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本文共2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彰显文学的艺术魅力。在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作文教学是这样定义的:“作文教学是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融合各类知识,发展良好个性,陶冶审美情趣。

这里讲的中学语文教材,特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充分明确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作文知识程度,必需掌握的作文训练能力和能够具备的作文文化素养。我们可以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具体探究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运用,发掘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策略。以下是立足于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在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体现,通过分析作文教学体现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作文教学的劣势与不足,提出有关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体现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通过具体地分析和探究,作文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写作内容上,经过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作文教学应突出“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作文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思想。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围绕“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专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写作。例如,在人与自我、人与语文、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家庭、人与想象、人与成长、人与国家、人与名人、人与艺术、人与探险、人与动物的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创意写作,有感而发。正如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创造,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考,例如,情景作文,写出特点;命题作文,写出启示;自拟作文,写出情感;想象作文,写出特点;观察作文,写出新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力图能够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培养人文素质能力,树立完整人格形象。

在写作形式上,有关作文教学训练的方式花样众多,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基本突出有以下各种形式。例如,启发作文,以课堂学习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写作;活动作文,以观察、搜集和整理资料为主,指导学生开展写作探究;情境作文,以课文蓝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文写作;想象作文,以课堂学习目标为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写作;改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写作;仿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根据这些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写作,研究写作,创意写作。同时,在文章的立意,情感的抒发,意识的创新,取材的范围,思维的培养上,写作教学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由统一化趋向弹性化,主要将教材内容灵活处理,增加具有自由性和多元性的写作训练方式;由工具化趋向人文化,重点在作文教学中弘扬民族化,本土化,培养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塑造人本内涵精神品格;由模仿化趋向创造化,注重在作文训练中突出想象开发、思维发散和创造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以上就是作文教学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呈现。结合作文教学的教育体现特点,我们可以发掘和探究有关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劣势。

二、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劣势

目前,为响应轰轰烈烈的语文课程改革,作文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一直被教育界视为改革的领头军。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整合改革,表面上风风光光,形式上热热闹闹,但究其教学本质,还是处于“学科无地位”“教材无重点”“教育无突破”的“三无”状态。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有效的作文教学体系。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探究作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具体有以下劣势。

1.作文教学地位不突出,缺乏专业性编排

纵观现代语文教材,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还严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同时,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教材不能明显地突出作文教学的地位。翻翻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专题内容基本围绕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在这些花样众多的训练学习拼盘内,写作不过是一道毫不起眼的小菜,为装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当门面。学生可以在所谓的面面俱到中进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但是,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到的写作专业知识又有几成呢?

通过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占篇幅比重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较多。只有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于“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重点表现出作文教学专项训练。这说明,写作活动还只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附属,写作活动还不能作为单独专题训练而成立,教材主要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训练,因此,学生在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的比重远远大于动笔写作,教材几乎将听说读做整合编排完,最后,才煞有介事地把写作介绍出来,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是不能充分突出作文教学地位,明确写作专业知识构造的。

再结合教材的课文内容,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依附于课后的研讨与联系,作为一种呼应课文精神而延伸的所谓作文教学训练。试想,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体,如何实现独立式教学训练?怎样成为专项式知识指导?所以,有关语文教材的作文教学不过是被动地写作训练,隐性地写作教育。

2.作文教学环境受限制,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有关生活化作文训练也等于形同虚设,空摆架子。其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指导也确有一二,例如,活动作文里面就有相关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教学指导,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面也有有关生活气息的作文指导。但是,这些作文生活化教学过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中,作文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请问,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学生,如何能够接触到虫鸣鸟啼呢?这就是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而夸张了生活化作文的误区。

因此,作文教学需要真正走近学生的生活,作文训练应该真切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确实要努力建构适应人性化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树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典范。通过确立生活本源观,能够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力图还学生作文以原汁原味,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

3.作文教学训练单一,拘泥命题写作指导

现在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仍旧强调作文的写作技巧,讲究语言的表达方法,交待文章的结构布局。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作文教学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要适合学生的作文心理,符合学生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受传统的思想意识的制约,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文了,过于为文造情、为文造势,这样就显得矫揉造作,本末倒置。

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侧重命题作文训练,自主性和实用性的作文表达能力训练还没能有效的走进课堂。我们应该反思现代的作文教学模式,考虑作文教学的实效性。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方法都是来应对应试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自主表达能力的训练,致使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写作而不会自觉地创作。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表达能力,要从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中走出来,训练方法多样化,培养形式开阔化,改变学生对作文的因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提高作文的含金量。

同时,作文教学仍旧强调模仿,一味地遵照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求,指导学生照本宣科的套写作文,生搬硬套的模仿范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理想》中,作文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学生在模仿作文中,虽然可以强化和巩固写作知识,但是这样的作文,是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畅写个人的奇思妙想,表达内心的创造热情,突出创新作文的有效运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不是要训练写作的仿制者,而是要培养写作的创造者。

三、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对策

结合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有关作文教学的主体还是比较模糊,教材不能明显地体现作文价值体系,教师难以突出地体现作文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有效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如何在中学语文新课改中促进作文教学的运用与发展,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这是值得教育者作出的思考和探究,针对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中的劣势,具体有以下对策。

1.在编排上,加强作文教学主体化地位

面对语文新课改,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以主体性姿态,在语文教材中突出其重要地位,组织其系统编排,呈现其专业特点。根据教育家列伏夫的研究,运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文?列伏夫认为,通过叙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范例,而提出作文让这些范例得到运用。他认为激发动机是掌握书面语言的主要条件,他所建议的发展书面语言的作文,再现了书面语言的一个功能---转换空间的创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课文范例的选用就是很好的作文教学动机,结合课文文本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再现作文的实施和创作。

同时,列伏夫的作文教学把掌握连贯的书面语言,看成是先学词语、再学造句、最后才学写文章的多级的过程。按照列伏夫的意见,在书面语言的结构中包含着下述操作成分:

(1)理解作文题目;

(2)选择与题目有关的材料;

(3)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材料;

(4)根据规范语言的标准和表达的需要用词造句;

(5)修改文章。通过列伏夫的作文教学启示,语文教材的编排应该紧扣作文教学的主体要求,突出课文文本与写作材料的有效联系。

具体来看,围绕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开设有关作文教学专栏,将作文文体知识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突出作文修改过程,将作文写作技能活用到教学实践环境;我们可以运用作文评价标准,将作文教学反馈贯彻到教学互动成果;我们可以选择有关作家写作的课文例子,将作文训练指导渗透到课本的阅读学习;我们还可以增加课外文本浏览,将作文文章典范充实到课后的学习拓展等等,这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对策,是需要将我们的语文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突出作文教学的专业构造。

2.在教学上,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特色

语文教育界泰山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人格素养等多方面的情况。这表明,自由写作、个性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提倡生活化写作、个性化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在放松的生活状态下心灵松绑,无拘无束的发散和驰骋创作思维。

值得指出的是,将生活化作文内容虚假、夸大是作文教学中的常见病。教材在设置作文训练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就把作文生活化内容神奇化、虚假化、浮夸化,以博得学生的青睐,显得不切实际,生搬硬套。作文是需要夸张,也需要适理的创造,但不能过分的浮夸事情的本质,更不能子虚乌有的生成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素质成长,与作文教学的生活教育脱离了关系。写人就要写实实在在的人,写景就要写目所能及的景物,写事就要写真真切切的事实,抒情就要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务必强调所写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符,这样作文才能“活”起来,是真实、真切、真情的生活化作文。

因此,在新课改中,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特点是使学生在求真、立诚、平等、尊重、无压力的轻松氛围中受到启迪,在生活的怀抱里浮想联翩,在心灵的世界中坦诚相待,将教条、死板、逼迫的作文教学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实践证明,这些改革的成效是显着的,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能够充分实现自由写作,丰富表达,提高素质,优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的文章清新自然,真情流露,个性纷呈,擅于表达。

3.在训练上,加强作文教学创新化架构

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掀起一股创新作文热潮,它要求在以不断挖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传统作文教学的精华,另一方面更注重冲破旧的作文观念及思想的束缚,选取新的视角,开拓新的意蕴,不断变革进取,从而达到自主创新的写作活动。

但面对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学框架性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作文教学尴尬的处境,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提高作文能力,张扬写作个性,提倡自主创新,这应该是我国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丰富多彩的作文模式架构,从而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写作的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出要进行创新写作,就是要摒除传统的教条主义,突出作文教学训练在作文拟题、作文形式、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上的创新。

在作文拟题上,教学训练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命题,尽量考虑拟题角度是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在作文形式上,教学训练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造表达,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文体体裁和形式指导学生或启发、或活动、或情境、或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平台;在作文内容上,教学训练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的观察、感悟和体验,进行正确而大胆地创造,从而充分而准确地提炼作文的奇特内涵;在作文评价上,教学训练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出个性创造的激情。

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分为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模仿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改写作文和仿写作文。其中,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情境作文和想象作文是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实施的。启发作文是树立相关作文命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联想,具有开发性和导向性;活动作文是组织作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体验,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情境作文是创设相关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抒发与感受描写,具有情境性和感悟性;想象作文是构造有关作文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与联想,具有创造性和想象性。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教育要打破模仿作文和命题作文的死板框架,努力拉近学生创新化作文的距离,创造属于学生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趣味和人性之美。

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了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新的世纪,竞争激烈,知识爆炸,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我国的作文素质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发挥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新表达中适应时代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受益终身。

通过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充分发掘出有关作文教学的内容特点、劣势不足和对策改进。作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系,它是思维与知识的升华,是人性与文学的结晶。在语文新课改中,不论作文教学的发展有多少坎坷崎岖,朝着“会作文,定会作人”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充满生机活力地奔跑在教育的前线,用改革与创新去披荆斩棘,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特色的作文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阎利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殷立.中美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比较[J].作文教学研究,.

[8]高洪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M].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对话的理论基础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二、课堂对话的基本特征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三、课堂对话的实践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美在爱学生

优秀的教师爱生如子。爱是互相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好老师依赖、信任与眷恋。教师是一种职业,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向外界获取信息,真正的好老师,是将传道者与父母亲二者的完美结合。语文之美,美在语文教师本质的无私善良,她用温柔的情感,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稚嫩心灵。美在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人间精品一点点精雕细琢。

二、美在教学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为有机整体,这大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我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已。曾经看过王老师和余老师的视频课堂,我发现将教学过程视为有机整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虽然二位老师没有将初高中的课堂情景给我们展现,但是,我能在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感受到无论她们讲述哪个知识点,都是有头有尾,我想她们在正式上课时肯定也是这样的。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大致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风头豹尾,前呼后应。往往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作文章之时,要前后呼应,突出中心。那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之中,是否可以将这一写作手法,用于教学呢?语文之美,美在语文课堂应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美景,整幅图韵味十足,意味深远,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身心愉悦舒畅,获益匪浅。

三、美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最多听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次在听完某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句话首先应该前后颠倒,其次应在“主体”后面加上“地位”,“主导”后面加上整节课完全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安排;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看他们如何自己获得心灵的感悟: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和回报,下面学生精彩发言,激烈的辩论,现在那个场面还在我头脑之中回荡。其实,学生们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劲,只是缺乏教师给与机会展示,缺乏我们教师给与鼓励的肯定,缺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恰切的指点与引导。语文之美,美在学生。将精彩一幕努力让学生们自己主宰,让他们自己体验美的过程,获得美的感受。

四、美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艺术魅力

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才会被众人所肯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往往想从名师身上学到教学技巧,学到教学方法,或是想得到什么秘籍。从而自己在教学时,能用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方法统一,能将学生的动力与方向统一,更能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在这三方统一的背后,是教师充分的准备;是教师丰厚的经验知识;更是教师教书与育人完美的结合。这便是优秀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是在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在于和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又一次美的旅程。叶澜先生在她的《教育概论》第一章之中就讲到:“教育是育人的教育”。[3]语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是在强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美,正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推向艺术的至高点。

关键词:巧设题目 积累素材 想象力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较难的课,对于许多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似乎无法可依,无规律可循。本文就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困难,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九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我认为巧设题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勤练笔、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写身边的事情是很关键的几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做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①

但是要能达到这些标准,并不是轻松的不是的事情,尤其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许多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无从下手,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分享给各位。

一、巧妙布置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的确如此,

1、根据单元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文题目,学以致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同类相关的知识进行的编写。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全部写景的文章,有《春》、《夏感》《秋天》等,在学习课文时,对于景物的描写的学习较多,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写景的题目,这样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2、结合相关节日,布置作文,激发学生真情流露。

比如“感恩节”时,我就布置了一篇《 ,我想对你说》,许多孩子都写了《 妈妈 (爸爸),我想对你说》,文章就感人至深。

我激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关注细节,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表现出来,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范文之一“也许我早已漠视你在天气寒冷时对我的叮咛,早已对你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早已忽视了您十几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对您在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仍然精心准备的晚餐挑三拣四。如今长大的我深刻的明白我错了,我不该忽视您伟大的母爱。”

最后一处写的尤其好,就是善于发现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抓住了细节描写,效果较好。

二、学习模仿,勤练笔。

好的文章一定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学习优秀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是必要的,只有学习积累了,才能为之后游刃有余的进行自我的文章创作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在写作上,我把它归纳为“叙事-抒情”型,因此,要求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以及注意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写作,写一篇“你与朋友”为主题的文章。

学生跟朋友的友谊是很真诚,很美好的,只是因为作文水平有限,没有把感情表述到位,那么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就极为必要。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学生范文片段:

六年的友谊,面临着残酷的考验,会断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你是我六年以来最美好的回忆。还记得那次吗?

天空又划过一道闪电,像是窗户上的一道裂痕。黑色的天空愈发低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坐在教室里,手托着头,忧愁的望着窗外的天空。我没有带伞。

课很快下了,而雨却丝毫不停歇,楼道里的人渐渐少了,还好有你陪我。

最后,楼道里却只剩我们了,可还是没有人接我。我看见你手里的伞渐渐抬起来了。

……

第二天,刚走进教室,便看见你红彤彤的鼻子和你身旁一大堆的纸。

看见我,你立刻又露出满脸的明媚。

从此以后,你我的关系更好了。

这篇文章是经过修改后的一篇优秀文章,感情很真挚,学生懂得了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贴切的表达自我的情感,改掉了以前单一表达方式的写作方式,作文有很大进步。

三、积累素材,展开想象,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文学的海洋。

丰富的想象,一定要基于现实,基于大量资料的积累才能有效展开。而资料的搜集与交流也有助于想象的发挥。

因此,我让学生平时注重搜集精彩文章片段,名人名言,小故事等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并为想象打下基础。

对于说明文单元,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厚,我布置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不仅巩固了教学,对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布置了一篇《登上月球》的作文,要求首先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关于月亮的诗歌、神话故事、科学知识等等,先在班级内交流。

这之后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写作,学生天马行空,展开想象,效果良好。

四、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下了场大雪,我布置一篇关于“冬日的风景”的文章,学生就可以把与雪亲密接触的地方表现出来,写出孩子的快乐,写出学的晶莹美丽。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情、小动物。

说明文单元比较平实,所以我让学生仿写作文,写自己养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养蚕、养鸟等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生写的《猫和狗》生动精彩。

午后,阳光落在窗台上。一只猫和一只狗也在饱餐后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

我坐在一旁看着暴风雨的前夕。

狗很没耐心,几次抓不到尾巴。这次,它鼓足了劲儿,闷哼了一声,极速冲过去咬住了猫的尾巴。猫因疼痛睁开半眯着的眼,伴随着一声尖叫,立刻跳起来,转过身对着狗。猫正准备用爪子抓狗那肉嘟嘟的脸——狗躲不及猫的利爪,不小心从阳台上掉了下去。

我清楚的看见猫竖立起来的毛,等狗掉下去,它又渐渐平复了心情,安详的卧在原处,眯起眼睛。不过,它可没像刚刚那样放松警惕,时不时睁睁眼,再拍打一下尾巴。狗现在又偷偷摸摸的躲在猫后面准备报仇啦!就在它刚准备去咬猫时,猫一转身灵巧地用爪拍了一下狗的头,以王者姿态居高临下地盯着狗。

狗被拍到了,痛得嗷嗷叫,但似乎没人理它,便气愤地向猫攻击。猫落荒而逃,于是就上演了“狗追猫”的情节。

……

我一直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细节,把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情节表现出来。我觉得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感而发,再交给一些写作要注意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来,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要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写作下工夫,给他们打好作文基础,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作文教学。巧妙设置作文题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流露真实的情感。对于有很多有趣生活积累的同学,故事本身很有趣,也有生活感悟,但是因为语言表述等问题,不能写得很精彩,就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写作技巧。更要让学生多看、多学习,甚至是模仿优秀文章的叙述模式,表达技巧等,“勤练习”。“想象”和“写身边的事”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注重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的文章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但“想象”也要基于现实、基于描写等,所以平时要让学生积累素材。对于某些文章,只写现实没有想象,那么文章就少了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写想象,没有现实做基础也会觉得很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②

对于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发掘,但九年级开好头,尤为关键,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跟学生一个好的开始,我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班级为七年级(3)(4)班,学生有87名,这些同学由小学六年级刚升入中学,由于有许多成绩较好的同学已选择了到外学习环境较好的学校去读书,所以余下的除个别同学成绩好些外,其余大多数基础较差,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男生对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故成绩难于跟上,加之刚升入初中,他们面临着由原来小学的二、三门科一下子增至7D8门科,学习任务加重,使得有些同学难于承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总目标:

1、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具体目标:

(一)、新课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二)、本学期教学预期目标:

能写出适量的教学反思,能对一学期围绕学生如何适应中学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如何激发学生书写文字进行总结。争取期末统考成绩能有预期的成绩。

三、教材内容:

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文四至五篇,可根据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需要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是探索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四、教学策略:

(一)、教师

1、认真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独立备课的能力,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2、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直观视觉上的效果,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撰写教学反思、论文。

3、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布置和批改因人而异,兼顾学生不同特点,做好每单元的测评工作,及时反馈,纠正不足。加强培优补差,提高学习成绩。

4、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5、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6、课外辅导:利用自习课、晚自习时间对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7、加强指导和督促,让学生养成如何预习课文,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学习、如何抓住学习重点等。

8、每周用一至二节课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进行辅导。

9、加强汉语拼音,字、词、句的教学,有效提高文字功底。

10、对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人物感兴趣,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

11、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

1、发挥优生优势,带动差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引导差生多学习,多复习,在基础掌握上下功夫。

3、鼓励优生创新思维,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下功夫。

4、加强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勤读课外书,勤动手动笔,养成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5、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出端正、整洁的汉字。

作为老师,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让他们找回自信,常鼓励他们。上课常提问他们懂的问题,下课多与他们交往,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好伙伴,对于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我们做他们的工作要有耐心。对于他们主要引导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当前新课改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即提高他们的素质,又提高他们的成绩,在提高应试能力与课改之间达到了平衡点。

新一轮的七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初一级五位语文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 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 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 讨论会,朗诵比赛。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 、《优秀作业展》、《文学阁》等栏 目。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个别班建立了语文学习成长袋。

在尝试性的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感到一些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笔者不揣谫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现在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直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一起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初中语文最低限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例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DD“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两篇

【一】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华华)

摘要:随着国家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出新的教学措施和建议,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不能一味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还应该遵循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较差,所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1]。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话语,不要一味的讲解课文的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应该从课文的内容中引申出来一些让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教师和家长,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简单的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觉的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哪怕是漫画,让他们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并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语文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凸显学生的学习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可能会在一整天的学习中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整节课的内容和时间。根据有关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会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接受知识最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过渡,把重点的知识放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整个课堂特别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运用巧妙的语言或是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听讲,造成他们听觉性疲劳[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显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把握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曜文.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4,(14):170.

[2]王卫莲.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学周刊,2011,(09):41.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论文

作为一名要强、上进的语文教师,打造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她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让我拥有了数不清的教学惊喜和遗憾,回顾每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反思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我很自然地为“参加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参赛作品”拟下“力求完美,打造成功教学“的题目。在实践打造成功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感悟到成功教学的灵魂所在――力求完美。现在,我将以文字为载体,再次回顾一下我的教学历程,对自己教学中呈现的一个个成功和惊喜做一下深入反思。

一、备课环节力求完美

在备课时我不仅仅凭借教科书,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查找相关资料,认真观摩网络上的优秀课例、优秀视频,注重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但不会照搬,我会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在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差,缺乏耐性,课上注意力不集等现状,我精心设计导入,努力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截取了一段‘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欣赏,鲜活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课堂效应超出我的预期,惊喜之程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是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来。

二、精心打造每个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是这一颗颗明珠串成了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细节也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服务的,正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打造每一个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育行为,并不断完善。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课时,我特意打造了朗读和赏析人物这两个环节。朗读环节让学生从身份、事件本身角度去揣摩朗读语气,还以小组形式采用分角色朗读竞赛法,让学生读出感情甚至读出感悟进而认知文中人物,以此达到把握文章、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三个画面:樊哙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来品析。结果课堂呈现出不常有的热闹氛围。有些学生的毛遂自荐更让我刮目相看,教学目标不仅达成,还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赏析人物环节的打造上,注重让学生从语言、动作、服饰、神态、场景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还特意组织学生表演了课本剧,致使教学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的惊喜让我又一次体味到作为一名教师的`甘甜。

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自立、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已学定教,因人施教,要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但也不忽视独立思考,只所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放任自流,是因为教师如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适时的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航人。而合作学习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点缀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呢?执教《祝福》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留意这一问题,读完文本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指导读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在探究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荆轲,行刺结果为什么会失败?通过问题探讨,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但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真正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成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堂。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肤浅见解。当然,影响打造成功课堂的因素还很多,如:教师的亲和力、及时阳光的评价语、真诚的鼓励等也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打造成功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今后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以弥补自己教学中不足,同时也会会一直朝着打造成功课堂这个方向努力,使语文课堂这一育人的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时下,语文课堂不实的表现,一是太注重课堂的包装,造成虚假的美丽。PPT、音像、音乐……课堂五光十色。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教师独立钻研文本,使学生目迷五色,使语文失去魅力。二是太注重方法技巧,造成虚假繁荣。讨论、表演、答辩、实验……方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它应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的。武功深厚者随意出招,都使人难以招架,它靠的是“内功”而非各种“招数”。方法技巧永远是次要的。太注重方法技巧,犹如不在玉石的实体上雕琢,而在玉石的影子里舞刀一样,阅读只能滑行于表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包装上,放在方法技巧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细读。教师与文本若即若离,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文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动辄拓展,盲目迁移。虽有解读,但开挖不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自己的解读体会,只会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回答,自然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智慧之语,只会说些套话、大话、胡话。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才能摆脱浮躁的包装课、技术课,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使课堂充满语言的芳香。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目的锁在阅读教学上,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细读指向言语。它要求教师“在场”,即教师细读先行,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主动的富有创意的构建文本意义。

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和水准的潜规则。”作家余华也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受,那基本等于没读。”细读,既要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逐字逐句的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教师要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处,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是细读的常用方法。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语言的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风景的绝美之境。《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的',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探究后发现,“沉淀”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不是未来的、表面的,“梦”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上《最后一课》,发现文章既写小弗朗士的细心、专心,但又写了大量似乎“分心”的内容,这不矛盾吗?如何理解“分心”的内容?如何看待“分心”与“专心”的矛盾?通过细读,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描写“分心”的内容,真实合理。最后一课了,他上课时心情悲痛、懊悔,看到字帖,想到国旗,听到鸽子叫,讽刺布鲁士士兵,看到先生坐在椅子里想象先生四十年的情感,听到后排座位上读书声的古怪,想笑又难过……这些内容符合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的特点,符合课堂的真实情况,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表现了小弗朗士的觉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和他的爱国热情。在“分心”与“专心”是否矛盾这一点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分心”的内容,不影响他的“专心”。专心,并不是什么事都不想、不看、不听才叫专心,并不是整个半天只想一件事才叫专心,专心有个时间段。他练字时是专心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只是在其间隙,“每次抬起头来”才看到、想到,这学习间隙的“分心”,显然不能说他上课分心了。对这一点,做学生的都有体会。同样,如听到赫叟老头的古怪之声,想笑又难过,也非分心。我们不能说,他什么也没听到才叫专心呀……

善于比较,是文本细读的便捷之道。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得好坏,可以在比较中得到最直观地展现。“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乌伸斯基)。教柳永的《雨霖铃》,将课本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言叮咛”。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千叮咛万嘱咐,是妈妈嘱咐离家远行的儿子,表现的是母子情深,“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才是恋人的离别情景,情到深处,大爱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原文是“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选入课文,则将“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一句删去了。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文删去是否恰当。学生认为不应删去,“浮名”与前文的“美誉”照应,“精修细研”又与下文“埋头工作”相呼应。加入这一句,上下文更顺畅,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又如《边城》,课文中“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完成任务了”。有的版本则是这样的:“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语言的优劣。

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何不说成“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回乡偶书》中,明明是回家,为何要说“回乡”?又如,《再别康桥》中,康桥即剑桥,改成剑桥好不好?引导学生从读音上、给人的想象上进行比较。学生领会:读音上“康桥”两字平和温顺,“剑桥”则尖利起伏;想象上,剑桥给人尖硬锋利刚硬之感。全文的基调则是柔、软、轻、悄的,“康桥”一词与柔软的基调一致。又如把“金柳”比作“新娘”是一个远距而异质的美喻,为何要比作“新娘”?通过细读,学生明白,“新娘”柔美婀娜是美的,披着夕阳这一金色婚纱的新娘则更美,朦胧的水中“艳影”更是美乎其美,美得让我心头荡漾。“新娘”一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柳树之美,康桥之美,作者对康桥的由衷喜爱之情。再别康桥犹如再别新娘,作者的内心依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边城》中“空气中,……,还有各种甲虫类的气味”这句描写,前无古人,真实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言:“翠翠家住在两山旁,山上多竹篁、草木,山旁有溪水,这环境是真实的”;“下文‘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一句则是直接证明了空气中有甲虫了气味的真实性”;“文中一处细节描写:‘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这一句,也是直接的证明,而且“一匹”这一量词,给人的感觉,萤火虫又大又肥,这是山水滋养的结果”;“文中还写了动物,如山头黄麂,写了鸟类,如雀子、杜鹃,草莺,这是与甲虫类和谐共生的一个真实环境,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充满野趣的美丽图景”;“我明白,文中人物的美好人性,也有赖于这一和谐、自然真实的环境,这一环境培育了美好人性” ……

经典,在细读中诞生,精彩,在细读中诞生。

进入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两边风景就美,旁有一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可以作为生活的一种态度,要细细品味生活。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惟其如此,才有课堂的实效,才能使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

浅谈语文教学法(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的车轮承载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得熟、考得好的层面上,而是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开手,让学生大胆的说、大胆的想、大胆的做,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限定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曾记得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j”,让学生回答“你想到了什么?”当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时都暗自发笑,觉得这个题目也太简单了吧。学生们几乎都无需思考,纷纷自信的举手回答:有的说这条曲线像大海中的波涛,有的说这条曲线他想到了房檐,还有人说这条曲线像方便面的……其答案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除了这些之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类似的事物吗?大家随意想,只要不脱离条件即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顿时鸦雀无声,都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之中。几分钟后,有人踊跃的举起了手说:“我觉得它像一条蛇。”又有人紧跟其后:“我觉得他像一条绳子”……此时,学生激情高涨,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节课,由于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问题,学生主动性比较强,再加上适时的指导、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还记得有一则报道,写的是一位同学的母亲上告幼儿园的老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的事实。她说,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好比剪断了一只在大池塘中游动的天鹅的双翅,尽管环境宽松,但它已无翅翼,如何能飞?一个幼童不应该交给他“o”是个英文字母,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老师不教,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现在教师教了,孩子的思维就被限定了,他现在只知道“o”是个英文字母。乍一看,这位母亲似乎是无理取闹,可你若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的教师在太多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框定学生的思维。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发言的权利。教师只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能学生学习的替身。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充分的发挥,灵感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闪现的。过分严肃的师生关系和死板的教学气氛是教学中的大忌。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才会行之有效。于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就变得至关重要。就像第一个例子了里面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他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快乐的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懂得:事物的答案是多元化的,不止一个。例子中的老师要还注意到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深入探究,发现事实,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提倡的教学,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效果。我们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会创造辉煌的业绩,把教育事业推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将它批判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它有它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失误在于总是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与此不符的答案就是不对的,此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思维上的呆板。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关注教学的接受者--学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只是一味的讲解、传授,将知识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也往往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消化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谈不上灵活运用。由于缺乏兴趣,学生根本不想学,学习没有实效。若不改变这种现状的话,长此下去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就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的精神,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工作确保成效。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对现代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异常是对教师的教学本事和教学手段有着更高的要求,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式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速度。特制定地方课程计划:

一、总体目标

1、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我融入到团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礼貌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我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二、科学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实施原则

1、教学资料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资料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

三、各部分时间安排

安全教育:六课时

爱国教育:六课时

公民道德教育:四课时

法制教育:四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六课时

《地方课程》教学提议

一、安全教育

1、了解乘坐交通工具和电梯的一些基本知识。明白不乘坐超载车船的道理,重视尝试性、模枋性实践活动的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教学中应重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安全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安全知识的同时,重视具体方法的教学和讨论,重视尝试性、模仿性实践活动的组织。

3、明白游泳、放风筝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收集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户外活动的安全知识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

4、经过学生收集触电、煤气中毒、火灾等灾难性一些案例,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提高学生防护自救本事。

5、使学生初步适应现代生活,在教学中拓展教材,应注意与相关的课程、活动的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6、经过剖析、互评平时饮食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吃的安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道理,构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一些讨论。

二、爱国教育

1、经过学习有关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感受他们为国为民自强不息、英勇不屈的精神。教学中结合班队活动、观看影像资料、故事会、演讲会、读书会等形式活动,鼓励他们爱学习,培养长大报效国家意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经过故事交流、资料搜集、小组讨论了解王羲之、王献之、王冕等勤奋好学、敢于创新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3、介绍人物的教学资料,要以“故事”为主要依托,运用教材和其他资源中的生动形象的“事”来感悟人物的“德”。

要以图片资料的展示为线索,忌枯燥的课文阅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专题式为主,兼有穿插式、课外活动式等;

三、公民道德教育

1、联系电视、报刊上一些事例,与青少年相关的一些案例(指发生在我们周围,尤其是本省安例),有针对性地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千万避免纯理论说教。

2、注重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落实。要在实践中强化道德体验和自觉习惯的逐步构成。利用班队活动课、趣味性游戏活动将德育渗透进去。

3、教学中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结合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采用活动式对话、小故事、辨论式、情景设计活动等教学方式。

4、经过故事、情景设计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明白做人诚实的重要性,懂得说到做到、言出必行。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思考诚实这一做人的基本品质问题。

四、法制教育

1、经过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寻访、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职责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发挥学生的信息收集本事,如回忆自我明白的环保事件,交流收集到的环保资料,介绍自我明白的珍稀濒危动物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进取性。

2、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采用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能够辨别是非,正确选择。学会自省自律。

五、心理健康教育

1、采用谈话式、赏式教育法让学生了解人的内在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消除自卑心理。学会说不,学会开放自我、表露自我,增强自信心。

悦纳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长处。

2、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方面,如能够用小组讨论、情景设计活动、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促进自身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

3、了解友谊的意义,并学习如何交朋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一样的方法开展与同学、教师的交往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帮忙同学想办法解决,让自我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教学中要采用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情景设计以探讨要成为他人的好朋友应具备哪些品质。

4、搜集一些生命构成过程中的图片,经过调查、情境体验、回忆、模枋、照片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自我的成长过程。感悟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懂得要心存感激,学会关心父母。

六、体育与保健教育

1、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要注重实践、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强化情感、态度和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

在游戏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如观看一些运动录像片,让学生从中观察到有哪些不安全因素,明白运动与比赛要注意的事项、了解哪些体育活动不适宜儿童参加。可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2、明白处理一般轻微擦伤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

在教学中应把握适当的深度,突出应用性和常规性资料的介绍,以帮忙学生构成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模式。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讲解、模仿、自学、讨论、合作、等多种方式,构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新课程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课程目标。

七、国防教育

1、经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我国解放军演变历史的情景,教学中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2、经过查阅资料,搜集英雄保卫祖国的故事等形式,了解我国解放军演变历史的情景;让学生丰富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不仅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深化认识。

2.教学时,要发挥图片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要发掘身边拥护解放军、苦练卫国本领的实例,让学生经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资料,拉近与教材知识的距离,进一步了解教材的要求。

教师学期计划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七(一)班和七(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提前到校,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批阅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同事以诚相待,谦虚谨慎;对领导尊敬有加,领命不误;对学生关心爱护,教书育人。教学成绩是明显的: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考试平均分明显高于其它科目。总结本学期的工作,我有如下体会:

一、为师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我家离学校较远,而且有一段路不大好走,但我从来没有迟到过。我坚持每天提前到校,到校后我立即进入教室,查看学生情况,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我总是上课前提前进班,准时下课,从不拖堂。在学生面前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说脏话,也从不讽刺学生。叶老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我努力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作表率。

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让学生爱学,要时时处处替学生设想

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替学生设想,只从主观设想出发,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失败。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必须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讲,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来理解文本。

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询问,或查看,以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补缺补差。我极力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因而学生上我的课一般不会感到累。我很注意让课堂节奏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心是不平静的,这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的做法是:①提前进班;②把任务写在黑板上;③对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说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上课十分钟左右,学生的心平静了下来,进入学习的黄金阶段,这时我便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以典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这中间我注意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从不一讲到底,也不会总是让学生讨论。总之,教师、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语言的感悟。临近下课时,学生有些疲惫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三、语文课要常备不懈

我常常想,为什么语文教师这么辛苦,可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还是这么差?归根结底还是与教师本身的教学功底有关。想想我们一般的备课过程吧:翻开几本资料,什么《教学参考》、《教材全解》、《参考教案》……互相对照着看,一篇课文要读好几遍,有时碰到疑难之处,还要上网查询一番。试想,如果我们和学生们一样,同样面对完全陌生的课文,我们会读懂到什么程度,我们比学生又能多理解多少。语文课不同于数学课,我相信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看数学课本,里面的内容全都懂。语文则不同,哪个语文教师敢说他对课文完全理解、没有一点问题了?语文课包罗万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课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哪个语文教师也不敢说他完全不需要备课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有一项比其它科目教师还要麻烦些的任务:课要常备不懈,不但要备课内的东西,还要备课外的东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外书要常读,日记要勤写,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惜的是,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觉得惭愧。

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教学进度把握不太好,复习时间较短。这可能跟一些自读课占用课时过多有关。有时学生写作业也占用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时间。

二、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二、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三、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四、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学期的收尾工作,回想这一学期一路走过来,就像五味瓶,但体会收获却很多。一学期来,我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且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教师工作正好一年时间,体会颇多。第一次接触初中语文的教学,专业不对口,对语文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还对待加强、提高。也许要上好一节课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对我而言,却并非易事。对课文不熟悉,知识的有限,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仔细地去吃透每一篇课文。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

除了熟悉教材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名著和学校订阅的《新青年》教学杂志。如我看的高尔基的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有很大的收获,对我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新青年》杂志,都是教师们发表的论文,从中我了解他们的教学心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及他们所取得我各种成绩,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帮助。

二、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每备一节课,我都会认真的翻看《教学参考》、《教材全解》、《参考教案》,深怕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误,而影响到学生。

备每一节课之前,我都在想,这节课要应该怎么去上课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班中几乎有一半同学是不学习的,但有时看到其他女同学学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或是读诗的时候,他们也忍不住拿起课文跟着一起读书。印象最深的是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时候:因为在教室时上课,没有朗读示范听。我便想办法和一位老师借了MP3和音响,拿到教室去。因为是第一次拿MP3和音响去教室上课,同学们的兴趣都比较高,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睡觉,一部分在开小差。听完一遍朗读后,大家都争着要朗读。这一首优美柔情的诗歌,使同学们深深的受到了感染。“轻轻的我走了,正好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伴随着同学们轻轻的读书声,教室里说话的同学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当声音落在“不带走一片云彩”后,教室里听不到任何的声音(这里班里极少有的安静),这时的教室鸦雀无声,好像都容入了徐志摩的这种境界当中,深怕声音大点就会破坏这咱“轻轻的、悄悄的'”气氛。

当你对一篇课文理解透彻了,那么课上起来很顺手,也觉得容易多了。

三、把握好“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少是因为单纯的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感兴趣,而是来自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喜欢了你这位老师,就喜欢上你所教学的学科。学生有时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老师,这节要不是你的课我们早就想睡觉了。”所以,这一观点我深有感悟。

这一学期,我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平时和学生拉近距离,课堂上依旧是师生,便课下就“随便”多了。和学生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做饭,一起拉家赏上,这让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别和学生走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近了,在课堂上他们也就随便起来。七(5)班的同学有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这种的情况,因为和他们走得近,课堂上他们很随意,上课随便换座位,老师走进教室了还在吵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就在反思,这是我没有威信吗?他们不怕我吗?结果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注意了和学生拉开距离,但依旧当一个他们喜欢的老师。

这样下来,课堂的纪律好多了,课也容易上了。这一方法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显著,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依然无兴趣。

四、写日记,心灵的沟通

虽然学校没有要求要学生写周记。但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把他们不敢当面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同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老师再恰当的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开始的时候要求每个周都要写一篇,到最后形成了习惯之后采用自愿的形式,想写的同学就写,不想写的同学可以不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走有生活和学习的误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这也是我请假回家之后,学生每天都打电话叫我早点回校的原因。

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不是很到位。由于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有限,学生课外能查阅的资料有限,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得不从简了。

二、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二、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三、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四、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学期以来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去完成我的教学任务,虽不是尽善尽美,但也自问无愧于学校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在这个意义上,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我认真总结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大胆进行课堂创新。

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和情感,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就要准确把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对作品感知的自主性,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丰富训练方式,培养学语文运用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丰富多彩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跟上时代、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一是夯实基础。凡是遇见的生字务必勤加练习,做到字字工整。词语循环听写,做到随手拾来。优美的句子文章勤加背诵,做到烂熟于心;二是扩大积累。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篇名作;三是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四是作文训练。鼓励学生多写,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经常给予肯定和赞美,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常言道:“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孩子的心。”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学生信任你、喜欢你,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了。

四、引导学生自己订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

五、注意自我的进步与修养的提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并经常上网查询,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向优秀教师看齐,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同事搞好关系。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总之,本学期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学期的收尾工作,回想这一学期一路走过来,就像五味瓶,但体会收获却很多。一学期来,我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且经常尝试三大名校的新的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每节课吃透课文熟悉教材,掌握知识要点,认真仔细地去吃透每一篇课文达到教学成果。多数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每备一节课,我都会认真的翻看《教学参考》。备每一节课之前,我都在想,这节课要应该怎么去上课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印象最深的是教《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这是一篇童话,很多同学在小时候已经读过、看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学生肯定就会觉得无趣。于根据自己掌握资料的多少来讲课。当我将这一项作业布置下去的时候,学生都很感兴趣,周一来上课时,看到学生桌子上都有着一份资料,个个都跃跃欲试。在这堂课的过程中,学生还组织了小品表演,把课本上的内容搬到了现实中来。在这堂课当中,学生是主角,他们有时甚至比老师要讲得好,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我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把握好“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少是因为单纯的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感兴趣,而是来自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喜欢了你这位老师,就喜欢上你所教学的学科。学生有时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老师,这节要不是你的课我们早就想睡觉了。”所以,这一观点我深有感悟。

这一学期,我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平时和学生拉近距离,课堂上依旧是师生,便课下就“随便”多了。和学生一起聊天,一起拉家常上,这让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别和学生走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下来,课堂的纪律好多了,课也容易上了。这一方法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显著,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依然无兴趣。

四、写日记,心灵的沟通

我每周都要求学生写日记,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把他们不敢当面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同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老师再恰当的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样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走有生活和学习的误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

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会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