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
- 文档
- 2024-10-08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普通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本文共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普通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师资力量薄弱、自己培养难、引进人才也难的现状,分析了普通高校建立科学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进而有利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资源 人才流动 高等教育
所谓教师资源共享,就是要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重点高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帮助那些层次较低的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一、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在经济一体化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高校科学而又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已成必然。
1、教师资源共享是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培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办学条件差等多方面原因,分配在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才有所改观。由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较难,一些高校一直把师资队伍的自我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目前,虽有一部分教师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但高学位不等于高素质,它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依托,这样的环境并不是想建立就能建立起来的。另外,由于学校科研、待遇与其他地区、单位存在着差距,有一部分教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纷纷跳槽到其他地区或单位,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对外引进。引进要靠吸引,要努力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待遇,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而目前,许多高校所欠缺的就是这些硬件条件,特别是一些普通院校,不可能为那些高层次人才提供与重点大学相同的待遇,即使他们在待遇问题上做出牺牲,但教学科研条件的欠缺也同样吸引不了他们。因为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有比较强烈的价值意识、竞争意识和自尊意识,他们在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当然要看待遇,但更多的是把是否具有一个良好学术科研环境作为首选。而这也正是一些高校所不具备的。这说明自己培养人才难,引进人才也难,但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步伐不能在“难”字面前停滞,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笔者认为,结合一些高校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师资流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是目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最佳途径。
2、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是打破传统的人事分配制度的'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才一经分配到某一高校,即被认为是此单位所独有,并约定俗成地要为本单位贡献终生,此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理所当然地被当作该单位的内部事务,“不容干涉”,不管是否“位尽其才”,也不管是否“才尽其用”,形成了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造成了有的地方不需要许多优秀人才但却又人才济济,其才能得到不充分发挥;而有的地方需要许多优秀人才但却又人才奇缺,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还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流动模式的建立,促进高校教师资源共享。
3、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是解决目前高校人才不合理流动现象的需要。由于一些院校办学起点低、教学科研条件欠佳、待遇不高、住房紧张……,使一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背负较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感到自己多年的寒窗生活与最终所得很不协调,一些人禁不住诱惑,毅然走下讲台,下海经商;而更多的人则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社会上兼职、兼课,即“隐性流失”。这种不合理人才流动模式,客观上严重影响了这些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一种不可挽回的内耗和浪费。当然由于我国人才市场正处于发育的初始状态,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种不合理人才流动的一个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建立一种法律机制,以规范教师人才市场,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达到教师资源共享。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使有限的高校师资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其使用效益的主要途径是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实现师资共享。
二、实现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途径
1、解放思想,变人才单位所有制为社会共享模式。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人才正在成为全社会共有的智力资源。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严重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高校可以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提倡和鼓励教师跨校供职,与厂矿、企业联合搞项目开发,加强校际间、学科间的合作,逐步建立高校师资的共享机制。
2、建立校际间的互聘、联聘制度。普通高校可以到名牌高校聘请专家、学者,做兼职教授,帮助学校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或举办讲座,给学生授课等。实践表明,这种互聘、联聘制度,有利地促进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聘请的兼职教授,直接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目前建设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当然,对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应当规范运作,不能只是做一次讲座、发一个聘书而走过场就匆匆了事。应当给兼聘教授定期的教学科研任务和适当的报酬,他们定期安排一段时间到受聘学校工作,真正发挥其兼职的作用,真正做到教师资源的共享。
3、采用互联网络技术,建立师资共享网站。2O世纪9O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络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日常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室在悄悄地发展,为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在信息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情况下的日常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好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设法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学府的教育系统建立某种链接,使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与手段都相对落后的学校的学生也能够接受顶级国际学术大师的指点,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单位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够节约可观的经费开支。另外,通过师资共享中心网站,高校可以发布招聘启事,可以了解可供招聘的教师来源;教师也可以自我推荐或寻觅能发挥作用的学校或专业。
4、在充分发挥外校人才资源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本校现有人才的培养,要采取“温暖工程”留住人才与“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并举的人才管理模式。所谓“温暖工程”,就是想方设法为本单位现有人才提供最佳科研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这些院校还应在招揽人才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如预先为他们安排好一个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强大后勤保障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形式,形成一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的新型的学校群。可以采取在相邻高校开设校际选修课,几校共认的方式;可以采用名牌大学与落后地区、落后学校联合办某一专业或定向进行师资培养等方式。这是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又一新途径。此外,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有关对口支援政策,但力度不大,还应进一步加强。师资条件好的重点高校可以选择一所师资条件差的高校作为对口支援的对象,手拉手实现共建。
浅谈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初探论文
摘要: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要解决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水平差异问题,就必须通过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文章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高校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的机制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建立高校师资共享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资源;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其素质高低是影响学校教育活动过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在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享有的教师资源状况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几乎每个高校都对引进人才与稳定人才队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竞争的无序性,强势高校和中心高校在同弱势高校和边缘高校的竞争中由于在历史上、地理上和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上的差异,致使后者处于劣势,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客观上看,不管是教师群体之问还是个体之问,素质的差异是永远存在而且是不可能消除的,不同学生享受到完全相同的教师资源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立足于教育公平,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必须对有限的高校教师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实现高校师资共享,努力使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享受到尽可能同等质量的教师资源。
一、我国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实现师资共享。近十年来,经过“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从我国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各院校发展的瓶颈。据统计,自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增长281而高校教师仅增长949/5,导致师生比由1:8.6提高到1:16.8。目前,高校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新兴学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而且一流教师的.孕育与培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问。另外,高等学校教师补充能力不足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也很突出。据测算,到,河南省高校教师应达到8.57万人,比现在应净增加5.27万人。即使不考虑离退休因素,每年平均也应补充7530人左右。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高校教师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推动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高校师资短缺的重要途径。
2、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要求实现师资共享。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高校教师是个固定的职业,教师一旦与某高校签订合同,在合同期内就被认为是此单位所独有,没有过多地考虑是否“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从而形成了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在这种状况下,造成了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限制了高校师资的合理流动,造成有的高校人才闲置,其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的高校需要的人才奇缺,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种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还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需要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以师资共享为突破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充分挖掘高层次人才潜力的机制,使教师的才华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示。
3、校际合作及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师资共享。个别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教师资源的相对不足和学科缺陷,重大科研课题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做大做强,新设专业部分课程无法开设。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即使规模很大、实力很强,也难以单独建设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师资队伍。通过院校之间的合作,高校间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组合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高校师资共享,对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知名度、声誉、专业影响力有很大的正面作用,能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动机,对各种需求层次的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诱惑力。教师在这些诱惑之下会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尽量将自己推向被共享的一方。此外,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在师资共享的过程中,这种奉献精神会得到升华,并起到一定的推广和传播作用,进而使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
1、打破传统人才观,建立师资共享新理念。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人才正在成为全社会共有的智力资源,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师资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高校管理者应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利用外校资源只会削弱竞争力的传统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不再把优秀教师看做是学校独享的“部门资源”,而是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财富”,对人才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高校间教师资源共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聘用形式上,更应该看到其对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学科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
2、管理部门为主导,完善师资共享新机制。实现高校师资共享,首先需要政府、高校的管理部门统一认识,积极建立共享机制,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承担起政策制定、标准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并帮助各高校进行相关协调。高校是师资共享的主体,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和实施共享这些具体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对高校间师资共享的管理必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要完善对共享教师的考核机制,高校间应相互承认教师在其他学校中的工作业绩,从而保证共享教师在其他高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一部分教师由于不满足现有的薪酬水平,利用空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投入了大量精力外出赚钱,造成高校教师资源的隐性流失,这已经对高校教学质量造成了潜在的危害。与其任其无序发展,不如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挖掘教师资源潜力。
3、加强协作与交流,提高教师资源共享效果。师资共享的高校要定期举办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轮流举办“教育发展论坛”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研讨活动,就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开展研讨。要推动城市之间高校优质师资共享,鼓励城市之间高校积极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推动学分互认和师资互聘,交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加强高校间科研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推动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合作。进一步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校外优秀专家、学者和杰出人才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指导、推动作用,以柔性引进和资源共享方式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构建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模式的设想
1、跨校选修课程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高等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本市或相邻的高校之间可以实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相互承认的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学科和名师资源。跨校选修课程是实现师资共享、发挥各自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的良好方式,不仅能实现高校教师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各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师资共享,形成良性循打下基础。对于跨校选修课程的学生完全可以凭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修,教师教得不好,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完全可以不选。而且对每门课程来说也有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选修其他课程。当学生不再选修该门课程时,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有损自身形象的事。因此,承担跨校选修课的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授课质量,备课更认真,教学准备更充分。
2、高校间互聘、联聘模式。由于高校之间学科实力差距较大,一些学科实力较弱的普通高校可以到名牌高校聘请专家、学者做兼职教授,学科技术带头人,甚至聘请做院长或系主任,帮助学校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科研合作,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或举办讲座,给学生授课,等。实践表明,这种互聘、联聘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据报道,山东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两所同在山东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双方在师资共享方面,根据各自学科发展的需要,互相聘任一批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同时合作培养研究生,在某些学科互设正副导师。两校之间用相互的优势学科去帮助对方相关学科的不足,有力的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互聘、联聘高校教师,要积极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实行专、兼职结合的开放式教师选用模式,通过开展聘用其他高校教师等方式补充教学和科研力量,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缓解因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所形成的有课开不出的窘境。初,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内的37所在杭高校,全面实行了教师互聘,涉及621个本科专业、490个高职高专专业。教师互聘已成为实现高校之间优质师资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基础性工作。
3、院校调整合并模式。所谓院校调整是指政府对现有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学科、教育资源的特点,按照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原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结构调整,重新整合,从而在原有的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把两所以上的高等学校进行合并,进而打造出强校甚至是世界一流强校的政府行为。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院校调整上做了很多工作,合并整合出了一批新的高等学校。这批新的高等学校,合并后在师资、设备、图书资料、校舍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科优势实现了互补和交叉渗透,其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加强,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更加合理,这是实现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一条新途径。
4、大学城模式。建立大学城是实现高校师资共享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大学城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大学经济发展区。大学城的建设有两个层次,一是在高等院校比较集中、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由地方政府划定校址,把原有的高等学校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发展建设;二是在一些非中心城市和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城市,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划定校址,进行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筑巢引凤”。大学城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的园地,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大学城里办学,可以共享水、电、道路、建筑的基础设施,共享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共享图书信息资料,共享生活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资源。在大学城里教师资源同样可以共享,高素质的师资可以轮流到几所大学执教,学生可以走进几所大学的课堂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所修学分各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大学城内师资的共享,能有效地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减少人才浪费,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5、师资共享网站模式。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全国乃至国际著名学府的教育系统建立链接,使的学生也能够接受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指导,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单位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节约经费开支。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整个国家来看,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本都会降低。此外,高校师资共享网站还可以对全国各类高校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为各高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更好地实现师资共享。同时,网站还可以用于发布高校招聘信息以及教师的求职、自荐信息,为高校师资的合理流动和共享提供一个平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在其网站上设立了“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库”,为急需优质教师资源的高校和优秀教师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借以探索建立新的高校人才流动模式,促进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l]武俊松.河南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O):113.
[2]吕景城.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现实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4―16.
[3]苏全有.论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中的公平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5.
[4]王永章.浅谈高校师资共享[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2):49―51.
[5]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E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2―154.
[6]解小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6):22―24.
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冷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对实施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共享是解决高校教师资源短缺的良好途径。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共享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低级化、形式化的问题。为此,必须积极寻找响应对策,以期促进高校教师共享顺利发展。
关键词:教师资源共享低级化形式化对策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师又是事关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数量增长相对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于是出现了高校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高校为解决这一问题,积极的探索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途径。总体来说,区域高校间教师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缓解了高校由于扩招所导致的师资短缺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对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地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1.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所谓教师资源共享,就是要打破师资管理中的自我封闭状态,改变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不流动、余缺不互补的现状,充分挖掘重点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到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帮助那些层次较低的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打破封闭的教师资源使用方式,实行相对开放的教师资源共享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校教师资源实行共享的现实意义。高校教育资源仍然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特别是由于以来的连年扩招,某些地区的高校校舍、教师、图书资料、教学实验设备等资源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以致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比较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十分紧缺。同时,由于国家目前对高校的投人不足,导致高校普遍不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办学条件较差的高校中的短线专业、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单位,要想补充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更为困难。虽然近年来一部分高校出于规模经济等目的,实施了校校合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等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缓解高校教师资源短缺的境况,但是事实上,在一定区域内,不少高校仍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状态,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基本局限于学校内部,教师资源未能实行真正的共享。因此,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定区域内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师资源进行交互共用,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其次,实行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也是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格局的迫切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才一经分配到某一高校,即被认为是此单位所独有,并约定俗成地要为本单位贡献终生,此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理所当然地被当作该单位的内部事务,“不容干涉”,不管是否“位尽其才”,也不管是否‘才尽其用’,形成了人才的单位所有制。1995年,人事部提出了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的改革任务。19,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台,从客观上为打破高校封闭、单一的用人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多层次、多渠道利用教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惯性和人们传统观念的陈旧,高校教师仍然被作为高校所控制、所拥有的稀缺资源,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依然比较死板与僵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资源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剧了高校教师资源短缺的状况。因此,实行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是当前进行人事管理改革的题中之意。
2.当前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这一模式被大多数高校所利用,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师资共享的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本人认为,目前,师资共享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共享的低级化倾向。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诸如二级学院,高职院校等学校,限于学科背景和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节约用人成本,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充当专业课教师即代课老师。而这也正迎合了一些教师特别是那些背负较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的中青年教师的经济需要,他们不但担负着所在学校的教学任务甚至是科研任务,而且不止疲惫的奔走于代课的学校之间。这种形式的教师共享,是一种低级化的共享,只是满足了一些学校节约用人成本和兼职教师的经济利益目的,而对教学质量来说,可以说两败俱伤,因为兼职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去备课,而是“照本宣科”而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的“隐性流失”。其次,教师共享的形式化。很多高校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尤其为了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于是到处便用“房子、票子、车子”优厚的待遇聘请知名人士加入到本校学科梯队中来,以此作为扩大宣传的资本和申请学位点的硬件条件。但是,聘请来的兼职教授往往只是发了一纸聘书的“空中飞人”或者做一次讲座就匆匆了事,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科梯队的建设。这实际是社会上的形式主义作风在高校的延伸,这种形式化的教师共享不仅浪费巨资而无实际效果,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学者的“金钱化”趋向,对于整个社会的学风都是很大的毒害。
3.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促进之对策
为了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师资短缺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对当前存在的教师共享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积极的寻找促进对策。
第一,突破观念束缚,积极探索高校师资共享机制。
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人才正在成为全社会共有的智力资源。但是,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严重束缚了高校师资的合理流动,导致了实际运作中代课兼职泛滥现象产生。因此,高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高校必须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提倡和鼓励教师跨校供职,与厂矿、企业联合搞项目开发,加强校际间、学科间的合作,逐步建立高校师资的共享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校际问的互聘、联聘制度。
普通高校到名牌高校聘请专家、学者,做兼职教授,帮助学校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或举办讲座,给学生授课,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举。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互聘、联聘制度有利地促进了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成长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所提及的,很大程度上,这种制度很不健全,缺乏对聘请来的兼职教师规范运作,往往是人来了却只走个过场。因此,必须积极健全校际间的互聘、联聘制度,应当给兼聘教授定期的教学科研任务和适当的报酬,定期安排一段时间到受聘学校工作,真正发挥其兼职的作用,真正做到教师资源的共享。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建立师资共享网站。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日常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内网络。多媒体技术为高校在信息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情况下的日常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设法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学府的教育系统建立某种链接,可以了解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利用教学名师的教学成果和课件,这对于师资短缺的高校来说,不仅可以节约用人成本,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大师的魅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形式,形成一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的新型的学校群。例如,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高校云集区,而且重点大学几乎都是“近邻”,具有雄厚的师资共享基础,并且目前在汉7所部属高校采取开设校际选修课,学分互认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多年联合办学。笔者认为,武汉地区高校的这一典型范例,可以为条件相似的地区高校实施师资共享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已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中重要的一环,是课程资源共享成果的应用者,其共享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对高校教师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进行了建构,希望能就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探讨来为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提高寻找一个入口。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共享 高校教师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齐军,姚圆鑫.课程资源概念的梳理与重组[J].教学理论与实践.(10):23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3]史先红,马秀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1(19):68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11(33):65
[5]赵迅.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诌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4(22):151
简析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已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受益人,其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下文将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来建构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一、创新能力
对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同信息的倾听者、接收者和处理者,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活的、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高校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所谓“在创新中共享”。共享时知识、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又可以成为滋生创新思维的“温床”。课程资源共享本身只是途径,不是目的。高校教师之间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直接目的在于传播创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如果没有创新做支撑,不以创新为目的,课程资源的共享本身是很单薄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范兆雄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中这样定义:“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材料”。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而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构成课程的形态,即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或者说是待开发性。只有经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开发、利用和管理,课程资源才可能转化为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扩展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外延,源源不断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素材和动力支持。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有多少课程资源可以共享的问题,也就是共享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如果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共享就会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谈起。因此,科学有效的开发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保证,而较高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
1、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树立起主体意识。高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开发不再只是课程专家的专职,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积极热心地参与课程的开发。高校教师只有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才能快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调动起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挖掘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2、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各种外部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也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和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与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教师在开发外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性,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担负着发现新知识的任务。任何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带来的都将是课程资源的增长,进而为共享提供后备资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要求高校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和发展者。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都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从而扩充教师自身具体的课程知识资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形式。网络这一信息传递载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互动便捷的优势。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操作平台,它的出现让课程资源的共享有了质和量的飞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的共享成为可能。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诸如上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将个性、准确、最新的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任何一个人,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快捷。
如何跟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无疑是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对共享的质量、方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掌握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校教师产生。因此,身处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应破除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采取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积极态度投入到课程资源共享中来,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加强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齐军,姚圆鑫、课程资源概念的梳理与重组[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0):23
[2]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
[3]史先红,马秀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9):68
[4]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学研究、2005,11(33):65
[5]赵迅、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诌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4(22):151
湖北省普通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的调查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师 体育锻炼方式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所辖17所普通高校1227名教师的调查,分析探讨了现今湖北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的观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延长,体育休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锻炼价值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否对现今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造成冲击与启发,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时象
本文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7所普通高校1227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书刊200余篇,了解现今体育锻炼方式的类型、方法、锻炼价值及其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依据社会学的要求,通过发放问卷,向所在武汉地区高校的教育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育管理者及17所普通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体育锻炼方式有关问题并收集相关理论数据。问卷采用邮寄法和当面填答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351份,回收率为96.596,回收有效问卷1227份,回收有效率为87.6496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数据,用体育统计SPSS11.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男女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方式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教师更趋向于对抗性和激烈性强、运动负荷大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网球、篮球、足球项目;而女教师因为自身生理特点、身体素质等因素,较喜欢参与运动负荷小、对抗性小并对形体有益的体育项目,如女子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等。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相对缺乏,而跑步不受特殊场地器材限制,也就自然成为人们选择较多的体育锻炼方式。在体育娱乐及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教师有着共同之处,这说明现今高校教师在闲暇时间更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体育休闲。另外,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与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密切的关系。
2.2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远远多于女教师。每周体育锻炼1---2次的女教师为68.4196,男教师为45.2796;每周体育锻炼3---4次的女教师为11.5696,男教师为28.7996;每周体育锻炼5--6次的女教师为2.3896,男教师为5.9196;每周体育锻炼6--7次的女教师为096,男教师为1.396;另外还有9.72%的男教师与13.47%的女教师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可见,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容乐观,这将直接导致高校教师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要每周坚持3次以上。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低于3次,且往往把体育锻炼安排在周六、周日两天,这样的集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2.3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明显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体育参与意识高于女教师,也更乐于参与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21.34%,女教师占46.37%;31--6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51.67%,女教师占19.62%;60min以上的男教师占33.49%,女教师占9.38%。从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来看,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及身体健康,延长体育锻炼时间是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加强高校女教师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2.4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较深,有73.2%的男教师和68.1%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但仍有9.5%的男教师和16.7%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教师每月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教师,并且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主动性,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被动性。体育消费每月在50元以下的人占3$.21%,50--100元之间的人占26.74%,100元以上的人占11.23%,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大多在50元以上,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则在50元以下。人们对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已从福利性向消费性转变,这是思想观念的很大进步,但仍有不少教师体育健康消费滞后于当前的生活消费
2.5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国内外有关休闲运动的研究表明,影响选择休闲运动或参与休闲运动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动机)、健康(体能)、年龄、性别、收入、工作(职业)便利程度、教育(文化程度)、时间(闲暇)、个人特质。从调查的结果(见表1)看出,体育场地设施贫乏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其次,体育健康意识差,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身体好,又没有疾病,根本不需要参与体育锻炼,相反参与了体育锻炼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同时,学校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际关系频繁,也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缺乏体育兴趣和爱好、周围体育锻炼氛围低、时间紧压力大、缺乏休闲运动的组织形式、缺乏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等,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可见,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主观因素,这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教师正确的健康观念、运动休闲理念、积极态度与良好的运动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湖北武汉所辖地区普通高校大约有68.4%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并且参加的人数比例中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高校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不足3次的约占67.9%,并且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占很大的比例,锻炼的时间段过于集中。体育消费观念有待加强,体育健康的观念也有待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学与科研任务过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导致现阶段高校教师身体素质差、工作效率低、精神过度紧张。
(2)影响普通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外界因素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和体育锻炼氛围低。而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以及对体育健康认识存在偏差,体育锻炼兴趣低,体育技术技能低。
3.2建议
(1)高校要迅速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加大经济投人,充分挖掘潜力,改善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应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投资与建设。
(2)高校教师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和健身途径,以便更好提高自身能力,逐步树立体育思想与“健康第一”的观念。
(3)高校应改变体育技术技能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对于体育锻炼方式前景较好的项目,要大胆开设,而对于未来锻炼价值不高的项目,应果断删除,为终身体育打一良好的基础。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