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的说课稿
- 文档
- 2024-10-06
- 12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跳水》的说课稿,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阐释我的教学设计。
对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
《跳水》这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不愧为大作家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
“跳水”――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使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初步读懂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课前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介绍,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故事性较强,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读”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在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中,提供给学生个性学习和阅读的“自我发展”时间和空间,鼓励,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依据文本,学情和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能正确表达。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层次: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浏览,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品读课文,体验情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本环节通过品读,体验,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
3、诵读课文,分析人物。训练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4、再读课文,畅谈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升华,并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因此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诵读感悟。朗读是感受,体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我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紧扣作品语言,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意蕴美,思想美,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层次说明教学过程:
一、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采用接龙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事物产生变化时的内在联系。首先教师给出首尾两个情节描写的短语,然后让学生依据提示进行填空。参考答案如下:水手逗猴子―→猴子(戏孩子)―→(孩子陷绝境)―→(绝境得逃生)―→逃生靠船长
二、品读课文,体验情境。
朗读1―――2段,画批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情节发展起到的铺垫作用。抓住“风平浪静”体会:因风平浪静而无事生非,因风平浪静而获救。抓住“放肆”体会猴子的肆无忌惮。抓住“爬上桅杆”引出后文。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默读3―――8段,让学生简单画批,抓住表示孩子情绪变化的词语,想一想猴子是如何使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提炼出(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醒悟)等表示神态和心态的词语。
接着重点理解两个同音字“急”和“极”的意思,(急:生气;极:到达极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能否调换位置其目的是感受孩子心态的变化,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当。然后分孩子,猴子,人们的表现,进行5,6自然段的分层朗读,感受孩子身处险境的原因。第二步是抓住重点词语,感知孩子身陷的是绝境。抓住“吓呆了”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出水手当时的神态,如:水手们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孩子等,以突出孩子境地之险。然后进行关联词语填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这两组关联词语,一个是条件关系,一个是假设关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从表达效果上进一步明白:这两句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无论失足与否,他面临的结局都将是死亡。充分体会孩子不仅身陷险境,更是身陷绝境。通过朗读体会。然后进行词语拓展,调出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朗读第七段,进一步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如:学生个体读的方法,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安排,来体现他个性的理解。或学生合作读的形式,如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的编排,展现理解后的表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源于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作者在险象环生这个情节上做了极力的铺陈,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在此做足文章。
三、诵读课文,分析人物。
1、展开想象,“想方设法”解救孩子,体会船长办法的唯一性。设想解救孩子的方法还有哪些可能有铺垫子,上去救助等方法,但不能体现快速,有效,明白船长方法的唯一性。
2、分析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首先抓住描写船长的语句,感受他的品质。抓住“立刻”,“同时喊”,“原本”等词语体会他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其次进行角色置换,指导朗读。第一层次从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对比朗读效果的不同。“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然后假设你就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指导学生朗读“一!二!”时要短促,有力,不容置疑,体会船长的心情,感受他的机智果断。)
体验需要入境,入境需要造境,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表达体验提供良好的语境。
最后理解四十秒钟的长短。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处理。首先借助生活体验到四十秒的时间很短。然后回归文本,体会破折号的用法。表示意思的转折。最后理解对于谁来说,四十秒时间太长了。让学生体会作为父亲,船长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这“四十秒”的体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引爆点,也是学生深度体验的起始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再读课文,畅谈感受。(从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可以从船长,水手,孩子,故事内容的角度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浏览全文,体会写作方法和特色。让学生不仅明确写作的顺序,知道作者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能体会到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结束语:
本课设计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采取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物品质。使学生的心境始终沉浸在作品人物所引起的体验过程中。
另外,我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重点突出事情的发展和高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特点。
我的说课即将结束,但这个故事仍将延续回荡。因为它在传播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和我的学生,听到一个与我们民族同一旋律的回响。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学习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2、语言点拨3、抓重点词句4、朗读感悟等等。
三、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40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在本组课文中学习运用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角色之类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什么事强调用词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感受。在学习“孩子处境危险”时,用提示句“当时的情形真是呀!”引导学生用上“千钧一发,万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词语。
4、合作与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整知感知为激发学习兴趣中,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感悟情理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去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讲读一,二段时,在弄懂段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取乐,放肆,哭笑不得”这些重点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使学生知道水手取乐猴子是故事的起因。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体会文中角色特点,在汇报中重点抓住孩子情绪变化和危险情境以及寻求解救办法三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文。①孩子情绪变化的探究以孩子的情绪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懂得孩子情绪变化原因有三方面:猴子的放肆,水手的过分,孩子的不冷静,从中告诉学生做事要冷静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注意分寸。②抓重点语句体会险境利用幻灯出示惊险语句,先让学生自主感悟孩子的险境。然后通过指导朗读,填读形容危急情况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③寻求挽救办法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得出办法后,发现均不很得当,从而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五、六自然段集中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体会船长心情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然后通过分析跳水的好处,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来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总结全文
学习表达方法,精读全文后,结合板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最后以“从文中角色中获得哪些有益启示”结合教学,使学生既对本课知识有及时的整理,又感到意犹未尽,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我说课的'内容是《跳水》,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第一课。下面我将从单元概要、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释。
一、单元概要
本组教材以“舟船”为主题,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跳水》《沙漠之舟》。此外,在“语文天地”里还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初航》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本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以及折纸船、航天飞机等方面选编课文。《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对于成长中孩子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沙漠之舟》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对人的作用。《初航》里的纸船,承载着孩子们的劳动和理想,隐藏着青少年刚刚驶入人生的航道,要“一路走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记录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事件,“神舟”因与“神州”同音而寓意深刻。配合本组专题,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金钥匙”“自检”等多项训练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舟船”不熟悉,没有感知基础。虽然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需要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迪。
三、教材分析
《跳水》是一篇充满戏剧性的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手笔,寥寥数百字,却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不仅故事的张弛,情节的跌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意象,那命悬一线的惊悚,使故事有着抓人的魔力,更让读者受益匪浅的是,船长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
故事发生到性命攸关的时刻,让孩子跳入浩瀚的大海,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突显出船长这一人物的睿智,而他用枪逼孩子跳水,又显示了他的刚毅和果断。超人的智慧,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源自对生命的呵护,更源自一个父亲的伟大情怀。托尔斯泰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信心、勇气、机智和责任这些抽象的概念。人生境遇不可预料,人生境况也是百味多样,而船长这位人物形象,将智慧元素推向了极致。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而巧妙,内涵丰富而又含蓄的小说。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构思的新奇,出人意料。险境还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之后,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那恒久的生命力、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文本、学情和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沉着镇静、机智果断。
3、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㈠、说教法
1、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2).语言点拨;(3).抓重点词句;(4)、朗读感悟等。
2、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㈡、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四十秒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并在旁做批注。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联系背景资料,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从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抓住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着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船长的人格魅力,复述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部分的笔画注意互相穿插避让。“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段:猴子戏弄孩子,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段:孩子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段: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部分,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拨。
(1)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为船正返航,水手们才会如此悠闲自在地拿猴子取乐寻开心。)
(2)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正因为“风平浪静”天气好,水手才有闲心逗猴子,船长才敢叫孩子往海里跳。)
(3)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的“放肆”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
相机理解“显然”并练习造句。
用“显然”造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设计接句小游戏: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也可用学生说,教师接,必须用“显然”这个词,看谁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试卷,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家门,显然。
②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胡子叔叔两眼瞪得圆圆的,嘴张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显然。
3、小结:正是这种环境、条件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2—4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孩子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圈画相关词句。
2、交流汇报孩子情绪变化的几个阶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从“哭笑不得”“眼巴巴”体会到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孩子感到十分尴尬。)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生气,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导想象:此时,气极了的孩子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不能让水手们在一旁看我的笑话。)
(3)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此时孩子已气愤到极点,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读出孩子心情的变化。
3、体会处境的危险。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插图灯片,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危急。)
(2)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生死攸关)
4、议一议:对孩子的这种冒险行为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学习第5、6自热段:
1、有感情地读第5、6自热段。(指导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
2、在危急关头,船长是如何做的?联系他的做法,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船长是怎样想的?
3、讨论: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其他办法可能有:(1)让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2)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3)架设云梯救小孩……
分析各种办法的可行性,让学生明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其他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安全。船长借助枪的威慑力逼迫孩子跳水,最安全有效。
4、出示填空练习:
这是一位的船长。
二、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2、你有什么话想对水手或小孩说吗?
小结: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赞美沉着、果断、机智的船长之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最后,老师有三句话想送给同学们:做人要宽容,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三﹑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收集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作品读一读。
《跳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跳水》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感情,认真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学习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三)重点、难点
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2.语言点拨 3.抓重点词句 4、朗读感悟等等。
三、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40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在本组课文中学习运用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角色之类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什么事?强调用词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感受。在学习“孩子处境危险”时,用提示句“当时的情形真是 呀!”引导学生用上“千钧一发、万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词语。
4、合作与交流
四、说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整知感知
为激发学习兴趣中,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情理
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去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
讲读一、二段时,在弄懂段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取乐、放肆、哭笑不得”这些重点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使学生知道水手取乐猴子是故事的起因。
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体会文中角色特点,在汇报中重点抓住孩子情绪变化和危险情境以及寻求解救办法三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文。
①孩子情绪变化的探究
以孩子的情绪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懂得孩子情绪变化原因有三方面:猴子的放肆、水手的过分、孩子的不冷静,从中告诉学生做事要冷静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注意分寸。
②抓重点语句体会险境
利用幻灯出示惊险语句,先让学生自主感悟孩子的险境。然后通过指导朗读,填读形容危急情况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③寻求挽救办法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得出办法后,发现均不很得当,从而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
五、六自然段集中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体会船长心情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然后通过分析跳水的好处,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来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总结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精读全文后,结合板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最后以“从文中角色中获得哪些有益启示?”结合教学,使学生既对本课知识有及时的整理,又感到意犹未尽,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跳水》的说课稿
《跳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本应该分两课时教学,但今天我把它用一节课上完。而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第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激趣引学;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一、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的联系。
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议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具体的操作时这样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间的联系。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然后再教学生一个新的阅读方法,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知道人物间的联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二,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了解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2,3自然段)。学习第二段,我是通过让学生找出猴子的动作或孩子的神态来完成学习目标的。找出猴子的`动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只调皮的猴子,而且越来越放肆了,从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气了,紧接着就发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抢回来。
(三)学习第三段(4,5自然段)。这段是这篇课文高潮部分。学习这一部分,我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让学生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继续找出猴子的动作,是要学生感知猴子的越来越放肆让孩子觉得越来越没有面子,越来越生气了。而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又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从而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第二步我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让学生带着问题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跳
孩子追猴(高潮)水
猴子逗孩(发展)得
水手戏猴(起因)救(结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第四段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言,接着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孩子们讨论激烈,敢于争论,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当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进行反驳,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有些环节处理地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在学生的朗读上,老师的指导还不够,没有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跳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本应该分两课时教学,但今天我把它用一节课上完。而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第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激趣引学;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一、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的联系。
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议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具体的操作时这样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间的联系。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然后再教学生一个新的阅读方法,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知道人物间的联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二,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了解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2,3自然段)。学习第二段,我是通过让学生找出猴子的动作或孩子的神态来完成学习目标的。找出猴子的动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只调皮的猴子,而且越来越放肆了,从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气了,紧接着就发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抢回来。
(三)学习第三段(4,5自然段)。这段是这篇课文高潮部分。学习这一部分,我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让学生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继续找出猴子的动作,是要学生感知猴子的越来越放肆让孩子觉得越来越没有面子,越来越生气了。而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又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从而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第二步我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让学生带着问题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一、教材分析:
《跳水》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它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故事惊险、扣人心弦,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猴子顽皮、放肆,水手的笑声推波助澜,孩子命悬一线,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万分危急中体会船长机智、冷静和果断的品质,从中受到启迪。
二、说课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想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意力集中,并边读边想,按照提示圈点勾画,批注,获取有用信息。
3、熟练运用要素法和题目拓展法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故事,力求简洁、准确。
4、根据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讨论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感叹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了本文记叙的顺序,并能用要素法熟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想象场景,体会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品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五、《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想象场景,体会船长的品质。
2、在理解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危险境地的基础上,学生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次的跳水是不同寻常的,那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合作 学习课文(例中学)
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2、小组合作交流:你认为导致孩子走上危险境地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他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读一读吗?
引导小组交流:
⑴抓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猴子的放肆,挑逗,激怒孩子。
①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②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猴子不但不理,反而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④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⑵水手们的三次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默许放肆)
②水手们又大笑起来;(纵容放肆)
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⑶孩子情绪的变化,体会孩子的心理,感悟事态的发展。
①孩子笑得很开心;
②孩子哭笑不得;
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④孩子气极了。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3、学生找出描写猴子的动作或水手的三次大笑或是孩子的神态、动作描写中的一个进行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描写。
4、全班展示交流。
三、实践悟理 总结提升(实践悟)
1、你认为导致孩子走上危险境地的关键人物还有谁呢?你能从中找出描写他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找出其他两个动作、神态描写做为实践悟)
2、总结本文的描写方法: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四、课内拓展 完成阅读
读《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完成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笔
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是怎样的情景?那只猴子呢?请同学们做一次托尔斯泰,把故事接着写下去
一:说教材
《跳水》是冀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的智慧灵光。训练主题是:
①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 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单元训练主题与各单元文化主题的融合:抓关键词句,品读文字中的生活,感受生活中智慧的灵光。
《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说学情
孩子们在暑假读过《女水手日记》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该不是很陌生,对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一定了解,这篇课文不是很长,学生读起来比较好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唬、咧”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肆、唬、咧、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2.语言点拨
3.抓重点词句
4,朗读感悟等等。
六、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40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角色之类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什么事 强调用词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感受.在学习“孩子处境危险”时,用提示句“当时的情形真是呀!”引导学生用上“千钧一发,万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词语。
4.小组合作与交流。
七、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预设:(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了解船长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归纳的空间。】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1)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
A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生: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C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A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B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三、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1、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生:趣、险、智……
2、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读中理解;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阅读的基本目的。】
五、想象表演。
1、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2、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这种学生喜欢的方法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复述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
④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水手追猴子
追
(发展)猴子逗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
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
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
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
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