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8-31
- 10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今天上了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是拗口,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还有后面分析时。在说到这一段时,我又有点卡壳。这一段是正反论证吧,先从个人方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论证死于忧患。这个个人方面怎么就是论证生于忧患了呢?是说自己的心意,别人不明白,通过这些别人明白了,怎么就“生”了呢?没法用很清晰很逻辑的语言解释清楚给学生听。因此这一课上的就有点乱,学生学习得也有点不是太懂。
上完课后,还在回想,这一课的难点就是在这一段,要想突破这段的难点,还是要从论点出发,论点是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么这一些就是忧患,是一个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扰,他的思虑不通,才能激发他去冥思苦想,振奋精神;别人对他不满,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会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会做出很多刚愎自用的事情出来,说远一点,可不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吗?
本课是我与学生第一次使用课件教与学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
知识点过多,时间显得很紧,教学就显得急促匆忙,幻灯片的出示有点罗列样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幻灯片出示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还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但也有同学过于专心抄袭幻灯片中的板书知识,从而失去了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记忆中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提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用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的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都是一些基础性问题,靠学生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的。目的是为了人人从课堂有收获,缩小贫富差距,延长分化时间。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些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基本完成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放展示,互动生成
本环节展示的内容是上一环节拓展,单靠学生个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难,教师把这些问题分解到组,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究、讨论统一意见、确定展示人员、组内试讲,为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准备。其他组的同学就可以见仁见智发表自我看法。教师适时点拨,调控整个课堂。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也会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效率不断提高。
本节课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讲解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明确了在自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了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四、小结反馈,矫正提升
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结和检测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节课共设计三次由易到难的反馈,形式有抢答和小组竞赛两种,分别是:
1、文学常识积累;
2、字音落实;
3、翻译句子。
高效课堂有两个教学原则是:能自己学会的,不用老师教;能课堂上学会的,不用课下学。所以反馈、落实非常必要。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问作为议论文的名篇,读来气势磅礴,教来觉得获益匪浅。借助于多媒体和录播教室,效果清晰,展现了课堂的各个方面,也暴露了自己教学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1.课件的使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用了朗诵视频,增强了直观性,师生的朗诵少了时间,也是一种损失。课件展示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司马迁、欧阳修等,教师根据相关内容作出补充,局限于课件的内容,课堂呈现出来的生成性容易与课件不符。因此,课件的使用需要时间的磨砺。
2.教学效果
由于录课的正式性,学生们正襟危坐,少了许多上课的发散性,老师站在一个位置,动作死板,不利于与学生交流,缺少了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生硬。
3.问题的设计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集中展示自己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需要精心准备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学会取舍,既会备教材,也会备学生,使课堂在难易适中中进行,不至于太紧张,也不至于太松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上班这几年来,外出培训过,各种学习的机会也都有,听过很多专家名师的传授和分享,在那个时候收获很多,可是始终没有转化为自己可以消化的营养。现在该我在自己班上一节关于一课的复习,还真是有点忐忑,有点焦虑……第二年初三的教学经验,这节课讲过很多次,考点、知识点烂熟于心,可是这个复习课怎么上的让学生有所收获,记忆深刻呢?这成了我接到通知后第一件要考虑的事。
我开始备课。我没有先去查找资料,因为那样会影响我的判断,这节课不是我要讲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会什么。所以我安静地打开一本新的语文书,像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一样去看、去读、去想。因为这是一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议论文,我备课时从两点出发,一是文言文;一是议论文。根据现在中招考试对于文言文的考点一一作了准备,又沿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逐步开始。
准备的过程很慢,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理清了思路,课件也有了简单的粗糙的模样。在这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清楚我的方向,一切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程度去准备,让他们明白、掌握才是我最后的目标。讲课之前拿给师父武老师看过两次,组长宋老师看过一次,并作了恰如其分的修改,非常感谢她们对我的帮助,这对教学经验尚浅的我来说异常宝贵!
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现在距离学生第一次学习这篇课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了大半知识,所以在早读时间给学生时间作了自主复习,时间短,也缺乏系统的指导,所以反馈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好在自初三接到这个班以来,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对学生有信心,既然掌握得不好,那就课下勤奋去弥补吧!这就是我正式上课之前面对的学情。
随着全班同学整齐地喊出“老师好”,我开始上课了!方方正正的教室,后排坐了很多领导和语文组的前辈,我应该拿出好的状态来,复习课分以下版块,文学常识、重点字词解释、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这是针对文言文复习的内容,检测的方式有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逐个提问、不会的反复清查,目的是想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不把难题留到课后去学。课堂上在这个环节占用时间有点多,事实上,这并不在我的教学计划内,可是在课上提问时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而这又是中考的重点考点,因此我就放慢节奏,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准确。这应该是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紧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复习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也是采用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最后汇总为整体的思路。学生在这里能回答出大概意思,但是并不清楚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这种题型该怎么回答才更完整,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后反思时,我也在想,教育要想取得实质的效果,老师要用学生可以听懂的语言。我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白,所以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当出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换一种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也许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化。在这个问题时,是我备课时没有弄明白,所以在课堂上也就变成了学生的问题,以后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多向师父和同组的老师们请教学习,让自己尽快成长。
经过这一次公开课,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只有准备好了,课堂上也能自如地这学期应对,尤其是现在是初三的下学期,这学期尤为重要,每一节课我都会认认真真去准备,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乐于学习,学有所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资料,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进取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我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
教学工作貌似重复的,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最大,这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细节都下研究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终,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把我们所教的资料吸收好。若能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那就是更好了。
这篇课文在我教之前,同学们在上学期都已会背了,所以我觉得教起来应当比较简便,所以我们在学时,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用不用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的翻译,程度好的学生说不用,这个环节我就省略,然后我问学生们,这篇课文都学生都会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来,学生摇头表示不能,然后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因为学生课文都已经会背了,我就不想让他们在浪费时间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后,我就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进行拓展延伸。这一块我又把上课人资料结合一齐来谈。我感觉学生掌握得挺好的。于是我临时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孟子》二章学习的收获。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绝大部分写得都比较好,自我感觉很好,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可是第二天,听写这篇课文的译文及课解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十分不好,下课后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记得这样差,学生说,因为上课教师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记,所以放学回家后,怎样记都记不来,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是不能够省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做到位,学生才会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师教学就像厨师做菜似的,缺少一个程序,菜的颜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样。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有耐心,哪个环节都不要省,花并且要真正的落实到位,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后文言文教学必须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本课选自《孟子》,文章篇幅较短,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熟练掌握文本资料。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结合《基础训练》,作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堂预习反馈紧紧用了5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在学习经典文章时,我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明确列出了如下学习思路:一读课文——初悟;二读课文——分析;三读课文——积累运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学校学习本文就是“无头苍蝇——乱撞”。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论证思路,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识记了重点字词、字音;在合作讨论中强化了团队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诵读展示、表达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本事,口语表达本事和写作本事。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个个都有任务,个个都在动脑,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让学生补充贴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事例时,学生说得较少,但因为时间紧张,我给学生展示的也比较少,需要减少其它环节的一些资料,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处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第二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所以,人文目标是从不一样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我的精神品格。从语文学科本事训练角度来说,学科目标则是继续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本事,继续练习诵读,积累词语名句。
《孟子》中的文章过去长期作为九年级课文,教师一般也将其当作议论文来处理,教学重点一般放在论点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部编版教材把孟子的文章调整至八年级,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所以本文不应当采用分析议论文的方法来处理。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观点,大致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就能够了。另外,《孟子》文章睿智雄辩论述人生梦想与担当;很多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文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非读不能体会。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异常是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课文预习当中已提到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富贵不能淫》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孟子其人及所处的时代特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三章第二篇,故课堂上不做重点引述。此刻八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相对减少,基础还不是很扎实。
基于以上教材、单元、学情以及本文特质等方面的研究,我设定两个学习目标,一个教学重点一个教学难点(见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见教学设计)。
在板块式、主问题,生本课堂,一点一线三关注,起承转合等理念的支撑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一个重点:学习如何说理。一条主线:从辩什么到如何辩再到如何雄辩。四个主要环节:找出观点,学习说理,感受雄辩,文本思辨等。学习活动中随文学习重点字词,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气势。
教学活动基本上达成预设目标,推进较为流畅。可是以下几点还需努力:一是课堂上虽然有朗读,可是还不够充分,并且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二是没有照顾到全部学生24人。眼中有所有学生,可是不能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情基础点名回答,有个别学生没得到充分锻炼。三是还没有将孟子的思想光芒完全挖掘出来,由于时间关系最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就点了一下,留给课后或者下一课时探究。
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简便的。可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我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可是仅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阐明举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层次,下头又写了什么,学生们又是一阵探究,最终,理解,作者是为了更深次阐明:磨难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语说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一个人仅有在犯错后不断反思,才会努力去改变,这样才会成长。紧之后由个人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在国外没有与他势军力敌的外患,这个国家迟早都会灭亡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迟旱都会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引导学生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同学们去思考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把这俩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可是学生思考得没有广度与深度,这一块我说得比较多,然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谈学习这两篇
文章的收获。让学生来深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资料。
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讲孟子名言时,没有直接把意思抛开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我说出来,今日我控制好我自我的说话的资料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表达他们的观点。我最终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少引导学生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去引导,教师在前面挖坑,学生在后面,我觉得那样不利于思考本事的培养。今日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些提高了。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时,我把这些名言与我们这两天学得孟子二章联系在一齐,有机的`整合在一齐了,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给他们方法。
本节课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没有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他们是有可做比较的地方的,整个课堂的节奏给还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思路有时还是不够清晰,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还是要注意的,我有时自我也发现,我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太强,有时顾此失彼,让给听课的人一种很散乱的感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在教学细节中还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究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并且浪费太多时间,进行很多的无效教学。一味的追问,容易使学生逼近死活同。使教学近入尴尬的境地,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时候,当我静下来思考时自我的教学时,我会发现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思路不清晰,细节做得不好,没有节奏感,教师说得太多,不给学生思考的,总是给学生挖坑让学生跳。没有真正培养学生思考本事。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思教学上,多读书,来丰盈自我的灵魂。没有文化功底,要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是有必须的难度。
以后严格要求自我,在每个细节中力求做得完美,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教学反思,然后第二天努力去改变自我。这样才能让自我成长。
前行的路总是艰辛的。我想我会坚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用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的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都是一些基础性问题,靠学生个人本事能够解决的。目的是为了人人从课堂有收获,缩小贫富差距,延长分化时间。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些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是能够经过自学基本完成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放展示互动生成
本环节展示的资料是上一环节拓展,单靠学生个人的本事可能要遇到困难,教师把这些问题分解到组,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究、讨论统一意见、确定展示人员、组内试讲,为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准备。其他组的同学就能够见仁见智发表自我看法。教师适时点拨,调控整个课堂。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高本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也会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效率不断提高。
本节课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讲解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明确了在自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了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四、小结反馈矫正提升
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结和检测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节课共设计三次由易到难的反馈,形式有抢答和小组竞赛两种,分别是:
1、文学常识积累;
2、字音落实;
3、翻译句子。
高效课堂有两个教学原则是:能自我学会的,不用教师教;能课堂上学会的,不用课下学。所以反馈、落实十分必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我真正成了主宰自我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进取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本事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异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