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比赛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
- 文档
- 2024-09-08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析教学比赛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本文共18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教学比赛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教学比赛
论文摘要:根据“领会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对教学与比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如何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方向的主流,为推动和适应民族地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
一、“领会教学法”教学的核心内容
“领会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规则和裁判法。通过领会教学,以“比赛”过渡到“技巧演示”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效果。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学生对教学比赛有极大的热情,利用好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对搞好教学工作非常有利。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强调比赛必须要有基本技术,战术作保证,并且要掌握基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参加比赛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一次成功的助攻、快攻、三分远投和运球过人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并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4·3%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促进他们学习基本技术,这是教师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最好时机。
(三)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的战术配合。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学生通过配合完成一次攻防战术并获得成功,这其中的乐趣是仅靠个人能力获得局部成功无法比拟的。通过集体配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教学比赛充满了乐趣。.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5·7%的学生认为,比赛有助于他们对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战术练习的跑位、传球是基本固定的,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深刻体会掌握跑位、传球时机的重要性,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战术进行配合,什么时候起动、什么时候运球、什么时候传球及如何跑位等是进行成功战术配合的.核心,仅依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在比赛中去实践、去领会、去掌握。
(四)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本文研究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打过篮球,更不用说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对规则和裁判法了解的并不多。实践已经证明,8学时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只有通过比赛和裁判实习,结合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三、教学比赛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篮球教学比赛只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并渴望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比赛分析能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学比赛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比赛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篮球教学比赛的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这三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下次课的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比赛分析必须围绕教学进行。
(二)教学比赛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必须在比赛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和指导所学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
(三)教学比赛能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和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还必须掌握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篮球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仅仅依靠有限的课时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也无法在一、二次教学课中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必须进行课外练习。在教学课中,教师不但要会讲解、示范,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使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1·4%的同学认为教学比赛能促使他们去进行课外练习,利用学生对教学比赛的积极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练习作业,使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基本掌握脚步移动,双手胸前传球、罚球、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跳投技术、行进间不同方法的投篮技术,掌握和理解两三人之间的局部战术配合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教学比赛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议。在篮球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技术动作原理和战术配合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赛来领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裘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冯天哲,余舒.养花解疑10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孙可群,张应麟,龙雅宜,等.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4]陈俊愉,刘佩.园林花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
[5]周兴民,王质彬.青海植被[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摘要:个人的品行、修养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个人的名片, 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德行的重要任务。结合高校学生实际, 阐述了将教育叙事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从教师主体叙事、学生主体叙事及第三方叙事等方面, 积极探索教育叙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新思路, 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叙事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主体叙事; 学生主体叙事; 第三方叙事;
0 引言
叙事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起源较早。法国叙事学专家热奈特非常明确地指出:“正如叙事的存在源远流长一样, 对叙事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古远的年代”[1]。教育叙事作为由教育叙事主体讲述教育生活中事件的活动[2], 不是简单罗列细枝末节, 也不是单纯讲故事, 而是在秉承真实性、情境性的基础上, 使人反思, 使人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叙事法用于德育工作, 以德行引领德行, 用道德的方式来培养道德。
1 教育叙事的内涵及特征
1.1 教育叙事的内涵
叙事即讲故事, 经常用于文学创作中。教育叙事即讲与教育有关的故事, 需要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重新整理、重新审视, 重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使被试者与叙事主体感同身受, 共同发现教育故事中显现的不平凡的教育意义。教育叙事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 它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 为了揭示某些教育规律。教育叙事的内在结构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叙事主体, 也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实施陈述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教育叙事客体, 即通常所说的叙事题材, 包括原声事件、意识事件及视听和文本事件。
1.2 教育叙事的特征
1.2.1 微型性
教育叙事与一般叙事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教育叙事是微型的, 事件涉及的人物不宜过多, 最多5人即可;事件要简明, 过程情节要集中, 不能冗繁拖沓, 要直截了当地说明想要表达的道理;叙述字数最多千余字。教育叙事虽属微型, 但也要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 涵盖主要元素, 做出完整的表述。
1.2.2 建构性
叙事主体所表述的事件应真实可信, 通过主体的情感流露、生动表达, 让被试者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双方都获得感悟的效果。在建构方式上, 教育叙事多采用实构型, 为了使叙述更加生动、逼真, 也可加入少量虚构手法来表达自我美化性或自我辩解性的叙事部分, 但叙事整体要以真实情形居多。在建构方法上, 可采用缩略法或扩展法, 但无论是想使情节更简单, 还是想使叙述更丰富, 都要注意突出主要过程、主要人物和主要环节, 切不可冗繁复杂。在建构过程上, 教师需要将生活中杂乱无章、细枝末节的琐事, 从无序到有序, 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总结, 继而合理穿插到教学知识点中, 呈现在学生面前。
1.2.3 反思性
反思行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通过反思, 人们才能有所感悟、有所进步。教育叙事的每一事件都可能包含多重价值, 需要学生从多重角度去分析、体会, 从而勇敢地提出多种看法。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 就会导致情感的升华、知识的交织、德行的领悟等等, 而这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境界都是一种提高。但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当听众, 反思之后一定要有所行动。听到具体叙事事件时, 要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 找出自己的欠缺之处, 并思考今后应该如何改变或提高, 要付诸行动, 有的放矢, 使反思的效果落到实处。
2.1 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部分概念抽象、晦涩难懂。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久而久之, 很多学生一听到德育、政治理论等话题就会感觉枯燥甚至反感, 将政治教学视为说教, 认为学不学政治理论无关紧要, 继而放松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教育人、塑造人。人的`品行、修养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个人名片, 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业, 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高校必须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3]。通过叙事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将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从知识性转向本源生活, 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将学生的意见整理归类后, 进行评价反馈,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达到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的。教育叙事不仅是叙事主体讲述具体事件的活动, 也是提升主体和客体德行的活动[3]。
2.2 教学本质要回归素质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立意识较差, 受压能力弱, 责任心不强。高校学生因求职、人际交往、健康、家庭、恋情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自杀、他杀事件屡见不鲜。数据显示, 中国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3%~5%, 也就是说, 每1万名高校学生中, 就有300~500名患抑郁症, 其中一部分容易发生自杀或他杀行为[4]。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技能、性格调适状态等诸多因素, 都是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 还要让他们获取教师授课内容以外的东西, 如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思想品质、缜密的思维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等[5], 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回归素质教育。
3 教育叙事主体的叙事方法探索
3.1 教育叙事客体
教育叙事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选择教育故事, 描述关键事件, 反思与意义诠释。一个好的教育故事具有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故教师如何选择教育故事尤为重要。教育故事应该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1) 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用事实说话才能引起共鸣, 切忌虚构和杜撰。 (2) 应具有典型性, 从平凡大众的生活事件中提取典型的矛盾冲突。这样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教师应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 从生活实例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故事, 提炼事件的关键节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其中的人物及情节、矛盾, 并积极讨论, 展开思想批判, 提出应对策略, 继而顿悟、反思自己的行为, 提升思想高度。
3.2 教育叙事主体的叙事方法
3.2.1 教师主体叙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通常需要以教师为叙事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对教学效果起重要作用。教师如何更好地以德引德,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独到且有启示的见解。如我国学者李辽[6]设计的“移情训练系列法”, 主要从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四个方面来把握。他要求叙事主体通过回忆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 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与学生分享, 被试者要假定涉入情境之中, 去体验当事人的感受。教师作为叙事主体, 要积极引导被试者, 将被试者带入既定情境中, 使其切身体会其中的情感。另外, 教师可要求被试者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 并从中选取较为贴切的进行讲评、分析,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 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关内容时, 可设置以下问题: (1) 在生活中你是怎样看待残疾人的?当他们因腿脚不便而遭到嘲笑时, 你会漠视或是绕道离开吗? (2) 你经历过哪些挫折?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你的态度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 引入教师主体叙事, 继而进行学生讨论, 最后进行教师评析。讲授与理想、信念相关的内容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你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并作主题发言。学生的反应可能会较杂乱, 如有的学生支支吾吾不敢说, 有的直接说没有理想或有理想也实现不了, 有的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或盲目从众。这时教师可不必着急要答案, 而是先和他们分享一则故事:
我想当演说家
有次课堂上, 我让学生谈理想, 有个学生小声说道:“我想当演说家。”“为什么呢?”我很有兴趣地问。他支支吾吾地说道:“不为什么!”我意识到这个学生说话时方言很重, 吐字不太清晰。班里学生都笑道:“哈哈!英语老师昨天还让他读20遍单词呢!”“他是大舌头!”
听了学生的话, 我为之一震。在学生的内心, 是多么在意老师的评价和惩罚。我当众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大胆和自信, 并希望他能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发扬这种方言优势。课后, 我们通过沟通和交流, 帮他找回信心, 并找到实现理想的方向。学生也很努力, 从那以后积极学习普通话, 并通过了学校广播社的选拔, 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播音员。播音社还专门开辟了用山东方言讲笑话的小专栏, 而每天的这1分钟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时间。
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 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学生说得好坏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教师需要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受, 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主体叙事能够通过情感体验, 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 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拥有完善的人格, 成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合格公民。
3.2.2 学生主体叙事
叙事主体是学生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情感换位的方法, 通过叙事来发现自我, 从而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人格、身份和价值观念。学生主体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尤其是印象最为深刻、持久的内容, 能够引发大部分深有感触的学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优化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作为叙事主体时, 教师必须适当引导, 以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 在讲授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部分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从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等方面, 引导学生叙述生活中实际遇到的案例。如下面这则案例: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 她站起来后一直沉默, 满脸通红, 并向教师流露出请求坐下的眼神。教师细细观察后发现, 她就是班里同学经常说的小胖妞, 便更加积极地鼓励她说说生活中的亲身经历, 与和谐相关即可。教师的真诚打动了这名学生, 她终于开口了, 她的回答令人难以忘怀:
请给我自信
我生下来就很胖, 吃的也多, 干什么都很慢, 身边的好朋友也很少, 而且也从来不敢在学校洗澡。我试着少吃饭、锻炼, 但都没有成功减肥。班里的同学叫我大粗腿、大胖妞, 我也都微笑着接受。老师想让我自信起来, 就让我当化学课代表, 我也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 里面有一篇文章, 说的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女孩很害怕上一节英语课, 因为在这节课上要学一个新单词“lame” (瘸的, 跛的, 残废的) , 她害怕被同学嘲笑。但最后老师没有教这个单词, 同学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读出来, 她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很多年后她才知道, 原来是老师上课前借故让她去办公室拿备课本, 趁着这个空当先带其他学生学习了这个单词, 并让大家不要在她的面前读。我也希望能够这样。
教师这时顺势启发学生们:我们总是喜欢从缺点出发去给他人起外号, 为什么不尝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呢?
3.2.3 第三方主体叙事
第三方叙事主体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采用专家、名人、顾问等讲座形式, 就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问题、文化问题或某专题展开探讨, 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受年龄限制, 涉世经验较浅, 通过聆听专家、名人或榜样的观点和见解, 感受他们的经历, 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勇气和信心, 学习好的研究方法, 甚至对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三方叙事鼓励叙事主体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叙述,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叙事过程中, 人们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共建性行为与他人建立联系[7]。在叙事过程中, 叙事者的生命感悟、精神体验被熔铸进去, 故事因而也就印上了故事人物的痕迹, 正如陶瓶身上模印着陶工的手纹[8], 每个叙事受体触碰了“手纹”后, 就会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便得以传播。
4 结语
教育叙事法有着手段简便、形式多样、自由度大等特点, 通过叙事型道德体验, 可达到育己育人的目的。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方法, 适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如果运用得当, 就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营造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氛围和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
[2]林德全.教育叙事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6.
[3]林德全.教育叙事价值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33-39.
[4]唐登华.约5%中国大学生患上抑郁症[N].重庆晨报, -11-28 (10) .
[5]郑小军.素质教育应回归基本和简单[J].出国与就业, 2009 (11) :114-115.
[6]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90, (1) :72-79.
[7]佴康, 付昌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叙事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 (6) :136-137.
[8][德]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 王斑, 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2008:100-103.
浅谈行动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商务策划》是很多经管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法在课程中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本文从变革授课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强调小组的分工与协作、多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丰富教学方式、制定科学的考评办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商务策划 行动导向法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重点,高职教育的理念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不仅补充了学生自身学历的不足,让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了就业之门,特别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了企业实践或顶岗与实习的机会,切实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本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有一技之长,为顺利进入社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认可度的有所增长,充分反映了高职教育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成果。
面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进一步落实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把这一任务抓好办实,是困扰很多高职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诸多产业的高速调整和结构改革,一些传统职业甚至消失了,而新的职业需求快速涌现,面对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现行的高职教育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适应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这是关系到很多高职院校生存的一个根本问题。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最终着眼点都终将落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层面上来。行动导向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方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涵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强调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方法重在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的互动,相互促进地学习氛围。
二、《商务策划》课程简介
《商务策划》是很多高职院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掌握商务组织策划、商务谈判策划、管理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商流和物流策划、行业活动策划等基本技能。这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课程,通过掌握商务策划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商务策划能力,能够高质量地制定商业计划书。
三、行动导向法在《商务策划》上的应用建议
根据《商务策划》的培养方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策划实务的操作水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学生的策划能力与水平:
(一)是变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变课堂讲授为主为模块化教学
具体实施中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商务策划》的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实际的岗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在课程设计中主要设计了公司的创立、市场调研、制定相关竞争战略、新产品策划方案设计、营销方案设计、商务策划的小组投标共6个模块。这种教学法是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考核,让他们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锻炼,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以商务策划方案的招标环节作为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商务策划》课程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一般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判断题、论述题,而案例分析、策划实务等题型因为耗时多,标答很难统一,使得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这种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是学生在考前几天苦学苦记、死记硬背,只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实际策划水平毫无用处。相当于一部分学生考完了就忘光了,课程学与没学区别不大。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建议以课程的商务策划的招标环节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实际用处,真正提高学生的商务策划的水平。
(三)强调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具体负责的项目,老师强调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
《商务策划》对学生综合策划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在实际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结合岗位的具体情况,教师应对所授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小组成员不超过6人为宜。例如在小组活动的市场调研模块的实地调研环节,小组应根据选定项目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调研。《市场调研与预测》这是一门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已经学过的课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小组的分工与配合是决定策划项目能否顺利是完成的关键。有的学生擅长做市场调研方案与问卷设计,有的学生亲和力强,擅于与人沟通就更适合做实地的调研和访问,有的学生擅于表格的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分工PPT或EXCEL处理。在小组分工中,教师应强调在学生分工的基础上,团队配合与协作,发挥每个人的最佳优势,达到整体效果最优的效果。让学生在团队的任务中不仅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模块任务,而且在过程体会自身价值与不足,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快速地进步。
(四)多门课程的融合,让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再失联,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操技能
《商务策划》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的策划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依赖这一门课程,而是应建立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与调研》《服务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所以要求授课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注重眼前效果,而忽视基本学科的培养,这时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先与相应学科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现状,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课程与课程的联系,综合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与水平。
(五)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行动导向法不是单一的一种授课方式 ,它应是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实操训练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手段,变成以安排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六)制定科学的小组成绩考评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常见的小组分工的方法并不是简单执行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可以发现,在一些小组中,积极的总是那幺几个同学,其他的同学只是坐享其成,似乎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与他们毫不相关,很多的小组准备工作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在小组汇报中,他们总是观众,如何调动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这部分不积极的同学也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去呢。笔者认为科学的小组考核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科学的小组考评制度要结合每门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设计与规划。例如在《商务策划》课程中,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拿出一套考核办法出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小组人员的组成怎幺样更利于配合、小组任务的开展如何细分成详细的步骤、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如何调动与量化考核、小组成员的分数平圴怎样避免分配不公等环节。笔者建议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导下,可以给予小组长一定的分配权,同时赋予小组成员一定的弹劾权。这项任务可以通过 制作“小组成绩分配表”来实现与完成,在“小组任务分配表”中,小组长给每一名小组成员写评语、要清楚地说出同学在小组任务中的优点与缺点,及下次需要进步事宜,然后根据小组的总分对成员进行分数的分配。同时每一名成员要在相应的表格中签字,以判断小组长有没有公平评价,如果小组长做事有纰漏,达到小组成员总量的三分之二统一认可时,可以行使弹劾权。通过评分权与弹劾权的赋予,让小组长各司其职,让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小组任务的实施中去。
四、小结
总之,行动导向法是现代高职教育中普遍推广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应结合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切实完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这一重要任务。
篮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已不仅仅满足于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并且希望通过中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各种运动的实用技巧与规范要领,提升学生参与各项运动的兴趣。篮球作为一项全民运动项目,学习门槛低,且具有超高的实用价值与教学意义,如果在教学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科学实施,将会为中学体育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篮球教学;中学体育;运用;实践
多年来,在中学篮球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对篮球技术动作的教学,把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提高学生的篮球比赛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虽然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集体性、竞争性与趣味性,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篮球本身,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需求,忽视了篮球运动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交往价值。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为了适应多元时代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创新、富有个性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在篮球教学总加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笔者将针对中学体育,浅谈篮球教学的运用与实践。
一、篮球教学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功能
1、文化传播的功能。众所周知,美国作为篮球发展的强国具有深厚的篮球文化,美国职业篮球赛也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比赛之一。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篮球的教学,也就起到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将美国的篮球文化引入中国,与本土的文化进行结合,一方面可以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展现个性,实现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利用新的文化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放松身心的功能。经历过篮球运动的人都知道,一场大汗淋漓的运动是对身体与精神的馈赠。尤其目前的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重,如果不能得以释放,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篮球就是一项极为放松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得以施展,并且在竞争中解放学生的天性,这样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是极大的满足,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3、磨砺精神的功能。在篮球运动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比如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永不言败的竞争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一笔重大的财富。面对着升学的压力,需要用这种精神来化解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师的领导下,正确合理地开展篮球运动就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精神,受益今后的.人生。
二、篮球教学的方针策略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在传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多偏重于篮球使用技巧与动作规范的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侧重于篮球本身。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却成了篮球教学中的陪衬。所以在今后的篮球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把学生作为第一发展对象,实现将篮球教学的教学成效服务于学生。笔者简要阐述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从“持球”到“移动”“传接球”“运球”再到“投篮”“上篮”,把教学过程进行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篮球的运动要领,而不把教学任务作为一项刻板的规定来实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这是使篮球教学成效最大化的基础工作。
2、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是采用先示例再练习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尽管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刻板、机械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在长远的教学中得以发展。教师要抓住新课改的机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出适应时代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形势下,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教学观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传统的单个动作的练习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实践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叉分组,在教学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实战演练,举行各小组的篮球对抗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及时地实践帮助学生对实际技巧的掌握。
3、注重合作学习的发展。篮球是一项集体的活动,仅仅只有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在教学中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也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合作学习的发展,不再是以往单一个体的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合作意识的树立,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与队友的默契配合。然而,合作学习并不是把学生分成几个简单的小组,任其自由训练,分组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特点,比如性格好强的学生与性格平和的学生作为搭档,磨合两个人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竞争的能力又不失冷静的头脑。再如,球技好的学生搭配球技一般的学生,学生之间更亲密的交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共同进步,相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学更有成效。最后再根据学习成果,进行五到六个人的分组,组成篮球小队进行对抗比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带动篮球小队夺取胜利,胜利之后的喜悦又激励学生继续深造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篮球教学的长远发展。总而言之,新课改时期的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顺应改革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学生能在体育教学中受益更多,成为新时期的可造之材,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仔细研究、大胆实践,找到篮球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良方,从而体现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炳坤.新课标下如何进行中学篮球教学改革[J].体育师友.(03)
[2]王剑锋.新课标下中学篮球教学的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31)
暗示教育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篮球教学暗示教育运用
摘要:如何在篮球教学中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研究发现运用暗示法强化思想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充分利用暗示和技战术两者的特点,可开发人脑无意识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潜能。暗示教学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发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直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位教师贯彻“教书育人”精神的天职。现今,存在着把“育人”的丰富内涵简单化倾向,在方法上采取“赤裸裸”灌输式的说教,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本文依据暗示学有关理论,结合篮球教学的特点,阐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暗示是强化思想教育的基础
1.暗示教育的机制
暗示学告诉我们,人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体,在情感的作用下,理智的心理活动进行得更敏感,更富有成效。人只在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处在最和谐状态时,活动才最顺畅、最有效。研究表明,即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态度动机结合,和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情绪、智能、意志及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由此可见暗示机制的本质就是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使受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观念的影响,进而产生某种行动。把暗示教育的规律运用于篮球教学,将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暗示教育的特点
(1)易接受性。暗示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在互相尊重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通过暗示来强化思想教育,较为符合学生要求自尊和独立的心理特点,易于接受。在篮球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暗示教育的易接受性,首先为学生创造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2)开发性。暗示教育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来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这种开发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快速而正确地掌握和领悟篮球的技巧。
(3)愉悦性。因为不愉快的事情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造成心理紧张或产生逆反心理,而暗示教育则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易于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游戏中进行篮球教学,学生能主动地去学,愉快地学。
(4)多面性。暗示教育影响的多方面性主要表现在暗示的方式上。它对心理的影响遍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多方面。它不仅相信理性的力量和有意识的能力,而且相信情感等多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力量,相信无意识的能力。
二、篮球教学特点
篮球的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思维与体力的结合。心理学认为使社会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和行为习性,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得到实现。篮球教学本身的一些特点为强化思想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教学环境的自由性
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学生站在篮球场上有如投身在广阔的天地,摆脱了教室的空间约束,自然产生心旷神怡之感。在这种环境中教学,学生心情舒畅,学习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赛场上千变万化,学生经常接受新异刺激,会心情愉快,兴趣浓厚,便于思想教育的知、情、意、行渗透到每个教学内容之中。
3.组织工作的复杂性
室外教学,外界干扰大,这些不利因素可能成为消极暗示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而且要能配合教师完成学习内容。另外,还需要加强师生及生生间的相互协作,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
4.技术教学的反复性
(1)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也是一种动力定型。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即形成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也是一种动力定型。
(3)学习复杂、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一次完全掌握,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学会。
(4)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克服了急于求成的心理,战胜了失败时产生的灰心、沮丧的情绪。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同时也构建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暗示强化思想教育方法
1.榜样和权威暗示
榜样暗示是通过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效应”来进行的。让学生和有名望的人或优秀的学生交谈,以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和声望,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情境暗示
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进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反应。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产生最佳的生活交际情境。高尚的情操和行为总是在无意识的生活情境中得到积累,经过引导可让无意识经验转化为有意识的经验。
3.课堂气氛暗示
暗示教学效果就是气氛作用的结果。团结、活泼、协作、和谐的气氛,学生会产生热爱集体的感情。同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师和蔼可亲,彼此互相关心、帮助,在这种文明的气氛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4.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应贯穿于整堂技术课的始终。学生在完不成某一动作而感到灰心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潜力很大,一定能够成功。”当学生感到疲劳而精神不振时,教师可以说:“你看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再加把劲,就成功了。”这种语言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难度动作,提高课堂效率。
5.艺术暗示
社会实践证明,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艺术不仅以理性逻辑方法,而且以感情手段产生影响,它能运用感情体验和丰富的联想,触发人们的.一种激情和向往。这就是心理的感染和暗示的机制,暗示效果主要来自色彩、韵律、节奏、语调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课堂的不同阶段与内容要求,选用适当的伴奏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将德育内容通过艺术的“载体”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6.自我暗示
一个人面临着挑战性任务时,如能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就能满怀信心地面对学习、生活,勤快做事,就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那么他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学生遇到难度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暗示,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篮球技术,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坚强、自信等健全的人格。
四、暗示强化思想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技术实践教学中运用暗示强化思想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丰富的情感输入给学生;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会使学生对教师也产生真挚的爱。
2.正确处理好“两个交流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思想教育的观点来看,在体育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技能是学生注意的中心,可称为“交流的第一水平”。而技术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教育性、教师的态度和语调、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及课堂气氛等则称为“交流的第二水平”。
3.掌握多种学科知识
要想正确运用暗示教育,科学地组织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只有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暗示的规律,创造出新颖的技巧和方法。
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可经常运用暗示法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促使学生较快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篮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勾占云等.论高校篮球运动员罚球心理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逻辑推理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文章围绕逻辑推理法,探讨其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践策略,具体包括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概念教学;利用逻辑推理法优化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利用逻辑推理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逻辑推理法;生物教学;生物学思维
逻辑推理法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形成与研究材料相关的概念,并因此作出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传统的逻辑推理通常包括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三种推理方法。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逻辑推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学中的概念主要是描述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概念推广到更多同类对象的研究中。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所学生物知识内容的概念,才能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就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的概念。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类比推理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对比、推理,从而使学生高效地完成生物学概念学习。类比推理是指研究的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有相似,通过对比推理得出他们也存在其他相似属性的推理过程。类比推理法从对个别对象的观察研究开始,再推及至更大范围的同类对象研究中,其推理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十分相似,因此教师可以将类比推理法融入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利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推理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二、利用逻辑推理法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学知识繁多且复杂、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难以理解和区分的知识内容,这一问题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而且导致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概括,进而优化其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知识开始分析,由此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推理过程。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根据所获得的材料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析、概括、整理,以此得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结论[2]。学生在这一推理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对所学知识框架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归纳推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可以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
三、利用逻辑推理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教师可以在生物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将逻辑推理法中的演绎推理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引导学生从生物现象出发进行推理,进而得出相关的知识概念或结论。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的现象或前提出发进行推导,由此得出具体的概念或结论的推理过程,这一推理过程十分严谨,教师可以将其用于生物计算问题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演绎推理了解所得生物知识结论的由来,这样他们就能对所推理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演绎推理进行生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逐渐形成生物学思维,学会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四、利用逻辑推理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逻辑推理法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某一生物对象,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进行研究,学生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所学过的生物理论知识,而且能在推理方法的引导下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探究中,进而完成实践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习时,要对学生的推理方法和过程进行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在推理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及时引导他们,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法学到更多科学、有用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好地完成生物课程学习,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物知识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逻辑推理法在生物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生物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教学时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也要学会将逻辑推理法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生物学知识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
参考文献:
[1]滕达.在生物计算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方法[J].考试周刊,(2):151.
[2]林艾芳,张锋.逻辑推理法在光合作用概念的达成和辨析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7,33(7):7-9.
初探比赛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赛 项目 体育课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半场三人制)、足球(小场地五人制)、排球(六人制)、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订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距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①比赛小组:根据制订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他的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②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工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在一节课中,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论文兴趣教学在自然实验课中的运用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要使小学生上好自然实验课,我认为首先必须针对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现就《大气压力》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
一、以“奇”激兴趣,引入新课题
我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
先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瓶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哗哗”全部流了出来。
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我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说“会”。
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结果杯里的水滴水没下。
同学们感到很“奇”,并且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大气压力”,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
二、质“疑”引导感知,拓展思维方式
质“疑”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观察比较中分析问题,获取知识。
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大气压力的方向,我拿出一个自制教具,即用两个透明且大小相同的塑料半球合为一个球体,在球上下左右开了几个小孔,把气球固定在球内的小孔上,然后从另一个小孔用注射器不断向外抽出空气,球内的小气球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就引导学生自己带着悬念和惊讶在实验中寻求答案。
学生对大气压力的学习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把事先准备的软塑料小瓶、纸条、注射器、橡皮帽等分发到各实验小组,讲清各种材料的实验方法,并要求他们在做完实验后,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第二,具体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有了明确的实验任务和目的,积极性更是高涨。
他们有的拿两张纸片放在嘴的上下或左右,用嘴吹,发现纸片不向两边分开,而是越吹纸靠得越近;有的学生将注射器推到底部,用橡皮堵住出口,把活塞向外拉,都拉得非常吃力。
改变注射器口的方向同样拉不动。
……经过学生实验和研讨,同学们对大气压力的存在、概念、大孝方向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三、以“巧”造悬念,增强求知欲
为了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实验接近尾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654年德国有位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两个中空铜半球合在一起,抽掉球内的空气。
两个铜半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用了16匹马分向两边拉,才把这两个铜半球拉开”。
我还告诉学生大气的压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很广泛,并希望他们注意观察,下次上课时每人举出3~5个实例来。
一堂课结束了,同学们既体验到了课堂学习的欢乐,又感到还有新的任务要完成,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意向,增强了他们探索自然知识的欲望。
语言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语言法是体育课堂中组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是否能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目的、内容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的示范、练习阶段,还是在业余体育训练中,都离不开语言法。
1.积极的组织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宣布本课的教学任务、目的、内容,合理地调动队伍,准确地示范讲解,练习中的辅导,分组轮换交替,技术、战术成绩的评定,各种教法的应用和整体性的配合,学生的心理、生理活动的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及小结等,都要依靠和借助语言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单靠漂亮的示范动作是很不够的,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才能借助语言法来实现其组织作用。
2.合理的媒介作用
2.1通过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对所要进行示范动作的形象化描述(用语言给所要示范的动作进行画像),在学生的脑海里首先再现出教师示范动作视觉形象,然后通过动作示范去加深运动的表象和记忆。
2.2讲解在练习的意义上可以说是练习法传授的一种形式。为了确保教师的示范形象成为学生在练习时的准确执行形象,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明确怎样去练习动作,完成运动,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加强什么,在自己的脑海里就会明显地再现动作的动觉形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由这种媒介,从一个教学方法转为另一种教法都是功能性的转换。它使教师的讲解具有直观的色彩,能积极、合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看和想,想和练密切地结合为一体。
3.必要的强化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没有视觉形象或是视觉形象模糊不清时,教师就需要再进行示范。而在示范之后,运用语言法,这不仅仅对学生所观察获得的视觉形象加以必要的.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视觉形象更加清晰,促进记忆的加深,对运动表象的形成起到了强化作用。在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再运用语言法,对学生所进行的动作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的肯定和评价,这又可以进一步强化练习中的运动形象,使学生的视觉成分更加清晰,更加巩固和完善。
4.完善的补充作用 教师示范之后,语言法能够弥补学生在观察示范时的不足,对进一步去调控学生在视觉形象形成的过程所存在的形象,起到充分的补充,并校正教师示范动作的形象,以及在示范动作结构本身上存在的弱点和弊端。以避免教师或学生在做正确动作中的失真,加强学生视觉形象的正确性、完整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在学生练习结束后,用语言还可以补充在课堂练习中的疏漏,或没有感知到的模模糊糊的动觉,使自己的运动形象更为完善和准确。这对于学生练习后,教师去分析学生在练中所执行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得到充分的消化和补充作用。语言法与其他教法构成了体育课堂中完整的教学方法。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加强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语言法的作用,才能有助于更好更合理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效。要想充分利用语言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那么,体育教师就必须从备课入手,注意选择所用语言的形式,讲求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课堂用语的标准,规范课堂教学术语,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规范性、艺术性和组织性。那种在体育课堂中想哪说哪,会做不会讲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它对传授知识的准确性起到干扰作用。要想提高语言法的运用,除熟练精通本专业外,还应该多读点文学方面的书,为丰富课堂用语奠定雄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自如流畅,恰当好处,才能达到更好地发挥语言法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探究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探究教学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探究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探究教学法可以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思考权、发言权、实践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探究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和完善人的目的。
第三,可以充分体现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体育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创新提供保证。
第四,通过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探究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不受教师过多要求的制约,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方法,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其次,可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
2.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过去“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失去的是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教学法所展示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地选择的余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教学法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的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一般的呈现方式是:①问题法。如怎样才能跳得高?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②讨论法。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判断,追根朔源,又能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探究的结果具有创新价值;③启发法、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4.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探究教学法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批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胆略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另外,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
三、探究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中学体育课运用探究方法对目前广大师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一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本着全面、易学、实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其次,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和内心需要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都很喜欢投篮,但命中率很低,于是,就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从中发现,出手角度、弧度、瞄准点、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下,体验投篮动作。如改变篮圈的高度,在地上放置铁环,让学生距铁环一定的高度,将球投进铁环,然后把铁环逐步升高,让学生在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协商,反复练习,最终较好地掌握了投篮的技术,提高了投篮的'命中率。
3.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探究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开,而放开并不是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放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收”要明确为什么要收,要注意收的时机,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强指导。因此,放要放得开,收要收得住,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那就失去了放的目的,也就无从谈及探究。
4.通过正确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可持续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即便有些学生体会不多,收获很少,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以极大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另外,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而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评价机制就是内部动机的发动机。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它具有较强的乐趣和较深的简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强引导。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要有充分地构想。
2.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纪律活而不乱,又要保证让学生放开。
3.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器材、设施资源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中应尽量发挥一种器材多种功能的作用。
4.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课前要反思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中要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课后要反思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效果。
论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提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重点阐述了表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作用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表扬法,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提供成败的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等。表扬应从爱护学生出发,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应用,加速教学进程。
关键字:体育教学 表扬法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1、引言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形成,受外部动机的影响很大。影响外部动机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表扬和批评。一般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重要手段,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要进行强化。实践证明,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通过褒奖鼓励去加强和巩固合乎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对学生的优育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学生,他们爱活动,特别是通过活动得到身心满足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一大特点。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知识缺乏了解,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较差,独立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体育中常常不能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在练习过程中化阶段时间较长。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十分注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渴望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能被教师发现并得到肯定,这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直接心理动因。教师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表扬的激励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表扬作用为教师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权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育能力的方法,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2.1、表扬具有确定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
表扬作为一种诱因和激励手段,可把各个体育实践序列间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助于构成完整泊体育实践过程。没有这种目标的联系性,体育实践往往会变得无定向,无目的。
2.2、表扬能提供成败的'信息,有利于学习检查自己进步情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这一语言手段,能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体育实践的结果和进步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从事体育学习的信心,增强努力的程度。因此表扬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2.3、表扬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以及高度的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它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2.4、表扬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中勇于“出风头”,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中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优点及时予以表扬,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会产生怕苦怕累等情绪。若教师首先用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祖国夺取巨大荣誉等事迹进行教育,再结合课中出现的学生中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就会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努力跑完全程,达到教学目的和炼身体的效果。
有时无声的表扬语言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作用也很大,如教师见到学生遵守纪律认真练习,相互帮助等良好表现时,向学生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进步,表现现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竖立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以示表扬等。这能起到甜润学生心田,激发练习积极性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成果,每一点进步,假如得到教师的认可,他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
2.5、表扬会引起学生之间竞争,有利于创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条件
这是因为适度的竞争有以下的心理意义:一是能促进学习将潜伏心态的动机变成活跃的起作用的有效动机,从而使个人目标明确化;二是能创造一种力争上游的条件,使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得到充分肯定;三是提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帮助和影响。
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表扬法应注意的问题
3.1、表扬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所谓爱护就是热爱和保护
热爱是指教师在表扬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可存在偏爱的心理和厌恶的情绪。保护是指教师在表扬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对于未受表扬的学生也应给予鼓励切不可冷眼相待,以免使表扬失去应有的作用。
3.2、表扬要实事求是
就是说表扬时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的表扬和评价,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群体心理效应,而且对受表扬的学生也不会产生好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威望。
3.3、表扬运用的次数和范围要恰当
表扬不宜太多,“频率”不宜过高,这样才能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促使其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如果表扬的范围过大,次数过多,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心理惰性。这样会失去表扬的激励效力和教育力量。
3.4、对差生要优先表扬
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全在实际中,差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差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必将使学生从小形成由后进变先进的强大内驱力。
3.5、在竞争中运用表扬应适当
有表扬便有竞争。竞争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水平。为了确保竞争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竞争的性质有足够的认识,保证做到“兴利除弊”;二是鼓励学生去参加竞争,提高自我卷入的竞争意识;三是提倡学生自己和自己进和纵向竞争,争取这次比上次做的好,下次比这次更进步。
4、结束语
表扬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激发学生向更多的目标努力。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提高使用表扬的艺术,最有效地发挥表扬在优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卢柳絮,郭邦士,等。激励式专利法参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高专学报.
徐新伟.浅谈激发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南京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球类教学中的竞赛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比较法来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关键词:竞赛法小学生球类教学
一、引言
小学的体育课必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他们的素质结构更加完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需求开展体育教学,就成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和教学中去积极实践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对比实验法。通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体育兴趣、体育能力改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排球是否会成为今后终身体育的主要手段等内容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对他们的排球运动水平再进行对比评价,来检测竞赛法运用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竞赛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项能力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主动性较强。在课后主动请教,思考和继续练习排球技术的现象明显增多。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适合于体育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见表1。
竞赛法教学,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比赛法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相互竞争和体现个性的条件,使学生经历胜利与失败、喜悦与焦虑、满足与遗憾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也为学生面对不同的对手时去适时调整各种相关状态,以不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提供了机会。
竞赛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锻炼的自觉性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获悉,他们反映学到的技术在实践中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并能在课堂比赛中得到提高,有利于及时巩固。并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排球技术和锻炼的方法,而且使他们懂得了排球比赛规则,提高了欣赏比赛的能力。见表2。
(二)分析与讨论
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
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能力。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竞赛法,课堂练习时具有比赛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获得比赛能力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相互比赛中,往往能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在练习中就会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自觉,练习也就更加卓有成效,自我体育能力随之提高。
竞赛法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掌握和运用规则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掌握和运用规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创造性提高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完成身心发展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掌握规则,遵守规则参与排球活动,养成自觉遵守规则、接受规则规范的习惯,规范意识得以牢固树立。
竞赛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体育运动在培养小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活动难以替代的,而竞赛法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排球课运用竞赛法教学,就具有合作与竞争两个基本要求。同时,由于竞赛法教学还实行选优晋级和末位淘汰制度,学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和紧迫感,这些对学生竞赛意识的树立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也是更为有效的。
竞赛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
学生出了校门便不再参与体育活动,这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联。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其主要的优越性在于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求胜的欲望,引导他们去自觉主动的进行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论
竞赛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突出了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特点,尊重了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球类教学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赛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开展一定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教学中继续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既单调又枯燥,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锻炼方法的兴趣不浓,给体育教学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通过反复思考,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制定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里我担任高中二年级的体育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半场三人制)、足球(小场地五人制)、排球(六人制)、武术、田径等五个项目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并做好了五个项目的教学计划,把要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拟出来,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和要求,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比赛,每个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并根据本班的人数,合理的将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指导分组)。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复习课、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复习练习小组(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根据课的内容决定)、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目标为比赛服务,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为:新授课——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复习课——田径(蹲踞式起跑),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A组对B组,参加人数及负责 人员共20人)、复习小组(12人)、新授课学习小组(30人)。
1、比赛小组: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5人制小场地比赛,球门高度为2米、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除不发角球,不罚点球,不掷界外球外,其它的安最新足球规则执行。技术上,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体育委员、班长、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 、复习练习小组: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2、3跑道上进行练习,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径场地的附近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垫球。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动作准确,讲解示范清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垫球练习和传、垫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
由于全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在新授课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抽出时间到其他的两个场地察看,作技术指导并询问负责的同学是否有疑难问题或需要处理的事情。做好全课堂的监控工作。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课中, 要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运用比赛相结合就将课中学生灵活的分成练习不同的小组,有自觉练习的,有在比赛中练习的,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的。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觉融合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练习提高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微课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微课的主要特点就是微小,一般都以5~8分钟的短小视频呈现,内容虽然精简,但是主题突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化学里有很多的实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会为讲解这些知识点而做一些演示实验,但是教师现场做的演示实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验设备不那么齐全,但是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短小的视频对于实验演示来说刚刚好。现在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都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也方便了微课的开展,年轻的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年龄大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使得微课能够在农村化学教学中出现。
一、农村化学课堂开展微课的作用。
微课更能用直观的图片、视频显现抽象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让教师更轻松。
1、微课可以使农村化学课堂更加高效。
初中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化学,化学教师在教授一项新内容时,都希望能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所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都是以演示实验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入课程,但是在农村化学课堂上,由于课堂人数多,实验器材少,全班学生很难都看到演示实验,但是如果将微课运用到课堂上,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使学生融入其中,激发起学生的欲望和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2、微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化学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看到,也有的学生没有听明白教师的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微课可以使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实验过程清晰可见,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
3、微课可以使教师感到轻松。
初中化学教师教授的都是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希望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明白,但是对于复杂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上演示,需要教师给学生讲实验流程等,这时候教师需要将复杂的流程图画到黑板上,既费时又需要学生精神的高度集中。但是通过微课,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观看,讲到重要的地方还可以暂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提高了解题效率,使教师更轻松。
二、农村化学课堂中微课的应用。
微课在农村课堂中有极大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微课可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课堂效率。
1、微课应该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
微课由于时间短,讲述的知识点也很单一,但是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因此,农村化学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微课放在早自习或晚自习的时候,对于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微课的使用对于课堂也是一个补充,简短的几分钟是对知识点的总结,学生通过微课可以查漏补缺,发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点。
2、微课应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参考其他地方的资料得来的,通过微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自己制作的微课,教师通过反复观看和聆听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通过改进这些地方,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对于从其他地方参考来的资料,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讲解方法,模仿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3、微课应该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
微课时间短,知识点清晰,既可以用作课前复习,也可以用于课后总结,教师在上课之初通过微课的模式讲出本堂课的知识点,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对知识点进行解答和练习巩固等,晚自习的时候再利用微课对课上的知识进行复习,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点,也可以利用图片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农村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通过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自己开发微课课程等,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微课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也不能代替教师,只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教育现代化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用动态的音、形、画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染。培养学生的思维形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一、运用媒体,吸引参与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和实际操作等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教学《我国的资源》,就是利用投影将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来启发、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说明我国人多地少,让学生认识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在教学《我国的人口》一课时,运用图表比较法,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图例再现在屏幕上,以1995年为例,世界总人口57亿,中国为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让学生懂得地球上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接着运用实际操作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做一做”,让学生计算出上一节社会课的40分钟里,我国就出生了1800人,由此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此外,要教育学生利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国情,既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例如,既要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的一面,更要了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造成负担的一面。使学生懂得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延缓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巧用媒体,激励参与
1、加强课外活动
小学社会课必须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接触社会。教学中开展有益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加强课外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参加有关社会活动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个性发展。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人人参加,收集食品包装袋、瓶。活动一开展,学生忙开了,有的跑商店,有的穿梭在自选商场,有的向亲戚朋友、邻居索要吃过的包装袋、瓶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袋、瓶应有尽有。课堂上我随即抽出几个同学同样的包装袋,问:你的食品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袋?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同样的食品,价钱各异。当即我结合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几道问题让同学们讨论:问:去商店买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应该怎样买东西?请你谈谈买东西有什么诀窍。问题一提出,学生像炸开的爆米花,发言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从商品的.价格谈到商品的质量,从商品的质量谈到商品的包装。在老师总结提示下,学生懂得食品包装袋上应该有生产厂家和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还应该有卫生许可证和防伪标志等。接着让学生讨论食品包装袋上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会对消费者有什么危害。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同学还举例说明。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模拟买卖活动”的表演课。课堂上,一部分同学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同学扮演顾客,一部分同学评议。然后再互换角色表演。最后评出优秀售货员和文明顾客。我把学生的表演通过录像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电视里,高兴不已。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还增强了这些小消费者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2、加强实践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应加强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知识服务社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遭到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害,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后的有关图片,还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是有关我省洞庭湖区有的堤垸被冲,良田被淹,家园被毁,很多灾民无家可归。甚至有些生命被洪水吞没。学生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发出叹息的声音。我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造成北京沙尘暴,以及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索取多,保护少。为了眼前利益,人们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敲响了我们环保意识的警钟,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为此,我们举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使学生懂得人类如不保护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地惩罚。还向全校同学发起“为保护身边环境做一件实事”的倡议。通过这种活动开展,同学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环境做起,明天就会以舒适幽雅的环境迎接我们。
还例如上《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知道价格波动的原因,我布置学生去商店进行调查:1.空调、服装的季节性差价有多少?2.为什么同一商品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价格不一样?3、食品的包装对食品有什么影响?通过实践和调查,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市场信息,了解了价格变化的原因。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只有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并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获取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在课堂上灌输的这一点点。
三、运用多媒体,主动参与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综合课。重在培养小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初步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能力。我主要是提供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收集媒体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达到丰富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学习《泰山和黄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泰山和黄山的图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历史古迹的知识。我让学生当导游来介绍泰山和黄山。在课堂上,小导游们绘声绘色地介绍,游客们听得有滋有味,再陪以动听的乐曲,同学们好像置身于山水中,好像真的来到了泰山和黄山上,领略着美好的景色。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获取和分析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总之,社会课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与学的愉悦环境,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兴趣在足球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论文
1、选题依据。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前提;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足球“兴趣”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活动的过程,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及魅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赣榆一中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总共60人,均为男生。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对照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施教,实验班采用“兴趣”教学法施教,教学实施时间为一学期,教学内容以足球的基本技术为主。为了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可信性,两个班的教学课时数相同,均按以足球的基本技术为主的教学,场地器材情况基本相同,两个班由同一教师任教。测试内容:脚内侧踢地滚球射门,带球绕杆射门,5~5米折返跑。
2.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兴趣教学法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情况。在进行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后,随堂将设计好的问卷发放,并且回收问卷。实验班30人,发放问卷30份,收回30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2.3足球“兴趣”教学法概念
足球“兴趣”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活动的过程,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及魅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结果与分析。
3.1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从表1可知,83%的学生喜欢兴趣教学法,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10%的学生认为不喜欢兴趣教学法。80%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很放松,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10%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不是很放松。87%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积极投入练习,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6%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不能使他们积极投入练习。80%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很兴奋,17%的学生说不清楚,3%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不能使他们很兴奋。90%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总能找到学习乐趣,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3%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不能使他们总能找到学习乐趣。83%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使他们收获很大,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7%的学生认为兴趣教学法不能使他们收获很大。83%的学生认为脚内侧射门兴趣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7%的学生认为脚内侧射门兴趣教学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绕杆射门兴趣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7%的学生认为绕杆射门兴趣教学不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87%的学生认为5*5米折返跑兴趣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3%的学生认为5*5米折返跑兴趣教学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以上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可知,兴趣教学法能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3.25*5米折返跑测试平均成绩比较分析
由表2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5*5米折返跑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4.2秒和43.6秒,水平相差并不大,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5*5米折返跑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8秒和42.1秒,实验后实验班学生5*5米折返跑测试平均成绩提高了3.4秒,实验后对照班学生5*5折返跑测试平均成绩提高了1.5秒,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5*5米折返跑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通过对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可知,5*5米折返跑兴趣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不同练习方法提高身体综合素质,如力量练习、起动跑练习、折返时侧向支撑转身跑练习等,选择丰富多彩的练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通过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兴趣教学法能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练习方法多样化,合理运用游戏和竞赛法,重视辅助教具的使用等教学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脚内侧射门的兴趣。
4.1.3准备活动灵活多变,带球绕杆接力比赛,教师生动且富有情趣的讲解,合理把握批评与表扬的尺度等教学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绕杆射门的兴趣。
4.1.4进行活动目的意义教育,折返跑接力比赛,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等教学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5*5米折返跑的兴趣。
4.2建议
4.2.1足球课“兴趣”教学应该从学习的主体出发,选应选择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是大家喜欢、有利于全体同学参加、适合于群众性锻炼的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方法,积极参与体会乐趣。
4.2.2足球课“兴趣”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易到难的练习,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培养,倡导“终身体育”观。
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微课的不断创新,其在各类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得到长足发展。以职校为例,介绍微课的涵义与基本特点,分析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微课;德育;职校;应用效果
经济新形势下,“互联网+”时代强势来临,新媒体、新技术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这种背景下,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移动式教学微课,逐步吸引了诸多学校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创新。本文主要以职校为例,通过分析微课的特点,探索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微课的涵义与基本特点
(一)微课的涵义
微课最早起源于2010年,属于佛山教育局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全国推广后,迅速掀起了微课热潮。所谓微课,就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全程录制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过程。微课,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微视频,还涉及与微视频有关的课件、练习题、教学反思与教学反馈等诸多方面。
(二)微课的基本特点
1.内容精练微课主要针对某个重点知识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展示。教学目标单纯,主题突出,因而内容十分精练。2.时间简短微课教学,大多在10分钟以内,7~8分钟居多。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开展学习,极大提升学习效果。3.形式多样鉴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不同,微课可采取讲授、演示、答疑、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十分灵活。4.使用方便微课所占容量较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4等均可播放,也可以在线观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中,均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
二、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职校德育教学中,有很多课程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形式。这里,以中职德育课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的第一个框题《认清违法危害》为例,讲述微课的应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微课录制,一般分5个步骤。1.结合“违法危害”精选微课主题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主题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认清违法危害》一节的教学内容,在分析比较各种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将违法后果与危害作为突破点,进行微课研发。2.起草微课视频解说词结合主题,设计微课教学,撰写相关视频解说词。解说词中,不仅包括对违法危害的阐述和展示,还包括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学时长、教学环节简析等。3.精选微课制作的资源在制作《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前,需要先行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丰富微课内容,形象展示各种违法事件的危害性。4.按计划录制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可以分为视频拍摄与屏幕录像两种不同形式,一般需要使用高清摄像机、DV、智能手机等设备。具体制作时,可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视频。5.剪辑、合成微课视频微课与搞笑视频、电影拍摄的原理一样,需要录制后进行合声、合影等剪辑,增加片头、片尾、特效与文字等。
(二)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将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中讲解、课后复习等多个环节。例如,《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视频,在新课导入和课后复习中有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为大家播放《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视频,通过视频形象展示各种违法事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随后,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当然,进行违法类型分析和解剖时可以再次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从微课中找出各种违法事件的违法类型,并查找相关的法律依据。这样一来,抽象的违法类型得到了清晰展示,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当然,微课还有一个较大的用处,即课后拓展环节。第九课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教学知识点的拓展学习。这时,可通过展示《认清违法危害》的后续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与微课展示类似的违法案件、违法行为,进而加深对违法危害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警醒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微课中认清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建立较深刻的认知。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展示微课魅力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微课,能够将教师讲解与视频展示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教学趣味,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还是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除课堂集中播放外,还可以将微课发到学生邮箱,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4等进行观看,不局限观看时间和播放次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零碎的时间中学到更多知识。
三、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自身的.狭隘性
目前,虽然微课在职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微课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很多视频拍摄水平不高,有的仅仅是简单复制和拷贝专家授课片段,有的是将其他学校的视频“借”过来直接使用,导致微课拍摄质量不理想。
(二)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理想
虽然国家鼓励各地职校广泛应用微课,但进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出身文科,有的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不熟悉,对时下流行的PPT、Photoshop、PS等软件掌握不熟练,导致他们在微课制作时,总存在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问题。
(三)微课教学存在一定片面性
微课视频是对一个知识点和核心问题的讲解,涵盖的信息量较小,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课后温习中只能接受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片面性、零碎化现象突出。另外,微课只有简短的几分钟,却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导致学生对微课后的教学以及没有使用微课的课程教学兴趣不大,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够理想。
(四)德育微课网络平台建设尚不规范
微课教学刚刚兴起5年,教学普及还存在一定难度。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等地的学校,尚未搭建规范的微课网络平台。对职校来说,目前,我国也没有建立面向职校的德育微信网络公共平台,可以共享的微课资料与微课信息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微课的应用和推广。
四、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建议
(一)全面提升德育微课质量
各职校可组建自动录播室、课例研究室、多媒体集体备课室、微课录制室等,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实现微课设计的质量化、系列化与单元化。集中设计的微课具有画面清晰、剪辑流畅、内容丰富等特点,可以提升微课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可节约制作成本。另外,进行微课设计时,要提前谋划演示方案,设计最佳演示办法,多方借鉴科学展示方式,以保障设计出的微课更具观看性。
(二)提升德育教师的综合信息化水平
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微课制作。结合院校实际,招聘一批素质高、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德育教师队伍。同时,利用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高端微课制作能手。
(三)合理规范微课教学范畴
科学设计微课内容和学习时间,这样学生能够结合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开展系统化学习。另外,注重微课内容的连贯性。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让学生可以系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可规定学生的在线学习与课下复习时间,督促他们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深入研究微课导入与教师授课之间的关系,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四)因地制宜建立德育微课网络平台
可由当地教育局带头,统一组建职校微课网络平台,上传一定内容、一定规格、一定数量的微课,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微课制作成本及时间,及时快捷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微课。有条件的职校还可自行组建德育微课网络平台,提升本校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微课在中职德育课网络教学的应用初探[J].职业教育,2015,(2):76-77,80.
[2]高成坤.刍议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教学的影响与改变[J].新课程学习,2012,(10):19-21.
[3]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程岚,肖贵桥,王英,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9-81,96.
[6]殷海明,叶利华.“微课”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6):50-52.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48-49.[8]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36.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