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节奏教学的点滴探讨与体会教育论文
- 文档
- 2024-08-19
- 10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幼儿节奏教学的点滴探讨与体会教育论文,本文共6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幼儿节奏教学的点滴探讨与体会教育论文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了《体态律 动学说》,此学说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 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运动学》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与=“” 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怎样把《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同我们当前幼儿园 音乐教学相结合,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我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 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 有感到音乐的存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我决定从听音乐做走、跑、立、停等动作开始,培养幼儿听音兴趣和习惯。
首先,我和他们一起做《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要求幼儿,我敲一下鼓你就走一步,当鼓声消失,谁也 不能动。游戏开始时,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孩子们一起走,慢慢地我在一旁完全用鼓声指挥孩子们 走,鼓声也由慢变快,当孩子们感到鼓声急促到来不急走时,就自由地跑起来。当幼儿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 终止及快慢感受后,我把《听鼓声走》换成《听音乐走》,这时,我给孩子听了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 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等。我请孩子们根据音乐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这一阶段开展了如《小鸟飞 》、《谁来了》、《喂鸡》、《下雨了》等听音游戏,吸引了孩子。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音乐感 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开始强烈。
当幼儿发现音乐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乐趣,他们就学会了自觉地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节奏。
二、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节奏的快慢
经过前一阶段训练,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快慢的不同,可是,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随着音 乐快慢走总是不合拍,针对幼儿具体情况,我组织了一次音乐活动《大鞋小鞋》活动,目的是感受音乐快慢, 学会听音乐快走慢走。活动中,我请幼儿穿着爸爸的大拖鞋走,孩子们拖拉着大拖鞋当然走不快。我给幼儿放 慢的音乐,孩子们缓慢的行走节奏很自然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节奏统一起来。接着,我请幼儿把娃娃的小鞋套 在手指上,随快的音乐“快走”。活动后,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玩《开汽车》、《快跑和慢走》、《学样》 等节奏游戏。通过游戏,他们慢慢懂得,像跑一样的节奏快,像散步一样的节奏慢,像火车慢慢停下来的节奏 是渐慢的,像火车慢慢开动起来的节奏是渐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 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节奏感 受力与表现力。
三、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都有许多生活经历。例:我带孩子们去赶海,在离海很远的地方,我问:“小朋 友,你们仔细听,你能听见什么声音?”答:“海浪的声音。”我又问:“你听到的声音大吗?我们怎样做声 音会越来越大?”答:“我们往海边走,声音就会越来越大。”我接着问:“你在哪里听到过这种越来越大的 声音呢?”王梦雪说:“我在家听见我爸爸上楼梯的声音就是这样越来越大。”张先农说:“我听录音机的时 候,离录音机越近声音越大。”张小龙说:“录音机有个管声音大小的钮,往右拨声音就变大了。”胡馨说: “那天,飞机从幼儿园顶上飞过的时候,我听见飞机的声音越来越大,后来飞机飞走了,声音就越来越小了。 ”许多幼儿发言后,我和孩子们总结出:越来越大的声音叫渐强,越来越小的.声音叫渐弱。生活中还有许多声 音从开始到结束大小不变,有的声音是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幼儿能辨别节奏强弱变化后,我启发幼儿用拍手的方法表现各种有强弱变化的声音。尽管孩子们都能准确 表现,但对强弱变化的认识和表现还很不够。这时,我便开始训练幼儿根据特定信号通过动作、泥工、绘画等 方式表现节奏强弱。
我出示五个一个比一个大的蓝色方形积木,请幼儿观察后,启发他们:“你能用拍手的方法表现出,这一 排一个比一个大的玩具吗?”胡馨、刘婉茹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马上就准确地拍出了五个渐强音。一些胡乱拍 手的幼儿听到这种渐强音便开始模仿。当我请孩子们集体拍一遍时,我高兴地听到全班幼儿准确的拍手声,我 表扬孩子们真能干,把这五个玩具的大小表现得很清楚。梁赫说:“胡老师,其实我不拍手也能把这五个玩具 的大小表现出来。”孩子们的目光立刻凝聚到梁赫的脸上,我微笑着说:“那请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吧。”“咚 咚咚咚咚”只听见他的脚结实地踏在地板上,我和小朋友热烈地为他鼓掌,接下来,就听见吕成龙拍肩,金泰 敲桌子等。孩子们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幼儿表现实物的基础上,我把实物换成图片,后来又换 成音乐符号,请幼儿根据不同内容表现节奏重复与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我启发幼儿用绘画、泥工、舞蹈动作等方式表现事物的变化与音乐间的关系,培养 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启发,王帆画了一棵慢慢长大的小树苗;薛娇画了一块被小朋友越用越小的 肥皂;于子画了早晨初升的太阳,她告诉我:“胡老师,早晨的太阳出来了,它照得我们越来越热。”
通过渐强、渐弱节奏教学,幼儿学会了根据图形表现音的强弱,当我把表现音强的图形按有规律地大小变 化排列起来,孩子们对节拍的接受力大大增强。
我在黑板上画了许多具有三拍子节奏特点的苹果,每小节一个大的,两个小的。我请幼儿先数清每小节苹 果总数,大苹果数和小苹果数,然后请幼儿用身体律动表现这些排列整齐有规律的苹果。接着我进一步解释强 弱关系,教授小节知识,最后配上幼儿熟悉的三拍子的音乐《小蜻蜓》、《小象》等让幼儿表现。我用同样办 法进行两拍子教学。并教给幼儿如何区别两拍子、三拍子音乐。这一阶段,我和幼儿共同欣赏了大量节拍特点 鲜明,适合幼儿接受的歌曲、乐曲、民歌、民谣。有一天,冯鸣龙小朋友得意地告诉我:“胡老师,我发现了 一个秘密,两拍子的音乐像走路,三拍子的音乐像转圈,你说对吗?”我高兴地点点头。孩子有了节拍意识, 对幼儿记忆节奏型,表现音乐节奏情绪起重要作用。
四、训练幼儿准确模仿记忆基本节奏型
培养幼儿准确模仿节奏,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找到四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1、自然的语言节奏模仿训练。幼儿在来园以前,都有二三年的语言学习经历,在学语言的同时,他们自 然而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各种语调和节奏,从这里我受到启发,我把幼儿无意中讲的节奏感强的话录下来,
2、让其他幼儿模仿,以此发展幼儿听力和模仿力。另外,我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对话训练幼儿。
3、学习节奏儿歌,如符点音符儿歌。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的儿歌《团结起来|力量大》;还有一 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大公鸡》、《小金鱼》等。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都可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 拍手,来训练幼儿记忆节奏型。
4、通过游戏巩固节奏型。如游戏《敲门》、《发电报》、《对暗号》等,这些游戏,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特别是当我设置一些神秘情景后,一些胆怯的幼儿也能较主动地参与节奏的示范与模仿活动。
五、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
小班打击乐活动重点是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当我教会孩子们唱第一首歌《我爱我的幼儿园》,我就 发给孩子们各种打击乐器,让幼儿为自己的演唱伴奏。那时孩子们的表现完全是随心所欲,我从他们的眼神中 ,感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自信,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听清音乐的前奏与结束,歌曲结束时,谁的乐器也不能有 声音。
循序渐进,我要求幼儿按歌词节奏,给一些速度较慢的歌曲伴奏,并训练幼儿根据音乐强弱特点伴奏。经 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班幼儿已经能分成两组进行简单合奏。
音乐是声音与情感艺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必须引导幼儿多听、多想、多进行情感体验,多表现。幼儿 节奏训练要与唱歌、跳舞等其他音乐能力同步,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小班幼儿节奏教学的点滴探讨与体会
(青岛 胡水青)
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了《体态律 动学说》,此学说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 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运动学》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与 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怎样把《体态律动学》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同我们当前幼儿园 音乐教学相结合,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我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 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 有感到音乐的存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我决定从听音乐做走、跑、立、停等动作开始,培养幼儿听音兴趣和习惯。
首先,我和他们一起做《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要求幼儿,我敲一下鼓你就走一步,当鼓声消失,谁也 不能动。游戏开始时,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孩子们一起走,慢慢地我在一旁完全用鼓声指挥孩子们 走,鼓声也由慢变快,当孩子们感到鼓声急促到来不急走时,就自由地跑起来。当幼儿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 终止及快慢感受后,我把《听鼓声走》换成《听音乐走》,这时,我给孩子听了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 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等。我请孩子们根据音乐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这一阶段开展了如《小鸟飞 》、《谁来了》、《喂鸡》、《下雨了》等听音游戏,吸引了孩子。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音乐感 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开始强烈。
当幼儿发现音乐中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乐趣,他们就学会了自觉地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节奏。
二、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节奏的快慢
经过前一阶段训练,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快慢的不同,可是,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随着音 乐快慢走总是不合拍,针对幼儿具体情况,我组织了一次音乐活动《大鞋小鞋》活动,目的是感受音乐快慢, 学会听音乐快走慢走。活动中,我请幼儿穿着爸爸的大拖鞋走,孩子们拖拉着大拖鞋当然走不快。我给幼儿放 慢的音乐,孩子们缓慢的行走节奏很自然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节奏统一起来。接着,我请幼儿把娃娃的小鞋套 在手指上,随快的音乐“快走”。活动后,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玩《开汽车》、《快跑和慢走》、《学样》 等节奏游戏。通过游戏,他们慢慢懂得,像跑一样的节奏快,像散步一样的节奏慢,像火车慢慢停下来的节奏 是渐慢的,像火车慢慢开动起来的节奏是渐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 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节奏感 受力与表现力。
三、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
[1] [2] [3]
幼儿小班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小班教育教学论文
1小班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
1.1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只注意到幼儿思维的集体形象性,而忽视了幼儿理解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呈直觉行动式的特点,将数概学念以教师重复讲解演示,幼儿反复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传授,传授的知识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幼儿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1.2传统数学教学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同一标准塑造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太抽象,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很难,于是就越俎代庖,忽略了幼儿主体的作用。其实正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更应该让幼儿借助对物体的操作,大量积累感性经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蒙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蒙特梭利数学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和蒙氏教具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专心、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发展。本学期我园开展蒙式数学课题研究,采用蒙氏数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到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的玩教具时就潜移默化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利用操作材料成功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在操作中认知,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因为蒙氏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蒙氏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学中玩,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蒙氏数学里有趣又多样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学习操作过程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是老师强迫孩子学,孩子也不要背口诀,而是在游戏中、操作过程中学会的`,孩子在剪、拼、贴、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带动大脑思维,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蒙氏数学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在操作中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观察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件事听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如果是看到的,便容易记往;假若再亲自操作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对幼儿来说,亲自“做”的效果远远胜过对他说、让他听。蒙氏数学课程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早期的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蒙氏的学具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具备多样的形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操作活动有利于学会按顺序、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排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小熊的一家》学具,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前期,我们先训练幼儿掌握良好的规则,即有序地取放操作材料,在每次操作进行之前,要求幼儿把学具拿出来,一一摆放在工作盘上还结合儿歌“学具拿出来,桌上摆一摆,小手顶一顶,全部都摆开,轻轻拿,轻轻放,我们的学具,我最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实验,幼儿养成操作的全面观察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材料的暗示图形,帮助幼儿独立地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小班第2册《学习高矮》这个活动提供的学具“会变的小丑”总共有三个小丑,每个小丑分头、上身、下身三个部分,幼儿在组合“会变的小丑”时,经常会重组错误,如果老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幼儿很快发现在学具的右边都有星星、圆圈、雪花的暗示语,根据暗示语马上就能把图形恢复原样。表象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的概念,使幼儿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
3.2运用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组织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源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利用学具《小熊的一家》学习配对时,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哎呀,不好了,小熊兄弟被大灰狼捉走了我们趁天黑去把它救出来吧”幼儿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玩救小熊的游戏了,大家准备好了。”利用帮助小熊兄弟具有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3.3实施过程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蒙氏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幼儿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如学具的收放常规,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收放物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幼儿自己整理学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幼儿在操作整理中学会了分类,在教室的区角里体现最明显,没有上蒙氏课时,我们经常多次重复他们玩好玩具,要分类收拾,但是孩子总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开展蒙氏活动后,孩子进步特别大,现在的玩具分类很清楚,幼儿都能整齐有序地收拾摆放。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作毯帮助幼儿管理好自己的学具:要求幼儿摆放学具时应始终都在工作毯上进行,养成了认真做事、细致、有主动性的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操作,不会将学具丢失或与同伴的混在一起。
3.4操作活动重视合作,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操作活动虽然每人一套学具,常以独立的形式进行,但不意味缺乏合作,在操作前,或操作中,老师经常发现,在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材料或相对复杂有难度的材料前,因为幼儿发展能力不一样,能力差的幼儿往往离不开同伴的帮助,往往需要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操作,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解决问题,加深认知。合作促进幼儿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室里建立“展示台”。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里面贴上幼儿的作业,幼儿在课间非常关注这一栏,他们争着在课间围过来,找自己或是同伴的作业,互相评比,看谁得的星星数多,让老师倍感欣慰的是,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课间,现在变得很井然有序,改变了幼儿爱闹哄哄,打打闹闹的局面。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创造性也得以发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作业情况的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
3.5注重实际的运用,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孩子在盥洗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内放一把牙刷,一个小朋友用一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况;进餐时,教师请每个小朋友排队取走一杯牛奶和一个蛋糕来感知对应的方法。再如幼儿通过给插座圆柱体排序,发现若从高到矮排,前边的一个会挡住后边的一个,因此站队时,应该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这样前边的人就不会挡住后边人的视线。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体现;相反,大量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也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4采用蒙氏数学教学的成果总结
通过一阶段蒙氏数学的开展,我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上蒙氏课,经常有几个幼儿围过来问“老师,今天要上蒙氏课吗?怎么还没开始?”上过数学课后也会追问“明天还要上数学课吗?”这种学习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开展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提高了,观察更细致了,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更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蒙氏数学是一套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的数学教材,使孩子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必将成为他们学校生涯的良好开端。
历史教学方法的点滴体会教育论文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成绩。
一、讲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
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第三点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学生可饶有兴趣的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残酷性。再比如:《明治维新》这一课,讲到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时,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向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中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很有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 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所以我顺水推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这个框题时,因为此框题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书,然后快速找出重点,然后把它设计成问题提问给其他同学,同学不会回答的问题,再由老师讲解的方式讲述本框题。以这种方式讲课,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所以看书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想当老师提出问题所以都在积极寻找问题并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个框题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和老师的补充很轻松的就掌握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问题而且记忆很牢固。讲到“辽宋夏的和战”这个框题时,因为澶渊之盟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本框题,让学生讨论两分钟,各抒已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 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记《芦沟桥事变》可记为:“日军狂叫不管三七二十一(37,7,7)一定要独占中国”。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如“口诀记忆法”,它是把主要的知识变成顺口溜等形式来记忆的一种方法。如记“战国形势图”时可编成顺口溜记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当然记忆的方法还很多,如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只要我们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学方法的探究贵在坚持,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浅析中专微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微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分析了在微生物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广大教育者积累经验。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么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1、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1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
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1.2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2.1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电教手段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2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茵、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茵、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2.3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3.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3.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条件改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设计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和确立观点的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必需的科研素质以及满足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的需要,这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状况。
总之,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教学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究,但是,都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修改。
参考文献:
[1]陶晶,张湘燕.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34(6):1226―1228.
[2]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3]钟启平,訾自强.以多种教学方式改进医学微生物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6(2):l13-114.
[4]方艳辉,肖丽君,程露阳.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兴趣的“六个结合”教学法[J].微生物学通报,,32(3),138―140.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点滴体会论文
内容摘要:
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
二.课前必须“吃透幼儿”。
三.简单、实用、安全、卫生的教学准备。
四.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激发师幼互动。
关键词:
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感知经验幼儿教学准备
师幼互动
几年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总结,我认为,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体验;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法,又要注重幼儿的学法,才能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丰富幼儿感性经验,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丰富幼儿感性经验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幼儿平时的感知经验的积累要和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活动也应列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之中,而不是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幼儿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内容有所感知,积累一定的感知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才有可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同时,因为幼儿有了感知经验,教师的提示和引领才能使幼儿产生共鸣和呼应。
在小班的一节社会活动《食物变变变》前,我先请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经过蒸、烤、炸膨胀变大的食物,经过孩子们和家长的`一番努力,孩子们带来了许多食物,有面包、油条、炸过的粉条、虾条、蒸熟的大米、红豆、爆米花等。孩子们在活动中,先进行了充分的经验交流,了解了更多受热膨胀的食物,有的孩子还将制作的过程讲得一清二楚,因为这是他亲手操作的,亲眼看到的,有了这些感性经验,教师才能帮助幼儿梳理、归纳、进一步的提升,孩子们受益匪浅,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课前必须“吃透幼儿”,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许多教师习惯将备课的重点放在教材上,因为他们认为,要保证课的有效性,必须先“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先“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放在“备孩子”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就更针对性了。
比如:在大班即将毕业的一次情感活动中,我事先了解了孩子们通过三年的相识、相知、到相亲相爱,确实对本班教师和小朋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在活动中让他们表达感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他们对幼儿园其它工作岗位上的叔叔阿姨关注太少,如:伙房的阿姨、门岗的奶奶、茶房的叔叔等,所以,在活动中,我有针对性的进行提示,使孩子们对幼儿园中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有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活动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三、课前简单、实用、安全、卫生的教学准备,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但繁杂、花哨的教学准备往往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使用不当的教具还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班一节数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孩子掌握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准备了许多带点的“小瓢虫”,还有数字,请背上有几个点的小瓢虫就去找数字几,这些教具准备起来相当复杂,然而孩子们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因为点在背上,他们只能先摘下“小瓢虫”或请其他幼儿帮忙才可完成游戏,可见,本节活动的教学准备是事倍功半。
我们在准备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查阅资料,弄清此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及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怎样帮助幼儿围绕知识点与核心概念开展探索,积累有关经验,这样活动中选择、使用材料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不典型或指导使用不合理,如大班“磁铁”活动,教师要认识到这个主题孩子在小班、中班玩过,大班再玩磁铁,探索重点应在幼儿原有对磁铁及磁铁认识的基础上,将其定位在通过幼儿玩磁铁,发现磁铁两极与中间吸铁强度不一样这个点上。这样活动中给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就要选材“条形”和“U形”磁铁,以支持幼儿进行探索。
在准备活动时,除了要典型,能揭示主题特征,能满足幼儿操作需要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安全和卫生。如:在大班剪纸《蝴蝶飞》活动中,幼儿对剪纸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讲解完操作方法后,孩子们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交代持剪刀的正确方法和递接剪刀的方法,以及剪下的小碎片应如何处理等,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同时更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卫生。
四、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激发师幼互动,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并巧妙使用教学策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应用教学策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紧扣活动目标,指导方式能否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等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大班绘画活动《大花脸》中,我先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了人的五官,强调绘画时,人的五官一个也不能少,然后,在有五官的基础上请孩子们自由想像,在脸上添画自己想要的图案,这时,我请个别幼儿当老师,有的孩子说在眉间画个大风车,有的孩子说在脸蛋上画两朵花,还有的孩子说把头发画成孔雀羽毛,我一一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很快,一张师幼合作的“大花脸”诞生了,孩子们欣喜若狂,在后来的自由绘画时,孩子们表现更佳。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时候,师幼互动的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然而在不同的活动内容中,要采用不一样的师幼互动方式。比如,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先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提升经验;也可以帮助幼儿分析阅读材料,并给予点拨诱导;还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
总之,要保证每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增长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自身经验,提高自身认识。使孩子喜欢我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受益匪浅,毕竟孩子的行为是判断我们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依据,相信,通过广大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幼儿教育将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教育。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