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 文档
- 2024-08-08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本文共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孟子〃公孙丑下》
一、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或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方圆三里的城墙、七里的城池,敌人包围城池并攻打它却不能取得胜利。包围城池并攻打它,一定有得到适宜作战的天气;但是这样却不能取得胜利,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抛弃城池并离开它,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安居下来不用划定的 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凭借山河的(地势的)险峻,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凭借兵器盔甲的锐利【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帮助就多【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了极点,连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愿意)服从他。用天下服从他的人,(去)攻打背叛他的亲属,所以要么君子不去打仗,如果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括号中的内容为补充内容,方括号中的内容为意译内容
三、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城。
郭:指古代修筑的一种外墙。
环:围。
夫(fú):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必:必然。
得:取得,得到。
是:这(是),这正说明。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不如:比不上。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sù):粮食(大米和小米)。
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故: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溪:河。
险:险峻。
威:建立威信。
寡:少。
道:治国之道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君王)。
失道者: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君王)。
寡:少。
之至:达到极点。
亲戚:古代指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畔:同“叛”,背叛。
顺:服从。
“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必:一定,肯定。
四、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 两者相比较,层层递进。
第四段:更加具体的论证,结论,将论点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之道。
五、论证特点
一:逐层论证,层进关系。
二:举例论证:(第二、三段)观点鲜明,有气势,有条理。
三:对比论证:(第四段)那施行仁政与不施行仁政作对比。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 呵成、无懈可击。
六、作者及文章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作“亚圣”,与孔子共称“孔孟”,主张施行“仁政
从语言来说,大量运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使行文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本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用,可以说论述过程是在对比中完成的。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参考答案:
小题1:(1)儒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2:(守城的士兵)抛弃了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委”(抛弃)、“去”(离开)、“之”(城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首先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以“三里之城,……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论证了“不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然后以“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了“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拼音】:shàng dé tiān shí,xià dé dì lì
【简拼】:sdtsxddl
【解释】: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出处】:《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天时不如地利》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粗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第一段紧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了论题。
B.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天时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组排比句,主要是列举事实来证明观点。
D.第四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人和的实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这篇文章,举出历史事例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包围;(2)丢弃;(3)同叛,背叛
2.C
3.A
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5.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失去民心。(答案不唯一)
从杂牌到二三线品牌,是一个相对短暂而较为容易的过程;从二三线品牌向一线品牌进军,其艰难程度不亚于千人万众勇闯独木桥,有人戏谑,一线品牌的造就,堪称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一线品牌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同类品牌的基础之上的。
从二三线品牌上升为一线品牌,除了要有勇气、眼光和执着,更要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
天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天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品牌突围上升为一线品牌的机率是均等的。为何到最后真正能够跻身其中的仅仅是凤毛麟角?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每个二三线品牌的“天时”不同。
要从二三线品牌上升为一线品牌,所面临的对手异乎寻常的多,在这里边既包括那些已经成功的一线品牌为了捍卫自己的地盘而设下的庞大障碍,还包括那些二三线品牌阵营的难兄难弟们的虎视眈眈和层出不穷的“扯后腿”。没有足够的“牌底”几乎就不可能达成目标。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二三线品牌能够恰当的利用自己独特的时机(天时)的话,那么上升为一线品牌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马上就会变得“很有可能”。这个时机,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时”。在这里,“天时”主要是指资金、新模式和新技术。
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白搭。从二三线品牌跻身一线品牌,所需动用的资金极为庞大。首先,品牌的知名度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上升,至少必须有能够与其它那些二三线品牌相区隔,做到有资格与一线品牌相抗衡。这就要求必须在短期内实现品牌传播的快速积累与爆发,在短期内达到一线品牌长期积累所形成的那种公众知名度。要做到这一点,广告和其它各种形式的传播推广当然就必不可少――央视是一定要上的,卫视也不可缺,地面推广活动当然必须具备,公关最好也能有一些。所有的这些举措,都关联到一个字――“钱”。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够保证短期内实现“海量”的品牌积累,实现知名度的突围。当然,突围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融资、借贷、风险投等各种方式实现。其次,要从二三线品牌跃居一线品牌,销售网络的健全,渠道终端的提升,销售终端竞争力的强化,销售服务的完善,那是一个也不能少。扶持代理商深度分销,网络渗透,要钱;整改终端形象,推广品牌化终端,要钱;提升终端竞争力,培训导购,规范流程,强化管理,也要钱。真正是――什么都可以少,唯独不能少了钱,
最后,要在短期内把品牌和市场做大、做强,从二三线品牌顺利跻身一线品牌,就必须给合作伙伴们更大的扶持,形成整体强大的竞争力以达成目标。扩充网络、新品铺市、货款扶持、管理输出这些个扶持项目,也都是个个要钱的。
话说回来,仅仅有钱也是不行的。中国这么大,烧钱的企业还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切并不多。像早些时候的秦池,烧的钱那个真叫多,最后怎么样,还不是以破产收尾。有钱,还得有模式,有超越行业竞争的新模式。在庞大资金的支持下,借助新模式的创新性、领导性、高效性,一方面顺利实现资金投入的超值回报,比其它同行更能发挥资金效益;另一方面顺利的盘活原有的种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全方位激发品牌的活力,共创品牌辉煌。新模式应该是有效的品牌营运模式、商业发展模式。相较于其它二三线品牌,新模式必须能够有效、高效提升品牌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能够顺利盘活闲置的资源,必须提供给合作伙伴一个更高的投资回报商业前景。
当然,如果很不幸产品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话,就是有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模式,也填不满创造一线品牌这个宏伟工程的“黑洞”,充其量顶多也只能是创造昙花一现的短暂辉煌,不可能塑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品牌。产品是基础,更是品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产品本身必须要有优于同业的种种技术特征,必须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先属性,必须能够引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只有在产品技术领先的前提下,品牌投入的每一分资金和每一个模式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才能汇聚成无与匹敌的竞争能量,击溃突围前进路上的种种障碍,从二三线品牌成功跻身为众人瞩目的一线品牌。
关于作者:
张发松:麦迪逊(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品牌根据地”理论与“5A创意法”理论创建人,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最具影响力广告策划25强,中国年度100位优秀品牌专家、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特聘讲师,《销售与市场》等权威媒体专家顾问,服务各领域主流客户60多家,开设专栏20余个,发表论文及专著数十万字。Msn:marketing006@hotmail.com,Email:newmail@vip.sina.com查看张发松详细介绍 浏览张发松所有文章 进入张发松的博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文方
随着《新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作文必须立足在生活的土壤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每每动起笔来,“假、大、空”现象依旧存在于一部分学生身上。更有甚者,有时收起的作文本“满纸无墨迹,任你弛想象”,理直气壮曰“我不会写”。殊不知,作文就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也如成就大业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之篇章。笔者浅议有三:
一、地利--充分利用教材蓝本 挖掘写作宝藏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航标,是牵引学生步步掌握知识的范本,是指引学生走向知识海洋的擎灯。课本里有无穷的宝藏: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适时地用到作文中来。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硅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如:学了《桂林山水》,处在峡江之畔的孩子们写《长江三峡甲天下》,“这样的山陪伴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缭绕,山间猿猴嬉戏,江上轻舟穿梭,让你感觉象好象是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问渠风景哪无暇,三峡山水甲天下’!”
其次是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构思。可仿写,如学了《生活是多么广阔》可尝试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学习《争画》中人物的刻画法,想象毛泽东与郭沫若、齐白石的对话情景;仿《绿色的办公室》写自己房间的摆设,体现人物的性格;学了《穷人》之后,帮作者写后记。学了《狐狸与乌鸦》帮故事再添斗智斗勇之发展历程;学了《奴隶英雄》这类可表演的话剧后,可就着学生的激情兴奋,写《这节课,真棒!》,在学了《学弈》《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寓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后,可写读后感,评论等。
二、天时--适时捕捉写作契机 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
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投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体验感受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使他们成为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的上半年对这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中国青少年来说是不平凡的一段岁月,发生了许多刻骨铭心的大事。 而这些事情足以让中国未来的接班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美伊战争的硝烟虽然弥漫在伊拉克的上空,但流血流汗的岂止是美伊战士和人民,那些无辜平民的惨死,那回荡在耳边的防空警报如今依旧一一浮现 ,我们的心与他们同流血,我们的心与他们一道在呐喊!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些时事素材,让学生写出他们的愤怒,担忧和满腔的强国之志。
随之而来的中国大地的恐慌--SARA病毒的弥漫,清醒的认识,科学的分析,得力的防范病毒的侵蚀与扩散,成为那段时间的主旋律。同学们组织的 “每日新闻发布”,“知识竞赛”,“系列宣传活动”,向白衣战士写“慰问信”、“赞扬稿”,向主管部门写“建议书”、“调查报告”等。每日不绝。这场肆意吞噬国人健康的恶魔并没有完全显示起魔性,它成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彻底屏除恶魔的练兵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之心日渐高涨。其中我班王夏同学的诗歌《不落的星辰》颇有内涵:(……神圣的职责让你们勇敢探索,人民的期望使你们坚守在岗,你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虽然你们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医学宝藏……)。在这些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下,现今我班学生有意无意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和身边随时发生的小人小事的习惯已经养成,做到了“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写作素材自然随手可得。
三、人和--自主习作命题 各展个性风采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收集各个组员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作爱好自行命题,然后把作文题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挑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选题作文。
总之,围绕作文老大难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本的前提下,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三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因时制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感受生活,让学生自己想写、爱写、乐写。作文就不再是难题了!!
作者地址:湖北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
作者姓名: 文方
邮政编码:443600
联系电话:13872563619
电子信箱:wf-pfan@163.com
作者邮箱: wf-pfan@163.com
[天时、地利、人和--浅议解决写作难题三法宝(网友来稿)]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7.下列各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富/则易治也 B. 城非/不高也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委屈)而去之 B.域(领地 )民不以封疆之界
C.必先富(使……富裕)民 D.池( 河塘 )非不深也
9.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何以战?
B. 是以善为国者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 委而去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民富则安乡重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0.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B. 甲文从施仁政的角度来论述的,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乙文从治国的角度来论述的,得出的结论是“民富则易 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D.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观点鲜明,层层深入论证。
参考答案:
7.A
8.C(略)
9.D(A:都译为:凭、靠;B:都译为:因此;C: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D:前“则”就;后“则”表判断,就是)
10.C(乙文是从富民的角度论述的,得出的结论是“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附:课外译文: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原文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天时不如地利》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论“天时、地利、人和”在班级拔河比赛中的巧妙运用
作者/卢振凯
摘 要:提到拔河比赛,相信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会是“天时、地利、人和”巧妙的结合,是的,在众多班级拔河比赛实践中,胜率较大的队伍,都或多或少地合理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此,结合班级拔河比赛的全过程进行简单叙述。
关键词:后仰式拔河;声势;齐心协力
一、天时,熟识
1.绳子位置人员的配备
在拔河比赛中,一支队伍拥有绳头、绳中、绳尾。在这里我们打个比方,高考作文写作时按照“龙头、猪肚、虎尾”就可取得作文高分,同样我们在拔河比赛中也要有这样的分配。绳头即“龙头”,用眼睛去观察对方队伍,所以,绳头队员要灵活于变化和调整;绳中即“猪肚”,运用较强壮队员担当,在比赛中能起到协调发力的作用;绳尾即“虎尾”,是比赛的核心部分,一般用强壮且高大的学生担当,稳定队伍队形,使队形保持一条直线。
2.对后仰式拔河比赛的选择
寻找到一个适应队伍比赛的方式,采用后仰式姿势,利用下肢的力量和身体的瞬间加速产生超重力,有目的地去运用拔河技术。准备时,站位身体正向前,双脚成马步姿势,脚全掌着地,双手同时集中在绳子一点握紧,手臂伸直,此时身体不可后仰,每个人要紧紧跟在前面同学的身后,队伍不可分散。
二、地利,造势
预备口令下达时,学生重心下降成小马步姿势,做好准备比赛姿势。哨响时,反应快速,所有队员身体同时后仰,双脚紧紧抓地,双手紧握绳子,利用瞬间后仰产生的超重力,打乱对方的阵形。此过程中脚不可抬起,要利用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进入防守状态,开始前为试探阶段,力量的强弱决定是否快速反击。声势越大,给对方造成压力越大,起到打击对方气势的目的。
当对方占优势时,队伍应该及时降低重心,保证身体后仰,用体重和双脚的摩擦力消耗对方的'力气,绳中队员保持队形口令下达,寻找机会反击,制造优势条件。
三、人和,齐心
1.合理的绳位安排
体现虎头灵活性,着重策略多变;猪肚控制指挥性,着重是观察对方力量强弱;虎尾稳重保持性,着重保持队伍的整体。比赛哨响时,所有学生一起用力,脚抓地,手抓紧,同时后仰,保证所有学生是作用在一条直线用力,绳尾的最后一名学生,应把绳头从一个腋窝下经过背再从另外一个腋窝下伸出,用手控制在身前,防止绳头落地,向后移动时脚踩到绳跌倒。
2.沟通、协调用力
在比赛中,队伍前后之间的同学,如果发现前一名同学手臂压绳,要及时提醒,中间指挥员“口令”要一致,在比赛中要达到,同时后仰,同时用力,同时慢慢移动。
以上是我班在多次拔河比赛获胜中反思、总结的观点,在拔河比赛中,大家可能认为力量大、劲往一处使就能赢得比赛,这是片面的想法,拔河比赛中,要合理地利用“熟识、造势、齐心”环节,把班级最大的潜力激发出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取胜的关键。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