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导游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普济寺导游词,本文共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普济寺导游词

普济寺导游词

普济寺位于丽江县城西北6公里的普济山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丽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因大殿铺盖铜瓦而闻名遐迩。

普济寺坐西向东,原有12院,现存大殿院、南花园和一个僧院。大殿院落由山门、护法堂(门楼)、正殿、南北厢房组成四合院。正殿平面是长方形,初用土瓦覆盖,本寺圣露**辗转西南各地讲经、集资,于1936年改覆铜瓦,面积为46.4平方米,是云南省唯一幸存的铜瓦殿,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瓦殿为重檐歇山式,通高12米,共用32棵木柱。一层檐下均施如意斗拱,铺作繁缚华丽,表现出明清时期汉式斗拱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二层檐下以卷棚式弯橡反瓦装饰,给人以柔和的`曲线美感。额彷下有两跳藏式出头梁,抱框及上槛均用藏式蜂窝状浮雕装饰。前格子门绘有四尊护法神,檐栏板绘有八仙图案,反映出佛道两教兼容的现象。台基高4.2米,正中设有12级垂带踏阶,台基上镶嵌着十块“青龙望月”、“鲤跳龙门”、“凤凰牡丹”、“狮子绣球”等汉白玉浮雕,具有民间生活气息。普济寺现存建筑,也多少体现出丽江处于藏传佛教分布最南边缘地区的一些重要文化特征。

大殿院内,还有两棵古树云南樱花,植于1771年,可谓云南樱花之最。树干粗壮高大,倾斜交柯,校条繁密错杂,盖满了整个大院。阳春三月,红花锦簇,与气宇轩昂的殿堂、金光闪烁的铜瓦、四周密密的松林、满山雪白的梨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节假日到此游玩、野餐者,络绎不绝。

推荐

云南昆明石林导游词

・云南导游词

・昆明导游词

・西双版纳导游词

舟山景点导游词一:

舟山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唯一以群岛组成的省辖地级城市,舟山市由1390个岛屿组成,常年有人居住的岛屿98个,舟山本岛面积502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海南、崇明岛,是我国第四大岛。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是我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的美称。

舟山主要由普陀山、嵊泗和朱家尖构成旅游景点,普陀山是闻名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向来有“海天佛国”、“蓬莱仙境”之称。除寺庙之外,普陀山也是个有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普陀山以“雄胜、奇胜、幽胜”融为一体的风景。朱家尖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景观最为丰富的岛屿之一,海景、沙景、石景为一体的理想海上风暴旅游区和休养避暑胜地。

舟山市市花是普陀水仙,市树是新木姜子。

舟山海岛渔民好客,热情,特别是客人到了渔村,渔民会拿出陈年好酒和海产品热情款待,渔民没有文人墨客那些客套话,“大口喝”就是“尽情喝”的意思。“大口喝”就是一句要客人吃饱喝足的心里话。

然而,舟山海岛渔民忌讳很多,尤其是说“翻”字,怕出海遇风浪翻船。譬如:菜盆中的大鱼吃了一半不能说“翻过来吃”,要说“划过来或转过来吃”。夏天翻晒黄鱼鲞、乌贼鲞、龙虾、鱼烤时也不能说“翻一翻”,要说“划一划”。还忌说“下”字,“下饺子”,要说“煮饺子”,因为“下饺子”俗称人掉落海里“淹死”。“下海”要说“出海”。也忌说“霉”字,连谐音的“煤”字也不能说。“烧煤饼”只能说“生炉子”。渔民吃饭时忌讳用筷子敲碗;忌讳将筷子插在饭碗里;更忌讳饭吃完后,把筷子横放在碗上。原来是“用筷子敲碗”意味着家里穷得叮当响;只有上供祭祖,筷子方能插在碗里;把筷子横放在碗上,意味着渔船在海上要遇狂风恶浪或渔船洋地“插蜡烛”无计可施,只好把橹横在船上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在舟山旅游,能尝到的美食莫过于海鲜和素斋,舟山水域面积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想而知了,到舟山旅游的第一美食肯定是海鲜了。基中以梭子蟹和泥螺为代表,梭子蟹以蒸食为主,可入药,还可提炼可溶性壳质,用于纺织印染、人造纤维、造纸、木材加工、塑料等工业。梭子蟹除鲜食外,当地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做成“呛蟹”。

舟山是“海天佛国”,其次的美食小吃要数素斋了,主要有红光佛鱼、油淋童子鸡、三鲜海参。

舟山景点游记二:

今天,我们一家儿和叔叔一家儿要一起去舟山游玩呢!天气阳光明媚。真是天助我也!我心里暗暗地庆贺着。我们早早地起了床,急急忙忙吃完早点,再把一件件物品准备齐全,就要出发了。

哈哈!我的心情十分明朗。我们的车经过万亩畈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座座山,一棵棵树,一朵朵鲜花,一大批农作物。树木在向我们招手,花儿在向我们问好。

车开的可真快呀!转眼间,我们就要渡船啦!爸爸先去售票处买船票。一艘大船开来了,爸爸把车子开进停车处。我们纷纷走下车,来到船舱内,人们有的吃面条,有的吃零食,有的嗑瓜子等等。我问爸爸,乘船到目的地需要多少分钟呢。爸爸告诉我是45分钟。我跟弟弟来到甲板上观赏海上迷人的美景。白色的浪花好像一位姑娘白色的长发。我还看到来往的船只和美丽的岛屿。

船到了目的地,我们走到停车处,走进车子内。车飞快地开着,我突然看见一块蓝色的标牌上面写着“舟山”。前方有一个精美的“沙雕”,这建筑物可是舟山的一个特色。

我们到的时候,已是中午了。我们就去了一个度假村,先安排住处,再去吃午餐。我一走进房间。哇!真漂亮啊!一间宽敞的客厅,一间小巧的厨房,一间干净的卧室,一个卫生间,真是设备齐全。我们又去了餐厅,点了几碟小菜,等小菜一上,就开吃。吃完后,我们又回到房间,睡午觉。

下午,我们来到所办沙雕节的地方。那里面有清澈见底的小河,一座座沙雕,一群鸽子,还传来一阵阵的叫卖声……我们去游泳,阿姨给我和弟弟分别买了救生圈。那儿的沙子细腻又光滑。我们都下了海。一波波浪花掀了起来,我也就随着浪花掀了起来。我们又去看了沙雕,有十二生肖,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等等,真是有趣极了。

夜里,我们乘着车,行过朱家尖,来到沈家明大夜排档吃山珍海味。这里的海鲜,数不胜数,吃起来,味道鲜美。只有一个字来形容它,“爽”!

舟山,我好喜欢你。

舟山景点导游词三:

在中国东海之滨,有这样一群岛屿,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文化灿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纯洁朴实,大方好客,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来形容它真实太恰--美丽的舟山群岛。因为她的文化,因为她的风景,因为她的一切,使我不得不赞美她,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起伏的海波中闪烁,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无比耀眼。

内涵深刻的海洋文化熏陶着舟山这片热土,使她不断地成长着,一些与大海有关的名声风景也成为舟山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十里金沙边,以沙雕为主角的“大地文化”,还是以桃花岛上,以凄凉而又动人的故事为背景的“武侠文化”,又或者是普陀岛中以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的佛教为信仰的“佛教文化”等等。无一不显示出舟山群岛的气势磅礴和极致灵秀。在我们定海的马岙镇发现了被称为“千岛第一村”的唐家墩遗址群,这是在舟山群岛发现的并且是规模最大的原始村落,距今大约有60的历史了,正是这几千年海浪的冲击和海风的熏陶,才使舟山人民在这个亲切可爱的岛上繁衍生息,建立如此美丽而又丰富的文化。

我很骄傲的告诉你:也许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吧,也使得我们舟山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聪慧和自信,性格中带着坚强和隐忍,使我们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会将那博大精深的舟山文化以至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香港特首董建华、还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等一大批国内外着名人士都来自我们美丽的舟山。这里还是浙江省着名的侨乡,大约有10多万舟山人侨居在海外,分布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将中华文化的圣火点燃并不断传递着。

舟山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海天佛国”,兼有山海胜境和观音道场的巨大魅力,是舟山群岛中最璀璨的风景和文化。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修习佛法可以由定生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佛教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一点,佛教信仰必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佛教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理念与生态系统演化的确定性和平衡规律是一致的,这样一来更有助于人们共同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的社会气氛。而且,舟山拥有不可比拟的,悠久深刻的佛教渊源,传说,唐朝时一印度佛僧来至此地亲眼见到了观音现身的景象,并授以他七色宝石,故称此为观音显圣地。

就这样,过了百年之后,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姻缘,日本僧人惠萼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时途经普陀,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他便在普陀山的东南角海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该像。自此,普陀山就成为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开始创建佛寺。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中,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更是诚实,善良,朴实,大方,勤劳……

然而用勤劳这个字眼来形容舟山人民,那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舟山人民大多以捕鱼为生,他们早出晚归,捕捞上来的海鲜遍布各个城市。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浪慢慢地推动着,悠久的舟山历史文化,我相信舟山那美丽的风景也会像大海一样,永无止境的将魅力展现在时光的润洗下,显得更加闪耀;而悠扬的文化底蕴将会被更多的舟山人民所传播。在不久的将来,舟山将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座海岛城市。

大家好!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此碑刻于雍正,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真是书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谓“双绝”。

现在,请大家环视莲花池。各位团友,我们现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盛景之中。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对此,有法师更深刻的开示说:信佛的不应该无辜杀生,应慈悲爱护众生。不仅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也要求众生的和合相处。反对杀生,提倡放生,暗含着使整个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一番话点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内涵之广、意义之深。 请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再请大家朝东看,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所建。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往西看,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请各位朝东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宝塔”,被誉为普陀山“三宝”(杨枝观音碑,普陀鹅耳枥树)之一。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现被毁。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有台无檐。基座平台的四个转角都饰有 (虫离)首,张口作吐水壮;第二层用蟠龙绕柱,柱头饰有莲花,龙的体态雄健修长,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每层塔的四面雕壶式门的佛龛,内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观世音塑像体态妙若少女,神情凝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过去,每到凌晨,人们常在太子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钟声,形成“宝塔闻钟”的景观,这也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在此。也可清晰听到百步金沙的澎湃潮声,与悠扬的钟声相交融,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寺院为什么要敲钟?”通俗地说,大钟是警人破迷的信号台,而且每天早晨、晚上要各撞108下。当然,撞108下是有由来的。对此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另一种意见是,因为众生界有108种烦恼,撞一下,解一个烦恼,常言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这说明了为什么要听钟声的原故吧。若大家亲身尝试一下,也许就更明了。

请看,前面就是普济禅寺。此处三门并立,中为正山门,较高大,东为东山门,西为西山门。三门即“三解脱门”,意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三门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又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也称“山门”。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山门也同此理。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三门雄姿出现在僧俗众人面前,寓意进门之后,应该僧俗有别,要遵守寺规,不能喧哗吵闹,不要扰乱佛门清净。现在,让我们步入寺内。寺名的由来,过一会儿再向大家解释。正山门紧闭着,大概有人会问:“正山门关着,我们怎么进寺内?”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得讲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门。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其实,正门为万寿亭,内竖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中间一块是康熙御碑,由石P驮者。相传石P是龙的儿子,力大,好负重,曾负过海上仙山。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来背,是暗示人们:康熙皇帝功德无量,只有石P才能驮得起这无量功德。好,故事讲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从乾隆皇帝走过的东山门入门。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在殿前停一下,让我先介绍一下普济寺的总体布局及本寺的历史。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东轴线上为伽蓝殿、罗汉殿;西轴线上为罗汉殿,其间还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个配殿。堪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整个布局具有清朝宫殿式的风格。如此这般排列有序,左右对称的院落群,可使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请大家亲身体会这种意境。 下面再讲一下本寺的历史。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国圣地,也与本寺的创建有关。普济寺的兴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由僧人募资修复。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

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寺名的由来。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现在请到天王殿,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着一尊大腹便便、开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正在迎接着各位入内。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弥勒像,人称“皆大欢喜”。

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内院。在兜率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因此被尊其为“弥勒菩萨”。弥勒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叫“补处菩萨”。

这是弥勒像的化身像。相传,在我国梁朝时,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个口袋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他圆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弥勒佛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白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后来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有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请看殿西侧,分别有四尊气宇昂然、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对而立,个个似我国古代的将军。这就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护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 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山河、森林、土地。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来。大家请看,东方持国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宝剑,相传他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红身,手绕缠龙,相传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北方多闻天王,绿身,右手撑混元珠伞,左手持银鼠,或左手持释伽牟尼佛宝塔,右手执三叉戟。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91子和八大名将,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四天王各执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天王的形象设计主要是受了我国《封神演义》的.影响。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为护法神。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另一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因韦驮习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监视所有进出寺院的人。相传释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后来,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给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韦驮以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为了方便履行职责,一般将他的像塑建在山门背后。东传中国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变化,但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像背靠而塑的传统格局,却依然保存下来。

韦驮现多被塑为青年武将形象,头戴战盔,立身,白脸或金黄脸,双目炯炯有神,时刻注视着前方的大雄宝殿。他的手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两腕上横着一条金刚杵;另一种是左脚向前立,左手握住金刚杵的柄拄地,右手叉腰,展示了一种勇猛善战、一腔赤子衷心的形象。

好,现在我们过天王殿去圆通宝殿观赏。它是本山的主殿。

各位团友,首先让我们欣赏圆通宝殿的外观。请看,这是单层重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上檐为七踩斗拱,下檐为五踩斗拱,飞檐翘角,装饰庄严典雅。整个大殿历时二年才完工,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而且结合了海岛地形和抗风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发展。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斗拱是什么意思?”这要从中国古代建筑构成来说,由高台基、大屋顶、乘负重、活动墙组成。台基是指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的底座,最初

是用来防腐、防潮,后来它的作用扩展到乘托建筑物,主要分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的台基,即须弥座,最高级台基。大屋顶,是指很大的房檐,出檐深远,势必影响室内的采光,所以人们又把屋檐向上翘起,这样,房檐不但防风防雨,而且采光效果也好。那么,大屋顶是靠什么来乘托呢?那便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了。斗拱好似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宽长木叫昂,总称斗拱。它位于柱梁之间,由房顶和上屋构架传下来的重量,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给基础,起乘下启下作用。斗拱用于殿式建筑,民宅不得使用。从等级上来讲,有斗拱的高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高于斗拱少的,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是掘坑栽柱,原土回填,后来发展成筑台建基,码放柱石,立柱上梁,大梁之上逐层逐间安装瓜柱与梁枋,形成骨架,随即钉椽子与望板,然后铺泥上瓦。瓦顶完成后再砌墙,装修地面。因此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施工时先做屋顶后砌墙,从上往下交活,二是墙倒屋不塌。明清建筑特点,出檐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基本不采用,重要建筑屋顶主要是全部覆盖琉璃瓦,强调整体布局规矩、严谨。该大殿宽敞壮观,人称“天下圆通殿之祖”,以“活大殿”著称于世,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大殿高21米,宽47米,进深29米,建筑面积1961平方米。请抬头看殿前“圆通宝殿”匾额,这是宋宁宗嘉定七年,即公元12皇帝所赐。从此,普陀山就被指定为世专供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为何观音又叫圆通呢?拒佛教说,观音是耳根通,用今天的术语说,观音的耳有特异的功能。观音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她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思是“不便倚,无阻碍”。即圆满通达之意。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寺院庵堂多供观音像。由于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普遍广泛的信仰,且传统观音菩萨能显现种种化身,说法济度众生。故圣像形状变化很多,普陀山供奉的观音圣像就有使多种,既圣观音、毗卢观音、海岛观音,俗称鳌鱼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紫竹观音(南海观音)等等。

好,现在让我们入殿。迎面看到的就好似本山主佛毗卢观音。她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慈眉善目,脸呈微笑,在莲花座上结跏蚨坐,右手擎一枝平开莲花,左手以横臂挡胸,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圆形,其余三指而微微分开,结大悲施无畏印。这种形象,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善财童子和童女恻立两旁。殿两侧是观音32化身,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和龙、蛇、大鹏鸟等动物和拟人塑像,以显示普度众生的“法力广大”。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是出自中国美院雕塑系的师生和72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詹振辉等之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庄严逼真,表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观音是谁?观音是男还是女?”好,先让我们从观音菩萨身世讲起吧。

“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译“观自在”,音译为“阿婆罗”等等。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关于观世音的传说,众说纷纭,各派也不同。显教持阿弥陀佛之弟子之说,密教则持阿弥陀佛的化身之观点。其实,观音在印度为男身。据佛经说,他原是王太子,名不煦。成佛后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宏愿要免除众生一切苦恼,佛为他受记,称“观世音”。其意思是“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据佛经记载,观世音在无量劫前早成正果,号“正法明如来”。为实现宏愿,普渡众生,今现身菩萨身,到将来成佛之相。佛教各派所传的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及三十三观音,但通常所称的观音指六观音中的圣观音。

要说观音是男是女,从佛教的角度上讲,无所谓男、女,那么,中国女性观音始于何

时?据初步考查,女性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观音普遍为妇女身。因佛教传入中国,逐步融合进中华民族文化而渐渐演变。佛教徒和艺术家们,根据“观音大士慈悲心切,从兹现十界身,以三使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之说,遂把观音塑作各种化身,而女性观音也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一种,成为一种慈悲和美的化身。在中国,观音菩萨还被说成是古代妙庄王的第二女儿,名叫妙善。从小吃斋信佛,削发为尼,遭父亲妙庄王坚决反对,把她闷死,坠入地狱,而管地狱的阎罗王却将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从此她发誓要超脱世人之外,长出千眼千手,普渡众生,行善天下。据说她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盘日是九月十九,逐成了普陀山佛国世界三天香会期,形成了朝拜观音的萨那个佛节高潮。十八日、十九日两天,山上各寺僧中都要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特别是十八日晚,灯烛辉煌,诵经拜佛,通宵不眠。信徒们有的坐夜通宵拜佛,有的经香云路登佛顶。其盛况难以形容。

各位团友,前面的是法堂,也叫讲堂,是演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建筑规格仅次于主殿,内供三如来佛。以释迦居中,东、西方教主各居左右,共供一殿,为“横三世佛”,表示佛教中以东方为日出之处,象征朝气升腾,万物生长,即为生之乐园;而西方则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以西方谢世后之净土。整个氛围肃穆端庄,呈示吉祥、顺缘之意。

各位团友,普济寺的游览到此结束了,谢谢合作。

普济寺在西海南沿48号。始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地势高而俗称高庙、关帝高庙,也叫华陀庙。清康熙年间曾为大学士明珠家庙。清咸丰十年(1860) 恭亲王奕欣将关押在刑部监狱的英法联军代表巴夏礼等人送至此处囚禁。原为道观,民国期间改为佛寺。

坐西朝东,现已不见原貌,仅存部分殿堂。有东向正殿5间,灰顶天花,前檐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南部有北向配房5间,西向配房3间,房南侧有3间小东房。北部有南向配房6间,均为硬山箍头脊灰筒瓦顶。西南侧有南向房屋4间,为硬山灰筒瓦顶。寺内原有明正德年重修碑。寺北什刹海边原有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愤世投水纪念碑,1966年后被毁。现有文物建筑26间,建筑面积453平方米。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寺占地三万七千多平方米,共有十殿、十二楼、七堂、七轩计231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在此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历史沿革,立于3.5吨重的基座上。

山门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山顶,内悬大铜钟一口,重3500公斤,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西侧有鼓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即“晨钟暮鼓”。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光首、笑脸、袒胸、P膝,一手拿一支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一切若难人布袋之中。殿后有香樟八株,直径0.8―2米,枝茂盖庭。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铜鼎炉,高约四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实鼎”、光绪辛丑(即1920年)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高达8.8米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加上中间供的观音佛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两侧庑廊是罗汉堂,塑十八罗汉堂。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开山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其东无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镌“海天春晓”、“空有镜”,并有一对联“宝区照瑞相,刹海遍潮因”。石巅过去有歇禅师塔。西侧另有一岩,俨如狻猊,作跳跃状,无数为“猴岩”。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多宝塔”。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情信,浙江奉化人,天历二年(1320年)迁住帝陀山。元顺帝曾赐号“广慧妙悟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宝陀观音寺十四年,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太子宣让王等出资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彻成,呈方形,共六层,高32米,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第二层之蟋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馀上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全跏趺坐式,形象生动。整座建筑造型别致辞,雕工精巧,具有浓厚的元朝风格。像这样的元塔,全国罕见,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鸟,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朝会稽人陶望龄的题词不达意:“鹫岭慈云”。石隙间有泉流入寺中,清洌有香气,明朝丁继嗣诗中“皈衣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流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控绝世氛”,说的正是慈云石当年的盛况。

普济寺现任住持妙善法师,高龄90岁,江苏如皋人,兼任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舟山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现任监院戒忍法师,浙江金华人,毕业于南京佛学院和中国佛学院,兼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区人大代表。

普济寺又名“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岭鹫峰下,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阴洞建此院供奉观音。梁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光始盛。宋嘉定七年(1220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0年)实行海禁,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庆年间(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20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寺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院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9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普济寺山门是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下达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朝。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

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百御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可谓双绝。

东面一座为东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3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桥前有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墙旁刻有《心经》倾日:“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西面有一座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

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坐落在白华山南,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後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

普济寺又名前寺,座落于灵鹫山麓。i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一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20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0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20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即1920年)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毗卢观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她们是: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寒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边楼罗身、紧那罗身、摩T罗迦身、执金刚神身。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9尊共18尊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