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10-04
- 126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本文共17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搜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二、精读理出清晰的文脉线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提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这样一条文脉线就立了起来。
三、利用地图导读,激活学习的兴奋点
利用地图导读,丝绸之路“横贯亚洲”,“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西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课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通过演示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把这条书本中描述的路,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觉。,学生从地图上看到了文中描述的长安、地中海西海岸、古罗马等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这条横贯亚洲的长长的丝绸之路,自然启发和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但对课本外的知识知道的并不是很多,知识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丝绸之路》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也有很大压力,觉得这片课文不好讲,俗话说就是没信心,奠定了我紧张的基调,是讲这篇课文的重大失误。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采用图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能和图片联系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分析,引发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的了解,整个课堂气氛由于这个问题的困难而变得死气沉沉。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我觉得很难讲好这篇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不足之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改进措施: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2.课文中重点词句小黑板或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进行适当的圈点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问题引领,精读批注
1.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写出自己的体会。
2.品词析句,激发情感。
课文采用的什么样的叙述顺序?(插叙)
3、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课堂讨论交流: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4.走进“丝绸之路”。
朗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讨论交流。
(1)时间:公元前1。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隆重,热情)
5.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伦美奂。”)
用自己的话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四、运用方法,互动交流
1.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DD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2.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3.推荐班级交流展示,配乐朗读。
五、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请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
六、赏读课文,美读悟情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布置作业
1. 利用网络、书籍了解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
2. 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板书设计:丝绸之路
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一条繁忙的路
一条伟大的路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分为:
(1)话说丝绸之路。让同学们说说课前预习资料,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走近丝绸之路。自由朗读时,我安排同学们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3)走进丝绸之路。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4)历史意义。收获;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并且有很多同学收集了许多课外小故事,一大收获。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1.本篇课文的教学,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我从“巨型石雕”入手,以点带面地实施教学,将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阅读中,然后又引领他们结合故事去体会这条“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故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
2.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一个生字的读音,将匕首中的匕――“bǐ”错读成了“bì”,造成部分学生的误读。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地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生字中存在的惯性盲读现象。老师读什么,他们往往不会太过在意其正确性。这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及改正,要学会时时抱着一种质疑研究的精神去学习,而非盲从般地去读书。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习。
1.本篇课文的教学,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我从“巨型石雕”入手,以点带面地实施教学,将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阅读中,然后又引领他们结合故事去体会这条“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故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
2.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一个生字的读音,将匕首中的匕——“bǐ”错读成了“bì”,造成部分学生的误读。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地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生字中存在的惯性盲读现象。老师读什么,他们往往不会太过在意其正确性。这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及改正,要学会时时抱着一种质疑研究的精神去学习,而非盲从般地去读书。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平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民联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习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汉人?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