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本文共19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的内容,因此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乡土历史和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不但十分有必要,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历史故事和史料穿插于历史教学中,通过“一调”“二研”“三展”这三个步骤,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常州乡土史;初中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弘扬乡土文化的要求。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可以发掘常州乡土历史知识,将其作为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乡土历史的开发与研究总结为三个步骤:“一调”“二研”“三展”。

1.一调

“一调”,就是调查研究。对照课程标准和一些已有的乡土历史材料,在梳理中调查,查证其真实性和可用性,归纳与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最密切的常州乡土史。调查的过程,既是教师总结的过程,又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所以,这里的调查研究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调查研究。乡土历史更加贴近学生,它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通过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如考察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民俗民风,走访革命前辈,查阅档案史料等,来培养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这既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调查和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说、读、写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二研

“二研”,就是研究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将乡土史融入历史教学,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展开,如何穿插乡土史教学。因为不是所有的乡土历史材料都适合课堂,所以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指完全以常州地方历史内容取代课本所出示的历史事件,而是将常州地方历史,作为课本的一种补充,而且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于常州历史的兴趣和感情。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内容与常州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详见表1。在教学中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进行穿插教学。在历史教师上的几节不同层次的公开课中,都见到了常州地方历史的身影。例如,在讲述明朝的抗倭历史事件时,有教师让学生说说常州的抗倭英雄,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段常州的历史,也没有人知道唐荆川的英勇事迹,所以如果贸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显然就会冷场。当然,即使课前有所准备,像这样冷僻的话题,学生查找资料还是很困难的。笔者课前让学生做了调查的准备,但是课堂上仍然没有学生能说出相关的人或事。然而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红军长征的时候,为学生讲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脍炙人口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3.三展

“三展”,是指个体展示、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集中开展乡土史专题学习,然后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从探索地方历史的运用开始,教师就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的研究性学习,而地方历史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充实的研究对象。历史教师可充分挖掘常州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利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相对集中地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立研究专题,指导学生开展对本地区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传说谚语等各类乡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在寻访老常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以下一些研究主题:“常州三杰”的家乡印记、青果巷的名人轶事、盛宣怀与中国近代化等。虽然学生写出的调查报告还比较稚嫩,但是从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发现的疑问和最后的结果报告来看,其效果是明显的。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真正能够在历史的研究型学习过程中,走进地方史,掌握一定的探索历史并发出质疑的方式。

4.运用地方史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题。乡土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其选题必须是典型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本地实际和本人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的、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而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才帮助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合理的解决也将是一个重点,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时期的到来带动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也面临着迫切改善,将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运用乡土资源实施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主要还是以考试的内容教育为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对教材的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讲解,限制了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视野。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刻,自身对乡土历史资源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理论知识。造成宝贵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被浪费。

2.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因为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只对考试中出现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不仅学习氛围枯燥,而且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只是掌握了一些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因为课堂中缺乏乡土历史资源的讲解,导致学生对其产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模糊。

3.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不合理。乡土历史资源具体就是指故乡历史的风俗乡土,是历史教学的向导,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会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由于乡土资源历史资料被一些本地政策所限制,导致乡土历史资源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

二、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策略

1.重视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忽略的学生的主体,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形式,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面发展。因此开展运用乡土资源的历史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时要紧密得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虎门销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讲解这段历史事件对我们国家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就要引入这段历史事件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去感受这次战争的历史起源,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虎门销烟乡土资源历史,拓展历史教学知识让学生来了解这个沿海省份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对近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较为叛逆,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存在抵触的情绪,导致历史教学的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集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唐朝社会风貌的课程前,先布置学生去收集唐朝的乡土历史资源,并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总结出唐朝社会风貌的特点,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唐朝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到课堂中就会非常容易理解教材中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此外,教师在讲解台湾近代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乡土历史资源的渠道非常少,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阻碍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播放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了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秋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一些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那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此外,教师讲解到清代文化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江南水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代文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有效应用,历史中包含我国的精髓和文化,学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学习,不断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体会更多的人生经验,效仿经典优秀人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的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和责任,帮助学会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促进乡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静.浅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7).

[2]黄丽容.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7).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改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应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习惯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之历史知识语言表述的单调性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这并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教学实际,合理应用情境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图文、影音等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例如在《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巴黎这个城市的存在,但是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如果不应用多媒体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巴黎的艺术性。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首先,展示出巴黎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引导学生自习观察,从而导入新课改学习。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地图感知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欧洲西部行政区域图、巴黎城市地图以及西欧气候图来了解到巴黎的位置和气候特点。然后再创设巴黎街头篇、风景篇的多媒体情境,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入手感受巴黎的艺术性,从而完成教学。从中能够看出,通过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够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巴黎,还能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灵活、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历史本身就是由故事组成,但是长久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唐的盛衰》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述两个故事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第一个故事是唐太宗与太子间的一番对话。唐太宗:你知道舟是如何运行的吗?太子:不知道。唐太宗:隋灭亡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不久将做君主,岂能不畏惧!在这个故事讲述完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能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第二个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故事,有一次,魏征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与唐太宗争执,一点面子也没给唐太宗,唐太宗退朝后来到后宫,来看唐太宗与太后的对话但是冷静下来后,唐太宗但还是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这时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唐太宗又接收魏征的意见了呢?之后,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关唐朝科举、国家政策都有关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感受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从而真正理解唐朝之所以兴盛的根本原因。显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选择能够融入故事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鉴证,也是回顾过去的重要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活跃学生思维,促使积极、主动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历史内容。例如在《印度的觉醒》一节中,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甘地的照片,并提问学生这是谁?在学生完成回答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甘地是领导印度人民觉醒的领袖人物,那么印度人民为什么要觉醒?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在新课学习中还可以边出示有关图片,边提问学生以引导学生逐步投入到学习中。如出示一队大象拖着一个火车头到达印度中部和印度工人在铺电缆图片资料,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的觉醒的哪个原因?出示生活在印度的英国人与他们的印度仆人和英国人与她的印度仆人的图片,提问学生:这组图片说明了当时印度觉醒的那个原因?从中能够看出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真正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以彻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是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晋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教学准备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

[3]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论文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应用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历史教学忽视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策略。

一、运用历史故事,巧妙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这样可以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邓世昌坠身入海,在海中不接救生圈,决心与战舰共存亡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增强了,学习氛围也被渲染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历史故事,发挥学生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比较丰富,他们知道不少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相关故事,课堂中讲解相关人物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历史故事,重现历史事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历史故事,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视频,通过毛主席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场面,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舒锐奇。历史故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分析.华人时刊:中旬刊,(06)。

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新课程导学,(19)。

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历史情景剧是指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人物的演绎,在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的活动。本文以历史唯物史观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真实案例论证了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阐述了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中的有效途径,旨在推动历史情景剧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述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念

历史情景剧又叫历史角色扮演,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教材资料为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搜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在课堂上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历史情景剧的两种类型

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中构建历史情境,由学生即兴表演发挥,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历史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以朗读或辩论为主要形式。其二,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师提前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演出等。

二、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推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历史情景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调者、启发者而非控制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历史情境剧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完善了教学艺术。将历史情景剧穿插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情景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表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学生准备不足,台词不熟;占用时间较长,打乱教学计划;剧本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高等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应沉着镇静,迅速反应,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用小舞台演活大历史,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富于感染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极大地突破与创新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七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引入情景剧‘黄袍加身’作为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分别担任旁白、赵匡胤和两名将士。情景剧的导入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严峻的背景形势,并为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2.合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历史情景剧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揣摩人物心境,锤炼剧本台词,在反复专研与排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故事主题的把握,这是传统历史课堂无法取得的效果。

3.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历史情景剧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学生可以联系自身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情感经历,对剧本情节、舞台背景、人物动作等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表演,通过表演或观察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学习七年级上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围绕着‘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创作情景剧。旁白:公元前2的某一天,秦始皇微服出巡,在集市上看到了这样一幕:甲:“卖包子,刚出炉的包子快来买呀!”乙:“老板,来两个。”甲:“好嘞!两个四个刀币。”乙:“老板我只有三个刀币,你收布币或者环钱吗?”甲:“我收环钱,两个环钱值一个刀币。”乙:“我们一直都是一个环钱抵一个刀币的,一个吧。”甲:“不行,不买就算了!”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上述表演耗时不到三分钟,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必要性和意义,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专研课本,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历史情景剧在教学运用中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选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并非每一节历史课都适合采用情景剧的教学形式,一般而言,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或是情节曲折、意外,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可演性的历史事件比较适合编演成历史情景剧。例如“赤壁之战”、“文成公主入藏”、“黄袍加身”、“美国独立战争”等。历史情景剧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通常一节历史课只有40分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穿插情景剧就要求剧本短而精,正所谓“剧不在长,有魂则灵”。“短”即耗费时间少,“精”就是以课标为依据,突出教学重难点。列举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学习初三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时,借助历史情景剧有助于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引入情景剧《农场工人的家》:甲(儿子):“妈妈,为什么有人把牛奶倒进河里?”乙(妈妈):“因为牛奶太多了,卖不出去。。”甲(儿子):“那我们家为什么不买呢?”乙(妈妈):“因为你爸爸被农场主解雇了,我们没钱买牛奶。”简短精致的情景剧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经济萧条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深受,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二)尊重史实,合乎情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的情景剧相比,历史情景剧更加强调真实性。历史教学实施情景剧的意图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一步探索、发现,但不歪曲事实,虚构历史。在情景剧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历史情节、历史人物等每一细节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当然,情景剧也强调创新,强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上述的情景剧《荆轲刺秦王》中,太子丹与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的片段:甲(荆轲):“太子殿下,微臣准备出发了,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秦王的头颅带回来!”乙(太子丹):“来喝一杯我们燕国自己酿造的“燕京啤酒”,为荆轲送行(三人举杯对饮)”丙(高渐离):(轻轻唱着)“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甲(荆轲):(擦拭泪水,低吟)“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擦去(荆轲唱完,毅然乘车离去)”该情节在史书中的记载是:“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他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商品广告和流行音乐的创意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尊重历史,依据客观史实,适当的假设是合情合理的,不能过分渲染,一味的活跃气氛,而出现知识性错误。历史情景剧应具有真实性、严肃性,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性,否则夸张的情节和极具喜感的对话会误导学生,偏离教学主题、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

(三)师生互动,全员参与

在历史情景剧的剧本编写和角色分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配合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闪光点[15],”合理地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尽可能的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表演情景剧《赤壁之战》时,教师安排学生把课桌椅摆放成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形状,学生分为两块,分别代表曹操和孙刘联军的阵营,以此表示两军对峙的形势。每个阵营中的学生都是扮演者,共同参与着“草船借箭、借东风、苦肉计、舌战群儒”等一列故事的表演。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避免出现“突出了个体,忽略了群体”的情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给予每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结语

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值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实践与反思,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与历史情景剧的完美结合,显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促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具有新颖和特色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课堂之中。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同样增添了不少内容,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面临着转变。合作性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优秀习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群体的重视。本文立足于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重点叙述合作性教学如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合作性教学

面对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首先应该充分立足于当前初中历史与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认真研究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初中历史学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非常浓厚的应试特点。我们知道,历史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可能与事实存在偏差,有部分问题因为学生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在多人的共同学习中,大家会有更多的不同见解。通过合作讨论,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进而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一、明确合作教学的初中历史学习目标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在课堂上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者角色。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的作用,多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拓展和延伸,由于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课堂,如在讲到大唐盛世时让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去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住合适的教学时机,只有将教学时机掌握清楚,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如当学生被某一问题难住了,一时间很难理清思路,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时可以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但交流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设置任务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小组学习的特点,布置的任务难度适宜,要合适恰当地分配任务。

二、优化合作教学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合作教学不仅是要求全班学生的合作,更应是小组的合作。因此,教师应把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按照成绩或者能力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水平相差不大的几个学生实现合作学习。这种小组学习的方法目前是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小组的成绩就是学生个人的成绩,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合作最终都影响着小组成绩的高低。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或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一)分组合理,分工明确

小组学习中,具体的`小组成员数量很重要,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话会有成员推卸责任,太少又会完不成任务,一般3~5人最佳。再者,成员之间的学习成绩不宜过于悬殊,保持适当的差距即可。各小组之间通过确定自己的组名、组歌和组训,建立更为亲密的友谊,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小组是合作学习的组成单位,成员之间互相帮扶才能实现目标。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要有明确分工,每一个小组都要设立小组长,小组长要负责督促任务的分配与完成。只有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头上,才能促进小组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促进小组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找准目标,加深理解

小组完成任务的关键在于找准目标。所谓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小组目标的落实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配合的,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重点难点,注重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到“甲午战争”的时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中国会败给日本,进而引入“明治维新”、“洋务运动”这些紧密相连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清政府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小组交流中各小组积极阐述本小组观点,进而得出正确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合作交流

初中学生普遍好奇心强,乐于竞争和比赛,初中阶段是学生最为活跃的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一性格特点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历史影片或讲述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首先播放了事件背景的影片,让学生对二战有初步了解,而后分析了希特勒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打得漂亮的战争和有名的将领,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珍惜今日之和平。

总而言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具备着很多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本身有着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因此,教师要学会更好更快地推进它的实施,要掌握合作性教学的方法,推进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融合,这对于初中历史和社会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情绪;积极体验;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笔者将积极心理学引进课堂,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诱导积极情绪和增进积极体验等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挖掘历史教育内容中的“心育”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并使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包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被消除或抑制”。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隐性教育价值,让学生不只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积累历史,更要通过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品质、人格、人性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积极品质和美德。

《大变革时代》一课,针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如“当当考古学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推断山西出土的一个春秋晚期铸造的牛尊上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并说明得出结论的依据,以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关于“商鞅变法”,重点突出商鞅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所集中的智慧、诚信、勇气、坚定等积极品质,可以通过立木示信、舌战群臣这两个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感悟历史人物人格魅力、英雄灵光的过程中受感染、受熏陶,从而得到启迪,促进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形成。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都必须依赖自己已有的心理资源。”“积极情绪能通过扩建个体的心理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从而使个体随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良好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对于提高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积极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人人都知,人人会说,但实际上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不时能听到一些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说 “告诉我”“给我回答”等,难道除了“我”和回答问题的“你”外其他人都与问题无关?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存在,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注意、被重视,特别是那些学习不自觉、缺乏自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用关注去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诸如“这个问题你总不会回答不出来了吧?”看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是在帮助学生寻回自尊、自信,事实上它已经暗示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一定能回答,要是该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就更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了吗?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念、口号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诸如提问对象的选择及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课堂教学管理等具体问题上。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2.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亲近感

初中历史学科不计入中考总分,受社会、家长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或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慢慢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向往心情和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欢喜和满意的积极情绪。《大变革时代》一课中,可以针对先进生产力“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枯燥的特点,选择出土文物“牛尊”和历史文献上《吕氏春秋》中的故事等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春秋晚期牛耕的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现场分别表演牛耕和耒耜的操作,切身感受牛耕的先进性。这样,丰富的史实、具体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培养对历史的亲近感,激发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感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理感受之一,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大变革时代》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现场模拟商鞅舌战群臣的辩论、表演成语故事立木示信、收集春秋战国铁农具出土文物资料、制作都江堰模型、调查访问了解目前农村农具的使用情况、绘制农具图样等活动。由于这六个活动形式各不相同,需要的智力支持也各不相同,可以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1.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方法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大变革时代》一课中的 “历史考古”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推断一个牛尊的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有学生回答“起装饰作用”,理由是“牛尊是工艺品,制作者要尽可能让它有美感,正如它身上有花纹装饰才漂亮,鼻环也是起装饰作用”;另一个学生回答“我猜是用来牵牛的”。面对着答案,笔者不是只简单作出是非判断,而是对其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针对第一个错误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及其审美意识和能力。针对第二个猜测出来的正确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历史结论的得出不能凭空猜测,要有充分的依据。

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3.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初中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中,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如《大变革时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方位分成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个代表队,开展历史擂台赛,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派代表阐述,在回答正确或展示、表演后,给学习合作小组加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种小组合作竞赛,学生的努力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且是团体的胜利,所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将更强;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相互的交流探讨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评价,在目前大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下,能够让学生更多体验到参与和被关注;同时,学生在交流、沟通、分享中还能促进团结、合作、竞争,培养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课堂,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今后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前言:

在新课改的推动和渗透下,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学生不仅要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历史学习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实现综合能力提升。为确保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历史学习能力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为了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发掘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手段。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为初中历史注入更多的活力,是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关键措施。

1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应用问题

从现状来看,当前国内初中历史教学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并不能有效区分合作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师生一同讨论与观察问题,在一同合作下完成知识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处于和学生同样的地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经验参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则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养成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过程。而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的不深刻,导致学生并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遭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态度养成。其次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组员配置不合理情况。由于小组成员配置不合理,所以学生在探索问题时,经常出现有的小组能够克服学习问题,有的'小组则怠惰的放弃学习情况。教师多以班级座位划分学习小组,不仅会导致学习效果无法提升,同时也会限制学生合作意识养成。最后教师展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非常单一,课堂学习流程为设置问题,学生探索问题,教师提问。重复性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1]。

2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方法

2.1合理配置小组团队成员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教师就必须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首先教师应当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学生在历史课的座位。在历史课前,学生自行完成座位的调换,保障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保持均衡,以防出现课堂秩序紊乱问题。其次为保障学生能够长期保持高亢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为每一名小组成员均布置合理的任务和身份。如确定组内组长、协调员、资料收集员等职位和身份。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明确的责任,提高合作意识与学习态度。

2.2明确小组团队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工作[2]。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自行完成问题的探索和分析,是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有学习的方向,积极的完成任务的探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为确保学习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小组能力,与班级学习进度合理分配任务,站在历史教学大纲的角度设置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必须具有启发性和目的性价值[3]。学生应当在问题探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如在学习夏商周灭亡知识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们自行完成夏商周三个朝代建立与灭亡时间的总结,并掌握三个朝代的都所与现代位置,以及从夏商周朝代灭亡所得出的启示。在学习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便会积极探索获取资料。从找到的资料中总结问题,在小组探索与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碰撞和见解提出。这么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历史分析与知识总结能力。

2.3多元化学习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丰富有趣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学生才会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学习,这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见解与感悟的重要前提。如很多初中生对于角色扮演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历史情景剧。如学习独立和平外交知识时,教师让学生用组为单位,表演当时我国外交上的困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周恩来、美国国务卿等人。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活力。此外教师也可以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后先行将知识难重点进行总结与统一,在进行了课程设计以后,每次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进行讲课。通过翻转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配合,实现学生问题探索、发现、分析、解决、思考能力的提升。在高效率、多元的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水平。

3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历史技能掌握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合理分组,并为小组布置合适、科学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明确的目标方向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学习。另外为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还要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历史知识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尹昕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02):66-67.

[2]杜强.初中历史结合小组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8(01):67.

乡土地理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背景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质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的名句,表明了中华民族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的。这种感情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不带有任何条件。哪怕是穷乡僻壤,人们依然把它作为故土而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很多海外侨胞尽管在海外有舒适的生活,但仍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垂暮之年都萌发“叶落归根”的宿愿。因而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灵活多变。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以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并对教学效果加以分析。

二、教学实录

(引言)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做个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是否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对海南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谈谈海南吧。

学生感到特别的兴奋,整个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

学生A:海南的气候四季如夏。……

学生B: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学生C: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

同学生们都谈得很多、很好。下面我把同学们所谈的作了一个总结。请看录像。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海岛,也了解了它的大体情况,若让同学们来投资发展农业,你们愿不愿来?你们准备投资什么农业项目呢?

(学生)热带水果、花卉、粮食、蔬菜、林木……

这些想法都非常好,但可不可行呢?是不是合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那么什么是区位呢?

(点拔)一是指具体位置,如东北和西南方向,二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农业项目,你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区位因素呢?

展示图(动画)

总结:影响农业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那么其中,影响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什么?(气候、土壤)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海南发展农业种植热带瓜果、蔬菜、花卉――(学生 :气候)

(2)果树中,琼海白石岭的石榴在海南石榴中,口感是最好的,其他市县曾经把树种带到别的市县栽培,但效果始终不佳。――(学生:土壤)

(3)海南岛的气候都较炎热,但中心以林业为主,周边以耕作业――(学生:地形)

(4)这些年来,我们海南出现了大面积的芒果园、香蕉园、花卉园。――(学生:市场)

(5)海南的反季节瓜菜能及时的源源不断的输往各地。――(学生:交通)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学生:政策)

总结: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知道各地区要进行农业布局时应都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业的区位选择。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个报道。

展示:报道

海南花木首次进京点缀天安门

本报讯:近日,9.8万株(盆)色彩缤纷的海南花木运往北京,将被摆放于天安门广场,为国庆盛大节日增添色彩,据悉,海南花木进京点缀天安门尚属首次。

本报讯:首都绿化委经多方比较和充分论证,近日确定在海南建立全国大型花草种培基地,由北京市花木公司和海口绿琼京园林工程公司负责实施。据悉,该基地将为北京首都市政绿化工程和国家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花卉美化及北京“绿色奥运”提供优质花卉。

教师提问:假若你做为北京的绿化委代表,能谈谈为什么选择在海南建大型的花卉基地吗?

学生A:气候条件好。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学生B:海南有优惠政策。……

学生C:海南现在交通比以往便利多了。如有了粤海铁路。……

学生D:但海南也会受到台风、寒潮的影响。哪又怎么办?……

学生E:海南地形也不是非常的如意,有很多山地,那么又能不能大面积的种植?……

学生F:海南有些地区较干旱,哪么又如何解决?……

……

通过乡土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让学生富有成就感。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解:通过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使用,可以防御气象灾害,化不利为有利,经济效益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提问:除了利用温室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外,是不是还有其它不利的自然条件可以进行改造呢?

图片展示

学生讨论:1、干旱地区利用人工灌溉来改造水源条件。

2、丘陵山区利用梯田来改造地形条件。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某些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可以改造的。

教师提问:那么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呢?

教师提问:在丘陵山区的缓坡可以通过修筑梯田来发展作业,为什么陡坡不行呢?

学生A:因为工程量大,投入多。

学生B:困难度大,风险大。

教师提问:温室大棚既然可以改变外部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花卉,为什么不能用来种粮食呢?

学生:因其投入大于支出

教师总结:改造自然因素要切合实际,需要考虑经济条件是否允许,还要考虑改造时的投入和改造后的产出是否符合经济规律。

讲解: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毕竟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要想大范围改造自然界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社会经济条件却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因而农民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得更多一些。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师提问:为了解决我们所生活的地区――海口人们的生活所需建一个蔬菜、水果基地,你们打算建在哪呢?

教师提问:秀英区周围的农村种植蔬菜水果的很多,为什么呢?

学生A :因为其位于海口的近郊,交通便利。

学生B:海口人口数量多,消费量大。

学生C:为了满足海口人们的生活需求。

教师:如果没有海口这个市场的区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蔬菜水果的种植。很显然,市场区位将直接影响农业区位。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那么市场是不是一层不变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组关于香蕉播种面积与市场价格的数据。

展示表格

教师提问:上一年的价格与下一年的种植面积有什么关联?

教师推理:由于早期香蕉种植的利润颇高,所以,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的香蕉园,最终的结果便是市场供大于求,导致香蕉价格大跌。所以,农业区位的选择,必须要对市场的需求作出超前的判断,不能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由于市场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所以,市场区位和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教师提问:种植瓜果、蔬菜的人多了,在海南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同学们能不能谈谈接下来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1、通过销往外省市至出口来扩大销路。

2、在收获期间利用冷为将一部分芒果贮存起来,等到冬季再拿出来销售。

教师推理:运往处地销售也好,到冬天销售也好,对于芒果这种易腐烂的水果来讲困难很大。但是,有了便利的交通和冷藏技术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销售,市场的范围自然也就扩大了。

教师总结经验:农业生产是民生大计,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全面权衡,超前判断;同时努力发展科技,使主观的行为与客观的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

巩固反馈:

(活动)讨论:在琼山区建花卉基地是否合理?请分析原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三、教学效果和反思:

1、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习地理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中,紧密联系了海南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地防止了学生教条地运用教材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3、培养了学生关注家乡建设的情感价值观。

家乡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广阔场所,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本课让学生深入了解、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建设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了主人翁精神

探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论文

【摘要】中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历史教学则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故事教学作为当前较为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已在众多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运用。本文从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出发,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介绍,希望进一步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综合性、人文性、初中教育论文发表

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历史故事抓住了历史规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体现了趣味性教学的道理。本文将以历史故事教学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关建议。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拥有庞大的知识结构和繁杂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要有学习时间作为保障,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兴趣是学生迈向历史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以独特的思维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从而探究历史规律,是历史教学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众多高校及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历史故事的史实细节趣味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动力,而教师对于历史故事的拓展则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深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2、有利于思想教育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已不仅仅关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历史故事作为一门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较多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德育功能。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将极大地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黄花岗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对于此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则要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战役时期发生的.小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细节讲述,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沉淀,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分析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讲究典型事例的讲解和分析,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将进一步明晰学习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利用当时发生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注重对历史故事细节的把握。通过以上的说明,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中国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知识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把握,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果。

2、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感性认识是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中的主要环节,对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待历史事件,学生要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辩证的分析其历史作用。而历史故事教学则更多的赋予了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对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历史故事的分析,学生将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功过是非做出判断。同时,初中生由于历史思维水平还不高,对于历史的思考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则有利于学生端正历史思维,开拓历史眼光。在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感性认识的获得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因为某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并不是仅仅要从一个方面加以考量的,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历史故事的发生也是处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虽然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却不可忽视其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本质特征认识本质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故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数历史知识都具有相应的配图,配图主要包括地图、图表、人物画像、影像资料等,这些配图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复杂的历史关系和社会矛盾,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配图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细节之处进行讲解,通过表层内容的讲解,学生将对即将学习的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讲解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将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经验至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中加以考量,增强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还不是很高,对于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对于学生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事件性质的把握也是需要突出其本质的,因此,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动活泼的手法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转换了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

4、奠基后续教学历史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这一秒发生的事件在下一秒到来时都成为了历史,因此,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是没有尽头的,即历史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奠基后续教学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弘扬历史学科精神的首要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正式的历史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一些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历史故事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此种联系也是学生培养历史素养必须要明确的内容,注重对联系的细节把握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前期的历史故事引入,将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历史内容学习,极大的减轻学习难度,有利于增强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此改善历史学习效果,彰显历史学习对于知识探究和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师要从分析重点难点、增强感性认识、认识本质特征、奠基后续教学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历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优化历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总结历史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0:220.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12:142,213.

[3]尹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13:98-99.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王英华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应用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历史教学忽视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知识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策略。

一、运用历史故事,巧妙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这样可以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邓世昌坠身入海,在海中不接救生圈,决心与战舰共存亡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增强了,学习氛围也被渲染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历史故事,发挥学生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还应该具有创造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很多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比较丰富,他们知道不少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给全班学生讲故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相关故事,课堂中讲解相关人物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历史故事,重现历史事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抵挡的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历史故事,以重现历史事件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学《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视频,通过毛主席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场面,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舒锐奇。历史故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分析[J].华人时刊:中旬刊,(06)。

[2]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 新课程导学,2012(19)。

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是将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历史的学习不像其他课程,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过去性,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无味。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并提高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的,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使自身的心理认知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第一方面,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消除消极的学习情绪。通过教师的情境设计,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到历史人物所蕴含的感情,加深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产生学习欲望。第二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用一些影视资料、情感语言、图片表示出来,营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氛围,让人身临其境,对历史产生真切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有效地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历史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事物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

历史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较久,离现实生活较遥远,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用事物来将历史进行再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感知,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模型、图片等来创设一个良好的实物情境,配合详尽的讲解说明,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具有感染力。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时,教师可以搜索古代货币图片或一些货币模型给学生看,利用这种实物情境教学方式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实物观察可以有效避免课本讲解产生的枯燥乏味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货币材质的变化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对中国货币变迁充满兴趣,提出自己的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

2.进行角色模拟情境教学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排练一些新颖有趣的历史短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美国南北战争”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对双方论战的历史情境进行再还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自主地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并积极搜索与南北战争相关的资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论述,提供充足的论据,在论战双方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会得到很好的理解、解答。学生通过历史短剧的排练过程,不断揣摩历史情境,深入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有一个清晰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事件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理解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将自己融入历史事件这一学习方式虽然比较浪费课堂时间,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事件的记忆,贴近历史人物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改革,使课堂更有感染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比如,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二战历史题材的电影,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学生将自己的感性理解升华到理性理解,构建相应的历史知识网络。视频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通过更为直接的听觉和视觉来理解历史,重现历史,使学生记忆得更加轻松,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虽然历史事件的发生距离学生很久远,但历史是由诸多任务和事件构成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影像、图片等将历史情境模拟出来呈现给学生。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让历史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水平。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再是灌输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当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课程。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不断在历史学习之路上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62-01

针对历史学习而言,由于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在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可能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优势,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他们的短暂而又直接的兴趣转化成长期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能够主观的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文章通过阐释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和实质为理论基础,针对自主性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性学习。

2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自主性学习的错误理解: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不好、学不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想学的学不饱”和“不想学的学不了”的两个极端情况。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在自主学习操作中只关注形式,并认为自主学习只是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认识严重有误,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提问—回答”式,没有根本上解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2.2过分的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的确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自主性方面的确有明显的优势所在,但是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缺失了一部分关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介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缺失了以往讲解的激情,但是这种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的情感带来的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在传统教学中展现的更为明显些,因此这两种氛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2.3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缺失: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达到历史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来较强的主动性和交际动机。这些学生缺乏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热情,对学习好历史并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成就感,另外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顺利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完成老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

3.1崇尚自主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了自主合作性学习手段的精神的根本。由于现在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较差,一般不愿意与他们合作学习,因此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现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水平差距性较大,这就造成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他们之间希望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想解决这种差距,自主合作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几率,让他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3.2联系实际,激发历史学习的内在自主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普遍规律,它有诸多的心理特征,其中包含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学习的特征形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心理要素,它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激励表现。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表现出来强烈的诉求和期望时,才能充分的把这种内驱力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这样才能有效持久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有无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否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得以应用,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培养:1、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成果展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要想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典型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典型事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留下印象,同时可以扩展到对某些同类问题的认知上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2、课外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3、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本身和现在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在世界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等大格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历史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做好自我定位的同时学会正确地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军.《谈初中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文科爱好者,2013,5(6).

[2]刘宝军,吴琼.《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7)

朴 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

摘 要:伴随新的课程标准的出现,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开放式教学进入了初中历史课堂。在初中施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从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等方面阐述开放式教学在当前我国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式教学,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其参加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施行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学生只是接受者,其教学目的只是为了讲授知识,迎接各种类型的考试,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打压,课堂教学所拥有的因领域教育作用无法正常发挥,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抛弃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师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探讨教材问题,在互动中不断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活跃性。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书本教学,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会内容延伸,要不断地突破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打破教材限制,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初中历史相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思考的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原有的`教材中引入新的教学观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拓展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空间,从而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知识,并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延伸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在施行开放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在课程开始之前,借助学校内部的网络向学生公布下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提前查找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课堂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与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以书面的形式递交到教师的手中,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还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讲解重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使课堂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

2.增强初中历史的关联性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类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发的密切,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所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促进初中历史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提高。

3.师生友好合作

施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习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逐步深入学生之中,学会与学生共同思考、学习和探讨,并且教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好的观点,教师要适当表扬,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进步。

四、在课堂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布置问题为课堂开始点、以解决问题为课堂结束点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因此,其教学方法也与以往的传统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具体方法有:(1)模拟历史法,即将学生引入某一历史时期中,以模拟当时历史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发生的背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2)讨论法,即就某件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为讲解点,让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从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符的观点,以便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综上所述,将开放式教学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完成,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打造一个愉悦、高效的初中历史教育课堂,对于推进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孙振玲。课件制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原创: 赖海波

摘要

引入乡土史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在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乡土史资源,是指学生生活所在地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学习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乡土史资源,设计相应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穿插乡土史资源,

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教师要想改善历史课堂的枯燥气氛,让教学增添趣味性,必须灵活运用教材之外的历史资源,如鲜活的乡土史,补充和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节课中,学生无法凭借历史教材深入了解人们以前的生活方式,更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对此,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历史知识。

在备课时,我收集了广东茂名市人民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借助这些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的实物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生活方式的认知。看到各式各样的购物票,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些票真的可以用来买东西吗?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买东西呢?”历史课堂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此时,我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展示过去人们以票换物的购物场景。待学生观看完毕,我便为学生讲解:“现在你们看到的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都是人们过去用来购买物品的凭证。你们猜猜,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购买呢?”一学生回答:“限制消费,防止不法之徒倒卖商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票购物的.方式逐渐被淘汰。”

在上述案例中,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活化了整个历史教学课堂,提升了教学质量。

查找乡土史资源,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自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文化。

同样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之后,我以茂名市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研究主题以供学生选择。

主题1:以家族历史研究为主。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研究茂名市内的某个家族历史,包括家族族谱,家族的收入变化、饮食变化、服饰变化、住房分布变化等。

主题2:以茂名市整个家乡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学生自由组队,研究家乡的名字由来、家乡的变迁、经济发展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究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以达到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活动为课堂增添了几分乡土气息,使初中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具体。

设计多种活动,

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了解文化是传承文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承、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课时,我便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乡土历史文化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乡土历史调查活动:以抗日战争为主线,调查茂名市的抗日传奇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采访那些参与过抗日战争或者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然后将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整理成调查日记。

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以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参与抗日话剧表演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抗日英雄的故事,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抗日历史。

抗日事迹演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前期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和抗日话剧表演心得,整理相应的抗日演讲稿,与其他学生以演讲形式回顾那段抗日岁月,感受其中的抗日精神和乡土文化。

在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中,其中一组学生表演了茂名市一名身经百战的抗日英雄——李以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掩护蔡廷锴成功撤退的故事。由于该组学生表演得非常精彩,此次抗日话剧表演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教学目的。

融合乡土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借助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所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乡土史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乡土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便在《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带学生参观广东茂名市的茂名革命史陈列馆。刚进入馆内,学生便显得异常激动。为了表示对这些革命先烈的敬重,在引导学生参观之后,我便让学生排列整齐地站在这些英雄先烈的面前默哀10分钟。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参观的庄严气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对待英雄人物的正确态度。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一些革命英雄及其事迹,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库,还能够通过切身感悟当地的革命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弘扬乡土历史文化,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赖海波 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

(见《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第15期)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的应用和思考论文

一、初中历史课引入活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不断接受环境的影响,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改造、完善、发展人本身。从教育学角度看,热的发展只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才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历史课本质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当然应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对提高历史课的教学实效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的现状看,将实践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教学是摆脱目前教学困境的需要。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中的许多人习惯于驾驭应试战车,教学以考试为目标,满足于演绎课文,追求的“精讲多练”,使历史课教学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学生学它少了兴趣,信它少了力度,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承受今年来中考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而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个新的低谷。而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秉性,迎合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满足了初中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至少应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历史教师积极尝试活动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信服度。所有这些都说明,活动教学进入历史课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教学的主渠道,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历史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两条途径展开,我们的实践就是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和课外活动课程化。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种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

1.活动准备――自学教材

活动准备就是自学教材过程由学生原来单纯的阅读过程转变成为活动准备的过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要求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这首歌会打动千万人的心,或者让学生准备一台以改革放开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为主题的系列剧等等。这样,通过活动准备的形式,就使地原本平淡无味的自学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

2.活动展开――交流学习

活动展开是将自己准备好的活动内容加以展示,学生通过活动观摩表露自己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感受,以加深学习过程。如“改革开放”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同学们三个人一组,四人一伙地走上讲台表演了家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等系列剧,从中,同学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深切的热爱。

3.活动延伸――放飞思想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课本理论只是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但应该看到,这种认识还是较低水平的,一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思想就会是困惑,认识也会有反复。因此,必须将活动继续引向深入,教师要联系实际提出一些辩题,组织学生辩论,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在经过各种思想碰撞的基础上再得出结论。例如:让学生就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对自己来说较为深刻的答案。

4.活动小结――明理导行

活动小结就是概括说学知识,总结行为要求,明确着力方向。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活动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小结可以用课堂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承担这一任务。可以将收获、谈疑惑、说体会、表见解,其它同学则可做点评、纠偏差、补不足。小结也可以采用情景训练的方式,根据教学进程布置少量的情景作业题,让学生按所设情景谈认识、说感受。当然,作为常规形式的课堂联系也可以运用,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起到和好的总结效果。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自讲法、讨论法、辩论法、游戏法、表演法、模拟法等。

三、课外活动课程化

课外活动课程化并不是要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之外再单独设置一门历史活动课程,而是指将现有的历史的各类课外活动形式加以整合、扩充和发展,使它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改变原来历史课外活动盲目、无序、零敲碎打的局面。它主要具有系统性、校本性、同步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每种活动的具体过程也是不同的。我校选择了这样的基本操作思路,即配合学校的“义务社会服务制度”,把学校确立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与初中历史课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建立与历史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定出活动的计划,每一系列的活动,都与相应章节的教学进展保持同步。

其次,建立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一是创设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有学校大型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活动;二是建立组织机制和活动制度,把学科教学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历史教师主动参与,与班主任和其他学校德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和考核记录工作。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指导,突出道德知识对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四是活化评价形式,通过注重过程评价,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行结构分制等改革,强化评价对课外活动的激励作用。

最后,按计划和行事历组织实施社会服务活动。课外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家务活动、

宣传活动、军事训练等,甚至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这些方法的阐述已经有很多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从而积极的投身于课外课程化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