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9-02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册次 下册 初备教师 白玉翠
课 题 克和千克 授课节数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
书
设
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 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
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 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 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 、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题: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评析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
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因为蜗牛很轻。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刻度1,这只蜗牛重1克。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1举着一块橡皮: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
生2:校牌。
生3:3粒玉米。
生4反驳道:有可能是4粒。
师:为什么呢?
生4解释: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4、称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
(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1千克,但不一样多。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20xx年4月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量能力。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4)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认识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情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掂一掂,以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师:这6本书的总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6本书,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板书:比较。在重的前面。)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其他东西吧!(掂物品,比较重的,有1千克,2千克的)
师: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的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设计意图】
1千克的质量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物品的轻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盘秤的方法。
四、认识“克”,感受1克。(环节目标:认识克,感受克的微小,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体会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更加合适。)
师:刚才,我们用盘秤称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现在我想知道这颗玉米粒的重量,用盘秤能称出来吗?(不能。为什么?)
师:看来盘秤只能用来称比较重的物品,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另一种秤——天平。
师:老师在课前称了这颗玉米粒,它重1克,也可以用1g表示。
师:请同学们把这颗玉米粒放在手心,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觉得1克怎么样?(太轻了)(板书:太。在轻的前面。)
师: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如:回形针,乒乓球,茶包,黄豆等的重量。
师:克一般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你觉得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师:掂一掂物品,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设计意图】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设计让学生掂一掂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并与1千克形成较大的对比。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几粒米、几颗豆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后,在实物中让学生感受10克、100克、500克物体的质量;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环节目标:知道1千克=1000克。)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这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完善板书:1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环节目标:巩固所学。)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小胖今年7岁,约重28( ) 一个苹果约重150( )
一个鸡蛋约重60( ) 一个篮球重450(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2、判断。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千克。( )
小刚今年8岁,体重30克。( ) 一只鸭约重4克。( )
3、在○里填上<、>、=:
500克○500千克 800克○8千克 600克○700克 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妈妈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
1)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500克鱼。1千克苹果,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3)如果鸡蛋7元1千克,鸡蛋要多少元?
5、这是小明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1、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金,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2)生2:花生。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4、进一步感知克:一个1角硬币是1克,那2个是几克呢?6、8个呢?小组6个、8个同学可以把硬币合起来掂一掂,和1克想比有什么感觉?那50克要几个这样硬币呢?100克呢?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有多重呢?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 1000克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师:同学们都找到这瓶水,找得没错。但是为什么都没找书包呢?(太重)那你估量一下它有多重呢?{异组同学回答,再请同组同学回答,引出争议:同组小朋友对同一个书包有不一样的估量,同学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秤”}
四、认识秤
1)课件展示各种秤:你认识哪些?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师补充简介一般用来称哪些物品的}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
(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4、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5、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3、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的1、2、3、5题。
四、作业
1.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教材分析: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1千克的实际重量,着重让聋生在实践活动中感识“千克”的重量有多重。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过重量,初步有了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但对三年级聋生来说,还是很少接触生活中的重量,学习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这次让聋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建立联系。
教学内容:
第40~41页,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电子称、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物体有轻重之分,猜刘老师手上的字典和数学作业本那个重那个轻?刘老师的体重和郭晓翔的体重,谁重谁轻?怎么知道的?
1、物体的轻重有时后用眼睛看一看就可以比较出来了。(板书:看一看)
2、昨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两袋东西,你知道哪一个轻一些?哪一个重一些吗?一袋方便面和一瓶饮料。你有什么办法?(板书:掂一掂)
(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同时也为了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用的一个重量单位。
板书:千克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千克
生活中,我们称一个物体有多重,要用到重量单位。(克、千克、公斤、斤、克、吨)都是重量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它是全世界统一的,称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千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又叫做公斤。
2、感受1千克
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师拿出电子秤指导学生称一袋重1千克洗衣粉,一袋重一千克的大米。然后把称过的重一千克的洗衣粉和大米,分别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再称好几份重1千克的东西,在课堂上顺次传递。再次感受。
指出: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为1千克的物品。1袋精盐500克,2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4、试一试。
分组活动
(1)秤1千克面粉,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1千克其他物品,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分别有几个。(橘子、苹果、枣、黄瓜等)
5、比一比
每一小组,凭感觉装出1千克黄豆,然后到前面来称一称再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最准。
6、估一估
老师拿的东西重几千克?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操作的情景,提供操作的机会,留给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到超市,菜市场里走一走,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
四、布置作业
“做一做”,第1题学生自己称出1千克的苹果,再数数,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
第2题,师可以帮学生一起找出身边重约1千克的物品。
第3题,班长组织学生课后到卫生室称出自己的体重,以他为标准估测其余同学的体重。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掌握“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3、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进行合理估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周末付老师去逛超市了,带你们去超市看一看
(课件视频出示超市买水果情景)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谁来说一说?
(播放课件,出示各种秤)
2、认识克。
(1)师:这枚2分硬币该用哪种秤来称合适呢?
通过称量我们知道了2分的硬币重1克
(板书:克 ) 克也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g)
师:请大家像我这样把2分的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呀
(2)我们再来掂一掂1粒黄豆,说说你的感觉?
猜一猜,大约多少粒黄豆是1克?
师:大家猜得准不准呢?我们一块来称一称,看看哪位小朋友猜的准。
(用天平称量)
(3)师: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
(4)感受200克
这袋面包比1克重,那它大约有多重呢?从学具袋里拿出来掂一掂,估计一下
(5)对比200克和500克
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一袋白糖,你能估出白糖的质量吗?
试一试 并说说 你是怎么估的
还有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200克的物品居然比500克的物品看起来还要大一些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3、感受1千克
(1)一袋白糖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
板书:1000克
1000克也可以说1 千克 (板书:1000 克 =1 千克)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千克也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板书:kg)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读一读1000 克=1 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掂一掂这两袋白糖,什么感受?
(2)估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
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出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
我们先来看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上的粮食、水果和蔬菜,先估一估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然后用塑料袋装起来。并轮换着拎一拎。整个过程可不能用秤称哦!)
师:哪个小组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
为什么你们估量的结果最准确,是怎么估的?
(3)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千克做单位的物品
出示图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包装上都标有净含量,它是什么意思呢?
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明的体重是35( ) 一个鸡蛋重约50( ) 一头猪大约重130( )
一只蜂鸟约重2( ) 一只鸵鸟约重100( )
一只铅笔长约16( ),重约10( )
2、下面有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试一试?
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哪一个比较重?(一样重)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分享?
大家的收获真多!我们知道了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一般都要用千克作单位,特别重的东西,比如说大象的体重、一辆汽车的载重量那就需要用吨作单位,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