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优秀的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9-04
- 12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的教学设计,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
闯关一:初读 ,扫清字词障碍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
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1、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 等。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
通关卡:(检测)
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
听写词语
知识宫闯关须知:
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
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
我的不会、易错点是:
已解决:
待解决:
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演练二:
1、朗读PK秀。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样:小组比赛,还可以发起挑战)
2、背诵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优美的句子、段落积累背诵下来。
演练三:读后抒怀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演练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检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分层达标,时间为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⑵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⑶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⑷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习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以“地球”照片导入,突出中国沙化现象。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⑶、提出质疑。
预设点:
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b、句子的理解: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两个“全”字体会: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优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件展示)
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
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⑴、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习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习“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近这位老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检查,反馈。
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
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
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读,勾画,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险恶的环境
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三)伟大的品性
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齐读。
学生质疑。
预设: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问。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说)
小结: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练习
1、学习小练习笔。
摸着这块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对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你想___________对全世界人说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结。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习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习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集锦15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默读课文,怎样理解“老”与“不老”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的美,环境的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有古长青。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
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板书:……——)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习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4、反馈交流:
⑴ 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①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四、奇迹背后
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点拨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B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 1、导语: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 ,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老人的这些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你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面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看,这是我国晋西北地区一个小山沟,用心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风沙漫天 尘土飞扬 飞沙走石 狂风肆虐)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环境恶劣”。再看一组图,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绿意盎然 树木葱茏 翠色欲滴 郁郁葱葱)告诉你,这还是原来那条小山沟,看到这种变化,你想说什么?(这真是个奇迹!)
师:是的,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走近这一奇迹,走近那位创造奇迹的老人。(板:青山不老)跟着老师写标题,齐读
二、明确目标(读完的请举手,读懂的请放下)
三、新授
1、第一次先学后教
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老人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快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从数字上说,这是一个奇迹。(用画出相关语句)
从变化上说,原来------------------;现在--------------------------------------。(描写小山沟原来环境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小山沟现在环境的句子用画出)
从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奇迹。(提示:植树造林的意义是什么?用--------画出来。)
生读课文汇报。
后教
生谈体会: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生1: 15年说明花费了他很长的时间。师:是呀,人生70古来稀,15年,那是人生五分之一的年华,比你们的年纪还要久的光阴呀!这大好的光阴,老人用他。。。。。。
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 3700亩数量之多。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你能计算出大约造了多少间这样大的教室吗?(41131间)(35255间)
师:使35255间教室大的荒凉之地披上绿衣,却是一位瘦小的80多岁的老人,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一个了不起的----------!
3: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孩子们,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前面是漫山遍野的绿。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脑海中出现了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高大 伟岸
生:值得尊敬 。。。。。。
师:让我们用赞美的声音来表达你此时的心境吧!(抽读)
师评价朗读:读出了你的心声。 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绿色的世界,绿色的海洋,确实是个伟大的奇迹。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老者。
师:孩子们,其实从变化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谁来汇报这里原来的样子?
生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怪物盘踞之地。
师: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2:我从肆虐、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体会到了环境恶劣。
生2:我从“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这句中体会到有风的天气很可怕,环境恶劣到了极点。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刮大风时,牛马能被吹得倒走,甚至能被吹到天空上七八米高再被抛到地上。可怕吗?连生畜都能被吹跑,更何况人呢?仅仅是恶劣吗?比恶劣多了一丝危险。(险恶)(板书:险恶)
试着读出环境的险恶。
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尘土飞扬、飞沙走石的情形。
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穷山恶水中。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不毛之地呀!
师:现在的小山沟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你找了文中哪句话?用文中的词语概括。(绿洲)
生:院子在山沟里……粼粼的波光。
生: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梯。
现在假如你就置身于这尘土飞扬、狂风大作、干旱无雨的小山沟,会是什么情景?请看:
出示:小练笔
过去,狂风大作,干旱少雨,---------------------------。(行人、刚栽下的小树、老农……)
现在,这里山上全是树,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学生回答一个,师引读一个)
这真是个奇迹呀!
1:小树都会被连根拔起。2、让人寸步难行。3、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生怕被刮跑。4、种地的人眼睛都眯了,睁也睁不开。5、草都干枯了,地面裂开了缝。6、人们喝不上水,嘴都裂开了。
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一位古稀老人不屈不挠地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一点一点染绿了这片不毛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板:奇迹)
师:从意义上说,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牵绊着黄土,使黄土不至于流失。你找到答案了吗?(再看这个资料)所以植树造林在这个小山沟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过渡:孩子们,这青山一样的奇迹令人震惊,想认识创造奇迹的人吗?
2、第二次先学后教
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一)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后教
生汇报
生1:从“他可敬的老伴。。。。。过世了。”我体会到老人为了植树造福后代,没时间照顾老伴,连老伴去世也不在床前,真是太伟大了,同时也觉得很遗憾。
师:试着读出你的感动。
评价:感动中带着一丝遗憾。
2:从“他唯一的女儿。。。。他不走。”这句体会到他放弃去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老人认为种树比享清福更重要。
3、从“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中体会到了他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小山沟。
师: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团聚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老人坚定的信念和改造环境的决心)试着读出你的感动。
4、从“去年冬天。。。。爬不起来为止。”我体会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老人植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
5、从老人每天早晨。。。。睡觉。老人早出晚归植树很辛苦,连电视都没有,生活条件很艰苦。
总结:是啊,在享福和受苦中,老人选择了吃苦,这是一种奉献精神;林业收入为大家买电视,这是一种无私;绿化家园,为子孙留下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和青山一样博大的胸怀,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小练笔:(只填括号里的)
课件出示: 师:所以作者才说,读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所以作者才说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现在你理解“青山不老 ”的含义了吗?
3、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三)
说说你对课题“青山不老”的理解?
后教
师点拨:
与其说青山不老,不如理解为谁不老,(老人)
人都有生老病死,谁能不老?是老人的什么不老?谁知道?
什么样的精神?(坚持不懈 造福后代 绿化家园 无私奉献)
总结:孩子们,老人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课件)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选其中一个完成)
这就是马永顺老人。
(1)假如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设计颁奖词。(可以合作完成)
要求:言简意赅 最后写上“xxx敬上”
(2)面对这位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评价:你的颁奖词很有新意。
看来你确实受到了震撼。 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五、结语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那样,爱护自然资源,共赢生命绿色!
板书:
青山不老
险恶- 奇迹 绿洲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来看看《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在我看来,“有效练习”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