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胸章》附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9-18
- 102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小说阅读《胸章》附答案,本文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小小说阅读《胸章》附答案
何局长省里开会回来,胸前佩戴的那枚银光闪闪的“为人民服务”胸章引得大家无不看上两眼。调皮的打字员芳芳非要借戴几天不可。何局长一本正经地说:“这不中,这是白金的,一枚就是一千多元呢!”
为了落实省土地工作会议精神,何局长带着秘书走了十一个县市区。所到之处,何局长胸前的那枚胸章无不引起注意。
十多天的活动中,何局长有一种行为使田秘书猜测不透:每到一地何局长胸前的胸章总是银光闪烁。可到了晚上进到舞厅直到第二天离开时却看不到那枚胸章在他胸前闪烁。在赶赴另一个县市区的路上,他又从兜里掏出那枚胸章端端正正地挂在胸前……
回到机关后,人们再没见到何局长佩戴那枚胸章。那位打字员遇到局长又撒娇地说:“何局长,你把那枚胸章借我戴一天不行吗?”何局长耸耸肩膀说:“对不起,这次下乡丢掉了。”何局长把脸转向田秘书,“是吧,小田?”田秘书只好顺着杆子爬。
田秘书明白了局长的用意。接着他给十一个县市区土管局长打了电话:“何局长在北京珍宝大金店花一千多元买的那枚白金胸章可能在你们那里丢掉了。老领导很心痛,请你一定帮助仔细查找一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接到电话都能清楚地忆起何局长来时胸前银光闪闪,走时却没见到他戴胸章,一定是丢在自己这里了,可上哪儿找?不如派人进京买一枚送去算了。
电话打下去第五天开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陆续来找何局长汇报会议落实情况,走前都留下了一个小红包,说:“何局长,您丢的那枚白金胸章找到了,请您查收。”何局长开始一愣,后来也就随其自然了。几天工夫这位何局长便得到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白金胸章。
(《微型小说选刊》第19期)
5.对何局长佩戴“为人民服务”白金胸章一事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局长佩戴一枚白金胸章,就是为了炫耀,引人瞩目。
B.何局长用一千多元买一枚胸章,就是为了作钓铒,让下属给他送相同的礼。
C.何局长何时佩戴或何时摘去白金胸章,秘书十分明白他的用意。
D.何局长竟然花一千多元买一枚“为人民服务”胸章,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6.“何局长耸耸肩膀说:‘对不起,这次下乡丢掉了。’何局长把脸转向田秘书,‘是吧,小田?’……”──这里的话语和神态描写,揭示了人们怎样的心态?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神态描写,揭示何局长取信于人的心态。
B.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何局长信誓旦旦的心态。
C.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剖露了何局长内心的诡谲。
D.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何局长虚伪的灵魂。
7.下列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讥讽何局长的虚伪与贪婪。
B.田秘书的善解人意。
C.讥讽打字员的巴结上级。
D.讥讽“市区土管局长”们的趋炎附势。
8.下面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反差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颇有审美情趣。
B.小说构思精巧,“为人民服务”胸章竟以白金铸就,旨在直接显示它的分量与价值。
C.作者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方法。
D.小说语言生动,情节诱人,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思想,构成了小说的艺术灵魂。
参考答案:
5.C
6.C
7.A
8.B
小小说《变》阅读答案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什么问题?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B、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
参考答案:
5、A
6、马市长
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可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
小小说《桥》阅读答案
大王庄是乡里出了名的钉子村,老百姓从不买政府的帐,无论是以前收缴公粮,还是现在的计划生育,都是出了名的老大难村,这让每任乡长都头疼得不得了。
其中轰动一时的村民起哄事件,就发生在大王庄。计划生育乡小分队遭到村民围攻。派出所过去抓人,人一个没有抓走,警车反被推翻。这件事情被某报社记者知道了,一篇《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上了报纸。乡领导因为没有做好群众工作挨了批,从此再也没人过问大王庄。个别领导说的也有道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大王庄的领导班子形同虚设,没人愿意去当村长,谁当谁就会被孤立,甚至半夜有人将屎糊到门上。当然更没有哪个乡镇干部愿意去大王庄“碰钉子”,所以多年来大王庄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大王庄的西北有一条河滩,光河滩里的沙滩就有一里多长。因为交通不便,别说外村的姑娘都不嫁过来,连外面做生意的也不愿意进来。这条河滩成了大王庄人的心病。
一天有消息传来,说河滩上要架桥了。人们半信半疑地向河滩走去,果然有几个人在勘测丈量。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村庄,男女老幼像赶集一样纷纷涌向河滩。
河滩上,几个人在烈日下正在紧张地勘测着,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大家都认识,他是前些天,为村民算命相面的“刘半仙”。
“刘半仙”给人相面算卦不收钱,更多时间是凑到人多的地方跟人聊天、叙家常。刘半仙每天早上来,下午五六点走人。村里有人请刘半仙吃饭,刘半仙也不客气。刘半仙幽默风趣,很快跟大王庄的村民混熟了。人多的时候,刘半仙讲的更多的是外面的世界、社会发展前景、国内国外新闻……人们感到刘半仙确实有学问,都喜欢听他讲。
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刘半仙了,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人们“呼啦”一下围住了刘半仙,有人大声喊道:“刘半仙,这些天跑哪里去了?”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站在了刘半仙的前面说道:“什么刘半仙,这是我们乡的刘乡长!”
一听刘半仙是乡长,人们像潮水一般退了回去,站在远处呆呆地望着,因为在与刘乡长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没有少说乡村干部的`坏话。
刘乡长看见乡亲们一知道自己是乡长,就像躲瘟神一样躲开,心里不是个滋味。他看了看大家说道:“乡亲们,那段时间的接触,我了解了大王庄人的淳朴和现实困难,因我们领导不力,让乡亲们受苦了。这一个多月来我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了五十万元资金,准备在这个河滩上架一座桥,希望大家能支持我。”
村民们还是站在远处观看,没有一个接茬的。
刘乡长知道大家还是不信任自己,他向人群深鞠一躬说道:“请大家相信我,也希望你们能积极配合!”
这时,一个七旬老人走了上来,紧紧握住刘乡长的手两眼含泪说道:“能把这座桥架起来,你就是我们村的大恩人。你不辞辛劳给我们架桥,我们如果不支持你我们还算人吗?”
刘乡长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道:“谢谢老王叔的支持,我代表乡政府感谢您!”
“你给我们架桥,道谢的应该是我们,我没有别的支持你,我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从现在开始,就把他们交给你了,他们义务架桥,不要分文!”
人们纷纷围过来,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愿意义务架桥,请刘乡长安排我们任务吧!
乡长激动地握住乡亲们的手连连点头,他两眼含泪看了看天空,蔚蓝的天空中一行大雁从远方飞来。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第8期)
14.小说中“刘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回答。(5分)
15.小说前三段写出了大王庄的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16.理解结尾段划线句的含义。(6分)
他两眼含泪看了看天空,蔚蓝的天空中一行大雁从远方飞来。
17.小说以“桥”为标题,有哪些含义?(6分)
参考答案:
14.(5分)①刘乡长是一个能正确处理干群关的基层干部。(2分)②工作作风踏实,擅长于群众工作,真心为老百姓干实事。(3分)
15.(5分)①特点:干群关系紧张,基层领导不管,长期放任自流。(3分)②作用:为下文写刘乡长的工作及工作效果作铺垫。(2分)
16.(6分)①刘乡长为得到大王庄群众的理解而激动不已②他从群众的态度中,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效,③看到疏远已久的民心将重新凝聚在政府周围。(共6分分,每点2分)
17.①即将在大王庄河滩上架的桥,②喻指沟通干群关系的纽带,③暗示政府官员只有为百姓干实事才能与百姓心心相通。(共6分,每点2分)
小小说《镜子》阅读答案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有删改)
10.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
第一次: ▲ ▲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 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 ▲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 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1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12.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4分)
13.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参考答案:
10.第一次:张处长未办证件驱车进校 保安遵守制度阻止入校
第三次:张处长大讲道理要求变通 保安忠于职守无动于衷
11.(1)外貌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保安铁面无私的形象,为下文他拒绝放张处长的车进入校园埋下伏笔。
(2)连用两个副词“必须”,加强命令语气,写出保安态度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情状,表现出保安的忠于职守。
12.示例一:不是。这样写,暗示了坚持原则的保安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批评处分等)的情况,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示例二:是的。从全文看,保安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很强大。他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本身没有错,不会因为受到批评(处分)而流泪。这样写,与上文中保安形象不吻合。
13.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心态。作者以此为题,试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镜子》阅读答案【精选】
2.田洪波《镜子》阅读答案
3镜子阅读答案
4.《镜子》阅读答案
5.《镜子》五年级阅读答案
6.《镜子中的难题》阅读答案
7.《镜子》阅读答案【优选】
8.《镜子》阅读答案【推荐】
小小说《利息》阅读答案
某校某年级某班一差生在期中考试时,语文只得了59分。差生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怎么办呢?差生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老师思忖了大约有一分钟,说:“我可以把你的成绩改为60分。”差生一听,高兴极了,但老师接着说:“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东西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分还10分,期终考试,我会从你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吗?”差生迟疑了一下,终于答应了。
期终考试,差生语文得81分,老师扣下10分,净剩71分。
想想看,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高利贷者,又有哪一个能和、敢和我们的这位老师比胆略、比效益呢?
28.写出“思忖”这个词的一个近义词。答: 。
29.本文写了两个人物: 和 ,还暗写了另一个人物,从文中“ ”这个句子可以看出。
30.写出差生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 → →
31.发挥联想,把老师“思忖”时和差生“迟疑”时的心理活动加以描绘。
答:老师想:
差生想:
32.文章作者对老师的做法持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答:
33.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老师说吗?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答:
28.思考(考虑)29.老师 学生 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30.着急—高兴—迟疑
31想象合情合理即可给满分 32.持肯定态度,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是以赞美的笔调写的 33.略
小小说《选择》阅读答案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 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qin( )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20、根据第7段中拼音写汉字:qin( )食难安(2分)
21、揣摩4、9段中画直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4分)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
(2)他自己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指
22、在第8段中与划线句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还有 ,形象地表现了 。(4分)
23、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4分)
(1)
(2)
24、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0字左右)
小小说《在柏林》阅读答案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这 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2分)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2分)
参考答案:
(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小小说《换票》的阅读答案
换票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⑧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8、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
19、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20、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21、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8(1)C 换票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关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2分,意近即可)
19、(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2分,每小题1分,意同即可)
20.(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2分,每处1分,各有一点即可)
21.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5分,意近即可
★
★
★
★
★
★
★
★
★
★