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毕竟它作为一门语言的学科,任何信息的传达与情感的流露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所以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它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来运用它,将它作为生活中的工具。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当成教学重点,以至于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所以教师不应该把教学活动限制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尝试性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论是十分考验学生的语言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会阅读和学习写作,更要学会如何说话,开展辩论赛就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教会学生如何说话,以及提升临场应变能力。再比如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通过表演课本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现能力,通过参悟剧本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再通过表演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该讲则讲

在新课程实施伊始,有些教师害怕“讲”,似乎一提到讲就是“旧观念”,其实讲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但是“讲亦有道”一是讲的必须是必要的,“该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不必讲,应该由学生自主来完成的,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的讲一点时代背景,如有的课文比较深奥、丰富,教师如果过分的追求直观的教学情景,则使语文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是讲的内容和形式要设计好,力求精辟,新颖。所以说,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或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困难时,教师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只让学生诵读感悟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两里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发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问就问

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化,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说,更符合《标准》精神的不是学生“一问到底”,而是教师“该问时就问”,以更好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该练则练

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的多。

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适中、适量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非常必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的手段。例如,“识字、写字”这一块,离开训练能见成效吗?特别是“写字”,俗话说“不练光说假把式”,没有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学生就不会练好字,同样,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与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习题,突出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可操作性、做到精炼、巧练。我们深信,只要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有效地 “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小组合作并不是将任务完成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任务要难度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通过科学的任务引入,为学生创设良好以及积极的合作气氛,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最后,教师要相对任务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首先,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的协作和替换,进而激发创造灵感。例如在创作命题作文《我的梦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几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开展小组合作,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组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加入到对作文内容、要求以及形式的讨论中,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吸取他人的经验,实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以命题作文《我的梦想》为例,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要交换意见,并且以打分投票的形式,选择出最佳的创作方案,交流可以突破学生的思维限制,激发学生的斗志心以及好奇心。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表达想法的冲动,将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充分结合,涌现新的创作思路,进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写作,提高自身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三、通过批改实现提高

评讲和批改是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合理通过批改实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重视通过实例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写作《鸿门宴读后感》时,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找出作文的有点和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修改建议。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批改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评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互相之间提出修改建议。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形式,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有感情的朗读后,由全班学生进行评价,通过个性化的批改方式,实现所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掌握规范

首先,规范书写。学生要规范书写,练好字,少涂改、少写错别字。其次规范写作标准。写作标准是作者经过长期知识积累而存在心中的图式,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古诗文、文质兼优的现代美文等让同学们诵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积累。教师要求学生自高一到高三,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诗词美文的阅读和背诵任务,让学生掌握这些文章的体裁与风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写作。

(二)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一步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要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家庭亲情、朋友情谊、交际人情、风俗习惯、历史人文、自然美景、时代风貌、科学与人生等,让学生多接触这类话题,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点,丰富知识积累和写作素材。

(三)发散思维

思维是一篇作文的灵魂,他能体现作者智力和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跟随自身内心变化,观察和感悟社会,从而树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比如创造一些口头作文训练、收集新鲜作文范例等。

(四)注重实践

作文实践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作文教学上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让学生养成练笔的好习惯。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加入一些仿写练习,对新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多写一些读后感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势必可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最重要的难关,教师、学生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高考成绩上,而对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这也是导致高中生写作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教师应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得到安慰,增强自信心,更加执着于作文写作。比如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教师应仔细修改,在发现学生的亮点时,一定要在旁边备注,“good”、“用得妙”、“很好”等嘉奖性的词语。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活动,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素材

高中作文相对于初中作文而言,更加有深度,而且广度更广。就近几年学生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空洞,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在高考紧张的考试氛围下,想要创作出一篇出色作文,并不仅仅是要靠灵感,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平时的积累,只有自己肚子里面有货,才可以在看到题目时能够文思泉涌,思考问题时也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应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文章布局和结构、文字的表达方法。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布置一次随堂练习,让学生将自己刚刚阅读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读者》、《最小说》、《小小说》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杂志、书籍,并且要求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意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并做好笔记,慢慢积累写作素材。

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一、制定可行教学方案,有序开展作文教学

例如教师在开展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时候,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作文水平,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作文教学。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文章结构的布局已经有一定的把握,只是在作文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方面略有不足。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立足于作文的主旨,对作文进行艺术加工,以提高作文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品位。以记叙文中的写人记事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着作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事迹等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这些细节之处入手,对作文人物的精神、性格与能力等进行着重地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在将作文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的同时,又要着重突出其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这样既可以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层次性,升华作文人物的形象,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拓宽学生阅读范围,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觉无话可说或者言之无味,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面较窄,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积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想认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教材中的必读书目以外,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作品供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以及记录自己阅读完作品后的心得与感悟,这样既可以将作文课堂教学有效延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经验,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体会到语言应用的艺术性,从而提高自己写作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三、注重作文仿写练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意识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语言应用的艺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语言描述方面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和结构严谨,在情感表达方面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读者在感叹文章语言运用精妙的同时,明白作者的所思所想。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揣摩和练习,而对优秀文章进行仿写练习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选取优秀文章作为范文,详细向学生讲解范文在语言的应用、文章的构思、思想的表达和论证的方式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以及范文的开篇布局和首尾的处理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范文的结构和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仿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优秀范文进行合理解构,吸收范文中的精髓为我所用,又可以增强学生作文时布局谋篇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语言运用、文章结构和段落转换等方面进行精雕细琢,使文章的层次、思想的内涵和表达的艺术都得到很好的展现。

四、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新一轮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中,许多教师一谈到课堂教学改革,言必“多媒体”,谈必“网络技术”,好象没有“计算机”就上不成好课,离开“现代技术”就不算是进行教学改革了。其实这是对教学改革的误解,是一个不愿意放弃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的借口。笔者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就多次大胆地把家用电器搬到教室里,完成了一些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且效果颇好。

如:初中物理《蒸发》一课,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材p教参都认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实际经验,故没有设计任何实验。如果不做实验,单凭学生的印象,通过问答式,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理解时可能有困难,而且学生参与不够。为此,我在课堂上借用“电暖器”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设备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 将两块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分别晾晒在教室的阴凉处和通了电的’电暖器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液体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实验二 将两块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分别晾晒无风处和通了电的电风扇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的流动对蒸发的影响。

实验三 将两块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将其中一块手帕折叠,另一块手帕完全晾开,放置在电暖器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表面积大小对蒸发的影响。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触摸、对比、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提出“加快(或者减慢)蒸发,应该如何办?”“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中。

上述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家用电器进行教学的一例,在教学中我还引入了“台灯”、“热得快”、“电吹风”、“电冰箱”、“收音机”等家用电器,由于这些家用电器学生家中也有,而且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容易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兴趣。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就容易获取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的基础就是“实验”,作为物理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这个“法宝”,有条件最好,没有条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索p研究,获得物理科学的真知。

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许多教师一谈到课堂教学改革,言必“多媒体”,谈必“网络技术”,好象没有“计算机”就上不成好课,离开“现代技术”就不算是进行教学改革了。其实这是对教学改革的误解,是一个不愿意放弃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的借口。笔者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就多次大胆地把家用电器搬到教室里,完成了一些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且效果颇好。     如:初中物理《蒸发》一课,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材p教参都认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实际经验,故没有设计任何实验。如果不做实验,单凭学生的印象,通过问答式,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理解时可能有困难,而且学生参与不够。为此,我在课堂上借用“电暖器”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设备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 将两块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分别晾晒在教室的阴凉处和通了电的电暖器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液体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实验二 将两块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分别晾晒无风处和通了电的电风扇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的流动对蒸发的影响。     实验三 将两块相同的手帕打湿后,将其中一块手帕折叠,另一块手帕完全晾开,放置在电暖器旁。     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体表面积大小对蒸发的’影响。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触摸、对比、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提出“加快(或者减慢)蒸发,应该如何办?”“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中。     上述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家用电器进行教学的一例,在教学中我还引入了“台灯”、“热得快”、“电吹风”、“电冰箱”、“收音机”等家用电器,由于这些家用电器学生家中也有,而且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容易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兴趣。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就容易获取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的基础就是“实验”,作为物理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这个“法宝”,有条件最好,没有条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索p研究,获得物理科学的真知。

1 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极不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作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本人以为,造成高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三大原因: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成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2.1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2.1.1 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得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2.1.2 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2.1.3 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

2.1.4 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2.2 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擅长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3 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尝试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我看到同学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所以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甚至老师也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不可低估的潜力。

玛蒂尔德的形象也十分动人,她确实迷恋过上流社会,她以为“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也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她又是多么“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当厄运降临时,她毅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迎接命运的挑战。在信用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信用,选择了人格与尊严,体现了崇高的人性之美。

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把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高中语文学科倡导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利用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2、数学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虽然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但这对贫困山区学生来说,这正好是他(她)们今后工作与生活的一大财富。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等。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一、教学思想上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在应试教育思想下,我们的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实现。在素质教育下,我们提倡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由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主动地走进数学课堂。

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的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并立足于数学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时,我选择了自主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概念,自己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做出三线段,并说一说每条线段的特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操作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又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采取了对比教学法,具体地说就是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学习。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然后让学生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以促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将对比思想渗透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上的多元

评价作为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不断完善评价方式,要由单一说教式的评价模式转变到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上来;评价主体也要由教师转变到师生两方面上等等。因此,我们的评价要做到全面,要让学生在恰当的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