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调查报告
- 文档
- 2024-07-13
- 121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调查报告,本文共20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调查报告
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著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此后,布罗菲等人又作了一个实验,把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克雷纳等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战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期望明显地引起了学生成绩的变化,其程度比学生成绩影响教师态度的程度大得多。所谓教师期望即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与一般课堂行的推测和预测。教育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预测学生的行,这对教育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所观察获得不同的资讯,就形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期望,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不同学生的行。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行,一旦学生所认识、所理解,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可能有这种体会,学生对自己喜欢程度不同,对自己所教学科努力学习的程度也不同;在学生中也经常听到:某科老师喜欢过,某科老师讨厌我的议论,在这些学生身上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由此可见,进一步研究教师期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其进行调查战行数量化分析,虽然有重复实验的性质,但它正是在“本土化”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有重大意义。
二、调查的物件和方法本调查的物件哈尔滨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17名全体学生,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
根据中国教育状况,问卷内容根据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归纳出传递教师期望到31种教师行,把这31种行编制成二十四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同时访问有关教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要求。以问卷同时的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中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平均分,作个人学业成绩的指标。在被问卷的九百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17名初一学生,统计他们的教师期望值和学生学习成绩平均分,在大样本中的资料一般呈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
三、结果与分析
1.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用积差相关法计算,相关系数+0.3778,自由度316,其显著性水平
2.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教师对每个学生期望值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随著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趋势。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教师期望的直接影响。随著教师期望值的增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平均数也有一个明显增高的`趋势。了考察教师期望值高、中、低3组间学生学业成绩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F检验,结论是:P〈0.001)。
四、讨论与建议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其原因复杂多样,在人的一生中,教师的教育,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研究许多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各方面人才的传记可以证明,蒙教育的份量是非常重大的。
上述调查用大量的资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态度多麽重要。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
1,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老师爱自己,喜欢自己。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当某个学生因成绩不好,影响班级成绩时;当日复一日,上课下课,批改作业,拖著疲劳的身体回家,还得对有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就可能亲切、耐心不起来。至于一视同仁就更困难,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当然,总的来讲,从小就聪明成绩好,长大了成才的比例较高。但也有很多淘气的孩子是后来成才的,教师的期望,态度及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
2,我们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进而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回圈。
3,教师不要把某学科的成绩好坏看死,要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因材施教,也不要单以聪明程度取人。
篇2: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皮格马利翁实验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于1968年进行的。
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著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此后,布罗菲等人又作了一个实验,把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克雷纳等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幷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期望明显地引起了学生成绩的变化,其程度比学生成绩影响教师态度的程度大得多。所谓教师期望即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与一般课堂行爲的推测和预测。教育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预测学生的行爲,这对教育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所观察获得不同的资讯,就形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期望,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不同学生的行爲。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行爲,一旦爲学生所认识、所理解,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可能有这种体会,学生对自己喜欢程度不同,对自己所教学科努力学习的程度也不同;在学生中也经常听到:某科老师喜欢过,某科老师讨厌我的议论,在这些学生身上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由此可见,进一步研究教师期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其进行调查幷进行数量化分析,虽然有重复实验的性质,但它正是在“本土化”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有重大意义。
二、调查的物件和方法本调查的物件爲哈尔滨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17名全体学生,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
根据中国教育状况,问卷内容根据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归纳出传递教师期望到31种教师行爲,把这31种行爲编制成二十四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同时访问有关教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要求。以问卷同时的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中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平均分,作爲个人学业成绩的指标。在被问卷的九百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17名初一学生,统计他们的教师期望值和学生学习成绩平均分,在大样本中的资料一般呈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
三、结果与分析
1.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用积差相关法计算,相关系数爲+0.3778,自由度爲316,其显著性水平
2.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教师对每个学生期望值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随著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趋势。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教师期望的直接影响。随著教师期望值的增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平均数也有一个明显增高的趋势。爲了考察教师期望值高、中、低3组间学生学业成绩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F检验,结论是:P〈0.001)。
四、讨论与建议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其原因复杂多样,在人的一生中,教师的教育,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研究许多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各方面人才的传记可以证明,啓蒙教育的份量是非常重大的。
上述调查用大量的资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态度多麽重要。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爲:
1,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老师爱自己,喜欢自己。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当某个学生因爲成绩不好,影响班级成绩时;当日复一日,上课下课,批改作业 ,拖著疲劳的身体回家,还得对有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就可能亲切、耐心不起来。至于一视同仁就更困难,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当然,总的来讲,从小就聪明成绩好,长大了成才的比例较高。但也有很多淘气的孩子是后来成才的,教师的期望,态度及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
2,我们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爲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进而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回圈。
3,教师不要把某学科的成绩好坏看死,要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因材施教,也不要单以聪明程度取人。
篇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目录简介来源启示相关应用收缩展开简介
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管理学应用: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来源
相关实验
加州学校实验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老鼠实验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相关传说
古希腊神话故事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总结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启示
暗示的力量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 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积极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一直觉得继母这个名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哪,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啊,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可是在她来之前没有人称赞过他聪明。
相关应用
关于孩子
不故意为难孩子,以免让孩子感到难堪。 不把孩子的错误公开。 过激的批评后要适时地降温。 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 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如果孩子有了缺点,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纠正。 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父母需要给予小心呵护。 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 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孩子。 不要当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 每天划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分享。 接受孩子的各种感情表现,决不要轻易否定。 强调孩子的优点比批评缺点更有效。 让孩子负些责任,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花时间与孩子谈心、交流。 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实际应用
核心理念: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应用要诀:维护自尊和自信,多用鼓励和赞美。 应用领域:社会生活、教育、组织管理。 学习后可以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如下问题: 1、教育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3、自尊问题 4、自信问题 5、自我欣赏问题 6、激励问题
篇4:管理知识: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来
皮格马利翁逝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篇5:管理知识: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使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篇6: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很少被称赞,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案例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
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篇7:《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字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
二、作者简介(来源百科)
朱瑟琳・乔塞尔森,着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三、总结
第一部分 人际关系中存在幻想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困难。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从母亲那得到满足,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20世纪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婴儿理解外在事物时会产生幻想,例如幻想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从泰迪熊上找到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即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连接。泰迪熊本是一件玩具,是婴儿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被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靠猜。例如两个同事相见,互相问好,各自都会把一句早上好在心里翻译一遍,如他跟我说话是不是有点冷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旁白的,所以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人们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靠猜,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进而决定下一步如何对待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是否有倾向呢?作者认为是有的,而且他认为幻想的.方向取决于你的需要,即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你看人的滤镜。你会想象这个人是你希望或害怕的样子,然后用这层滤镜推测这个人心里的反应,想象他对你的反应代表什么含义。每个人的滤镜不同,这就造成同一个人的表现被解读为不同特质。你会把自己解读的这个人当成他真实的样子,他做的每件事你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意义。一旦你为对方创造的形象定格了,这个形象会被反复印证,你会按照你那套解释的框架来分析这个人做的每件事,更加深你对他的判定,而这种幻想一旦建立起来,很难改变。人们不仅无意识地创造别人的影响,还会无意识创造别人的行为。
第二部分 人们会在彼此的需要中互相创造
这里需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投射认同。投射认同指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最早提出投射认同概念的人是心理学家克莱因,他认为,人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这个方式逐渐固定下来后,人们在成年后会把它带到跟其他人的关系中。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一些情感信号,诱导别人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人们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这种投射有几种方式:一是你可能引导别人做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他人,你可以惩罚他人身上你最恨的东西,这样就不用惩罚自己了。二是你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这个特质是你可以具备但还没具备的。三是你用自己身上的某种品质,召唤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这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潜质但为了增加亲近感,两人在一块会增强同质部分。四是你可能安排另一个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上面说的这四种投射方式都会改变别人的行为,但别人真的有那么容易被改变吗?作者的解释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但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某些品质而抑制其他品质,但被抑制的品质并未消失,随着阅历增加,当个体遇到能够唤醒这些潜质的人后,个体就会重新构建自己。你能创造别人,意味着你也能被别人创造,你在别人眼中,跟你真实的自己不会完全一致。不同的人对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剧本都不一样,如果你的剧本需要一个敌人,你会发现你身边会出现一个总跟你作对的人;如果你需要扮演救世主,你就会创造出需要被拯救的人;如果你需要扮演被降服的人,你就会发现或创造一个独裁者出来。
第三部分 创造关系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双方的关系是通过互相扮演对方需要的角色来确立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风险,即在关系中,我们对一个人认识是片面的。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引拒值,指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与人相处中,人们会根据你身上的特质给你贴标签,我们身上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来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一个人可能存在对多个角色的引拒值。人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即认为关系是不可动摇的,当你按照自己的需求塑造他人时,你认为这个人永远是你印象中那样。这里面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也在其他舞台扮演其他角色,如果想要完全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整个舞台上全部的角色阵容,否则你会容易忽略他的其他方面。第二,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他的感受,因为人都有偷懒的想法,留心超出角色设定的信息会让你觉得是一种认知负担。第三,对方也在时刻变化,他可能也想尝试不同角色,这会给你们的关系带来变化。
※该文是本人收听完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后的个人总结!
篇8: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职场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
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
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激励就尤为重要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 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一直觉得继母这个名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他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哪,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啊,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可是在她来之前没有人称赞过他聪明。
篇9: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的作用美文
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的作用美文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象牙“少女”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实现了,与她结为伉俪。这种由于真诚期待而出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在动物与学生中分别做了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组。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一群老鼠特别聪明,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一群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的训练。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们会经常碰壁。只有有一定记忆力、一定智力的老鼠才有可能先走出去。实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都先走出去了。事实上,这两组老鼠都是普通的老鼠,只是罗森塔尔教授在告知实验员时暗示了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于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不同,从而造成了奇妙的结果。
这种实验被罗森塔尔等人同样地运用于学生的研究之中。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做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最后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其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暗示的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成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积极的暗示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暗示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暗示。
此外,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人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和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篇10:案例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职场中的作用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案例:
海伦在这家外贸公司工作已经3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她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悦是个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对海伦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赞赏,反而时常泼些冷水。一次,海伦主动搜集了一些国外对公司出口的纺织品类别实行新的环保标准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后来海伦再也不敢关注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外的工作了。海伦觉得,胡悦之所以不欣赏她,是因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是她自问自己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悦的青睐,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后来,公司新调来主管进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风,从美国回来的Sam性格开朗,对同事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海伦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由于Sam的积极鼓励,海伦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她也不断学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外商周旋……海伦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
点评
其实,海伦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篇11:倾注热情激发自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的国王。他非常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并不具备可信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寄予越大的期望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工作。其实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雕刻”的过程吗?教师即是雕刻师,而学生则是雕刻师手下的作品。雕刻师能按照自己心中的构想和希望,将一块石材雕刻成形,而教师应该也可以培养出与自己期望水平相符的学生来,简单的说就是使学生的学业朝教师设置的目标发展并最终实现之。早已有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与学生的成绩(志向水平)相关。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为智力测验)后,随机在多班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一个班的老师: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冲刺潜力”。八个月后,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求知欲更强”,“更有适应力与魅力”。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示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老师越是见到这种反应,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更是会把自己的感情与期望投注到学生身上,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借用典故将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
从以上实验的效果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一效应广泛地运用与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我校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若能很好地运用这一效应,必将对我们教学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现状来看,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而且影响甚广甚深。如果仅有教师单方面进行外在教学、灌输知识,而没有学生由内在需要而主动接纳的话,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困难的。相应的,教师们也就难免对学生失去信心,教育热情不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如此一来,学生更学不好,教师也因此更无信心,教与学便陷入一种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既然基础差已是难以改变的现实,那末我们只有从可以该变的心理状态着手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形成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学习动机。但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该调整好自身心态,才能对学生倾注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已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成熟的心理。与心理尚未成熟,文化知识不够全面,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学生相比,教师应更具备冷静地认识现实、客观公正地分析对待事实的能力。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灰心,不能将学生看扁了而任其发展,而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应以较强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细心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并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使他们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才能激发心中对他们的爱心和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对他们付出爱心和热情。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认定学生的现状无法改变,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或失望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中,那么当学生接受到老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后,感觉到老师的不信任,再加上本身已有的自卑,就会更加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更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更难取得教学效果。
当教师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后,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一步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
一、付出爱心,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为救学生奋不顾身牺牲自己、为接济学生甘愿苦守清贫的伟大的师爱,但教师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有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教师的举手投足间都能洋溢着他的爱。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有利于交流的进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个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逐步过渡、逐步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知觉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可以理解为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结果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打击学生自信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无错误:1)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2)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来鼓励。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说“Make it easy.”(别紧张)、“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3.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与学之间产生作用。
(福建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 姚爱军)
篇12: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发生,是教师的良好期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结果.此效应的产生决非偶然,在许多心理学理论中都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其理论依据.在进一步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探究中发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 者:石磊 朱庆伟 刘蓉洁 作者单位:石磊(西安科技大学,人事处,西安,710054)
朱庆伟(西安科技大学,测量工程系,西安,710054)
刘蓉洁(西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西安,710054)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 “”(9) 分类号:G44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生 积极心理
篇13:浅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浅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论文摘要:在企业管理中,当管理者给企业员工传递积极的期望时,会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当管员工消极的期望时,则会给员工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切实避免消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挥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论文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企业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使员工的工作具有最大的效率“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有许多途径.而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的运用则是其中较为经济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善于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理想中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爱神阿佛罗狄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娶她为妻。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到了一个学校,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抽样然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份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抽取出来的。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运用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施加对象产生的影响分为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当管理者给企业员工传递积极的期望时,会提高员工的`自信心.促进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而当管理者给员工传递消极的期望时则会伤害员工的自信心,抑制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效率低下。为使管理者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少走弯路笔者谈一下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期望值应与期望对象相符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企业新进员工时对于新招聘的员工管理者对他们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对他们有很好的愿景希望员工能尽快适应并胜任工作这积极的期望本身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体现了管理者对员工的殷切希望但在实际中有的领导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步一步来,体现出来的期望严重脱离了员工的实际水平期望过高、好高鹜远。而当员工达不到管理者的要求时,一方面这类管理者往往会对员工表示出非常失望‘而另一方面,对于员工自身,由于达不到管理者期望的目标反而会产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后果。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管理者应当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员工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才不会出现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情况。
2.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以增强效果。在实际运用中许多管理者不自觉地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地等同于赞赏、表扬.这是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赞赏_表扬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的肯定.但方法的滥用.有可能使方法异化为目的。脱离了鼓励目的的赞赏和表扬容易被滥用使得赞赏及表扬本身也可成为企业中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并可能因此而形成虚假、浮躁的形式主义。由此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应当以情感关爱、相信鼓励、肯定赞赏、心理暗示等通过各种方式综合地、全面地进行.绝不能简单的以赞赏、表扬来替代。
3把握好期望对象的广度。在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焦点往往只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员工身上那些较为平常的绝大多数员工则无缘受到管理者的关注。由此而产生一种社会学家称为一马太富的效应“的社会现象,即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在资源占有上“者更富穷者更穷“在能力发展上”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发展趋势。当皮格马利翁效应只适用于少数对象时一方面导致员工在工作能力发展上的高低两极分化,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人际关系的紧张。我国一向较为重视教化的作用经常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时常有”树立英雄或榜样”的说法并不断在社会各个大小系统中掀起“向某某学习”的运动。不能否认这种教化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某些负面作用。一当过分强调向英雄、榜样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存在一种潜意识或潜台词即“这些英雄、榜样以外的其他人在表现上还很一般或者欠缺”这对多数普通员工来说可能构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这恰恰是与皮格马利翁效应背道而驰的做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应当做到具有普遍性不能厚此薄彼、忽视多数不能以牺牲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来成全少数精英员工。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既可以是“利器一也可以是”弊器是利还是弊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法。若管理者能正确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积极作用必然产生正面效应可起到促进员工正向发展的作用;反之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员工感觉自身得不到领导的尊重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应当从员工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员工的正向心理暗示运用多种方式认真做到关爱员工、尊重员工、鼓励员工,做到平等对待员工。
篇14:纽约的皮格马利翁
纽约的皮格马利翁
[摘 要] 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与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互文性。电影里的艾维俨然是现代纽约的皮格马利翁,他和安妮交往期间一直试图塑造安妮,期望她能够在精神层面提升,了解自己乃至和自己对话。然而安妮逐渐实现自我成长,摆脱了艾维的掌控,并且最终离开他。在《卖花女》的基本脉络之上,艾维、安妮和纽约共同构成这部电影的张力点,伍迪・艾伦这部经典之作由此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自我成长;地方主义 《安妮霍尔》获得197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作为伍迪・艾伦招牌都市喜剧的典范,该片混合现实与超现实场景、后现代碎片化叙事、不时直接与观众对话等别具新意的手法对后来的影视剧有很大影响;戴安基顿饰演的安妮在片中的中性扮相也成为一种时尚。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从各方面来看丝毫没有过时,伍迪・艾伦将它列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从文本角度看,电影《安妮霍尔》与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具有很大程度的互文性。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一个文本和另一个对其进行吸收、改写的文本,二者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构成一种互文性;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回应和转换,实现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个能指体系的易位,这就形成互文。换言之,叙事借用曾经有过的文本,置于新的时空语境下,进行阐释和发挥,传达出新的意义。戏剧《卖花女》原文标题就是皮格马利翁,所指男主角,能指指向希腊神话――雕塑家皮格马利翁谁都不爱,却爱上创作的象牙雕像,最终爱神给他触摸雕像赋予生命,成全他的爱情。然而,萧伯纳写作之意不在爱情而在表现社会阶层问题:《卖花女》以伦敦阶层严明的社会为背景,语言学家息金斯教授和朋友打赌,要让卖花女伊莉莎三个月内变成上流社会小姐。息金斯通过对她发音吐字到言谈举止的严格训练,这一近似疯狂的试验最终大获成功。萧翁笔下的伊莉莎并非神话中的雕像,戏剧结局并不是童话式的二者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萧伯纳在附注中指出,个人成长和社会局限使伊莉莎选择佛莱第而非息金斯。《安妮霍尔》则是发生在纽约的皮格马利翁新传:艾维和安妮在交往期间,一直试图塑造安妮,期望她能够在精神层面了解、提升乃至和自己对话。然而安妮逐渐实现自我成长,摆脱了艾维的掌控,最终离开艾维。艾维和息金斯、安妮和伊莉莎在脾性和成长方面都能构成平行,《安妮霍尔》的时空特色在《卖花女》为底板的对照解读之上,通过艾维的死守纽约而极力改造安妮、安妮的开放心态并不断成长逐一展现。 一、艾维:纽约的皮格马利翁 伦敦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对一切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东西都有浓烈兴趣,研究起来不管自己和旁人,也不顾他们的感情。尽管他颇为专断独行,但做人坦白没有恶意,所以周围人不同他计较。加拿大文艺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针对喜剧角色分析指出,“气质在戏剧中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束缚状态,也可以称之为仪式性束缚状态。他对自己的气质着了迷,于是,他在剧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重复表现他着了迷的状态。”(《喜剧:春天的神话》P58)《卖花女》中的息金斯和《安妮霍尔》中的艾维都属于这样有强烈喜剧效果的主人公。 《安妮霍尔》以艾维的焦虑作为电影幽默的模式:纽约的皮格马利翁艾维总固执于某些东西,从而不停地给自己找麻烦。“忧虑是一种精神现象……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死亡……于是幽默似乎又一次成为有效的精神武器了。”(《喜剧:春天的神话》P112)艾维通过片头讲的笑话“这里的食物那么难吃,分量又那么少”已经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活着非常无趣,却还是怕活得不够长久。他不是被自杀困扰,而是被死亡困扰,再怎么看这个世界不顺眼也还是要活下去:当他坐上患自杀妄想症的安妮弟弟驾驶的汽车,一路紧张得差点被吓死。 在这个不断膨胀、终将灭亡的宇宙世界中,艾维通过爱情关系来分散注意力,摆脱空虚冰冷的痛苦现实,试图借此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可惜艾维婚姻都以失败告终,拼命塑造安妮后安妮还是离他而去。艾维满腹牢骚,朋友洛伯和前妻认为他看什么都是阴谋论。他无法享受生活,这基本都源于他所谓忠于自我的执拗的坚持:往往在无所谓轻重或者不该遵循的所谓原则上毫不妥协,完全不考虑相左意见。弗莱认为,做得太过分的重复或不能导致任何结果的重复属于喜剧范畴。作为单口相声表演者的艾维固然颇有才华,但是其挑剔和难以取悦从影片开始就一览无余:约会去看电影,安妮迟到两分钟他就拒绝入场;他不开车不愿意住乡村,心理医生一看就是十五年。他母亲和息金斯母亲一样,很早就对儿子的古怪固执颇为不满:指责他老把人往最坏处想,和任何人都处不好,总和这世界格格不入。 息金斯出于打赌而开始训练伊莉莎,而艾维则是出于希望和安妮深入交往。安妮虽一时看来没有完全能够跟上艾维的思路,但能在艾维说俏皮话时给出有趣回应,这让艾维产生兴趣;这一重要特质在艾维后来再约会满脑子艺术理论的记者反倒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情节里得到充分印证。于是他不断向她灌输诸如“人生分为可怕和可悲两种”的论调,把和自己相关的东西堆到她面前:到书店买关于死亡主题的书送安妮,带她去看冗长乏味的纪录片,付钱让她去看心理医生,还逼着她去念诸如“俄国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这样的课程。他不遗余力要成为安妮的精神向导,也去听安妮唱歌并鼓励她坚持下去。伦敦的皮格马利翁息金斯告诉母亲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是多么有意思,因为这个事情太具挑战性而兴奋不计后果,全然不想伊莉莎给重塑后何处去的问题。纽约的皮格马利翁希望对方跟上自己思路体会而塑造对方,但是当安妮和文学课老师稍微走近点,他就骂大学教育是垃圾,大学老师是骗子;安妮去看心理医生,一周内就达到和他很不一样的效果,他就揪住安妮的口误不放。艾维把安妮这样一块有天资的玉石琢磨成迷人的璞玉,但最后随着艺术品成形却失去了它:安妮和制作人托尼到加州发展去了。这让艾维方寸大乱,再哀求试图挽回也无济于事,只能通过创作一部结局符合自己期望的戏来弥补现实缺憾。 二、纽约:艾维作茧自缚的地方主义 之所以说艾维是纽约的皮格马利翁,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纽约烙印。伍迪・艾伦从1965年起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在的《午夜巴塞罗那》转移到欧洲之前,他的四十余部电影都发生在纽约。借《曼哈顿》里的艾萨克之口,伍迪・艾伦道出了心声:“纽约是他的城市。永远都是。”《安妮霍尔》里既有浪漫的布鲁克林大桥背景下的亲吻画面,又有艾维独自落寞走过阴冷的曼哈顿远景,中央公园是甜蜜约会的场所,纽约的街景和天际线频频出现。纽约,和永远絮絮叨叨的男主角一样,是其电影一大无声的主角,而这个角色的凸显,在《安妮霍尔》片中主要通过艾维的极端地方主义来表现。 艾维过于封闭地用纽约特有文化来定义自己,由此作茧自缚。他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难以有效沟通,容易觉得别人的行为不可理喻,完全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文化方式,由此削弱了人际关系和生活选择。艾维片尾导演的弥补现实遗憾的话剧里,女主角说“纽约有什么大不了,那无非是个濒死的城市”,但是艾维就是离开不了。他说没想到会和一个嘴上挂着“啦嘀嗒”的女孩约会,此前的两次婚姻都是和纽约女孩缔结的,艾维也确实如同话剧女主角一语道破的,和纽约一样,是个孤岛。 艾维生长在布鲁克林的犹太家庭,对纽约之外的生活方式都不予以考虑,对离开纽约有天生的恐惧。在遇见安妮之前,同样在布鲁克林长大的朋友洛伯劝他搬到阳光灿烂的加州去,认为那里有着更开阔的演艺事业前景;艾维完全不接受,对加州不屑一顾,说加州没文化得可笑。后来艾维和安妮去加州看望已经搬到贝弗利山的洛伯,一路上安妮很欣赏加州的温暖晴朗、干净安全等好处,而艾维竭力死守顽固不化的地方主义姿态,颇煞风景极尽挖苦加州。他无法像安妮和洛伯那样赞赏、接纳不同的社会环境,拓宽文化界限,更不可能参与其中进行冒险。安妮曾经点餐出现不地道得离谱的三明治让他略为不快,然而到了加州安妮正是因为轻松地由着自己的路数,用开放的心态学习新鲜文化得以成长,反倒是艾维无法理解又无力左右新状况,尽管他也到过加州几次了。 三、安妮:实现自我成长的卖花女 艾维死守地方主义,使他无法接受陌生环境,而形成对照的`,是安妮拥抱学习各类新鲜文化:这和卖花女伊莉莎要求精神平等一样,都构成了叙事向前发展的动力。弗莱认为,“传统的偶像破坏是萧伯纳很多戏剧的核心原则,其中,忙碌而善于经营的女主人公通常主导着舞台。她通常是革命性常识的代言人,而围绕在她身边的男性却表现出各色反动的意识形态。他个人的最爱是富于行动的女性……女主角的行为不但是他的喜剧的原动力(他的喜剧的情节实际上是女主角自己完成夙愿的梦),也是很多喜剧的原动力。”(《世俗的经典》P85)《卖花女》剧中伊莉莎从街头卖花女到想用积攒下来的钱进行学习来赢得更好的生活机会,到最后如何在现实的局限中获得新生活,一路成长都体现了她追求理想和人格独立的发展变化。 《安妮霍尔》中,安妮在恋爱过程中日渐形成轮廓清晰的自我,完成蜕变成长。刚和艾维在一起的时候,她比较依附艾维,听从他的安排;但是不同于艾维的地方主义,她对一切都有着开放的心态和接受度,愿意认识不同的人,学习新的文化。安妮的歌唱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和阿尔维争吵。最终他们决裂,安妮去加州发展事业,也许还会和不同于艾维的好莱坞人开始新恋情。安妮对艾维说,她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自我,但两人的关系已经覆水难收,只能做朋友。至此,安妮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再是那个听任他指导的女孩,两人已经有太多的思想上的差异,当她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也很重要并且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时候,便不再忍受训导者艾维专横自我、神经质等缺点,两人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安妮曾认为艾维对自己不够认真,自己不够聪明,但是她的天分和开放心态,使她能够从跟随艾维的引领,到最后不断拓展文化界限,实现自我成长,获得了自信和更上一层楼的独立。然而,伍迪・艾伦的视角还是颇为大男子主义的――影片中安妮带着新男友看了《忧伤和悲怜》,艾维不仅通过写的话剧聊以自慰,在这个细节上,伍迪・艾伦让艾维也获得一点点精神胜利。 四、结 语 萧伯纳借用希腊神话典故的框架讲述伦敦社会百态和女性逐渐形成独立意识的故事;大半个世纪之后,影片《安妮霍尔》运用喜剧幽默手法,讲述一段恋情的开始到终结,展现新的时代精神和纽约文化。不管是女权主义运动后的社会风潮和氛围,还是充满机智诙谐妙语的恋爱双方,不管是纽约特有的城市魅力,还是伍迪・艾伦知性智慧时时闪现的哲学思考,《安妮霍尔》在向经典致敬之余,更以其超越自身时空限制的表现力,以举重若轻的方式,成为新的爱情喜剧经典。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T・科纳尔,伊恩・J・斯考伯,编.伍迪・艾伦与哲学[M].李宏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 [加]诺斯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M].傅正明,程朝翔,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3] [加]诺斯罗普・弗莱.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M].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英]萧伯纳.卖花女[M].杨宪益,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赖小婵(1983― ),女,福建漳州人,英美文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篇15: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于1960年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生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亦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阅读《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便更进一步了解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人所在学校是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生不可避免地感觉到物理难学,因而成绩不理想。在潜意识当中,我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不够,把学不好物理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暗示的力量,在本人身上,教训颇为深刻。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那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以下的做法对我有所启示:
1.不故意为难学生,以免让学生感到难堪。
2.不把学生的错误公开。
3.过激的批评后要适时地降温。
4.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
6.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7.如果学生有了缺点,要耐心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纠正。
8.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
9.多给学生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学生。
10.每天划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分享。
11.强调学生的优点比批评缺点更有效。
12.让学生负些责任,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3.多花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
14.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篇16:皮格马利翁原形:性景恋
相传古希腊有一个雕塑家叫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由于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遂将少女变成了活人,让这对幸福的人终成眷属。神话中的雕塑家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变态性心理现象“性景恋”中的一种“雕像恋”或“异性像恋”。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异性的形体、容貌的爱慕和欣赏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青春发育期中或之后,异性的体态、容貌对青年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管理资料
他们常常不自觉地就将目光投向体态容貌健美俊俏的异性。然而,在许多环境中盯着陌生人看是一种失礼行为,盯着陌生异性看更是有失面子的事。所以陌生异性间公开的视觉吸引就成了一种社会禁忌,在这种社会禁忌和自然欲望的矛盾冲突中,大部分人采取了各种自我心理防卫的妥协性方法,如在公共场合戴墨镜看异性,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窥视异性或看异性的照片、图片等等。现代生活中青年人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悬挂自己喜欢的异性的肖像图片和喜欢观看青春型新星的影视节目就是试图解决这类冲突的普遍的表现。因为以这种方式既不必担心遭人白眼和令人讨厌,又能满足自己对异性的视觉需求,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对异性的视觉需要走入了极端,不看就不能生活,而且将情感完全投入到一个非真实的无生命的塑像或图像上,以此代替了活人。这种“性景恋”对于当事者现实的婚恋生活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有此问题的青年朋友应当主动寻求心理治疗专家的帮助。因为这种“性景恋”只是其心理障碍的一种表象,其背后肯定有更为深层的心理原因。若不能找出原因并予以解决,必然会给其今后的人生留下隐患。
篇17:谁是你的皮格马利翁 教师随笔
谁是你的皮格马利翁 教师随笔
或许我们都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内心期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热爱雕塑的人物。他曾经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颠倒,痴迷不已。后来美女雕像竟化为真人,与他相亲相爱。
皮格马利翁情到深处的梦想成真虽是神话,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期待成为现实,却并不罕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学里,声称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神神秘秘交给教师,还要求严格保密。名单上并不全是老师熟悉的好学生,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评估的是发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现。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八个月之后,心理学家回到这所小学检查实验进展。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果然成绩进步更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也更好。
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所谓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相信他们有发展前景后,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科学实验有伦理限制,没有做也不可能尝试交一张“绝无发展前途”的名单给教师。可是,我们是不是都看到过教师或父母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孩子没什么发展,教不会!教不好!”“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
父母和教师们,在抱怨孩子不够争气、不够听话时,了解自己的期待对他们有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吗?在双方关系中处于强势的一方,知道自己无心流露出的喜恶或判断,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有怎样的塑形吗?
创造良好的情感气候和心理环境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人格健康,那么,如何使孩子有一种良好的期待心理,从而树立“我能够成功”的信念就显得尤其重要。
不止一次听到过周围成功人士这么解读他们成功的动力:“小时候爷爷就说我聪明,将来一定能读大学,我就真的读了大学。”“有一次上课,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将来一定能成作家,我就这样成了作家。”
表面看来,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积极暗示,造就了以后顺理成章的事业与功名。究其背后,却掩藏着深刻的道理与隐喻。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
大家常感叹中小学时代遇到好老师格外重要,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少儿时,这些生机勃勃、潜力无限同时又需要引导的孩子,多容易受外界成年人的影响啊。
孩子会为了喜欢一位老师,而对一门功课痛下苦功;会为了老师或父母的一个肯定或否定而心情大起大落……他们有天分需要开发,有好奇需要培育,有梦想需要助力,也会因做事把握不好分寸需要指导和规范。本应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的成年人,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约束、足够的信任与正向期待吗?在孩子独立走上社会之前,家庭和学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情感气候和心理环境了吗?
别人的判断如何左右自己的期待
孩子受暗示性较强,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那是因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较弱,相信和接受了别人的判断之后,外来的期待就内化成为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
而当一个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可以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听过一位高中教师谆谆教导学生高考前别太紧张,并举例:往年体检中,曾有一次,医院误把冯京做马凉,将某考生的疾病错放在另一个健康考生的体检结果上。几周后复查时,原本有病的冯京,心无挂碍居然平安无事病痛全消;错背了别人病情的马凉,却因精神负担重,真的'已得了该病,需要治疗。
即便已不是小孩,我们仍然那么容易被别人的判断左右自己的期待。
而每个人,无论父母、教师、英雄、领袖,都曾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都经历过当年身边的成年人投来的各式各样的期待或评判,也都有可能多年之后,仍未完全走出以往他人的期待所内化而成的对自己的期待,即使那并无多少事实依据。
于是,曾被期许为前途远大的孩子,有较多机会真的成为发展良好的成年人,并且也对自己周围的人有较多正向的期许;而曾被视为不上进也不可能上进的孩子,则容易在他人的失望中学会对自己的放弃,在别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的摇头鄙夷中,较可能郁郁不得志,并且会用同样挑剔、不满、沮丧的眼光看待后来人。
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中,便有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无力和牢骚,有了振翅欲飞却难以相信自己会飞的迷茫,因为早期听到过太多的“这不可能”一类的预见。寻找到被负向期待、被否定的经历来源,也并不一定能解决今日的不甘和困惑,因为那负面期待早已融入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因为相信已久,而难以去除。
我们还要被负面期待影响多久
司空见惯的事情,换一种眼光来审视,表象之下,别有惊心动魄的事实存在。我们怎会想到,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会无形中引领他人的走向?而早期无意中接受的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会渐变成我们相信自己是什么样人的源泉?当我们抱怨“我早就看出他不行”时,何尝想到,有时候,我们自己无意中放大和加速了他的“不行”呢?
父母、教师和其他成年人,若能善待身边的青少年,爱他们、信他们,以正向的期望激发引导出他们的发展潜力,当然可令他们的成长更好。只是要做到这一点,有它的前提--有力量的人,才能够培养他人;有慧眼的人,才能在背后表现他人的本质;心中有光明有坚定有信念的人,才容易看到别人的光明和发展的空间。
昨日的遗憾、今日的压力、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焦心,都足以弱化甚至损害这些力量和眼光。对自己都没有正向期待的人,哪里谈得上正向期待其他人呢?
好在,每个人都有余地重新选择。我决定对自己抱持怎样的态度?我决定对他人抱持怎样的态度?如果有过不尽如人意的过去,被人负面期待甚或否定过,我还要让它影响我多久?
这是一个无法由别人代为决定的选择,这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
邱琳
篇18: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铜鼓县第一小学 时桂珍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们从古希腊神话中总结出来的,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后来,人们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我们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在我校,若能很好地运用这一效应,必将对我们教学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现状来看,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就英语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单有教师方面进行外在教学、灌输知识,而没有学生由内在需要的驱动而主动接纳的话,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比较困难。相应地,教师们也就难免对学生失去信心,教育热情不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这样一来,学生更学不好,教师也因此更无信心,教与学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基础差既然已是难以改变的现实,我们只有从可以改变的心理状态着手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形成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把期望和爱倾注在学习好学生身上,一旦发现了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上课时总爱提问他们,一旦回答的好,立即给予表扬。学生也十分敏感,特别是教师那和蔼的语气、鼓励的目光,都能使其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这样便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回报老师。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师更加爱这些学生,学生也更加努力学习以回报老师。这样循环往复就会使这些学生由好走向更好,成绩也越来越好。
而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灰心,不能看扁他们而放任自流,而应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应以较强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细心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并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使他们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才能激发心中对他们的爱心和热情,调动工作
的积极性,也才能对他们付出爱心和热情。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认定学生的现状无法改变,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或失望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中,那么当学生接受到老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后,感觉到老师的不信任,再加上本身已有的自卑,就会更加丧失信心地“破罐子破摔”,这就更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更难取得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该调整好自身心态,才能对学生倾注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当教师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后,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一步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
一、献出爱心,取得师生间的信任并给每位学生以适当的期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为救学生奋不顾身牺牲自己、为接济学生甘愿苦守清贫的伟大的师爱,但教师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有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教师在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他的爱。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有利于交流的进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英语教学何尝不是这样!教师应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英语的,每一个学生从内心都是想学英语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这样,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一定的期望值,就会有意无意的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这种暗含期望巧妙的传递给他们。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就会产生鼓励效应,于是更加信赖教师,就会积极学习英语。教师得到学生良好反应,也就会把自己的情感及期望投射到他们身上,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进而引起良性循环。当然,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对任何学生的期望值都一致,要求每个学生达到高度统一是不现实、不可取的。教师的期望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恰当,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过低的期望易使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生也觉得教师不够信任自己;过高的期望超出学生实际可接受性,学生虽努力也达不到要求,他们就会对
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寄予适当的期望,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一些,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二、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
这具体可以体现在这些情形中: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打击学生自信的句子。教师上课时和蔼的态度,及富有感情色彩语调,使学生受教师情感的影响和情绪的暗示,对自己有自信,产生渴求知识的情感,和谐与热情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感知过程不受阻碍,同时也使记忆,思维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这样,在热情中感召学生,在热爱学生的情感中去期望学生,学生会更有上进心。否则,期望则失去了感召力,成为奢望和苛求。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对作业、学习失去兴趣。
3、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丹麦教学法家叶斯伯逊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小孩子本族语学的那么好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因为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会受到大人的赞扬,每一个幼稚的试探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英语教学虽然与这不是完全一回事,但也应从中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鼓励。对“暂时后进生”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创造机会给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致产生“被遗忘的角落”。在其回答问题紧张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说:“It doesn’t matter. Think it over.”在他们答错的时候,微笑着对他们说:“Never mind. 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当
他们一点也回答不起来的时候,教师应投以期待,鼓励的眼神,耐心地启发,或改用其他简单的问题来启发。这样,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增强。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H. Stern说过,情感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按照这种观点,无情感的作用,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力,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体验其情感。如果教师总是从自我出发,一厢情愿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就容易产生认知障碍,情感上难以沟通,也就产生不了期望。因此,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是很重要的,只有情感共鸣才能产生互为反馈的情感,教师的期望才能和学生的感应合而为一,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身为人师,为人师表。
教师对学生有着期望,由此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有着角色期望。教师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角色期望中的形象越符合,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应越大。一个被学生尊重的好老师,学生会更珍惜和看重他的期望,而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取得好的效果。而一个学生不喜欢,不欢迎的老师,学生会从情感上抗拒他们,他们的期望对学生影响不大。因此,英语教师应维护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处处严于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早已开始尝试并加以运用,若我们能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发挥一切对英语教学有利的因素,就可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篇19:教育工作中皮格玛利翁效应的应用(教师中心稿)
教育工作中皮格玛利翁效应的应用(教师中心稿)
茶山中学 黄朝亮
古希腊神话中,皮格玛利翁倾注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丽的姑娘,终于诚心感动上帝,使这个姑娘重获生命。教育界称这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将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效果为皮格玛利翁效应,又称期望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及时合理的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对我们学生以满腔的期望,将更能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该怎样具体的应用皮格玛利翁效应,使我们班级管理事半功倍,使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给班集体以热切期待,形成良好班风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勤有懒,智力有高有低;但我们更要承认一个事实,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班主任的职责也就是怎样积极的去引导好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在班级建设伊始,我们就要对学生们提出热切的期望,向学生描述一个我们所向往的班级:成绩优良、纪律严明、工作积极、气氛融洽、文明礼貌、讲究卫生……,再确定具体措施,为把我们班级建设成这样的班级而奋斗,并鼓励学生坚定我们的信念,坚信在我们全班同学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由此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学生们也会坚信大家一起努力就会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并会为之努力。这当然是不够的,我还不失时机的利用平时各项教育活动,给学生以热切的期待、鼓励。最主要的渠道是班会,在班会上向学生提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要求、期待,包括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待人处事等。针对全班同学热切期盼一月一次的“文明班级”而擦肩而过时,班会上我是这么讲的:“我很抱歉的告诉大家,经过一月的努力,这一次“文明班”又与我们无缘,但事实上我们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起上一月,我们在学习、纪律、卫生等等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持之以恒的努力进取,相信下月的“文明班”必定是我们班的`。”这样学生心理不但燃起了新的希望,而且他们自己主动的分析上一月学习纪律、值日卫生、行为规范等的不足之处,探讨改正的方法,积极进取。于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出现了,下月果真我们班得到了“文明班”的称号。
又如,自修课许多同学不自觉,纪律委员大声提醒没有效果,我并没有批评责骂学生,而是讲从开学初到现在我一直在坚信我们班的同学是比较自觉的,以后也一直是,并且会变得更好,相信下次自修课大家会更自觉。想不到教室一片寂静,之后竟有人主动的上来承认上次自修自己不自觉,我就以次将问题引向为什么不自觉以及怎样克服毛病,正确教育的轨道上来。也正是我给学生以信任、期待,使以后的自修课同学们都很自觉了。
我认为,班主任在自己班班会上不应该只是抬高其他班级,老是讲其他班级优点,指责自己班级的不是,而应该多积极主动的发现本班同学的闪光点,予以肯定,给班集体以信任和热切的期望,坚信同学能够改正上进,培养集体上进意识;否则,只会使集体意识更加自责,从而导致学生有意无意的自暴自弃,使班级管理陷入困境。
(二)给学生以热情期望,增强理智观念
在集体面前,我们要给学生以热切的期望,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在个别教育时,我们更要给学生以热情的希望。因为人性的一个弱点之一人们总是贬低自己,将他人与自己比较使自己更加的自责。而教师则常把两个学生进行比较,以突出某一人,贬低某一人,希望以此促使学生进步,事实上却使效果适得其反。
以前对个别学生我常说,“怎么又是你,不自觉、不守纪,看看他这样认真、这样努力,学习又好。”我总以为有比较才能使学生进步,但在一学生日记上看到一句话,才发现自己错了。“我好恨,好恨我妈将我生下来却这样笨;我更恨,更恨老师经常将我与他们进行比较。为什么老师的眼中只有 ‘优等生’呢?”我发现学生们很讨厌教师将他们与所谓的“好孩子”进行比较,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支持,而不是贬低、指责。于是我换一种方法,常用期待、希望的眼光,给学生以鼓励,帮他们明确要求、树立目标,告诉他们我的要求,果真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如褚海奔同学,因基础差,学习无兴趣,经常不做作业,还有逃课、吸烟等恶习,我不再将他与“优生”进行比较,而总是一次又一次给他以热切的期望。常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利用你内心的真善美战胜你心中的假恶丑,控制住你自己,我相信你下次绝不会再干这些事了。”几次以后,他主动的对我说,“老师每次我控制不住自己逃课或吸烟时,我总觉得对不起您。”学生的内疚理解,彼此情感交融,带来正面教育的契机,我于是抓住这一契机,经常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开导他,褚海奔同学自己也努力改正,到现在他已渐渐地改正了。再如李丰雷、陈冽两位同学,我常给他们鼓励加油,帮他们树立目标,他们也逐渐转变过来。
又如曾秀晓同学,原本成绩较好,但进入中学后一时适应不了中学课程,胆子小、加上对学习考试有莫名的害怕,以至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时,我就自觉的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首先我帮她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再而三的向她提出希望,坚信她一定能凭自己的毅力战胜自己、克服弱点将学习成绩提高上来,自始至终我都用商量的口吻。经过一段时间她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便再次给她以我的期盼,她终于迎头赶上,并且消除了考试恐惧症。
通过对皮格玛利翁效应初步的实践操作,可以知道无论在集体教育,还是在个体教育,它都能增强了教育效果,对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2/20
篇20:《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后感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后感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后感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很大的期待,可但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后,我模糊地记忆起大概在哪儿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 传说中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一座由他自己雕塑的象牙姑娘,并且为之魂不守舍。爱神阿芙狄罗忒被他真诚的爱所感动,就让那尊美女雕像活了起来。据说:大文豪肖伯纳根据这一神话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也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的寓意,做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 在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非常夸张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个谎,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原本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是经过筛选的。)在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各学科的成绩均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在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效应表明: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或教师),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或学生),这样的角色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认为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一种期望效应,或者说是心理暗示。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到老师的期待、肯定、信任、关怀、激励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些与老师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这大概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表现吧。 实际上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期待实现学生的转变的一种方式。我们班上有位女同学,在家中一切正常,能说能笑。可是一到了集体中就非常“害羞”,不敢讲话,每天低着头,也没有朋友, 可是,她很认真,也很守纪,经常下课时围着我转,却不敢抬头看,也不敢张口说。由于认真,她的预习作业总是做得很好,我也常常鼓励她,经常给她示范的机会,锻炼她的胆量,同学们也会因为她的出色为她鼓掌,在她大声发表见解后,同学们会自发地送来掌声去夸奖她,向她投去崇拜的目光……由于内向,她从不惹事,非常遵守纪律,也非常有爱心,今年六一前夕,在班级进行“四好少年”的评选中成为了成功当选的“一匹黑马”。时间久了,她也慢慢有了自信,认为自己也是很棒的,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得到了提高。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吧!期待可以让她变得很棒。 临平一小 阿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