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认识厘米,用厘米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本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复习旧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新课导入,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建模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2、学生汇报。

(1)用厘米量。

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练习巩固

尝试操作: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小结: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后反思: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 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 做一做”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第2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

【教材分析】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而且它最方便让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例3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在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教学中,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难点: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厘米,会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缰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巩固应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

(1)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测量物体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盒)

(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就用这个数字减去数字“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认识、感受1厘米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测量时,从直尺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科目:数学 第  课 执教时间:月 日

课    题 认识厘米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刻度线长短不同。。

“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关注个别学生,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找1厘米的)

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注意个别指导)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举例说明。

3.认识几厘米。www.xkb1.com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

6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师生游戏:问答,即5个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纸条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请1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请2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出示瓶子,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大约6厘米)

最后咱们有请3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2、测量。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张吉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是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难学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因此我根据这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第二,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这个观念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宽度等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之前,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条,问学生:你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这张纸条有两个黑板擦那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认为有老师的教鞭那么长…..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纸条,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班学生年龄偏小,平时没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一节课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环节,学生们喜欢把学具当玩具玩。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3.1.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 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 ,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3、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一起用铅笔、数学书、手指、动手量一量好吗?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师: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长度,真能干。想一想刚才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大家测量数据也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不便,看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呢?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你能学着给数字1对着的长刻度线取名吗?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 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师: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告诉我们长度的。你知道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长吗?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师:对,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写成cm。(多媒体课件闪动显示1厘米)。从0 到1是1厘米。你还能说出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从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从自己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量量我们的手指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师:知道了长度单位,我们就能用它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了。请孩子们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约有多长?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师:真会动脑子,你是用这种方法量的同学真棒。如果不是的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吗?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科目:数学 第  课 执教时间:月日

课    题 认识直角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 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