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从微博到微信》阅读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9-19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说明文《从微博到微信》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 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从最近“两条消息”写起有哪些作用?(3分)
14.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5分)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 (3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出一点给1分)
12.(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划线部分不写出也可),(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2分)作比较,(1分)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13.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分)。
14. (2分) 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概括内容方面得1分),与第⑤节的顺序对应(指出对应关系得1 分)。(或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1分;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1分)
《从微博到微信》说明文阅读答案
阅读陆高峰的《从微博到微信》,完成13~16题。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市场研究最新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微博博和微信以及二者的差异。
④微博,顾名恩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 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 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但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4分)
14.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15.试分析第⑦节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4分)
16.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4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3分,如对象不具体只得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4、(5分)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15、(4分)微博可以公开发布信息(2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2分)
16、(5分)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从微博到微信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xx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xx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②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③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xx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且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1:第②段中“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2:(2分)作比较,(1分)拿微博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回顾所掌握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根据文句内容关键信息点如“微博”“微信”来判断,其说明的问题可从作者评述性句子中概括。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
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 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4.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2分)
15. 第⑥段划横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6.第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4. 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5.作比较(1分), 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2分)
16.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 ;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分)。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
20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 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4.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2分)
15. 第⑥段划横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6.第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7.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18.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4. 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5.作比较(1分), 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2分)
16.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 ;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分)。
17.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18.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1.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4分)
2.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3.试分析第⑦节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4分)
4.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4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3分,如对象不具体只得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2、(5分)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3、(4分)微博可以公开发布信息(2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2分)
4、(5分)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小题1】(3分)本文是针对人们使用微博、微信越来越频繁,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微博与微信中发表言论这一现象引发议论的。
【小题2】(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与微信中。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小题3】(3分)“侵蚀”指事物逐渐地破坏或腐蚀。这里指双微固然有他们的好处,能使我们的信息不再被封锁,言论更自由,但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微博与微信所左右,我们的生活更不能陷入虚拟中,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小题4】(4分)示例: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在双微中,人们更多时候是不太真实的,但与朋友长谈、家人聚餐、与女儿外出这些都是生活中面对面,亲力亲为的事,更加真实,更加能触动。比如,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我更需要朋友陪伴,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结合文中内容,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韩寒
①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觉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②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次,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沙漠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③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结果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④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多不少。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些存在感。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出现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这里没什么给腾讯做广告的意思,腾讯也做了不少烂东西。至于其他几个网站的微博,去看了两眼,虽然我也都有“千万”粉丝,但笑笑而过就行了。我怀疑他们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恩,依照某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三十万字了。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而去的巨V的出现。
⑤作为一个写作者,拿着一部非智能手机多走一些地方是挺必要的。我做的还不够多,走的还不够远。人生虽是消磨时光,但消磨亦有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反思,有这么多生机勃勃的面孔和美景,希望今年能在两块屏幕上耗更少一点时间。这双微虽然都还不错,但不能侵蚀太多我生活。
(摘自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小题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3分)
【小题2】文中第④段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阅读第⑤段,如何理解“侵蚀”这一词?(3分)
【小题4】为什么“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阅读答案
在我们脑洞大开、穿越时空地幻想了一把微信与微博对古代艺术圈的影响与冲击之后,再回到现实,看看微信与微博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能不能打破艺术圈原有的秩序?弱势的后生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咖交流?艺术圈会不会因为无时无 刻的交流而更加有活力?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会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会不会因为微信与微博而普及?艺术与文学、音乐、哲学会不 会有更多的跨界交流?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艺术圈的年轻人晒展览炫耀自己到此一游,大人物晒展览以名声为 朋友做人情。尽管微信与微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倘若在宋代,我们会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的对峙;在明代,我们会看到 吴门与浙派的辩论——但是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我们无意得罪朋友,也无意挑战权威。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微拍”——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拍卖。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仅仅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 一个机遇,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的巨大进步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倘若十八世纪的欧洲有了微博,相信是那些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更多认同的 新派画家在狂欢,而不是画商。
我们偶尔也在微信与微博上晒书单放音乐,但是我们对晒出来的文学和音乐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福柯和玛格利特,左拉和马奈,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
微信与微博不仅没有跨界,也没有跨越“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我们极少看到艺术大咖与后生的交流,也看不到不同的“利益群体”或“派系团体” 抛弃“派别身份”来共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倘若不同派系在生活中难得坐在一块喝茶或研讨,微信与微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法 超越利益与人情。
当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艺术圈中人对时政与世风的批判,但是在微信与微博上痛心疾首之余,并不妨碍我们转过身去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人情、义气、小团体对公平秩序的破坏和对学术的侵蚀,在我们看来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无关,我们那只点赞的手永远是无奈和无辜的。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但是我们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的并不是无所畏惧的坦陈胸怀,并不是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并不是新人对权威的挑战,并不是跨越阶层与派别利益的学术辩论,并不是跨越界别的文化思潮的碰撞。
同样是社交平台与自媒体,雅集是中国文人画家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的工具,欧洲沙龙是新派艺术家挑战旧价值的工具,而今天的微信与微博,在它重新散发出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光芒之前,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
(作者:廖廖 原载《读者欣赏》3月号)
6.下列关于文中“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远比
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体现了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
B.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
法超越利益与人情,没有跨界、跨越“阶层”和跨越“团体”。
C.微信与微博给了艺术圈中人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但在今天
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艺术圈中人的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
D.今天的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对今天的艺
术圈生态没有任何影响与冲击,对今天的艺术圈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往往只晒
不评;偶尔也晒书单放音乐,但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
B.从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微拍”看,微信与微博没有被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反而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
C.在微信与微博上还常常看到一些人对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进行批判,
不过并不妨碍艺术圈中人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
D.旧时中国文人画家仅靠雅集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欧洲新派艺
术家只用沙龙挑战旧价值,雅集和沙龙是他们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人在微信与微博上可以坦陈胸怀、提携后生、挑战权威,可以跨越阶层、派别利益辩论学术,可以跨越界别进行文化思潮的碰撞。
B.宋代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对峙,明代吴门与浙派辩论,十八世纪欧洲新派画家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认同而狂欢,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
C.如果没有微信与微博,今天还能够看到旧年代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和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它们不会全无踪影。
D.人情、义气、小团体破坏了公平秩序,侵蚀了学术,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但艺术圈中人不这么看,认为前后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6.D(“没有任何意义”说法错,与作者在全文要表达的意旨矛盾。)
7.B(A.“往往只晒不评”错,原文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C.“一些人”在原文中是“艺术圈中人”,选项意与原文意思不同。D.“仅靠”与“只用”错,故意曲解原文。)
8.A(B. “狂欢”是想象,不是事实。“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曲解文意。C.推断错误。原文说“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那些 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D.“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错,原文意为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相关。)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原文: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运用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xx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题目:
4、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5、“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阅读答案:
4、C
5、D
6、B
①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②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③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④日记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不让外人知晓,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
⑤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⑥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⑦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⑧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
小题1:标题中“微博”指的是什么?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选文第⑥段引用曾国藩的话:“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方能有所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曾国藩开放自己日记的聪明之处。(4分)
小题4:阅读曾国藩一则“微博”,请你做点评注,跟一下贴:(4分)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
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仍,不觉过了四十馀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请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馀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参考答案:
小题1:篇幅短小并抄录公开的日记。好处: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1分),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的观点 (3分)(共4分)
小题3:曾国藩聪明之处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小题4:曾国藩在怠忽、因循过日时,能够及时反省,认真习字、温书、写作,值得吾辈学习。(意对即可)(共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有交代故事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这里“微博”指的是篇幅短小并抄录公开的日记。好处是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首先我们要找出该句子出现在文中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中心来分析归纳。选文第⑥段引用曾国藩的话:“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方能有所成”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只有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的观点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文章的第八段中提到“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可见“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就在这句话的上面,所以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曾国藩开放自己日记的聪明之处是曾国藩聪明之处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小题4:
试题分析:跟帖的题型,符合现代的潮流。做这类题型,我们要认真阅读该“微博”,最重要的是分析它的意思,然后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把有利于我们的回答出来即可。比如可以这样跟帖:曾国藩在怠忽、因循过日时,能够及时反省,认真习字、温书、写作,值得吾辈学习。
①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曰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5月12日汶川地震,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1.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3分)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3.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点词意见领袖的含义。(2分)
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答案:
1.(3分)答:(1)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2)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3)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
2.(2分)答: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微博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1分)
3.(2分)答:意见领袖在文中是指在微博群体中,能有序集中体现无序网民的舆情,能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能改变舆论走向,并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
4.(3分)答题示例:(1)手机的广泛使用,让通讯变得更加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电脑的普及,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些冒出来的问题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的要求。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然后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10年前我曾提出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也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进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达到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
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我想,当前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最近一个时期的很多迹象都提示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各民族都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负有答复这些问题的重大责任。现在自然科学发展很快,人对人类本身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达到绘制基因图谱的地步,科技研究的空间发展已经从地球扩大到了太空。以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就要看我们如何跟上时代,认真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了。我感到,目前正在兴起的文化自觉这股风已经在许多国家中酝酿和展开。我们中国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参与和推动这股新风气。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出现过“人的自觉”,写下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看来21世纪我们将开始出现“人类文化的自觉”了。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在世界上起一个带头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相互接触,使得人们产生了认识自己文化的迫切要求。
B、文化自觉并非文化回归和坚守传统,而是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批判和改造。
C、“美美与共”为我们描绘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
D、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围绕文化自觉的含义及途径展开论证,最后推出观点。
B、作者用10年前的一句话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体现了这一论题的历史传承意义。
C、第四段作者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对社会科学的思考,观点具有联系性和发展性。
D、文末以“人的自觉”与“人类文化的自觉”作对比,论证了当前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文化统一。
B、《乡土中国》中关于“团体格局”的分析与反思,应属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
C、只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来源和特色,就能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现世界文化融合。
D、作者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层面看待中国文化,倡导中国学者起到文化自觉的带头作用。
答案:
1、B
2、D
3、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谈微博与说理
徐贲
①对我的《微博是好的说理形式吗》(下称徐文),曾宪皓先生写了《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下称曾文)的讨论文章。微博是广为人们运用的传播媒介,公共说理也是人们很关心的话题,讨论微博与说理的关系,目的不是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的最终结论,而是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说理和微博的问题再作一点讨论。
②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此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在这二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可称为假设的中介保证。这当然不是唯一可以称作理的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这些理与公共说理的理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结论是靠信仰支撑的,不需要说出理由。
③曾文说,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这话是对的,但是,在公共说理中,那个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必须说给公众听。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检验呢?说理不仅要说出什么,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
④曾文说,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这话恰恰犯了一个公共说理的错误 扯开话题,因为徐文讨论的是说理,不是禅宗,不是顿悟,也不是口号。公共说理不是对人类其他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说理,不是说别的什么都是胡闹或扯淡。禅宗、顿悟、呼口号有它们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讨论说理的范围之内。
⑤曾文认为,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统计学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这段话在精神上抓住症结,不排斥它的正确。恰恰是它抽出了现象中的理,人们才认同它,转发它。以偏概全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谬误,而是一种有社会危害的思维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说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为许多的成见或偏见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见或偏见就是在握有充分证据之前,便先有了确定的意见和看法。
⑥其实,在说理中,要抽出现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用限定词。图尔敏的说理论证称之为模态限定,也就是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这不仅仅是为说理留余地,而更是一种话语伦理的基本教养(公正、客观、不夸张)。
⑦这当然不是说夸张(或求痛快)就不好,而是说,夸张在说理中会削弱说话者的可信度。许多在文学修辞中常用的有效手法或风格在说理中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说理不是文学。
⑧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曾文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逻辑错误: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所以,微博只是。
(选自20xx年12月06日的南方都市报)
1.第⑧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在原文第⑧节中的处,填上符合文意的句子。(6分)
2.作者和曾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6分)
3.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曾宪皓先生认为微博正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6分)
答案:
1.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贬低微博;引证法有力地指出曾文观点的逻辑错误。(每点2分)
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语意连贯,大意对即可,2分)
1.四个方面;①什么是公共说理的理 ②公共说理的结论与推演的关系 ③否定结论和理解对公共说理的危害性。④以偏概全是不是大问题。(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1.①微博虽然字数少,但是都是结论性的观点,虽然没有推演过程,但是并不代表推演缺位,另外在说理过程中结论比推演重要。(贡献出结论,不代表推演缺位,不认结论和理解。照此思维,禅宗是虚妄,顿悟不存在,口号皆扯淡)
②微博说理常采用的方式是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不会影响说理的效果。(在说理时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问题)
③如果微博不能说明所有的道理,还可以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和文章链接。(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嘛)(评分建议:每点2分) 答案解析: 1.此题考查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天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参考答案
6.C.(本题考查对微博粉丝这一概念的理解A项,精通现代媒体技术中的精通不妥;B项,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属于无中生有;D项,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不妥,其目的是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
7.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传统粉丝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8.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D项,从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这句话可以看出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是没有区别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