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兴趣爱好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 文档
- 2024-10-08
- 121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兴趣爱好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本文共1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我的兴趣爱好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一、教材和学情
《我的兴趣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尝试自主学习》中的第7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自主学习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
1、知道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
2、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3、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
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通过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三、教法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说说自己喜欢的课程、小小辩论会、才艺展示会和过关游戏几个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通过丹丹的兴趣展示,引导每个同学都来说说自己最喜欢学习什么课程,交流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这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小小辩论会”中,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偏科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特别是对于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而言,应该做到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各门功课间的关系。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懂得小学生不应该偏科,这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在才艺展示会上,我注意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兴趣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四、学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丹丹的兴趣——最喜欢学语文的PPt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引导学生:你最喜欢学校里的什么课程?像丹丹那样,说给大家听听吧!考虑到时间的关系,这里先让小组成员间交流,然后老师再请几位在某学科学习特别突出的同学着重讲一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小小辩论会 明白意义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许多课程。但在学习中,一些同学仅凭兴趣学习,产生了偏科现象。现在请我们们的同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辩论,看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我们成长。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我让全班学生自由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一组是反方,每组选三个同学做代表参加辩论,其他的组员在后面做啦啦队。通过这个小小辩论会,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偏科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特别是对于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而言,应该做到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各门功课间的关系。
3.才艺展示会 加深认识
在这个环节,我注意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然后出示“故事园”里《“几何爷爷”苏步青的故事》加深认识,最后还可以将同学们的才艺作品收集起来做一个小型的展览。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兴趣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4、过关游戏——情境体验 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可是,兴趣爱好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真正的兴趣爱好是需要培养的。那怎么样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我就通过让同学们玩玩书本上“过关”小游戏,根据课本中的过关游戏可能出现的问题,分五个小组,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懂得要培养好自己的兴趣爱好,首先必须要自己愿意,并得到父母支持,然后一有时间就去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好点子,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要学会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如果你能乐在其中的话,那你就成功了。
5、课外延伸 知行统一
我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品德与社会《我不耍赖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来说,思想品德都将是难以忽略的。但是,以往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为特征的品德教育片面强调品德的内容结构,忽视了品德的形式结构。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记诵与理解,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事实上,“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对于《我不耍赖皮》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给自己、他人带来了方便,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更有秩序,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有影响。
2、行为与习惯
通过游戏、辨析和规则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不耍赖皮,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讨论、游戏等体验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的重要。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中需要规则,在具体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以生活为本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从这些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发现教材中出现的规则学生都已了解,而且对于新出台的交通法规、环保法规也有自己的感受,知道这一点之后,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
当然,学生有了正确的认知,并不一定有明确的行为。因为学生受年龄、阅历等限制,有时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很多美好愿望就此夭折,“听听激动,做做不动”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思品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教学中只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认之深,情之真,才能意之坚,行之久。比如有学生认为大夏天过马路,等了八十多秒才等来一个绿灯,而这绿灯只有短短十几秒,虽然自己每次都遵守交通规则,但感觉很麻烦。她的体会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老师及时捕捉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讨论“遵守规则到底麻不麻烦”,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加明白了遵守规则的重要:虽然有时候比较麻烦,甚至有时候吃点小亏,但是对你,对我,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这就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以情境为载体
1、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为了调动孩子的情绪,我让孩子们玩游戏“猜成语”,游戏中学生耍赖的举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对这节课的投入程度,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这节课的情境中。
2、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设计了一个两难情境:马路上,遇到红灯,好几个叔叔阿姨正在走,你走不走呢?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三)、以活动为手段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注重活动性,倡导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活动。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应该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我设计了一个拉球小游戏,并不仅仅是为了放松,更是为了激发孩子自己制定规则的信心,让他们明白了规则靠大家共同制定,也要靠大家共同遵守,还让他们从活动中体会到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遵守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学生联系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班级学习公约》。并且宣誓:遵守规则,不耍赖皮。
总之,思品课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
三、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需要规则
1、同学们,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好吗?请组长起立,转过身,根据组内同学表演的动作来猜成语,哪一小组先猜对,就是获胜者。
2、哦,这一组先猜出来,他们第一名,其他小组同意吗?有什么不同意见?
3、学生评价比赛结果。
4、揭示课题:看来啊,有小朋友耍赖了,感觉这个比赛结果就不怎么公平了,是吧?都有点不服气,先别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想想,如果再玩游戏,应该注意些什么?板书:不耍赖皮
二、规则的发现
1、生活中的规则
(1)看来玩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否则大家都犯规,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其实(多媒体: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则。)
(2)小朋友肯定有这样的体验,那么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规则呢?请同学结合生活中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2、什么是规则
看来呀,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不管是游玩,还是比赛场上,到处都有规则,那你能说明白什么是规则吗?
3、规则的体验
(1)生活中的规则很多,你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遇到过开心的事儿吗?
(2)是呀,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了方便、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更有秩序,那么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烦恼呢?
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②遵守规则到底烦不烦呢?
③小结:虽然有时候比较麻烦,甚至有时候吃点小亏,但是对你,对我,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
④下面这个同学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我们来看看,能不能帮上他的忙。多媒体出示两难情境:马路上,红灯亮,好几个叔叔阿姨正在走,他应该怎么做呢?
⑤小结:即使别人耍赖皮,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即使吃了一些亏,慢了一些,但是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惯。
4、体验的拓展
刚刚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明白了遵守规则的重要,其实,规则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好处,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你知道吗?
(1)图片1,人们砍伐树木,造成了沙尘暴。你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
小结: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
(2)图片2,如今的太湖为什么这么美?
小结:是呀,近年来国家治理太湖,制定了很多规则,大家也自觉遵守,所以我们的太湖越来越美了。
三、制定游戏规则
1、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呢!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发展是多么需要规则呀!刚刚同学们讨论得真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拉球小游戏吧!谁想来玩?为了让这个游戏玩的又开心又公平,我们该先做些什么呢?
2、学生商量,定出游戏规则。
3、请各组长来拿瓶子,带着瓶子到下一组做小裁判!游戏开始!
4、学生谈游戏中的体验和感想。
5、小结: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遵守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四、规则的制定
1、老师知道,学校每年都评选优秀集体,我们班是吗?为了成为优秀集体,有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的呢?其中最主要是哪方面?大家一起想想,为班级制定一些最急需的规则,成为我们的班级公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协商确定两条公约写在老师发给组长的纸上。
2、将纸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同学们看,举手表决,通过后贴在一张海绵纸上,同意规则的小组,让我们向女排队员为了共同目标努力时那样,手搭在一起宣誓:遵守公约,不耍赖皮!
五、总结
为了你,为了他,为了我们大家,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持续发展,我们坚决不耍赖皮!
板书:我不耍赖皮
方便愉快
文明进步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懂事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大”学生了,第一课《我懂事了》这一单元分为三个主题活动:我懂事了、我与小伙伴、珍惜时间。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变化。
本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起始课,学生从《品德与生活》的学习过渡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来,进入三年级是小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为体现新课标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以及“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的内容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通过讨论,搜集汇报资料、辨析、讲故事等方式,感受父母、老师、同学在自己成长中的关心与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关爱自己成长的人产生感激、尊敬之情。
重点:感受自己成长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
难点: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萌发对它们的感激之情。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新课标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法、交流谈话法、辨析法、直观对比法等。使学生在直观发现自己成长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思想行动的成长,从自己的成长中感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从而解决重难点。
(二)说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交流汇报法、讲故事法、讨论探究法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达到理解陶情、感悟积淀的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证,精彩的导入自然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一个请客人来的情境,展示班级同学一年级的照片让学生找自己和同学,通过对比和交流发现自己长大了、长高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点拨,你还有什么变化?从而揭示课题《你懂事了》。
(二)交流成长经历,展示才能。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与小组同学共同交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有趣的、难忘的故事。在比较和讲述中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受成长的乐趣。在全班的汇报中,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懂事的变化。通过学生的汇报启发学生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制力和珍惜时间等良好习惯方面畅谈自己懂事了。在学生提到自己的能力上的增长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达到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的教学目标。
(三)感悟成长的帮助,积淀升华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中的三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注重知识,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观念。学生在交流自己成长经历,体验成长的快乐后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的成长懂事,谁看了最高兴?还记得亲人、朋友鼓励你进步时说过的话,关心帮助你的事情吗?”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积淀感恩的情感。教师适时提问:你打算怎样感谢这些帮助过的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并抛出辨析题,请学生说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让学生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学习、听父母长辈的话也是成长懂事的表现。
四、情感升华,感恩教育。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在内心铭记他们的关爱,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去感激他们,在父母过节或过生日的时候,悄悄的送上一份祝福,也是同学们感激他们的表现。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是老师和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等多的进步!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二、说教法
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说学法
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
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结合自己说“我是谁”
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
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
活动三观察周围他们是谁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四创设情景扮演角色
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
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吗?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
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小学六年制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的第一课《学看平面图》。我把本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有两个重点。一是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二是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从中找到指定位置。后半部分重点则在于让学生学画
简单的平面图。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都比较强,但在方位感和思维方面存在不足。
三、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有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到某一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出来。
四、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确定了这一课的重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
五、教学准备:准备几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和一些动物卡片。
六、教学设想:
在授课之前我设想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交朋友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做的事,我抓住这一特点,主动与孩子交朋友。因此带来问题,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开始本课。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七、说教学流程:
(一)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很喜欢交朋友,也很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好朋友吗?那么有空我能去你家玩吗?你能告诉我你家的具体位置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永远记住你家的位置呢?(画图)是啊,通过你的简易图我就可以准确的找到你家了。那么在会画图之前我们要先学会看平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看平面图》这一课。
无处不在的精品-
无处不在的精品-
师:孩子们,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向和位置,还记得平面图上怎样确定方向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板书〉
(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看懂平面图
1、师:你们想去动物园玩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箭头指的始终是北面。大街、售票处等叫图例。
师:孩子们,你们想看什么动物呢?分组商量选出最喜欢的三种动物,并说出这些动物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吧!(出示课件)
2、师:在实际中,我们要想很快地找到想要看的动物,就需要我们看懂平面图。那么怎么才能看懂平面图呢?(师板书:看懂图例、弄清方向)
3、师:(教师继续出示课件)你们谁能看懂这幅医院的平面图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位置)
4、师:除了动物园、医院的平面图,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平面图?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你能说出每个平面图的名称吗?
师小结:平面图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全貌,还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画平面图
1、引导学生看书56页,初步学画平面图。
2、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教师自己就读过的小学的《学校平面图》。看了老师画的平面图,你能画出我们校园的平面图吗?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来表示图例。
3、学生展示作品。
(四)总结
师:你们这节课都学了什么?(通过学生汇报,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
(五)作业
师:把你们画的平面图展示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并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
《一诺千金》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一诺千金》全文是围绕着做人要讲诚信来展开的。要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究诚信的故事,格言比比皆是,当今诚信又是社会呼吁的热点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诚信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社会。
本课的教学我们预想分两课时完成,糜老师所执教的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书中的历史坊(一诺千金的故事),七色光(承诺的形式),金点子以及身边讲诚信的实例,我们期望在本课时教学中能达成
“1、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形式,愿意做诚信的小公民。”这三个目标。诚信格言的交流,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事例,诚信所牵涉到的法律责任等内容,我们将放在第二课时重点学习。
今天,糜老师的课将带给我们几个亮点: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所做的一个说出真心话的承诺。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对现象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在教学中不善于说,不敢说,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会针对此提出要求,相信大多数学生会愿意许下承诺,当教学结束之时,教师会让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履行承诺给于一个评价,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看似不起眼,其实它不但保证了在课堂上孩子们能吐露真实的心声,展示真实的想法,更是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说到要做到的过程。
教学事例来源于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也是一个亮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我们也力图在这堂课上能有所体现。在各行各业都大力提倡诚信之风的今天,诚信的事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很多的事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性也不强。于是,我们从小处着手,找到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之初教师将会组织一个模拟的情景辨析,从学生的心态出发要不要还车钱展开辩论,让学生感受到讲诚信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生活中信守承诺的事例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也是受益良多的。在讲故事后设计一个学生交流的板块,把时空的距离在与学生生活拉近,学生可以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现,激发起心中对诚信的向往。在指导践行时,将会出现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会面临的情景,请孩子们出出金点子,并且演一演,说一说补救的办法,这就是对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明确可以怎么做。
关注学生的年纪特点,采用适当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在备课之时特别关注的地方。我想四年级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思考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在教学中也更向往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们的活动从激发学习兴趣开始,通过学生的全员自主参与,在谈一谈、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等多样活动中,畅所欲言,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教学开始就会有一个辩论,辩论是一个判断——思考——说服对方的过程,四年级学生是有了这样一个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糜老师将会把自己处于一个中立的地位,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展开思辨的过程来说服对方,而不是牵引着孩子朝她的方向走。承诺的形式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但是系统化的交流可能会存在一些难度,既然是高年级的学生,糜老师就会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一看书了解其形式,然后再引导他们拓展思考,补充其他的承诺形式。当然根据各老师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改成一个谈话类的节目,或是一场辩论赛,那样老师在课堂上起的牵引作用可能更小。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我们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继承好的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从活动体验中收获道德的熏陶。
当然,备课中肯定也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糜老师的课后,能听到专家老师对此提出的精辟见解。
一、教材内容: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吃穿用哪里来》、《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边的农产品并给它们分类,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用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对工农业生产了解比较少,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虽然经常用到,但它们是怎么来得了解不清楚,没有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存在着许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基于这种奢侈,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收集,课中交流,初步了解本地农产品的分类及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农业产品,了解它们的分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懂得这些产品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方法:
按新课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我采用的方法如下:
1、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
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格局,开辟了师生之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②学生准备:(1)课前问问家里人,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那些农产品?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安排了四个小活动: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观察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实物图片,也可以记下物品的名称,推测和判断这些物品是来自农村还是工厂。
2、归类: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将来自农村的放在农产品中,来自工厂的放在工业品中。
3、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归纳出农产品的特征:①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②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特征:①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工农业产品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我们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农产品
1、让每位同学回家先问问爸爸妈妈,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农产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2、到农贸市场调查都有那些农产品,如粮食、蔬菜、肉类、水产类、山货、香料等,问问他们的产地。
3、将采访、调查的情况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
4、调查活动总结:大家交流参观调查的体验,以及自己的种种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农产品的分类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能够说出身边农产品的具体分类。
(三)了解家乡
1、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共同认同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农产品,也可以分组选择一些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家乡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然后大家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的图文并茂的广告或者商标。内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观、真实,最好能反映出家乡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介绍家乡的农产品,能更深入地认识农产品中所蕴涵的更丰富的内容。
(四)到农村去看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在互相交流后模仿农民伯伯劳动的样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为了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还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这样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课型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究竟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呢?今天我就以《人类唯一的家园》一课为例,以《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为题,从如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一些初浅的思考。
量体裁衣——准确定位课堂
知教材:
《人类唯一的家园》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今天我将围绕第一个对话框“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进行说课。
析学情:
从学生知识积淀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知识建构。但这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建立上,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本课所要求的情感目标,还相差甚远。从能力发展来看,六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对已有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
明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并且把握住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人类正在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目前,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分板块:
在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整节课划分为三大板块,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以期达到知识情感目标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板块一:感受地球之美好
根据学生认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块二:感悟地球之唯一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感受人类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情感。
板块三:品味探索之艰辛
走进探索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经过这样一番“量体裁衣”四步曲,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今年三月,在宜昌市课内比教学中,我将以上的思考付诸于了教学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以学定教——理性反思教堂
活动一:学科综合——感受地球之美好
开课伊始,我播放人们美好、和谐生活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入情入境的感受“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这样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找准知识切入点,激发情感兴奋点,学生瞬间被课堂所吸引,整个课堂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活动二:合作探究,感悟地球之唯一
基于学生对资料的处理、分析能力欠缺的实际,我用三个主题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及情感的激发。
在“月球之旅”活动中,师生合作,交流、探究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教师点拨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火星之旅”活动时,放手让学生结合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图片和数据,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处理信息,交流探究结果;
“其他星球之旅”时考虑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难度大,则以教师补充资料为主,学生讨论总结。
这样“形变,而神不变”围绕目标,由引到放,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还生成了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个性化感悟。 “火星之旅”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据教学的预设,此时的交流旨在让学生说说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和探索结论,然而学生的感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发言:
(视频展示)
面对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此时巧妙的将本课两个情感目标合二为一,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
这样简单的引领和调控,激活了学生的体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
活动三:交流体验,品味探索之艰辛
此活动的学习,我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前的预设,紧随前一活动中的生成,引导学生讲述宇航员的故事,从具体的事例感悟、体验人类在寻找另一个“地球”时付出的艰辛。
在课的结尾,再次让学生随视听结合的画面,走进人们在地球上美好、和谐生活,课堂首尾呼应,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层层递增。下课铃响了,学生沉浸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久久不愿离去。就在孩子们的这种情感意犹未尽之时,突然,一名学生拉着我的衣角,严肃而又认真的问道:老师,我觉得探索宇宙太不值得了,我们为之死了这么多的科学家,我们不是还是生活在地球上吗?
面对孩子稚嫩的小脸,我又一次的选入了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问题根源,我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出示的这样一组事件上: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我预设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崇敬之情”,可在孩子们的心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呢?我再次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用一个事例进行了讲述与分析,而我为了拓展学生知识,对教材进行了事例的拓展,没想到却起到了“画蛇添足”效果。这用实践又一次告诉了我:品德课堂的确知识堆积不是目的,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注意在知识的掌握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我深深的认识到,对于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目标,注重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地理知识的有效整合中,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在教材的丰富与拓展中,把握好教材知识背后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与调控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牵手“入理切情”,就会如同一缕春风,径情直行,沉寂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手牵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是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我会珍惜》、《我们手牵手》、《亲亲家乡水》、《人类的好朋友》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我们手牵手》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为与习惯: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爱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和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观察法、换位思考法、角色体验法等,让学生明白关爱和帮助他人是有爱心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会与人交往,行为文明的表现,关爱与被爱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关心和爱护同伴”,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学,同情残疾人,关爱老人是本课的重点。从本课教材看,从学生身边的人出发,沿着关心并欣赏同学——尊敬老年人和长辈、爱护幼子——了解并爱护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牵同学的手、牵幼儿的手、牵老人和残疾人的手的爱心图画。在教学中,我通过选取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帮忙别人。牵同学的人的部分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并主动帮助朋友;牵幼儿的手和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学习做大哥大姐姐,为幼小树立榜样;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别人,懂得感恩和回报。因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都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教学。
说教学难点:
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本课为第一年级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关爱、体现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的和谐生活,而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即关爱我与他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题《我们手牵手》提示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说过,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小爱为大爱。最后,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相处状况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喜欢打骂,没有做到互助互爱;对待来接送的爷爷奶奶没礼貌,甚至对骂,不会学会尊重老人……因此,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一)通过“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来引导学生能注意到别
人的困难,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校园里的新同学不熟悉校园环境的图片,遇到这情况,新同学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你帮我,我帮你”来引导学生如何帮忙关心别人。
环节一:设计了情景表演:需要帮助的人们。分别让三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女生;(2)够不着高处东西的小个子男生;(3)不会做手工的男生。
环节二:爱心行动:谁来帮帮他?比一比,看谁动作快,竞争帮助上述同学的机会。
环节三:爱心回报:我也来帮帮你。被帮助的同学向帮忙他的人表示谢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帮助自己的同学。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更意味着对儿童发展的开放,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同时也让帮助别人的同学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角色模拟,走近残疾人”来唤醒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在此,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拟活动具体展开,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一: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环节二: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环节三: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紧接着,我让他们把体验后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三个模拟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关爱他人”这一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的研说流程是一、说课标1、课程总目标2、内容标准二、说教材3、教材编写特点4、教材编写体例5、教材内容结构6 、立体式整合教材三、说建议7、教学建议8、评价建议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我在成长和我是中国人两方面。
1、我在成长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国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
(5)、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二、说教材
(三)、编写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辨析和感悟。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领域与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将多种课程资源、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智能参与、多种学习途径、多种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方式,辅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四)、编写体例
每一个学习活动主题基本上采用了主题词、正文、图文、小资料。
(1)主题词:展示出本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的话题。
(2)正文:对主题词的展开说明,简明扼要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
(3)图说(图文):围绕话题,出现几幅图文,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开展活动。
(4)小资料(资料卡):对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一些开展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等。
(五)、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了6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有若干个学习主题,本册共有19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又有若干个小的学习、活动主题,本册共有41个小的学习、活动主题。这样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单元内容上的横向体现
本册教材中第1单元好大一个家第2单元壮丽的山河第3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都是围绕知识(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学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展开的。
(2)本册教材与相邻年级的纵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祖国的行政区划与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主题的延伸,在四年级已经了解我们家乡及周边的省级行政区,本学期上升到了解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如: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与知识的比重。
三、说建议
(七)、说教学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如:我教学《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搜集、背诵描写名山的诗词,唱有关名山的歌曲。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母亲河”》时我带学生去调查港口河的概况、带来的好处、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治理等。
2、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香港和澳门》时让学生画画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
3、充分运用图像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教学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册教材有大量的图文、情景和照片。让学生在阅读图文中认识社会,感知生活。
(八)、说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二)如何评价
(1)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
(3)评价应关注学习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教材中的资源
如教学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学生了解了黄河面临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治理保护黄河?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教学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观看祖国风光影像片,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教学本册教材第17课《拒绝不良习惯》,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围人中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产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如果说我们教师是躬耕于百花园中的园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恰似一缕花香,沁人心脾,幽远悠长!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们指正,谢谢!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习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习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中国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习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习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习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习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十分可贵的个人品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诚信的道德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各个领域里的欺诈、不守信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教育相对缺失。学生中说谎、缺乏责任感、不守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心灵的成长。可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诚信教育这一主题。
下面,我就我所执教的《诚信就在身边》这一课,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诚信,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展开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主题为线索,一明理实践为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心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诚信。
在活动的开始,我为学生播放故事《曾子杀猪》,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曾子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宁可杀猪也要实现对孩子的承诺是难能可贵的。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让学生懂得:诚信就是为人处世,诚实守信。这样的设计直奔主题,是学生对于诚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体验诚信、实践诚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情感,体验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诚信故事会
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事例和大家分享。这些小故事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了讲诚信的榜样,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可贵。
活动二:诚信的镜子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也只能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确实,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不诚信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比比皆是,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倡导诚信,让诚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回避这个社会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努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安徽阜阳nai粉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认识诚信的重要,呼唤诚信,从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然后再回到课堂开始例举的图片,骇人听闻的事例,义正词严的言语,此时,学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点燃,他们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涨。我想这令人震惊的事例会让学生刻苦铭心的,从而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活动从反面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的危害,让学生理解只有诚守信,才能获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诚信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实践诚信。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践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诚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诚信度。接着让他们写出自己以前不诚信的经历,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不诚信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渴望。健全学生人格的形成,为今后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当我在试教时问到学生诚信和不诚信的事例的事,学生说到诚信的事是潦潦无几,而一说到不诚信的事却能滔滔不绝,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我们学生看不到生活的阳光之处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尽管我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变学生这种观念,改变这个社会。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和平之路》一课的教学构思。
教材分析:
《和平之路》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平”的第二课。本课以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与冲突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和平鸽,雕塑,和平大钟,带“和平”的地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为第三课维护世界和平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定目标提出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国际社会建立的各种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机构及曾经作出的有影响力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世世代代憧憬和平的诚挚心愿,崇敬勇敢献身和平事业的重要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和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
二谈学情融教、学渗透理念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意识,对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旧联系,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诗文导入”、“阅读故事园”、“毕加索与和平鸽”等环节,使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源,以体现学科性质。
(二)、注重多维互动,创设良好氛围。
围绕《课标》,我“以生为本”,设计“诗文导入”、“读后感言”等情节,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感悟。
(三)、注重教学细节,激发学生情感。
为此,我抓住“人们表达向往和平的方式”、“读后感言、“和平使者”等细节,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感。
三设流程、构板书,体现理念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展示有关和平的文艺作品,创作有关和平的美术绘画。
2、举行和平主题的诗歌朗诵或演唱和平歌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做好了课前准备,就为第二版块——课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灵活板书,凸现主题。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本节课,首先学习“和平使者”时引入板书副标题;其次在红十字的精神学习过程中引入板书;最后在深化主题时,引入主标题,并通过突出书写和重读,以求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肤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为第一课时。在设计中,根据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主要采用“活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分享、体验。由共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
2、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培养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从而愿意与他人分享。
四、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而且好活动的特点,我避免了理论说教,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并让学生结合身边及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会分享、体验快乐。
五、教学准备: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1、组织学生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等。并带一两种心爱的物品到课堂来。
2、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具体、生动的画面更兴趣,为此,我为学生自制鲜明生动的图片。
六、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
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一两件物品带到课堂上来,由物品的主人扮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物品。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最爱的照相机带来,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乐趣。这样,一开始,老师就可同学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可激发起学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的愿望。学生的大脑立即进入兴奋状态。接着,我立即迎合学生这种心理,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与其它同学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而在分享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语言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为此,我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我立即请学生交流、谈话: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里的话语。即: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这样,不但提高学生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给予也是一种分享和快乐,而且是一种增值的快乐。
活动二:我们共享用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因为,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图片上所示情况时,我们该怎样做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是同学之间的友情和欢乐。另外,我让学生自选生活中“互相帮助”的场景,讨论后,分配角色,并分组表演。表演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采访。这样,通过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与“被帮助”后的不同感受。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自创、自编、自演,使其在充满兴趣的想象创作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既可体现学生的“主角”意识,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创编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的参与,为学生真正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而小组交流活动可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可使学生之间的不同思想认识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点集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深化。让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为标尺,进行衡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分享也是献出关爱,有了爱,世界将会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动三: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感受.这样,既可反馈教学目标,又可巩固教学重难点,同时,也可让学生真切地再次体验我们“一同分享”这节课的感受。而社会调查“小记者要行动”激起学生合作分享的欲望,为下节课”合作分享”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的、不断地、多方位的体验,感悟。
总之,我这节课设计的总的思路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体验,到生活中实践。即:使学生真正地“丛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初二政治说课稿
知识:
1、使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的交通运输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我们都到公园或郊外玩儿过,那么我们是怎么去的呢?
(坐汽车、坐火车、坐船、坐飞机)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会怎么样?它们还能正常工作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肯定。)
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就不能带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了。我们的生活就会遇到很多的不方便。我们把它们叫做交通运输设施,那么大家都知道哪些这种交通设施呢,你仔细观察过它们没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熟悉的交通运输设施呢?
2、复习导入
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交通运输?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总结)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要完成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任务,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交通运输设施,你都知道有哪些交通运输设施呢,大家把想到的写在纸上,看看谁写得最多。
板书:交通运输的设施与方式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