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说课稿范文
- 文档
- 2024-07-13
- 12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七年级说课稿范文,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 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 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 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平行线是怎么定义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2)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找出存在两直线平行关系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7=1.2;(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
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成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成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因此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分式方程增根的含义和产生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增根;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数学创新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健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与基本步骤,以及对增根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增根产生的原因的理解以及验根的方法的掌握。
关键:“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分式的混合运算和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但对于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会出现增根,部分同学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如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和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及如何验根。
三、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本节内容从实际问题出发引了出分式方程的概念,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采用了设疑引导、协助总结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练习时,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板演以外,要及时的发现并总结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全班讲评。
2、说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我国铁路部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在相距1600的两地之间运行一列车,速度提高25﹪后,运行时间缩短了4,你能列出列车提速前的速度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准备。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所得方程观察其形式,不是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出:该方程的特征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2)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探究方程的解法,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求出,并检验解的正确性。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去分母”来实现这种转变,求出方程的解,并要求学生验根。
设计意图:怎样解分式方程,这是本节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次活动中用“转化”思想,把函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化归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进一步探究:仿照上例方程的解法,解方程并检验。
学生发现不能作为原方程的解,时原方程中的分式无意义,从而引出增根的概念:是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但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是因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变形造成的。
对增根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只有在第一步去分母时,可能出问题,两边同乘以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也可能不是,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进行检验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进行验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统一认识,用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释分式方程可能无解的原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比较其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分式方程的解法,并探查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化归思想的逐步形成,提高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新知应用、联系拓广:
投影展示例题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①例题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严格的解题规范格式,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评价时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课堂练习、检查验收: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判断题点名由学生口答,解方程请4名学生板演,教师强调步骤,特别是检验。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课堂总结、落实新知: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以反思的形式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②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养成“爱提问、敢质疑、富联想、善应变”的好习惯。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饱,基础好的学生吃好,使每位学生都感到学有所获。
五、评价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将数学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课堂中也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发现中创造的认知过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数》。实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六章实数的第3节第1课时。刚讲完平方根、立方根,下一章将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实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本节课的设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使数从有理数范围扩展到实数范围。实数在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今后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的认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无理数的认识。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通过无理数引入,经历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渗透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愉悦教学法:学生带着快乐走进课堂,不仅便于教师教学,更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3、类比教学法:类比有理数学习实数,使学生课上有亲切感,乐于接受新知。
4、直观教学法:通过自制简易教具,多媒体等直观演示,以助重点的掌握。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注重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学练结合:熟能生巧,新知学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练结合,使学生达到运用新知解题能力。
下面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1、创设意境,设疑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上课伊始,大屏幕上出现一队英姿飒爽的军人。同时播放《一二三四歌》,大约两句后,音乐戛然而止。一位头戴“无限不循环小数”军帽的军人向前一步:“报告排长,我们去哪个军营休息?”排长说:原地待命,马上解决!排长是如何解决的呢?让我们去探个究竟。在学生疑问和好奇中,引出课题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实数。
2、对无理数的认识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理数家进来了一帮人。一看,不是咱有理数家的人,进屋后,这帮人便表明来意,说要加入数的家族。有新成员加入有理数家当然喜不胜收。于是引出无理数,那么常见的无理数有哪些呢?学生很容易从来的客人中分出三类:(1)含π的数;(2)开不尽方根的数;(3)有规律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并类比有理数,让学生知道无理数分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紧接着跟踪一道找无理数的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归导言,排长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分配到哪个军营?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无理数军营”。
3、了解实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负数来了,数的家族壮大了,起名有理数。今天无理数来了,数的家族再次壮大了,起什么名好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当学生看到黑板上的课题自然回答出实数,接下来类比有理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到实数的两种分类。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知道了类比思想。并跟踪两道例题,以助重点的突破。
4、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为了更直观的教学,我利用fLAsH课件做了圆在数轴上滚动的课件,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无理数π在数轴上的对应点,接着提问: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π的数有几个?学生们找到正负π;在数轴上表示根号2的教学,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有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用它们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吗?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用,小组交流,黑板演示,最后成功了。由算术平方根定义知道这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的边长为根号2,引导学生发现大正方形的边长其实就是小正方形的对角线,也就是说,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解线是根号2,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数轴上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再利用圆规把它的对角线转移到数轴上,于是在数轴上找到了表示根号2的点,接着提问: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根号2的数有几个?学生找到正负根号2。这样教学,学生们不仅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而且还知道了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并配有两道例题。
5、回顾本节课,让学生谈谈收获,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媒体资源选择。本节课我选择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媒体资源。如《一二三四》军旅歌。
我知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学生得高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们知道了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喜欢这探究式教学的乐趣,喜欢这师生、生生情感交流、传递、延续……
“一腔热血尽洒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书写踏实人生”我将以此为座佑铭,用科学的态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我的课堂教学再上一层楼。谢谢!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辨别、探究、合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内容,具备了学习本节所必须的基本运算技能。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活动,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先用课件展示三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加以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分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具体生活经验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下列单项式中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先观察各式,再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强化概念: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说明理由。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六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同时也是是以后分解因式、解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这个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去括号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小学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不太熟悉,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 “字母表示数”的问题,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类比数学习式,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律在式的运算中仍然成立,让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充分体会“数式通性”,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从而实现数到式的飞跃。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理解去括号就是将分配律用于整式运算,掌握去括号法则。
(3)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整式。
数学思考: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
(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我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 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关键: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难 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学生非常容易出错)
(四)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选用“类比——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
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紧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1、回顾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ac
2、你能利用乘法分配律把括号去掉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处理方法:以组为单位课前完成,课上一小组板演,其他组做补充。
第二环节、新知探究
用幻灯片展示问题:小明和小聪一共带了10元钱去学校小卖部买零食,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和两个草莓蛋糕,小聪也拿了同样的食品,冰淇淋a元/个,草莓蛋糕b元/个,他们剩下的钱可以怎样表示?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10-2(a+b)或10-2a-2b
即10-2(a+b)=10-2a-2b
我们发现这两个整式有括号的与没有括号的可以相等,那是怎样把有括号的整式变为没有括号的整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去括号。从而引如以下两个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一) +(a-3)与 -(a-3)的探究
问题1:你能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1) (+1)(a﹣3)=_______ ; (2) (﹣1)(a﹣3)=_______ ;
问题2:请你试填,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
(1) +(a﹣3)= ________ ; (2) ﹣(a﹣3)=____________。
问题3:你通过以上两题能发现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化规律吗?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将下列各式去括号。
(1) +(x-y)= (2) -(a+b)=
(3) +(-a2+3b)= (4) -(-2m-n)=
(5)a + (b-c) = (6)a - (b-c)=
(7)a + ( -b+c) = (8)a-(-b+c-d)=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也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含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变量”,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②让学生明白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设未知数,正确求解,并验明解的合理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探索问题中学会合作
三、说教学重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四、说教学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五、说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自探式
六、数学思想方法:
方程的思想、化归数学思想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1、放映“朝三暮四”的动画(附内容:从前有一个叫狙公的人养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给足够的栗子给猴子吃,猴子高兴他也快乐.有一天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喂猴子的话,等不到下一个栗子的收获季节,他和猴子都会饿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并且把这个办法说给猴子听,当猴子听到只能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栗子的时候很是生气,呲牙咧嘴的.没办法狙公只好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没想到猴子一听高兴的直打筋斗)请大家谈自己的看法!
1、设疑自探
动手把自己的橡皮泥做作圆柱压一压,看看有什么变化!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你发现了一个相等关系没有?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吗?
①我为什么会变胖?变胖过程有那些量在变化,那些量没有变化?
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怎样解决等体积变化问题?
③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等周长变形问题?
④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⑤周长不变,围成长方形图形和正方形,那种面积最大?
⑥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解疑合探
问题1: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
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第一步:引导学生审题
第二步:假设未知数
第三步:找等量关系
第四步:列方程
第五步:解方程
第六步:解释其解的合理性
第七步:答
3、质疑再探
问题2:
①把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它们的周长改变了吗?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吗?
②用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米呢?面积是多少?
③使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与第一次所围成的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④若使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围成的面积与前两次围成的面积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4、拓展运用
①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形状的饰物,如图实线所示。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虚线所示。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厘米?
②若小明用10米铁线在墙边围成一个长方形鸡棚,使长比宽大5米,但在宽的一边有一扇1米宽的门,那么,请问小明围成的鸡棚的长和宽又是多少呢?
八、知识小结
本课学了如何在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1、等体积变化:
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
锻压前重量=锻压后重量
2、等周长变形:变形前周长=变形后周长
3、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4、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5、线段长度一定时,不管围成怎样的图形,周长不变。
6、长方形周长不变时,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长与宽的变化而变化,当长与宽相等时(即正方形),面积最大
7、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找、列、解、检、答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分式的意义》这一节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分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分式的运算,具备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分式的意义,难点为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还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分数形成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的意义。
通过对具体分式的探究与讨论,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
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学生具有了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投篮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分式知识),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例题的处理上:一方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力求规范,另一方面,“分式无意义——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编排顺序,更符合思维的规律,有层次有深度,有“面”有“量”,达到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练习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课堂的小结力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与体会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每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字母代表数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通过对字母代表数复习的学习,学生将对字母代表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方程应用题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用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方法;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并进行化简、求值;
难点: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进行表示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实现民主教学。为此我采用了“四环达标探究教学法”。基本流程: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个性展示——反馈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谈话激趣: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同学们握手),如果我和教室里的所有人握手,设包括我在内一共有n人,共需要握手多少次?如果两两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
(意图:本节课因为是复习课,比较枯燥,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首先我用一个情景引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用字母表示数的标题。)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复习《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学习
填空
1、某工厂一月份加工产品a件,二月份加工的产品数比一月份加工的产品数的3倍少5件,则该厂两个月共加工产品______________件。
2、在a2b与-5ab2,-8m2与9m2,23与32, ab2与b2a中是同类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2xayb+2与3x2y6是同类项,则(-m) n=________________。
4、三个连续整数,中间一个是n,则这三个整数的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化简m-[n-2m-(m-n)]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代数式3a2-b2与a2+b2的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x-6=-( ),-{-[x-(y-z)]}=_________________。
8、若a+b=1,则6-a-b=_____________。(这个题体现的整体思想)
(意图:用题为载体呈现所学的相关离散性的知识。处理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完成题后,然后提炼出知识点、相关方法、能力等写在黑板的右上与后面题提炼出的东西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可能和我一样经常打的,已知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元,可乘3千米;超过3千米,每千米价1.2元。
1、老师坐了5千米,需要多少钱?(5.4)
2、若我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则我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3+1.2(x-3)=1.2x-0.6
3、若我支付了9元车费,你能算出我坐了多远吗?8千米
(意图:我用坐出租车的生活实例,将数字运算过渡到列代数式、求解,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因为本题的后两小问有点难度,通过小组合作把它做出来。)
2.找规律下列每个图形都是若干个棋子围成的正方形图案,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上都有n(n≥2)个棋子,每个图案棋子总数为S,按下图的排列规律推断,S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______________来表示。
n=2 n=3 n=4 n=5
S=4 S=8 S=12 S=16
(意图:本题先从用特殊的数字入手,进而让学生发现这样的等式无穷多,产生对字母的需求,想到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体验字母在规律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能出现多个答案,也可能写出左边后直接去括号,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3、观察下列图形
填表:(当梯形的个数为n,用代数式表示火柴根数时,需暴露学生思维,小结学生的各种方法)
梯形个数1 2 3 … n
火柴根数
(下面设计了三个问题,考虑的是让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同时通过求值可检验规律的正确性)
(1)、当梯形的个数是n时,火柴的根数是多少?
(2)、当n=20xx时,结果是多少?
(3)、火柴根数可以是20xx吗?
(四)个性展示
意图:以上三个题由易到难,规律也各不相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然后在此进行总结,字母可以表示数,可以表示规律,还可以表示等量关系,从而进行能力方法迁移,这样即能训练巩固又可以过渡到新问题,并把试题的形式变丰富。在合作完之后,让小组长到讲台上来,把他们小组的见解讲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补充,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课堂)
(五)反馈拓展
提升训练:
按下面方式摆放桌椅:
图1
(1)1张桌子配6张椅子,2张桌子配把张椅子
(2)按照上面桌椅的摆放方式,寻找到的规律来完成下面表格
桌子数1 2 3 4 5 6 7 … n
椅子数
(3)某同学生日Party,在一正方形餐厅中安排40人同时就餐(要求没有剩余椅子),怎样摆放呢?
如果用2张拼成1张大桌子,需拼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如果用3张拼成1张大桌子和6张拼成1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还有别的拼法吗?
(4)若桌椅按下列方式摆放,填写下表:
图2
桌子数1 2 3 4 5 6 … n
椅子数…
如果也要求坐40人(没有剩余椅子),又可以怎样拼呢?
(5)如果你当经理要安排40人进餐,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画图并说理(要求没有剩余的椅子,可以从图1或图2中选择一种摆放方式,也可以两种图并用)
(意图:本例通过教材中的题进行延伸,是本节课挖掘的重点,设置了5个问题,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先找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根据2n+4和4n+2进行优化选择,给学生思维空间,突出开放性)
(六)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七)布置作业p129 T 1、2、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内容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将在后几节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中得以应用,也为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本节课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学习科学中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有力工具。
2、说教学目标
确立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因此结合学生现有的对数学的认知情况,思维状况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培养团队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确立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结合先进手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实施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在前一阶段,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这一节将继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检测: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230000; 15800…0(共31个0)
(以下是选做题)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4.315 ×103; 1.02 ×106
(3)计算: (8.1 ×108) ÷ (9 ×105)
8.56 ×102 – 2。1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预习检测完成的情况,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疑惑。
2、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 0000平方千米
第二季度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盈利—28000000美元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 0000 0000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47 0000 0000 0000立方米
上面各资料有出现较大的数据,这些数记录过程中容易出错,那么有没有其它较为简便的方法来记录以上这些数据呢?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3、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出现的大数引出问题一:以上各数有些什么特点?问题二:有没有简单的记数方式?引导学生回答。
之后让学生观察回答10n的数的特征
讲解如何把图中出现的大数转换成一个数(只带一位整数的数)与10的n次幂乘积的形式。进而引入概念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
设计意图:
引出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通过表示方法总结出科学记数法的定义,并且能理解和掌握转换过程。真个板块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处理掉,让学生感到自然过渡。这里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4、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一个小游戏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设计意图: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去消化知识,采用”活动促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向全体落实概念,营造课堂气氛,使每位同学积极投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5、探究归纳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数?(指一般用十进制表示的数)
设计意图:
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归纳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6、实战演练:
1、计算
2、测脉膊(动手实践题)
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
7、小结:成果发布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
帮助同学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
8、布置分层作业
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叙述中较大的数
2、应用题(选作)
3、提高题(选作)
设计意图:
内化知识,培养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和谐的理想课堂。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万有多大等内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六年级下册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有力工具,并在实际生活中起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二、教学法设想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验、计算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1、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为题材。
2、以光速、中国人口、太阳半径中的数据为切入点。(引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尝试探索,解析问题
1、探究:让学生观察回答10n的数的特征。
师生共同比较各种记数方式的优缺点后,
由教师给出定义
3、师生共同合作解答引例。(略)
4、小组探讨:10n的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出科学记数法的表示作好铺垫。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找一找:找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并把其它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2、比一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的数的大小。
3、乐一乐:要求全班分男女两队,由一方为另一方挑选题目,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每题答题时间为40秒。
设计意图:采用“活动促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向全体,落实概念。
乐一乐:营造课堂气氛,使每位同学积极投入。
(四)探究归纳,分析问题
1、做一做
将下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2、测一测
你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并计算出你从出生到现在约跳了多少次脉搏。
3、试一试(书P128)
教学中采用边演示边询问每幅图小立方块的总数。体现直观性,发展学生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估算能力,会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五)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1、谈一谈: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
2、分层作业:①课本第128页,习题6.1。
②搜集报刊、杂志上较大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
设计意图: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继多边形内角和之后,突出了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内角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节中理解镶嵌的数学意义的同时,体会了镶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生能力还不够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图形是不能拼在一起的,引起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能作镶嵌的必备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从简单的正多边形入手进行实验,探讨它们独立或两两组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能力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究和解决镶嵌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镶嵌的含义。
(2)正多边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
难点:如何设计由正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形。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以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以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观察、归纳、联想的数学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为:
〔1〕导入课题:从家中装修选择地砖导入镶嵌课题研究,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探究一: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的观察,引入镶嵌的定义,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学生通过观察图案,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探究出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能镶嵌成一个平面。
〔3〕探究二:通过用两种正多边形设计房间地板,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4〕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由学生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