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6-17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本文共6篇,供大家阅读。
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要把握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很好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质的飞跃。要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这就必须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使他们“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移、拼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剪”、“移”、“拼”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数学”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师生互动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让学生猜想: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学生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猜想: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商不变;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相同的书,商不变;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猜想进行验证,最后交流并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7,22,35,37,87,1,7563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素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还含有其他因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再看它是素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第三个因数,就一定是合数。如75632肯定有因数2,所以它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我们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模拟了买卖东西的情境。学生的学具盒里有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老师有一个哆啦A梦的玩具,想卖18元,如果哪组的付款方式多,那么我的玩具就卖给哪组。小组活动要求:①每人拿出18元钱;②小组长检查,每人要有不同的拿法;③比比哪组的方法最多。交流时选定一组上台展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组交流完后,其余小组马上进行补充交流。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说出至少一种方法。这样的活动深受了学生的喜欢,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不但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掌握了一些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想让数学体验学习更加积极有效,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体验学习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提高体验的实效性,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一、重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相应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老师应该将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接触数学问题。比方说在进行《利息和利率》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银行进行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将压岁钱进行储蓄、取钱等,此外,还要对银行中的利率进行记录,当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不相同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记住这些问题,然后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中来,并在课堂学习中精神集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创设优秀的课堂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情境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比方说“甲数是5,乙数是4,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时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判断题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这位同学就说:“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那么乙数是4,对吗?”同学们的思路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各种问题又不断的涌现出来。如: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那么乙数是多少?甲数是5,乙数是4,那么甲乙之和是甲乙之差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变为应用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各种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对解决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颖的想法,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大胆的提出问题
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的科学家都是由于对某种现象的好奇,而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取得了各种重大发现。比方说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开水壶盖现象的思考,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由于对狗流唾液现象的探索,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由此可以看出,好奇是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最重要的动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思维由一般到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汇总,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激发。比方说有这样一个彩票问题,某体育场推出了一种体育彩票,每张彩票价值2元,各种奖项、奖励金额及数量分别为:特等奖20万元20、一等奖10万元20、二等奖1万元50、三等奖5000元100、四等奖1000元500、五等奖100元、六等奖10元20000、七等奖2元250000,(1)小华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化了多少钱买的彩票?说说你的理由。(2)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额的42%,则至少卖出多少张彩票方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3)从以上内容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揭示题中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报出答案20元后,其他学生则会提出不同意见,而第三个问题更是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总之,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问题意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也是一项长期、精细又很神圣的任务。
数学教学中诗意的课堂展现出灵动的魅力论文
摘 要: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数学课堂也需要教师用诗去经营。营造绿色课堂氛围,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去积极建构诗意数学课堂。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学生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诗意 课堂氛围 自主探究 动态生成
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诗歌,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和富有创造性,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这就需要我们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线,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使他们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诗意的课堂简约而丰富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师生的年龄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的数学意义,以贴近学生生命特征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学生思考的焦点也自始至终地集中在数的表示上。教师告诉学生:老师和小华相差25岁,要求他们举例说说小华1、2……岁时,老师分别是多少岁。当学生体验到“每人说一句,黑板装不下”时,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就自然生成了。当学生思考“这里a表示什么?这时a与扑克牌的A一样吗?还表示固定的数1吗”时,“字母不仅可以表示固定的数,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特别是当学生思考“a+23除了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什么”时,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讨论“y能不能表示500呢”,学生对字母表示变化的数的认识又得到深化:“字母表示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通过这一数学活动的探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应该说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收到了“一材多用,呈现本质”的效果。
二、诗意的课堂灵动而有智慧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出了长方体有24条棱,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教师及时捕捉到了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长方体有24条棱),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机会,学生说:“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长方体有12条棱。”教师及时启发引导说:“你原来的想法好像有道理呀,为什么现在说只有12条棱呢?”学生说明了理由: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相邻的公共边,所以,长方体棱的条数应该是6×4÷2=12。教师随机引导大家讨论:“为什么要除以2?”学生受到启发,发现了“求长方体棱的条数,只要用每个面上的边数乘面数再除以2”的公式,教师趁势引导指出:这个方法不但适合长方体,也适合其他多面体,从而拓展了讨论的意义。教师有意识地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外”,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课程资源,通过巧妙点拨,将错就错,因“错”利导,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课堂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诗意的课堂真实而自然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美的奥秘》一课时,他的教学重点很明确:感受“黄金比”的神奇作用。教师始终把握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将美的感觉初步印象在脑海中,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哪张照片比较好看,从而让学生自然发现:美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此时教师不急于求成,再提供一组有美的、有丑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发现这些美真是有规律的。由此,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黄金比”。认识“黄金比”后,教师又充分让学生从感官上欣赏各个领域中存在和所运用的'神奇“黄金比”,并让学生动手算一算加深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发现规律、自由探讨的舞台,学生的兴致一浪高过一浪,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光芒,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数学课堂的美好情境。
四、诗意的课堂余味无穷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结尾可以这样设计:演示课前准备的飞天风车、陀螺等,让学生认识到在玩飞天风车和陀螺时,我们的手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飞轮和陀螺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然后联系在用削笔器时,铅笔在插入削笔器时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齿轮和手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这样的结尾通过研究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复杂性,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改已经把学生推向课堂的主席台,课堂成为了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数学课堂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和富有创造性;数学课堂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数学课堂需要我们用诗意去营造,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此为方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诗意般的课堂氛围中健康成长。
运用新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论文
【摘 要】
改革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虽然要受教育界和社会的制约,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乃是课堂教学。在现在的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新理念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认识传统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如学生少数在成才、片面发展、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等。应放眼世界和未来,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消除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明确自己有责任也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研究课堂教学,它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教学质量,培养的人才是更全面、更高层次、更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以改革的姿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一、探讨教学目标,确定更高追求
作为教师,其职责不仅是“解惑”、“授业”。优化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数学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让其学会求知,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也就是不但给学生“授业”还应使其日后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其次,各项目标的制定要明朗可行。数学知识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不但要依据大纲,还应根据本校各班的学生实际,层次分明,深度适宜,实现“不求人人长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现代教育观。德育目标如理想、道德、立志、爱国的教育方法,指导文化、艺术教育目标应易于操作,使之有机地渗透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顺畅自然。
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形象的作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学、艺术教育效果。教学中注意教学性质的类似美,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等美育素材,使学生不但受到美学教育,而且能增加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易于记忆。
二、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
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原则: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教学过程中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
2.完整性原则:在教学中既要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完美的'结合,又要有机地将数学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培养等结合起来。
3.有序性原则:有序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结构上、层次上显得清晰明确。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圆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这个圆的面积?通过让学生看书回答: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圆的面积?然后是师生共同剪拼并讨论:剪拼出的图形的各边之长与圆有什么关系?由此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课堂结构重心在学生动手剪拼及讨论活动上,其程序是:课前预习――课堂带疑自习――猜想并实验――圆面积计算式推导并讲述――课后巩固。
4.波动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教学过程中产生起落变化,使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永远充满新异感,使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不致机械化。
三、积极深化改革,实践多种方法
历代教育家研究出许多教学方法,但从来没有评出最佳教学法,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广泛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之精华,创建适合本班学生、适合时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1.愉快情景创设法:成功的教学不能靠强制,也不能让学生将其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负担,而是要使学生、教师轻松愉快,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下,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
2.说题法:为了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做题的质量,在课堂上请学生当众说出他的解题思路。
3.编题法:即学完一种方法后让学生自己编题并说出解题思路。
4.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讨论,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5.课堂提问法: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参与成功的愉悦。
此外还有一题多解法、问题讨论法、观察实验法等。
四、调动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信心激励因素等许多非智力因素。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合理的积极措施。如:
1.酿造轻松和谐氛围,消除无谓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挥。
2.融洽师生感情,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常与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谈心,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学生。
3.注意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信心。学生稍有成绩,教师便给予表扬或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
4.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操作。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和记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注重信息反馈。
6.减少作业量,优化做题质量等。
五、利用现代设备,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但要多样化,还要尽量现代化。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及多媒体电教等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地延伸我们课堂的时空,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教师更应有效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优化教学过程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谈谈“暴露式”的数学教学过程 论文
黄育粤,原系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现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 宁德地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并受聘于厦门英才学校。
他致力于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30余年。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善于探索教学规律,具有“教风正、教 法巧、抓得实、效果好”的特色,常把激发兴趣、注重“双基”、教给方法、培养习惯、发展能力融于一体,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培养多位青年教师在省级以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和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 在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 教研成果《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入选《 世纪文典》一书。由他撰稿、主讲的电视教育评论《注重学生“参与”,着眼素质提高》等在中央教育电视台 和福建电视台播放。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特级教师辞典》一书。主要著述有:《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 把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基础・能力・素质》、《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等。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 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 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学生学到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应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 考过程等。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 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 手段。在概念教学中,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充分稀释,便 于学生吸收。
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擦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又出示两个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3厘 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里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 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 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
4.接着我又让学生举出其它有关体积的例子,或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 。如先在烧杯里盛满水,然后放入石块,问学生从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
[1] [2] [3]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经历这种再创造或再发现的工作。本文就在《标准》的引领下,对“体验”的感悟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体验数学 新课程标准 感受数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体验”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体验”数学过程的重视,而是将前人总结的数学结果灌输给学生,从而有了“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的说法。事实上,“体验”对数学教育有着其不可抹煞的作用与功能。
(一)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体验”是一条贯穿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优良途径。
(二)感受数学的美感
数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说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感受集体的力量
有时,“体验”活动将采取“小组合作制”,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集体的力量,从而融洽了同学关系,同时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当然,“体验”还具有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多样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待生活的热情等诸多作用与功能。
二、“体验”的进行
(一)“体验”的选择性
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进行“体验”,到底何处应进行数学“体验”呢?
1.在起始概念中。即在学生初次接触所学知识时。如在《圆的认识》中的画圆。虽然,学生知道圆应是怎样的,但从没画过,所以,此时应让学生操起圆规进行画圆“体验”,从而理解画圆的方法与步骤。
2.在使用运算规则时。在教学运算规则时,不应强制学生使用运算规则。而应让学生衡量一下规则是否优化,是否具有普遍性,而让学生用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
3.在体验一种思想方法时。在教一种思想方法时,不能对学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好方法,而应先让学生进行“体验”。如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应先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体验”的'目的性
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目的性,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体验”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缺乏目的性,“体验”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提出“体验”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体验”活动。
(三)体验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动手操作,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学生体验到了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媒体,体验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鼓励学生体验的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下的教材已经充分重视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更需要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力求改变原有教材中落后、枯燥、没有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其次,要让呈现的材料更具有探究性,感受思维的挑战性。再次,呈现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组织,甚至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翁。
2.重视实践操作,让体验真正落到实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即教师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并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其次组织实践并延伸到课后。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接受性的学习为学生自我感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以“合作学习”为有效学习途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
4.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体验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教研与实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