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 文档
- 2024-06-12
- 12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卧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
《卧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第一班坐火生的卧铺,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我点起一支烟。姑娘用手挺快地在脸前挥了挥,眉头皱起来,侧身儿向里,仍旧看书。河南兵对我说:“你不抽烟不中?”我学着他的音儿:“中。”把烟熄了。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象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果子,递给我说:“你吃。”我急忙也拿出一个果于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果子。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果子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老者扭脸时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11.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2.河南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3.本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
14.对于河南兵对年轻姑娘的种种“呵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4分)答案要点: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姑娘强烈的疑问和感叹,一“拈”、一“拽”的动作,表现姑娘对自己被意外盖上大衣的不满情绪和反感心理。(手法2分,分析2分。)
12.(6分)答案要点:①热情淳朴(单纯):主动与“我”打招呼,分发果子,自曝没钱、没老婆等“丑事”;②有孝心:为向娘描述卧铺的样子,而借钱坐卧铺;③善良(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不让“我”抽烟,为姑娘盖大衣等;④有点自卑害…生姑娘盖大衣的行为,尽管主观上是怕姑娘半夜受凉,但并没有考虑到姑娘的感受(或征得姑娘的同意),显得唐突,引起反感也属正常;③姑娘转变态度,更多的是主观上出于对“我”和“老者”的尊重,不想把局面弄得太尴尬。(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验证》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有两个男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到乡下去,在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被一个警察拦住了。警察一脸严肃地问:“你们为什么不戴安全帽?你们不知道不戴安全帽有危险吗?一个安全帽可以承受五吨重的打击!”
警察给二人上了一堂交通安全教育课后,最后当然还是罚款了。
二人交了罚款,沮丧地骑上车继续往前走。他们到了村子,办完事,该往回返了。但他们回来时还得走来时那条路。怎么办呢?没有安全帽还得挨罚。可在这个小村里到哪儿去弄安全帽呢?
突然,那个坐车的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我包里有一个给我儿子买的.篮球。要不咱们割成两半戴在头上吧,警察从远处肯定看不出来。”
二人立刻动手把那个篮球割开.戴在了头上,怕被风吹掉,又找了一根包装带系在了脖子上。但不管怎么看,篮球就是篮球,还是不太像安全帽。于是那个坐车的人又说了:“等我们经过警察那个岗亭的时候,你骑快点,免得让警察看出来。”
开摩托车的这个人如实照办。摩托车快到岗亭的时候,他猛地加快了车速,结果“帽子”一下子就被风吹跑了。这时,那个警察也手持警棍闻声从岗亭里走出来了,再次拦住了二人。二人来时交的罚款早已被他换了杯中物,现在他已经喝得醉眼朦胧。他看了二人一眼后,对开摩托车的这个人说:“你看,你的朋友都已经戴上安全帽了,这多好!这种安全帽足可以承受五吨重的打击!”说完,他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抡起警棍照着那顶“安全帽”啪地就是一下子!
戴“帽”人应声倒地。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警察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故作正经、故弄玄虚的人。他不仅贪赃嗜酒,而且玩忽职守。在小说的开头两段,逮到未戴安全帽骑摩托车的两人,便“一脸严肃”地给二人上起安全教育课,最后还是罚了款。而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则将二人来时交的罚款换作了“杯中物”,并且“喝得醉眼朦胧”,而且为了验证其教育的正确性,误将戴假安全帽的男子击倒。通过前后对比,警察故作正经、贪图钱财、玩忽职守的虚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进城》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
1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16、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5分)AC(A项,“愚昧落后的乡村”错,作者要体现的是乡村人们的善良、弱小;C项,“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偏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16、(4分)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意思对即可)
17、(6分) 在小说中,奶奶的孙子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打工,不幸伤残,但是水泥厂没有给予任何补助。于是小脚的奶奶历经艰辛来到城市为孙子讨要说法,最终却在城里迷了路,也许永远不能回到家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城乡隔阂。(言之成理即可)
《烛心》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1、请谈谈这篇小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审美认识上的价值(可从艺术形象给人的真善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谈)。
2、作品中表现出“我”对于他人的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
1.审美价值:(1)真:“小薇”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了一种习惯性的对外人猜疑、对邻里关系的都市冷漠以及现代都市人的圆滑推托,充分展现出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景,具有真实性。(艺术形象在社会生活里具备的普遍性、真实性)(2)善:小说中的“小薇”,经历了从猜疑、反感、拒绝小男孩到顿悟、惊服、愧疚的心理过程,这些给了我们一丝温暖,是导人向“善”向“美”的,让人相信世上好人多!(人物形象)或(善: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意图说明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关爱,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淡薄,我们更应该相互关爱和帮助,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小说主题)(3)美:塑造“小薇”的形象,可以从侧面烘托小男孩母亲的热心肠、与人为善,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有艺术的美。(内容美;形式美)
2.(1)表现出猜疑、恐惧的价值判断。(2)“小薇”对于外界的人们究竟是好心还是坏心,是帮助自己还是找自己麻烦有着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惯性猜疑式的判断。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我”和社会中许多人一样,对于外界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式的自私在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物形象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只套鞋》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一只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电车实在太拥挤了,而且你不能乱动,如果你不听劝告,非要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你的活泼,那你一定保不住你的套鞋。
当然,只是一只套鞋,很多人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的套鞋在两分钟内就没了,你一定不会装作若无其事的。
我再清楚不过了,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但等到下车的时候,结果却是:两只套鞋已经分居了。所有的衣物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它应在的地方,惟独我右脚上的那只套鞋不见了。
车已经载着那只套鞋飞驰而去了……
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等着吧:下班后我一定把它找回来。
下班了,这成了我的头号大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些有用的信息。
他的话让我心里踏实多了。他说:
“嗯!是在电车上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找到的希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能领回失物,他们专负责这种事。”
“噢,谢天谢地,”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是全新的。”
很快,我就找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回来。”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请描述一下您的套鞋吧。”
“套鞋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鞋号是十二号。”
“十二号的鞋,我们这里可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再细细地说一下吧。
“特点嘛,也很普通,那是绿颜色的,鞋的两旁有白色条纹。”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说得再详细点好吗?”
“那是一只全新的套鞋,连鞋油都没来得及上。”
“请您稍等。”
瞧,她手里的确拿着我的套鞋。
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工作人员竟在一只套鞋上花这么大的功夫。
“谢谢,”我说,“朋友,真不知如何感谢您的帮助,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快给我吧,我好穿上。谢谢你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我仍不能确定这套鞋的真正主人。”
“我何必去骗一只套鞋呢?”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一点。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现在不能给您。请您开个证明来,证明您确实是丢了套鞋。让居委会再开个证明确保一下吧!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工作程序。”
“朋友,”我说,“好同志,可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他们一定会帮你的,而且……”
他坚持原则,我只好无奈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找到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
“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这是事实吗?我可是上过不少次当了!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是丢了套鞋。”
他说:“那就拿一张电车公司的证明,单凭你一句话,我可不敢胡乱开证明,我必须为居委会的声誉负责。”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丢失套鞋一只等等,再加上点保证,就说你以什么样的名义起誓……”
我写了报告,随后便拿到了居委会的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好在一切都很顺利,套鞋被我拿了回来。
现在我终于拿回了我的那只套鞋,并把它重新穿到我的脚上。“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为一只套鞋肯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从车上扔出去完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毕竟不是一无所获。”
但事情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又有一回,我丢了另一只套鞋——一星期以来,我把它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夹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但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定不是在电车上。
虽然有所损失,但总算没全白忙活,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总会有像这样优秀的`机构给我帮助的。
这只套鞋对我来说已远远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一定会永远地保留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我”在电车上丢失了一只套鞋,本不应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因为套鞋在很短的时间丢失,才使得“我”心里很难受。
B.下班后,“我”在电车公司找了一个认识的人,希望通过他找到丢失的套鞋。事实上,我也由此顺利地找到了丢失的套鞋。
C.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人员一再要求“我”提供详细的信息。此时“我”也表现得很有耐心,对找回套鞋抱有希望。
D.“我”到了居委会开证明,结果受到了刁难。向电车公司打了报告后,才拿到居委会的证明,最终拿到了丢失的套鞋。
E.另一只套鞋丢失后,“我”没有上次那么幸运能找到套鞋。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之前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小说中的“我”为了找到丢失的一只套鞋,都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结尾提到“我”对于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一只套鞋”为题,有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1.(1)解析:本题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整体感知。B项虽说此时还没有拿到,但也算由电车的人提供的线索“顺利”找到了鞋;而此时招领处的工作人员又很繁琐,所以找到也不是太顺利。D项不是向电车公司打的报告,是向居委会。E项这是讽刺小说,批判工作作风。答案:AC。(答A给2分,答C给3分,答B给1分。)
(2)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解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阅读重要段落。答案:①经认识的电车司机指点,到电车公司招领处提供了丢失套鞋的信息。②到居委会开证明,在打报告后拿到证明。③在招领处,拿到丢失的套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解答此题要联系小说的主题和前后文来作答。答案:①与前文形成呼应,强化了讽刺的效果:前文写找套鞋的波折,表现工作人员的死板教条,讽刺意味明显。(2分)②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2分)③结尾处写对丢失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更加突出了讽刺的意味。(2分)(从文章结构内容及对读者的作用方面考虑,意思对即可。)
(4)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此题属于开放式题目,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小说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组织答案。答案:主题思想方面:通过“我”找套鞋的过程揭示主题。(2分)以小见大讽刺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3分)表现作者对社会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思考。(3分)情节结构方面:有交代线索的作用。(2分)小说情节以“丢——找——又丢”套鞋为线索,构成情节结构。(3分)以“套鞋”的故事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关系,使结构层次有序展开。(3分)
《等了一整天》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象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①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一群鹌鹑躲在悬垂着灌木的高高土堤下,被我们惊起了,它们从土堤顶上飞开时我打死了两只。有些鹌鹑栖息在树上,但大多数都分散在一丛丛灌木林间,必须在长着灌木丛那结冰的土墩上蹦几下,它们才会惊起呢。你还在覆盖着冰的、富有弹性的灌木丛中东倒西歪,想保持身体重心时,它们就飞出来了,这时要打可真不容易,我打中了两只,五只没打中,动身回来时,发现靠近屋子的地方也有一群鹌鹑,心里很高兴,开心的是第二天还可以找到好多呢。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象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几度?”“好象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①霍华德·派尔(1853-1911):美国作家、画家、插图家,为杂志工作多年,作品大多取材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内战时期史实及传说,除撰文外,并亲自作画。
16.请结合沙茨在等待死亡的一整天时间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性格特征。(6分)
17.本篇小说以对话为主,其中“我”打猎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5分)
18.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小说的深邃思想往往寄寓在简明的形象文字当中,请结合文本说说本小说主题是怎样的。(6分)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该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费作者匠心,如在楼下医生开药的解释就很好地为下文父子误解做好了铺垫。
B.海明威选择第一人称角度,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来叙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逼真,故事中“我”一直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病情。
C.小说开头的对话,中间省去了过渡词,使得对话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也更加真实而贴近现实生活。
D.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句中“这事”沙茨的意思是“面对死亡”,这句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心中焦虑而孤独。
E.小说结尾小沙茨“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表明他经此打击已变得敏感而脆弱。
参考答案:
16.答案:(l)小说中沙茨脸色煞白,不愿睡去,不愿提起死亡,总怔怔望着床脚等细节刻画了他等待死亡时的紧张与恐俱,对死亡的隐忍与抗争。(2)“不,没事儿。”“不用在这儿陪我”等语言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勇敢、坚强、镇定与孤独。(3)不让人进屋,怕人被传染等细节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善良与体谅。(每点2分,言之成理, 酌情给分)…点此查看高中小说阅读答案集(本文答案在第1页)…(3)沙茨对温度标准的误解及父子对人的误解象征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和人与人沟通的隔阂,寄托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虑。(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9.答案:D E。【解析】 D父子之间还处于互相误解中E“经此打击以变得敏感而脆弱”错误。
老舍《善人》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闻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J、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
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二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
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为救世而不辞辛苦”不对,穆女士并非真的“救世”;B项“意在……”的目的`无中生有;D项“由衷同情”夸大其词,他给方先生二十块钱、送十个鸡蛋等行为可能有一点儿同情的因素在)……
(4)示例一: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著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
示例二:反话正说(或“说反话”、“反说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示例三: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8分;其中“观点”2分,“举例”4分,“手法效果”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川端康成《多谢》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这是半岛南端的一个港口。小卖店并排连着候车室的二楼,一个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司机走了下来。门前停着的红色大班车上竖着一面紫色的旗子。
母亲一边用手紧捏着粗点心的纸袋口一边站起来,一边对着鞋带系得很整齐的司机说:“今天你当班,是不?有你这‘多谢先生’开车拉着去,我家丫头或许能碰上好运,这可是个好兆头呢!”司机沉默地看着边上的女孩儿。
“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回事儿,再说快到冬天了,到天寒地冻的时候再把孩子送到远地方去也怪可怜的。反正是要送出去,还不如趁天气好的时候呢,我这么想,就带上了她……”
司机默默地点了点头,像个士兵似的迈步走向汽车。他一面把驾驶座上的.棉垫放正了,一面说:“大娘,您坐到最前面来吧,前面颠得不厉害,路远着呢。”
母亲要到北面一百二十里外的有个火车站的城里去,她要把女儿卖了。
汽车在山道上颠簸着。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端正的肩膀吸引住了,黄色的工作服在她的眼里扩大成了整个的世界。群山在他的肩膀两侧向后倒去,汽车要翻越两座高高的山头。
汽车超越一驾拉客的马车,马车往路边靠。
“多谢啦!”
司机用清澈的嗓音大声地喊着,一面啄木鸟似的频频点头致意。
与拉木材的马儿错车,马儿靠边让路。
“多谢啦!”
拉货的人力车。
“多谢啦!”
拉客的人力车。
“多谢啦!”
马。
“多谢啦!”
他在十分钟里超越了三十辆车子,每次都致谢,绝不失礼。一路疾驰,端正的姿势也毫不松垮,就像一棵笔直的杉树那样朴素而自然。
从港口出发时,已经过了三点,途中汽车打开了车灯;而在见到马匹的时候,司机每次都关掉前灯,以防马匹受惊。然后说:
“多谢啦!”
“多谢啦!”
“多谢啦!”
他是在这一百二十里路上的马车、人力车、马匹中最受好评的司机。
从车上下来,停车广场上一片昏暗。女儿的身体有些摇晃,脚下踏着的仿佛是起伏不定的波浪,她把手扶在母亲肩上。
“你先在这儿等着我。”说着,母亲就急忙向司机身后赶去,“嗳,小哥,跟你说,我那丫头喜欢你呢,这也算是我的希望,我双手合十求你了。她从明天起,就要给名姓都不知道的男人们解闷取乐了,你要了她的今晚吧!——真的,不管是哪家的女儿,要是在你的车上坐了几十里地……”
翌日清晨,司机从一家小旅馆出来,迈着士兵的步伐横穿过广场,后面的母女俩小碎步慌张地跟着。已经从车库里开出来的红色大班车插着紫色的旗子,正在等着今天的第一班火车。
女儿先上了车,一边嘴唇哆嗦着,一边抚摸着驾驶座上黑色的皮革。母亲在早晨的轻寒中紧了紧和服的袖子。
“真是没想到哇,我又把这丫头带回去了。今儿个早上,这丫头哭个不停,我还被你说了一顿。我一片好心反而坏了事了。我可把话说在前头,今儿个回去是回去了,记住喽,只能待到春天,大冷天送出去我也舍不得,一起苦熬吧。可到天气暖和了,这丫头怎么说也是留不住了……”
第一班火车上有三个客人上了这辆班车。
司机把驾驶座上的棉垫放得端端正正的。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温暖的肩膀吸引住了,秋天的晨风从肩膀两侧掠过。
汽车超越一驾拉客的马车,马车往路边靠。
“多谢啦!”
货车。
“多谢啦!”
马。
“多谢啦!”
“多谢啦!”
“多谢啦!”
他对着这一百多里的群山一路谢过去,返回半岛南端的港口。
今年的柿子是个丰年,山上的秋色非常美。
【注】昭和初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大批劳动者失业,贫苦人家卖儿卖女,上演几多人间悲剧。
14、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提到女儿的视线被眼前司机吸引住了,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分别简要说明。(4分)
15、有人认为本文充满忧伤和无奈,也有人认为本文充满温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14、第一次用了“端正”,用山路的颠簸来衬托司机驾驶水平高,也暗示司机是个正直的人,为后文司机直言劝阻母亲卖女埋下伏笔。第二次用了“温暖”,为了表现女儿对司机劝阻卖女的感激,并且心生温暖,借此来赞扬司机的善良美德。
如“他在十多分钟超越了三十多辆车子,每次都致谢,绝不失礼。”“他是在这一百二十里路上的马车、人力车、马匹中最受好评的司机”“他对着这一百多里的群山一路谢过去”善解人意。如让大娘坐前面,见到马匹的时候都关掉前灯,以防马匹受惊。
15、言之成理即可
高三小说刘万里《眼睛》阅读题及答案
①胡厂长把车开进小区时,门口的保安递给他一个信封。
②胡厂长接过信封一看,落款是“某某省检察院”,心里一咯噔。自他搬进新家,除了亲朋好友外没人知道他的地址,可以说这是他搬进新家后收到的第一封信。胡厂长揣着信上楼时心里像一面鼓咚咚响,省检察院他没有认识的人,检察院来信肯定不会有好事。
③A胡厂长掏出钥匙开门,开了半天才打开。老婆带着儿子去欧洲15国旅游去了,家里只有他一人,他感到非常冷清,躺在沙发上点燃一支烟,猛吸几口,鼻腔里袅袅升起的烟雾在他头上盘绕着……
④胡厂长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封,由于用力过猛,信掉了出来。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幅画,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眼睛。眼睛代替了树叶,眼睛叠眼睛,密密麻麻的。胡厂长笑了起来,这个人的智商怎么这么低,简直像个小学生在胡乱涂抹。
(9胡厂长抽完第3支烟时,他盯着这幅画开始坐立不安了,他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画,里面肯定有内容。眼睛象征着什么呢?寄信的人为什么要送他一幅满是眼睛的画?这些年来,他从一个小办事员混到今天的厂长,期间他收了多少礼他自己都搞不清了。为了当厂长,击败几个候选人,晚上他偷偷溜到县长家里,给县长夫人塞了5万元钱。结果不久,他便顺利地当上了厂长。当了厂长后,他利用国企改革之机,为了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他又趁拜年之机给当时的县长等主要领导每人送了两根沉甸甸的金条。由此,大批工人下岗,企业面临破产,但几百万的资金却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这一切他做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但这幅画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难道有人抓住了他的把柄?
⑥胡厂长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几天,生活像以前一样风平浪静。
⑦不久,胡厂长又收到一封落款是省检察院的信。他打开一看,还是一幅画,这次不但树上长满了眼睛,连白云、山川、河流都长满了眼睛……胡厂长一夜没睡,盯着这幅画抽了整夜的烟。
⑧第二天,胡厂长开着车上班,在红灯前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电子眼睛正在监视着他的车,他又想到人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眼睛,比如银行、酒店、车站……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监视着人们,眼睛无处不在。胡厂长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盯着他,回头一望却没有人。
⑨从那以后,胡厂长每天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一回头,又什么都没有。胡厂长感觉到了那一双眼睛里充满了仇恨,一会儿是张三的.眼睛,一会儿是李四的眼睛,目光都像一把刀刺向他的身体……
⑩胡厂长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他感到那些眼睛像幽灵一样在缠绕着他,他开始茶饭不思,日渐消瘦。
11B那天晚上,他又陷入眼睛的包围中,地上、树上、天上……到处都是眼睛,眼睛像星星一样寒光闪闪。有的还像飞碟一样朝他飞来,他跑,眼睛就在后边追,眼睛把他追到悬崖峭壁时他惊叫一声醒来,原来是梦。胡厂长每天晚上都要做这样一个相同的梦。
12这天,胡厂长在抽完一支烟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生活中真的充满眼睛。”
13第二天,胡厂长揣着画,提着包到公安局自首去了。
14不久,胡厂长的老婆和儿子到看守所来看他。胡厂长掏出那两幅画对年仅13岁的儿子说,“这是深刻的教训,长大后你要好好做人。”
15儿子接过画说,“这是我在夏令营认识的画友,当时我们互相留了地址,收信人我留的是你。我们互相交流画作,我画的寄给他,他画的寄给我,他爸好像是检察院的。”
16“啊……”胡厂长听完儿子的话一下子晕倒了。
(选自《绝妙小小说》第1期)
30.小说题目“眼睛”有什么含义?(2分)
31.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文章第⑤段的内容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32.文中画线的A、B两处,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胡厂长什么心理?(3分)
33.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完成下面的内容。(3分)
胡厂长收到从检察院寄来的画有些害怕——( )——( )——( )
34.如何理解“看来生活中真的充满眼睛”的含义。结合自己 的生活说说从胡厂长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3分)
30.含义:指画上的眼睛,又指监督胡厂长的一双双无形的眼睛。
31.插叙,作用是:交代了胡厂长为何坐立不安的原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最终投案自首打下了基础。…请点此查看完整答案(本文答案在答案页第三页)…在儿子去监狱看望他时明白真相后后悔至极34.示例:人活在世界上,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人发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不要总是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做了坏事的人,心里不安,他的生活也并不舒心。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沈从文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B.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E.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⑵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⑶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
⑷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8分)
11.⑴BD(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C得1分;A的错误是老人摔倒并不是为了吸引挽留闲人,也不是发泄心中的苦痛,是以这种“绝对而虚幻的胜利”表达他对孩子深沉的爱;C的“冷漠无情”看不出来;E中作者没有“怒其不争”的批判)
⑵年迈,地位卑微⑵孤独寂寞,悲哀,无人理解⑶深沉的爱子之心(答案为要点,学生作答时应还有相应的分析)
⑶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分)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2分)
⑷小说的主题:①生的寂寞与孤独。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喋喋不休与之说话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2分)
②生的顽强。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下去。(2分)
③生的无常。赵四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受着命运的拨弄,而且,他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作者写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在命运拨弄之无常躲藏的生的无常。(2分)
④学生所获得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过河拆桥
[阿根廷]博尔赫斯
圣地亚哥的一个教长想学巫术,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离此不远的特莱多市的巫师堂伊南是个高手,就上门求教。 他找到堂伊南家时,正是中午,这位巫师热情地请他吃饭,饭后又为他倒上了难得喝到的法国咖啡。教长这才得到机会,说明了来意。堂伊南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我不收弟子。教长很执着,再三要求。堂伊南说,我已看出你将会有远大前程,但教你巫术以后,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教长忙起誓,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我真的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上帝可以作证。堂伊南听他说得很有诚意,就相信了他。
堂伊南先叫来女仆,吩咐她晚饭准备烤乳鸽,但别忙着烤,等他发话时再烤。然后他掀开房中的一块大铁板,示意教长跟来,他们就顺着石板梯子下去,堂伊南解释说学巫术最怕有人打扰,所以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梯很长,走了约有十分钟才到了尽头,来到了一间放着各种巫术器具的实验室,教长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地底深处。
堂伊南拿来一些巫书,正要给他讲解,有两个牧师匆匆而来给教长送一封信,信上说他那个当地区主教的叔叔病危,要他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教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还是不愿放弃学巫术的机会,就写了封回信表示慰问,让来人带给主教。两天后,几个着丧服的人来了,说主教已经病故,正在选继承人,而教长也有中选的希望,还说教长不必赶着回去,因为他本人不在场被选中则更加说明他是深孚众望。
果然十天后,两个衣着华丽的牧师来了,一见面就匍匐在地,吻他的手,称他主教大人。堂伊南也是喜出望外,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空出的`教长职位,主教对他说,教长的位置已经留给了主教的弟弟,不过可以另给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圣地亚哥。
三人到圣地亚哥上任。六个月后,教皇派使者来宣旨,任命他为洛萨大主教。堂伊南忙请求把空出的主教位置给自己的儿子。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给了自己的叔父,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托洛萨,堂伊南只得同意。
两年后,教皇又任命他为红衣主教,堂伊南立刻提醒他以前作出的承诺,并为自己的儿子请求那个空出的大主教职位。红衣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经留给了自己的舅舅,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罗马,堂伊南无法可想只得同意。他们到了罗马受到了隆重接待,还举行了弥撒和游行。四年后教皇逝世,红衣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堂伊南听到这个消息,又一次找到教皇,他吻了教皇陛下的脚,提醒他以前的承诺,为自己的儿子请求红衣主教的职位。教皇闻言大怒,让手下把他投入监狱,说他一个小小的巫师竟敢要挟教皇。可怜的堂伊南连连认错,请求宽恕,并说自己与儿子这一辈子都在外荒废了,现在只好准备回老家,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只得吃我为今晚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烤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1.试分析第二段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博尔赫斯的小说情节充满想像力,请对该小说的情节加以简析。(4分)
3.小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情节与中国的哪个故事非常相像?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它们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加以简析。(4分)
4.有的译者将这篇小说的标题译为向后靠的巫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
5.结合作品内容,赏析文中教长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小说围绕这句话展开想像,推动了情节发展。②通过梦的考验,证明教长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点化了人物性格。③与最后一段形成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2.作家将复杂多变的故事浓缩在一个梦里。在梦中,教长连升三级,由教长升为主教,由主教而升为红衣大主教,由红衣大主教再升为教皇,三次拒绝了巫师为儿子的求职。梦的设置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顺序的约束,女仆和牧师可以在别人的梦中进进出出,迷宫式的地下室里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并置共存,亦实亦虚,亦幻亦真,引人入胜。
3.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也可。南柯一梦表现人生虚幻无常,用以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而已。而《过河拆桥》则通过对教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讽刺批判了现实中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4.过河拆桥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忘恩负义的人性弱点。/向后靠的巫师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能具体地呈现巫师的可怜相,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正统主流的教会冲击下民间巫师的窘境。
5.①花言巧语,为达目的不顾亲情;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