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村家文同赏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晚至村家文同赏析,本文共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晚至村家文同赏析

首两句:“高原硗确石径微”化用韩愈《山石》句意,既写出山村地理环境,也见出诗人的`行程――沿窄小石路向上攀行的情态。“篱巷明灭余残晖”点至山村时间。两句将“晚至”之意写得极为显明。下面六句是作者至山村所见,每句写一山村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既是傍晚时农家所常见,极富生活气息,又经作者的精妙描摹,极富艺术美感和魅力。各句中动词的运用颇具匠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向往之情。

个人资料: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相关推荐:

关山月李白赏析

新晴山月翻译阅读答案

,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所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副田园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原文:

晚至村家

文同

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暝烟起,稚子各出关柴扉。

晚至村家字词解释:

[1]硗确(qiāoquè):土地瘠薄。石径微:石路狭窄。化用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句意。

[2]明灭: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3]裾(jū):衣襟或衣袖,指衣服,代指采桑去的农妇。

[4]白袷(jiá):白色夹衣。此指农夫。

[5]葭(jiā):芦苇。

[6]暝烟:暮霭,一说指农家晚炊之烟。

[7]稚子:小儿。 柴扉:柴门。

晚至村家翻译:无

晚至村家创作背景:无

晚至村家诗歌赏析

高原硗确石径微[1],篱巷明灭余残晖[2]。

旧裾飘风采桑去[3],白袷卷水秧稻归[4]。

深葭绕涧牛散卧[5],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暝烟起[6],稚子各出关柴扉[7]。

作品注释

[1]硗确(qiāoquè):土地瘠薄。石径微:石路狭窄。化用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句意。

[2]明灭: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3]裾(jū):衣襟或衣袖,指衣服,代指采桑去的农妇。

[4]白袷(jiá):白色夹衣。此指农夫。

[5]葭(jiā):芦苇。

[6]暝烟:暮霭,一说指农家晚炊之烟。

[7]稚子:小儿。柴扉:柴门。[1]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及乡村生活图景的诗。首两句:“高原硗确石径微”化用韩愈《山石》句意,既写出山村地理环境,也见出诗人的行程——沿窄小石路向上攀行的情态。“篱巷明灭余残晖”点至山村时间。两句将“晚至”之意写得极为显明。下面六句是作者至山村所见,每句写一山村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既是傍晚时农家所常见,极富生活气息,又经作者的精妙描摹,极富艺术美感和魅力。各句中动词的运用颇具匠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向往之情。

作者简介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官邛州等地方官,颇有政绩。元丰初,以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知湖州,赴任途中卒于宛丘驿,人称“文湖州”。他善诗文书画,以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画墨竹。他是苏轼表兄,亦为知已,常相唱和。其诗风格与孟浩然、韦应物相近,质朴无华,常把描写自然风景与绘画结合起来,为中国写景文学增添了新的技法。他也有少量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有《丹渊集》。

村晚原文及赏析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赏析: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晚同僧至溪上,晚同僧至溪上陆游,晚同僧至溪上的意思,晚同僧至溪上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眈眈卧石熊当道,矫矫长松龙上天。

不怕雪云寒到骨,唤僧扶杖立桥边。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注释

陂:池塘。

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创作背景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晚 宋朝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村晚》译文二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村晚》注释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带有凉意的水上波纹。漪(yī),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村晚》赏析

这是一首描邪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一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一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邪,景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邪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邪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邪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邪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一满陂”,两个“满”字,邪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邪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邪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邪山和落日倒映在一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邪村晚的,他十分满足o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邪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村晚》鉴赏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此诗是其中的较有成就者。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故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村晚》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是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

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鉴赏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创作背景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