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方案设计
- 文档
- 2024-08-08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方案设计,本文共1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思路】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习生字词。
2、查作者相关资料等。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3、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
三、展示思考题
1、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 。)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⑴ 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⑶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四、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1、(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五、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设计说明】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种草、观察气象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在现实中,学生对这些活动并不陌生,也多多少少接触过,只是他们平时玩得更多的却是追逐打闹等一些危险的游戏。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欣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进而点燃感受美,创造美的激情,逐步健康课间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看图识字,欣赏美
1、学习“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
⑴看图,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练书法)
⑵看图介绍中国灿烂的书法文化。
⑶读“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其实,图画、象棋的世界更是千变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⑷扩词法学习生字“棋”。
2、学习“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⑴欣赏音乐:
书法是舞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书法,让我们静静欣赏钢琴曲──《一分钟圆舞曲》吧。
播放《赛马》。听,这又是什么音乐?(这是著名的二胡曲《赛马》,仅有的两根弦,却能幻变出如此扣人心弦的旋律。)
京戏是中国的国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歌剧,请听《智取威虎山》。
⑵读“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用我们的朗读把美妙的音乐读出来吧!
⑶学习生字:
学习“弹”、“钢”、“琴”、“胡”、“戏”。
3、学习其他两部分:
亲近大自然,学习科技的.活动也非常有趣,非常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一学吧!
二、朗读课文,体验美
1、不同形式读准课文:
各种对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伙伴对读。
加上提示句读。
比比谁的本领大,下象棋,练书法,画图画;
畅游文艺小天地,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
探索自然小秘密,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
从小立志学科技,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
兴趣广泛展才艺,爱生活,讲科学,求创意。
2、不同节奏读美课文:
根据和的不同节奏读美课文。
3、不同乐器伴奏读出高潮。
利用学生手边的铅笔、铅笔盒、杯子、自制的小音乐盒伴奏一起来读。
三、实践活动,创造美
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让我们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1、说:
在这些活动中,你会什么呢?说说让你感到快乐的事。
2、演:
特长展示。把你会的给同学们演一下吧!
3、小结:
这些课外活动是如此好玩、有趣、让人快乐,课间时,让我们一起互相学,互相玩,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吧!
四、学写生字,创造美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练写字吧!
1、学写生字。
2、复习字词。
教学方案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投影: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
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
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
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1~7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⑵ 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⑶ 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⑷ 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⑸ 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⑹ 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⑺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2、学生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师示例: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方式一:四人一组合作,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
方式二:
1、学生个别朗读8~12节,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⑶ 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⑷ 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⑸ 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2、学生集体诵读全诗。
3、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 。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完成:时间既是 ,时间又是 。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教师明确: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诗歌《母亲对儿子说》,完成题目:
母亲对儿子说喔,孩子,我要告诉你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它上面有钉子有碎片有裂板那儿的地上没有地毯──是光秃秃的但是所有的时刻我都在向上攀登在到达楼梯平台前要绕过许多拐角有时在黑暗中摸索那儿没有一丝光线孩子,你千万不要后退不要因为前面有艰险便停步不前现在你不要跌落下去因为我还前进,宝贝我还在攀登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思考:这首诗意在表现 ,作者以母亲细致地讲述 为表现形式,告诉我们 的道理。
【参考答案】
母亲对儿子即将踏上人生旅途的关照
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滞不前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
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背影》教学方案设计
《背影》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4. 品味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描写人物独特的角度。(重、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熟读课 文,解决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一、走 进作者,背景简介见“同步”
※学法指导《背影 》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本文中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句父亲的话从“四”字入手来解读本文。
导学自习
二、教师导入新课,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学生自主预习:读课文,知内容,理情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加油吧!)
(一)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注解解决扫清字词障碍,积累重点字词,完成“同步”p。同桌之间相互评改。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节奏。
(三)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本文的情感密码是数字“4”,你一定很想 破解它,就请你用慧眼在文中一一以找出。(在课文中用波浪线勾画 出来)
①四次背影;②四次流泪;③四句父亲的话。
2.通过刚才破解密码,你一定找到了本文情感的金钥匙,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 品味本文朴实无华 的语言和描写人物独特的角度。(重、难点)
研习展评(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
一、教师导入新课,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课堂探究:(困难是存在的,信心是永恒的,挑战你的思维,相信自己行!)
(一) 自主学习。(先独立完成以下各题, 在自己有困难或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识)
聚焦课时目标1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 同含义。
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请你深情朗读、仔细体会。
( 温馨提示: 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聚焦课时目标2
2、本文的语言是 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四句,却含义丰富。试找出来 有感情地朗读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
3、本文表现出的父爱感人至深,那么,能不能把题目换成“父爱”或者“回忆我的父亲”?为什么?
4、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惑或收获,请写在下面与 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课堂因你们思维碰撞火花的闪现而精彩!)
把上面自主学习中的疑难与小组内同学进行研讨,教师参与点拨
(三)展示讲解 (抓机会,显风采,课堂因你们 的展示而活力四射!)
巩固提升(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得好又快!)
精读课文最 后两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本段文字定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的背影 B、父子离别 C、买橘送别 D、洒泪 话别
2.下列对“蹒跚”一词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平地走路的形态,反映 父亲年老体胖行走不便。
B、父亲爬月台的形态,反映 父亲年老体胖行 动困难。
C、父亲平地走路的形态,这样写更加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D、父亲爬月台的形态,这样写更加突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3.理解“于是扑扑衣服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的含义。
4.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 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5.真情告白,理解父母。
学了本文,你一定深受感动。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关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 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 至惭愧。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写一个片段,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学习反思
《观潮》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和周密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
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②方出神(正)
③方七百里(面积)
观:
①观潮(观看,动词)
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②海涌银为郭(成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
①以此夸能(凭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①势极雄豪(气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①以此夸能(本领)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老人与海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3、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可爱;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精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与他能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教师适时强调“鸥”字的笔顺笔画。)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
⑴ 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 指名读,强调:
旋(xuán)涡 塑(sù)料袋 模(mú)样 扇(shān)动 炸了营似(shì)的
⑶ 齐读加强记忆。
2、指名说说哪些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如:俯、歇、瞻。
3、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十分亲密。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两人相互简单交流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设下悬念。)
3、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⑴ 喂海鸥:
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⑵ 唤海鸥:
①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 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 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老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⑶ 谈海鸥:
① 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亲人一样,板书。)
② 齐读第13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指导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齐说课题引入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出示课件(老人喂海鸥的图片、海鸥送别老人的图片配乐)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过渡:这样的情景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难怪作者说:____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填写。(意想不到)能换个词语吗?
(出乎意料、出人意外、始料未及等。)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整体感受海鸥对待老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2、进行二次默读,边读边批画: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的?一会儿将自己体会到的准备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选取最令你感动的一组镜头,和同学们交流自己体会到的:
⑴ 镜头一: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① 为什么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
② 师生对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⑵ 镜头二: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排。
① 海鸥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②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⑶ 镜头三:收起遗像时,海鸥向遗像扑来。
① 它们为什么要扑来?
(海鸥不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
② 请你结合文章所描写的相关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如果你当时在场,在这白色旋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海鸥与老人的感情太深了。)
③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这一组组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为之感概。我们不禁要问: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常举动呢?你能联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谈一谈吗?默读全文思考。
2、学生必然会回读到课文的第一部分,及时鼓励学生能够结合上文进行理解。通过回读第一部分的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到正因为老人对海鸥的细心无私的照料与关爱,他们之间才建立起了如同亲人般的情感,在老人去世后,海鸥才会出现不寻常的做法。
五、小结全文
如今,在翠湖边,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出示课件)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课题。
琵琶行教学方案设计
【知识目标】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殊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味生动比喻、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单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
欣赏品味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特殊的感情与身世遭遇,培养高尚的情操。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 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遭遇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夸张对偶通感
4、在弹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遇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同情,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知识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掌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一、全诗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涯,处境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平生,但却命运相同,应该相互安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处处皆有。
二、你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无声胜有声”妙处在哪里,今天用此典故还可以有哪些含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环境。
一曲弹罢,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讨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⑶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⑵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⑶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
3、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比读课文,比较鉴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辄(zhé)霏(fēi)瞑(míng)晦(huì)伛偻(yǔ lǚ)肴(yáo)提携(xié)蔌(sù)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教师范读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⑴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⑵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⑶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生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伛偻提携:驼背。
山肴野蔌:蔬菜。
②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临溪而渔(到)
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③语段翻译:
第二段参考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被用到多种场合,你能举出几例吗?
示例: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你能再写几例吗?
3、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⑴教师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
第一段,“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这些句子均应轻读。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述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教师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复听一次,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的不同。
⑵探究文理,梳理文脉,旨在读得流畅,背得顺利。
①提问:请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生2: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生3: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生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生5: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生6: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生7: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概括很精当,很有特色,第二位同学用“亭”字一线串珠,第三位、第四位同学用“乐”字,第五位同学用“醉”,第六位同学用“醉翁”“乐”,一线贯穿,巧妙组接。
②提问:请大家研究每个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整理出来。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
明确:山、水、亭、名、太守
学生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明确: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③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
⑶难点探究:
提问: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四、品读课文,鉴赏美点
教师提示:《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饶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拟从意境和语言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
1、探究课文优美的意境:
生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生2: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木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早晨的宁静、清新,傍晚的昏暗,色调不同,气氛有别。
生3:四季变幻之美。作者选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醉翁亭的四季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变化有致,又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生4:动静对比之美。这篇散文动静相宜,相得益彰。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移散是动,彼此映衬。有人与人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如“众宾欢”与“太守醉”。由于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生趣盎然。
2、品味本文出色的语言:
学生自选佳句揣摩:
生1:本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两个成语一直延用至今,这是语言高度概括的典型例子。
生2: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精确熨帖。如“有亭翼然”形象地写出亭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五、实践与体验,模拟旅游激兴趣
教师提示:醉翁亭令我们神往,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梦游醉翁亭。
指名一学生当导游,护送“旅客”到滁州醉翁亭风景区。指名一女生当导游小姐,护送旅客乘坐“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到醉翁亭。
指名三位同学任醉翁亭风景区的导游,要求他们按照课文内容依次作景点介绍,如“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阁”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发挥,如“醉翁亭民俗阁”可组织“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介绍”等。
六、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在熟练的背诵声中与先生道别吧……
七、布置作业
1、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它们的异同:
示例参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⑴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⑵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⑶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2、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参考答案:
散文和词的创作风格是不同的。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了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缺乏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秋思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狼》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学习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
教学性质:
讲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设问:课文中狼的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在《狼》一文中,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动作神情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愚蠢的特点。在屠夫与狼周旋的过程中,狼的本性逐步表现了出来。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狼贪婪而又小心翼翼;“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懂得配合作战,又会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一狼洞其中”----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几个回合下来,狼的本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提问:纵观全文,文章是如何详写屠户的动作神情的`?
提示:写屠户的动作极有层次。先写他的“惧”“大窘”“恐”等心态,生动地描述了他与狼周旋时的高度恐惧、紧张、只求逃生的神情。再写他的“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行动,表明他在险恶的处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最后写他的“暴起”“刀劈”“数刀毙之”“欲行”“转视”“断其股”“亦毙之”等动作,突出表现了他与恶狼搏斗时的情景,既写出了他战胜恶狼时的勇敢,也写出了屠户“转视积薪后”的冷静、细心。这样,屠户由害怕到想方设法,到奋起杀狼自救的神态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自读课文,领悟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狼》教学方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数学化”的含义
儿童如何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儿童之间理解上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促进学生早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数学化”。
“数学化”是西方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
二、“数学化”的过程
研究儿童的“数学化”,我们要追溯到儿童在学校的最早几年。从数学问题在课堂中出现开始,儿童就开始了数学化的过程。下面,我们从教师的解释、学生的表征和早期的算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儿童的数学化。
1.教师的解释
黑板上画了四只站在电线上的鸟,旁边有三只正飞的鸟。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把这样一幅图画理解为像7-3=4这样的“算式”。这是一个最初步的数学化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程序或更小的步骤,花费大量的时间解说、指导和纠误,直到全班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这些关系。下面的教学录像片段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过程。
师:在这个式子里,数字“4”的含义是什么?(手指数字“4”)
生:是不是因为有四只鸟?(提高声音问)
师:这儿有许多鸟(多于四只),但这四只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几个学生立即讨论起来)它们站着。它们先来。它们个头比较小。它们睡着了。
师:那么,式子中数字“3”的含义是什么呢?(指着“3”)
生:(几个学生)三只鸟在飞。它们刚到这儿。它们去回家。不是,它们飞走了!
师:好,它们飞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在这里写一个减号呢?(指着减号)
生:因为它们飞走了。
师:那么等号的意思是……?
生:(几个学生一起说)它们一共剩多少只?结果……总共剩下多少只?
师:对。结果总共剩下四只鸟。
很明显,通过如此的反复问答能够促进学生把图形表达和数式表达联系起来,形成解释规则的能力,在一些学生的思维中完成了最为初步的数学化。为此,教材的编写者也进行了很多努力。他们通常用简洁易读的方式组织图片,把要数的物体排列好,避免干扰项,用最简单的和最显眼的特征区别它们,并把相同任务的内容分组。
2.学生的表征
实际上,师生的反复问答常常只能使那些与教师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较好地完成数学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图片的不同表征。研究表明,学生实现图片到算式的转化是一个解释的推理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要对图画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推断,然后与教师及其它同学的判断进行比较性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模式。比如,“1+1=2”表示一只鸟停留,一只鸟飞来。“4-3=1”表示留下的鸟比飞走的鸟少3只。“7×2=14”表示7只鸟共有14条腿。飞走的鸟(离开一个群体)可以形成减的模式,这些鸟加入另一个群体又形成了加的模式等。
儿童一旦完成了图画与数学符号关系之间的转化,并与“公认”的关系一致,就完成了这方面的数学化。但这一过程是缓慢而且复杂的。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没有一对一的现实图片与数学表达符号之间的转向,同一幅图画可以被不同的学生理解成多种不同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把这些早期的表征和图画看作是不言自明的,用许多武断的指令——“就看这儿”“你只需看这儿”引导学生。这种模糊的解释超越了学生的接受力而成为一种障碍或对本意的理解产生干扰。有时尽管实属无意,但却压制了学生数学概念和批判性推理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学生灵活的意义归属能力的发展,也剥夺了他们运用的乐趣。学生最终形成的不是数学化的能力和思维,而是一些机械的惯例和规则。
3.早期的算式
与表征数学概念相比,早期的“算式”是更为复杂的一种数学化过程。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材最先介绍的是像“3+2=5”这样的算式。先明确运算操作,包括加、减、乘、除;而后是等号,明确等号的意义;再后是结果。这一顺序被认为是一个对操作和结果的一般描述,且符合我们写的顺序。教师试图把这些早期的算式概括出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时,相关的问题就出现了。通常,教师先教给学生我们常用的算式“3+2=5”,之后变化元素排列的顺序成为“5=3+2”,并解释说:“现在我们一共有五颗珠子,其中有三颗红色的和两颗绿色的,现在我们把它写下来。”这里教师没有对话里这些元素的顺序和写的顺序进行分析,因此,许多孩子毫不犹豫地写下了“5+3=2”,表现出他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书写算式的习惯模式。教师再讲解和引导,反复强调“+”号的意义和“=”号的意义,却毫无作用。可见,如果学生习惯了一个模式,再用与其不同的模式就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另一个训练的结果会和前面训练的结果一样糟糕和有局限。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化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三、影响“数学化”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为什么一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而一些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数学化?我们分别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考察,把这些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语言
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个数学化活动都必须从日常经验和语言开始,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陈述数学含义的训练,否则他们在与学生的有关对话中,就不能熟练地识别学生相关话语中潜在的数学意义,也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意义和提高相应的表达。其次,教师应通过对话与学生充分地进行意义的协商,使学生理解的“主题”与教师的理解相一致,而不能只让学生得到是或非的判断。再者,学生可能会忽视教师的反对和提示,从而缺乏形成障碍的可能,教师要善于运用挑战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自制能力。
2.学生的“自然态度”
由于遗传和学习的经历;儿童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数学学习的习惯,如习惯性的表征方式、思考问题的策略等。这些习惯性的常规通常在潜意识中运行,构成了儿童数学行为的基础,我们称之为“自然态度”。“自然态度”相对稳定,使儿童从紧张和无休止地做决定状态中解脱出来。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学生常常在潜意识中遵从“自然态度”。如果这样不能理解或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他们往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改变自己的“自然态度”,其间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3.师生的“互动模式”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化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而且,由于人们普遍低估了学生间交互作用的意义,所以这种类型的交互作用没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单向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数学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建构与教师和他人建构的差异,学习成果
常常是机械的。“双向模式”则以师生的积极互动为前提,对于一幅图画,教师要思考自己为什么把它理解为“减”的模式,而不是“加”,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建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模式。
4.课堂中的文化因素
实际上,数学课堂是一种数学文化,而不只是一种智力或心理活动。这些文化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化。这些因素包括:①学生的成功和失败以及被期望达到的一切结果;②学生对任务的焦虑;③可觉察到的教师的参与和情绪;④同班同学的反应;⑤师生运用的语句;⑥小组中被认同的行为风格等。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师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培育和保护健康的课堂文化。文化因素丰富、健康的课堂,学生的数学化会顺利完成。相反,在一个文化贫乏的课堂中,即使是积极参与的学生,也没有很多机会经历挑战和感受惊奇,学生的数学化和课堂文化的发展都会因此受损。
四、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成为“合作建构者”
通过对数学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在学生数学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合作建构者的角色,而不能只是一个主观的领航员。在学生每一个概念化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先反思自己概念形成的过程,而后再分析学生建构的过程,通过对话和互动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反思。学生的数学化受个体表征问题的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教师还要用简洁丰富的生活语言,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生活概念向数学概念的转换。
2.让学生解决“自我组织”的问题
本质而言,数学化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和问题情境的理解。由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安排一些特定的阶段,让儿童解决“自我组织”的问
题,分小组完成“新”任务,启发他们的创造性,甚至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元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策略。在这些阶段里,师生还要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发现不同的观点、论据和答辩进行细致的讨论,对学生的口头成果进行细致的推敲,判断学生数学化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是否合适。
3.正确对待儿童的“错误”
在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对这些错误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原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数学化。针对个别“难教的”学生,教师还要分析他们的各种叙述、练习和训练,认同他们即便是胡言乱语但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改善他们的“习惯模式”。
4.重视课堂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中,教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化行为严格要求,而对教室内的文化因素相对轻视,而这常常成为导致一些学生数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所做的一切共同构成了这个数学化班级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教师的特性、学生的特性和正在出现的“数学化”的特性。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动力支持;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对话中展开明确的“意义协商”,并附之以学生日常行为的例子,同时为学生间的讨论和解决“自组织”的问题创造机会。
洋务运动教学方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
2.理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3.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分析,使我们学会辨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学习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背景: 后,清朝 。
2.时间: 至 。
3.目的:为了利用 ,。
4.代表人物:中央 ,地方 、、、。
5.口号:前期“ ” ,后期“ ”。
洋 ①前期创办了一批 工 业。 : 创办的 , 办的 ,[:]
务 创办的 。
6.内容 ②后期创办了一些 工业。
运 如: 创办的 , 创办的 。
③建立军队: 、、。
动 ④兴办新 式学堂: 。目的是:培养 。
7.结果:以 战争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性质 。
8. 评价 ①洋务运动没有使 。
作用: ②但 ,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从结果、性质和作用等方面思考)
五、当堂测试
(一)单项选择
1.洋务运动发生在( )
A.19世纪60-90年代 C.19世纪70-80年代
B.19世纪60-80年代 D.19世纪70-90年代
2.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奕訢 D. 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师夷长技以自强
4.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 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他们做 的'最
主要的事情是( )
A.开办民用工业 B.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筹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
5.洋务派创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6.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除创 办近代军事工业外还( )
①开办民用工业 ②筹建海军 ③兴办新式学堂 ④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7.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8.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办的民用工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9.甲午战败后,李 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 动
10.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B.以兴办耗资巨大、无利可图的军事工业为开端
C.技术设备全掌握在外国技师手中 D.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破产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力量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
A.军事企业未盈利 B.民用企业亏损 C.北洋舰队覆没 D.福建水师覆没
最新《长城》教学方案设计
《长 城》教学设计一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太阳》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理念: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和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本课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看谁能最快猜出答案: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的是什么?(太阳)
2、你们知道太阳对我们大家有什么作用?(学生讲太阳的作用)
3、今天就一起学习第8课《太阳》,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要求读准字音。
(二)认识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12个生字
a自由读
b齐读
c指名读
d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2、去掉拼音读
a自由读
b齐读
c指名读
d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3、出示12个生字人读
a自由读
b齐读
c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出感情,教师随机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关键词语:金子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等。
4、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第三句话,帮助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读课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同桌为一组):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2、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大1500万度,太阳的体积很大,大约有130万个地球那样大,距地球约1.5亿公里,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围绕着它旋转。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表面的光和热主要来自太阳,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太阳的知识,下节课同学互相交流。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阅读与太阳有关的传说故事,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和选读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增加对太阳的了解。
2、在认字、写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中“差”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chà”。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写成“”。
3、课文的叙述层次非常清楚,共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即“远”“大”“热”,一是说明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又很远,所以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当的光明和温暖,可以联系课后选读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来理解。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自然连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写太阳和地球的密切联系,其中四至七自然段分别列举了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种种影响,第八自然段则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第四至第七段的内容。这样,太阳与地球的联系非常密切就让人信服了。第八自然段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个句子很重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四至七自然段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4、文章在介绍太阳时采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要注意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安排了一个泡泡,强调对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体会。作比较是本文的一种说明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用不同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试着说说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样的.写法。学生交流后,教师可归纳交流情况,进行板书。例如:
远1.5亿公里(数字)
大130万个地球(数字)
热6 000 °C3 000倍(数字)列数字: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用数字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用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 5;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阳的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很容易理解。
比较说明:如“……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说明: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大火球”作比,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状态。
5、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可以出示一些句子,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表达应有的感情。例如: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有”后面稍作停顿,读“这么”这个词时语气可稍重些,之后语气稍变,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读“古时候,……”,读到“10个”“寸草不生”时,语气可稍微加重。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太阳”之后要适当停顿;“但是”要读得重些,读后停顿一下;“很远很远”和“非常”要读得重些。
(3)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一句话”“没有”“美丽可爱”等词要读得重些,慢些,表示肯定的语气。
6、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与太阳相关的更多知识,还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资料和各自对太阳的感受,再一次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南辕北辙》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具准备:演示文稿课件,字卡,马车图,帮助袋,问题车厢,奖品,头饰,武术服,钱袋道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一)板书:[辕辙]。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袁);辙zhé(撤)
(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贴“南”字)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贴“北”字)
(四)齐读课题。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点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
(一)快打开书P48,读读书吧。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 jǐ 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 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
(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喜欢和同伴相处、合作。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一人读,一人听。
点评:巩固听读识字成果,只要求学生读正确。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
(二)然后小组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
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
B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
C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
(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贴图,马头向右)
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
⑴什么是“诚恳”?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出示:季梁:车上的朋友:你要到哪里去啊?我要到楚国去。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不怕,我的马好。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②我就是那个朋友,你们愿意劝劝我吗?问吧——
③什么是“诚恳”,谁来说?
⑵板书[固执己见]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位朋友“固执己见”?加上动作或表情读读那个人的话。
什么是“固执己见”?
⑶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⑷推荐学生朗读,学生之间评价。
点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会把课文读流利、有语气。
(四)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出示课件④“越……越……”怎么样?学生接读。
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说说你的意见。——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点评:训练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推出寓意。
(五)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出示课件⑤看图想象马……旅费……车夫……
点评: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方向错了怎么努力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六)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出示课件⑥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
——劝告;调转方向(图再调过来,马头向左)
点评:学生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思维活动势必从已知的否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肯定判断。
(七)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
——做事先必须把方向正确。板书[对]——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板书[善于倾听]
(八)今天我们读懂了故事,还明白了道理。这种隐含着道理的小故事叫做“寓言”。
{机动}愿意演给大家看吗?
1、排练:分配角色,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旁白、季梁、朋友
2、表演:道具服装
3、※评价
点评:学生深入体验寓意。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⑥寓言百宝箱(机动)
1.故事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2.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点评:原有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以“百宝箱”形式的作业,启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
板书设计:
课后总评:本文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落实在对课文人文性的体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善于倾听。”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生生交流,互相评价。学习语文时,突出读书有目的、有层次。应用语文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得出寓意。授课时,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应当更扎实一些,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联词语的训练有难度,可出示前半部分,让学生填出后半部分来降低难度。
【学生分析】
本文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虽然不同时代的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儿童纯真的童心却必定是相通的。课文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七年级的学生大体相当,因此学生定然会感到亲切并亲近课文。但文章毕竟已年代久远,写的又是乡村生活,这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隔膜,既易通又困惑的。
同时,十一、二岁的学生阅读的兴趣可能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忽视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从而难以真正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及精髓。
【教学建议】
从以上学生分析可见,在本文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背景资料提供、教学情境创设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类比联想应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课文很长(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又是经典美文,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领悟,重难点之处要反复品读,充分思考、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悟。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于关键处、疑难处、精美巧妙处、深刻丰富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精读指导或突破式精讲,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深透理解。
课文不仅写了优美的景色,更写了淳厚的人情,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悟善”。“悟善”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引导学生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会读会写“惮”等字词,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踱、依稀”等常用字词。
2、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精妙语句,接受美的熏陶。
3、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小说中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淳朴善良之情,让“善”点滴渗入学生心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