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本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1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文化导入,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揭示语言中的跨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并且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将语言形态教学和文化内容教学融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丰富的交际能力的人才。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宄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 r e e t i n g 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 u e s t i o n 。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 “What i s y o u r nam e?” “How o ld a r e y o u ?” (‘Where a r e you from ? ’’ ’“Where do you w o rk ?” 等。

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3 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 2 ) 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 3 ) 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II念和看法。例如,p r i v a c y 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題,但p r i v a c y 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 4 ) 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 r e e n w it he n v y”表示,“b la c k t e a ”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4 文化导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4. 1 文化比较法

通过比较英语文化与本族文化,将跨文化能力与外语运用能力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教育。例如, 对比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宗教、传统等。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关文化的内涵。比较是为了发现异同,而不是比出优劣。

4. 2 实践法

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放入该语言的环境中,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感受英语的存在,能不由自主地用英语去交流信息。如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英语交流,鼓励与英语本土人士交往,亲身体会到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办英文板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电影,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实践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4. 3 英美文化阅读

课本上仅有的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还必须通过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如阅读《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英文报纸,以及希腊神话、《圣经》等英文原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包括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各类社会综合知识,这样就可以在拓展的阅读中真正意义上地学好英语。

4. 4 专题讲座法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4 . 5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5 结论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化的“输入”,重视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输出”操练,开拓互动、交际的机会和渠道, 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才有望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英语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中文文化的参照作用,并减少中文文化的干扰,同时能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能用英语表达事物,更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达到交流的“进出口”平衡。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与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薄弱的原因,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交流服务的。英语教学也正是为了让学生顺应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服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运用英语知识的目标。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力量,应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转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或者加强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而对于教学手法,教师应转化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放映一些英美文学的原著作品让学生欣赏,根据观看内容中的对话情景,即时导入跨文化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比较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再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成语、谚语和典故,以及委婉语、禁忌语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可举例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或者经典电影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在学生的课堂中,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模拟情景对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一定的交际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创设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表达的愿望转化为语言表现。“说”就是将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材料进行转化,即借助词语按照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复杂过程,它需要强烈的自我表达心理倾向的这样一种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讨论,联系一些国内外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那么在活动中就能应变自如了。另外,有些学生可能过于紧张和焦虑使得无法表现其交际意图,因此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鼓励,针对性地创造轻松的语言氛围,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教师坚持英语授课

坚持用英语讲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熏陶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尽量使用得体的英语讲课,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使课堂充满浓厚的英语气氛。坚持运用英语讲课,就能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课堂氛围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放在语言环境中表演及讲解,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既可以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新异刺激的整体概念,从语音、语义、语法、语气、体态等方面有机地引导学生,让其感受语感,又可以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培养语感的语言氛围。

四、加强化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是形成和发展其它英语素质的先决条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正确使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可选择一些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映外国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内容和时代感较强的有关反映外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等内容的书刊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缩小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五、创建良好教学气氛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交流欲望,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教师应等学生交流结束后指出,不至于打断学生的交流而使得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降低,也使得师生、生生关系更为融洽。

在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不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手段。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一个人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罗佳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疯狂英语,(01)。

[2]杨杰玲浅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05)。

[3]杨坤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之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 罗燕玲

/7/1

摘 要: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论述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着力提出了一套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使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让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讲出合适而得体的话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实施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知识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意识;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素质

一、语言和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多指狭义的文化,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和手段,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做出的精辟概括。外语教学专家Goodenough也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点与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之间“舟水”相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特点。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但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对文化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它使文化得以生存,而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二、在外语教学中为什么要强化跨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ハ执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我们中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忽视交际知识和规则,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如何应答。因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在英美国家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M. 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也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外语素质也就是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三、浅析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1. 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 “正迁移”。

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偶合现象不胜枚举。例如: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左耳进另右耳出”(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等等。

2. 文化差异是文化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语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比如red一词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就孑然相反:汉语中的红色代表吉祥、如意,与“红”搭配的词大多为褒义,如“红火”、“红利”、“红娘”等等;在英语中却相反,搭配的词大多为贬义,如in the red (亏损),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 (提示危险警告的旗)。此外,“红”在汉语中还具有“正义”,“革命”的含义,但在英语中却根本没有。

(2)由于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导致中西习语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有时中西方人会联想不同的典故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果碰到英语中的典故,不讲解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某人“惨遭失败”,中国人会借用《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英美人则联想到拿破仑的“meet a Waterloo”(滑铁卢之战);说到“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夏日夜空,汉语中叫做“天河”,英语称之为Milky Way,这是因为面对神奇的天空,中国人可能重温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它恰似希腊神话中天后Hera的乳汁所凝成的道路。

(3)由于传统习惯的不同,导致价值观上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为什么只有“I (我)”要大写呢?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语言上的反映。如“individualism”,在汉语中是最要不得的“个人主义”;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群情拥护的重要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形成并延续下来,并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而不至于产生误解。

(4)由于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导致某些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也会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属“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他们要么把概念或思想摆在首位,要么用从概念到概念或事实的逻辑方式。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所反映。如在地名排列顺序上,中国是由大到小,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广州”译成英语是“Guangzhou China”。姓名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相反,如George Bush (乔治布什),George为名,Bush为姓。这反映了西方人喜欢把自己最关心的信息点放在前面,以便突出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英语句子的对划线部分提问时,疑问词一定要放在前面的原因。同理,将句子“这是什么?”译成英语应是“What is this?”,而许多初学者往往译成“This is what?”。如果学生了解了东西不同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就容易拐过这个弯。在教学中许多同学反映阅读时不好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其实西方人的文章一般每段的首句是中心句,所以教会学生把握这一点对其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5)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礼仪,这种礼仪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做客或宴请客人及禁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假如中国学生不了解以上诸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影响日常交往的顺利进行。

四、文化导入的原则

1. 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入门阶段,由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有限,涉及面窄,谈论的话题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要更深入地谈话还需进一步扩大语法和词汇知识。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为主,包括称谓、介绍、寒暄、告别、祝贺及禁忌语等方面的差异。

2. 合适性原则:

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合适性原则要求我们精选教学内容,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但教这些用语不宜单纯用对等的中文“理解”和“模仿”,要说明其语用及文化内涵。此外,早期阶段不宜一节课灌输过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先由感性认识着手,教导学生认识现象,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专门讲解,同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反馈给教师后再进行矫正和提高。

3. 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4. 文化内容综合导入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也就是说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英语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融为一体。

五、文化导入和渗透的途径及方法

1. 在词汇中导入文化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学习词汇只要牢记就可以了,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一大难题就是记不住单词,或是容易忘记。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学生根据联想、音标等规则来记忆之外,还要适当地引入词汇的文化意义,因为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文化的同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该词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英语中一些常用的短语、俗语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面,这些俗语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以便进行深层的学习。如:“ 打包(a doggie bag)”, 原来英美国家的人也有节约的习惯,开始他们想把在饭店吃剩的食物带回家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就说把食物打包带回去是给小狗吃。

2. 利用导入课拓展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图片,问答,测试,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它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为我们的文化导入提供了便利。比如学习SEFC 1 Unit 7 Earthquakes时可通过录像介绍美国旧金山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所造成的灾难,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

3. 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1)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通常主体课文是精心挑选的完整语篇,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融入文化知识。例如,SEFC中有关“Britain And Ireland” “The USA” “New Zealand”“The Olympic Games”“Rescuing The Temple”“Canada”“Healthy Eating”等文章,可在介绍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英国人的来源,英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及宗教,也可结合时政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美国的各大主要城市;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国外饮食习惯;由“Aswan Dam”谈到国外著名水利工程及文物的保护等。其次,结合“文学作品”及“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

(2)结合对话课练习交际用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see you!” “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时偶遇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用:“Hi, Mary!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日常生活中学生用:“ 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4.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无论在导入课教学还是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 、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高二Unit 14 Freedom fighters中,可给学生播放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讲录像,从中感受这个自由主义战士的事迹。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5. 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导入文化教育

英语文化因素对中国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反映在英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它在语言上的一大体现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向右开放,即向句尾扩展;而汉语句子则向左开放,即向句首扩展。修饰语的位置可证明这一点。这一现象导致早已形成汉语定势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常常感到杂乱无序,难以适应英语句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组织大量的情景交际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尽早形成英语思维外壳。久而久之,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英语学习所需要的自然状态,养成较熟练的思维习惯,形成瞬间条件反射,从而使学习富有情趣,形成自学能力。一旦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上升到思维严谨的高度,那么他们就会较容易地从宏观上悟透语言的本质。这样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态,定语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和众多的英语成语时,就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了,而是在真正的学习语言了。同时原本枯燥繁杂的语言规律和结构方式也就简单易学了。

6. 通过课外阅读或网上查询资料感受和拓展文化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适当地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简单的外国名著或经典散文,人物传记等等,使学生在原著中原汁原味地感受英语语言和文化。另外,在平时英语报刊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体会到英语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无穷乐趣。

另外因为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外语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目前互联网是各国文化的交汇点、集合点,又是世界上信息更新传播最快、互动性很强的媒体,广播、电视台的外语节目或其他一些国际性节目也是传播国际文化,且时代性很强、生动形象的重要传媒,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言谈、收看广播、观看电视节目,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在收集并介绍一些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查询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大视野。如英语阅读类网站:www.polyu.edu.hik/comp/readcomp.html 英文歌曲类网站:www.kididdles.com 词汇类网站:iteslj.org/quizzers/vocabulary.html 语法类网站:iteslj.org/quizzers/grammar.html等等。

7. 通过课外活动

交际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且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课外活动形式有: 竞赛活动型: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型: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型: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英语知识讲座型:学习成语、谚语、英美文化背景介绍等多种形式。社会参与型: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比如在学习高二Body Language时,教师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了对话、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收集相关素材,制成课件或让他们课后自编自演小品、短剧,借以体现了解不同的Body Language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而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8. 其他方式

(1).通过练习体会文化差异

比如我们在讲解练习中的情景对话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差异:

-- Is that Mike speaking?

-- Yes. _____?

A. Who's this B. Who's that C. Who are you D. Who's Mike

打电话问对方是谁时,英美人要说“Hello, who's that (speaking)?”或“Is that ...speaking ?”,而不说“Are you...?”。

(2)通过写作巩固文化知识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内容和文体要求适当渗透文化教学。比如在讲授Body Language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对比中西方体态语的差异,通过写作可以巩固文化知识,同时又练习了写作技能,一举两得。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六、结束语

语言的习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转换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的中的重要地位,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的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另外跨文化交际对我们教师外语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个理想称职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通”,而且还是“文化通”。

主要参考书目:

1.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2.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第2期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7

6. 李立贵“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国外外语教学》,

7. 徐巍炜“渗透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2期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语言和文化之间关联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原则;策略;方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依据、原则、策略及方法

(一)文化导入的依据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靠语言传承和传播。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导入和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相互尊重是基础。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比较客观的、无偏见的态度来审视异族文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吸收异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2求同存异是关键。“存异”相对“求同”来说不太好把握,对待与我们本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需仔细认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又如,“龙”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西方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这两种价值观念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3 去粗取精是途径。在中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必然有部分文化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教师就要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引导。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1从词汇的角度入手,挖掘词语的意义及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词义,避免望“词”生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以单词“white”为例。英语学习者对“white lie”就容易产生误解。难道谎言是白色的?显然说不通,正确意思是“善意的谎言”。同样道理,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此外,汉语中的“白痴“(idiot);“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其对应的英语词汇都与“white”无关。

2从习语的角度进行文化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成语“味同嚼蜡”表达“对事物了无兴趣或文章(讲话)枯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用“as dry as 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教师平时就要指导学生多收集素材,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从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增加对中西方人行为习惯差异的理解,从而减少交际障碍。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呀”,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事实上在某些场合并不适用。如在餐桌上请客人吃饭喝酒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让别人先上车或先进门时应说“After you”。西方人也很少用“please”表示礼貌的请求,一般只在“Could you please …?”句型中使用。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真正体验到中西文化差异。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作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报刊、影像、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以及语言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同时还可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ative Speaker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西方文化的资料,如报刊、图片或影视等,鼓励他们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英文名片;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陶冶情操。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读或者泛读英语教师应该多找一些原版文章。近些年,英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运用真文教学。原汁原味的Authentic Text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选择真文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英文原版小说、国外的英文报刊等以及网络上的电子原版文章。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面分析一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受教材中文化内容含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课堂输入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有些教师仅在导入环节依照教参进行一点文化背景介绍,之后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语言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输入成败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仔细挖掘教材,发现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主要从两方面着手:①词汇的文化内涵。②结合语篇有关内容引出相应的文化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取舍或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文化气息浓厚、反映社会发展和我国文明进步的语言材料,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采取“旁白”的方式,学生缺乏自我体验,尤其缺乏对诸如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深层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是导致语用失误,致使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文化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适当关注学生在文化输入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参与程度。可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其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围绕主题展开的交际活动中,并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同时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语言教学相脱节

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难,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却不简单。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均有所涉及,却未将二者有机结合,甚至可能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承,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要么是脱离异国语言的文化知识堆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文化和语言在学生的思维中多为孤立的现象,学生很难体会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了。

现代课堂英语教学倡导互动模式(Interactive teaching),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要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教师应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比较、讨论、辩论等开放式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渗透,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中英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需要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需要硬件设施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本文所述原则、策略及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天虹.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6)

3. 李颖.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11:113.

4. 潘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5. 苏晓萍.英语教学中应融入中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7.1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英语口语却黯然失色,甚至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这种“哑巴英语”在农村中学中更为多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用已有的英语词汇顺利进行交流,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情景,有计划、高密度地进行英语口语训练,让“哑巴英语”者消除心理负担,培养说英语的兴趣,变怕说为愿说,变愿说为爱说,变爱说为善说。

一、实现由怕说到愿说的蜕变

1.克服心理障碍,消除恐惧感

大多数不愿说英语的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害羞的心理,怕自己说不好而遭到同学的取笑,怕自己说错后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时间越久,就越不愿说。因此,教师首先要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实情,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阴霾,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融洽、宽松、自然的环境,消除沉闷、严肃、紧张的氛围。教师要精心策划、巧妙引导、热情鼓励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哑巴英语”融入到这种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勇敢地去说。在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进行日常交流。首先,师生见面时教师可以主动热情地用英语与学生打招呼,鼓励学生间见面时也要用英语进行彼此问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定能消除学生说英语的羞涩与恐惧感。

2.体验成功喜悦,激发主动性

在了解了学生现状后,教师要尝试让学生开口,首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学生今天要让其说的问题或内容。如当知道今天是该学生值日时,可以预先告知学生今天要由其进行值日汇报,让其先作好准备,询问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帮助。然后在课堂上问一些最简单的问题,问题必须是其能圆满回答的,进而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后,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过好四个关:发音关、词汇关、句型关和朗读关。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纠正学生不三不四的发音;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强化一些常用的词汇。句型是学生在自己脑海中建立英语语境的重要一环。掌握句型的方法是背诵和即时发言。引导学生先背诵四十条左右的英语常用句子,学生的口语会好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渐积累,逐渐提高。要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建立英语语感。熟读是说的前提,只要读得通畅,才会说得流利。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其收获进步的喜悦。

二、实现由愿说到爱说的转变

1.培养可持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乐意开口。要想调动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各种可激发学生说英语兴趣的情景。方法要时常更新,形式要丰富多彩,涉及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如值日汇报、友情问候、生日祝福、情感朗读、即兴表演、游戏互动、英语故事、英语演讲、英语谜语……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大力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把静态的课本变成动态的集声音、图文、动画以一体的视频材料,使英语教学情境化,语言交流生活化。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该情景中,有一种迫切想说英语的欲望。

2.激发爱表现的冲动

爱表现是孩子的一种童真,在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这种天性。把所有学生能讲清的问题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show”一把。对于学生的一切表现,教师要投以赞许的目光,不吝赞美之词。深受鼓舞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说英语、主动说英语,同时想表现自我的冲动也越来越强烈了。

三、实现由爱说到善说的升华

1.变革作业形式,实施有声作业

除了传统的作业外,教师可以尝试布置一些有声作业:让学生将他们朗读的内容用录音机录制下来作为作业交给教师,最后教师把读得好的作品在全班播放,予以表扬,评他们为朗读之星。或者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朗读,展示课后朗读训练的成果。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课文,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与课文不一样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成小品,分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并进行分组竞赛……

2.创设说话场所,提升说话意境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每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开辟英语角,将全班同学聚集起来,开展说英语活动。在英语角里,学生可以自由交流,突破了课堂上必须环绕课本主题的“瓶颈”。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没有了课堂上的拘谨,这样的交流活动更加真实、自然。同学间相互鼓励,共同提高,渐渐地,学生讲话由少变多了,由疙瘩变流畅了。

尝试英语即兴表演。英语表演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带有很强交际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脱口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表演。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学生去领悟各种语言情境,去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去实践和锻炼自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当然,这样的表演必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说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切不可急躁冒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口语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造语境条件,提供说英语的机会。口语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达到拓展训练面、增加训练量的目的。让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定能消除“哑巴英语”,使每位学生都能说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语。

参考文献:

[1]刘尊立.让每一个学生爱学英语、会说英语[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2(6).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lying English to communicate. However, in real teaching, teachers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test-taking ability while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ral English ability, which results in “dumb English”. This paper raises personal view on how to make students who are afraid to speak English be willing to speak English, be loved to speak English and be good at speaking English.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些对策。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简要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课堂文化知识的导入与渗透,以及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了文化教学的四点原则.

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

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性发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小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后天的培养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培养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能力呢?

首先应该培养其文化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环境适应能力,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在其环境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不困是生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反应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先清楚的掌握地方文化特色,在根据文化上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个人能否迅速的适应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性发展能力的高度。其次培养社会性发展能力就是培养交流能力,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更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和他国文化产生共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我国文化和世界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吸取他国的优良文化,将祖国文化的发展带向新的高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传统大学英语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本国语言的教学大相径庭,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见成效的,所以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条道路上,需要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以总结出更多经验,开辟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

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

经济的全球化呼唤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和世界各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思辨能力的概念为理论指导,以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的现状为依据,浅析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3-0123-02

研究背景

2003年~2013年,大学英语教学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展开了为期十年的改革,并以此为基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及进行过程性评估。此次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却并未从根本上体现出改革的两大核心要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学内容仍仅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此仅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将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被提上日程,且此举也已被证实是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关于思辨能力,TheDelphiProject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由调节的判断,以实现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国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西方学界晚,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据此背景,本文试图对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