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论文,本文共20篇,供大家阅读。

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论文

一、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师须认真研究、挖掘实验潜在的本质的东西,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利用洋葱紫色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除了通过实验得出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这个教材要求的结论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液泡的细胞液中也存在色素–花青素,重点提示学生观察花青素的颜色呈现特有的紫色。这样学生就可以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很多学生一直以来认为在植物细胞内色素只存在于叶绿体(质体)内。同时还可强调学生注意观察液泡大小、颜色深浅的动态变化与所处溶液浓度大小的关系。同一实验的内容,在实验的不同阶段说明不同的问题,其观察的重点也有所不同[1]。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得到色素的提取液后,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色素的颜色。同一试管的色素提取液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的结果就不同了,有的学生观察到的是绿色,有的观察到的是暗褐色。不妨提醒每个学生尽可能换个位置,站在光源(尽可能是有聚光功能的白色光源)的同侧(观察反射光)和异侧(观察折射光)观察两次,看看现象有什么不同。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得出色素的萤光效应现象(叶绿素的提取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棕红色)。其次还可以用色素的提取液和三棱镜做色素的吸收光谱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然后再做色素的纸层析实验,引导学生主要观察滤纸条上不同位置色素带的宽窄和颜色。有的学生可能观察到的不是4条色素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二、在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基本功,培养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演示实验过程,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对一些难度不大的演示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操作步骤,并适时讲解各个实验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对于实验的细节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分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的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地熟练使用,装片做得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地进行。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在实验中要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原理、步骤和结论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巩固和验证知识是很必要的,但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些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实验的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纸层析实验中,可尝试让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用幼嫩的叶片或者老的黄色叶片为材料重新做一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和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现象的异同,分析导致实验差异的本源。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白老叶中由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b被分解,故只能看到两条色素带(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幼嫩叶中各种色素的量都比较少因此色素带细且淡。通过探究实验的实施,既巩固了操作的基本要领,又使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应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以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数,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激发起探究热情,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选材上,教材上建议用洋葱根尖,有没有更好的材料来代替?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一个实验中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是我们过去的实验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探究。

五、结论

新课改要求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正好符合这种教学思想的发展要求。它既直观又有效,既生动鲜明又富有吸引力,既可获得感性认识又能提升理性知识,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这种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论文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

[1]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论文

摘要: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演示、激趣,半扶半放,熟练操作,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矛盾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培养;操作;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为此,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演示、激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要想使学生理解,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精心设计并做好抽象数学知识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清楚动手操作的方法,又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要领并有乐于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例如,教学“加法”这一概念时,教师出示例题“树上原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教师先在黑板上粘贴上4只小鸟,表示“树上原有4只小鸟”,再在黑板上粘贴上2只小鸟,表示“又飞来了2只”。然后数出一共有6只小鸟,表示求出了“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边演示边向学生讲解先怎么操作?再怎么操作?最后怎么操作?演示完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加法”这一概念。最后,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说:“孩子们,你们也想试一试吗?”从而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

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演示完教具后,让学生拿出学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再次强调动手操作的步骤、要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无论有的学生操作得多么糟糕,教师都要有宽容之心给予鼓励,及时、耐心、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把感性的数学知识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先演示教具,演示完后,让学生拿出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的具体步骤、要求、方法。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即时的鼓励、指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熟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有必要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练习题,力求把机械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应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交流中熟练地掌握动手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练习:老鼠与猫相距20米,猫发现老鼠后,立即以5米/秒的速度追击老鼠,2秒钟后,老鼠发现了猫,老鼠立即以3米/秒的速度向前逃命,问猫追上老鼠需要几秒钟时间?教师让学生之间拿一些人扮演猫,拿一些人扮演老鼠,互相演示,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又如,“把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由于抽象能力较弱,就不那么简单了。学生只要具体地拼一拼、摆一摆,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知识,学生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倘若脱离了生活,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动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把动手操作作为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利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的动手操作方法应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像数学家那样研究问题,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遇到疑难之处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鼓励,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学习了角的概念后,从而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的方案并进行操作。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方案如下。材料:长方形纸一张、剪刀或小刀一把。方案:1.用剪刀剪掉长方形的一个角或用小刀裁掉长方形的一个角。2.数出剩下的长方形的角的个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动手操作,最终数出了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角为5个。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很简单,用不着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进行实践,只凭着平时的生活经验,连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还剩3个角,结果答错了。当回答错误的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并进行实践操作后,都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电气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论文

电气专业在很多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专业被重点推广,培养高技能的电气学人才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传统的电气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固定,分为基础知识、高压电设备、电气设备选择和电气设备配置四个部分。现行的教学模式多注重对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的教学,没有重视实践操作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电气化人才非常不利,因此,提高电气教学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工业化和计算机的发展,电气专业和电气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专业的电气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电气专业的技术应用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人才的培养在电气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对电气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对电气专业的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公式推导方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可能学习的很扎实,对相关的公式和设备运作过程也了如指掌,可是遇到实际的操作问题,许多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变通,只会生搬硬套,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使得大部分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毕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实践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学生个人、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考核方式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学习困难与问题的指导,不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相同; 学生个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自身的学习主观性、学习方法、动手能力都是实践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现行的专业考核方式大多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这一现状导致学生只针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所以,除了上述因素外,考核方式也对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 一) 改进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引导,除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指导。在教学实验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电气设备的操作中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爱。注重师生互动,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朋友,让学生爱上学习。此外,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只有不断进步的老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 二) 配置教学资源。选择和配置适当的教学资源,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电气教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其先进的专业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更新,因此,适当的教学资源对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具有突破性意义。学校应在现代化装置的配置上与时代接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到最新的科技产品和电气设备。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教学基金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电气配套装置的采购。部分财政预算充裕的学校,可以建设全面开放的实习基地,方便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优质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可以分享到互联网,方便学生课后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 三) 改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和讨论,在互动中学习和进步,这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只有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动性,才能在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上得到质的飞跃。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就不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轨的情况,电气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除了需要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实验,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深入人心,这对学生今后的实践操作也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另外,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老师还要多进行实验室和设备现场的引导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操作中来,才能更形象更具体地让学生消化老师传授的内容。

( 四) 完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外,在教学成果考察上要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主要从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成果展示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期末成绩的考察主要以闭卷形式为主,这就加大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强度,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平时成绩、实验操作、期末成绩、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然后客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在电气教学质量的考察中,对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考察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校教育模式是否合格、学生学习是否达标,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 五) 培养学生自主性。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一是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实习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专业的认可度。拥有实践基础和操作经验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也更加容易被就业单位和企业所青睐。二是学校可以联合相关的电气组织或机构举办学科竞赛和实践操作技能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也能养成多向思维的好习惯,这对促进电气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学生参与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实际操作中来,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结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性。

( 六) 开设单独的实践课。进行实验课的单独开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的主要内容基于理论知识,但是主要形式以操作和验证为主。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程分开,能够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除了规定课时的学习外,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和实践验证,既保证了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常淑英。 试论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36: 228 ~229

[2]张利锴。 对电气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赤子,2015,19: 326

[3]舒永忠。 在电气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 产业与科技论坛,,24:139 ~ 140

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生物论文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创新了化学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习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并且安全可靠。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自学等多方面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1、自制微型化学实验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制作一个微型化学实验箱,实验箱内的全套微型仪器都是利用医院或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经简单加工做成。如把医用安培瓶、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针筒、各种口服液瓶和饮料瓶收集起来,整理分类,代替烧杯、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试管、导管等。实验箱内的药品,一部分是学生动手从废旧物品中收集来的,如从废电池中收集到锌、石墨、二氧化锰等;一部分是由老师一次性为学生配备的。

2、人人参与演示实验。化学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整个化学实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微型仪器操作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机会。凡是微型实验能操作的演示实验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可节约试剂用量,减少污染,可以放手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益。如“硫酸的性质”这节实验课,安排学生用微型九孔板代替其中多数试管实验,这样节省了课内实验时间,在多余的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把稀硫酸换成稀盐酸重复实验,结果学生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为了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试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拓展。在复习课中、边讲边实验中、课外活动中等引入微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验练习获得操作技能,强化实验能力。

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累积知识的基本方法。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 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思维外壳,要使思维得到发展,必须学会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得到广泛的感性认识。

过去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一人做,全体学生进行观察,许多实验现象只有前排学生看得清楚,多数学生印象浅,效果差,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微型试验后,由于微型试验小巧便携,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实验箱,教师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微型试验后,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讲清观察方法和方向,提醒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实验中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观察目标、观察步骤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以“氯气与水反应”这个实验为例,用学生微型实验替换教师的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及观察要素:

1.比较氯水与原氯气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用两支玻璃棒蘸取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

3.在氯水中滴加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都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分清观察的主次现象,使其能观察、会观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要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要借助于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把观察的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和本质特征。由于微型试验仪器精美小巧,尤其是学生自己做的仪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一看到小巧的 九孔井穴板、酒精灯就迫不及待地想操作,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按照试验步骤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讨论、解释现象、证实结论。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外圈变红?再引导学生思考,“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H2O 和HCl 均无漂白作用,那么是Cl2 与水反应后其他生成物有漂白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方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给出一套封闭式微型装置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ピ诟聪翱紊希为了改变以往复习课难上、枯燥、沉闷的不良现象,让学生边复习边做几个微型实验,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复习课充满生机。如复习氧族元素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为主干的系列实验,且配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提高了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外,还让学生不断改善实验仪器,自拟实验习题,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后写出实验报告。如针对废电池乱丢会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把废电池收集起来,进行“废电池中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入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不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变为抽象理论思维,使学习过程与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四、掌握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本领,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学生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许多明显的现象,如物质形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新物质的生成等,学生的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的亲身参与和成功的快乐,都会使他们欢欣鼓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归纳知识重点,提出疑难点,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科普读物、参考书等,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巩固加深课内的学习,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培养了阅读习惯和兴趣。教师平时还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完成。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微型化学实验是当前国际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微型实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从而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真正标志,而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又是劳动者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部门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比如说,努力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起主体作用,每节课都频频提问让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但是设置的提问往往缺乏思维的开放性,答案是围绕教者的单一轨道,讨论也是走过场,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不求实效的。这样下去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现拟名为“学生授课教学法”。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个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我就结合“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尝试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1、“学生授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学生授课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学生授课教学法”适用于新授课,而且是教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大约能占三分之一以上,不能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这样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来表演,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授课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3.1学生备课在课前3~4天,教师将课题布置下去,同时给学生简单讲解备课的基本要领、注意事项等。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灌输和培养学生,如何抽出本课题的主线,如何围绕主线展开联想,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如何用充分而详实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授课增加色彩,如何制作和利用教具等。通过备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

3.2学生授课学生通过备课以后,写出简要的授课提纲,作为作业收集上来,老师认真审查,找出其中非常突出的几个同学,再根据学生自荐、学生推荐等方式,最终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主讲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完毕,时间规定位20~25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创造能力等。

3.3学生讨论主讲同学授课结束以后,全班同学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论质疑,一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讨论回答,时间大约为10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

3.4 教师小结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教师要把本节课主讲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对其教学内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讲解,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这个环节时间大约为4分钟以内。

3.5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完毕后,将印好的精选练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5~6分钟内完成,然后讨论3~4分钟,直到全部习题全部弄通弄懂为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4、尝试结果

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广泛参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请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感想:

“以前我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讲台上,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十分难得的机会。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兴过,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型的场合中露脸过,今天我太高兴了。”

“我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老师上课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是我尝试“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具体体会,其中肯定还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今写与此,以求教于方家,使之更加完善。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什邡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分别获得了盛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矗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以前我县乡村初中学校的条件差,开展生物实验很困难),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多年来的生物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

[1] [2]

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本人从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时间合理,充分交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能力

从事教学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提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自己提不出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开端。

一、对以往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是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尽量多讲,每节课教师活动几乎占到40分钟的时间。到高三复习时,就像百米赛跑时的冲刺一样,教师在前,学生在后,重复书中的知识点,紧跟着通过大量做题巩固。尽管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过多年,但人才的选拔方式(高考)没改变,长期以来的教育方法已成习惯,再加之条件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在生物课堂上得到根本改变。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牢骚:一节课下来累死了,实际收效甚至微。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应该采用恰当、科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要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再提出问题。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都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可引发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点的情境。这些特点的情境可以是图画、声音、动画、历史等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挑战”,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浸出液在盆栽水仙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得了日本园艺科研人员倡导的“酶栽培法”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发现,可能出于专利或技术保密的原因,资料中并未提供诸如用于制备酶制剂的植物除考虑单子叶植物外是否还应包括双子叶植物?选用处于亚极端生境的植物所制备的制剂的活力是否更大些?因为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验证制剂对水仙花朵大小及株高的影响,所以是否应分别取材于不同植物的花被与全株等等。最后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围绕这系列问题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则注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背景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及一定思维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不会用生物概念来提问,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达不规范或不容易理解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提问时,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没有情境,就无法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提不出好问题来。因此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的引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新课的导入。设问导入法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开始,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将学生引导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每章的第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它是学习各种生物现象的开始,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必然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问题也就能水到渠成。

还有课堂教学最后十分钟也是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因为“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注意只能维持35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10分钟以内学生有疲倦感,注意力易分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克服虎头虎蛇尾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在临近尾声时掀起高潮,可以用学生提问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因此在课堂结尾,除了老师对学生提问质疑外,有必要让学生大胆地向课本知识、老师授课内容质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促进他们的求异思维。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是否与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相矛盾”类似问题,不在乎大小,它显现的是学生积极学习、大胆求证的结果,教师应首先肯定。再者,老师要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若自己不能回答,要诚实、有勇气地面对,切不可模糊不清、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提出问题,老师的权威就受到挑战。老师不可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了解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惟有如盯,才能接受挑战,提高质量。

3、时间合理,充分交流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再举手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着。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的安排成了探究备课和教学中的难点,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探究的突出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现在教材中的内容很少,但课程标准要求不低,却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探究活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例如: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第六章包括五节教材: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第一节教材和第二教材分别需用6课时和5课时教学,第三节教材需要1课时教学,第四节教材需用4课时教学,第五节教材需用1课时教学。此外,本章有一个学生实习,一个研究性课题。若按照这样的安排去上课,这一章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也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来提出问题;由此可见,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是一种浪费,它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给予学生的时间太少,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学的改革者,更要学会找到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之间的时间平衡点。

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即使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或者是课堂上已多次反复问题简单明了,我们也应该认真地给予解答。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回去想一想。”老师好似严格要求,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找老师问问题。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4、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表扬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每个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后,都渴望听到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那些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教会他们如何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老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这个手段如何用的恰当对学生学习生物的举乃至整个班级的教学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学教学中巧妙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万事开头难,对生物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提问能力,应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①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4

②袁振国着.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

③范长寿..中学生物教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14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能力,即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应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等特点,还应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于西方国家流行多年的“头脑风暴法”我们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而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挂图、投影、录像及CAI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相近、相关及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对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比较,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作用的比较,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症状及成因的比较,对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对保护色与警戒色、拟态的比较等等。要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一题多解、集思广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序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探究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爱好,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性别决定”的教学时,先给学生提供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会积极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知识后,再回顾女儿村的情况,请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考虑到了可能含Y染色体的精子失去了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含Y染色体的精子丧失了机会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最后教师解释:该女儿村的产生是因为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镉离子的水,影响了含Y染色体精子的运动能力。 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精神,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论证。另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测验,要尽量避免评价性,应以诊断性为主。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要有对科学的怀疑精神,赞扬学生的首创性。例如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有横向运输,又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从植物的形态上端向形态下端运输的方式。此时,可鼓励学生怀疑:教师讲的一定对吗?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错误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

三、创造性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造气氛。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注重引导学生举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

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在实验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什么要采用0.3g/ml?用0.1g/ml、0.2g/ml、0.4g/ml或0.5g/ml,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蔗糖进行这一实验?如果用0.7g/ml的尿素溶液、0.1g/ml的硝酸钾溶液、0.5g/ml的酒精溶液进行此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实验课时,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创造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更应该注重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就会更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更能鼓励学生创造,并能从中找到培养学生的适宜的创造性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数学不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性质是直观集合,也就是实验几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己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教,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力求探究其中的奥秘,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带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进入了教室,学生都感到十分好奇。这时,教师开始切削萝卜,第一刀削出一个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理解解面的名称以及特点;然后垂直这个面削出第刀,又让学生观察、分析,学习有关棱的知识,然后垂直这个面接着垂直这两个面又削出第三刀,削出一个尖尖的顶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一刀削出面,二刀削出棱,三刀削出顶点,如果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出现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仔细观察老师削萝卜的情况,当老师削到第六刀,一个具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长方体赫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观察得很清楚,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长放体的特征,通过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学会知识,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操作目的,加强操作指导

小学生的注意往往是无意注意,并且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在操作的时候容易比较冲动地由着自己的兴致而随意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一定要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操作的目的,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照教学目标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指导操作的方法,确定操作的步骤,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使操作活动有序展开,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实效性。

三、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几何图形基础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集合初步知识的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形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动手操作活动,然后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来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1、实验概念教学。几何形体概念需要理解它的本质属性,仅仅靠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听讲、口述,是比较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我们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它们的本质。如教学“体积”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实验由学生去探索,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水为什么会上升”的问题,初步理解“空间”的概念,然后进一步设问问:“到底是因为石头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紧紧围绕着“你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什么?”有针对性地操作、探索。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杯中的水,变成固体的沙子,同样把石头放进沙子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并结合实例说明物体占有的空间有大小的分别,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

2、公式推导教学。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还利用学具,让学生和具体材料接触,进而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如在推倒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全体学生四人为一组分别承担组织、拼搭、记录、汇报的任务进行如下操作活动:把 12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能拼几种就拼几种。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汇报。学生每汇报一种拼法,教师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次,同时板书长、宽、高的长度。当学生看见自己拼搭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显示时,兴奋不已,纷纷举手要求汇报,课题气氛异常活跃。最后的显示、板书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

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12立方厘米

12厘米

1厘米

1厘米

12立方厘米

6厘米

2厘米

1厘米

12立方厘米

4厘米

3厘米

1厘米

这时,教师结合图形和板书,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再乘高。这一设计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叙述,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3、概念巩固练习。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用火柴盒作为教具,按不同的方位进行摆放,由学生指出各种位置时的长、宽和高。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注意点。

1、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离不开适当的学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准备合适的学具。

2、运用实物、学具、教具等进行实验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述,积累表象,并加以抽象概括,突出本质,形成概念。

3、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正确和严密的语言加以表述,注意日常生活中术语对科学概念的负面影响,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4、在学生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和爱惜学具的品质。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论文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与这种形势是很不适应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最近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极。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我国植保专家李连昌发明微粒塑料性诱芯就是典型一例。当李连昌手捏着一只枣粘虫的雌蛾时,总有一群雄蛾追随,这使他联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一种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枣粘虫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诱芯,杀虫效果甚佳,被国家认定为重大发明。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 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家兔的知识后,让学生考虑有哪些因素可以使家兔死亡。没有食物可能饿死,没有氧气可能憋死,心脏坏了可能死,神经受损可能死,失血过多可能死,积毒过量也可能死,人杀可死,狗咬可死……。再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扩散列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针对基因分离规律,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这个实质,可以变换成:在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对是等位基因?为什么?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样分离的?又如,针对自由组合规律,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可以编写多种习题: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型比直接推知亲代基因型;根据亲代基因型推知子代表型比和基因型;根据子代基因型组合数推知亲代基因型等。

3.引申发挥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1.逆向反转

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因果关系反转是指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例如,当生物学家研究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1970年发现某些致癌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规

背逆常规就是用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规的一种表现。逆反健身是指一种反人体正常状态的锻炼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们平常

大都处于直立状态,此时头脑供血受阻,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以致于神经系统易疲劳;同时,长时间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及疝气、痔疮等疾病。有人通过练习倒立、倒吊,居然效果显著。一方面,倒立使头脑供血增多,新陈代谢加快,疲劳随之消除;同时此举还能强化胸腹腔内脏周围的支持组织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肾下垂、下肢静脉曲张、疝气、痔疮等因重力影响形成的疾病。

3.重点转移

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一方面转换到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所料的现象,如能不为原有的思维所束缚,抓住偶然现象跟踪追击,则可能导致新奇的创造发明。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为了深入研究葡萄球菌,便对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因青霉孢子的侵入,葡萄球菌被杀伤,使培养失败。这时弗来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破坏他实验的青霉孢子身上,最终发明了可以使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的抗菌素。

以上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并且创造性思维能力仅是创造能力的一部分,而培养创造能力也只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部分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要全面实施创造性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有目的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最好办法。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兴趣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学生只有轻松、愉快、自觉地学习,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适应生物科学技术新时代的发展。

一、参观生物标本,诱发兴趣

根据初中同学性格活泼,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在开学初带同学们参观本校的生物标本室。通过同学们自己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教师逐一作简要介绍,同学们群情振奋,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野外实地考察,诱导兴趣

初中同学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童心未泯,单纯,热情,迷恋大自然,爱游玩。从小就喜欢捉虫扑蝶,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针对以上特点,可带领同学们就近参观校园植物;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实地考察,指导他们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开阔视野,寓教于乐,从而诱导产生兴趣。

三、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亦是如此。导言亦称引言,它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他们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应适当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样创设愉快的课堂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①应用语言(听觉)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有许多同学不重视生物学这门课程。要使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显然并非易事,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耗费更多的精力,运用形象逼真,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对生物学知识的.渴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②运用(视觉)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视觉直观教学即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要上好一节生物课,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模型、挂图和实物等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出现太早或使用不当,反而会发散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改革教学结构,巩固兴趣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引入探究式教学。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而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2)采用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适当进行引导,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消除了过去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4)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实验课。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5)渗透愉快教学。人在心情愉快时,最易接受新知识。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可以穿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成语、儿歌、谜语,还可以进行抢答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如讲植物果实和种子时,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来说明花生果实、种子的特点。这样,既紧扣书本知识点,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游戏、思考、课外阅读、课外探究、探究、讨论、实验、观察”等多个栏目的直观性,采用讲、做、议、练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6)鼓励质疑,延续兴趣,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并加深了对生物这门科学的认识,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感知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动力也由此而生。下面就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不同方法略谈一二。

一、积极的情感态度

生物研究的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教学中,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正确的认识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课件,并将它翻译成藏语言,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起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作用,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讲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等内容时,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一清二楚,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再如,讲“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因而不好理解。我也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翻译成藏语言,把不易理解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讲“心脏的结构”时,我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地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实物标本,加上我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我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并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联系日常生活和当前的社会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我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就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生物标本和模型,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外与附近农、牧场、苗圃、种植园、养殖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精神境界。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生物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于医学护理专业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对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系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通过直接参与化学实验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为顺利地完成各类化学实验、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打下基础。教师需要对操作技能的结构组成及其训练重点进行分析,以探寻切实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结构分析

加涅认为,操作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包括对操作中实物呈现不同刺激的辨别及动作步骤的理解与掌握。动作技能指对一系列动作操作的熟练掌握。由于操作技能复杂程度不同,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在不同实验中地位也不同,据此可以将操作技能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1.初级操作技能

初级操作技能指基本动作的习得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对智慧技能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对外在刺激进行简单的辨别并对程序进行简单的记忆即可。实验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

2.高级操作技能

高级操作技能是智慧技能占主要地位的操作技能。智慧技能是各局部动作的协调,并将它们组合成整体的技能。高级操作技能训练的前提是已掌握大部分动作技能,只需要少部分新的局部动作技能的训练,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智慧技能。

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深化学生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1)课堂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实验技能操作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科研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保障。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医用化学中的定量概念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

(2)课外教育。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意识。学校教学部门应积极推动教学单位与负责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建立相关的活动机制,出台引导性措施,加强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对实验课及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3)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化学实验大纲前面几个实验都是基本操作技能练习,从药品的称量练习、玻璃器皿的洗涤、各种气体的制备练习到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还涉及有机实验的相关实验,这些基本操作技术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要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扎实掌握基本实验。基础实验主要为医用化学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一次实验课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过程。每次正式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分次,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及使用仪器等。实验中,教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的工作主要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干燥、试剂的摆放和贮存、仪器的调校保养、废液污染物的处理等,这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更加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2)自主设计综合实验。自主设计综合实验是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均较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设计报告。

(3)完善操作考核制度。及时的实验操作考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具体计划和方式。具体考核学生对一个实验完整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实验考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发现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堂实验与医院见习相结合

将医院见习变为化学实验课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操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见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基本职责,熟悉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极大地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看似简单,做起来必须耐心、循序渐进地加以练习。它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餐饮服务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论文

情景再现:

圆桌上,摆放着挺括、逼真的杯花、盘花,有“单叶荷花”、“双叶荷花”、“慈姑叶”、“白鹤”、“金鱼”、“蝴蝶”、“钻石”、“帆船”、“王冠”……下面我要准备教学生折“长尾鸟”和“月季花”这两种餐巾花。这两种餐巾花以前书上没有,我上课前也试着折了好几遍,但其中都有一个细节始终没有弄明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呢?我想起上一届教学生折餐巾花时,有些学生也会按照书上的步骤把花折出来,何不让学生试试看,也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就说:“各位同学,我已经教你们折了20多种餐巾花了,你们也试着按照书上的步骤折一下,看谁能先折出‘长尾鸟’。”他们听了都非常高兴,都想大显身手,但很快,他们都败下阵来,第一遍没有成功,紧接着折第二遍。我一直在巡视,发现其中一位学生(田宇)折出来的“长尾鸟”与书上的“长尾鸟”造型一致,而其他学生都还在苦苦寻思。我就对大家说:“各位同学,现在有位同学折出来了,我们请他上来演示给大家看。”大家仔细看着,我也一样认真学,终于发现了我不会折的那个细节,很快“长尾鸟”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家都说“好”。

接下来折“月季花”,我又让学生先折,大家兴致都很高,都想以最短时间把它折出来,但是,他们与我一样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月季花”的花瓣怎么也掰不出来。他们一个个眉毛紧锁,冥思苦想,就在这时,一位学生(张玲)站起来说:“老师,我会折了。”我松了一口气,马上请她出来演示,我看得很仔细,看看她是怎样解决那关键的一步的。随着她那双灵巧的手在餐巾上拨弄,很快就把“月季花”的花瓣掰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这堂专业操作课的教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做”的重要性。

一、课堂上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把知识融会贯通。

一堂课先要由老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认识到实践中每一步操作过程的理论依据都来源于理性认识,才能在实践中去遵守它,并能在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讲到中餐宴会摆台技能时,教师先把中餐宴会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看,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以及相关要求,再亲自演示一遍给学生观看,并逐一解说要领,摆完后讲解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接着总结摆台的要领编成口诀,最后让学生讨论中餐宴会摆台与中餐零点摆台有何区别,并对这一节课学到的知识加以强化。

二、课堂上要让学生“做”起来,逐个纠偏,组建“一对几”的帮扶小组。

有些同学理解能力、模仿能力稍差一些,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就要慢一些,他们时常躲在队伍的后面,不愿亲自尝试。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开导开导他们,多鼓励鼓励他们,克服他们心中的畏惧感,因为每一位学生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要让他们放宽心态,大胆地“做”起来。课堂上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去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和同学沟通、怎样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学到知识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课堂上要提供各种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动手操作。

课堂上要想搞好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有关餐厅服务操作的网络视频、教学碟片、各种餐饮设施设备、有关餐饮服务的书籍与画报,或到酒店现场观摩等,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利用的宽松学习环境之中,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时间去探索、去研究,而不必拘泥于这节课或这个单元要完成多少操作技能。特别是当今餐饮业正处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我们餐饮从业人员与时俱进,并且还要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地动起手来。

四、课堂上要模拟演练,强化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模拟演练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学科教育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模拟,能让学生熟悉各操作程序、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事先将本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告诉每个小组下一堂课要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为了提高演练质量,每组可派人利用课外时间,结合书本知识到酒店进行参观学习,各组进行排练。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例如,在讲解中餐厅服务技能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分别扮演预订员、迎宾员、值台服务员、收银员、领班、经理等角色,由另一组成员扮演顾客。表演结束后,请各组代表提出该小组的优点及不足的地方,以便改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大家乐在其中,又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总之,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中职生专业操作技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求知欲却是无限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保持学生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才能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擦出耀眼的火花。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许多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的引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避免了以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教学成果。特别是通过训练学生课堂操作能力,巩固了学生数学知识,提高了对数理的运用水平。

一、小学生课堂动手操作的培养目标

在实施学生课堂动手操作前,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的老师,要将素质教育同数学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目标。一方面借助在课堂中创设的情景,通过有目的、计划的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教会他们多方观察、分析认识事物间量化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从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时,可先让小学生们画出自己心中的“长方形”,然后对所有的画图进行分析,总结出长方形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训练动手操作,要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客观实物、教具和实验,根据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设计操作难度,侧重对实物的认识面,使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建立起丰富的想象力空间。

二、准备课堂动手操作的教学任务

动手操作是训练小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实践过程,老师应坚持对学生课堂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创设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情景意图、内容及顺序,从而实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获取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1]。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重要的环节,关系到能否调动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要找到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准确切入点,切忌牵强、生硬、不科学,如有的老师将情景创设牵强到节日上做文章,向学生灌输品德教育,结果毫无意义。其次是创设的形式是多种渠道,杜绝千篇 一律、单凋重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地积极参加。

创设情景内容要掌握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题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老师指导下,进入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其通常的内容有:低年级使用直尺画线制表,中高年级测量面积、角度、温度等,推导一些计算公式的实验等等。例如:对低年级学生讲授二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时,27+9可让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从28开始数9个指头即可得出答案36,6+47也是从48开始数6个指头得出答案53,以此内推,此种教学方法简单、新颖且有创意,减少了学生原来进位加法算错的习惯。

创设情景的操作顺序要具有逻辑性,否则会导致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混乱无序。比如:情景内容要求将A处的10个蓝球与B处20个排球运送到C处。老师没有设计操作顺序,结果学生一会搬A处的蓝球,一会搬送B处的排球,场面混乱,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坚持有序的情景设计,确保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按照规定的步骤要求有条有理的操作,达到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活动,培养出学生用操作去促进思维的能力,提高思维条理性。

三、评价课堂动手操作的教学成果

在实施小学生课堂动手操作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多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动手操作任务,及时评价总结,点评,巩固教学成果。

在操作前,老师要向参与活动的学生讲清操作的目的、程序、意义及注意事项,明确每个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包括学生需要准备的用具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操作指导与独立操作关系。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先示范操作,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让其先尝试独立操作,再分析讨论。

实施操作开始,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何准备、收拾学具、倾听老师的指导等。认真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耐心的解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矫正错误的操作。针对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多样指导方法,比如:较复杂的操作可分成小组去协作完成,老师再针对性分层次指导。也可通过教师或学生示范性操作、多媒体模拟操作等。提高学生的观察及思考的协同能力,促使过程合理有序。

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要对结果及时评价,针对操作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点评、学生也可点评,特别是学生在点评时,让全体学生通过倾听表达,发现同伴在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通过参与评价,掌握操作正确要领,这样有效的促进和推动小学生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和量化思维能力。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将形和数之间建立起有机关系,实际操作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逻辑思维,培养其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家清. 小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 青海教育. .(Z2)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

[1] [2]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学生科学素养生物教学论文

一、结合重要概念和理论发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生物科学方法是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有效途径、手段。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知道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孟德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植物(主要是豌豆)的杂交试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和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熟悉孟德尔的发现之旅,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重要概念,还训练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为此新教材一改过去过多地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安排有多个探究活动,尽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有的重点是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是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可以说每个探究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例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这样可以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模拟探究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①模拟实验中模型(苹果)与原型(人体皮肤)的关系?②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③如何控制变量?④为什么要将实验材料按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探究计划开展探究,由苹果皮的功能推理出人体皮肤也有相似的功能。再通过调查家人、同学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皮肤破损引起的伤口感染情况等,从而证实类比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感悟人体的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得到螺旋式发展。因此探究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三、认真组织开展生物学实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的结论建立在对充足的材料进行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均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因此,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请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等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示范一次,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自己找出原因。绘图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要按照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描绘,以培养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将更深入。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把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师生互动而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并且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的,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和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就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统一起来,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钱建良 单位:昆山市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