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论文
- 文档
- 2024-06-03
- 12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论文,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倍受关注。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设备与条件的完善,能够促进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高校学习期间,相对学生的其他成长阶段,学生身心均趋于成熟,对体育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在教学方法与目标方面应具有更具体、更完善的方案,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有效调整教育模式,使其趋于人性化。以人性化为前提,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展开讨论。
关键词: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已经获得的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突飞猛进。各高校针对体育教学展开人性化调整,并以全球化的高度重视,对高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展开实践。积累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使高校体育课堂质量化、标准化,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性质与方向
在我国,高校体育近30年来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阶段,事实证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无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方向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与理论基础。改革是解决高校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改革改善了体育照搬传统教学模式的陋习,通过发展的方式解决课改问题,使高校体育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将体育教学的性质从运动类提升至人文类,在运动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思考与发展的空间。
1.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导思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改革呈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与体系,把握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高校体育中体现人的本质与权利,将改革发展放在首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潜能,梳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发挥体育的人文特点。
1.3构建多功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着手,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大学生特色的科学思想与教学体系,使教学与时代相适应,与人性化理念相适应,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课堂奠定基础,为中国新一代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
1.4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学术观点的改革趋势
高校体育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高校传统体育课堂的再剖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多方面的学术观点相融合。包括生物化体育、人文化体育等等,将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从完成测评转移到体质论思想的建立,无论哪一派别的学术观点,都从根本上反映了高校体育的教学思想---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将竞技转化为学科模式,实现了体育教学的过渡与转变。
2.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渐以人性化视野去看待教学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对人性化教学理念的理解、操作、理想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具有主动权和决定权,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学因为公共课程,课堂人口基数庞大,教师一对多教学时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互动地位更加主动化,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附某高校排球课教学案例:该高校排球课由教务处负责体育的老师共同确定教学模式,即排球发球、排球对颠以及摸线跑三方面内容,在一学期的排球课堂上,学生会长时间练习发球和对颠球,一学期的排球课结束之后,对于排球的基本理论知识获知尚少,只收获了两个排球基本功。导致课后学生仍然无法进行排球场上的正常活动。老师主观规定学生的学习内容,该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较浅显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除了练习基本功、完成期末考试,就没有思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体育丧失兴趣,由于教学模式的固定化,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升。
2.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2.1人性化理念缺失。在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理念提出之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等方面仍处于不断摸索前行之中。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因不具备人性化理念作为指导,使体育教学缺乏人性化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在学习与培训期间,都是相对简单的机械训练,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缺失。2.2.2宽松的考核制度使教师安于现状。高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层不变地进行教学,不同于高中要求升学率因素的束缚,高校体育教学过于安于现状。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模式和自身知识结构,教师没有了后续学习的动力,体育教师的现状直接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阻碍了人性化理念的教学运用。人性化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被推广,接受理念与应用理念直接存在着时间差,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人性化理念目前处于理论认识阶段,未上升到实施运用。教师是教学改革行动的组织者,当教师对人性化理念认识存在缺陷时,高校体育改革终将是谬论,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进行规模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地看待教育问题。
2.3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模块分类和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教育教学中学生评价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通常采用集中评价的方式,以期末分数对学生进行定位。这种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最终分数、学分,忽略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丰富,他们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能统一化、人性化,不能对学生做出公正而准确的评价。由于教学模块的分类,学生每学期都具有固定的考核项目,例如:篮球分为定点投篮、三步上篮、50米短跑等模块。这种固定的考核模块使考核体系十分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做不到收获最大化。建议在开课前增加一次考核,针对学期前后学生的进步及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化,达到学生乐于运动,主动锻炼的效果。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体育课堂地位未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未实现课程目标、“基本形式”与“辅助形式”需要重新认识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只有形成人性化理念基础,才能实现高校体育课堂的优质化。
3.人性化的高校体育改革未来展望
3.1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内涵解读
对于人性化的高校体育教学,首先是以人的需求为教学目的的体育运动传授。即为了满足人的自身需求,得到专业体育运动指导和训练。其次,高效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人性化教学的本质,尊重学生、关怀学生。高校体育教育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来调整教育模式,做到弘扬人性、崇尚人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3.2.1加强教师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高校体育教学趋于人性化,必须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与人性化理念,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实施与改进。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后,应当精心进行职后学习,进行人文素养培训,正确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倡导师生平等交流,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了解学生体育课程中的学习需求,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教师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避免形式导致体育教育本质的缺失,不能用分数等硬性要求曲解体育课堂的真实目的。3.2.2营造人性化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缺失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减弱。人性化教学氛围通过体育资源设备硬环境和教师与学生互动软环境两个方面:体育资源设备硬环境,即体育教学中,体育设备与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学习与锻炼的需求;教师与学生互动软环境,人性化氛围的营造重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师生平等。教师虽然是课程设置与安排的主体,但学生可以对其内容加以建议与补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使高校体育教学是师生相处融洽、学生学习轻松愉悦的人性化教学氛围。3.2.3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评测保障,课程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融入学生、教师双向评价,即学生在学期末也可对教师进行评价。将人性化理念融入评价体系之中,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进步程度和学习方式,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同时,课程体系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无论体育基础好坏都能够得到公正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从体育锻炼中磨练出顽强的意志,让学生在人性化视野下体育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
3.3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发展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至今,经历了一体制、两段式、三段式及五三教学等多种模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实践,愈加丰富与优化;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资源不断开发,各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数量与种类逐渐增多,学生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理念越来越强,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愈加贴近;随着体育设备与资源的优化,各相邻高校之间可进行区域资源共享,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与学习内容。高校体育在人性化理念的推广下,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研究,从传统的场地固定到走向自然与生活,例如:增加户外运动、军事体育课程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愈加强烈。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越来越浓厚,人是社会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受到尊重,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经历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的全过程,理论研究过程又分为理念形成与理念贯彻,将理念融入教学模式之中,做到人性化教学的推广。高校体育要想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性化教学是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将逐渐实现人性化。
4.结论
根据1995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对各级院校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该文件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保障。人性化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能够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适时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状况,摒弃以考试成绩和学分加减为目的的传统学习模式。对体育教师而言,人性化教学职后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与时俱进地更替自身知识结构。将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进行重新调整与解决,过去与将来对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随之获得新的进步。社会及教学工作者应正视现实,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养,承担时代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遵琴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张振华.学校体育二十八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刘勇,周健生,蒋炳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成就与思考[J].学校体育学,2013(29).
[4]周遵琴.现代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5]但鸿江.人性化视野下高效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时空,2015(04).
[6]丁杰.关于人性化视野下高效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展望探讨[J].中国,2017(07)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逐渐发生了变化。事实上,随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学生在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之外,逐步提到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识教育的理念别逐渐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相关的实践显示,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何为通识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指的“非技职、非专业”的教育模式。从教育性质而言,其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指的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总体而言,通识教育指的就是结合基本知识以及态度技能的综合教育。在该教育理念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1]。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现阶段,作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活动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由于我国在教育领域逐步提倡素质教育。因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相关的`教育者逐步推行分层次教学,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放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开始在教授学生体育技巧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事实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最终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的高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运用。事实上,通识教育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将基础教育、预备教育以及整合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文化涵养的提高。
三、通识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教师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及创造性地发展。基于此,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对于教学的价值体系以及学习精神的分析,并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之下,需要相关人员逐步树立起大以人为本额的发展目标,并在实际的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增长自身的见识,并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并不断的增强人文教育,实现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学者进行体育比赛以及娱乐活动的组织,从而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构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3、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提倡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改革主要朝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笑的相关部门在推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于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建设自主学习的体系中,需要相关的教育者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此外,还需要相关人员逐步加强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的实践显示,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对于相关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人文修养的提高。
4、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借助通识教学理念进行大学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对教学评价进行相关的改革。事实上,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教学评估的改革,对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评价。并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推动教学的发展[3]。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识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在实际被运用到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事实上,笔者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发展,随着相关人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我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运用,其最终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知识文化涵养的提升,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以及其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并最终阐释了如何推动通识教育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贯彻,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必将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兆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点探究[J].新课程(中),,(6):44-45.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8):312.
[3]彭明娟.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J].雪莲,2015,(32):77.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当前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以及积极贯彻我国相关方针政策,各大高校在严格遵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之上,对现阶段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各大高校从体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入手,积极贯彻阳光体育运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改革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位,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身体,也调动了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模式构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是运动,但不仅仅指表面意义上的运动,是由人脑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的体育活动总和。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与前提,其根本目的在于强身健体,不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此使人们能够积极地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运功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心理素质与增强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扩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运动是绝对的,也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世上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永恒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就是以锻炼为基础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身体,也调动了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系统来说,阳光体育运动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精神部分,另一个是物质部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我国相关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体育思想、文化精神的体现。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以肢体运动为联系方式,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与主要目的,促进青少年以及全国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各大高校进行体育改革与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各大高校作为培养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体育课程作为必须课程,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身体,也调动了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如此,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类型逐渐向多元化方法发展,涉及的领域与内容越来越复杂,覆盖面越来越广,因此需要的教师类型也越来越多,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必备条件,对于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教师岗位编制趋于饱和,教师岗位供不应求,尤其是体育教师编制,很多高校为了开展体育教育工作,不得不外聘教师,频繁更换教师,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学生学生的稳定性与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以及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心理素质得培养与发展。
2.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与影响,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一直都是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重视。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情况与反应,但是却不能全面客观来评价学生的具体情况。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别逐渐弱化。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都是由运动测试成绩决定的,也就说成绩是评价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片面的,无法客观全面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成绩一半是靠后天的不断训练与锻炼获得的,还有一半因素就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因此,将体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对学生将是不公平的。虽然,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体制一直秉持着公平客观的原则,但是忽视了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发展情况等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成绩的高低,是通过引导与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因此不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与增强伸腿素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与阳光体育运动根本宗旨是不相符的。
3.教学设施落后
随着体育教学课程类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学内容不再只是田径、球类以及健身操等项目,增加了武术、跆拳道、游泳与滑轮等新型项目,这些新型项目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些新型项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多元化课程教学背景下,需要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设施也越来越多,这些教学设施是需要足够资金来支持的,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就意味着体育教育无法与时俱进,达到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学校是否可以建立各种场馆或者游泳馆等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现阶段,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器材耗损程度严重,许多教学器材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已经无法继续使用,而且教学设施供不应求,比如,许多大学生使用一个场地或者足球等,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水平。此前,在教学工作中,很多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信息技术手段并没有得到应用,体育教师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思想守旧,不能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构建模式
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理论知识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体育的科学知识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生活当中,在学好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基础之上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否则就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当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设立问题的情境模式来讲述体育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竞争优势知识点,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和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动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强化抽象思维、概况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为,墨守成规绝不是科学的教学态度,教师在学会创新改变的基础行引导学生们实践,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归纳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对教学方法中学会创新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与更加有效地提高技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会使教育工作发展得越来越好,才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2.提高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行业的领路人,他们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与成果,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此来促进学业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行业。在这里我们要秉持“需要性、参与性、和谐性”的理念,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教学基础上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调查过程思路、过程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探究式、指导式以及自修式等适合于体育教师活动的基本方式。为教师提供公平公正的参与的机会,同时又要借鉴国外教师在职培养经验,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人才,提高教研队伍质量,加强对教师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另一方面,也要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推进教师的内在动力,即让体育教师与优秀教师多接触交流,让体院系的教师认识到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并且积极正确改正自身的不足,树立要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更好地完善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当前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严格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推进下,对现阶段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坚.“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运动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J].学园,(16):43-44.
[2]黄喜燕.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4+25.
[3]李富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399-400.
[4]黄舒.吉林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5]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5):100-103.
[6]黄伟明.“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6):1+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不足与突破论文
摘要:高校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学工作占据了极为特殊的一个位置。不同于其他诸多学科,体育并未能在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框架中明确一个位置,也因此会被学生所忽视,进一步导致在教学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发生。造成这些问题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实到位,因此本文首先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而后进一步提出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着一定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足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改革是促使其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环境中,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展开了数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以前就存在的,而教学改革并未能够对其展开有效的改善,而有些是教学改革本身就存在不足,从而造成给教学体系带来额外负担的尴尬局面。这些情况都会发生,而当前的任务,就是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不足加以厘清,重新明确方向,并且实现改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观察和总结,可以明确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不足,仍然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比较突出:
(一)围绕课程展开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这是未能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问题在展开教学改革之初,就已经被各个学科的教师明确下来,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领域之中,这种问题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围绕学科自身体系展开教学,以及课程内容部署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这是体育教学自身固有的弊端,相对而言比较强调实践练习,而练习前后为了能够加以保护又必然需要对应的活动,所以就常常会因为时间挤掉理论学习,从而构成现在的这种教学形式和内容布局。
(二)教学内容庞杂不深入
这一方面的问题,与第一个方面多少有一些瓜葛。因为教学形式和内容都未能与学生的自身需求保持密切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与体育知识体系保持了更为紧密的关联,也因此使得教师会有一种想要将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压缩进入到固定学时的想法。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庞杂而不深入,并且脱离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存在。
(三)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握不清晰
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以学生的素质提升和综合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并且强调将旧有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改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对于知识的主动获取能力的教学。但是在体育教学领域之中,由于理论知识特征相对较弱,并且经常会被需要在课堂上展开的训练所掩盖,因此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的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才会造成当前对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不明确的这种尴尬情况出现。
二、切实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深化
通过对现存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不足展开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现存的系统中存在诸多不足,但是体育教学改革同样没有停止。如果对教学改革展开进一步的深化,这些问题仍然有得到优化和改善的机会。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首先,强化以学生作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体系。学生的核心位置能否得到确立,关系到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客观地审查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并且依据这些需求来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布局。一个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需求所设定的体育课程,必然会放弃将整个体育运动知识框架安排进有限的课时之中的尝试。也正是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够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合理地节选教学内容并且加以组合,构建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及训练框架。其次,加强终身体育认知。目前学生在体育学习领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这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体育视为了一种工具,仅仅是获取必要的学分而已。其他诸多学科都能够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的价值,从学生的角度看,相对比较弱化,因此他们的学习也呈现出一定的被动特征。针对此种情况,高校体育教学要与终身体育联系在一起,使二者有机的结合,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立一种在教师正确思想指导下,以满足学习主体的客观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主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和保持健康的良好习惯。最后,明确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可谓是一种必然。仅有的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朴实的,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但是这种喜爱,不足以支持体育教学工作实现其教育层面的价值。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的根基所在。必须让学生能够明白体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并且通过这种对于价值的认知,调整体育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会失去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将单纯的教学质量提升视为目标,或者将学生对于对应技能的掌握视为目标。这些都是对教学改革目标的偏离和错误认识。只有不断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强调他们对于体育学科的主动参与程度,才是坚持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才算是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从细节着手不断优化,才能实现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地,才能推动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展望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在深入,本着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在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展望,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视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展望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按照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等。体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科目,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在人性化视野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重视体育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一、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内涵。
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愿望为教学出发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以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在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挖掘学生潜力,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来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项目,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前提下,从学生需求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对改革重视性和实践性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相对较晚,新教学理念上升层次不够,不足以改变教育重心。由于人性化思想不深入,使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改革理念与改革实际实施契合不佳,改革效果不明显。体育教学主要实施方式是实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体育项目,提升技能。但是目前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达标和通过课程考核为主,使体育教学实践性不强,改革效果不佳。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会因学生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针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训练强度是不恰当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保证学生健康前提下提升其身体素质,对学生过于严厉也是不符合人性化视野下学生需求的。
2、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存在偏差。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不容忽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革中也得以体现,但是目前来看,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差别比较大。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明显,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意识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不深入,没有将以人为本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正常发挥。虽然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内容和形式过于机械,使体育改革受到阻碍。
3、体育考评机制落后。
国家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但是纲要实施时间短,虽然有纲要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系建立得仍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程考核机制中得以充分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考核机制的影响。想要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就需要对体育课程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出色的学生不因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而受到打击,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展望。
1、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模式。
首先,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持续,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也越来越被重视。对于人性化教学模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同时在实践中也在应用,这使得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得以落实,也促进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国家提出的教改新要求,随着三自主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师正在探索一体制、两段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更多选择,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基于人性化视野下的人性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会持续发展下去,会在各种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训练中应用,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得到保证,体现人性化教育理念。当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会得到提升,人性化的理念也会被接纳。
2、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使教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接纳和应用人性化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服务意识,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合理化需求。教师要提高职业素养,保证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相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其次,完善体育考评体系。对于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完善的考评体系是非常关键的,能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切落实。良好和完善的考评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将学习过程纳入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综合能力、成绩等的全面评价。完善的考评体系可以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更主动,并为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将人性化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包括硬件配置和教学方法。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高校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完善,以为体育教学改革奠定硬件基础,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分配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更有效。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要善于总结,通过阶段性总结将好的教学方法持续下去,同时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总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质量正在提高,体育教学进步构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格局。虽然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不足,需要建立完整的改革机制,在领导和教师充分了解和重视的情况下推进人性化融入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理解和接受人性化教育理念,并将人性化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完善考评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东。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3):221―222。
[2]冯强。论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高教学刊,2016(22):146―147。
[3]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5):78―81。
[4]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5]王宁。试论人性化视野下现代体育教学改革[J]。学周刊,(15):88―89。
[6]蔡德亮。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运动,2014(12):73―74。
1前言
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必修课程,它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增强学生体育能力、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更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的基础条件。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将一切课程设置的内容围绕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以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之才。
2科学健身定义及原则
2.1科学健身的定义
所谓科学健身就是经过一定的健康教育,在掌握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卫生知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知识、营养知识、保健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医学检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科学健身,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科学健身的前提就是要对参与者个体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据此制定适宜的运动健身方案,也称“运动处方”。健身者据此进行体育锻炼,在运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与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随时调整健身方案,以达到科学健身、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2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
(1)对个体的认识,区别对待。个体的显著差异必然导致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包括兴趣爱好所致的阶段性锻炼目标不一致,运动量和强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身体条件的锻炼计划。
(2)锻炼要自觉积极、目标一致。对自我身体的完善,健康的保持,潜能的开发,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指导思想,否则像单纯追求消遣娱乐。锻炼的随意性和无目标性,体现出来锻炼的时间不规律,锻炼的效果必然不明显,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要树立目标,并分阶段性来检查目标完成的情况,通过对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对运动成绩的测量,对运动知识的积累,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方法、手段等。
(3)注重身体的全面发展。在锻炼方法和手段上要相互结合。了解各项运动的基本功能,然后互相搭配,统筹安排。锻炼要内外结合,内脏器官和肌肉力量、上肢与下肢,包括身体锻炼时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修炼,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4)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操作性。对大学生而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场地器材,结合自己的学习条件,比如,在学习劳累的时候去跑跑步,有场地的情况下约朋友一起打打球调剂下生活,而时间紧张,或者阴雨天气没有场地的时候插空做一些原地而且动作简单的练习,简单的重复性动作一样可以达到运动的效果。
(5)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负荷过小,比如有很多学生认为散步、逛街就达到了锻炼的作用,而实践中证明,轻微的运动起不到锻炼的效果。但负荷过重,不但不能锻炼身体,还会对身体有害。同时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要学会监测身体技能变化的状态,用以调节,并注意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
3大学生科学健身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高校体育是学生通向社会体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健身培训势在必行,构建高校新生科学健身服务咨询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余小平的研究表明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焦点集中在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养成长期锻炼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却在系统的科学健身知识上有所匮乏。李学恒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科学健身的关键阻碍在于没有正确的健身指导,缺少科学健身咨询。
综上所述,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在国家层面进行大力发展和推广的活动,也是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提出的促進人们身心健康的又一新理念。科学健身关系到每一个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积极响应和践行科学健身,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碍,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4.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重视,由于体育课程往往都是设置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教学课时甚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都偏低,在高校体育考核方面上时常出现低分现象。学生初入大学,既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又想着在空闲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根本无心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4.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缺失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
4.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僵化
传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传统教育中,其教学模式非常僵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而学生则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一切行动都会以老师的指挥为中心,长此以往的模式,会让学生对体育课堂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障碍。第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和老师的关注焦点都是升学率,而非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4学生严重缺乏锻炼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受到拘束较少,很少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场的人往往都是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通常都花费在专业课程和上网娱乐交际上,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高校设置的体育教学课程又少,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5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不断增加与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场地器材的紧张很难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相矛盾,教师的业务素质、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先进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很难适应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前沿科学探究等方面的需求。
5.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更新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为中心展开,以足、篮、排为主,配以乒、羽、网,再加少量的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此内容虽没有过时,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仅这些项目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讲授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忽略健身理念和方法的灌输和解答,这使得学生虽然学会了运动技术,但离开学校后运动技术也随之离去,无法将终身体育理念传授给学生。
5.2科学健身提倡运动项目要因地制宜
高校应该根据运动健身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锻炼形式,找到适合个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要求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新兴起的项目如瑜伽、拉丁舞、跆拳道等也应该被纳入或推广,有些项目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也能做到因人而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
5.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认真实践体育理论,把教授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并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在体育开始选修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科学健身的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除了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技术外,把学生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体育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统。搭好体育学科知识的框架之后,学生在以后的知识积累才越来越显出优势,并学有所用。
5.4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应及时更新丰富
科学健身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和方法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健身本身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辅助,同时科学的、合理的健身方式也需要一定的现代化设施给予测量标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设备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因场地器材等严重缺乏,导致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如游泳、棒垒球、网球、毽球、羽毛球等常见项目无法实施教学。虽然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硬件条件较为充实,但因体育教学安排、学生人数、课外活动、对外开放等因素导致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提高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缺失严重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體育教学不仅要积极筹建教学必需的运动场地和教学设备,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体育健身设备和器材,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5.5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只有学校体育健身搞好了,每位学生都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全民体育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跨车道.现在的群众运动项目,运动内容,基本上都是学校体育锻炼的内容,同时,有一项调查证明,在群众健身的人数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学生时代体育的爱好者,这些充分说明,加强学校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对发展全民健身作用重大。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环节,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重视文化课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搞好了,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自己的锻炼技能,才能有效地传播体育锻炼知识,也只有学生在学校里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进入社会后继续发展,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事业中来;只有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才能为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传播科学的健身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符合现代人们健身的理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实现科学健身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改革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把大学体育教学培养的目标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兴趣、技能、特长、终身锻炼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促进其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促使他们把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把科学健身理念与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及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大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大学生体能素质不断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英俊.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67—69.
[2]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4(l).
[3]刘增学.全民健身路径配置科学性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4]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4).
[5]史睿智.北京市民科学健身管理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6]唐万宏.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策略[M].教育评论,(6).
[7]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8]张瑞林.新时期综合性大学体育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
浅谈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视域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摘要:普通高校的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同时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对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重要性的阐述,探讨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建议,试图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1.前言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坚持全面改革,以调动体育专业培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理论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严重现象。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对理论课学习兴趣极低甚至消极应付,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气候影响、体育学科评价的特殊性等都是影响因素,但学生对体育理论价值的认识、教学方法陈旧、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为了普遍提高新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适应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了解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反馈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明确性、层次性,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全面性、方向性、选择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构建新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二十一世纪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发展新途径,充分发挥其最佳功效,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十分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实现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的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2.1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体育理论课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部分,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第二类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为代表;第三类是体育应用课程,如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
2.2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
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是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指导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如教学、指导训练、组织竞赛、科学运动、科研和社会体育指导等能力的培养,并能弥补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
但目前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学习特点及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狠抓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当前学校、社会和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
3.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目前存在课时少,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就本人而言,在十几年的理论教学实践中,也力图用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3.1体育专业学生认识发生偏差
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多数理论课的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打磕睡多、玩手机多的现象极为严重,更有学生干脆逃课外出上网聊天、玩游戏。学生只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而忽视了理论课的学习。在他们心中,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只要球打的好、跑得快、跳得高就行了。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没有压力,课堂提问较少,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学生上课听与不听和成绩关系不大。理论课学习无关紧要,部分学生把拿学分当成了理论课学习的唯一目的,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
3.2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很枯燥,听起来没兴趣,所以缺课的、睡觉的等现象较多,如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等课程。
理论教材内容本身面宽,份量重,由于篇幅所限所含内容又不能展开,因此有乏而无味的感觉,如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中的能量利用、肌肉、与运动等章节;又如:体育保健中的营养卫生、按摩等章节,均可单独开课,有目的加深专业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技能的训练。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及实践课时占的'比重太少,尤其是一般院校的体育专业更少,使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3.3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仍需改善
体育基础理论课强调其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同其它理论知识的融合,不能很好发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动技术)联系起来,有些内容不适应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需要,内容陈旧,甚至某些内容随着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缺乏对其筛选、更新,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单一,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实践,“所学的无用”、“所需的没学”是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大感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机械单一、循规蹈矩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技术传承为重点,强调“结论”,忽视“过程”,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消极的知识、技术接受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育人的能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改革,采用了不少较为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生讲解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等,但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绝大部分教师的认可。
4.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建议
4.1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及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误区,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列举实例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专业人才掌握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体育科学知识、原理和动作技术产生形成的过程、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区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之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新型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关键。
4.2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部分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使体育理论的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如有些教学内容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学专题进行讲解,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使体育理论教学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更新充实实用性理论知识是重点。
4.3改进体育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的改变,应大力提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引进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精英型”学生的带动作用,调动“厌学型”学生的主动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是内涵。
4.4理论与实践仍需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有一个感知、理解的过程,而知识的运用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必然途径,。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在感性方面有更强的意识及依赖性,针对这一特点,理论课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于书本,应结合运动技术教学、实践、实验等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感受。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完美的结合是导向。
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整体水平,一方面理论任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有必要从事适当的专项技术课教学,这样才不至于因脱离实践使自己的理论课过于抽象。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采用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积极引进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并重新组合,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重视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新能力,培养学生查找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转变成发现和探索过程,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由“专才”向“通才”逐步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剑飞,长治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长治学院学报,.10第27卷第5期.
[2]汪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福建体育科技,.10,第21卷第5期.
[3]周雯艳,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宜春学院学报,.12,第30卷第6期.
[4]王勇,关于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是谁课程教学的探讨,赤峰学院学报,2011.5,第27卷第5期.
[5]吴燕波等,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第23卷第3期.
[6]涂相仁,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教育学术月刊,.09.
市场经济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我们评价教师体育消费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力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状况和消费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教师体育教师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生.发展“参与型”体育产业市场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
[2]张晓春.探索现代农村体育消费的新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1期.
[3]陈海燕.安徽省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4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