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反思总结
- 文档
- 2024-09-18
- 108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神笔马良反思总结,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 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 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 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 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本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画些什么呢?”再次启发学生创意表达,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本课的德育目标通过写话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儿童的爱心在笔尖流淌,智慧在字里行间闪烁。
《神笔马良》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贫苦人家的孩子马良历经坎坷,最后用自己的画笔战胜邪恶,得到穷苦人民爱戴的故事。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全文故事情节生动,通过设计自由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走近主人公马良。问:“你们读了这个故事认为马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看来之前的发散思维训练对学生来说奏效了。
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表达自己的想法,如通过马良不直接给官员画金山,而是先画汪洋大海能够体会到马良是个聪明智慧的孩子。他在牢里等看守睡熟后 在墙上画门解救无辜百姓、官兵追击,马良迅速在岩石上画马机智逃脱,这些都能表现他的聪明和智慧。学生抓住马良没有笔在沙地上画画,在河滩上画画体会到马 良做事执着,热爱绘画,持之以恒。通过他只为穷人画画,毫不考虑自己体会他的大公无私和善良,以及诚实守信。
学生多元的解读,逐渐让马良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不再是躺在纸面上的人物,而是有呼吸、有情感的立体的有血有肉人。语文教学应该还原作品人物本身的特点,让主要人物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得以彰显。这是学习此类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深受读者喜欢。课文讲了马良用自己偶然得来的笔为穷苦人作画,并且画什么有什么。只要穷人有需要,马良都竭力帮助人们-----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贪婪的大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胁马良,马良用神笔和智慧与大官斗争,最后把大官送上断头台。
我设计的这节课由“神”字导入课,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马良的善良与淳朴;从读中体会大官的贪婪;从读中领会马良为穷苦人民画画、为穷苦人民服务的美好心灵。在马良与大官的对话中我指导同学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画了几次画,都为谁画的?为什么?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并且指导学生用“画——帮----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说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渗透教学目标。
我还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深受读者喜欢。课文讲了马良用自己偶然得来的笔为穷苦人作画,并且画什么有什么。只要穷人有需要,马良都竭力帮助人们-----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贪婪的大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胁马良,马良用神笔和智慧与大官斗争,最后把大官送上断头台。
我设计的这节课由“神”字导入课,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马良的善良与淳朴;从读中体会大官的贪婪;从读中领会马良为穷苦人民画画、为穷苦人民服务的美好心灵。在马良与大官的对话中我指导同学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画了几次画,都为谁画的?为什么?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并且指导学生用“画——帮----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说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渗透教学目标。
《神笔马良》这篇课文通过写马良用手中的神笔为穷人画画,用计制服贪财的大官,最后继续为穷人画画的故事,表现了马良的机智、勇敢,赞扬了马良一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课上,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有的说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画许许多多坚固的楼房,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有的说为小朋友画好玩的玩具;有的说为堆满积雪的路面画融雪剂;有的说为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同学画一双勤劳的双手;有的说为坏人画一颗友善的心……学生们说得多好,多有爱心,我暗自高兴本课的思想教育已经落实到位。
看看手表,还有一点时间,于是继续采访。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三个妈妈:一个妈妈为我做饭,一个妈妈为我洗衣,一个妈妈看我写作业。”我微笑着说:“孩子,你应该画三个你:一个你为妈妈洗脚,一个你为妈妈捶背,一个你为妈妈做家务。你觉得怎么样?”他似乎明白了“神笔”的用意——心中有他人,做善事,不能贪图享乐。我提高嗓门儿:“同学们,让我们大声告诉自己‘马良的神笔是为谁服务的?’”“为穷人,为老百姓!”学生们铿锵回答。
我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 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 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 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 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这首儿童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能从中积累语言外,还能纯洁孩子们的心灵。面对这样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诗歌,我探索着采取简洁的线条,走出教师烦琐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说教式教学的途径。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 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 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 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 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神笔马良》这篇课文通过写马良喜欢画画,得到一支神笔,用手中的神笔为穷人画画、制服贪财的大官,最后继续为穷人画画的故事,表现了马良的机智、善良,赞扬了马良一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
我设计的这节课,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马良的善良与淳朴;从读中体会马良惩治大官的过程;从读中领会马良为穷苦人民画画、为穷苦人民服务的美好心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用神笔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在马良与大官的对话中我指导同学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画了几次画,都为谁画的?为什么?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并且指导学生用“画——帮----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说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渗透教学目标。
我还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在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时,我本来想,学生会拿它给自己画玩具、画吃的、画书包,或是给父母画楼房、画汽车、画钱之类的东西。没想到我随机提问了几位同学,有的说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画许许多多的楼房,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有的说为小朋友画一所希望小学,让他们有地方读书;有的说为灾区的人们画许多吃的东西……学生们说得多好,多有爱心。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竟然都这么懂事。我本来还想让学生读一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首小诗,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都应该像马良一样,多为大家着想。可现在看来不用了,于是我将这首诗作为欣赏内容,和学生阅读、欣赏。
是啊,课堂就是只可预设,不可生成的东西。我们只能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不被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打乱自己的“阵脚”,才能处理好各种突发的变故,应付多变的课堂。
尽管《神笔马良》这课教过已很久了,可这几天还是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在脑中回放了当时上课的场景,从学生对神笔的理解:“画什么就有什么”,到小组合作讨论“是不是谁都有资格拥有神笔,什么样的人才能有神笔”。每当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我再追问:“你从哪看出来?”学生回答出以后,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进行指导。所有的环节都没有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兴致也非常高。可为什么还会失败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我的不罢休。我不愿意就此罢休,或者说是怕学生掌握不好,不肯就此罢休。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不仅是要完成计划之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目的`是这样,可是教学方法却可以是多样的。精心设计的方法也许出了“意外”,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引回到你原来的渠道中来呢。何不错有错招,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把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转变成活教材,进行指导,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当我教学到这时,完全可以放手,结束教学。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那些小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解决。我的不放手只是画蛇添足。明白了这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吃一堑长一智,不会让这样的错误重复。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不知道成功离我还有多远,也不惧怕失败,有思才会有成长。也许一路跌跌撞撞,可我希望我能勇敢地走完。
《神笔马良》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对于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2、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如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进行想象“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西西上下楼梯比较不方便。”有的说:“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没得跑。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红红的太阳下小树有什么感觉?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阳下的小树,学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体会小树有了太阳以后再也不觉得冷,而是感觉非常的暖活,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体会小树在阳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树内心的开心。
又如: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鸟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它会飞过哪些地方呀?”通过想象鸟妈妈会去哪些地方寻食,感受鸟妈妈的艰辛,小鸟等待妈妈的焦急,在想象中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急切需要食物的心情。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层,更深刻地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意义和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神笔马良》这篇课文通过写马良用手中的神笔为穷人画画,用计制服贪财的大官,最后继续为穷人画画的故事,表现了马良的机智、勇敢,赞扬了马良一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课上,我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有的说为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画许许多多坚固的楼房,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有的说为小朋友画好玩的玩具;有的说为堆满积雪的路面画融雪剂;有的说为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同学画一双勤劳的双手;有的说为坏人画一颗友善的心……学生们说得多好,多有爱心,我暗自高兴本课的思想教育已经落实到位。
看看手表,还有一点时间,于是继续采访。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画三个妈妈:一个妈妈为我做饭,一个妈妈为我洗衣,一个妈妈看我写作业。”我微笑着说:“孩子,你应该画三个你:一个你为妈妈洗脚,一个你为妈妈捶背,一个你为妈妈做家务。你觉得怎么样?”他似乎明白了“神笔”的用意——心中有他人,做善事,不能贪图享乐。我提高嗓门儿:“同学们,让我们大声告诉自己‘马良的神笔是为谁服务的?’”“为穷人,为老百姓!”学生们铿锵回答。
在互动合作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小老师领读,男女对读等一系列的朗读方式。当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然后,我又让他们挑选自己认为让他们觉得最快乐的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次感受节日的快乐。在这样反复朗读过后,很多学生都已经做到了熟读,接着让他们背诵也就更轻松了。
但本首诗篇幅较长,章节联系不大,学生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展示交流中首先为学生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从章节再至整篇诗文的背诵,并交给学生背诵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喜悦,培养背诵的兴趣,坚定背诵全文的信心。经过这样的训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一二章节了。
《神笔马良》优秀教学反思
学生对马良妙计惩治大官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质疑。课文后面部分提及马良让很多无辜的兵命丧大海,由学生提议:马良可以给大官一个改正的机会,不一定要这样。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现在电视中都说让罪犯有改过自新的机会。随之,马上有部分学生附和。但马上有另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依据。大官要去取金子,带去的肯定是自己的亲信,这些人也是大官的走狗,平时干尽了丧尽天良的坏事,那是罪有应得。看文中前面部分:这些兵“把铁链往马良脖子上一套”… …看来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无需对他们同情与怜悯。
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大胆“生疑”,并联系经验、特别是学会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寻找依据“释疑”;而且从他们的发言中可见,孩子们在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及爱憎等情感观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分辨与评定能力,他们的成长着实令人欣慰。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马良的神笔知道吗?假如你现在手里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打算画些什么?(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板书:假如)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发挥美好的想象学习第23课 假如 ,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的小作者,要用这马良的神笔实现自己的许多美好的愿望,轻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课文,看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边读边找出文章中读不准字音的生字。(带问题读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一些陌生的生字,让我们通过生字表中的音节认识他们。你能够大声的,干脆的,认真的读出这些生字吗?(强调读生字的要求。)
3.去掉音节还认识他们吗?
4.把这些生字放进词语里面还认识吗?
5.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大家都能够流利的读出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的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强调听读的要求)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作者的三个美好的愿望。幻灯片出示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一环节的训练,为下一步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打基础。)
四、深入理解感悟
1. 没有太阳,小树会怎样?有了太阳呢?通过对比理解太阳对于小树的重要。指导读出小树因为有了太阳高兴地语气,没有太阳很可怜的语气。
2.树上的小鸟饿的直哭,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强调关爱,深化主题)小鸟需要什么呢?小鸟有了谷粒高兴吗?饿的哭泣时可怜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指导感情朗读。
3.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有三个美好的愿望,有了马良的神笔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带着一片爱心,再读全文。(部分回到整体)
五、拓展
1.小作者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还有很多愿望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最后的六个点。(讲解这六个点的标点符号叫做省略号,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2.老师和小作者一样愿意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相信大家和老师一样,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心吗?
3.引导学生逐步补充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人(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汶川灾区的孩子们(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 )。
(一步一步放手,充分发挥想象,认识到爱心无处不在。)
4.充满爱心的通读全文,达到背诵。
六、作业
同学们这一节课都表现的很积极,达到了有感情朗读,回家后有感情的读给妈妈听,送给妈妈一份开心,就是给妈妈的关爱了。
课后反思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亮点一:许多老师讲这篇课文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从讲马良的故事入手,老师讲或者学生讲或者课件展示。这节课的开始导入比较创新。简单明了的问“同学们,马良的神笔知道吗?如果你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学生回答后给予了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并奖励小金星一颗。这以调动情绪的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调动起来,关注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关注着自己要得到的小金星。给学生一个情感目标,一个盼头,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形式。
亮点二:不是自己的学生,这班学生朗读能力很差,常规教学思路应该是初读课文时,检查个别学生起来读课文。知道这些学生的家底,在没有充分调动朗读激情的情况下,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法,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的好不好?看谁最聪明先学会老师的样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听讲的有效方式。
亮点三:“你能够大声的干脆的读出这些音节吗?”
“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去掉音节,也能够 读出这些生字的`读音。”
“将生字词放进课文里,你还能够认识它们吗?”“有信心读好吗?”提出要求的语气中带着充分的煽情,带着充分的激励。学生的朗读学习激情就这样被老师牵着往高处走。
亮点四:过渡提问“树上的小鸟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它需要什么呢?”学完小鸟后,提问“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很自然的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
亮点五:小作者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亮点六:用三句话总结出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为下一步高年级学习阅读总结主要内容打基础。
亮点七:给沙漠画、、、、、、给失明的人画、、、、、、给灾区的小朋友画、、、、、、,提示性的指导学生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我们的爱心。最后关注到自己的妈妈,给妈妈画什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对妈妈的关爱,明白,关爱就在身边。每一个回答之后,都给于不同的激励性的评价,不断地深化着文章的主题思想。
亮点八:学完课文,从部分到整体通读全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我最得意的一点,想想带领大家预习课文时,苍蝇一般的拖着长音的读书的样子,实在是让人意外惊喜。
亮点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回家读给妈妈听,请妈妈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送给妈妈一份开心,一份关爱。”学生明白了,原来关爱别人可以从妈妈开始,原来关爱不只是提供一些帮助!明白了,该关爱谁?如何关爱?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