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7-22
- 11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一)
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二)
在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把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一遍,让学生能强化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对第十五章综合练习题的分析讲解,以达到对本章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课后,感觉有些累,学生仍感觉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要对自己的期末复习思路进行调整。如,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明确知识的梳理要求,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然后对本章重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并通过个别实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训练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复习可能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些。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三)
《功和机械能》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对功、功率含义的理解和计算,对机械能的理解,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进行本 章复习时,我准备只利用一节课时间,所以借助了课件进行教学,主要以复习知识点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在课件的制作和检查方面存在纰漏,表现在速度公式编辑错误,还有一道选择题的答案应该是25:27,结果搞成了5:27,导致学生做题困难,延误了复习进度。
二、对功和功率两个的计算和应用设计不到位,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题型,没有提高层次的题型,学生对于公式的熟练程度也没有我预想中的好。
三、教学方法上比较老套,没有创意和革新,主要采用的是讲练结合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在清醒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深挖考纲考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把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一遍,让学生能强化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对第十五章综合练习题的分析讲解,以达到对本章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课后,感觉有些累,学生仍感觉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要对自己的期末复习思路进行调整。如,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明确知识的梳理要求,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然后对本章重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并通过个别实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训练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复习可能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些。
《功和机械能》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对功、功率含义的理解和计算,对机械能的理解,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进行本 章复习时,我准备只利用一节课时间,所以借助了课件进行教学,主要以复习知识点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在课件的制作和检查方面存在纰漏,表现在速度公式编辑错误,还有一道选择题的答案应该是25:27,结果搞成了5:27,导致学生做题困难,延误了复习进度。
二、对功和功率两个的计算和应用设计不到位,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题型,没有提高层次的题型,学生对于公式的熟练程度也没有我预想中的好。
三、教学方法上比较老套,没有创意和革新,主要采用的是讲练结合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在清醒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深挖考纲考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 、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一、判断题
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2.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二、填空题
1.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2.把一个鸡蛋举高2m,做的功大约是_____J.
3.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桌面拉动2m,拉力所做的功为___J,重力做的功为_____J.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11.1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四)【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篮球、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用手指顶转篮球的演示,告诉学生能不停的转是由于对篮球做了功、旋转的篮球有机械能。从而引出本章知识点---《功和机械能》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那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引出本节课--《功》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劳而无功)
(2)有距离S,但力F=0(不劳无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垂直无功)
随堂练习(自由抢答):
(a) 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b)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d)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加深学生对做功和不做功的理解)
4、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2)功的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3)例题:质量为50Kg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匀速运到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取10N/Kg)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2)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甲 乙 丙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的:1.知道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确定。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3.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4.为后面定量地描述动能和势能及机械能做好准备
二、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本节的重点。2.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本节的难点。3.能源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具: 滚摆、皮球、重物、弹簧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关于能的初步知识,请说出学过哪几种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由什么量来量度呢?
板书课题:第三节 功和能
进行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体能够做功的例子。(1、流动的河水能推动水轮机做功--流动的河水能做功。2、打桩时先把重锤高高举起,重锤落下就把木桩打入地里--被举高的重锤能做功。3、风吹着帆船航行--流动的空气能对帆船做功。4、运动着的钢球打在木块上,能把木块推走--运动的钢球能做功。5、把弓拉弯,放手后被拉弯的弓能把箭射出--拉弯的弓能够做功。)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能够做功的共同点就是都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提问:我们知道,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那么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讨论:
1.只有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和动能发生相互转化。
[演示]把一个滚摆悬挂在框架上,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放开手,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分析说明:滚摆升高到最高点,下落中,滚摆的动能增加,同时滚摆的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对滚摆做了功.重力对滚摆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同理,上升中,滚摆克服重力做功,滚摆的重力势能就增加,滚摆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小结:物体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2.只有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发生相互转化.
[演示]拿一根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另一端上放一小球并压缩.待静止后放手,小球将被弹出去.观察小球离开弹簧前弹簧的形变及小球的运动情况,并思考弹性势能和动能的变化.
分析说明:被压缩的弹簧放开时把小球弹出去,小球的动能增加,同时弹簧的势能减少.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小结:物体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3.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一物理功教学教案”
[实例]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加速运动.
分析说明: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加速运动,列车的机械能增加,同时机车的热机消耗了内能.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小结: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4.机械能与化学能的转化.
[实例]用手抛出一个皮球.
分析说明:用手抛出一个皮球,对皮球做功的时候,皮球获得动能,同时贮存在体内的化学能减少,你抛球时做的功越多,皮球获得的动能就越多,体内的化学能减少的也就越多.实际上,皮球获得的动能是由体内减少的那部分化学能转化来的,而且你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皮球的机械能.
小结: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实例]起重机提升重物。
分析说明:起重机提升重物,重物的机械能增加,同时,起重机的电动机消耗了电能, 起重机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小结: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在其他各种形式能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以上结果.
结论:功这个物理量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示了有多少数量的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知道了功和能的这种关系,就可以通过做功的多少,定量地研究能量及其转化的问题了。
巩固练习
1 演示并解答:皮球从手中落到地上又弹跳起来,你能说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 风车安装在高铁架上端的水平轴上,轴可以随风向转动,风吹动风车转动,可带动发电机或其它机器工作.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明这个现象.
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文,预习第四节内容.
高一物理功教学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α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
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相同的。
五、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六、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α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 .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来源:数理化网]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 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 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 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 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 1J=1Nom
〔例题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 做了多少功?
[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 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 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 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 到桌面上, 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 B.1焦 C.0焦 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 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略):
(二)功的计算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初二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四)【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