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9-10
- 119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本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习、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搞笑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貌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必须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资料。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主角朗读等。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最后,我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朗读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透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表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更大的进步!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孩子们已经听过N遍了,有的小朋友甚至能绘声绘色地讲。但我并没有马马虎虎地上,因为对于其中的语言文字,孩子们并不理解。
就比如说第一自然段,孩子们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接着我出示了小蝌蚪和鲤鱼妈妈对话的图片,马上有孩子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
“是吗?它一下子就长出了两条后腿?”
“不是的,是‘过了几天’。”
“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是‘迎’上去问的。”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蝌蚪很着急,它很想快点找到自己的妈妈。”
然后自读第三节,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我知道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为什么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因为鲤鱼妈妈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正好乌龟也有四条腿,宽嘴巴。”
“那他们的妈妈应该是怎样的?你从乌龟的话里知道。”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在这里为什么是‘追’呢?”
“小蝌蚪见到乌龟是连忙追上去的。看出他很着急,也很兴奋。”(理解地非常精彩。)
接着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四、第五节,看看你能收获些什么。
“小蝌蚪又长大一点了,他的尾巴变短了,而且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我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她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我知道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我知道他们是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荷叶上的。”
……
自读最后一小节。
“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
“小青蛙跟着妈妈去捉害虫,他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
通俗易懂地一篇课文,却让孩子们抓出了很多要点、亮点,也更是激励我吃透教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习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随着园本课程的开展,我们小班的宝宝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芽”的秘密。我们老师在“芽之韵”里制定的为新生命,新气象。除了让宝宝们接触植物的“芽”,也让宝宝了解生命的“芽”。其中美术课《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节有关生命的“芽”内容。
宝宝们对小蝌蚪都不陌生,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特意让家长带来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里游来游去的样子,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当我问到小蝌蚪长什么样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开头非常顺利,于是我教给孩子们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孩子们也很快领悟到。另外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布局,小蝌蚪会朝不同方向游,而且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在得到孩子们的答允后,我开始发纸给幼儿操作。
基本上很多宝宝都已经了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游,每个地方都有小蝌蚪,画面看上去很整洁、大气。当我走到小宇边上的时候,我顿时火冒三丈。只见他的画面上画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个方向游。这孩子简直是没把我的话听进去。
于是我很不客气地说:“小宇,你怎么话的?老师的话你没有听进去么?”“陈老师,它们都是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去找妈妈的。”“那你不要画的靠得这么近,应该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们还太小了,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一起走去找妈妈,这样才好的。”我还刚想说什么,只听见他又说:“老师你看,这个是班长,他带着小蝌蚪一起找妈妈!”顿时,我语塞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问他:“它们会找到妈妈吗?”“当然会了!这么多小蝌蚪,一定会找到妈妈的。”
反思:
其实小宇也没有错。你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已经掌握了手指点画小蝌蚪的要领,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想法很会表达的孩子。
我曾经说过:“大家团结在一起就是力量。”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这一句话,我也做过实验,就是剩下的饭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灭光,没有浪费。
而小宇记住了这一点,通过这一幅画将“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出来。
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听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里面的闪光点,例如小宇的我们应该说:“不错。小宇你的小蝌蚪点得真好!”最后我们可以提醒他说:“你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妈妈。那你能不能试试老师的那种方法,大家四处找,这样找妈妈的时间久减少了。等你那幅结束了,我们再来试试看好吗?”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再一次机会,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儿,另外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DD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篇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像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xx,过了几天,长出两条xx,再过几天,xx变短了,渐渐地,xx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xx。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请同桌或一大组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以及乌龟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多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总之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