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本文共18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十一、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原文和译文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木兰诗》知识点

【重点字词解释】:唧唧:叹息声。复:再,又。当:对着。户:门。闻:听到。机杼声:织布机的声音。唯:只,只是。女:女子,指木兰。何:什么。思:想。何所忆:思念什么。军帖:军中的文告。大:大规模,大规模地。点兵:征兵。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概数,非确数,表示很多。愿:希望。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替:代替,替代。

【翻译】: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机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不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替父亲买马和马具,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第1节语句分析】: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木兰勤劳能干的特点。⑵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⑶“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 充分表现木兰从军前心理活动的复杂、不安和态度的严肃认真。设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交代木兰叹息的原因。“大”字,突出征兵范围广、数量大,反映当时军情的紧急。“十二”“卷卷”,表示数量之多,夸张,强调军情的急迫,照应上文,点明木兰叹息的原因。⑸“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交代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表现木兰深明大义、孝顺体贴、果断坚毅的性格特点和爱国主义精神。【第1节小结】: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

【第2节原文】:东市……鸣啾啾。

【重点字词解释】:市:集市。旦:早晨。辞:告别,辞别。去:离开。但:只。暮:晚上。至:到达。胡骑:胡人的战马。

【翻译】: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黄河边,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在溅溅作响。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在啾啾嘶鸣。

【第2节语句分析】:⑴“东市……买长鞭”:排比、互文,充分表现表现木兰从军前准备工作的充分、周密、细致和繁忙、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情景,表现她沉着冷静、认真细致的性格特点,烘托她整装待发的豪迈气概和训练有素的英雄本色。⑵“旦辞爷娘去……胡骑鸣啾啾”:强调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表现木兰英姿飒爽的豪迈气概。“暮宿黄河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以夜景的空寂、荒凉和战情的危险、紧张衬托木兰思乡念亲之情和勇敢坚毅的性格。【第2节小结】: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程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节原文】:万里……十年归。

【重点字词解释】:赴:奔赴。戎机:作战时机,指战场。度:飞越、翻越、越过。若:象,如同。朔气:北方的寒气。传:传送。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象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3节语句分析】: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描写木兰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从侧面表现当时军情的危急和木兰行军神速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2. 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借鉴文中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进行练笔运用。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你对“好”字的`理解。老师觉得,是女子就挺好,尤其是这样的女子,她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不爱武装爱红妆。

(二)巧树靶子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别人是如何夸赞她的呢?

(三)自主学习

1.顶针句

爷娘说:女儿花木兰,

兰心可馨天。

天下说传奇,

奇孝我家演。

2.问答句

姐姐答: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家有兰小妹,

耕织一肩担。

代父从军去,

华年因此耽。

3.互文句

弟弟唱:东市买好猪,

西市买肥羊。

南市买鲜果,

北市买美浆。

吾有兰姐姐,

慈爱胜爷娘。

疆场征战归,

路长情更长。

4.复沓句

战友赞: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

不知沙场是妆场。

临战不惊忙,

关山若等闲。

木兰小女子,

羞煞众儿男。

(四) 小试身手

请选用本文学到的互文、顶针、复沓以及问答句等艺术手法来赞木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木兰诗》课文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3.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括介绍《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之后正字正音。

三、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1.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2.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3.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4.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5.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6.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听写词语,正字正音,加强基础训练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2.写木兰征战准备,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来写?有什么好处?(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翻译时要注意互相交错补充,从互文修辞角度来认识)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说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家了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要互相交错着来理解?

4.诗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目的何在?这样的复沓形式诗中还有哪些?

5.研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如“出郭相扶将”是爷娘互相搀扶还是见了木兰一块儿扶?再如结尾为何要写到雄兔和雌兔,跟人物有什么关系?“扑朔迷离”成语是什么意思,等等。

四、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花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像。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像训练,各人自选片段(或“停机叹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五、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3)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三、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

豫剧《花木兰》歌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乡亲门才有这吃喝穿

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婚来嫁 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

唉咳唉咳唉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啊啊啊 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详阵前的花木力就是末将 我原名叫花木兰呢是个女郎 都只为边关紧军情急征兵选将我的父在军急就该保边疆 见军贴不由我愁在心上 父年迈弟年幼怎比胡狼难回答忠孝心来广议啊 要替父去从军不用商量 我的娘疼女儿她苦苦阻挡 说木兰我发了疯啊言语巅狂 为从军避仆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 为从军与爹爹俺比箭较量 胆量好武艺强啊

喜坏了高堂 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花木兰呢啊啊啊 花木兰改木力 我的元帅啊你莫保证荒.唐啊啊啊 竟有此事啊 自那日才改扮呢 巧装男子 移千山涉万水 轻丝重金在军阵常胆心 我是个女子啊 举止间是女藏在心里唯恐她被发觉

犯了军纪 贻误了军情事 难退强敌 那一日在军阵中箭伤疗 孟元帅来看病又把亲来提那时我赖箭伤啊装腔作势啊 险轻点露出来女儿痕迹 随元帅十二载 转回故里啊收拾起纺织袍 穿上我的旧时 啊啊啊2、欣赏花木兰图片

二、配音朗读,幻灯片显示。

1、出示本文重点字音,让学生读并纠正。

机杼(Zhù) 可汗( hán) 鞍鞯(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胡骑(j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著(Zhuó)

学生齐读:

3、指导阅读学生分层模仿朗诵,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由沉思到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 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赞美自豪

3学生自读以上4处。

4学生又齐读。

感知课文

作品简介及内容

乐府诗简介

木兰从军的时代背景:

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译过程

学生提问不懂的句子

老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给于解释

(1)惟闻女叹息( )(2)问女何所忆( )(3)愿为市鞍马( )(4)旦辞爷娘去( )(5)朔气传金柝 (6)赏赐百千强( )

(7)出郭相扶将( )(8)对镜帖花黄( )(9)出门看火伴 ( )

出示以上2中的答案学生读。

正确理解以下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意(4)中“儿”的含义。

让学生复叙课文,然后板书课文内容。

板书内容如下:A朗读要求 。B主要情节。C内容概括。D结构框架:征战前--征战中---征战后

第二课时

按要求填写相应的句子

写木兰辞父母踏上征途的句子是:

战地生活的句子是:

写木兰征战十年胜利归来的句子是:

写一家人迎接木兰回家的句子是:

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才智的句子是:

人物形象分析

千百年来人匀为什么喜欢花木兰?以下列句式进行仿写说话

人们之所以爱花木兰,是因为她 _________,是从诗句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花木兰的优秀品质可集中概括为_________

总结全文

品味语言

你发现这首诗在语言上与以前学过的文人诗比较有什么不同?提示从用词、句式、修辞上。

小结:句式自由、参差不齐,以五、七言相相杂。

语言训练

(1)互文修辞:进行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句式特点,我来说说。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不知他的姓(情),_________。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总理爱人民,_________。(老师出示孔子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天高任鸟飞,_________。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你来了,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来了。

探究木兰诗的思想性

忠、孝两全思想( )2、反对战争,爱和平的思想( )3、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 )4、男女平等的思想( )5、淡薄功名思想。( )(说出理由)

拓展性,你还知道其它女英雄吗?

小结:慕桂英、秋瑾、刘胡兰、刘彩凤、任长霞)……

延伸拓展

1、图片 2 、作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民歌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2.初步掌握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3.分析木兰形象。

4.提高语言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的兴趣。初中一年级学生要以朗读促鉴赏,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并积累文言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

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二、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扑朔 迷离 帖花黄

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

4.学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

(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

三、整体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要求以“木兰”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

四、讨论探究

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排比: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

(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

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

当户纺织说明她“勤劳”;停机叹息不是为自己的婚嫁又说明她“淳朴善良”;替父从军,毅然抉择更说明她“刚毅”;“木兰不用尚书郎”,可见其“不慕荣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足见其“谨慎”“机智”。作为一个女子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却能“忠孝两全”,也是对世人一种激励。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又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

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

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

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木兰诗》略写了木兰征战的过程,而详写了征战前的准备、征战后的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从这些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呢?

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五、质疑

“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

磨刀霍霍:本文是指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六、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七、课堂巩固

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

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

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

八、课外拓展

《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

九、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多媒体辅助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能够突出“读”“说”“研讨”“积累”。

3.由于本课知识涵盖量大,一课时有些紧张,个别知识点交代不够深透,教学时应注意有所侧重。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呀: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 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 讲授文学常识

向同学们介绍《木兰诗》选自于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称为“乐府双壁“

(四) 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平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继续展示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中花木兰女儿身的形象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就回答再进行提问:那为什么这么温柔的淑女要让自己变身成为那么坚韧的男子形象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来问答该问题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1、背诵《木兰诗》

2、以《木兰诗》为基础,写一则小故事。500-600字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 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 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 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 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 坦然,淡薄名利

《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整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有诗歌、小说、散文、乐府诗。它们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经历少,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生字读音,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了解修辞,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

4、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熟练背诵。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问答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爱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难点 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理解人物的形象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诵读、背诵。

难点:1、人物形象的把握。

2、修辞

教学方法:

1、在预习时,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充分朗读。

2、问题解决课里注意小组的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理解花木兰的故事,第一课时前预习课文,第二课时前,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5分钟 创设兴趣情境

放录音,《谁说女子不如男》,你能说说你对木兰的故事或传说知道多少?

师:将台、大青山、驿马吐

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花木兰到底做出了怎样的惊天之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一睹木兰的风采。

板书题目、谁说女子不如男。

发放问题导读单进行自学。 生听录音感受。学生依据搜索的资料或对课文的预习,积极回答。(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3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有信心完成目标。

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

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3分钟 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 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10分钟 鼓励性评价 组织学生朗读 学生齐读,小组读,男女声读,个别读等。

整体感知,了解故事。 3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通过反复的.阅读,我们对课文所写的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来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回答完,教师略做小结。 学生作答(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功成不求富贵的故事。

翻译诗句,扫清字词障碍。 10分钟 创设讨论氛围,教师积极参与。 现在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弄懂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以求进一步理解诗文。

以小组为单位,以个译为主,再结合资料合作学习。自由发问,相互订正。

并相互说一遍。 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

生成问题:

11分钟 创设自学情境 现在同学们完成练习的思考,将生成的问题写在问题导读单上 学生积极自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浏览文章,展示汇报 8分

创设回顾情境 【旁白】看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在教师提示下明确可以用四字短语概括依此进行复述:代父从军、蹋上征途、十年征战、辞官还乡、凯旋欢聚。引导学生对复述进行点评。 学生复述,并加以展示评价。

探究解决问题出示问题,解决重点。15分

创设探究情境

【旁白】现在让我们共同的战胜以下任务。

出示问题生成单

讨论交流。作者在安排这几个情节时,为什么有详有略?为什么不详写十年征战,反而极力渲染木兰重如闺房梳妆打扮。

(明确:这首诗主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责任的美好心灵,而不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木兰的拼杀。)还可能包括修辞方面的问题练习二、三及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写作,锻炼思维。

(看时间问题,可留作课下,下节课展示)

7 创设写作情景

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展示评价

反复朗诵,当堂背诵 8分钟

7指导学生背诵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关键在于“指导”。 大声朗读并且试背课文。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问题训练提升能力42分

创设问题训练情境 先展示同学们对补写的完成情况,同学们经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花木兰,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学的到底如何?

发放问题训练单

学生自作交流,全班评价。

总结全文,提升思想。3分

创设想象情境:

【旁白】把你学习本文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 思考表达

课外拓展 3分 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板书设计 代父从军——孝敬父母 敢于担当

教学反思 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而我则轻易的以为我只要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一定会将以下几个句子轻松搞定,可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学生的解释仍旧拘泥与原句,不能补充翻译。结果时间耗费不说,学生仍是一头雾水。

反思一下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充分估计。二是找到典型的句子让学生充分讨论翻译,学生悟出其中的奥妙,可能学生的翻译就会顺畅起来。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机杼 可汗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安能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二、能力目标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三、情感目标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建议

文章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

文章思路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写作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详略的安排不仅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诵读指导

步骤:

①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②每段光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③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化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鸡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批晰”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官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是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革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沃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直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如何带动学生当堂掌握背诵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木兰诗》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二、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的任务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 篇章。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课 题 《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叙事诗详略分明的特点。

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会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认准字音、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百度搜索】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中唱的是谁吗?她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谁来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花木兰?

二、检查预习。

包括生字的字音、多音字、通假字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三、朗读全诗。

四、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

五、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4、这一部分后八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学生简单谈谈对花木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

学生先自己划分,在自己已有结果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荣归故里

第三部分(5-6)全家团聚

第四部分(7)赞美木兰

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先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

把握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   tu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独立作业,不懂便问

上完课后,老师往往留作业,这些作业大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迁移,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动脑,积极完成。在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现在有很多的参考书,有现成的答案,写作业前不要去看,须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照抄别人的东西必定使自己失去锻炼的机会,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照样不会,如确需验证一下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可待作完后翻看、修改。

如作业中遇到问题,就要及时的讨论、发问。“学问”一词事实上就包含学与问的两个方面。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问又学,才是完整的学问。连两千年前的孔子都注重问。他曾“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还曾求教于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当然,好问,不是瞎问、乱问,要问得有意义,有价值,问到点子上。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就生活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一点和别的科目有很大的不同,真正不懂的内容较少,大多难于理解的是文章背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应注意:

首先,要先问己,再问人,陈景润说:“不要一遇不懂的东西,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而是要先自己认真的思考一下,这样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请教别人,这样往往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和锻炼。”

其次,问要有目的、有中心。要抓住核心问题,容易有收获。

第三,追根寻源,一问到底。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古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起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由此引出一问一答,导出木兰的心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视为父母与儿女的问答,也可以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昨夜见军帖,【木兰什么时候知道这一消息的?昨天夜里。征兵的文告连夜发到应征的人家,说明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意在渲染情况严重和出征催促之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两个角度讲同一个意思,强调家中无人能替代年老体衰的父亲出征,让人明白了木兰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原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第一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个人的心事,而是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从四个地方买?四个方位是虚指。这样写,可表现准备工作的紧迫。这种循序铺排的手法,层次分明,表现了民歌的风格。前四句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夸张的手法,借用木兰的心里状态,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促,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第二节:木兰准备出征,奔赴前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征战之遥,表现了战士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一路征战的矫健身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描写了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一人。】第三节:概写了木兰多年来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还朝辞官归乡,既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说明了自有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第四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为何姐姐不从军?)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家中欢乐气氛,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木兰建功还乡,全家都很兴奋,都在为迎接木兰而忙碌,让木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家庭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对木兰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故居的亲切感情和对女儿装的喜爱,表现了她归家时的喜悦。】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和伙伴相间的喜剧场面,是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用同伍士兵的惊诧和赞叹,侧面烘托了木兰从军时的`机敏和谨慎。】第五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六节:结尾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未被发现的奥妙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作家作品: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木兰诗》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至今仍然在百姓中间广为传唱。

经典考试题型展现:

(1) 成语是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物错综笔杂、难于辨别的,诗中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木兰诗》中用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谨慎和机敏进行赞美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木兰诗》中用排比句渲染木兰准备出征时的操办急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木兰诗》中写军情紧急,将士奔赴前线,行军疾速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

(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中心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也希望自己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孟佳佳

[木兰诗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