埋没。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章写的漂漂亮亮,不问学生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也不管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有一些教师倒是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而且强调必须写思想感受,但是脱离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自己的嘴巴说大人的话,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儿童特有的情趣。
3.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本网网 )全身心种地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把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校。有些家长有时间也没能力辅导,造成家庭作文指导一片空白,再加上农村学生买不起课外书,更造成知识的贫瘠。
二、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优势
1.农村地区有着广博的作文素材。学生们身处农村,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山水林田路,牛羊鸡猪鸭,上树掏鸟窝,下河捕鱼摸虾……万事万物与孩子朝夕相处;一年四季,有田野风光最美的景,也有人间最朴实的情。只要老师引导但当,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
2.农村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当前无数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都到农村学校工作,他们年青有才能,工作富有激情,完全有能力把学生的作文教好。
3.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从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从贫困生活补助再到营养午餐的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农村学校教育大力支持的有力见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自然汲取了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
三、实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其实,作文的教学方法跟其它课程一样,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遵从规律的同时,只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相协调,加以创新,作文的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怕写作文已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通病。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无所适从,总感到迷茫。他们总以为自己前途渺茫,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便灰心丧气。这时做教师的一定要开导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并不是他们天生就会写文章,他们跟我们一样,起初什么都不会,后来经过努力拼搏才把文章写好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开始写不好作文不要紧,慢慢的一定会写好的。相信每位同学未来都能成为大作家。
2.帮助学生找作文源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多留心观察,亲身体验配合小练笔,就能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来。另外,准备一本摘录本,每天摘录一些妙语佳句及远程教育资源,并把一些恰当的语句用到自己写的文章里。
3.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语文园地》时“口语交际”千万不要跳过,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让每位学生经常写书信。农村孩子面薄胆小,向老师谈心羞于启齿。平时写作文,多数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不把作文当成一回事。但写书信给老师或亲友就会竭力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作文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四川省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学会作文?特别是让农村小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成了所有奋斗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突破的方向。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优秀论文
一、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的积累,还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让作文更有文采。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而且要注意定量和定向。定量就是要学生每周、每月都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定向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方向,像有哲学道理的中外童话故事,也可以是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例如,我常常推荐学生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三字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小读者》等。当然,阅读了以后,我还让学生摘抄书中好词好句,并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督促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另一有效办法。让学生每天都坚持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都记录下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字词句的组织能力,还督促农村小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对生活进行思考,对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日记也可以折射出孩子更多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畅快,让自己以后拥有更多回忆。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生活写作素材。
三、重视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内容符合社会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称为好的作文。小学生年龄小,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善恶观念也是没那么清晰。作为老师,应该赋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怎样让学生不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自己真正的情感,是我们老师应该关注的。老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思想,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是符合社会期望的价值取向。一篇文章,只有有了作者的情感在里面,才有真正的灵魂,才能感动读者。同时这样也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写作,而不是敷衍性地完成作业。
四、重视课后作文修改
农村小学作文课堂之所以缺乏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没有重视作文课后的修改。当作文课结束后,老师对作文的辅导也马上结束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其实一堂作文课,除了课堂的教学外,课后的修改也同样重要。很多老师只是对学生作文给了批阅意见后,就没怎么管了,学生看了老师的评语,就将作文本一扔,根本没想到怎样去完善和修改。“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朗读修改法。学生习作后,先大声朗读几遍,针对字词句标点等毛病,进行初次修改;
2.同学互评法。即同桌(或小组)互改互批,学生积极参与,互挑毛病,共同修改;
3.教师讲评法。在学生自改、小组互改的基础上,教师挑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进行对比讲评;
4.佳作参考法。每次选择几篇佳作,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农村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时间共同努力,并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让学生感受作文的乐趣,才能让作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解析论文
内容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能力的水平,都可以直接从一篇作文中体现出来。作文来源于生活,又艺术的再现生活,它既是我们在文学领域对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又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但现阶段来看,作文的教学成果并不乐观。这一情况在农村学校体现更为明显。本文将就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英语阅读; 障碍 ;对策作文教学
一直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的怪状就是:耗费时间最长,取得成效最低。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老师经常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去学习。不厌其烦的讲解、加大力度去练习、耗时费力的批改,每一位语文老师用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力,可能是其他教学内容的几倍之多,但整体的结果却是其他教学内容的几分之一。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从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感悟力的培养
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小学阶段的作文虽然与艺术还有一段距离,但它是文学艺术最初的萌芽。是艺术文化的生活基础。所以,教师还要把对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回归到生活当中来。
(一)观察外貌、动作、语言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相貌,这种观察对于学 生 来说 非 常简单。因此,学生乐于去做。然后教会学生准确的表述。比如形容脸型,可以用圆脸、方脸(国字脸)、鸭蛋脸以及现在流行的锥子脸等等。每个人的动作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有自己的习惯动作,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比如带眼镜的`人,总会下意识的向上推一下镜框;有的人喜欢抿嘴等等。语言上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专属特点,有的人说话语言淳朴,愿用地方方言;有的说话文雅,多用书面语。抓住这些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可以描绘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观察环境这里说的环境是指广义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农村有着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自然风光。这种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指导学生多去关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四季轮回以及热闹的农耕场景和收割景象。这些都将是 作文 中 最美 的 景 色描写。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注重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同学的生活环境、长辈的生活环境、陌生人的生活环境,对这些的观察不仅会运用到对环境本身的描写中,同时也会在其他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于最初的观察,教师只要让学生能直白的描述出来即可,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不要在最初增加学生的难度,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要循序渐进。当师生共同交流观察结果时,再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味。并教会他们更好的去表达。
二.培养写作技巧
(一)加强词句的积累
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经历的制约,很多农村小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这一欠缺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弥补。每学期都制定必读书目,并且细化到每个月读哪本书,每个星期读哪本书的那个章节。然后画出书中所有你喜欢的词语。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把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例如给学生布置一周50个词的任务,其中有20个必须是描写人物的词语。其余30个随自己喜好。这样既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也达成了教师的预定目标。对于没有阅读环境的同学,教师可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或者书本交流会。读书交流会主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同时加入词语的分享。书本交流会主要共享书本资源,让没有书的同学,在这一时间段可以阅读书本内容。同时,对词句进行摘抄。
(二)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针对小学生而言,写作方法的含义宽泛而抽象。笔者认为可以淡化这个概念。把这个概念具体到某一句式、某一文体的具体练习和积累就好。当学生对写作得心应手的时候,再把这些具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概念。例如可以集中一节课讲解和练习修辞方法。如比喻修辞,可以先让学生仿写,然后再创造自己的句子。并将这 种 训练 做 系统 的 积累 和 整理。以此类推,对知识做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将知识点分成不同的板块,进行集中练习。
三.开展作文交流会
虽然命名为交流会,但其实还是以学习为目的。只是换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别人的评价和认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对作文的爱。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评价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而教师的评价则应注重表扬和引导。因为学生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对于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很可能会直言不讳,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最后的总评予以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又受到了鼓舞,从而对自己的写作充满了信心。
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教与学过程中一座难爬的高山,尤其在农村,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倦作文。从《大纲》我们应了解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乐学乐写。作文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如:怎样审题、立意、组材、修改,怎样安排事序、时序、地序等。如何引导呢?这要求老师灵活安排处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功能,把学生同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有机的结合来。
1.把好阅读关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另外,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使学生思路狭窄,难有创新思维,更难有新颖的内容。因此,作为教师,要首先改变观念,为学生的阅读做出科学的指导,为学生做好读物推荐,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推荐与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其次,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遵循课内带课外相结合原则,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把好练笔关练笔不一定要写整篇文章,可以是一段、几句甚至一句话,只要能运用到刚学的知识就行。让学生写随感,即写自己的`事,身边事,事真,情真。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大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作文同说话一样,也是为了交流,是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别人,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是非分明、情感鲜明、敢写真话、敢抒真情的优良作风。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时,首先要考虑作文的对象――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宽题目范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对记述同一活动的作文,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中心,重点自拟作文题目,让学生喜欢哪个就写哪个,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活动作文更具有个性色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3.把握好指导关作文指导过程中,大量的写作方法会被直接体现,学生也最能从教师的指导中感受方法,并能尝试运用方法。情感是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若能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进行作文训练,利用朗读作品创设优化情景,进而激发描述情景的动机,移情入文。同时,老师应在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机会和情景。可利用班队会和各种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或者给学生在班里的一些职责,在完成职责的过程中有说和写的训练;也可以组织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墙报等,再根据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说和写。另外,作文的评议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让基础不等的学生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作文上附上个性化的评价和鼓励,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论文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在此,本人愿意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认真观察。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一个时期以来,我对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依据有关材料作了认真分析,觉得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作文教学状况确实令人忧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1 、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是半路出家,由民师转正的,对写作理论掌握不好,自身作文能力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拈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既无目标,也无路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作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出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际。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有许多仍有“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 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
2 、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大部分农村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精神,理论不够,方向不够明确,教改信息闭塞。一些教师未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再加上素质相对较差,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教师这样指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漂亮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提高农村小学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如何才能克服农村不利因素,充分开发农村有利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呢?本人在反复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分析,谈些粗浅的看法:
1、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例如:状物写景,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写人可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种烟技术员、班车驾驶员写;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公路硬化,种植植物,养家畜家禽写。
2、学习观察,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他们的身边,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让他们留心观察。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1)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2)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3)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也会有真情实感,能实事求是,杜绝说空话,假话。
3、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 、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他们自由命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现学生个性。
5、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对一个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此外,还要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讲评差生作文时,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拓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
文昌市东郊清港小学 黄炳
何为作文?何为农村作文?这是我执教三年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大疑惑。在三年作文教学中我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这句顺口溜反映学生怕写作文,我们农村的孩子更不用说了,这是为什么――学生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所以我借鉴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我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做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拓宽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视野。
一、拓宽渠道,摄取习作素材
1、看、说、写,步步到位。
中国当代著名小学教育家李吉林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看、说、写结合起来,反复进行,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我鼓励学生多看报纸、新闻;多说故事、名人事迹;多写读书心得、日记;再现英雄形象,领略优美情景,写自己阅读的体会,写自己所想、所感,评出优秀的读后感。
2、加强阅读指导,促进写作水平。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网网 )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阅读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便于作者的表达,以提高写作水平。在以前我总是叫学生注重课内知识的运用,多背诵,多抄写,以为学生一定会进步。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学生总是写不出好的东西出来。今年我注重做到课内阅读典型引路,课外阅读增加积累。以前很多学生对课内的知识背的是滚瓜烂熟,对于窗外事一无所知,叫学生写一写国家事、城市事,难度很大,学生根本写不出来。针对这一点我专门实施了以下几点:1、建立“班级小图书馆”、2、建立“报刊、杂志”平台、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4、评比“阅读之星”。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两次活动。一是在班内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自己阅读的书刊内容和精彩部分;二是组织故事会,学生演讲故事,评故事明星。这两项活动既可以感染学生,吸引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演讲、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良好基础。在那次演讲会上,黄飞戟同学演讲了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再现了张思德同志的精神写照,语言绘声绘色,英雄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符燕意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她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希望以后多与同学们沟通,促进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细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我的学生经常跟我说:“老师,您安排的作文好难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写的总是不够理想。”“你们有根据习作的内容去构思过吗?有过对事物观察过吗?平时有对生活积累过吗?”学生哑语了。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利用、发挥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的时候,我要求大家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去观察动植物。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其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见到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望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好材料吗?学生这一次相当地认真,充当着自己习作构思中的角色,捕捉着许多素材。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中,让学生写一件艺术品或一次欣赏活动(如听音乐会,看花展,参观美术馆)。对于农村的现实状况,听音乐会,看花展,参观美术馆这一些活动是极为缺乏的,但是农村的工艺品却是多的数不胜数,比如东郊的椰雕、贝壳等都是学生经常看到的,我充分利用我们农村特有的资源,给学生观察这些艺术品。
当我拿着一大堆具有农村特色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同学们一片哗然。
生1:老师,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平时都看惯了……
生2:不就是个贝壳组成的图案吗?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啊……
听着他们的“牢骚”,我笑了。我认真地对它们说:“那你们知道它们是由什么材料、怎么做成的吗?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吗?”
生3:椰子壳、贝壳……
生4:那是一个用椰子壳做成的的手表,那个是由贝壳做成的帆船。
生5:它们的造型很独特、也聚集了很多心血。
生6:老师还有椰壳包包、椰壳手链、椰壳项链、椰壳腰带、椰壳钥匙扣……
生7:贝壳马赛克、贝壳瓷砖、贝壳相框多美啊,老师,贝壳做的工艺品光泽很亮。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观察思考,不断的摄取生活素材。不久,一篇篇《诱人的家乡艺术品》跃然纸上了。
三、借农村独特气息,展个性色彩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独特的生活气息,这些丰富的资源正是农村孩子写作的一把利剑,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是我们终身的财富,如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我的学生在写《家乡民风民俗》的时候,有这样写道:“老舍爷爷让我们认识到富有特色的北京春节,而我家乡的春节也有着不同的味道,喷香的文昌鸡,特有的海鲜,别有气味的农家菜……”。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独有的生活气息写进了自己的习作。如“干农活”“做家务”这些都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其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有一位学生在《童年趣事》的一篇习作中写道:“烧饭还真得讲点门道。我首先把锅洗干净,接着取出两杯米淘洗,洗两三遍后就倒进锅中,并把锅放到炉灶上。准备工作就绪后,接下我用椰叶点火,火很容易就让我点着了,可是双手也沾满了柴灰,但一想到那喷香香的饭,早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了。然而,由于我垒柴不得要领,又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风,灶里的火被吹灭了。我急忙抓起“火通”贴近用力一吹,火不但没吹着,反倒吹起一团烟灰,眼睛被呛得直流泪,弄得灰头土脸,一副狼狈相。吃一堑,长一智――吹火不能猛用力――这下我轻轻一吹,哈哈,灶膛又重见了光明。我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位同学由于亲身经历,亲手实践,写出了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好文章。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挖掘、去开拓、去积累,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就能开拓农村作文教学的视野。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在树下歇阴凉,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更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给予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后来我们班的同学在一次全县举行的小论文竞赛中,写的题为《从“狗出汗”中得到的启示》一文,荣获一等奖。
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
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不仅使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言之有神
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求想 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捷径。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同学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
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求异 就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构思独到、立意鲜活。
如《我的家》一文,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写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家里人各自的性格及日常生活……等等。我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家”有“大家”和“小家”。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我们学校或班集体也是一个“家”,自己还有一个“小家”。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开头写道:“我有一个‘特别的家’,就是我们的班集体。我的妈妈漂亮、善良、温柔,有时又严厉。我很喜欢她,有时又有些怕她。我们兄弟姐妹二十五人,我是最小的,但他们却叫我‘老大’,因为每次考试我都是第一名。我们兄弟姐妹虽多,却和睦相处。我们的‘家’还是‘五好家庭’呢。不信,你到‘我们的家’来做客……”小作者把“我的班”写成“我的家”,不仅立意新奇,而且深化了“爱集体”的主题。
求精 就是培养学生在一题多做中精益求精。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作文有深造之法。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日将此题目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不佳,迟数日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又微见了明;又攻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我在让学生作《扫雪》一文时,就让学生多次修改成文。第一次,让学生回忆扫雪的过程进行写作,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评议。第二次,则是在实际参加扫雪活动之后,修改自己的上次作文(在参加活动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教师对两次作文进行了对比,学生评议,教师又稍微进行了指导,之后写第三稿。这一次,学生们大都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他们不但能把作文写得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写得形神兼备。
如何进行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经过这几年作文教学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习作兴趣
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积累词汇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分层次给学生定文章段落
学生的资质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引用名人名言等。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模仿课文进行练笔
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作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了,才能盖起房子。
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石仙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斗牛场――牌坊――寺庙――三姊妹峰――永安泉。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石仙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作者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五、评价修改
1、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我们知道,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是为学生二次作文,重新地更好地写作服务的。过多的纠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写作欲望。为此,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快速成文的多做多批背景下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开始评价时可能有些不自然,然而坚持下去,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即使有时学生评的时候有失偏颇,教师也可适时引导,那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肯定会受益匪浅的。另外,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尽量要采取分层批改,尽量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差生给予鼓励,在分层面批中,应及时肯定中差生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处,要毫不吝惜把“优”奖给作文中有亮点的中差生,同时对于基础较好同学,对于他们作文要严格要求。
3、批语个性、讲评全面、提倡自改
在快速成文的作文中,教师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滴的进步,并且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而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指出共同的进步,并用商量的态度指出共同存在的缺撼,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而在教师少改的前提下,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自改。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 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 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 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 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 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 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 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 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 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 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 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 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 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 、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 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 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 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 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 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 的思维规律,这样的
[1] [2] [3]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我引导学生“说真话”,效果颇佳。
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我马上让同学们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1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自己刚才的“经历”先说出来,而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里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边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于是,一边跑一边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
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
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得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小狗也躺
[1] [2] [3]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 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 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 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 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 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 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 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 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 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 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 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 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 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 、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 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 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 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 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 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 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 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 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 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 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 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 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 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 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 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 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 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 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 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 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 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 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 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 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 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 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 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 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 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 。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 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1] [2] 下一页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论文
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其中作文教学又是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窄,另一方面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有限,孩子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支持。虽然现在农村学校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城镇学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想办法,加强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具体怎么做,我在此就自己的一点看法做一下阐释: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教育设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信息也往往比较滞后,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会采取“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陈旧模式。而新课程标准却要求孩子在作文时要观察实际生活,贴近生活,有自己丰富的情感。所以面对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探究出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具体策略
1.打开思维,拓宽视野
作文不是“说大话”“记流水账”,而这正是农村学校的.孩子常常出现的问题,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各式各样的教育手段,比如多媒体,激发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以直观的感受,引入和作文相关的情境,更有助于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
2.以情为线,以评语引导和激励孩子的写作
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往往会使得他们对情感表达更为迫切,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而写作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作文评价时,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评语给予重视。作文评语要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要针对学生作文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中的“亮点”,点燃学生写作激情,要在评语中体现人文精神,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还要严肃认真地书写,用美好的语言和隽秀的文字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当然,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如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将新旧作文教学方法交叉运用,使用既定合适的作文教学方法,既注重孩子思维的发散,又以美育方法渗透,同时贯穿爱的主线,他们则可以写出立意新颖、生动有趣、形神兼具且真切动人的优秀作文,并以这样的写作思维促进学生触类旁通、学人做事.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如何搞好农村的小学中的作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