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论文
- 文档
- 2024-07-18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论文,本文共13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针对《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强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为出发点,探索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课程的理论教学,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如何合理的安排课程内配套实验,以及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利用通信技术与多维立体互动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衔接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微波与卫星通信;多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微波与卫星通信》是电子信息工程无线通信方向必须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介绍微波与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微波与卫星通信技术以及电波传播原理等三大部分的知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将有助于移动通信、射频通信电路、无线通信电波传播与天线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为此,本文就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联合培养模式、专业知识衔接、多维立体互动教学和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应用开展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微波与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剖析式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微波与卫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系统结构,了解微波与卫星通信区别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最基本的特点;通过学习微波与卫星通信的基本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微波与卫星通信》常用的调制与解调原理、信道编码技术、多址技术;通过学习《微波与卫星通信》无线电波传播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波传播链路的计算与设计。可以看出,《微波与卫星通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课程,若学生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常用通信技术以及电波传播等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与《微波与卫星通信》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鉴于此,该课程需要开设一定课时量的实验,学生可以熟悉微波与卫星通信的基本技术,掌握常用微波电路系统的测试方法和设计思想,实地测量并分析实用的微波电路部件,包括放大器、各种滤波器、混频器和功放器等输出的时域和频域信号。通过使用卫星通信收发平台、测试软件及分析仪器,对微波电路系统进行测量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对工程性实践操作有更明确、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二、专业知识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该课程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抽象思维,因此在前期导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大学物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应对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介绍。例如大学物理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知识点在电波传播中的衔接;地面移动通信中常用的调制解调技术与卫星通信背景下调制解调方案的指标差异。除了与前导向课程的衔接,还需要结合空天地海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增加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前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增加卫星定位、导航、深空通信、临近空间、水声通信等相关背景和关键技术的介绍。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能动性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是在以往教育机制上做的延续,因而教育模式还存在弊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此,我们应该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将创新性的多维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1][2]。《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的理论性比较强,仅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对微波与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尤为困难。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结合多样化、多维度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将会改变原有的一些固定教育方法。举例来说,在讲授卫星通信中的信道分配和多址接入时,可以等效为各楼层教室的使用时间、使用群体和群体语言等。
四、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再只强调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对分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平台,适合多种教学模式,是一款服务于高校教师的技术平台。在《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管理中,利用此平台能够将课堂教学中的框架、重点、难点和讲解内容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课后也能自主性、个性化的独立学习或者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利用平台的灵活性、快捷性、实时性和可控性等特色进行作业批阅、课后师生互动、课堂反馈和课堂分组等管理。结论:通过以上对《微波与卫星通信》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电子与信息专业应用型学生的特点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的联合培养。同时,采用多维立体互动的教学模式,以线上慕课微课、线下对分易平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管理课程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前向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体系和信息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格磊.“多维互动式”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金融法》课程为例[J].海峡法学,,第1期,99-104页.
[2]李荣,李白萍.多维立体教学法在《微波与卫星通信》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第S2期,145-146页.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视角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
当前我国把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文章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整合的视角,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活动的空间,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改变了教师、学生、课程之间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基于教学原则与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重构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核心在于汉语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 为构建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在坚持以汉语为中心基础上, 明确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情感升华教学。文章从大学语文教学原则与目标两个基础理论出发, 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框架。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 内容体系;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要性已形成基本共识, 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仍缺乏相关研究, 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 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鉴于大学语文特殊的教学目标, 从早期的基础知识培养, 到后来的运用能力提升, 再到最后的情感升华, 均需要大学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 研究出基于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上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 汉语中心原则
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教学层次方面, 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做到双管齐下, 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听说读写) .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必须坚持以汉语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中心, 重点从人文性和思想性两方面着手, 实现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构建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 人文性与开放性原则
语言文字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坚持人文性原则, 通过经典名着教学挖掘大学语文中承载的思想认知与情感信息, 提升大学生文章鉴赏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1].同时, 大学语文教学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 切忌一成不变的规则化教学, 通过创造语言学习与应用情境, 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取得潜移默化学习的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来生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 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 提升学生语言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三) 层次性重点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具有选材丰富、篇幅量大、人文经典性强等特征, 然而诸多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课时设置有限, 基本维持在一学期, 对应学分也相对较少。鉴于这种矛盾关系,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层次性重点原则, 即对整本教材的所有文章, 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现状与时代要求, 进行分级别划分重点, 采取重点章节课堂教学、非重点章节辅助教学 (学生自学等形式) 模式, 从而通过重点课程精讲实现对大学生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情感升华方面, 这三方面学习是逐级递进、相互影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高校教师要科学规划教学顺序, 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配合的相得益彰。其一, 基础知识。宏观来讲, 基础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前者由感知、认识等内心活动获得, 是语言学习基础, 而后者基于前者, 是经思维活动升华后的产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陈述性知识即文字知识, 可细化为理论与语料知识, 理论知识通常具有抽象化特点, 具体到大学语文, 是指与文章关联知识 (字、词、句、修辞等) , 而语料知识往往表现出规模化应用特点, 是指现实中常用语言材料 (常用字、词、句等) .程序性知识侧重点在于知识应用, 即实践能力相关语言知识, 在大学语文中具体是指读写知识、口语知识等。可见, 牢固的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基石, 而程序性知识学习与使用过程, 反过来亦利于陈述性知识巩固, 两者相辅相成。其二, 运用能力。运用能力是在文字知识基础上, 获得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 即高层次思维活动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析, 语文应用能力可细化为平面读写能力与立体听说能力,平面读写能力基于陈述性知识, 主要媒介为书本等, 而立体听说能力基于程序性知识, 是平面读写能力的延伸。其三, 情感升华。大学语文教育通常通过文选方式实现, 通俗来讲, 借助于历史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文章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 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知识。情感升华往往需要情景渲染,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在教师层次化引导下, 不断推动学生思维转化, 循序渐进获得文章蕴含情感[2].可见, 情感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情境构建与学生思想体验, 要重点对情感教学影响因素 (思想认知、鉴赏审美、道德人格) 进行突破。
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主要由三种方式进行知识传递:基于语文教材的课堂授课、技能提升实操教学、自主学习引导性教学。课堂授课是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方式, 亦是大学生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实操教学侧重于大学生对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实现。自主学习引导性教学依托高校教师宝贵的经验沉淀与调查研究, 侧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基于以上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多年实践教学,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 可以通过三个层次逐级实现, 即基础教学、提升教学以及升华教学。
(一) 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的目的在于大学语文知识基石建设,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基础教学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等陈述性知识教学, 同时也包括侧重于知识应用的程序性知识教学。在基础教学阶段, 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特别是教材中的选文环节, 必须重点关注。
1. 文章质量与数量协调统一
首先是质量方面, 必须精心挑选出经典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拥有精炼而又美妙的语言, 文章结构严谨, 情感丰富, 是大学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首选教学媒介[3].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选文时需兼顾文章内容丰富性, 在覆盖面上涉及人文、历史、应用等各个方面, 从而在基础层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数量方面,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选文数量亦要合适, 结合多年实践教学与调查分析, 建议在此环节选文数量控制在文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内。同时需注意文章篇幅不宜过长, 内容不宜过于晦涩难懂。
2. 选文精且内容广泛
大学语文选文范围需要兼顾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4].古代文学重在讲解古代经典诗词歌赋, 现当代文学以小说与诗歌为主, 外国文学讲解有助于学生文学思想形成, 教学中可适当辅助外国文学史发展内容。
首先是古代文学方面, 重在诗词, 选文时应综合考虑不同诗词所处的时期, 章节范围最好能覆盖我国诗词发展典型时期。从先秦《诗经》《离骚》, 汉乐府诗, 到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南北朝诗歌, 再到我国诗词发展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 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诗经》与《离骚》为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 前者为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 后者为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 两者结合授课能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形成对早期诗歌创作特点及创作背景的整体认识。陶渊明为南北朝时期代表诗人, 其开创了我国的田园诗, 通过寄情于山水田园生活, 表现出傲岸不屈、真朴淡远、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 蕴含着诗人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唐宋元是我国诗词发展巅峰时期, 以唐诗宋词元曲着称, 其中以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与关汉卿等为代表, 该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并广为流传的诗词, 选文时需加强此时期文章筛选。对不同时期代表性古诗词的讲解, 能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学继承与发展, 提升大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鉴赏能力。
其次是现当代文学方面, 时间段以文学革命为起点。现代文学兼具启蒙意义与古典气质, 其中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核心代表人物, 对鲁迅作品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新文学精神形成整体认识。另外, 此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与通俗文学作品, 诗人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艾青等, 通俗文学作品代表人物有张爱玲、张恨水等, 其中诗歌讲解可采取古今诗歌对比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差异分析发现新诗特色, 有利于其审美意识提升与新诗兴趣培养, 而通俗文学选材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是外国文学方面, 文学艺术无国界, 大学语文授课应重视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选文最好能覆盖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外国文学, 这部分内容选文讲解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学思想与意识。以欧洲文学为例, 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到20世纪文学等。
(二) 提升教学
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而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写作能力[5].
首先是文学鉴赏能力, 这是大学语文教学需首要达成目标。《诗经》、《离骚》为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诗歌, 是我国诗歌文学之起源, 授课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历史探源意识, 形成我国文学发展史理论构架。唐诗宋词元曲教学中, 要结合创作背景, 通过分析同一时期不同诗人作品特点, 以及文学理论与诗人作品存在关系, 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知其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内涵。现当代文学教学中, 由于我国现代文学受到文学思想启蒙主义运动影响, 其作品中往往承载着创作背景下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披露, 鲁迅先生为此时期核心作家, 在对其作品讲解中, 需结合创作历史背景, 促进学生通过历史分析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而对于以张爱玲、张恨水等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家, 可引导学生从家庭背景出发, 结合作家人生经历, 实现目标教学。最后是当代诗歌文学鉴赏能力, 可采用古今诗歌对比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与鉴赏能力。所以, 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鉴赏力, 而外国文学讲解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学交叉融合, 尤其是在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想方面, 可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是写作技巧应用, 亦是大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高层次教学目标。教学中, 可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 辅助相应写作技巧教学与培养, 提升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比如, 先秦时期文学讲解可强化学生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理解, 并随之获取关联语言应用能力。而唐诗宋词选文教学中, 不仅包括唐诗中直抒胸臆的正面表达方式, 同时包括宋词中背面敷粉式的侧面表现手法, 能够从多层面、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不同表现手法的理解, 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提升其写作应用能力。另外, 元曲与明清时期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现代文学以及善于心理独白表达的外国文学均可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与写作技巧掌握之目标。
(三) 升华教学
重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这也是文学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学生通过大学时段语文学习, 可以产生出与创作者思想一致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意识层次不断提升, 而不是长期滞留于文字表面。
1. 艺术美
在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中, 不乏诸多与自然风光、弘扬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 能够让学生体会作家的文字描述, 在脑海中形成形、声兼具的自然美景。并基于文学鉴赏能力提高的前提下, 更深层次感知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2. 人文美
人文美是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体现, 其中蕴含着创作者不懈的人生追求, 文学家将这种人文意识美学镶嵌于字里行间。如屈原诗作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诗作寄托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之清高品质, 鲁迅杂文直击人类心理与灵魂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艾青诗作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气概, 这些文学大家作品都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识, 此部分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人文方面的审美能力。
3. 文化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博大精深, 从古至今, 从内到外, 均有力推动世界文学发展。尤其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所承载的优秀文化, 对此部分选文讲解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 现当代诸多文学作品均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对大学生语文教育, 需具备对作品中蕴含文化美进行挖掘的能力, 这样不仅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同时可推进我国文学能够在继承中创新发展[6].
三、结论
大学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教学, 侧重点在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升。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要摆脱中学机械式灌输教学特点, 在坚持汉语为中心基础上, 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情感升华教学目标, 并以教学原则与教学目标为理论基础, 构建出基础教学、提升教学以及升华教学的逐层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基于语文教材的课堂授课、技能提升实操教学以及自主学习引导性教学实现大学生语文学习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蒋承勇, 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 (2) :53-55.
[2]秦朝晖, 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 (11) :78-82.
[3]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6) :62-65.
[4]陈红玲。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3) :152-153.
[5]郭真。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构建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7) :81-82.
[6]李巍。回归国学经典--大学语文教育内容改革出路[J].学理论, 2014 (11) :152-153.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二本师范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基于“四基”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整合,采用教学方法多元化和考核成绩评定的多样化。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部分理科专业和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生源、专业、相对教学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方法更新等问题制约,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对物理的兴趣、及各专业存在差异。高校录取率从80年代的6%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60%左右,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录取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兴趣也使学生对物理课投入精力和时间差别较大,在课堂上表现为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一部分学生课堂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又消化不了,课后作业抄袭等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亟需优化。传统的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几大块构成的,内容广泛,尤其是现代物理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现在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在逐渐减少。物理教育本身的循环性、内容的广泛性、经典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关系等,使得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时数、教学内容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存在课时紧,该讲的内容讲不透,想讲的内容展不开,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讲不清,有时想结合专业,补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也因时间不够而讲不透,学生也听不太明白,同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恰当地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以,合理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目前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现在一般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办法,是采用考试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进行评估的。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完全由计算题来评估,素质更不能由是否会做题来衡量,所以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进仍是该门课程研究的问题之一。
2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
基于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入手,进行了如下实践性试探。
2.1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通过高考成绩、专业方向、个人自愿和兴趣确定分层次原则;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目标确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制定分层次教学管理方法。根据制定的分层次教学原则,通过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分层等,指定专任教师负责各层制。两学期试行结束,调查显示各层次学生对物理产生的兴趣均有大幅度提高。
2.2基于四基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四基是指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基本研究方法。以电磁学内容为试点内容,基于四基模式,在处理好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定量和半定量关系、人文与自然科学关系基础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渗透教学模式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2.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仿真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中。教与学同时进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采用教师精讲20分钟,剩下3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讨论和自拟本节内容的习题并自主完成的方式进行良好的互动式教学。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诸如统一试题、小论文、小创新实验、平时自主学习报告等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
3结论
对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三个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两学期结束,学生普遍对物理知识感兴趣,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普遍有较强的自主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考核办法不再单一,按照学生的点点滴滴自主学习行为给以成绩评定,大学物理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0%左右降低到了3~5%。尤其对物理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而言,进步更大,多名学生参加了大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小论文。
一、课程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
《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离场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包括:直线离场、转弯离场、全向离场等离场程序设计;离场保护区的概念及具体划法;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目视盘旋进近;反向程序的限制条件各种反向程序的保护区;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精密航段障碍物的评价;区域导航程序的几种方式和限制条件等。飞行程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极强的课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实际运行中,飞行程序是民航空中交通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航空器的安全,也关系到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方面,主要基于PPT课件,辅以航空公司实际飞行航图及航空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由于课程较多涉及飞行程序设计规则,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实际飞行应用缺乏关联。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应用了案例教学,并逐渐被教育界广泛推崇。案例教学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后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必修的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对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案例教学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飞行程序设计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理论教学内容与案例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复。
教材内容组织较为系统完善,按部就班,课堂讲解时条理清楚;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则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极易混乱,课堂掌控难度较大。
2.案例质量不高,匹配度较低。
教材理论主要进行原理性的介绍,飞行程序设计环境简单,程序内容单一易懂,与理论匹配度较高;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针对具体应用环境,不仅考虑到机场条件、净空条件、气象环境,还要综合考虑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设计复杂,与教材理论内容匹配度较低,甚至存在矛盾。
3.启发式教学难度大。
仅依靠案例进行课程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限,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与实际飞行应用关联不紧密。
三、案例教学和仿真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围绕这些问题,克服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法解决难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
每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进行可行的课堂设计,根据目标选取典型且尽可能简单的案例,融入飞行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案例所包含的飞行程序设计原则,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深刻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介绍RNP程序时,引入拉萨机场的RNP程序和精密进近程序进行对比,可以显著的体现出RNP程序的特点。总体来说,教学目标越具体,意图越明确,案例教学越能增强针对性并具有启发意义。
2.案例选择要满足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设计案例要考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案例分析要增强针对性。例如,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目视盘旋进近中的PANS-OPS标准与TERPS差异,选取韩国釜山空难视频案例,并基于现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事故链的各个环节理解忽略不同标准的差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飞行程序仿真实验与课程理论相结合。
飞行学院具有多款飞行模拟机,为飞行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飞行程序仿真实验。飞行仿真实验能够使相关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课堂理论教学和飞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设计并验证飞行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飞行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背景比较强的课程,启发动手设计并进行仿真飞行验证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讨论、提问、案例启发、实践互动等教学方式来增强师生互动。目前学生对飞行实践活动缺乏深入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课前安排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讨论,注重学生课堂及实践教学互动,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启发学生以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克服长期以来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主动把握案例教学的流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5.充分利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建立《目视仪表与飞行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平台,将教案、课件、视频资料、习题材料、拓展资源等上传到共享目录,进一步开拓了课堂教学范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找到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料。制作专题课程视频专题,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并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收到一个更广阔的师生交流平台的效果。
四、结语
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将飞行程序设计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飞行模拟机进行仿真飞行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使学生在飞行训练的同时掌握飞行程序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重新审视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考证程序教学,学导教学、发现学习以及掌握学习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引人声乐教学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掌握学习声乐教学系列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念理解
何谓教学模式?《教育大辞典》有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构成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
这两个定义均具相当权威性。我们观之,其共同点是,都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特点;其不同点是,一个定义确认教学模式是某种“结构”。一个定义是把教学模式认作某种“方法”。也许是由于对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的理解存有异议,人们对“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使用也是相当宽泛的。例如,掌握学习,程序教学,有人称之教学模式,有人称之教学方法。称之“模式”者,有时又将之理解为很具体的方法;称之“方法”者,有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作模式来运思。当然,同一种教学思想,有时可以把它转化为教学模式,有时也可以将其落实为教学方法。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学论新编》又赋予教学模式以两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的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来说,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仿,其结果以稳定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受某种理论指导的某种教学模式,第二,相对于统一的教学理论或规律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它的个别的、近似的、不完善的反应,是教学规律体系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论真理在某一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映射、一个特例,亦即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个别教学论真理通向普遍教学论真理的中介环节。”这个对教学模式的附加说明,提出了两个重要思路,一是将教学模式分两层来理解,一是提出教学模式具有中介性。遗憾的是,其具体解释是含混的,甚至是蹩脚的。
模式的本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就是说,模式的概念涉及人的两方面行为,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认识,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操作;前者构成认识模式,后者构成方法模式。认识模式和方法模式,才应当是教学模式的两层基本含义。至于说教学模式作为中介环节,也不能简单的定位于所谓个别教学论真理与普遍教学论真理之间,因为模式作为一种稳定结构,与个别真理、普遍真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对教学模式的两层含义,我们也不能等量齐观,因为认识模式与方法模式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若将其混为一谈,等于模糊了视线,反而不能很好地操作。
在方法领域里谈模式,当然要讲那些稳定的操作结构,认识模式可能要在理论领域里去谈。所以,综合《教育大辞典》和《教学论新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当是用以传习知识的方法体系的稳定结构。据此类推,声乐教学模式,应是用以传习声乐技术的方法三维体系的稳定结构。
这样来认识教学模式,首先就将其与教学方法区分开来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变式变位变项的个人策略;教学模式,是个人长期累积形成的相对不变的习惯性策略。二者同样是三维结构的体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总是要在三维结构中寻求局部变化以利解决诸多的异样问题,后者则是在三维体系中选择相对稳定的结构以求节省地处理大量的同类问题。
其次,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领域里的位置也明确了,那就是在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之间中介定位。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法,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会循袭一定的教学模式而运作;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方法论,但它确实是对教学方法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果。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教学模式的来源可能有两个,一是学习专家的成果,即现成的教学模式;一是靠自己的实践积累而自创。教学模式也确有两类表现形式,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模式,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模式。两种来源两类表现的教学模式,同时并存,也同样为教师所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专家对教学方法体系中某种三维结构的特定组合的广泛合理性进行逻辑推论和科学检验之后的实用成果,虽然任何一个这类的模式仍会有很大局限性,但凡是能被推广开来的教学模式,都是由于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思路。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把握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逐步调试而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习惯性倾向。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普适性教学模式也有一个逐步调整可用的过程。而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某种保守性。不过,在个人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即便是保守性很强的模式对于正确而熟练的运用具体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积极有效的。关于个人模式的形成,虽然也有规律和方略可循,但这很难深涉,因为总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对于所谓推广型或普适性模式,我们则可尝试作一些典型分析,相信这对任何声乐教育工作者个人策略的筹划,都会有参考价值。
2.经典教学横式究诘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应引起声乐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声乐教学与一般教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将一般教学模式引入声乐教学,必须专门下一番加工转换的功夫。而这种加工转换研究恰恰是目前声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薄弱环节。我们在试图引进某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先行考察一下这种模式与声乐教学的适合度。以通常最为知名的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发现学习和学导教学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为例,近来声乐圈对它似乎已不陌生,尝试运用的也大有人在。但这些或许在国外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程序教学模式,是以斯金纳建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并由斯金纳重新提出的传习知识的稳定的方式。他强调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用一套逐步接近目标的简单行为连接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紧接着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而给予强化,以便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加速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精密设计教学内容和传习步骤。那么,什么人能够对知识的传习进行精密设计,什么样的知识及其传习步骤能够得以精密设计,就必定要居高临下为前提。由此可以确认,程序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初等水平的简单知识的传习活动,而对于需要复杂推理的知识传习活动则将是无能为力的。这样,即便在一般教学领域,程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极其有限的,更何况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用固定程序的方式事实上很难完成这类知识的传习任务。更加之,对声乐技术的传习步骤的精心设计、研究至今很少有被声乐界所公认的科学成果。当然,确实有人曾做尝试,但其结果,除了把本来很简单的传习过程人为地繁琐化之外,并无任何正向实效可言。程序教学模式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感情因素,而感情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恰恰是相当之重要的。声乐教学的内容体系自身也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尚未达到精确序列化阶段,而缺乏知识序列化的科学,是不被程序教学模式所认可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就将程序教学模式引到声乐教学中来。
与程序教学模式恰好相对的,可能是学导教学模式。说二者是相对的,理由有三:首先是教学的基本程序不同,程序教学是“教→学→反馈→再教→再学→再反馈”;学导式教学则是按“学→教→练”的固定程序进行的。其次,程序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初级水平的教学,而学导模式则恰恰应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上被选用,因为不具备相当基础的教学活动是无法从自学开端的。第三,学导模式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在程序教学机器面前,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人们多把学导模式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教学模式”。但按此定义,分明的是“指导自学”模式而非“学导”模式,因为学导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先导,再由教师为之指导并定向。
搁下定义分歧,我们先按字面意思来分析一下学导模式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学生自学认识性知识如果发生偏误,在教师指导下通常是比较容易去伪皈真的。如果学生在自学操作性知识时形成错误,结果会怎样的呢?经验表明,通常是不易纠正的。这大概是因为操作性知识的习得,要靠包括动觉在内的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痕迹效应比较深广,实验也证明动作记忆的保持比认识记忆的存留更为长久。如果审慎地考虑到这重要因素,那为什么要先行放任学生去自学声乐技术呢?
声乐技术的规格,一般均以符合人体形态机能特点及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度,但声乐技术一般都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是经过人的深入发掘而创设出来的具有高效动觉潜能的特定程序。对这样一类操作性知识,若不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教学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无疑是少慢差费之举。至于学生在自己摸索中可以培养能力这一点功效,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所谓能力,其实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能力的基础也不外是知识的积累。依巴甫洛夫的理论,声乐技术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弧的拓通;反射弧数目积累增多,各相关反射弧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就增大,进而广义相似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地在起作用,这样,再行新建反射联系也就比较容易了,其外部表现就是学习效率提高,歌唱能力增强。显然,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声乐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尽量少走弯路,尤其可以避免错误的负效应。假如一些简单的声乐技术可以由学生自己学练,那又何必将其搬到声乐课堂上来?再统而观之,声乐教学与学导模式之间尚存多么大的一段距离!
发现学习,是经布鲁纳倡导而引起人们重新关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实事(或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2)树立假说;(3)上升到概念;(4)转化为活的能力。从方法来说,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发现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教育角度加以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能步步学习的途径。从模式来说,发现学习是以基本教材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特定的教学结构。发现学习的效用或优点,布鲁纳提出四条:“(1)提高智慧潜力;(2)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侣)学会发现的试探法;(4)有助于记忆。”不过,“发现学习”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推广使用的问题:“(1)由于需要向学生提示他们必须学习的有关内容,耗时太多,是不经济的;(2)只适合于那种能引出多种假设,其原理能明确展开的数理学科;(3)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适用范围有局限;(4)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具有高水平的通晓本学科科学体系的教师。”声乐教学在上述的第4方面较为欠缺,在其他问题上也不例外,所以,声乐教学与发现学习模式之间也是很难兼容互通的。
在声乐教学领域经常有人谈及发现学习的思想,发现学习离不开直觉思维的作用,声乐教学也有直觉思维的鲜明特点。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结构的感知,而要想形成直觉思维,重要的前提是有目的地提供高质量的声乐教材。这就提示我们,欲将发现学习模式引入声乐教学课堂应从编辑高水平的声乐教材(包括音像教材)做起,而优秀的声乐教材必定要出自卓越的声乐大师或理论家之手。目前,这方面的优秀成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
“掌握学习,是60年代出现的至今方兴未艾的教学模式(《教学论新编》中的论述)”。掌握学习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而提出来的,即“如果教学是敏感和系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达到学习标准,如果确立了掌握的明确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掌握学习的现代倡导者布卢姆认为“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体质标准,都可以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或奥林匹克级的游泳运动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掌握学习模式有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将教学测试化整为零,然后分别固定地将零星测试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结尾。这种测试的性质,不是判定优劣,而是诊断效果。由于不是优劣判定,所以学生不至于因此而放松努力或失去信心;由于仅仅是效果诊断,所以师生能够坦然而清楚地得知教学质量。这是一种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信息将成为进一步因材施教的依据:对那些未能达到“掌握”程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学习机会,对已完成“掌握学习”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布卢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用掌握学习模式教学比传统教学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而且“掌握班学生所需的矫正工作通常在课表之外的时间进行”,其功效却是能使80%-90%的学生达到以往只有20%左右的学生才能达到的完全理解水平。
如此说来,掌握学习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是积极有效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个别教学。掌握学习特别强调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教师根据诊断性测试结果,指明每一个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需要加强什么;每个学生也都能适时而熟练地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声乐教学主要是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声乐技术所表现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恰好是需要采用个别教学方式的。第二,及时反馈。掌握学习强调要随时掌握教学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有助于个别教学的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客观上也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对声乐技术的讲解示范效果,立刻就从学生的模仿上得到反馈;学生的进一步练习也立刻给教师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如果得到及时处理,就会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不过,掌握学习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掌握学习主要的还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的理论,若从实践角度说,大量细微的具体工作是不是足以使人半途却步呢?其次,《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就是说,时间是掌握学习的关键变量。那么,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及取得普遍达到掌握学习的效果,是不是过于乐观啦?再者,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打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不及格的常态分布曲线”。然而,即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及格标准,在学生中仍然会有学习成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情况仍将符合常态分布原理。而且,掌握学习在追求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消除差异的倾向呢?而个体差异是不应人为地消除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大事理。以上三点,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还有一个模式具体化问题。掌握学习的设想,使人拓展了声乐模式化教学思路,令人鼓舞;掌握学习模式在声乐教学领域的引入方案,尚需全方位进一步论证,尚需致力研究。
综上分析,明显可见,实在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恰好适用于声乐教学,有的只是那一种模式更多更少地符合声乐教学的特点。尽管没有恰好适用者,但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可能对声乐教学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从正反两方面启发着我们,告诫着我们。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昊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杜,1990
(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
高校钢琴教学模式与对策论文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高等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也就变得至关重要,这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模式必须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教学模式更是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模式发展为理论联系实践、系统与数字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学生所想、社会所需的音乐人才,使学生更好地在音乐的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但是,面对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高校的办学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等系列问题。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以及教学设备落后等[1]。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要求部分高等院校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以使得高等院校以最好的状态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当前阶段,高等院校钢琴教学仍然采用的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中复习曲子、练习曲子、乐曲创作等都是钢琴教学和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师是学生钢琴学习过程中音乐文化知识的传输者,同时也是钢琴弹奏技巧的传授者,而相对科学合理化的育人者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反之,学生则仅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并不能使得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得以实现。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师生间互动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完全接收到课堂知识情况的了解,也不能及时了解到其他相关重要的情况[2]。因此,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训练后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得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教学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二、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较为明显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使得高校学生大幅增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钢琴的魅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钢琴学习中,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3]。虽然选择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钢琴基础的掌握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对钢琴文化知识比较了解,而另外的.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上比较擅长。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每年高等院校学生的增加,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也相应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大了高等院校教师资源的压力,部分高校在学生增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扩大师资力量,以原有的状态是很难满足当前阶段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中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教师队伍中所呈现出来的专业综合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实质要求。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
当前钢琴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一刀切的方式,而教学内容大多又以课堂教学、传统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主[4]。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上述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钢琴艺术的了解与运用,也不能够使得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钢琴作品本身所具有或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再有,受资金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较为落后的教学设备也制约着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这些教学设备于数量或者质量上还不能完全达到钢琴教学的需求。
三、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变革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各尽其能
充分认识到当前钢琴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化问题是主要内容之一,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真实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练习技巧掌握的情况,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各尽其能。但是,这也不是说过于追求教学的速度而急于求成,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钢琴知识,不能深刻领会到学习钢琴的本质以及弹奏曲目所呈现出来的内容[5]。因此,钢琴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辅导以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也能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造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多增加钢琴曲目上的训练,充分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以及独立性;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曲目鉴赏以及创作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的训练,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二)加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有效提高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充分发展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竭力打造一支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性强以及极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以此改变院校师生差距较大的问题。通过对院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对学生精细化的管理教学,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各院校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招聘大批高素质优秀教师,并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吸引广大优秀人才,扩大院校的师资力量。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使教师的钢琴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都能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教师除了对钢琴文化知识有着深度的了解以外,还需要在钢琴技巧、心理状态能力等方面有着超强的理解与掌握。只有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才能有资格、有能力真正地实现育人的功能,而学生也能够学习到相关钢琴文化知识,得到技巧上的训练与掌握。
(三)变革发展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钢琴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详解有关专业知识、动手训练的基本方法等,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同时将有关钢琴基本演奏法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在学习钢琴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到一定的钢琴教学知识[6]。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细节化进行钢琴基本内容教学,有利于院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院校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水平一致的学生集中到一组,并且根据该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课余时间,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以解决心中的疑惑,并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我国优秀传统的钢琴艺术作品进行弘扬与继承,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钢琴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今的发展趋势。同时,在钢琴教学模式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并且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系统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察评估。总的来说,钢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重视学生钢琴演奏的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好有关钢琴文化理论知识,在各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的前提条件下促进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最终达到一石多鸟的理想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必须结合实际,并在此次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变革的方式才能使得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不断促进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并且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菁菁.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拓展研究[J].当代音乐,(02):31—32.
[2]徐荃.高等学校音乐专业钢琴集体课与小课循环教学模式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01):80—83.
[3]赵哲.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17(18):86—87.
[4]陈媛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教学方法研究———评《方百里钢琴教学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7(05):41—42.
[5]唐昊亮,王婕斯.中美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兼论文化视域下的当代教育价值观[J].北方音乐,2017(20):119.
[6]吴晶晶.普通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J].长江丛刊,2017(18):31.
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是高校视觉传传达设计专业近几年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课程授课内容为包装器皿设计部分和包装结构设计两个部分,重在实践环节。目的是以“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为具象信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与实践,通过实态研究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思考。构想出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基于教材结合实物案例、注入新理念,项目对接、赛事激励模式导入教学实践,作出对课程教学的更新与转型的思考。
[关键词]包装器皿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项目;赛事
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正是一门以实践、创造、创新为主的课程,是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集专业性、实践性、交叉性于一身的专业课程,且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实践,多方位思考,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及时掌握新的包装材料特性、包装新工艺的加工方法及包装新技术,时刻关注包装前沿的造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注入新的、积极的相关前沿理念,如“绿色”、“低碳”、“人性化”、“智能化”等。在这样的动态变化业态下,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与升级授课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1理论部分教学基于教材结合实物案例法、注入新理念
1.1融入实物展示案例法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最终的考核作业是要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但这对于刚刚接触这样一门实践性、立体结构想象力较强的课程来说,难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此时,案例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将会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授课教师可把平时收集的成功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大赛获奖作品等在授课时予以展示,使学生能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包装器皿的具体形态,包装器皿是用来作什么用途的,什么是包装结构、包装盒、包装容器是怎么制作的。这样的实物展示教学胜过任何视屏式的、图解式的教学效果。比如要讲到包装结构,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包装盒;讲到包装器皿,会有各种不同的包装器皿供学生观摸,这是一种具有现场感染力的场面,并且这些实物可供学生近距离、操作式的体验式、参与式观摸,所以效果定会良好。1.2注入新的理念“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是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的,在不断出现的包装新材料、包装新工艺、包装新技术、包装新设备等动态因素均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所产生的诱导,如典型的有“低碳”、“零碳”、“智能”等,应用到“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的教学中是最好不过的,理念导入后便形成“低碳包装器皿与结构”、“零碳包装器皿与结构”、“智能包装器皿与结构”。然而,在实际中这些与“书本”知识产生分离,这是教材知识、信息相对滞后的特性所致。因此,在教学对授课教师要善于观察、扑捉包装行业动态,善于把握学科前沿,收集国内外经典、前瞻的案例,通过PPT演示、视屏、动画、网络等多种视觉呈现的形式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以更直观的将国内外包装器皿、结构的相关信息与行业动态传授给学生,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达到互动,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导入多种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多种相关“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的长期关注,发现此课程涉及包装材料学、包装工程学,包装管理学、包装工艺学、工程制图等多学科相交叉。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好一门课程,更要注重学生对多种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设计管理及制图等的特性与制作技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2.1项目对接模式在此所说的项目对接模式,即是项目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英文为Project-basedLearn-ing,也叫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项目的教学方式最能锻炼学生的市场意识,是虚拟课题模式的实践性提升,同时给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2]。因此,在“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导入项目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造、创新能力,使理论学习知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使教与学沟通与互动,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项目主要来源于:一是来自校企合作的项目;二是来自校企合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三是来自任课教师的横向项目、纵向项目或企业委托任课教师的项目;四是来源于任课教师或相关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项目。“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导入了项目教学的方法,项目为“稻鸭米包装设计”企业委托项目。实践课题也即是“稻鸭米包装设计”,课题要求除了课题作业的最基本要求外,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企业项目的要求:最优秀者即将考虑被应用,同时会有企业提供的象征性奖酬1000元。参加课题的成员为所授课对象的视觉传达111班、112班,共82位同学参加。这就意味着一个“稻鸭米包装”项目开展过程中将会产生82套设计方案,不光是一个项目导入所得的收获,更值得看重的是“头脑风暴”方法的实践过程。这种项目与激励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使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同时能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能,是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产生较为优秀的作品如图1。项目导入教学的模式,通过学生对企业与市场的考察,使学生对企业与市场需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以更好、更快、有目的`、针对性的步入课程学习,这样便能使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当然,项目导入“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建立在扎实掌握课本理论与前沿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持项目的延续性,不能间断,一方面要靠学校方面的平台搭建,另一方面要靠任课教师的努力,以确保项目法教学的延续。2.2赛事激励模式赛事是激励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兴奋点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意识,[3]有助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调查后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发挥其功能的20%-30%,若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的80%-90%将可能发挥出来[3]。所以在“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导入赛事将是一种很有效的课程学习激励方法,也是教与学和市场接轨的一种路径[4]。赛事的主要来源:一是任课教师或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企业委托项目资助的竞赛形式;二是全国、省市地区举办的赛事,如中国之星、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南之星等;三是高校院系举办的包装设计大赛。
3理论部分升级与实践模式延续
3.1编著与更新教材目前《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材较少,近几年,市场上只能找到仅有的几本,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容易产生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应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教材进行准确定位,进行细化,比如编著适合本科教育的、职业高职院校等,进行针对性、多种版本的教材编写与升级,紧跟包装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步伐,紧随包装技术进步与包装审美观念的变化,及时更新与扩充进教材知识。3.2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由“课程型”转向“市场型”,向“社会型”跨度。[5]正确处理与其他相关多个专业课程知识的的衔接,融入“学习链”、“1+1>2”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5]力争教学效果最佳。3.3保持项目、赛事教学的延续“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将项目和赛事模式融入教学,无疑是有益的,但前提是保持这两种模式的延续性,也就是在课程教学时要确保项目和赛事的提供。这要靠任课教师和学校或院系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任课教师来说,不光是课堂的努力,课下也要积极有方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项目、赛事教学模式的延续,才能保证这两种模式教学的较好效果。
4结语
基于教学实践与前沿学科相关课程教学经验与验证的基础上,对“包装器皿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整合。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创意产业园,并牵头与企业工厂建立合作,作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张杨,张莉莉.项目教学法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32):106.
[3]宋启明,张雄;邝卫国.设计素描教学中几个兴奋点的分析与探析[J].装饰,(3):88-89.
[4]王振林.《包装设计》课程的“竞赛激励”教学法的探索[J].包装工程,(5):165-167.
[5]张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啊[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80-83.
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论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1“.探索、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是在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合作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学习的平台,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师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启发和锻炼,最终达到知识构建和创新的目的。
2.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
(1)探索阶段。该阶段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该阶段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活泼、趣味的学习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互动阶段。互动阶段是学生写作学习和交流的.阶段,同时也是探索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其主要构成应包括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机互动。人机互动是指教师或者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如资源的查找和搜集等。其次是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的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共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交流和学习。最后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或者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而对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当堂解决,是互动阶段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3)创新阶段。该阶段既是意义构建和创新的阶段,同时也是互动阶段的升华。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中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思维和知识搜索的空间,促进其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判断性思维能力。
二、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
1.教学设计和整合点的判断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开发。高中地理教师不仅应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各教学媒体,更为重要的是应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由此才能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另外,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关键内容是在于对整合点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假设所有的教学条件都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构思,随后对各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式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两种方式进行优势和劣势对比,最终确定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点。以上过程能够有效地确定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点,并通过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对地理教学资源的针对性选择。
2.求真务实及因材施教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对于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来说,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状况和整体目标出发,优化选择。其次,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整合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技术性,避免地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妥善谨慎地为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道路。
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大学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借助音乐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强化,启迪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注重音乐欣赏,升华大学音乐教学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四方面重点探讨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大学音乐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水平,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及艺术教育那般专业,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情趣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使得学生的心灵、情感得到满足。纵观当前大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
一、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导向之下精准定位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在加强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强化。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创新,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课堂中模拟“音乐舞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音乐才华的机会,对歌曲进行改编,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灵活使用大学音乐教材,对音乐教材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有效研究,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大学音乐教材内容,将符合时代精神、满足学生客观需求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进一步完善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大学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相应的音乐课程内容,确保所讲解的音乐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在现有大学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学生感受所讲解音乐教学内容的时代感,紧跟当前音乐发展前言,掌握最新的流行元素,达到创新音乐教学内容的效果。
三、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音乐欣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品格精神的有效渗透,扭转当前大学音乐“重教学,轻欣赏”的教育窘境,不断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有效性,达到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大学要设置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将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放在欣赏层面。例如,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使得学生在欣赏与聆听过程中感受该交响曲中所营造的慷慨激昂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再如,为学生播放《蓝色多瑙河》,加深学生对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理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真切的体会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厚情谊。
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单一讲解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变革,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逐步优化大学音乐教学结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创设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明确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将具有时代内涵的资源融入到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进一步丰富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音乐的美育功能,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此外,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优化音乐教学模式,营造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郎群.多媒体环境下音乐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报业,,08:41-42.
[2]王思思.“重唱互动教学”促师生协同发展―谈综合性大学声乐基础课的现状及突破[J].音乐创作,2018,04:162-164.
[3]王蕾,刘笑成.MOOC模式下高校学生音乐审美与教学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2:91-97.
幼师声乐教学目标与模式探讨论文
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在幼儿歌唱教学中,通常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为主,此类歌曲大多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且音域较窄,主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基本唱歌能力。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薄弱。例如,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材中的《嘎哦丽泰》《龙船调》《北京颂歌》等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幼儿歌曲,对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且部分曲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也不适合运用到其毕业后的幼儿歌唱教学中。因此,此类曲目可作为鉴赏对象简化在音乐素质课中。
(二)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幼儿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据统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天的课程不低于6节,声乐课是每周两节集体课。课业较为繁重的文化课以及美术、舞蹈、钢琴艺术类等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声乐演唱,声乐训练也只是每周声乐课上的集体演唱,这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达50多人,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2至3分钟,教师一般采用齐唱或分组齐唱的上课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相脱节,缺少对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使音乐失去了愉悦性,偏离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可供学生演唱的曲目量较少、歌曲风格单一,学生难免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当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所需,必须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正确区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的本质与任务是关键。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幼儿歌唱教学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缺乏与幼儿歌唱教学的对比研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独立、脱节的状态。从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院系,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教师往往以音乐院系声乐演唱方向的标准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把歌唱的感受和方法通过比较抽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日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来说缺乏针对性。
(二)组合并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该专业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制定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将视唱练耳、乐理以及幼儿歌唱教学等理论知识与声乐课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以及如何教授并指导幼儿歌唱。另外,可以扩大选曲范围,广泛涉猎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独唱、重唱等声乐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儿歌、民歌、戏曲,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且符合人们审美品位的通俗歌曲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既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三)注重声乐教学的知识与方法。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声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上,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找位置”“找感觉”等抽象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该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声乐演唱技巧,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化繁为简,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遵循音乐教育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单一的歌唱课不能有效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早期的音乐学习中,音乐课多采用载歌载舞,并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课堂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类似于玩乐性质的音乐课更加适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转变观念与模式,采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该模式贴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编排以及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游戏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具体实施策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律动、儿童游戏活动课程,是分科目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然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说、唱、弹、跳、演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堂学前儿童音乐课。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可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适当的乐器弹奏、舞蹈或律动,或根据歌曲内容编排设计有趣的游戏,将枯燥、单一的声乐课变成边唱边跳、边奏边演的“歌、舞、乐”综合教学模式。例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属于欧洲约得尔调民歌风格,节奏轻快明朗、旋律诙谐有趣、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有在山谷里歌唱的牧羊人、城堡中的王子、路上挑担的农夫、正在用餐的人们、坐在路边喝啤酒的男人、年轻的姑娘以及姑娘的妈妈。声乐教师可以根据该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其在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角色给学生,由此编排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与幼儿音乐教学接轨。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的关键在于,从事该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以培养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方向人才的方法,培养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学生,显然不符合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声乐教师应遵循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结合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转换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有机结合幼儿歌唱课的具体情况,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性[J].美与时代(下),(9).
[2]朱婕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5(11).
[3]倪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43).
[4]李媛.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演唱中的“混声”训练[J].当代音乐,(19).
[5]金瑞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3).
[6]雷励.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7(11).
[7]许春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考试现状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8]额尔登其木格.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编创能力的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7(6).
[9]辜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音乐,2017(11).
浅析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要:介绍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涵义及特点,并从授课的对象、师资、形式、教材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就我国而言,一般是指对高等学校的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标是要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语教学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1、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涵义
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作为进人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的门槛,该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因而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同时,因其教学内容同国外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密切,所以需要及时借鉴国外该领域的成果。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既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又能在密切关注国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更快速地接触国外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为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奠定语言和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然而,在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中需明确,该课程的重点不是双语,而是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双语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外语也只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所以开展双语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而是通过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生命科学前沿知识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词汇、语法和语感的学习而忽视了获取外文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教学变成外语教学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双语教学的对象
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一点与普通公共英语课有本质区别。所以,面对大量的英文专业知识信息,学生学习双语课之前就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该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密集,信息量大,学科交叉紧密,所以内容难度较大,因此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十分必要。就目前国内关于双语教学的文献报道分析,开展双语教学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在大学二年级基本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进行,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对双语教学的畏难心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2双语教学的师资
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另一关键要素就是师资,如果能由教学能力突出,英语水平高,特别是英语口语发音及表达能力较好的年轻教师和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来授课无疑会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现状而言,这种想法难以实现。首先专业外语教师虽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但缺乏专业知识,且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其次,专业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却又很难做到准确流畅地用外语来表述这些知识。
为解决师资瓶颈,一方面学校可在一线年轻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专业技术经验,与国外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此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聘请国外相关学科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和学术交流,促进中西文化与技术的相互融合,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拓展专业视野。同时学生通过与外籍专家面对面的英语交流,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外语应用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3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 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具有抽象复杂、逻辑性强及学科发展迅速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及双语教学的需要,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首先,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通过穿插大量的、经过精心设计的中英文学习活动和中英文交流问答,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的互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将抽象的生物化学变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广泛运用双语PPT、图片、动画、教学视频等提供多种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第三,抓住现代学生广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量的生化教学素材,依托学校网站建立专业网络学习社区,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网络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内容,拓展知识视野。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加强英语的学习,如提供英文学习材料、在课件中对关键生字进行中英文解释、提供双语讲义等,以降低运用英语进行学习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以提高英文水平。
2.4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由于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教科书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教材的选择也成为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因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立足工科院校生化教学的专业标准,本着以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原则和以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的目标,主要采用了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中文权威教材、互联网资料和自己编写的教材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如选由B.D.Hames等编写的、国际上普遍采用的InstantNotesinBiochemistry和R.H.Garrett等编写的Biochemistry(3rdEdition)作为英文参考书目;中文参考书则主要以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及郑集主编的《普通生物化学》为主;此外,在引进中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积极选取生化前沿的网络资源和学术文献,结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多元化教授方式,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的生物化学教材(张恒主编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和经典的中文参考书都为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2.5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目前,双语教学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究竟采用何种语言命题作答、是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双语课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积极探索。如果采用全英文专业试题的考核方式显然会大大提高学生考试的难度,降低及格率,这会严重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如果采用全中文的命题方式,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可实行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分方法。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既考核双语学习的最终效果,也注重记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评法。包括上课表现(如提问、讨论、小测验等)、课后作业完成与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情况、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核形式,不同权重的双语口试、双语笔试、闭卷、开卷、半开卷等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以强化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随着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抢滩中国而变得更加严峻。双语教学是我们国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双语教学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尝试,缺乏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模式和教学经验。这需要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结合我国高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为双语教学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积累经验。
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挑战。竞争的加剧,让原有的出口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实施营销。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能够将全球作为客户开发空间,大力扩展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跨境电商模式的产生与应用,无疑加大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加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我国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为主题,从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分析入手,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全方位透视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选项,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跨境电商这种全新的贸易形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交易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交换商品信息,完成商品购买与销售。一般来讲,电子商务行为主要通过B2C和C2C这两种从模式完成,企业或者自然人与贸易平台中的终端消费者达成某种交易,完成商品结算。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的进步,给各行各业的企业搭建了良好的贸易平台。创新跨境贸易活动的完成,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的支持。加强高校设备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给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举措。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亟需面对的问题。
2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分析解读
与传统的贸易人才、英语人才与电子商务人才相比,跨境电商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综合性。跨境电商企业所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了解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明白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程序,了解企业运营与管理方法,更要具有电子商务方案策划与问题解决的能力。适合跨境电商企业的商务英语人才,要了解网络营销基础知识,明白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懂得跨境支付以及跨国管理方法,具有超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在跨境电商环境下,商务英语人才要了解国内外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更要全面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习惯,消费的思维方式以及法律维权依据。与传统的贸易形式相比,跨境电子商务所涉及到的产品类型更多且更新速度快,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产品信息,更有不同形式的产品广告。在这个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面对的消费者类型更多,需求极为丰富。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在线调研,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更多有消费者。因此说,跨境电商环境下的商务英语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掌握丰富的交流技巧,在工作中做好企业营销的售前、售中与售后工作。在过去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计算机技术以及英语经济管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英语,却无法在跨境电商实际工作中对其进行应用,极大地影响了跨境电商事业的发展以及商务英语人才自身的发展。
3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的透视
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受到了商务英语人才的限制。人才的缺乏,让社会开始反思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合理性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科学度,都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3.1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
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商务英语专业,这一热门专业在英语语言地位提高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学生的追捧。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商务性专业。但是,许多高校只有到了高年级,才设置经济贸易类的课程,像《国际电子商务》与《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开设较晚,影响了学生商务意识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用中文授课,只顾着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忽视了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优势。英语优势不能发挥出来,就无法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真实且具体的情境,不利于学生商务英语实力的发挥。部分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基础不足,在高年级才开设商务相关课程,很容易让这些学生吃不消,无法透彻理解课本内容。能够快速接受这些新知识的学生,也会受到背景知识不足的影响,不能建立完善的商务英语知识体系。
3.2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直接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高校的教育工作也具有市场化特点。教育应当以社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的人才,才能让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重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练习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显然,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是无法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较为灵活的专业,其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商务信函与文书的写作中。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互联网的应用更加普遍。商务英语教学内容需要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相结合。不更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会让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不尽相符。
3.3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问题
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内容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受到高校教学条件的影响,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中完成,很少有学校组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实习。因此,在高校学习期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太多机会与社会接触,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也没有应用之地。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许多有关于世界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却无法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这让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满足跨境电商发展形式需求。只有复合型的人才,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
4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选项
要优化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认识到跨境电商环节的形成,并分析跨境电商社会形势的形成对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做好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做以下几点调整。
4.1加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投入力度
只有高校重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加大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才能给商务英语专业创造更好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跨境电商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英语语言沟通的能力,还要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销售的应对能力。要应对跨境电商发展需求,高校应当加大投入,积极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以及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的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分配。首先,高校要加大市场人才需求调查投入。建立一支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小组,走入社会,了解跨境电商环境下行业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改善教学内容与手段,让商务英语人才在走出校园时,能够为社会所接纳。其次,高校要加大教学设施投入。过去的商务英语教学只需要足够的教室与计算机就可以完成,但是,跨境电商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还需要先进的商务贸易软件支持,更需要丰富的贸易案例。这些资源的引入,都需要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高校要加强激励制度的建立。重视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更为丰富的商务英语知识,就要对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学校要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建立专门的奖励资金,设置奖学金,进而促进商务英语人才踊跃竞争。
4.2建设高素质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前提。教师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空间。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要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与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经验。学校应当引导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去旁听校内的经济管理课程以及国际商务课程,通过非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做好英语学院与经济管理学校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资源,互教互帮,让教师在学校资源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打造双师型队伍,也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积极从社会中聘请具有丰富跨境商务工作经济的前辈,到学校为学生讲解行业的产品信息,分析市场动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能够了解行业的变化与发展方向。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根本方法和有效保证。
4.3加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对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平衡好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更有针对性。加强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知识之间的渗透与交叉,给学生打造更为广阔的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扩展。将原来高年级才学的国际贸易与商务电函等学科提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与应用这些与英语语言相距较远的经济知识,有利于学生商务基础的夯实。在课堂设置中,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本着为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目标,加大各个学科的深度与广度。设计一些选修的科目,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开拓视野,提高管理能力。
4.4优化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内容
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模式与内容,需要教师与企业的合作。跨境电商工作人员的引入,可以将更多的电商工作实例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依附的载体。校内的教师也要积极去学习,利用项目分析法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多组织学生参入实习,走出传统课堂,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为,实现商务英语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新时代的商务英语人才,能够给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要求的跨境电商人才。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形势变化,建立全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途径,才能让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搭建科学合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从职业能力提高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才能促进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意义的突显。
参考文献:
[1]徐艳艳.跨境电商加速发展背景下新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探析[J].对外经贸,2015,(8):143-145.
[2]许晓艳,杨先明,金小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调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12-113.
[3]刘洋.基于跨境电商进行商务英语的课程改革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2):103-105.
[4]王艳艳,王光林,郑丽娜.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J].外语界,2014,(2):34-4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