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 文档
- 2024-10-10
- 12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本文共19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知识拓展]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讨古诗的教学模式,我感到万分荣幸,在这儿,我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在座的老师们给与我的鼓励,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古诗,诗中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次之所以选择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我不知道古诗要怎么教。说实话,特别感谢年级组的姐妹们,一次次听我试讲,一次次帮我出谋划策,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太多太多。
课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画像,请学生介绍李白,并背诵学过的李白诗句,在复习回顾中引进新内容;出示诗题后,请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理解诗题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词;接着引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在读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借用注释、插图、字典等资料理解诗意,在此过程中我讲的很少,只在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点拨,引用地图、相关诗文等予以拓展、引导;理解诗意后,用划朗读节奏、重音的方法把诗读出韵味来。为了更好地品味诗情,借用视频资源,直观感受离别情景,从而引发想象,感情朗读古诗;最后由这首离别诗拓展开去,回忆学过的其他送别诗,鼓励学生搜集更多送别诗,进一步感受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这份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发挥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遗憾得很,由于执教者的原因,许多细节处理不当,尤其在指导朗读、品味诗情的环节,非常草率地走了下过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诵、抄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想象诗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初步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习流程: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 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 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 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六、板书:
西辞 事
目送 景
教后反思:
教后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从开始的读懂诗题到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再到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到最后的欣赏性朗读,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经典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注音版】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通古诗
简介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第一、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第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年级作文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著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