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文档
- 2024-08-16
- 10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本文共1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7、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
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2、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4、在设计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
5、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
7、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判断平年、闰年,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学时间: 10课时
年、月、日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
(2)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3、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生:我要发现了我们组的二月份填的天数不同有28和29天。
生:我发现了我们组除了二月份日期不同,其它的月份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30天。
生:我们组发现20、、20这三年的月份所对应的天数相同,也就是表格填的一模一样,的二月天数与上三个年份的二月天数多了一天。
生:我们组把1月到12月的天数加起来得到了年、20、年的一年有365天,20的一年有366天。
师:同学们,大家这么爱动脑,发现的问题这么多,老师就依照顺序看谁能又对又快的回答这个问题。
师:有几个月是大月?有几个月是小月?
4、观察年历的各年份
师:二月份的天数是否相同?(不相同)(让学生观察发现和归纳)。
5、数学游戏
男生表示大月,女生表示小月,老师随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就站起来是小月,女生要站起来。
师报二月时间:为什么男、女生都没站起来?
板书:二月二十八天
6、回顾与总结
总结谚语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天
唯有二月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7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几个难忘日子(调动学数学的积极性)
7月13日 北京申奥成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每年3月12日 植树节
每年6月1日 儿童节
每年9月10日 教师节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以后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日行不怕千万里,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年、月、日”里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教学内容: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的年历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和20的年历。
(2)计算20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年有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1)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巩固练习: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回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
(1)提问。
(2)口答。
(3)质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得生日,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5、小结
四:布置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 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4×5 (2)320-15×4+40
=48+20÷20=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识点一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知识点二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教学内容:
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3教学内容:
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教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25×4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2.一年有( )个月,其中( )个大月,( )个小月,今年的上半年一共有( )天。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华身高大约135( ),体重35( );他家到学校大约有1( )。
长江大约长6300( )。 学校的旗杆大约高15( )。
一头大象大约重4( )。 一桶纯净水重15( )。
4. 30×8的积是24个( ),30×80的积是24个( )。
50×6的积是( )个十,50×60的积是( )个百。
5.在○填上“>”、“
4千米 3899米 260-60÷5 (260-60)÷5
6 吨 6050千克 180-35-65 180-(35+75)
6.把下面每组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90-54=36 63-25=38
36÷9=4 88-38=50
7.每箱苹果售价45元,21箱这样的苹果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根据数量关系完成填空)
4 5
×2 1
4 5 ……( )箱卖( )元
9 0 ……( )箱卖( )元
9 4 5 ……( )箱卖( )元
8.一个环形跑道,全长250米,小军每天坚持跑4全,一共跑了( )千米。
9.小芳比妈妈小27岁,妈妈今年的岁数正好是小芳的4倍。小芳今年( )岁,妈妈今年( )岁。
二、判断题。(6分)
1.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
2.每4年里一定有3个平年、1个闰年。…………………………………( )
3.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 )
4.闰年的2月都是29天,平年的2月都是28天。…………………………( )
5.计算180-160÷2时,先算180-160。…………………………………( )
6.一年有4个季度,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一年中有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这两个月是( )。
A.1月和2月 B.7月和8月 C.11月和12月
2.与28×49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28×50-28 B.28×50+28 C.28×40+9
3.一袋黄豆重52千克,( )袋这样的黄豆大约重1吨。
A.2 B.20 C.200
4.要使□6×28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小填( )。
A.3 B.4 C.5
5.下面这些节日在同一季度的是( )。
A.植树节、劳动节 B.教师节、建军节 C.儿童节、妇女节
四、计算题。(26分)
1.直接写得数。(10分)
20×40= 32×10= 0÷2= 800÷4= 480÷2=
10×65= 36+43= 0×78= 30×23= 45×20=
2.用竖式计算。(8分)
56×34= 85×79= 40×34= 260×7=
3.脱式计算。(8分)
26+24×5 300-240÷6 480÷(36-28) (115+25)×8
五、应用题。(4+6+4+6+4+4=32分)
1.丽丽家订了一份牛奶,每个月需要48元,全年一共需要多少元?
2.
(1)从学校到小明家比到小红家远多少千米?
(2)从小明家经过学校到小红家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3.一堆货物,用载重量为8吨的大卡车来运,每次都装满,6次正好运完。如果改用载重量为3000千克的小卡车运,那么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4.平均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他们9天
一共能组装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6.鸵鸟的体重比企鹅的4倍少28千克,这只鸵鸟的
体重是多少千克?
34千克
7.今年的4月1日是星期三。
4 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请制作一张今年4月份的月历卡。
(2)这个月一共应上课( )天,休息( )天。
三年级下册数学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方法
回顾和把握平时的困难,注意检查错误,填补空白,合理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一个难题。我省高考数学考试的难度在0.65左右,如果命题的方向不偏颇,大多数学生都能减少当前问题的难度。对于优等生,要提高难度,灵活运用知识,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的次数应该适度控制,以前做过的问题应该被发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再看一遍,把概念搞清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问题再犯错误的可能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技能。高考就像战争一样,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策略上,学生应该建立信心。毕竟复习时间已经够长了,应该掌握知识,这样答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技巧而言,回答问题比回答问题容易。在试卷中,难度一般是分散的:选择题的难度在后面,填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大问题一般可以在前面或两个做,在后面的大问题中,一两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你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当你遇到麻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放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专注于突破。考试时间比较紧,要分配合理的答题时间。当然,这会因人而异。中产阶层应该把重心往前移动,在前面选择,填的时间越多,问题越大,有的由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就能拿到积分来把握。优等生要在掌握问题速度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重心转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习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习。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习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习。
做练习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习,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习,经常是在练习完成后完成练习。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习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数学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5.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6. 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7. 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8. 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小学数学必背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圃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一2、3、4、5 B层:练习一2、4、5 C层:练习一2、4
第二课时(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重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二)。。。。。。。。。。。。。。。。。。。。。。。。。。。。。。。。。。。。。。。。。。2课时
学情分析: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 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 和左面进行观察。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3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三)巩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①9十3 9十7 9十4 9十6
②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9十( )=12 9十( )=13
②9十( )=14 9十( )=15
③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①15-9=( ) 18-9=( )
(3)9+( )=14 (4)9+( )=17
②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 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①8+9= 15-9= 17-9= 6+7= 13-9=
②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①12-9 = 16-9 = 14-9 = 18-9 =
②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 18-9= (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复习内容: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设计: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指导学生理解“降价10%”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衬衫的原价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在售价是不同的;所花的108元是两种衬衣现价的和。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 西――W 南――S 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