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本文共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吕颖丰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小说)的魅力。

2、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3、读读议议。反复朗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2、反复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掌握学习文学作品的一些方法。

如何准确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

教材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涉及的第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因《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而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我打算通过反复朗读,置疑、讨论等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涵。

两段式学情分析:第一段:设计内容:

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学案,学生之间君朋合作来落实。

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

第二段:课堂教学又可分两段,

第一段: 以“君朋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6人一小组,轮流发言,一人记录,形成小组结论或者提出问题。

第二段: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如何拟定讨论题?(起始阶段可能还是教师先提出议题,慢慢让学生自己学会提问)如何保证君朋小组学习不沦为过场形式?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就课文进行质疑,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2、明确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步骤:

①分组,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人)。

②分组讨论(明确问题、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③教师筛选问题,全班分享(汇报人报告、他人质疑或补充)。

3、下发学案,完成学案内容。

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段,包括字词、 作者、故事背景、概述内容、朗读、复述等等

第二段 对学生进行内容概括、朗读方法、复述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有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里有这么一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的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入英国历史上的19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英国政府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

布置君朋学习小组学习内容。

二、君朋合作,研读理解文本。以学案为主,来研读文本。

重点落实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分析

2文段的句子的品味和理解

第一段:   学生活动,完成第一段内容,反映在学案的1-9题。学习内容见学案

大约15分钟,君朋进行汇报展示。

这一段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品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第二段:君朋合作,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进行赏析。

教师预想回答:主要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例如:①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②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③ “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明确任务,分组讨论学习自选问题,记录员记录讨论学习的内容。

3、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讨论学习的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二、教师主持小辩论: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哈尔威船长虽然最后选择了与一起轮船沉入了大海,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你认为呢?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来阐述你的观点。

反方辩论。–人应该珍惜生命,哈尔威船长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死亡,这种英雄行为不值得提倡。

2、教师小结:明确“英雄”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的思考。

三、教师总结:

1.总结方法:如何更好的感悟文学作品?有一些方法推荐给大家:

读:书读百遍(多种方式的读)

思:圈点批注(写下思维的火花)

悟:披文入情(换位思考,与作者感情共鸣)

演:感同身受(改编成课本剧)

有的方法,我们已不知不觉中用到了,还有些方法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

2.激发兴趣:

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在短短一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了100多年前,遥远的英伦海峡上,“诺曼底”号遇险沉没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文学独特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拔动你的心弦,

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但愿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帮你推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亲近文学,多读文学,读好文学。

六、 作业:

1、生字词运用训练。运用全部或部分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2、(选作)任选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内容,编写一幕课本剧 。

3、(选作)请以《震撼》为题,谈谈对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某一段内容的看法。

4、(选作)请以《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为题,谈谈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两段式教学课堂初具模式,但是这节课使我觉得学生活动广度有余,文本品味深度不足。纵观这节课,优点突出: 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并且实现了君朋结对的教学理念。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组员呈现集体讨论,然后落实的现象,有的组则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形式。朗读展示环节,学生之间纠正朗读感情和语调。学生活动十分热烈。而且参与的同学都十分投入。没有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突破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但是,从教师备课和预测的情况开看,这节课,很多预想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比如,这节课需要完成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但是由于小组学案讨论的情况不大一样,在展示环节,学生并不是预想的好,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指导他们学会抓住中心复述课文,耽误很多时间。所以从教学进度来看,我觉得这节课就显得没有深度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两段式为我们打开了活跃课堂的大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会好。两段式教学,君朋小组活动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张语晴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丰台八中  郑艳婷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感悟船长的高尚品质。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对船长的语言描写,体会船长的品质。

教学难点:

1. 理解船长为什么要与船同沉。

2. 理解文章结尾的语句“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则新闻。

4月16日,韩国客轮“岁月”号失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船上476人中仅有172人获救,目前已有295人遇难,9人失踪。死者中大部分是前往济州岛修学旅行的学生。船长李俊锡因乘坐救援船自行逃生,成为舆论炮轰的对象。月11日,韩国光州地方法庭正式对“岁月”号沉船事故作出判决,船长李俊锡犯有重大玩忽职守罪等,被判处36年监禁。

灾难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人灵魂的最深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会照出卑劣的人性,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不一样的灵魂。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8页,我们学习雨果笔下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 以情节为线,品读语言,分析人物

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海难发生的过程。请问,这场灾难的责任在谁?

生:玛丽号

师:也就是说这场海难的责任不在于诺曼底号,诺曼底号上的全体人员却要承受撞击所带来的后果。文中从哪一段开始写了撞击后,船上的状况?

生:第11自然段。

师:文中哪几段写了灾难发生以后,人们上救生艇之前的事?

生:11–14段

师:文中哪几段写了人们逃难的过程?

生:从15到46自然段

师:那么从47段以后就是海难的结局了。那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来填一下这个表格。请自己默读课文,根据表格上的提示,在文中寻找答案,可适当地标注一下。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撞击以后救援之前,人们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在哪段可以找到?

逃难的不同阶段 人们的状态 哈尔威船长的表现

逃难前

11-14段 惊恐万状 指挥乘客脱险

逃难的过程

15-46段 乱得不可开交 了解轮船状况

询问救援时间

严肃逃生秩序

逃难的结果

47-50段 有序地撤离了沉船 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生:第11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下第11自然段,读出那种可怕的感觉。

评论朗读,班级齐读。

师:在这种慌乱的情况下,谁出现了?

生:哈尔威船长

(板书“哈尔威船长”)

师:好,看第13自然段。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作者在这儿运用了语言描写。谁来吼喝一下?

生读船长语言。

师:很好,这是哈尔威船长的指挥与布署。大家有没有发现,对哈尔威船长的这段语言描写中,一句废话也没有。从这几句描写中你能看出哈尔威船长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生:冷静、威严、舍己救人、有决心的品质。

(板书各种品质)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船长舍己救人了?

生:“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在船长的指挥下人们开始逃生,然而大家开始逃生的时候顺利吗?

生:不顺利。

师:哪一段写了人们开始逃生的情景,谁来读一下?

生读15段

师:此时的场面乱得不可开交,为了生存下去,所有的人都使劲地冲向救生艇。眼看小艇就要翻了,此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又出现了。黑暗中人们听到简短而又有力的对话。

师:我们找三个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段对话,不加旁白。读出这种短促有力威严的感觉就行了。

找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结合内容对朗读作简要点评

师:在这段语言描写中,船长询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都问了什么?

生:炉子、火、机器

师:这是对船上状况的询问。他询问的目的是什么?

生:了解船上状况,便于进行布署。

师:他又问了什么?

生:还有多少时间?

师:什么的时间?

生:逃生的时间?

师:询问的目的是什么?

生:便于根据时间,做出指挥。

师:从这几句话里面你看出哈尔威船长有什么品质?

生:冷静、镇定、周密

教师板书

师:还问了什么?

生:手枪在吗?

师:这个问题和前文很不和谐啊。他为什么这么问?

预测:

生1:(回答原文)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生2:为了让大家有秩序地撤离。

师:那为什么要让女人先走?

追问人们为什么要保护妇女。生物学材料讲解。

“女士优先”是生物界的法则,一般在遇到危险时,雄性会把生的机会留给雌性,使种群更好的生存下去。西方人很好的继承了这一法则,在许多场合都是女士优先,尤其是在面临大的灾难时,让妇女儿童和老人获得生的机会,这一人性的光辉便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一面。

师(总结):(分析材料二)雄性把生的机会留给雌性,是为了使种群更好地生存下去。也就是说,男人在生死关头礼让女人,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也就是对生命的保护与尊重。

师:如果你是船上的一个男人,你听了船长这句话,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迅速地站到女人后面。

师:你为什么愿意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吗?我们把原文中“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改为“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好不好?

先让学生说,如果学生说出来其他的人也愿意先保护妇女。

回到文中,人们让女人先行的表现, 其实正说明每一个人内心都有这种保护生命的道德意识,只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的道德意识被求生的欲望冲垮了。此时,船长的手枪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唤醒大家要有这种道德意识。

师:所以说,文中提到的这种伟大的灵魂,不只是船长的灵魂伟大,所有人的灵魂都是伟大的。如果说灾难是一面镜子,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在这面镜子当中不仅看到了船长伟大的灵魂,也看到了自己的灵魂的伟大之处。

文中还有没有能够体现出保护生命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语句了?

生:“把克莱芒救出去!”

师:救克莱芒也是尊重生命的一种体现。我们来观察一个细节,克莱芒是什么身份?

生:是见习水手。

师:也就是船员。这说明救援工作已经进行到哪个步骤了?

生:后期,解救船员了。

师:很好。在人们觉醒的条件下,在船长有力的指挥下,救援工作进行得怎么样?

生:井然有序

最后,人们得救了吗?

预测:学生如果说出得救了,就直接问,那船长呢?如果学生没找到如何得救的,就先不说众人,先说船长,读船长的表现,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船长下沉的情境。

师:如果还有人没得救,船长会不会这么镇定自若地随着轮船下沉,他会做什么?

生:尽最后的努力去营救。

这说明此时,除了船长,其他人怎么样了?

生:都已经得救了。

师:船长却随着轮船徐徐沉入大海。从这一点上看,船长是有能力自救的。而且撞船的责任又不在他,那么船长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预测:学生能够回到文章最后一段“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

师:船长的行为仅仅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吗?请大家一起来看一则关于船长的古老航船规则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技落后,每次远航出海往往生死未卜,面对强大的大自然,全船必须结成一个整体,必须有统一的号令。于是航海的船只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船长为核心,一切服从船长指挥的习惯,可以说一旦出海,船长就是船上的上帝,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但给予船长这超越一切的权利,万一船长为所欲为怎么办?于是就形成一个规则,那就是船沉没的时候,其他人都可以逃生,唯有船长不可以,他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否则他将永远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这样大家就能同心协力保证船只的安全。

千百年来,航海的安全都因为这个规则的存在而被保证。因此在海难发生时,所有的船长都要遵循着这样的规则,用自己的生命维护“船长”这份责任。

师:对于一位船长而言,这艘船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责任、灵魂。

师: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责任、灵魂已经沉入大海,他却侥幸逃生了,他将失去什么?

生:尊严。

师:那么哈尔威船长是迫于规则才这么做的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可能回到47段分析船长的表现,也可能找50段作者对他的评价。

师:那么回到原文,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做?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他要挽回自己的尊严。

师:虽然责任不在他,但是为了救船上的人们,为了这条船,他已经尽力了。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回了自己的尊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什么?

生:他可以不运用。

师:也就是说在对尊严与生命进行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自己的尊严。这个“又”字有什么含义?

生:他以前也是这样的。

师:与哪一句话相照应?

生: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很好,他一生忠于职守,一生尊重他人的生命,一生视自己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这样的人并不罕见,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次震惊世界的海难,即19的泰坦尼克号遇难事件,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在这次灾难中,也有着这样一个与哈尔威船长做出了相似决定的造船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泰坦尼克设计者的视频,让学生理解船长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留住自己的尊严,进而选择了成为一名英雄。

师:灾难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灵魂深处人性的光辉。哈尔威船长就是雨果为我们塑造的一位人道主义英雄,这篇文章也是雨果人道情怀的体现。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一位生还者,你在凝视着哈尔威船长缓缓下沉的时候,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作为作业,请写到作业本上。

侯晓旭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可以同时播放罗大佑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二、字词积累

“四会”(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1、“四会”: 确凿、人迹罕至、人声鼎沸、高枕而卧

造句: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怎么样才能找到他要的东西?

在人声鼎沸的时刻,我愿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只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2、“三会”: 攒、拗、轻捷、臃肿、相宜、方正、鉴赏、蝉蜕、

3、“二会”: 菜畦、桑葚、蟋蟀、脑髓、书塾、博学、脊梁(音)

三、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介绍,教师点拨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 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鲁迅的一生(见课件)

1、  鲁迅家世

2、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3、  留学日本

4、  弃医从文

5、  从日本回国

6、  中年鲁迅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两个地方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个地方?

明确:百草园。

四、品读鉴赏

(一)百草园

1、“百草园”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百草园的美景(一幅画)

美女蛇的故事(一则故事)

雪地捕鸟(一件趣事)

2、师生共同探究:百草园这幅画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画出来的呢?(还原作画步骤)

(1)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在有限的画纸上一一将它们画出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那得怎么做?

明确:详略得当。à哪些详细?哪些简略?明确:菜畦、石井栏等简略,泥墙根一带详细。à怎么知道的?à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à能用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à明确:必说哈尔滨的冰灯,也不必说云南的石林,单是各地的名小吃,就是外国游人来中国观光的重要原因之一!à写了泥墙根一带的哪些趣事?à明确: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2)用什么方法画这些景物呢?

明确:

首先: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à色彩、形状、声音、味道;(或:视觉、听觉、味觉、触觉)à分别举例说明à

①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写味觉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④写触觉的:光滑的石井栏。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排比: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再次,从不同的季节来写景。

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最后,从细微处把景色写活。

à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à明确:)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4、从第一段摘抄能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一个的词语:(乐园)

家庭作业:1、记忆“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第2段,最好能够背诵

[语文课堂需要润滑剂–幽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在开文第1段就幽默了一回(“朱文公的子孙”)。课上到这里,学生们会心一笑,让整个课堂轻松许多。这时,我想起曾几何时前辈跟我说的一句话:男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幽默。

第2课时

5、作者为什么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

明确: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7、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为什么?

明确:欲扬先抑,突出捕鸟的乐趣。

8、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冬天雪后。

条件–积雪覆盖地面一两天,鸟儿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方法–填一列动词即可。

收获–麻雀、张飞鸟。

经验–做事不能太性急。

9、找出“雪天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动词略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热爱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10、将文中加点的词“撒”换成括号内的“扔”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撒“的对象一般比较细小,例如“秕谷”,而“扔”的意思是抛,用在“秕谷”前不恰当。“撒”这个词用得准确,所以换了不好。

(二)第9自然段(过渡段)

1、指出本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明确:心理活动     排比    拟人

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三)三味书屋

1、“三味书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一副肖像

一个问题

一个场景

2、你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明确:学生提问说明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3、你会对文中的先生持什么态度?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主要是敬慕的态度,因为他为人正派,知识渊博,同时严而不厉,很爱学生,很少体罚。

4、作者写此文时,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但与那些调皮的孩子一起学习,又有严厉而慈爱的老师的教导,还是让我过得更充实。)

5、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六、本课小结

1、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明确: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本文表现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童真和童趣,没有对自己接受的教育表示不满。作者热爱百草园,同时稍大后在书塾里也有很多乐趣,这里有博学的先生,有自己学习的渴望,也有折蜡梅、做戏描绣像的自由自在,这只是作者成长中的一段历程而已。

[作业与活动设计]

1、预习下一课,完成相应的《作业本》内容。

[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旁征博引的能力展示有时会完全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产生羡慕之情,从而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如本堂课上我讲到“美女蛇”故事,我引出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一个人物–赤练仙子李莫愁,同学们兴致大涨,课堂气氛也甚为热闹。

第3课时

第一部分:校对《作业本》

第二部分:检查背诵与默写

1、第2自然段(背诵)

2、“雪地捕鸟”的方法

3、《山中杂诗》

第三部分:《童年趣事》作文讲评

[作业与活动设计]

修改作文

[关于背诵经典段落]

前几届学生都没有让他们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典段落,这么做是为辛苦的孩子们“减负”,“我也有过艰苦的中学生活”我时刻这么想着。没有背诵,掌握这些经典段落就无从说起。可这个学期,在无意间起了变化。上节课上了后,发现没有内容布置作业,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两个经典语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背诵后,效果立即就出来了。在这次《童年趣事》的作文里,有的学生运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来写句子,有的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游戏程序,还有的学生在写景片段模仿起鲁迅的笔法来了。突如其来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

张语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