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情况及对策论文
- 文档
- 2024-07-04
- 12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情况及对策论文,本文共13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情况及对策论文
开展文化旅游已经逐渐成为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因此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可以依托于旅游业的进步而不断壮大,同时旅游业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进步来丰富自身内涵。本文就将针对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阐述,且就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进行资源整合、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支持以及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等方式,以期为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所谓文化旅游,即是对传统观光旅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其不仅仅提供了传统的浏览观光服务,更是带动了周边一系列配套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娱乐、演绎、会展、博览等,都会伴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与进步应运而生。因此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有利于我国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并且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旅游自身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特点,更加符合当前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当前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因此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国实际可以被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数不胜数。但就目前开发程度来看,真正可以用于观光的旅游景区数量却只有一万处左右。而实际已经开发的景点,可以用于游客接待的景区也只有1800多处。所以这就足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待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许多应该挖掘出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适当的挖掘。
(二)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旅游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将其周边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落实完善,一般而言对文化旅游影响较大的包括交通情况、餐饮住宿情况。但就目前我国一些地区来看,许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确实有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是往往因为其周边的交通通达度较差,导致游客前往极其不便。
(三)政府给予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且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发展文化旅游,最需要的实际上是政府的支持。因为文化旅游业涉及到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因此与各行业之间的协调除了需要文化旅游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约束。此外政府对当前文化旅游的投入资金较少,并且大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也都是依赖政府资金,民间资本介入和投入相对较少,其他金融行业也没有相应的贡献。融资渠道的单一必然会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二、我国在未来发展旅游文化的趋势与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业在未来若想实现发展,首先就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针对不同该地区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应该挖掘其特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时也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近些年来做的相对较好的文化旅游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无锡的水浒文化。实际上这些都是依赖于文人或者历史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在旅游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要避免生拉硬拽,切记不可以看到他人的成功,就盲目选择“名人故里”的品牌战略,这样牵强的将地区与名人或者历史扯上关系,不仅不利于该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相反在许多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二)完善与旅游文化要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为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还需要完善与旅游文化相配套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对一些确有文化资源可以挖掘的旅游胜地进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包括文化旅游宣传以及交通设施完善,在该地区修建适当的酒店以供其迎接游客,满足游客的餐饮住宿需求。同时在对该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实行购物减税、落地免签之类的政策,这样就可以将该地区的旅游游客对准和扩大到国外,使得更多外国游客愿意来到该地旅游,实际上也是我国积极开发入境旅游的重要举措。
(三)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仅体现在政府身上,更需要社会中更多民营资本的支持与投入。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财政补贴,调动金融机构以及社会民营企业家扶持和帮助文化旅游的.积极性,使得更多民间资本可以投入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此外还可以引导一些相对成熟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通过更多的方法与手段进行融资,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更好的挖掘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在法律建设方面国家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多方面的管理人员切实做到有法可循。其次通过强有力的机制建设,完善行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还应该向一些在旅游行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将其他国家应用较好的法律法规借鉴到我国旅游法规建设当中来,并且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旅游文化行业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旅游文化市场的整体秩序。
三、结束语
注重旅游文化发展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方向,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旅游文化,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一方面提升了旅游地的整体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国整体的文化水准,为促进我国旅游行业进步带来重要影响。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如今,经过短短几年
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着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 牟光蓉 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
[3]孙爱丽 王 曦: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100.
[4]周丽君 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16(2).
[5]田俊迁: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中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4(5).
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论文
(一)宗要界定宗教文化旅游内涵的界定
要界定宗教文化旅游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宗教文化旅游与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宗教信徒的以朝觐、朝拜为主要目的的宗教旅游占有较大比例。以穆斯林圣地麦加清真寺为例,近年来朝圣旅游者最多时人数达到了250万。另外,宗教徒的以宗教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宗教旅游活动也有重要地位。如我国历史上僧人的西行取经,和尚的云游参学,以及现代的各国宗教协会之间的交流等等。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旅游活动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活动,是完全附庸于宗教目的而存在的。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宗教文化旅游的全部内容。
宗教观光旅游是以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观光旅游,是旅游者对宗教文化载体(建筑、雕塑、绘画)初级阶段的以游览、欣赏、求知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作为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存在,对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宗教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性,对非宗教信仰者也有着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通常把宗教对非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而引发的旅游活动划归为观光型旅游,它基本侧重于对历史知识的、艺术审美的较低的追求,以及对宗教神秘性的感受这样几个方面,是一种外层次的游历。因而这些旅游活动很少具有宗教文化上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大众化观光旅游兴起的初级阶段,在人们对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把有关宗教的旅游划分为宗教旅游与宗教观光旅游是无可非议的。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旅游品味也随着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因此,以宗教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不能停留在前述宗教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活动上,而必须努力挖掘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上升为宗教文化旅游,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可见,宗教文化旅游不是同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不相干的另一种旅游类型,而是这二者的综合和升华。这种升华既符合旅游资源的审美内涵以及利用价值深化和细分化的趋势,又适应现代旅游者更多、更高层次和更专一的旅游趣味,最终有利于对宗教文化旅游的研究和实践。
(二)宗教文化旅游的特点
宗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共性,但因其与宗教文化联系紧密,而具有它自身的明显特点。
(1)生命力长久。一方面,这是和宗教本身的长久生命力密不可分的。综观宗教史我们可以发现,宗教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宗教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造革新和自我完善。因此,宗教会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长盛不衰。另一方面,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及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极终价值的关切永久地吸引着人们。根据布特尔(R?W?Bulter)的研究,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分为探察、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等六个阶段。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使它的生命周期较长,没有特殊事件发生,不易进入衰落期。
(2)客源稳定,复游率高,市场面广泛。这是任何其它方式的旅游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具有多样化、不稳定的特点,而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旅游选择越来越多,也更不稳定。但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文化旅游是无可抗拒的,而且复游率高,他们会定期、多次前往心目中的圣地或圣寺。目前,各种宗教徒的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左右,他们无疑是宗教文化旅游的稳定的强大客源。另一方面,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优先选择规律来看,旅游者总是愿意选择知名度较高、神秘性较强的旅游地。宗教总是与某些特定的神秘传说和仪式相联系的。而且宗教文化遗产遗迹,如各种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几乎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各种艺术美的精粹,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如我国被更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的19处风景名胜,有6处为宗教文化遗产遗迹;世界八大奇迹中有三处与宗教紧密相关。因而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3)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众所周知,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脆弱性,经济、政治因素教会导致旅游业的滑坡,并容易一蹶不振。就目前的世界状况来看,经济因素是制约旅游业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出境旅游会受到政府限制,居民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也往往会压缩或减除旅游需求,但是宗教旅游(朝圣、朝拜、交流)却基本上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很大影响。而且由我们在第二个特点中的分析可知,宗教文化遗产遗迹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旅游者的第一选择。因此,较之其它方式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更少会受到经济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4)对旅游者的文化修养素质要求较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包含了丰富的形式美和精湛的艺术美,也蕴涵着深刻的内容美。要想对其进行真正的欣赏,需要旅游者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广博的相关知识,否则,就可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行为,再进一步,也不过是一种感官(耳、目)的对美的享受,而不能与客体形成情感共鸣,无法在更高层次的情感和理解的层面上去欣赏客体,失却了宗教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当一位旅游者游览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德国乌尔姆大教堂时,如果不知道其尖顶寓指升入天堂,他的欣赏必然也会少了那份庄严而神秘难喻的意味。
(5)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独一无二性。一方面是指宗教圣地(及胜地)的地位的不可代替性,进一步说就是它所代表的宗教意义是任何事物不能取而代之的。宗教圣地的地位都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与锤炼,早已根深蒂固,无可改变。如教皇国梵蒂冈对天主教徒,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对佛教徒。另一方面,则是其不可模仿性。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成熟的,早已与其周围的历史、民族、文化氛围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这个环境,它的价值将会锐减,甚至消失。
(三)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一些思路
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宗教建筑、宗教经典、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饮食、宗教音乐、宗教舞蹈、宗教节曰庆典等,另外,还有许多的无形资源,如著名宗教神话、传说等等。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就是要以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为依托,设计新颖独到的旅游项目及线路。
(1)寻宗探祖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我国拥有儒、释、道三教的圣地,这极其有利于我国发展国际旅游。其中儒、道二教均产生于我国,两千年来开枝散叶,硕果累累,尤其是儒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发扬,但它们的根本均在我国,因此可以开发儒家文化旅游线路及道家文化旅游线路,以招徕国外的信徒。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反而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从我国传到了朝、日及东南亚诸国。所以对我国佛教徒来说是宗派“祖庭”的寺庙,对这几个周边国家的佛教徒来说也是“祖庭”如禅宗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广东韶关南华寺、浙江宁波天童二进寺;净土宗祖庭江西庐山东林寺,天台宗祖庭浙江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宁波延庆寺等。因此,可以在这些国家中开展访问祖庭的旅游活动,根据国外各个宗派的起源,有针对性的访问他们在中国的祖庭,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的将其发展成具有朝圣、朝觐性质的旅游活动,以提高重游率。另外,古代著名宗教领袖或学者的生活的踪迹的也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如玄奘西行取经的线路,鉴真东渡的线路。
(2)修禅旅游。禅宗是我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注重佛教的心法,它的根本精神就是超越生命主题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所面临的矛盾,从而使人的烦恼得以排除,痛苦得到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的修持方法。在竞争激烈,充斥特欲的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心理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禅宗思想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保持内心平衡与精神自由的内向的精神修持方法。因此可以在寺院中开辟出一块居住之所,让他们体验与僧侣相同的生活规律,吃素食,着布衣,听佛法,看经书,行善事。并且寺院往往处于市郊之地,青山之中,景色优美而空气清新,这更增加了它对处于都市中的人们的吸引力。
(3)宗教建筑及园林旅游产品。宗教建筑及园林作为供奉神灵和信徒的居住修持之所,它一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艺术的价值和传统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它也结合了宗教功能和自然山水环境,因此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有不同的特色,而各个宗教之间也决不雷同,甚或同一宗教派别的建筑也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各有千秋。另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我国也有许多的宗教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异域的风格又渗透了本民族的特色。可以在各个派的宗教建筑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或两处,进行组合,形成一系列的宗教建筑及园林旅游线路。
(4)宗教饮食旅游产品。我国的宗教饮食最具特色的是佛教饮食。佛教徒忌食荤腥,因此佛教饮食的原料以青菜、豆腐、菌类及米、面为主。然而,就是这几样原料做出的肴馔便可以丰富多彩,使人馋涎欲滴。众所周知,即便只豆腐也可加工出几十种形状不同、味道不同的佳肴来。因此,可以将历史上及现有的素食食谱挖掘出来,再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及习惯作出改进或革新,并在寺庙中或近前开办素食斋席,将素食餐饮融入宗教文化旅游活动当中。
(5)宗教艺术欣赏旅游产品。对我国来说,宗教艺术的精粹集中在佛教。尤其是佛教石窟中的雕塑及壁画,它们几乎体现了自魏晋以来的所有时代的顶尖技艺和时代特色,其中的佼佼者当数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各窟的原料及手法各不相同,每窟又因经历了许多时代而含有多种风格。因此,其内容丰富多采,其手法变换万千,令人为之目夺神眩。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有相当数量的小型石窟,可一并开发。将它们按时代或所处理地理位置进行组合,也可将着三大石窟组合。窃以为,考虑到保护的需要,可将各窟按比例定期轮换开放,然后将三窟的开放部分组合,这样既可以保护石窟,又可以提高重游率。
宗教音乐十分丰富,要组织力量加以挖掘和整理,在寺、观等旅游地播放,让旅游者更在听觉上感受宗教的神秘气氛,同时也可感受古代遗存的乐风。宗教舞蹈则可以排练之后在寺庙中定时出演,并配以专门的讲解。壁画、经幢、石刻等则以“整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或保护,配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宗教教义、经文、典籍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择其易懂,并适应现代人心理需求的部分段落在寺观中由知名的大师定期定时进行讲解,比如佛教中的修身养性、儒家的为人治学、道教的太极武功。
(6)宗教节日庆典旅游。无论是对于民间的宗教节曰庆典旅游,还是对于宗教信徒在其奉神之所举行的宗教节日庆典旅游,在开发时都应当首先注意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如可以开发极富神秘气息的西藏喇嘛教节日庆典旅游产品’让旅游者从服饰、食物及住、行都采取藏式,让其作为其中的一员加入到庆典中,更深刻地体会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对于内部的宗教节日庆典,可以限制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加入到活动中,使人们得以了解宗教重大活动中的宗教仪式。
(7)佛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是我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也可以称得上是国粹之一,其中的佛茶文化更占有重要地位。佛茶中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仪式过程,通过煮茶、品茶、论茶而明佛意。可以将古时的茶仪挖掘出来,用以接待旅游者,还能通过旅游者学习佛教茶仪的过程中,了解佛茶文化。尤其是对于日本旅游市场,可开发更高级的茶宴,与日本的茶道进行交流。
(8)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宗教文化旅游商品既要有纪念物的意义,同时又应具有一定的宗教艺术欣赏价值。可供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很多,但是注意不可停留在浅层次及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则是不要各地雷同,应与当地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起来。比如各佛教石窟可开发缩微的雕塑及壁画的复制品;武当山可以开发太极练功服等太极类旅游商品。另外,也可发行宗教音乐的录音卡带,可读性较强的宗教典故书籍,象宗教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宗教服饰,都可以开发成为宗教文化旅游商品。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
摘要:结合生态农业的定义,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它是人类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无机物等资源实现的产品生产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生态系统是其中最为根本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实现系统内部的高效运转。农业工作人员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保证生态农业的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态农业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发展道路,有效地改进传统农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将是目前及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有关我国社区文化发展论文
一、我国社区文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重视不够
1。社区文化发展的定位低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带有浓重的农业文明印记,保守的传统发展思想影响着我们,是我们在社区文化工作中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摒弃旧思想,使经济建设与文化事业全面共同发展,提高发展社区文化的认识程度,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在发展与建设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要积极地勇敢面对困境,解决难题,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地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向前。
2。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制度不完善,政府监督不善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存在着大量的发展矛盾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例如,社区文化的工作内容不明确、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法律法规及政府部门的有力保障和监督等,由于这些长期存在着的矛盾问题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中无头绪,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社区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相关制度的保障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但现阶段我国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有些许好转,但离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现采取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暂时缓解了之前条块间存在的矛盾,但街道和社区并不能胜任这种管理形式的相关职能,对新出现的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的出现不能做出预计。当前中国社区是以政府主建设为主,故所需的发展资源也由政府供给为主,但是单纯的依赖政府相关部门,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造成社区建设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政府部门没有将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作为必要的指导和考查。中国正式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试验一直到现在,也只有十几个年头,目前还处在一个初期摸索的过程。社区建设基本是以行政强制为主的建设思路,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社区自治。政府没有将社区文化建设放到社区建设整体规划之中、也没有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部门,更没有进行长期的.工作规划。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比较浓厚,以政府为主导的封闭、死板的模式存在着先天缺陷,权利的过于集中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为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服务出发。这种文化管理和运作方式,严重挫伤了社区工作者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无法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进一步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是我国社区文化向健康、先进方向发展的绊脚石。
二、我国社区文化发展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薄弱
我国当前居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意识很淡薄,由于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水平低,对社区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广大居民的认识停留在自身是社区服务的消费者,认为自己不是社区的主人,而是享受社区服务的消费客人,我们现阶段在评定一个社区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的标准在于社区举行的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的程度,这种单调的评判标准显然不符合社区发展规律,虽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能顾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但不够全面和准确。我们必须要在文化精神和文化规范两个层面上下足功夫,满足社区群众的心理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1。文化活动参与者少
我国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数很少,即使能够参与其中的一少部分人也总是一些固定的人群。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也都是千篇 一律,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没有突出社区文化活动对社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和巨大作用。最终导致了社区建设的困难局面,阻碍了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减少了居民参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在调查中,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社区居民在下班后主要把时间用于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做家务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愿意走出来,投入到社区集体性活动中去。如何增强社区居民参与度和社区文化活动吸引力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2。社区民众认同意识比较薄弱
所谓社区认同意识是指社区内居民的归属意识,是社区内的居民心中一种视社区如家的归属感。当前我国,社区居民之间普遍存在着缺乏交流沟通、彼此之间存在疏离感的问题。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调乏味,而且很多社区未能有效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是社区民众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在我国社区中,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家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区文化更多的是被当作了“花瓶”。并且有些社区单纯的以为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就是发展社区文化,使社区文化活动枯燥、单调、乏味,社区居民对这种社区活动不认同,缺少了社区粉丝们的支持,社区文化自然发展较慢。在我国,多数城市的社区文化行为是通过上行下达的方式来组织的,有权力组织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管理部门有很多,这种管理模式的不利影响非常大,使得社区居民带着消极的情绪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这极其不利于社区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参与的态度,更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团结和社区归属感的建立。现在我国社区文化活动普遍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没有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目前的社区文化活动以消遣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缺乏创新性,有内涵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城市社区工作者应该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定期灵活开展多层次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要始终强调和解决好社区文化的推广和普及问题,更要重视深化和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言而总之,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的阶段,社区发展处于一个薄弱的水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的研究仍滞后于实践,在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建设中出现缺乏发展动力、缺乏后劲和出现发展瓶颈是正常的,虽然经济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不能把发展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经济发展腾飞上面。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在社会全面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日益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建设是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看待社会发展问题。确立文化的主流地位,系统的、深入的对社区文化基础理论以及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科学性的发展体系,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是发展区域旅游、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优势,评价了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提出了宁波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对策与措施.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指出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1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活动内容
1.1正月十五风俗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及开展状况
每逢正月十五,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在晋北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白天有锣鼓、秧歌、舞狮、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晚上有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等,都是晋北地区普遍的民俗体育项目。节令体育发展具体到各市县,会带有当地的一些习俗,显得更具地方特色。其活动形式为走村串乡,或城镇、街头汇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乐意参与其中。
1.2清明节中的体育文化
受季风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清明节前后晋北地区呈多风天气,在公园、广场可以见到放风筝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休闲体育在不断发展,放风筝由原来的儿童玩具变成中青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下,郊区的环境、交通状况在好转,为人们在节令期间提供了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天然场所。
1.3端午节中的.体育文化
端午节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晋北地区还有逛庙会、窜城墙的传统,有条件的部分县市会组织划龙舟比赛。如今,人们在节假期间则更多地是选择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同时了解相应的节令体育文化。
1.4重阳节中的体育文化
九九重阳节,在晋北地区不仅有登高、赏菊、看望老人的习俗,年轻人还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青,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2晋北节令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状况
2.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
在晋北节令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4,受传统习俗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平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务农、务工,很少有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女性平时在务农、务工时间上相对少于男性,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
2.2参与原因
节令期间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其表演动作舒缓,运动强度较低,适于中青年人,另外有较强的娱乐性,大多数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可结交朋友、交流工作经验、拓展人脉。
3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气候、环境、时间因素
晋北地区节令体育的发展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参与热情,阻碍节令体育文化的传播。冬季漫长寒冷、且多风,即使空气质量良好,也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参与,但在冬季节令中,处于农闲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参与体育活动;其他节令中,气温虽较为适宜,但因农忙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人们的参与。
3.2人文素养因素
在节令中参与者还有祈福、敬神的人文主观意识,在节令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以肢体语言、动作模仿的方式来体现人们的主观思维。节令文化中的部分规约恰恰成为影响节令体育开展的绊脚石,制约着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降低了人们通过参与活动获取运动乐趣以及强身健体的意愿。
3.3外来文化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本土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上不断的宣传,适时的放大其新颖性,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节令体育文化在传统节令上不敌外来文化节令,导致年轻人忽视本土的传统节令,盲目的喜欢外来方化节令,以及节令上的体育文化。
3.4传承方式因素
节令体育文化,源于民俗体育,在其传承方式上制约因素大同小异,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维是制约其发展、弘扬的根本因素;另外在传承者方面,学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青少年学业繁忙,没有闲暇时间接触这些传统的节令体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
4晋北节令体育良性发展的策略
4.1构建大众体育与节令体育互动平台
促进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目前流行的文化、物质相结合,让传统的习俗继续流传。晋北的节令体育项目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相适应,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让节令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逐渐喜欢节令体育项目。把握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内涵需求趋势,需要以优带弱,实现大众体育文化与节令体育文化互助互推。
4.2借助政府机关从政策、物质寻求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在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保护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知道并且了解节令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及相应部门应该有效的引导,让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得以开发、传承;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既可以宣传本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又可以扩大体育的外部影响,带来经济和相应产业上的繁荣。
4.3借助现代传媒建立多领域节令体育发展途径
大众传媒具有拉近商品与大众距离的功能,可以把最具有视觉效果、感官效果的民俗体育风情展现给消费群体,引领民众构建民俗体育文化需求。统筹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不断加强开发该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应因地制宜,根据人文因素、旅游资源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形成以影像、图片、文字集一体系统的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节令文化要加以保护。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对策论文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1.1立体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精神层面为核心,重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制度层面为形式,注重制度的完善,促进高校体育活动规范化,在加强高校体委、体协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物质层面为依托,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高校开展各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1.2教育性
高等学校以育人为第一要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教育的特性,教师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传授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挑战、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
1.3全员参与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体育课贯穿于大学4年的课程内容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学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自发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融入校园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开放性
高等院校站在科学、文化的最前沿,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不断进行着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互,体育作为高校课程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备开放的特性。学校通过开展校际间,同社会团体间的体育活动,传播和发扬自身优质的体育文化的同时,汲取多元文化的有益成分,提高自身体育文化水平。
1.5渗透性
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竞技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实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更将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2.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认知的错误观念,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忽视了学生品德、体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传授上,忽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技、团队型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高校教育存在教法单一、全程灌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特征,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并没有问题,但运用不当就不会实现最初的教育初衷,甚至出现事倍功半、背道而驰的反面效果。高校体育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承。我国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陈旧、落后,对学生评价主要是采取闭卷类考试手段,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锻炼及体育文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改变传统评价标准,加大自身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运动中。
2.2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自然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将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学历、高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活力,将新鲜的发展元素融入学校的体育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专业技能讲座,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现有知识框架和内容;鼓励科研,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主持重大科研课题、领衔学科重点项目;鼓励体育教师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修养;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校际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再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的培养,树立具有高尚师德的模范典型,在教师中推广学习,使体育教师成为道德品行的示范者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正面传播者。最后,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紧随党的方针、政策,秉承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宗旨,不断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3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队伍
竞技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竞技运动的主体,是学校竞技水平的代表,是传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大型竞技比赛,在竞赛中所表现的勇于拼搏、不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如果能取得比赛成绩,更是大大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体育形象,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其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体育水平的表率,通过对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的宣传,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校园体育运动中,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将校园的体育文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中。
2.4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团队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多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首先,体育团体分化细致、种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应的体育团体,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其次,体育团体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体育校内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讨论、体育比赛观摩、校际间的体育比赛交流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是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感受到校园的体育文化。最后,通过校际间、与社会团体的体育团队交流,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渠道推广,提升学校的认知度。
2.5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以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承办方,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已满足赛事要求,也是为赛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的宣传,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综合了解,这不仅是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和校园体育竞技水平的展示,更是对高校体育精神、体育面貌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三、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学校在课程教学、科研探索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提炼而成的,对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学校的综合发展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我们应努力探索发展对策,致力于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实现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 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 “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式与特点
1、概念;
2、模式:(1)btob;(2)btoc;(3)ctoc.
3、特点;
二、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及现存问题
1、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存问题。
(1)综合门户网站专业性不强,而且公众对网络安全缺乏信心;
(2)我国网络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旅游网站内容极其简单;
(3)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障碍;
(4)缺乏复合型人才;
(5)国际间的传统风俗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
(6)旅游网站建设质量偏低.
三、未来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经营策略
1、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必须拓展适应国情的、强大的高科技技术手段;
2、借助强大的产业资源基础,打造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航舰;
3、加强政府规划指导与组织协调,得到相关法律保护,推动旅游网站建设;
4、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和加大旅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5、跨越传统旅游电子商务,实现集团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特色经营;
6、加强旅游网站的自身建设。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论文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论文阐述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探究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同时总结了其应用的主要领域与内容。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论文【1】
摘要: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 现状 优势 应用
作者简介:王爱芳,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管理学、电子商务。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电子商务革命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
就旅游业而言,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而具有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条件。
电子商务突破了旅游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的目的。
这种方便、快捷、准确的全新商务过程,将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将成为今后商家和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也为人们完成旅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优势
1、简化了旅游票据和支付手段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储藏的特点,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只有消费者来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生产才会发生,因此,旅游业不用面临电子商务发展中复杂的物流配送问题,无票旅行将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提高了旅游信息服务水平
旅游电子商务可以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旅游网站,消费者能迅速得到比具体旅游服务更为重要的各种旅游信息。
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旅游相关行业,如租车业,可借助同一网站招徕更多的顾客,将原来市场分散的利润点集中起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交易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无形的'旅游产品有形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旅游快捷地提供了大量旅游信息,网络多媒体给旅游产品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展示机会。
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使“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梦想成真,培养和壮大了潜在的游客群。
4、满足了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转变为追求“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
传统旅游中那种赶时间,赶路程的旅游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度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定制产品。
企业可以借助因特网迅速获得消费者关于旅游产品和旅游广告效果测试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跟踪游客的行为方式和偏好,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行程表、路线、酒店订预、交通等各种服务,使为每一位客户“量身订做”成为可能。
4、降低了旅游宣传成本
借助网络传媒的数据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合理的广告成本、强大的传播能力、独特的科技形象等,不仅确保了旅游产品的品质,而且避免了复杂冗长的旅游营销宣传资料,克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使旅游宣传成本大幅度下降。
5、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旅游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可传统方式的扩张带来的将是庞大的机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经管成本居高不下。
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是新时代旅游业的新机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高速增长。
三、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就是把相关的旅游服务机构的营业柜台延伸到Internet这一新兴的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中去,一个完善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基本上应分为三处类型的应用:一种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帮着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建立一个网站,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一种是交易平台服务,建设一个公共平台,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第三种是自己利用互联网这种工具开拓自己的旅游业务。
具体应用内容如下:
1、信息查询服务:其中包括旅游服务相关信息(如饭店。
旅行社以及民航航班等信息)。
旅游景点信息,旅游线路以及旅游常识。
2、在线预定服务:主要提供酒店客房,民航班机机票,旅行社旅游线路等方面实时、动态的在线预定业务。
3、客户服务:提供可实施在线旅游产品预定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利用这种预定客户(指通过系统进行预定的个人以及机关团体)可以与代理人(指上述的酒店,民航,旅行社等相关旅游服务机构)在网上定时洽谈业务,管理自己的预定纪录。
4、代理业务:提供给酒店、民航,旅行社等多种旅游产品的代理端应用程序。
代理人可以与客户实时洽谈网上业务,管理其旅游产品的预定纪录,查阅相关账目等。
电子商务与旅游的结合是新世纪旅游业的曙光,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持高速的增长,从容应对国际旅游机构的竞争。
旅游电子商务将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保持旅游业务的高效顺畅的运营。
各个旅游网站和各家旅行社要抓住市场机遇,克服目前旅游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早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使旅游网络时代能够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