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念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 文档
- 2024-08-11
- 12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践理念与艺术人类学研究,本文共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实践理念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手创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20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他们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他们认为,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感知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孩子积极灵活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孩子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现今,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被称之为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如何在百年树人的工程中抓好素质教育,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一感召下,结合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特点,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创新意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当代研究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儿教育理论指导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皮亚杰理论是指导幼教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自主地去构建知识。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智能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由国外流传进来,为越来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的近二十年,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纵观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学习的弹性化,明显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我国的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美术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前提下,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但现行的美术教育只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孩子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忽视孩子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注重孩子课内的练习,忽视孩子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程不变的艺术观念,忽视艺术发展的创新、创造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社会艺术需求的断层,对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美术教育事业也造成消极影响。
手创艺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它有着规则的设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手创艺术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相信这种美术教育事业也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那么,手创艺术在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何在呢?当今,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改革,如何改革课程、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如何评价儿童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成为每个教师、家长以至全社会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据此,多元的、开放的、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开发的活动和评估方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经验和策略。
因此,我班在贯彻实施新《纲要》的同时,结合本园特色,对手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1、幼儿园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由于素质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过程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往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是不能适应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素质这一要求的。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
从教育内容来看,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局限于让幼儿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我们不否认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初步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启蒙对于幼儿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得承认,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不能替代主体的身体力行,只有通过主体的身体力行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所必需的好奇心、求知欲、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等。幼儿只有在一定的间接知识经验的帮助下,通过积极主动地参加可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的活动,在直接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从教育方法来看,素质是一种个体内在的特性,无法用传递、承接的方式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教师用灌输的方式给予幼儿的至多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幼儿不仅不能通过输出、输入的方式从教师那里获得素质,而且不能通过静观、静听和静思的方式获得素质。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是在幼儿这个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正是幼儿的主体活动推动着他自身素质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离开了主体的活动,个体素质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2、手创艺术教学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创新
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手创艺术教学作为近年来在全球幼儿教育中得到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了能够促进幼儿通过主体性活动得到发展的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等特点。
手创艺术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各种物质材料,让幼儿在和作品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的层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实践模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选择相同实践形式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课程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手创艺术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力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揭开活动区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家长积极参与是课程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的职业、专长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有许多可利用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使课程资源更多元与广泛。在利用家长资源的同时,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不仅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老师教育工作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理论上以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他提出教师应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作用,而只充当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在手创艺术教育过程中儿童应该是中心,是太阳,教师应围绕儿童转,要特别强调儿童的作用,以儿童的创造为主题内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手创艺术教育是多元的一种;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人们将不断地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开掘,某种能力只要得到实践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够证据的支持,就可以进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一直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他呼吁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手创艺术教育就强调让儿童自我活动和发展。
同时,手创艺术教育以美国刘纯芳博士的手创艺术教材为模版,创造性地研究、开拓和建构《手创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幼儿园教学,促进教师成长,从而也促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
四、概念界定及目标
手创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手创艺术课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美术材料和创作美术作品中,培养起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初步学习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想象。注重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过程。
美劳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敏锐感知、鉴赏能力;开发幼儿创造性,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理解、想象,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建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个性;体验发现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在课程实践中,调动社区、家长等有效资源,加强合作,参与环境创设,营造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推动课程的开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提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当多元化智能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被大家纷纷学习讨论时,“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便开始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因此,我班决定以“手创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为题,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旨在将多元化智能教育引入学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手创艺术课程的设计,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建构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创艺术氛围,提供一个适合我班开展多元化智能的素质教育模式,并初步形成幼儿园创设手创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创设的现状,为班级手创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奠定实证的基础。
2、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新《纲要》的精神,构建班级手创艺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3、探索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开展的基本规律。
4、建立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开展的操作内容。
六、研究的操作要点
1、将手创艺术引入现行课程,并有机结合。
课程结构决定着幼儿的素质结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班级的课程进行调整或尝试编制符合新《纲要》精神的新课程。增加手创艺术课程能促使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游戏)的组织形式,从而也减少许多不利于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2、探索研究并实施合理化的手创艺术教育
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探索形成符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行为和心理特点的梯度教育目标。在探索系列化梯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编写可操作性方案。实验教师再根据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和上述可操作性方案,创造性地设计出引导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活动方案。在探索手创艺术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对教育实现目标的评价。在研究中引导教师参考以下问题:①手创艺术是否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②手创艺术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③手创艺术教育的组织和编排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等。
3、构建立体式的家园同步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幼儿家长学校的建立,
在幼儿家长学校中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手创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并通过讲座、咨询、辨析、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家长提高认识,及时扭转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态度、行为,帮助家长学习、掌握一些对幼儿进行素质培养的良好方法。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安排面向家长的课程,在常规内容之外,普及一般的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在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合力作用。通过开放日活动、家校沙龙、家长自愿者活动,家访、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从而唤起家长与教师合作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关系,增强手创艺术的整体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温州市第七幼儿园小(1)班29名幼儿,其中男幼儿13名,女幼儿16名。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公开观摩活动
九、研究成果表达
实验报告、研究过程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各地方依托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创办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广,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但各地因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需要,其专业设置偏重技术性。而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艺术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本文将从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现状以及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策等几个方面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充分认识和明确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所包含的相应课程和教育方式及手段都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当中,适当的安排进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让学生摆脱单一的、枯燥的技能或技术学习。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艺术教育对音乐、美术等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开发人脑的右半球,而技能或技术学习多半由左半脑来完成。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课程中设置艺术类科目,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这一点,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入职业体系。其二是,高职教育年限较普通高等教育年限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广度有限。进行艺术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只有一技之长的短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影视、音乐等科目,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主流的文化现象及其实质。这样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内部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有了先人一步的社会文化体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在校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也是毕业生进入职业体系,顺利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艺术素质普遍堪忧。主要表现在,在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艺术基本知识,对艺术的概念较为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修课,甚至认为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实用。很多在校生对艺术的理解也较为偏颇,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节等综合类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也常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当今高校高度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影响,并在对其理解上出现偏差,一部分在校生进行盲目的模仿,甚至出现沉迷于某种文化现象之中而影响正常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高职在校生的艺术素质堪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乏系统性,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目设置不健全,院校中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匮乏,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实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实行“对口”制。这种课程设置原则虽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较为单一,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一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档,即使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天赋,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掘,导致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理解自行发展,使得其艺术修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完善。高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比较多,如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一般都是边学习边实习,结业即可进入工作岗位。在常规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用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还有一点,是现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思想的普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教材缺少相应的艺术类读物,使得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素质的学生不能得到正确艺术理论的指导,艺术素质长期难以得到提高。
四、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的做法
面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滞后的现状,主要做法有主动引入艺术课程,注重校园的文化环境及相关设置的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并一步步完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中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主动引入艺术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中。另外艺术教育中心还承担本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的教学和指导,特别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培训。负责拟定全校文化艺术工作方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负责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艺术及艺术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切实的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艺术普及方面,使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改善高职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改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主要的对策之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从院校教育体系内部搭建起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在校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滞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此之外,加强艺术教育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实践,科学的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领域内各类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养成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在更广阔领域内对各类知识、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艺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会由内而外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良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建设性的话题,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尝试,其模式和实践手段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摸索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j],黑龙江科技信息,(11)
[2].彭轶、钟朝玲:对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j],美术大观,(9)
[3].马华伟:浅析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9)
[4].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9)
[5].张书梅: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初探[n],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7)
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认知操作为主线,以积极情感为动力,以方法审美化为手段,以成功反馈为调节。变传统教学唯心史观智的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从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对美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这个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如何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美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模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它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二)教育艺术化原则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
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三)教育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英语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实验的操作
(一)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
课堂上,我总是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的陌生的英语知识也有“亲切感”。走进教室我习惯于亲切地对学生们说“How are you!”孩子们总会面带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微笑着倾听,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走到他面前轻轻问一句:“Can I help you ?” 课余时,我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多鼓励,多与他们相处,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时,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教学活动更能溶于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美是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吹开了他们智慧的花朵。
(二)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 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英语,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
[1] [2] 下一页
(三)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锻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
(四)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教英语歌曲,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教学、巩固。如在教句型单词monkey, duck,panda 时,把单词溶入歌曲之中,学生边唱边表演。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就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英语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四、实验总结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诗所描写的,其内容应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好雨”,其投放应是“当春”(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时)那样的恰到时机,其方式应是“随风(教学知识点)潜入夜(教学过程)”,其效果应是“润物(学生的心田)细无声”,即教师虽不言美而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
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
谨以我们课题组的追求与大家共勉:
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充满美感,给人以愉悦和教益;
让教育成为精美的事业,科学而艺术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上一页 [1] [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即在学习中思索、研究;在思索、研究中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摆上重要的地位。高中化学探究教学通常表现为实验探究与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评价交流几个基本环节,实施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核心在于建立假设与实验验证。
一、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识的过程一般都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总规律,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特殊性的认识,其认识过程模式一般为:
科学认识论强调,真正的学习已不仅仅是指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的再生过程应当以适当的形式重演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所认识的知识,虽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知识,也必须按照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索。
二、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质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异。在高中化学的探究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
(一)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一般流程为:
其主要步骤包含: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提出问题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明确问题;③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解答问题的猜测和假设;④搜集资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⑤作出判断,形成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
案例1:褪色原因的探究
实验情景:在NaOH溶液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加几滴新制氯水,变无色。
提出问题: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①NaOH与氯水中HCl、HCI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褪色。
②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实验探究:①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申,滴入HCl溶液至溶液褪色,返滴NaOH溶液,又呈红色。
②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入氯水至溶液褪色,再滴NaOH溶液,溶液不变红色。
交流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得出结论: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二)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并初步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此模式教学贯彻“问题解决”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达到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其一般流程为:
其主要步骤包含:①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②运用猜想与假设,与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建立联系;③在对各种假设整理归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方案;④通过实验探究或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寻求认知冲突的解决;⑤引导学生以科学概念代替错误概念,达到认知重组。
案例2:苯的结构的探究
提出问题: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对给予的大量信息做初步的分类与思维加工。
形成假设:假设一: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试根据苯的分子式写出二种可能
的结构)
假设二:若苯分子为环状的结构。(试画出可能的结构)
设计方案:①能否使溴水褪色?
②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这些结构又一一被推翻了。
史实情景:介绍化学史实。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并预测结论。
结论阶段:确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结构。
三、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1.创设问题、引发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教学,也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创设探究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探索问题。明确问题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活动探究,该过程是整个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评价交流几个基本要素。探究活动中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各个要素的顺序也可以因探究的内容不同作适当调整。
3.评价教学、完善探究。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情况、对探究内容的兴趣度、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探究活动中合作交流情况、对探究活动结果的正确性及满意度等。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采用书面测试、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
四、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关键:假设与验证
探究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查询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形成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基本环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探究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假设”与“实验验证”两个环节。
(一)建立假设
“假设”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需要探究的问题猜想出来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假设不要做太多的评价,但是要引导他们对种种假设进行整理归纳,教师对学生因知识上的欠缺而产生离题的假设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为学生提出恰当的假设铺路搭桥。一般可以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类比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现以归纳法为例予以说明。
案例3:盐类水解的探究
实验情景: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分别滴加酚酞和石蕊试剂。
明确问题: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为什么不同?
分析讨论:醋酸根与水电离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所以溶液显碱性。
归纳假设:某盐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溶液显弱碱性;某盐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则溶液显弱酸性。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明确适用范围并形成理论体系。
交流运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验证
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假设变成可行的、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要选择实验的用品和设计实验的步骤,对学生而言这一步难度较大,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上的铺垫,还要给学生探究方法上的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讨论其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对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激活学生思路的中断点,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点拨学生时,不宜多讲更不能代劳,只要把关键的问题点到即可。
案例4:苯酚与钠的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1:直接加热苯酚,使其熔化,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
学生评价:苯酚有毒、易氧化,苯酚在加热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
设计方案2:用乙醇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
学生评价:苯酚和乙醇都与钠反应都产生气体,气泡不能证明是苯酚与钠反应。
教师评价:关键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溶剂,既能溶解苯酚,又不与钠反应。让学生
合作讨论,交流,经过实验比较。
得出结论:苯比乙醇合适。
著名的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在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化学知识,教师要回归一个激励思考的引导者、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的角色。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作用研究论文
摘要: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例,浅析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融洽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基本原则;作用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代理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2]张国宏.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国校长,(6).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25.
[4]傅有明.中国高教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是与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的,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但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视角透视当前的英语教学,通过对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策略。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 英语教学 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是19世纪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广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它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英语,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方面都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存在着相当大的相融性。因此,本文试图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视角,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这也是与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的。而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目标上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具有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权利,教什么以及怎么教都是由教师来决定,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个性,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
二、开展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普遍不高,这对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桌――讲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围绕一个“Topic”分组讨论;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编故事,由教师给出开头,让同学续编内容;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由同学编写对话;或者组织学生用英语表演话剧等等。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请外教为学生做一些英语讲座,听外国人讲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使学生有与外国人面对面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三、更新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英语教学工具就是黑板加粉笔,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局限了教学形式。因此,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传统的听力课变成英语视听课,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播放经典的英语短片,这样既有唯美的画面,也有经典的故事情节,给学生创造一种语言氛围,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学习听力,这比传统的听听力磁带学听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书面考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往往看他有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在期末考试中的卷面成绩,因此,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应试的导向,使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记单词、背句型、背作文,考试一旦结束,这些曾经背过的知识,也随之忘到了九霄云外。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如可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口语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试考核结果中去。另外,考核的形式,不仅要有书面形式,还要有口语形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面面俱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秀芹通识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华章,(34)
2倪肠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3张书玲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浅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5)
基于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高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化学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学科。学生学好化学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对提高其综合素养具有促进性的作用。人性化教育理念是新课改实施期间一种教育价值的体现,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二化学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人性化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发展。
1.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概述
人性化的教育,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人特长爱好的形成[1]。该教育理论继承古希腊自由教育的传统,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思想自由和科学精神两条主线迄今为止没有中断。我们强调个人发展的优先地位,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只能建立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有责任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帮助,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个人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与民主权利,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提供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优越。这个标准是以人为本的,也是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自由教育理念要求放弃狭隘的功利主义,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着想。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排除现实目标和功利的诱惑,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各自的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以便作为未来社会中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成员,在高水平上享受生活。理想的教育应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造、为什么创造,进一步知道怎样去创造。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前人的创造性成果,也要让他们了解前人创造这些成果时的思维过程。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多元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也追求多元化。
2.人性化教育理念下高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对人性化教育理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就需要在高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加以应用,以此来体现人性化教育理念的价值。
2.1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因此,在整个教学中过度强调自己的教学,忽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忽视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2]。在教学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人性化教学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同时,教师在规划课堂教学的时候,所有的教学程序应紧紧围绕着学生而展开,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讲解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候,可合理、有效的设计教学问题,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在资源开发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可促使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掌握教师即将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展开不同的教学设计。高二化学课程教学包含内容较多,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化学方程式配平方讲解,可通过理论与习题来进行。受到此种教学形式的影响,很容易让部分偏爱实验教学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厌倦与疲劳。对此,化学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注意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感受到配平方程式后的成就感。完成这一部分教学,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示范,还应进行大量的、反复性的习题练习。为避免学生学习中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师可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师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的数量根据班级人数来定。以小组为单位并指明一名学生代表。组织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又快又准。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表现优异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享其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心得。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可推动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分享与讨论,可促使学生相互解决学习中面临的困境,继而可共同的参与讨论和解決。
2.3巧用化学实验,启发学生学习
试验同样是高二化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高中化学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借助试验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还可满足学生人性化发展,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3]。教师在展开实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掌握化学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可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试验实施期间,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就可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如化学实验中,可向学生提出加热操作的顺序是什么。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就会注意自己的试验程序与步骤,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后进行
总结。这在启发学生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充分展现出人性化教育理念。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二化学教学活动中,为更好的体现课改的相关性,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化学教师就应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充分体现人性化教育的特点,以此来推动学生发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