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2024-09-13
- 131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山居秋暝》读后感,本文共2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是一朵无尘的花
赵曰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今天,如果让我们给古代诗人排排座,在一般人心里坐第一把交椅的大概不是诗仙李白,就是诗圣杜甫。其实,在他们都还在世的时候,名气最大的是被称作“诗佛”的王维。王维出身于官宦人家,十多岁时即以诗文名扬士林,21岁考中状元,年纪轻轻就成为轰动京师的文化名人。唐代宗曾在批答王普《进王右丞集表》中写道:“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皇帝称王维为“天下文宗”,足见当时主流社会对他的肯定。并且,王维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在诗文、书画、音乐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后世大概只有苏轼堪与之相媲美。在诗歌创作方面,最能代表王维艺术个性及艺术成就的,是他写于人生中后期的山水诗,《山居秋暝》则是他山水诗中的杰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从大处着笔,“空山”“新雨”“晚秋”几个平平实实的字,即交待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一场新雨过后,山林被雨水冲洗,纤尘不染。向晚时分,整个山林弥散着清幽明洁之气,身临其境,定会神清气爽,甘之如饴。其中“空山”二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明明有石有水,有荷有竹,与一般山林并无不同,更何况还有浣洗的.喧声,晚唱的渔人,怎么能说是“空”呢?“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空山”是王维的惯用词语,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思维定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王维的诗歌里,不仅有空山,空翠、空谷、空林、空馆等类似物象也频频出现,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想到佛家“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教义。
受母亲崔氏影响,王维年轻时即接触佛教义理。成年以后,官场的险恶、爱妻的去世、“安史之乱”中被俘受辱等人生的变故,都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四十岁以后,王维更是一心向佛。佛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心与物、形与意,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隔阂,两者可以互化互融,和谐相生。如此,物我两忘,有无齐观,何者不“空”?明白了这一层,“空”字即可理解为山林的空幽、空明,这是佛教徒王维眼里的世界。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历来为人所欣赏。薄暮时分,明亮的月光像被洗过一样,静静地倾泻在一尘不染的松林之上。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在蜿蜒而下的山涧潺潺流淌。此联两句,一静一动,以静衬动,工笔细描,光色交辉,共同营造出淡雅脱俗、清幽明媚、空灵迷离的世界。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此联常作为“诗中有画”的明证。
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有画”作为诗歌批评的尺度,并非毫无瑕疵,()它受到了后人不断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指出:“从一般艺术论的角度说,诗歌是语言艺术,在艺术级次上高于绘画而仅次于音乐,用绘画性,即视角的造型能力作为衡量它的尺度,正像用再现性即听觉的造型能力来衡量音乐一样,显然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为对诗歌语言描绘性、呈示性的超越上,以“诗中有画”来评品王维的诗歌,实则贬低了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因为,山水诗绘山摩水,都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诗中有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能反映王维的艺术个性。
在诗歌的结构上,一直有起、承、转、合的说法,律诗的第三联在语义上要“转”,否则便是诗家的大忌,这首诗也正是这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由自然转到人事。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只听得喧闹而不见浣女,只见莲动而不见渔人,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了。人生活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率真纯朴,一派天然,净美的环境与乡民和美的生活相映生辉,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境界。
如何理解诗歌中人事生活的画面呢?我们依然可以从王维的信仰中找到答案。他所信奉的是南宗禅,即禅宗。钱钟书先生认为:“王维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其义理主要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吹散妄念的浮尘,清净的佛性就会显现,住、行、坐、卧皆是坐禅,刹那间的顿悟,就可成佛。所以修行并不需要长年枯坐诵经,纯真和谐的人事活动也是坐禅,也一样可以到达佛的境界。所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纤尘不染、清静空明的和谐的人事生活,在王维看来大约也是十足的佛性世界。
《楚辞?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诗尾联反用其意,自成佳构。美好的春景虽已远去,但此地的秋意也同样令人心醉。置身如此幽静纯美的环境之中,还有什么理由要离去呢?“王孙自可留”,貌似劝人,实则自勉,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留恋之意已跃然纸上了。
王国维在论述诗的境界时指出,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所谓“无我之境”,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审美主体“我”,内心虚静,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俱化的境界,眼见之景,不带“我”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乃是一派天然。仔细把玩琢磨,《山居秋暝》当属于“无我之境”的诗。“有我之境”的诗,是生活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会随着诗人的脉搏而跳动,或喜或忧,或仰天长啸,或悲天悯人,它启示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无我之境”的诗,是心灵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就会和明月、清风、山石、流水融合在一起,清静闲适,乐而忘忧,仿佛是一朵无尘的花,在悠悠天地间静美地开落。刹那间,我们领略了生命的本相,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与欢乐!
今天,如果让我们给古代诗人排排座,在一般人心里坐第一把交椅的大概不是诗仙李白,就是诗圣杜甫。其实,在他们都还在世的时候,名气最大的是被称作“诗佛”的王维。王维出身于官宦人家,十多岁时即以诗文名扬士林,21岁考中状元,年纪轻轻就成为轰动京师的文化名人。唐代宗曾在批答王普《进王右丞集表》中写道:“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皇帝称王维为“天下文宗”,足见当时主流社会对他的肯定。并且,王维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在诗文、书画、音乐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后世大概只有苏轼堪与之相媲美。在诗歌创作方面,最能代表王维艺术个性及艺术成就的,是他写于人生中后期的山水诗,《山居秋暝》则是他山水诗中的杰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从大处着笔,“空山”“新雨”“晚秋”几个平平实实的字,即交待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一场新雨过后,山林被雨水冲洗,纤尘不染。向晚时分,整个山林弥散着清幽明洁之气,身临其境,定会神清气爽,甘之如饴。其中“空山”二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明明有石有水,有荷有竹,与一般山林并无不同,更何况还有浣洗的喧声,晚唱的渔人,怎么能说是“空”呢?“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空山”是王维的惯用词语,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思维定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王维的诗歌里,不仅有空山,空翠、空谷、空林、空馆等类似物象也频频出现,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想到佛家“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教义。
受母亲崔氏影响,王维年轻时即接触佛教义理。成年以后,官场的险恶、爱妻的去世、“安史之乱”中被俘受辱等人生的变故,都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四十岁以后,王维更是一心向佛。佛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心与物、形与意,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隔阂,两者可以互化互融,和谐相生。如此,物我两忘,有无齐观,何者不“空”?明白了这一层,“空”字即可理解为山林的空幽、空明,这是佛教徒王维眼里的世界。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历来为人所欣赏。薄暮时分,明亮的月光像被洗过一样,静静地倾泻在一尘不染的松林之上。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在蜿蜒而下的山涧潺潺流淌。此联两句,一静一动,以静衬动,工笔细描,光色交辉,共同营造出淡雅脱俗、清幽明媚、空灵迷离的世界。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此联常作为“诗中有画”的明证。
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有画”作为诗歌批评的尺度,并非毫无瑕疵,它受到了后人不断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指出:“从一般艺术论的角度说,诗歌是语言艺术,在艺术级次上高于绘画而仅次于音乐,用绘画性,即视角的造型能力作为衡量它的尺度,正像用再现性即听觉的造型能力来衡量音乐一样,显然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为对诗歌语言描绘性、呈示性的超越上,以“诗中有画”来评品王维的诗歌,实则贬低了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因为,山水诗绘山摩水,都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诗中有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能反映王维的艺术个性。
在诗歌的'结构上,一直有起、承、转、合的说法,律诗的第三联在语义上要“转”,否则便是诗家的大忌,这首诗也正是这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由自然转到人事。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只听得喧闹而不见浣女,只见莲动而不见渔人,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了。人生活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率真纯朴,一派天然,净美的环境与乡民和美的生活相映生辉,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境界。
如何理解诗歌中人事生活的画面呢?我们依然可以从王维的信仰中找到答案。他所信奉的是南宗禅,即禅宗。钱钟书先生认为:“王维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其义理主要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吹散妄念的浮尘,清净的佛性就会显现,住、行、坐、卧皆是坐禅,刹那间的顿悟,就可成佛。所以修行并不需要长年枯坐诵经,纯真和谐的人事活动也是坐禅,也一样可以到达佛的境界。所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纤尘不染、清静空明的和谐的人事生活,在王维看来大约也是十足的佛性世界。
《楚辞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诗尾联反用其意,自成佳构。美好的春景虽已远去,但此地的秋意也同样令人心醉。置身如此幽静纯美的环境之中,还有什么理由要离去呢?“王孙自可留”,貌似劝人,实则自勉,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留恋之意已跃然纸上了。
王国维在论述诗的境界时指出,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所谓“无我之境”,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审美主体“我”,内心虚静,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俱化的境界,眼见之景,不带“我”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乃是一派天然。仔细把玩琢磨,《山居秋暝》当属于“无我之境”的诗。“有我之境”的诗,是生活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会随着诗人的脉搏而跳动,或喜或忧,或仰天长啸,或悲天悯人,它启示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无我之境”的诗,是心灵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就会和明月、清风、山石、流水融合在一起,清静闲适,乐而忘忧,仿佛是一朵无尘的花,在悠悠天地间静美地开落。刹那间,我们领略了生命的本相,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与欢乐!
近日我读了一首诗,名叫:《山居秋暝》,它是由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它通过对山中秋季傍晚景色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首句便点出题目,以“空山”、“新雨”、“晚来秋”渲染了雨后的山中傍晚的凉爽宜人、空气清新、景色美丽。第二句是历史上写景的名句。云停雾散,月亮初升,银色的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照在树林中的土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静静的流淌。月下那挺拔的青松、山石上流淌的清泉似乎让我感受到了山中的安详、和谐。
不但如此,“明月”、“青松”、“山石”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此句虽然是写景,但我从此句体会出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我读了第三句,仿佛听到了欢歌笑语,原来是洗衣姑娘回来了,溪水中,小船顺水而下,划破了宁静。尾句巧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我国古代的妙文还有很多,我会一直研究下去的。
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我早已成诵。早先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近日再读,却别有心得。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他从不艳羡世间繁华,他只愿留住眼前美景。在王维的眼中,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同时也构成了他美好的心情。用哲学的思辨来看,这正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感观和自然对内心的反观。王维由眼前之景表达洒脱之情,由洒脱之情而入飘逸之境,无需豪言壮语,一首五言律诗足矣。
查阅王维的背景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与佛结缘的居士,有“诗佛”之称。这让我想起“清晨入古寺,红日照高林”的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后禅院》)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诗人苏轼。他们都是经常进出寺庙并与高僧大德为友的.居士。自从唐宋文学与佛结缘,文坛风气为之骤变,主张清新灵动、超凡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功名利禄,让人感到与此前大不一样,清冷幽邃、远离尘世、充满禅意,似乎是换了另外一副肚肠。
王维也曾戎马征战,他的边塞诗也极具表现力,镜头感十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许是到了晚年,才发现山水间的真意,悟透了生活的真谛。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尽管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的情绪,却看不出诗人那种伤悲、哀怨的孤寂苍凉之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领联写景,用了反衬的手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照”和“流”用在句末,还隐映出隐居之情态。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展现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白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诗人直抒情怀: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诗人讲究炼字,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这首诗中,作者能准确地调动每一个字,使得各尽其职,尽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烷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
其次,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颈联和颔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
再次,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以清新澄澈的语言描绘出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无限遐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清风丝雨,摇荡秋日,已而暮至,风歇雨霁亦恬然。
远山如玉,浸润在雾霭流岚的神韵中。青山在暮色里,暮色在青山外。秋爽满山亦满天。
斜斜的石径上落叶纷纷,清香迎面而来,拂之不去。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信步其中,细闻秋木之上,偶滴清露,余响悠悠。不觉秋日之月渐渐东上。天空中,靛蓝澄澈,月华袅袅,沁着夜的芬芳与静谧,丝丝入心。皓月青辉荡漾着清秋的涟漪,流入松林。松林一片苍翠,琼枝净而无尘。月华入松,松笼翠雾。松下有影,树影知音,相映成趣,意态横生,渐入佳境。
月影涤人心,潺潺而往,松痕知人意,落满衣襟。
诗人立身清泉旁,泉水流淌,近乎素练绕林间。泉声淙淙,汩汩于石上,佩环叮咚,七弦泠泠,恍若武陵清溪,径入仙源。月之流光松之疏影随水而逝,缘步而行,蜿蜒,入林深处去了。
诗人且行且住,偃仰啸歌,空山唱和,竟成佳音。一时又万籁俱寂,白露点点,苍苔欲上人衣。
忽闻笑语欢声穿林而来。打破树林清寂,一片欢腾。竹露清响,也似笑语,银铃一般,悦人心情。
荷叶罗裙,翩然而至。蛾眉未扫戴荆钗,犹似当年越溪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浣衣女子相顾谈笑,余音不绝,宛若天籁。乘月而来如幽梦,踏月而归似浮云。
松竹相偕而行,诗人来至湖畔。谁说芙蓉秋江多怨嗟?月笼荷塘送湖风,西湖六月尚不如。观渔舟过水穿花,移舟水溅,差差绿。柄柄清香漫入船舷,莲花舞动如相送,还约明日来采莲。
渔舟去,诗人尚徜徉其中。农家多欢愉,令人羡煞。陶令“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诚不谬也。闲云野鹤无拘束,终日相伴山与水,不枉此生矣。春芳已去,自有秋情。云岫相逐,为我怡神。皓月轮空,足以交游,山民朴质,可以为邻。经纶事务者,来此息心,世事俗务,何足道哉!
于是喟然曰:“王孙兮归去,山中兮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唐诗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
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洗衣女便在月夜结伴而去,从竹林归来时笑语喧哗。
尾联意谓:任它春芳消尽,此处秋色留人。王孙,本指贵族子弟,也指游子(参见王维《竹馆》注,此处特指作者自己,旨大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意,含蓄地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中的心情,可谓绝妙。
赏析:
王维诗文的特色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他无愧为诗人兼画家。《居山秋暝》一诗将秋山暮色描绘得清新幽雅美如画,令人迷恋、惊讶。
王维中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也没有孩子,一直独居,终身未娶,陆陆续续写了很多诗歌。
不知不觉中,天气变凉了。下了一夜的秋雨,秋意已经走进了山中,它驱走了夏日的炎热,给大地和人类带来了清凉。
王维漫步在小屋中,透过窗户看着空旷的山,一夜的秋雨给这山带来了阵阵的凉意,万物一新。顽皮的月亮在天空中嘻哈打闹,可是一不小心,皎洁的月光射到了松林,洒落到了光滑的地面,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仿佛在给他洗澡呢!王维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宁静、这份恰如其分的适宜。
正当王维听得入迷时,竹林里突然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侧耳倾听,原来是一群洗衣物的女子结伴归来了,走在竹林中有说有笑,个个如桃花一般,美丽动人。也许是她们的笑声感染了水中的荷花,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荷叶晃动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艘渔船顺流而下,调皮地向前游,如同一条欢快、活泼的小鱼一般在水中游来游去,动荡的水波和莲花彼此呼应。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美好,大家都去追求如春天般华丽的仕途。可王维静静地躺在座椅上,心想:“我的仕途正如春天一般悄悄地走了,现在一个人在这里过着清净悠闲的日子,正如这姗姗来迟的秋天这般美好。”
空旷且寂静的山上,刚下过一场小雨。那场小雨淅淅沥沥,使得水面上荡起一阵阵涟漪。现在,山上空气清新,弥漫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在山里散步,你会感到身心愉悦,神清气爽。
天色将晚,天空中的云霞五彩缤纷,夕阳映照着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天气变凉了,时不时吹来一阵秋风,让人感到阵阵秋意。落日的余晖配上阵阵秋风,好一幅秋日画卷!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山谷中爬出来,升上了天空。明亮的月光从松叶间洒了进来,照在了松林的地上。在那轮明月旁,还有许多星星点缀,让夜空变得更加美丽、自然。
在月光下,有一汪清泉从石头上流过,发出哗哗的水声。月光和星光映射在水面上,水面变得波光粼粼。泉水流着,不停地向前迈步。它流过的地方,都被滋润了。
突然,泉旁的竹林里传来了一阵嬉笑声。啊,是洗衣服的妇人们回来了!她们有说有笑,谈论着趣事,从茂密的翠竹中走过,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笑声、说话声。
妇人们回家后,一条小渔船从溪水中顺流而下,推动了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荷花。渔夫打了一天的鱼,船上放满了鱼篓。看,渔夫的脸上还挂着一丝得意的微笑呢!
虽然这里的春光已经过去了,但是这里的秋景也很美。这座山里的夜,是我心中最美的,即便我的人已经不在这里了,但是我的心,会一直留在这座山上。
一场秋雨一场寒,窗外飘入星星点点的雨滴,将浓浓的秋意带进茅舍中。略整理一下身上的单衣,我的秋思也随着雨声远去。
轻轻合上案头的书,窗外啪嗒啪嗒的雨声与书页掠过的声音,仿佛一首流淌着的琴曲,使我心旷神怡。一支清香焚后,雨初停了,我起身推开窗户,窗外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这被雨洗净过的大地的气息。树上滴下来几滴雨水,林中时不时还传来清脆的鸟叫声。一阵风吹过,松树摆动,这个傍晚秋意浓浓,山内空无一人,简直是世外桃源!
我出了木屋,向山脚走去,穿过小径,来到了松林边。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宛如圆盘似的月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茂密的枝叶,照到了大地上。忽而会有几朵薄云遮住月亮,但还是会发出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光,使得松树的影子映到地面,忽明忽暗。现在已是秋天,其他的花儿已经凋谢了,但唯独松树依然青翠挺拔。穿过松林,又回到了蜿蜒曲折的小径。这时,我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顺着水声向前走,忽而,一条“丝带”映入眼帘,溪水在月光的照映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辉。走近一看,清澈的泉水在硕大的石头上潺潺流淌,声音好似秋姑娘悦耳的笑声。
当我沉醉在这动听的声音之时,竹林那边传来了阵阵笑声。循声而去,是洗完衣服的姑娘们回家了。她们的头发,有的像绿丝绦绦的柳带一样飘下,有的像含苞待放的玫瑰一样盘起来,在月光的映衬下,如此美丽!她们的脸上荡漾着明媚的笑容,三五成群的边走边说:“啊,这的水真干净!”“我阿爹还在等我,咱们快些吧……”伴随着姑娘们的笑声,旁边亭亭玉立的荷叶也动了起来,水面上泛着层层波纹,原来是打鱼的渔夫划着渔舟归来了,他手中拿着一张由麻绳编织的网,网中的鱼拼命地拍打着尾巴。对渔夫来说,今天又是硕果累累的一天!
春日的芳菲虽早已远去,但秋日的萧瑟自有别样的韵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然我仕途的“春天”已经过去,但是一个人无欲无求的在这片山林度过悠然岁月,难道不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吗?
在这寂静有空旷的山中,刚刚下了几场小雨,洗刷了一下空蒙的大山,雨后天气清凉,傍晚十分令人感到阵阵秋雨迎面扑来。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儿,皎洁的月光透过松龄洒落下,清澈的泉水中时不时就有几只,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泉水又从石头上缓缓流过。
竹林中传来一阵阵洗衣物的女子的嬉笑声,他们边走边笑有时还停下来,旺相远处的高山渔夫。随着她们身后,拔动着船边的莲叶,便靠岸了。
春天过去了,春天的芳华也随着一起凋谢,但人还是原来的人,物还是原来的物,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没有变化,这还是我曾生活的地方,为了感受山中的风景和人们的和谐生活,无论是几十个春夏秋冬,我依旧执意呆在这里,永远不离开。
我叫王维,是一名诗人。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进过许多地方的山,看过许多地方的景,写过许多不同的诗。但是,山水田园始终是我的痴念,即使是隐居的晚年,我也没有放下笔。
晚年的我隐居在终南山中,在那里建了一栋别墅,从此定居在那里。这一天,屋外下起了雨,我坐在椅子上看书。风停雨住,鸟鸣山幽,我走出房门,眼前的群山沐浴了一场秋雨,变得非常翠绿。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那凉爽的空气使人感觉神清气爽。夏日的炎热已经离去,代替的是初秋的凉爽。看,那皎洁的月光从松树的缝隙间照射下来,好像那就是一个舞台。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缓缓地流动,发出“咚咚”的响声。我的心情顿时变得快乐起来。
我走到了屋后的竹林里,突然听见了喧闹的声音,左瞅右看不见人,正在诧异间,女子嬉闹的声音再次从竹林间传来,原来是一群结伴洗衣的少女正在回转。无独有偶的是,那莲花动处,却显得悄无声息,原来是打渔的那老头也收网回来了。
在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中!即使没有春天般的景致,秋景似乎也毫不逊色。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恬淡的生活,就算春天的芳菲没有了,我也愿意留下来。这种静谧的生活,对于隐居者来说,真是再好不过!
回到屋子里后,我写了一首诗,名叫《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